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钱被骗报警有用吗

孩子 0 50

孩子上学钱被骗报警有用吗,第1张

孩子上学钱被骗报警有用吗
导读:报警是有用的,对于一个具体的刑事案件,数额是其中一个方面,报案后,能否立案,还要公安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诈骗罪的具体量刑:1、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

报警是有用的,对于一个具体的刑事案件,数额是其中一个方面,报案后,能否立案,还要公安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诈骗罪的具体量刑:1、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应该说,怎么做都是违法的

如果符合条件,采取走后门的方式确保,属于违反教育公平,同时涉嫌行贿受贿

如果是不符合条件,采取违法手段使孩子获得上学资格,则也是违法的

以上,是收钱办事:送钱的人违法,涉嫌行贿,同时侵犯教育公平;收钱办事的人涉嫌受贿,同时也妨碍教育公平

如果以侵占财物为目的,虚构可以帮他人子女入学等情节,骗取他人财物的,构成诈骗罪

如果是收钱后,本意是办事,但因为其他原因无法达成的,则不构成诈骗罪

举个例子:A认识某学校校长B某,C某的子女想进入该学校就读但条件不符合,于是经人介绍找到A,A许诺可以帮C解决子女就读问题,但要C某支付一点费用,C同意,先行支付给A五万元

A打了收条给C,然后用其中三万元活动,送给校长B两万元,送给另外两名负责招生的负责人各5000元,收钱后三人答应帮忙解决

事情不巧,由于有人举报,B和两名负责人多次收受他人贿赂搞暗箱操作招生的事情败露,被司法机关依法查处,C子女上学的事情也就泡汤了,C向A索要5万元,A则推说办事花掉了,C于是报警

如果上述事情都成立,那么,A并不构成诈骗罪--理由很简单,A的本意确实是想帮C子女入学,从中赚取一些好处,但因为自己违法行为败露而使得事情不成;而C的本意是企图通过非法途径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其出发点本身就是违法的。

就和花钱请人从监狱捞人,却因为事情败露而失败一个道理,不构成诈骗

但另外有个实际案例:一名女性为了子女能上军校,轻信他人被骗近百万,最后自杀的事情,这里,骗子主观目的就是为了骗取财物,而且也没有可能帮被害人解决问题,采取欺骗的手段骗取被害人财物,则构成诈骗

这名男子在与妻子离婚之后,感情生活一直都不顺利。他的堂弟媳徐某看到了他的情况,就很“热心”地一直在为他介绍对象。虽然介绍对象都没有成功,但是男子也会给徐某一些钱表示感谢。

男子的感谢却让徐某钻了空子,她看到了自己获利的途径。徐某给自己注册了一个新的微信号名叫“许燕”,之后就把“许燕”介绍给了男子。两人一拍即可,相谈甚欢,男子对许燕很有好感。

在两天微信聊天的第三天,许燕就和男子说自己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不小心出了交通意外,现在急需要钱。本来这名男子也还是有所顾虑的,才第三天就找人借钱。为了安全起见,就找到了徐某咨询情况。

从徐某这边得知许燕是真的发生了交通意外,并且徐某还一直鼓励男子把钱借给许燕。得知许燕发生事故这件事情是真的,男子也就放下了戒备,真的转了前给许燕应急。

有了第一次后,许燕开始以各种借口找男子借钱,有时是自己的生意需要资金周转,有时是身体不适需要钱看病治疗。男子对此并没有怀疑,在一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共计转账590次,合计金额102万元。

这些钱每次男子都是转给徐某,再由徐某转给许燕。后来,这名男子多次催促许燕还钱都无果,这才意识到可能是被骗了,当下立刻就报警了。没想到的是这段感情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骗局。

经过警方顺藤摸瓜查出来,许燕就是徐某的化名,这些钱都进了徐某的口袋。而徐某早就已经把这些钱都花光了,无力偿还。现在徐某已经被警方逮捕,案件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审理,但徐某肯定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这个暂时不能构成诈骗,3w元已经构成刑事犯罪,警察不会不管,可能是你提供的复印件是那个伪造的,加上过年的原因,警察暂时没有线索,而且不排除有些警察疏于职守,我建议您找一位律师,向他说明您的情况,如果家境本身就不太富裕,相信有点爱心的律师是不会向您收太多钱的,如果找到他,他说不是诈骗你依然能够起诉他,告他违约,您有欠条,他一定输,那场官司就是他付钱。

最后提醒您,不要轻信别人,有的事情必须和交心的朋友商量,防人之心不可无啊!祝您好运!

