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送银碗代表着什么?银碗属于一种银质器皿,在古代,银质器皿只有是皇室家族以及富贵人家才有条件使用的,所以银器在古代也是高贵富有的象征。而且银子具有净化水质、消菌杀毒、防腐保鲜等功效。用银碗吃饭对人体是有很多好处的,所以送银碗也是送健康。什么时
送银碗代表着什么?
银碗属于一种银质器皿,在古代,银质器皿只有是皇室家族以及富贵人家才有条件使用的,所以银器在古代也是高贵富有的象征。
而且银子具有净化水质、消菌杀毒、防腐保鲜等功效。用银碗吃饭对人体是有很多好处的,所以送银碗也是送健康。
什么时候送银碗?一般是在婚庆的时候,因为中国历来有结婚送碗筷勺的习俗。
纯银999银碗
谢谢您的关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歌童谣
--------------------------------------------------------------
民 歌
一绣一只船,船在江心里航,绣了个姜太公,手持钓鱼竿.
二绣张果老,骑驴过州桥,张果老骑驴过的是赵州桥。
三绣和合仙,和合二神仙,又绣个刘海戏金蟾。
四绣包文正,做官多清明,白断阳来夜里断阴灵。
五绣午端阳,菖蒲配雄黄,绣了个白娘子爱许仙。
六绣六月仙,湘子持花篮,韩湘子花篮开的是牡丹.
七绣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他二人隔在天河两岸里.
八绣八大仙,洞宾戏牡丹,吕洞宾戏的是白牡丹.
九绣九重阳,九月菊花黄,九天仙女绣的是鸳鸯.
十绣十大神,六路正财神,四路的福神来到咱家门
考情哥
问:俺说个一,你给俺对个一,什么开花在水里?
答:你说那个一,俺给你对个一,莲蓬开花在水里。
问:什么开花节节长?答:芝麻开花节节长.
问:什么开花一身刺?答.花椒开花一身刺。
问:什么开花一嘟噜?答:葡萄开花一嘟噜。
问:什么开花一块肉?答:鸡冠开花一块肉。
问:什么开花叶儿稀?答:腊梅开花叶儿稀。
问:什么开花不见花?答:苍子开花不见花。
问:什么开花手扯手?答:梅豆开花手扯手。
问:什么开花长胡子 l 答:玉米开花长胡子。
探 妹
正月里探妹正月正,我接小妹看花灯。看灯是假意,接你是真情。
二月里探妹龙抬头,我领小妹下扬州。免受窝囊气,一去不回头。
三月里探妹三月三,我领小妹打银簪。银簪打齐备,不用你花钱.
四月里探妹四月八,我领小妹吃黄瓜。大的才打纽,小的才开花。
五月里探妹午端阳,江米粽子拌沙糖。两个咸鸭蛋,留你过端阳。
六月里探妹三伏天,洋纱褂子大镶边。请人做齐备,留你夏天穿。
七月里探妹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老天心大毒,拆散他好夫妻.
八月里探妹是中秋,月饼柿于共石榴。还有两只梨,留你过中秋。
九月里探妹菊花黄,我与小妹进洞房。打开红罗帐,一股桂花香。
姐在房中泪悲啼
姐在房中泪悲啼,伸手拉住情郎哥的衣,有句话儿告诉你:
当初咱俩有情意,如今对我光好发脾气,俺有啥子得罪了你?
我劝你戒酒是好意,饮酒过量伤身体,俺这全是为着你;
不让你赌钱也是为着你,赌博场上没有好东西,倾家荡产悔不及!
催眠曲
小毛睡,小毛乖,小毛不睡眼睁开。卖馍的咋不来,叫俺的小毛饿起来!嗯……
嗯“'”““'
小毛睡着喽,小毛的妈跳河喽。小毛睡醒喽,小毛的妈跳井喽!嗯……嗯……
逃 荒
叫了一声爹,喊了一声娘,好不该留俺在世上,人人比俺强!
