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中国古代一官员造了枚火箭想要上天2、林毅的妻子回顾3、为中国造12种火箭的爷爷101岁了,你知道他是谁吗?研制了哪些火箭?4、我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中国古代一官员造了枚火箭想要上天神舟十一号安全着陆,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飞行
- 1、中国古代一官员造了枚火箭想要上天
- 2、林毅的妻子回顾
- 3、为中国造12种火箭的爷爷101岁了,你知道他是谁吗?研制了哪些火箭?
- 4、我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
中国古代一官员造了枚火箭想要上天
神舟十一号安全着陆,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飞行了一个多月,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到今天,真是不容易,今天的成绩中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其实中国人的航天梦早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踏上了征程,甚至有人用自己的生命来探路,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航天梦的先驱。其中,有一位地位尊贵的高官,他的事迹直到今天仍然令人感动不已。
这个人生活在元末明初,距今六百多年前,他的名字叫陶成道。陶成道在元朝末年时,是一位教育家兼民间科学家,在一个书院担任山长。他平时喜好炼丹,有一次炼丹遭遇爆炸事故,从此之后,他就放弃了炼丹,改为研制早期的热兵器,当时叫火器。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的统治,陶成道带着他的学生们投奔朱元璋。为朱元璋制作火器,在战斗中立下了功劳,于是朱元璋按照元朝的官制,封他为万户。
后来,这位万户大人对官场的倾轧和斗争深深厌倦了,继续埋头于自己的科学试验中。他在研制火器时,发现了火药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于是,他就设想了一个大胆的试验,那就是利用足够大的火药反推力,把自己送上天空。他幻想着自己可以在火箭的推动下飞到天上,甚至飞到月球上去。为此,他进行了多次论证和试验,等到感觉似乎有把握了,就决定亲自试一下。
这天,万户把自己牢牢困在一把专门制作的椅子上,这是为实现自己的飞天梦而设计的飞行器的驾驶座,椅子周围绑上47支巨大的火箭。万户手里拿着两只巨大的风筝,坐在椅子上,让人把火箭点燃。他飞起来了!他上天了!然而,火箭很快发生了爆炸,万户在这次航天事故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万户用火箭飞天的梦想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探索精神是值得人们纪念和敬佩的。他被世界航天界公认为是航天事业的鼻祖,为了纪念他,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从酒泉这块热土上腾空而起。此时此刻,不由得使我想起老伴林毅为祖国航天事业所付出的一切。他的在天之灵,必将感到欣慰。
林毅是2000年10月31日逝世的。很遗憾,他没有见到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
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还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威胁之下。为了新中国的强大,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现代化尖端武器装备。1956年4月,周恩来总理听取并肯定了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同志关于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发展我国导弹事业的决策。
1958年这个特殊年代,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国内形势严峻,苏联背信弃义悍然撤消了援助我国的建设项目。为了增强国力,加强国防建设,在国防科委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开始研制“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和卫星)及其发射系统,选择了大西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酒泉,创建综合火箭试验基地,并成立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林毅被任命为基地副司令员兼二部(空军)部长。从此他就离开北京空军参谋长的岗位,进入了酒泉戈壁。
酒泉位于祁连山脚下,弱水河边,是一片浩浩乎平沙无垠、烈日下无处藏身、风起处不见五指的茫茫荒野。综合导弹试验基地正式成立。林毅受命创建空对空导弹试验部,首先需要建设一座规模大、跑道长、场区宽、设备完善的特级机场。面对一片茫茫荒原,林毅和其他领导成员率领工程兵、空军修建部万名官兵和一机部四院及兰州千名建筑职工,开进无边大漠,顶着风沙弥漫、酷暑严寒,夜以继日,艰苦奋斗,完成了基地设施的创建任务,也培养了一支素质高、能吃苦、能战斗的全天候火箭试验部队。
40多年过去了,酒泉基地那昔日的滚滚卵石、稀稀红柳、疏疏胡杨的荒滩景象,已不复再见。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瓜果飘香、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
1961年11月25日,周恩来总理任命林毅为国防部五院三分院副院长(无院长)。当时三分院的任务是承担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及导弹全弹试车任务。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实质性的开创阶段是从导弹仿制走向独立研制,林毅正是在这一重要的关键阶段,在我国经济十分困难、设备仪器不齐全、管理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团结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先后领导组织了导弹发动机和全弹试车试验装置的建设、飞航导弹的试制和内地建设工作,共经历了9个年头。林毅以他特有的干练,对导弹航天事业的执著热爱,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建立了光辉的业绩。