在瑞安有一男子正骑着三轮车送女儿上学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意外,车子直接落入了水中,这是因为车辆突然失控所导致的,也庆幸当时有好心人立刻出手相救,父女两人都平安地被救起。

在瑞安市的湖岭村,父亲骑着三轮车送女儿上学的途中,可是车辆突然间就失控了,在三轮车后面还拉着一位女孩,父女两人和车一起掉入了水中,虽然说落水的位置是在岸边,并不是很深的水位,可是河底大家都知道,淤泥是非常松软的,特别容易深陷其中。

两人掉入水中之后,父亲的腿被三轮车给卡住了,而女孩的腿又被书包给缠绕了,这个情况真的是非常危急,周围的热心群众们把车头抬起,总算是把男子给成功的护送上岸,可是小姑娘的腿却被牢牢的缠住了,民警张志武不停的安抚着女孩,辅警卢海静又借来了镰刀,终于把书包给划开,孩子和父亲都成功的被救了上来,在这个时候大家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这些热心的群众们在救人的时候也根本没有想太多,张志武在冰冷的河里面手指都被划伤了,但是他觉得非常开心,因为拯救的是两条生命,父女两人也算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身体恢复之后,两人也带着锦旗来到派出所,作出了感谢,因为救人的一位是张志武民警,一位是卢海静辅警,为他们的英勇点赞。

三轮车确实是会出现失控的情况,所以在路过这种河边的时候,一定要远离,注意安全,特别是路上下雨路滑的情况更是要缓慢行驶,在这个季节秋风萧瑟,落到河水当中,真的是人人都得打一个寒战,当时这被困的两父女早就已经瑟瑟发抖,没什么体力了,庆幸在人民警察和群众们的齐心协力努力之下,他们平安度过。

刑事公诉案件,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的案件以及对自行侦查的案件,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定充分,已涉嫌构成犯罪,依法应对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从而提起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驶的权利,通常称为公权。

刑事自述案件,是由被犯罪行为侵害的公民,个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监护人近亲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说白了,公诉案件就是由国家来给你打官司。一般来说,公诉案件犯罪行为性质比较恶劣,后果比较严重,对社会影响大。而自诉案件的犯罪后果是比较小的,自诉案件一般是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公诉案件是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是死刑的。所以自诉人在判决宣告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销案件。

《全城高考》剧照

2013年9月的一个下午,一对父子快步走进派出所。父亲一边打电话一边直奔楼梯口,儿子则背着书包,拉着拉杆箱,在楼下报案大厅站住。

我赶紧伸手拦那位父亲,告诉他二楼办公区有门禁,要报案的话跟我说,要找人的话提前打电话。那人冲我扬了扬手中的电话,说自己是所长的朋友,正在跟所长通话。

我看屏幕显示的号码确实是所长的,又听男人在电话这头,一口一个“大哥”地喊着,很是亲近。值班同事中有认识他的,冲他摆摆手算是打招呼。

看来真是所长的熟人,我便给他开了门禁。不多一会儿,那个男人就又走了下来,所长跟在他身后。

“有事你就报案,又不是不认识我就不给你查。”所长的语气中略有些不满。

男人尴尬地笑了笑,依然打着哈哈说:“陈姐真是我小学同学,我这就给她打个电话……”

男子所说的“陈姐”是所长的妻子,所长听了他的话,脸明显更黑了,撂下一句:“该报案报案,你扯她做什么!”说完扭头回了二楼办公室。

我诧异地看着那个男人,他也看了我一眼,又把自己和所长妻子是小学同学的事情重复一遍。我不便打断他,还是按部就班地问他有什么事情。

男子就把一封EMS邮件放在我面前,说要报案。我打开信封,里面是一份武汉某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份新生入学说明和一张缴费银行卡。

我拿出来看了一遍,也没看出什么特别,问他报什么案。男人高声说:“这录取通知书是假的!”