低头想一想,房中没有粮,叹了一声叫亲娘,只好去逃荒。
进了一庄村,狗子咬破门,庄庄把俺来盘问,说俺是坏人。
东家要一口,西家要半碗,三天难吃一顿饱饭,饿得俺随风转!
大雪遍地白,浑身把糠筛,冷冷清清苦难挨,儿女靠墙歪。
要想不要饭,坚决去抗战,打狗棍一丢,换的是枪杆,跟着老彭于,跟着老彭于:
〔注〕把糠筛:涡北方言,形容冻得发抖。
老 彭: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
〔附记):《逃荒》这首民歌流行于涡北新兴集一带。当时新兴集称灵奶奶庙,是
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所在地。《逃荒》以简洁的词句、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了抗日战争
时期遭受重重压迫的劳动人民所发出的惨痛而愤怒的呼声,以及他们不甘忍受这种屈辱
生活而坚决起来斗争的情绪和意志。此歌一九五七年参加地区、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获得了节目奖和演出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录音播放
快快团结起来
田是咱们的田,地是咱们的地,咱们的田地不能让给日本鬼.大家快快团结起,参加游击队!
送郎参军
小妹妹才十九,手拉着我郎手,要送我郎参军走。
我郎有决心,参加新四军,灰色军装穿在身。
我郎上前线,杀敌去抗战,打跑鬼子再团圆。
调 军 钱晋 搜集
姐在房中间沉沉,忽听门外来调军,不知调哪军?
南军、北军都不调,单调我郎新四军,前线打敌人!
擦干眼泪说一声,再叫我郎你是听,将你送一程。
送郎送到大门口,伸手拉住我郎手,我郎慢慢走!
送郎送到庄西头,一双新鞋交郎收,跑步不发愁。
送郎送到九里村,叫声我郎记在心,别忘穷乡亲!
送郎送到涡河边,河里轮船冒青烟',我郎快上船。
轮船开走一阵风,手摇汗巾喊连声,胜利早回程!
打东洋
同胞们,细听我来讲:咱们的东邻合有一个小东洋,几十年来练兵马,东亚逞霸
强,一心要把中国亡,咿呀嗨!
“九·一八”平地起风浪,一夜里领人马强占我沈阳,东北军队几十万,半点不抵
抗,东北四省遭沦丧,咿呀嗨:
七月七,日寇更猖狂,芦沟桥开了火,行为似虎狼,烧杀奸*又掠抢.老百姓遭了
九,人人见了都心伤,咿呀嗨!
殃,新四军英勇世无双,领导咱打游击保卫咱家乡,咱们支援新四军,狠打小东洋,赶
鬼子享安康,咿呀嗨
(二)童 谣
不让鬼子再猖狂
红缨枪,红缨枪,枪缨红似火,枪头放金光。
拿起红缨枪,去打小东洋。
打东洋,保家乡,不让鬼子再猖狂
小弟弟真淘气
小弟弟,真淘气,拿个玉米秸当马骑。
骑到东,骑到西,骑到台湾打美帝。
邻家哥哥要娶妻
邻家哥哥要娶妻,邻家伯伯笑嘻嘻,吩咐厨子杀雄鸡
那鸡说:我会早起报时候,为啥不杀那头牛?
那牛说:我会耕田力气大,为啥不杀那头马?
那马说:我会拉车四处走,为啥不杀那个狗?
那狗说:我会在家看门户,为啥不杀那个猪?
