如何给干爹干妈送新年礼物?

领导 0 94

如何给干爹干妈送新年礼物?,第1张

如何给干爹干妈送新年礼物?
导读:既然要“拜干亲”,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

既然要“拜干亲”,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另外,还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 过去,为了这些礼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去订做银碗银筷,或者去买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

嘎达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姓莫勒特图,本名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塔木扎兰屯人。

“嘎达”(同东北话“老嘎达”)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是其官职,即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

嘎达梅林读过几年私塾,通蒙汉文。

历任旗卫队章京、昆都、扎兰、梅林等职。

从清朝末期开始,为巩固边疆外防沙皇俄国进一步侵略,中央 开始逐渐在蒙旗开垦土地,汉族民众被迁入成为佃农。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2月,民国 内务、农商、财政等部及蒙藏事务局联合制定《禁止私放蒙荒通则》和《垦辟蒙荒奖励办法》,准备大兴蒙垦。

从191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开始大量放垦。

放垦戍边增强了边防,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也损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

从1904年的白音大赉起义开始,抗垦起义此起彼伏。

张作霖与常住奉天(沈阳)的那木济勒色楞王爷商定开垦该旗的大片草原为农耕地,到1928年达尔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垦,牧场缩小,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引起当地牧民的不满。

嘎达梅林多次到垦务局反对开垦,被免职。

1929年初,“东北易帜”后不久,张学良继续开垦蒙旗土地的计划。

嘎达梅林等人发起“独贵龙”运动,即所有情愿的人在纸上围着一个圆圈签名以隐藏领头人,去沈阳向那木济勒色楞 。

7月26日 代表色仁尼玛、赵舍旺、僧格嘎如布和嘎达梅林被捕,被押回本旗投入监牢。

11月13日夜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其其格伙同一些人劫牢反狱,将嘎达梅林救出。

于是嘎达梅林组织起义,领导了一支700多人的抗垦军队,提出了“打倒测量局,不许抢掠民财”的口号,袭击垦务局和垦荒军,驱逐测量队,转战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带。

张学良命张海鹏部一个骑兵团和汤玉麟属下东北骑兵第17旅李守信团出兵围剿。

1931年4月5日,抗垦队伍在今通辽北舍伯勒图附近新开河(今乌力吉木仁河)畔的红格尔敖包屯渡口,准备渡河南去时,被包围歼灭,嘎达梅林战死。

李守信割下了嘎达梅林的头,回开鲁送给崔兴武旅长,崔兴武用木匣包装送汤玉麟。

汤玉麟又交给了达尔罕亲王,并在旗内悬挂示众。

后来在乌力吉木伦河边民众修建了梅林庙。

五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入关内,牧垦草原的计划没有得以继续实施。

嘎达梅林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张学良的牧垦草原的计划被延迟。

嘎达梅林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蒙古牧民的利益,而放垦对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对环境的破坏。

由于短视和无知,人们对草原的放垦并未因嘎达梅林的起义而停止。

光科尔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

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是西辽河沙丘平原的一部分,属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风蚀沙地半固定状态为主。

目前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发展,总面积800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沙地。

嘎达梅林牺牲的乌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变成一条沙沟。

河早已断流,四周也是一片片沙化的农田和一座座沙包、沙坨子。

有关当局者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转,当前尚无明显成效。

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林业局最新监测,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

嘎达梅林大事年表

1929年发起“独贵龙”运动;

1929年7月26日去沈阳 时被捕,被押回本旗投入监牢;

1929年11月13日劫牢反狱;

出狱后组织起义;

1931年4月5日被张学良部杀害。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至今。

还有—种说法,说是古代 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 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

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喝酥油茶:在 ,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

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

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

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

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

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

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

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

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

”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

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风俗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吃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

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

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

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 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

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

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

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

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

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

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

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

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 间广为流传。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

而在这个时候,一代英主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 自治区 ),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

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

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众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

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

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

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 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

当地的 还保留了她的帐房遗址,把她的足迹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

公元710年,唐中宗时, 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 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

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

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

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

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

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

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 流传。

文成公主还对 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 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

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

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

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产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

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

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 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

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

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 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 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

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

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他为“西海郡王”。

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

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统一 ,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一切不仅被载入史册,也深深铭刻在汉 民心中。

现实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自以为是的做法极大地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极为不利,并且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许多麻烦和问题。家庭教育忌讳以下五件事:

第一偷看看孩子的信件、聊天记录、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在家里安装摄像头等。

家长误以为这些做法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表现,但是并不清楚这些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

1表现出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孙云晓

2容易助长孩子养成弄虚作假、装模作样的坏习惯。

偷看或偷听孩子的信息一般不容易起到真正监管和督促的作用,反而无形中养成了孩子弄虚作假、装模做样的坏习惯。

有的孩子为了防止家长偷看自己的日记,特意写了两本日记,一本是真实的日记,另一本是假的日记。

3针对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在人格上和父母亲是平等的。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他人的尊重,都需要个人空间和隐私。家里安装摄像头、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无疑就是侵犯了孩子的私人空间和隐私。这种教育方法是违反人性的,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孩不小歌》。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遵循的原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包括心理空间,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房屋的大小。心理需求满足不了的孩子,一般容易产生网瘾。