他说他被一个叫王杰的人骗去了20万。

报案人名叫陈桥,44岁,辖区个体工商户,同来的儿子小陈,18岁,市某高中应届毕业生。

陈桥称,儿子今年参加高考,但只考了三百多分,勉强能读个专科,他不想让儿子读专科,想方设法四处找门路,看能不能“花点钱”、“找找关系”让儿子读个本科。

找来找去,陈桥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叫王杰的人,那人自称是省教育厅某领导的侄子,可以搞来“大学指标”,只要陈桥肯花钱,他就能帮小陈去武汉读个重点大学,而且还是那种免学费、不愁毕业找工作的专业。

听到这里,我暗自摇头,不出所料的话,这应该又是一起典型的“找关系被骗”的案子。

 二

按照王杰给陈桥开出的价码,不同的学校需要花费不同的金额:独立学院8万,普通二本12万,重点本科20万。

陈桥选了“重点本科”,他觉得反正都是花钱,不如搞个最好的,可又觉得20万有些高,便跟王杰讨价还价。王杰说,价钱没得商量,想要“指标”的人排着队,晚了就给别人了。

陈桥很犹豫,20万不是个小数目,一家人省吃俭用得攒好多年。但那个“指标”,又像是悬在眼前的一块肥肉——重点大学,既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又是改变儿子一生命运的机会。

陈桥一时拿不定主意,私下里问了好些人。有人劝他千万别信,这年头骗子多,“高招”现在正规得很,根本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也更不存在“买指标”这种事情,别中了骗子的套路。

但也有人劝他一定要“抓住机会”,说“高招”一直都黑得很,潜规则多了去,“咱小老百姓能有机会沾点光,那是咱的福气啊,一定不能错过了!”

陈桥犹豫了很久,期间也打听了其他“路子”。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这分数统招本科基本没希望,但可以退一步让孩子读个自考,也是本科,将来也能考研考公务员的。陈桥想了想,还是否定了,“自考,说出去多丢人”。

也有人提议陈桥把儿子送出国,虽然贵点,但好歹可以对外宣称是“留学生”,这总不丢人吧。陈桥心中盘算了一番,出国读书一去好几年,那个花销实在有些难以承受,也只得作罢。

思来想去,陈桥决定赌一把,反正他之前关注的那些坊间流言,无不都是“某某花了多少钱让儿子读了重点大学”、“某某家的孩子托关系拿到了高校‘内部招录’名额”这类故事,万一真被自己遇上了呢?

“300多分花20万上重点大学,这买卖真要做成了你也不亏哈。”一旁那位认识陈桥的同事插嘴说道。

“当初不就是为了帮着孩子‘改变命运’嘛!”陈桥可能没听出我同事话里的意思。

插播条广告:

 

考高虽是人生转折,但不是全部;如果应试教育是温饱的干粮,那素质教育就是增味的甜点

 

「小牛计划」是专注素质教育的互联网平台,甄选优质品牌机构合作,并提供分期报课服务,免息免手续费,帮助您为孩子选到适合自己素质教育课程。

关注小牛计划公众号,了解周边优质素质教育机构,获取报课底价与最新活动。

 三

按照约定,陈桥先付给王杰4万块订金——这表示,自己已经“预定”了一个“重点大学”指标。王杰要走了儿子小陈的身份信息和高考成绩,说让陈桥在家等消息。

过了几天,王杰就发来几张写有小陈名字的文件,文件上面还盖着武汉某高校的公章。王杰告诉陈桥说“预定”已经成功了,小陈的招录走的是学校的“内部通道”,“资料”已经“上报”,让陈桥准备下一笔钱。

王杰口中的“第二笔钱”是8万块,按照约定,陈桥要在收到“领导批复”后打给王杰。转眼就到了同期高考的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陈桥问王杰,自己该给儿子怎么填,王杰说不要走学校的那套填报志愿程序,他给小陈走的是另外一套“专门程序”。

小陈没有去学校填报高考志愿,班主任老师还打电话来家里催过,但被陈桥以“准备出国念书”的理由搪塞了回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王杰说大学招生办那边办得差不多了,让陈桥付“第二笔”款,陈桥把四下筹到的8万块汇过去不久,王杰就发来一张同样盖着公章的“红头文件”,上面是小陈被录取到武汉某重点大学的“领导批复”。