懒猪天天不做事,要想申辩没话说。没话说,
当奶卖儿郎
种地人,吃稻糠;
砖瓦匠,住草房;
织布娘,无衣裳;
卖盐人,喝淡汤;
当奶卖儿郎。
看俺爷俩种庄稼
小蚂蚌,尾巴叉,公公犁地媳妇耙。
走路人,别笑话,看俺爷俩种庄稼。
大姐去瞧公公
天上有个星星,地下有个钉钉。
路上走个大姐,挎着一篮烧饼。
俺问大姐哪去?她说去瞧公公。
你公公昨的?帽子烧个窟窿。
那还值得瞧吗?大小是个灾星。
娶个媳妇没多高
小板头,弯弯腰,娶个媳妇没多高。
在屋里,怕鼠咬,在外头,怕鸡叨;
跑到河里洗个澡,给癞蛤螟摔一交。
娶了媳妇忘了娘。
小麻喳,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烙油饼,卷砂糖,媳妇媳妇你先尝。
国家要啥咱结啥
白油饼,喷喷香,勤劳多得有余粮。
有余粮,咱胆大,国家要啥咱给啥。
不怕天热累得慌
白米饭,扑鼻香,吃完米饭下田忙;
生就一双勤劳手,不怕天热累得慌
小花鸡,上磨盘
小花鸡,上磨盘,一挠挠个大皮钱。
又买烟,又称盐,还娶媳妇过新年。
客家妇女参战早有先例。相传南宋某皇帝被敌军追逐时,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当下南宋皇帝题赠:“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并对此地女人死后一律封“孺人”。而“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的夫人的称谓。
党的十六大郑重地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任务。客家妇女是客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已为世人所公认。而客家精神又是民族精神的典范。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博大精深,笔者用柔、韧、刚三个字来表述:客家妇女在人伦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出充分的柔性,在吃苦耐劳方面,表现出充分的韧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充分的刚性。
先说柔性。
有3个至今还存留在客家地区的风俗例子。
1、夹菜的风俗。同样去赴宴,男客不夹菜,而女客夹菜。所谓夹菜就是在宴席上属于女客的那一份好菜好肉,女客用碗盛起来,在席上只吃一些汤水类。席散后,女客将酒席上夹下的好鱼好肉带回家给公公婆婆或小孩分享。
不过,这种风俗在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已经弱化。
2、女客不上席的风俗。逢年过节,家有庆宴时,女人不上席,或在灶前厨下吃,或等男丁吃完后再吃,或设下席或偏席。这是女人对男人的恭敬与谦让。
这种风俗至今还有极大的普遍性。女性在男性面前总是谦让,表现出礼仪上的甘居人后。
3、长嫂为母。客家地区称长兄为父,父亡后,长兄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而长嫂也相应地承担母亲的责任,对小叔子和小姑子的抚养嫁娶确实负起母亲的责任。
总之,客家妇女是贤妻,是良母,温柔敦厚,堪称楷模。
再说韧性。
客家妇女担当着操持整个家庭事务的重担,培育出惊世骇俗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里的苦,不是一朝一夕的苦,是长年累月,乃至终生操劳。上山砍柴,下地犁耙,上屋盖瓦,厨前做饭,灯下缝衣……一双天脚闯天下。
客家地区一向有崇尚读书的习俗和风气,千百年来,客家母亲含辛茹苦,鼓励儿女们读书上进,为中华民族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
身教重于言教。客家妇女的现身说教更是深刻感人,客家人的家庭教育大都以妇女为中心,客家男子大都外出谋生,持家教子的重担几乎都落到妇女身上,“家头教尾”(养育子女)、“田头地尾”(耕田种地)、“灶头锅尾”(家务劳动)、“针头线尾”(缝补衣裳)等四项妇功的养成和履行,年复一年,有的甚至一辈子,真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劳苦。
在客家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不但儒者达士具有这种品质,就是布衣百姓也重礼仪,讲守信,热情尚礼,谦和大度。客家母亲在对后一代的教育要求中,主要是先辈优良人格的再现,它绝不仅仅是对先辈业绩的简单回忆和眷恋,而且具有超越时间的永恒性和跨地域的同根性,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充满生命力和说服力的。况且,身教重于言传,客家母亲们身上那种勤劳耐苦精神对后辈的熏陶亦可谓举世罕有,那正是客家人优良人格品德的真实展示。其教育效果无疑可以入脑入心,激励后辈,是子孙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勤劳、俭朴的优点也为世人所公认,那正是他母亲钟太夫人言传身教的必然结果。母亲真切的人格力量,使朱德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有助于后辈对前辈的教育永远认同,铭心刻骨,进而透过内省转化为自身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出现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客家妇女们的“言传与身教”的教育特色,无疑是客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力量源泉之一。