1962年,我国首次自行设计的导弹,在试飞中发生了故障,使大家认识到地面试验(全弹试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保证研制工作顺利进行,必须搞好地面试验,加快建设全弹试车台成为当务之急。1962年6月,在国内著名的设计、施工单位大力协同下,同志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投身建设这个亚洲第一、世界瞩目的火箭导弹试车台,1963年6月试车台全面竣工。在此过程中,林毅先后组织了42次现场例会,确保了建设质量和进度。1964年中科院组织科学家参观4号台,对其建设的速度和水平赞叹不已。后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前的多项试验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1971年秋,原哈军工奉命解体分建,确定以原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为主,筹建船舶工程学院。林毅受海军和六机部指派负责该院筹建工作,从此林毅由凌天转向驾海,为培养高素质船舶行业、海防战线高科技人才,为海军装备建设作出了贡献。
1975年,经毛主席批准,林毅调任第七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从此他又与舰船科研和船舶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林毅戎马一生,陆、海、空都留有他的足迹,情系蓝天海疆,积累了空军建设、火箭试验、航天科研、船舶教育等领导工作的丰富经验。1979年,他已年逾六旬,坚持亲自参加110艇的海上试验。出海后遇到大风大浪,快艇出了故障突击抢修,机舱进水有危险,甚至会因温度太高,有可能发生爆炸,但他却不顾他人劝说,不肯离开试验艇。他的这种精神鼓舞了所有官兵和试验人员,最后完成了K59全部试验项目,为海军装备填补了一个空白。
1982年10月,我国研制的核潜艇导弹在渤海发射成功之后,张爱萍将军高兴地写了《浪淘沙》一词送给林毅作为纪念。
林毅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七届副理事长,9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在京举行60年庆典,在会上,我将我与人合编出版的纪念林毅将军一生辉煌事业与精神的《蓝天碧海》一书,赠送给与会者,受到林毅生前许多老战友的赞许。是的,人们绝不会忘记他。林毅一生无私奉献,必将名垂青史。
他是中国“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做出巨大贡献的元勋,大家所熟悉的长征一号火箭,以及探索太空的T7M火箭系列都是由他所带头研制的。相信有很多人对他一定非常熟悉,特别是学习航天方面的专业知识时,相信大家对他也都有所耳闻。中国的18种用来探索太空的火箭当中就有12中是由他所带头研究的。不得不说他对航天事业真的非常热爱。
据报道,他为了中国的航天领域的需要,转行了很多次,从刚开始的研制卫星再到研发探索太空的火箭,能够载人的火箭,能够进行返回的卫星这些领域。可以看出他的学识非常的渊博,不管在什么方面他都能够做的很好,为了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他也在不断地进步。如今他已经101岁了,他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的航空事业。在他身上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对航天的热爱,更多的是他对航天的坚持。
他让中国的航空技术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他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石。他让中国成为了第一个能够向太空中发射卫星的发展中国家,要知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技术不仅落后,还被其他有实力的国家孤立。但是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在他学习理解了之后会教给其他人。这样一位充满智慧的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更是值得追随的目标。
虽然现在他已经101岁了,但是他的身体状况还非常好。现在他仍然在关心着国家的航天技术发展,在带领着团队研究一些新项目。他身上的敬业精神以及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着大家,打动着祖国。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他对中国航天的贡献,并且学习他l带来的宝贵知识,像他一样为祖国航天奉献力量。
作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科技,火箭在现代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之一。早在明朝时期,中国就能制造火箭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当时,火箭被用来打击敌人的城堡和城墙,其强大的杀伤力令人惊叹。由于这种创新的武器给明朝带来了显著优势,因此火箭更被制造和改进,逐渐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军事武器。
这种古老的火箭,现在仍然存在于中国的某些地区,如甘肃兰州的“火箭节”,就是一种表演火箭的传统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放出色彩艳丽的火箭,迎接新春的到来。这种传统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也体现了人们对火箭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这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与荣光。
如今,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火箭技术非常发达。从近几年的各项空间发射任务来看,中国的火箭发射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其实现了多次重要的科学探索和任务,令世界瞩目。不仅是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国传统的火箭制造技艺和文化对火箭技术的推进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火箭技术在未来还将不断创新,超越过去的辉煌,为世界科技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北京下岗工人廖丹因妻子患上尿毒症,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为让.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