8月上旬开始,同年考生都开始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了,陈桥也时刻关注着儿子上学的消息。他不时上网查询,但一直没找到儿子被录取的信息。对此,王杰给出的解释是,录取小陈走的是“内部通道”,信息肯定不能公开,陈桥自己查肯定是看不到的。另一方面,又提醒陈桥,准备支付“尾款”。

陈桥说,那时他的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拖了王杰几天,想着等儿子正式办理了入学手续之后,再把剩下的钱支付给王杰,但王杰却断然说,必须先付款,不然就不给陈桥办“指标”了。

陈桥终于“硬气”了一回,说这样的话自己不办了,让王杰退钱,可王杰却说,之前交的钱也已经“用了”,想退肯定是退不了的。

陈桥无奈,只好就范,把剩下的8万块“尾款”转给了王杰。王杰倒也没有食言,到了8月下旬,就将一份EMS邮件交给了陈桥,说事情已经办好,让陈桥按照通知书上的日期,带着小陈去学校,找一位姓马的学校招生办领导,他会负责安排之后的事情。

王杰又给强调了好几遍,在报到之前,切勿联系那位姓马的领导,也不要走漏风声,不然坏了“规矩”,小陈上学这事儿就黄了,钱也不能退。

连专门“接头”的领导都安排好了,陈桥认为儿子读重点大学基本算是办成了,兴奋之余,还带着儿子去青岛玩了几天。

然而,9月7号这天,陈桥兴冲冲地带着儿子去学校报到,却没有联系上王杰口中的那位“马领导”,陈桥在招生办询问时,对方回复说,压根没有姓马的工作人员。

陈桥又带着儿子去学校统一办理入学登记的地方,却被迎新人员告知,学校2013级新生名单里根本没有小陈的名字,陈桥拿出录取通知书,对方只看了一眼,便一脸严肃地说,录取通知书是假的。

陈桥不相信,学校方面就拿出其他学生的报道材料,事实证明,的确和小陈所持有的不同。学校工作人员同时解释说,小陈手里的录取通知书是去年的版本,EMS邮件中的物品也都是假的。

由于事关重大,学校方面又派人专门核实了一下学校高招系统中的记录,确实没有小陈的信息。

于是,陈桥父子在众家长、学生和老师疑惑的目光中,灰溜溜地离开了迎新处。一走出学校大门,陈桥马上就给王杰打电话,但发现电话怎么都打不通了。

陈桥又给之前介绍他和王杰认识的那个朋友打电话,朋友说自己和王杰也只是几面之缘,没什么深交。陈桥让朋友联系王杰,但朋友也联系不上王杰。

陈桥感觉大事不妙,但也束手无策,只好打电话给儿子的高中班主任,班主任不明就里,还以为陈桥找他咨询儿子出国读书的事情,上来就问陈桥,你儿子出国的事情办的怎样了?

陈桥只好在电话里,支支吾吾地把之前托人拿重点大学“指标”的事情简要跟班主任讲了一下,班主任只听了个开头,就断言陈桥被人骗了——在他这么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消息了。

学校也曾在学生高考成绩揭晓后,给学生家长发送过有关防范高招诈骗的警示信息,只可惜,那时候的陈桥一门心思送孩子进重点大学,看了一眼便关掉了。

陈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方面,拿了他20万的王杰不知去向;另一方面,儿子很可能面临没有学上的问题。他问班主任现在“报志愿”还来得及吗?班主任说应该来不及了,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学了。

陈桥当场气得暴跳如雷。

听完陈桥讲述,我不禁惊讶于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的生意人,竟然被这样一个拙劣的谎言就轻易骗走这么多钱。

和同事一起给陈桥做受立案材料时,我问他:“三次付款,难道就没怀疑过事情的真实性?”