最后说刚性。
前文说到客家妇女柔的一面,那是指客家妇女对待亲人、对待同胞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特性。但是在异族入侵,家国不宁之时,客家妇女则表现出大义凛然的刚烈气概。
客家妇女参战早有先例。相传南宋某皇帝被敌军追逐时,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当下南宋皇帝题赠:“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并对此地女人死后一律封“孺人”。而“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的夫人的称谓。
当年的中央苏区所在地就是客家地区。客家地区扩红的宣传主力,就是苏区妇女,比如当年苏区扩红宣传的兴国山歌大王谢水莲就是个典型之一,用山歌动员客家子弟上前线,出现了母送子参战,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
客家妇女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保大家,支援革命,支援前线,做军鞋,抬担架,“一首山歌三个师”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因为当年中央苏区是建立在纯客家地区的,组成中央红军有生力量的多是客家子弟,中央红军主力的四分之三牺牲、失散或冻饿死亡在长征途中,他们绝大部分是来自江西、福建的客家子弟,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富有革命传统的客家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客家女人表现的刚烈精神也永垂青史。
作者: 心安即家 封 2006-9-7 01:0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回复:柔·韧·刚——谈客家妇女的精神特征
客家先祖的艰苦奋斗历史当值得我们当代学习
作者: ┣▇▇═—书童 封 2007-3-4 15:59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7 回复:有些客家人很封建
客家女性的精神特质
客家人的精神个性,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并崛起于历史舞台,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客家女性坚韧自强、历难弥刚的精神特质,亦备受认可和尊崇。较早的国外学者爱德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和《客家历史纲要》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民系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70%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客家女性在客家民系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汉族妇女的精神特质。
一、大脚矫健走出广阔天地。客家妇女不缠脚,这是区别于传统汉族妇女的显著特征。客家妇女所以不缠脚,与客家民系辗转迁徙有密切关系,且客家人居住山丘为多,无舟车之便,只能以步当车。因此客家人不论男女均腿粗脚健,有一双大脚板。美国传教士艮贝尔在其《客家源流与迁徙》中说“妇女不缠足,通常体健而轩昂,惟其如此,故能过其户外生活。”长期艰苦动荡、披荆斩棘的迁徙生活,锤炼了客家妇女与男性一样刚毅勇敢的个性特质。
二、自食其力获得尊长地位。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说:客家“妇女的能力与地位——最艰苦耐劳,最自食其力,对社会和国家最有贡献。”南方山区生存资源匮乏,迫使男人外出经商甚至漂洋过海。而留在家乡的妇女遂成为一家之长,独立挑起了生活重担。据《光绪嘉应州志礼俗卷》中载:“州俗土脊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正是客家妇女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坚韧性格,确立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尊长地位。广东客家学者房学嘉在多篇著述中得出结论——长辈客家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拥有权威的地位。由于客家妇女为家庭和家族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之获得了女性祖先崇拜在宗族墓园的单独墓地。