“孩子沉迷手机主要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是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有些学校不准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北京十一学校却提供网络支持,允许学生使用手机,这是教育水平的高下之分。北师大方晓义教授说,他们提出了心理需求网络满足补偿理论,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有的人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满足,有的人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需求又很强烈的时候,就会寻求替代的满足方式,当在网上获得的心理需求满足远远超过在现实中的满足时,就容易沉迷网络。”——孙云晓

没有尊重和信任就没有教育。爱孩子就要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他们是教育孩子的基本法则,也是基本要求。

二夫妻双方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打架,对孩子的发育也极为不利。

夫妻二人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实在需要争吵的话,可以选择孩子不在场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和打架。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老师说:家庭教育是底色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

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氛围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港湾,更对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有较大影响。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4000多名儿童做了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常有笑声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商比父母不和睦家庭的孩子要高。

另外,美国一个研究中心对61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从婴儿一直观察到18岁,结果发现有20名生长在情感气氛级差的家庭中的儿童,他们不仅智力落后于其他儿童,个子也明显矮于其他儿童。

另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十多个发育严重不良的儿童大都来自心理环境不良的家庭,有的父母离婚或分居,有的父母正在婚姻上闹纠纷,有的家庭成员直接长期不和睦……这些使孩子的大脑皮层经常接受不正常的刺激,时间一长便产生功能失调,引起内脏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生理发育不良。

绘画大师毕加索说:“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所所长孙宏艳老师在《改变孩子一生的八种教育智慧》中写道:“生活在和睦家庭气氛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品德均优于生活在平常家庭气氛中的学生;生活在平常家庭气氛中又优于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者。”

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人格是健全的。孩子的心情是自由舒畅、愉悦轻松的。性格是开朗乐观的,也是自信满满的。他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他在学习中自然容易积极投入其中,也容易取得好成绩。

第三父母对待家中的老人态度冷漠。《一只木碗》的故事: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膝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

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圣经里记载耶和华向以色列百姓颁布了十戒中,其中一条是:“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__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20章20节)

父母对老人的孝敬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行为上,还要体现在眼神和表情上等。如果仅仅给老人钱,帮老人干点活,但却牢骚满腹,或者虽然嘴上不说,眼睛里流露出厌烦无奈的眼神和不悦的心情对孩子都是无声的影响。父母要在孩子心目中起到真正的榜样作用,细节非常重要,也很关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首先得成为那样的人。”

四经常体罚孩子。

4月30日人民日报微博、央视新闻微博、央视网青年微博、观察者网微博等等官网,都在发布或转发一条消息: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拒绝体罚、暴力,支持请转!日前,黑龙江4岁女童被虐打致重伤送医,其父亲和继母被刑拘。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称“无巴掌日”。

孙云晓:“体罚只能导致恐惧和仇恨,绝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美国心理学前主席津巴多博士认为大量数据研究表明母亲的体罚越严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越多。那些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如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和殴打妻子等等。

加拿大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体罚不仅仅使得孩子更加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还可能造成长期发育伤害,甚至会降低孩子的智商。

打屁股、扇耳光、拧耳朵,你的随手动作带来的伤害,有些不可逆,有些甚至致命。对待孩子,请懂得引导与尊重,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须,体罚违法甚至可能犯罪。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宽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国际不打小孩日,向体罚说“不”。也不仅仅是今天一天不打,希望所有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是靠智慧,而非简单粗暴的上手打。

教育专家孙云晓:“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

家长务必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祥和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有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五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

建议家长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对比,要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对比。尤其是对待考试成绩方面许多家长往往会说:我朋友的孩子是班里的第三名,我的孩子是班里倒数第三名。我邻居家的孩子考了100分,我家的孩子考了60分……显然这种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参照物是极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自己的孩子是班里倒数第三名,和班里的第一名相比,本身就没有什么可比性,也是极不合理的。这样做往往会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更多的挫败感,有百害而无一利。

家长应该鼓励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如果这次考试成绩是70分,应该和孩子前一次的考试成绩比,如果前一次考试成绩是60分,现在考了70分,等于孩子考试有明显的进步。如果进步了,就值得鼓励和表扬,继续努力;如果没有进步,要仔细寻找退步的原因和失误所在,让孩子取长补短,再接再厉,迎头赶上。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进步都是循序渐进的,学习上一般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所以比较也要注意分寸,也要注意方法。

好父母必备的八种教育智慧:“要天天向上,要善于沟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教会孩子休闲,要培养孩子好习惯,父母要成为盟友,要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要注重质量时间。”——孙宏艳

共勉!              End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