三、深明大义敢担战争风云。历史上的客家妇女在社会活动中同样有出色表现。相传南宋末赵 帝被元军追逐,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南宋末赵 帝因此赐封客家女性死后为“孺人”。“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官员夫人死后的称谓,普通客家女性故后称为“孺人”,可见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宋景炎二年(1277)元兵南侵,文天祥率勤王师起兵抗元,客家男女“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大量客家妇女投身太平军女兵营,勇猛抗清,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称为“大脚蛮婆”。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更是扩红宣传的主力军,她们唱着山歌把丈夫、兄弟、儿孙送上前线,挑着担子帮助红军募盐筹粮,独持家务支持丈夫安心杀敌。客家女性坚韧不拔、刚毅自强的精神,在苏区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文红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讲师)
作者: ┣▇▇═—书童 封 2007-3-4 16:0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8 回复:有些客家人很封建
客家妇女以贤惠、勤俭著称于世。
转自 http://wwwdjmzhcom/kej/kjfnhtm
客家妇女以贤惠、勤俭著称于世。
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先进在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客家妇女戴凉帽的习俗始于宋末。当时,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为了生存,妇女亦和男人一样耕作劳动。但妇女走出深闺,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于是头戴竹笠,并罩上一块开有两个小孔的黑布遮面。后来,在实际使用中感到这样不方便,便把布剪短,并缝在帽沿的四周,成为既实用又好看的凉帽。再后来,索性连布帘都除掉,只戴竹笠。也正因为是劳作的需要,客家妇女历来是不缠足的,她们的大襟衫也是将原来的长袍而改短。
客家地区凡是上了年纪梳盘头髻的妇女,在脑后盘结的发髻上,至今仍然保留着插上一支银簪的习俗。银簪一般都是由白银制成,长约10厘米,中间较窄,两头较大,末端尖利,雕有花纹,精巧玲珑,其形状类似现在的“耳挖子”。以往,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妇女、经常遭受流寇、土匪或邪恶势力)包括流氓、地痞、无赖汉等)的欺凌,为了防身自卫,便开始随身携带一些短小锋利的铁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演变成为客家妇女插在脑后盘头髻上的银簪。银簪还有其它作用:一,凡遇头痛脑热等疾病,客家先辈会用熟鸡蛋白与银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热在患者身上来回擦拭,据说疗效甚佳。二,娄客家姑娘要出嫁时,做娘的总要送一支银髻用布包在一起,并再三叮嘱女儿,在房事时如遇新郎出现“暴脱症”,可取银簪向男方尾椎骨处重刺一针,便可转危为安。三,如被毒蛇咬伤,用银簪刺蛇伤处,撞出毒血,可防止蛇毒入心。
客家人在岭南立稳脚跟后因所处环境山多田少,男人不得不纷纷外出谋生或读书求仕,而家里从“家头教尾”(养儿育女)、“灶头锅尾”(操持家务)、到“针头线尾”(缝补衣服)、“田头地尾”(耕种土地),事无分大小、活无分轻重,都由妇女一肩挑。她们日末出而作,日入而末息,一生都在默默地无私奉献、甚至百年归寿后,墓碑上连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
客家妇女能够独立生活,因而有一定的独立人格,但她们同客家男人一样,也难于摆脱时代的局限。表现在她们的婚姻问题上,一方面她们的许多姐妹可以通过对唱山歌,表达爱情,与自己中意的男子缔结良缘;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残留着指腹为婚、童养媳、换婚及买卖婚姻的陋习,使客家妇女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因而,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说。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狐狸满山走”这一从一而终的清规,又使得她们对这种不幸婚姻的抱怨,客家地区就有了“哭嫁”的习俗。出嫁那天,新娘在上轿前痛哭流涕,用哀怨凄郴的山歌,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惭愧自己无以为报,表白对新夫家的种种担忧,可怜自己不是男儿身。那带哭的歌声,几乎字字是血,石头听了都会流泪,要不是三姑六婆的劝导恐怕送嫁的队伍很难成行。而今,社会进步了客家妇女的婚姻与命运,都有有了时代的亮色。
对客家妇女的最高“奖赏”,恐怕莫过于他们生孩子“坐月”时能喝上娘酒了。这种娘酒是用糯米酿造的,在产妇生下小孩的一个月内“坐月”时,配以猪肉、鸡、蛋等煎煮,有美容、驱风、散瘀、活血、强身、催乳之功效。同时,主家还要煮姜酒送给亲戚及邻居以示报喜。如果,姜切成片的确良,表示生了女孩,如果姜切成丝的,则表示生了男孩。客家妇女有强健的体魄,客家娘酒是功不可没。
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曾在客家地区居住多年,他在《中国的客家》中认为:“客家妇女,真是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中最值赞叹的事”。英国人爱德尔也在他的《客家人种志略》一书中评价:“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一部客家人的历史因客家妇女而添色增辉。
记忆中,从下洲到下伊的路似乎很漫长。从下洲到下伊,爷爷走了无数次。从下伊到下洲,奶奶一走就是一辈子。
从汤溪镇往中戴方向走,过了越溪桥头,右边第一个村庄就是下洲。这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据说祖上是从兰溪迁徙过来的,曾祖太公曾在兰溪为官,后举家迁移到此处,植桑种麻,务农为生。家谱中有记载,老祖宗曾留下家训: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勤与俭。提醒后人不忘读书与耕作,勤俭持家。多少年来,我的祖祖辈辈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生生不息。
爷爷出生于民国,因不甘心一辈子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年轻时也曾出去闯荡过,在兰溪跑码头。后来被一枚哑弹炸伤了手,只能重新回到老家。为了让爷爷安心在老家过日子,太公太婆便四处托媒人物色合适的对象。彼时有媒婆人来做媒,说是下伊有一女子,容貌清秀,性格温婉,家务农活样样做得好。且年龄又比爷爷小了整整十岁。于是爷爷动心了,央媒人去提亲后,只要一有空他就去下伊帮忙干农活,平时有什么好吃的也往下伊送,且每个时节都不忘送礼。当年从下洲到下伊的那条乡间小路上曾经留下爷爷无数深深浅浅的脚印。爷爷为人实诚,做事勤快,又孝敬长辈,终于赢得了伊家人的好感,同意了这门婚事。
爷爷奶奶的婚姻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婚后一直相敬如宾。爷爷对奶奶极好,也不让她下田干重活。但奶奶也从不曾闲着,将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养鸡,养鸭,种菜,纺纱,织布……奶奶自织的土布摸着粗糙,却结实耐用。大块的做成单床,冬天垫着温暖舒适,剩下的零头布做成汤布给爷爷用。每年地里的麦子收割完后,她会用麦杆编制成精致的麦杆扇,她还会变着花样做一些美味小吃:麸浆馃,清明馃,烙饼,麻花烤,粽子,汤圆,饺子,米糕……这些都是她做姑娘时在下伊娘家学会的手艺。总之,我那没进过一天学堂的奶奶没什么文化却聪慧而手巧。
对下伊,奶奶有种深深的眷恋。那是她从小生活的地方。她也常常会向我们说起一些当年的往事:在五六岁的时候,外曾祖父曾经让人给她裏脚,她痛得实在受不了,就没日没夜地哭,哭声凄惨,最后外曾祖母心软了,下跪为她求情,外曾祖父才下令将长长的裏脚布松开,但有几个脚趾头已经变形了,于是奶奶就有了一双半解放的脚。奶奶上面有两个哥哥,都很疼爱她这个小妹,兄妹之间感情非常好。有时候她站在家门前的小坡上往下伊方向眺望,爷爷就知道她想娘家了,于是就笑呵呵地说等田里活空一点,就好去下伊嬉嬉了。
我第一次跟奶奶走路去下伊是六岁那年的六月初一,下伊的保稻节。保稻节的习俗流传已久,关于保稻节的由来,伊有喜老师曾在汤溪风物志的一篇文章中有过详细记载。相传六月初一是五谷神的生日。以前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五谷神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丰盛的家宴,招待四方亲朋好友。年年的六月初一,下伊村都热闹非凡。
农历的六月,天气已经非常炎热。一大清早奶奶就将睡梦中的我唤醒,给我换上漂亮的衣裙,装上一瘪壶凉茶让我背着。她自己也稍稍打扮了一番: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月牙白斜襟短袖,衣襟上是手工做的菊花形布盘扣。黑缎子阔脚裤,脚穿一双黑布鞋。长发在脑后挽一个发髻,一枚精美的荷花银饰用一根银簪子固定在发髻上。然后手挎一只小竹篮,上面用新毛巾盖着,也不知道里面装些啥?我猜大概是给舅公、舅婆或是我的那些表叔、表姑们带的礼物吧。
趁着清晨的一丝凉爽,我们便起程上路。从村口的岗背涉水过越溪,顺着蜿蜒的田间小路经过汤塘村,再走一段长长的机耕路到东祝村。然后沿着路边的水渠一直往前走。田间的早稻都挂满了金灿灿的稻穗。串串饱满的稻穗已将稻杆压弯了腰。而晚稻的秧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一路走着,太阳渐渐升高,炙热的阳光灼灼地烤着大地。而柳树枝头的蝉鸣声嘶力竭,听得人心烦焦躁。
过了东祝村,依然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脚下的小路向前方无限延伸,感觉路很漫长,仿佛永远走不到头。汗水渐渐湿透了衣背,最初的新鲜劲过去了,我开始后悔走这趟路,哭闹着想要回家。于是奶奶就拉着我找了个树荫处坐下歇歇脚,打开瘪壶喝几口凉茶,然后从篮子里摸出两粒薄荷糖递给我,哄我继续上路。
又走了好久,远远望见下伊村那些灰朴朴的老房子。穿过派溪童村的那些农田,终于到达下伊村。村口有一个小水塘,几只大白鹅在水中悠闲地游着。这时有几个妇女热情地向奶奶打招呼,趁她和她们闲聊之际,我就抓了一把草去喂鹅。没想到那几只大鹅上岸之后非常凶悍,“嘎隆嘎隆”地叫着,伸长脖子就朝我唆来。吓得我赶紧跑,可还是被狠狠地唆了两下,一路哭哇哇地走到舅公家。舅公见了我,问明缘由,哈哈大笑地说:“下伊的鹅也欺生的呢!欺负我家的小客侬,回头我把它杀了吃肉。”热情开朗的小舅婆从厨房端出一些好吃的点心,招呼奶奶和我喝茶。
一顿丰盛的午餐过后,一路的疲惫和不愉快都已经烟消云散。当时我的几个表姑姑除了大表姑已经出嫁,其余三个都还待字闺中,最小的姑姑雪莲也只比我大六、七岁。于是小姑姑就带着我去村上转悠。
庄严肃穆的祠堂、古色古香的戏台、飞檐眺角的古宅、高大的银杏树、狭长幽深的弄堂、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一条清澈的水渠曲折萦洄环绕着整个村庄。与绍兴的鲁迅故里有些相似。古老的越溪从村前缓缓流过,溪中鱼虾成群,越溪两岸是大片肥沃的稻田……这是我记忆中的下伊。
下伊村是个有着几百户的大村庄,常住人口有一千六百多人,比我们下洲村要大很多。长大后才知道其实下伊村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中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也出过文人和名医。高高的马头墙,破旧的飞檐,苔藓斑驳的石阶都留下岁月沧桑的痕迹,无言地诉说着这个村庄的历史。
我对下伊的感情是缘于这里住着我的亲人。俗话说走亲戚,走亲戚,亲戚之间是要常常走动的。从下洲到下伊的路成了我们家和舅公家的感情纽带。之后,每年正月拜年,六月初一保稻,还有几个表姑结婚,我也曾跟着奶奶多次往返于这条乡间小路上。每一次走都有不同的感受。
多年以后,我再一次踏上了从下洲到下伊这条小路。然,早已物是人非。路,还是那条路,田野依旧稻穗飘香。而爷爷奶奶,舅公舅婆都已不在人世。走在这条路上,除了缅怀过去,更多的是希望这些传统的古村落不会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而我们的后人也不会忘记这些传承了千年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又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单臂),双股(双臂)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 钗指妇女用的发饰。
金钗指金制的发钗,喻高贵的妇女。荆钗指以荆枝为发钗,喻妇女朴素的服饰(土钗为扒刈和扠草用的铁叉,不是发饰)。 由于钗有两股,分钗便被借用来指夫妻分如“破镜分钗”、“分钗断带”。
簪子简介簪子材质古代的簪和钗除了金属和荆枝制作之外,还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银、铜等各种材质制造。发夹出现后,簪和钗就渐渐少人使用,除了传统的材质外,还有全枝用塑胶制造的簪钗或以塑胶为装饰的簪钗,另外镶上水晶或其他半宝石的簪钗亦很流行。
簪子作用中国古时汉族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
(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传统发型也常用簪作装饰。 朝鲜妇女穿着韩服时,会用簪插在发髻,如戴上假髻,亦会以簪作装饰。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