陈桥说,他确实怀疑过,但王杰的一番说辞很快便打消了他的怀疑。

陈桥曾问王杰那些“重点大学”的指标是从何而来的,王杰给他说:每年省内高校都会给省教育厅几个“指标”,用来招录那些分数不够但想上重点大学的领导子弟——这是省内高校用来和主管部门“搞好关系”的潜规则——当然,并不是每年都有“领导的孩子”需要用到,因此那些“多出来”的“指标”就会被卖掉,而自己正好就是那个负责“卖指标”的中间人。

然后陈桥就信了,他说自己不仅信了,而且那时还很是窃喜——他以为,自己这次终于算是沾了“潜规则的光”。

我又问陈桥,难道一直没怀疑过王杰“省教育厅领导的侄子”的身份吗?陈桥说开始肯定怀疑过,但后来接触了几次,就信了,因为自己认准了王杰的那股“气场”。

他说,自己长期在街面上做生意,也算是“见多识广”,老百姓和“有身份的人”,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陈桥一共与王杰见过三次。第一次见面,陈桥就认定,这不是个普通人。

那天,陈桥在朋友的介绍下与王杰在武汉市区某酒店见面。包间里,王杰不时提起自己和叔叔(即教育厅某领导)之间的关系很是亲近。那顿饭由王杰点餐,陈桥买单,加上酒水一共花了三千多块。送走王杰,陈桥不但没有心疼,反而兴致很高。他从王杰点菜和聊天的“派头”看出,王杰绝对是个“见过大场面”、“常上大席面”的人。

第二次见面在本地,那次陈桥专门请王杰来本地的“虾市”吃虾。那顿饭同样是陈桥买单,一顿“虾宴”又花了将近两千。但陈桥依旧非常高兴,因为王杰给他“细说”了“指标”的事情。

第三顿饭,陈桥便在请客吃饭的同时,带去了4万块钱“订金”和两件飞天茅台。他说一箱送给王杰,另外一箱请王杰“转赠”他的叔叔。

我问他为什么还送茅台酒给王杰,陈桥说当时还以为终于结交了一位“大领导”,想顺带“探个路”,以后难免还有用得到王杰和他叔叔的时候。

自从那天开始,王杰就持续失联。我们首先找到的,还是那个介绍王杰给陈桥认识的朋友张某。张某和陈桥是多年的朋友,对于陈桥受骗一事,张某却一脸茫然。

张某是做物流生意的,因生意原因,以前跟王杰有过几面之缘。王杰从事教育培训行业,好像还是一家教辅机构的老板,看起来比较“有背景”。当初张某也是看陈桥为儿子上学的事情着急上火,随口提了一句王杰的名字,没想到陈桥竟然当了真。

谈话中说到陈桥,张某说陈桥脑子很活络,做生意在行,情商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特别有一套,能办成很多别人办不成的事情,这在他朋友圈子里大家是公认的——大到做生意被工商税务罚了款,小到孩子在学校玩闹和同学置了气,只要遇到事,陈桥总能借助各种“朋友”妥善解决,尤其是三年前他儿子中考,本来分数不够,也是陈桥不知托到了谁的关系,愣是把儿子给塞进去了。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对于陈桥被骗,张某如此解释,“其实这也不是他第一次上当,两年前他就被骗过一次……”

那年,陈桥侄女大学毕业考本市银行,初试没过线,陈桥的二哥认为弟弟“手眼通天”,让他帮忙“找找路子”。于是,陈桥“结交”了一个自称和“市支行领导”关系很好的人,那人承诺可以帮陈桥把侄女“办进”银行,但要价10万块钱。

陈桥向二哥满口保证说,那人和自己是“兄弟伙的”,结果二哥给了钱,那人却跑了,侄女进银行上班的事情更是没谱,为此陈桥兄弟俩一直闹得很不愉快。

我有些恼火,指责张某说,你明知道陈桥之前上过当,怎么还给他“介绍”王杰?连你自己都跟王杰不熟,怎么敢介绍给朋友认识?

张某先争辩说,当初自己也是好心,陈桥跟他说,自己只是想找人问问高考招生的事情,没提“买指标”的话。况且陈桥又不是“铁脑壳”,真没想到他最后竟然真吃了这么大的亏。

后来张某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又说这事儿自己的确也有责任,愿意拿点钱出来补偿陈桥。我说现在不是聊这个的时候,先配合警方工作吧,抓不到王杰,你自己的干系也撇不清。

一个月后,王杰被抓,讯问室里,他承认自己并非什么“教育厅领导的侄子”,那个他口中的“叔叔”也纯属子虚乌有,所有的“内部文件”、“录取通知书”,都是伪造的。

甚至,王杰也不是什么“教育培训机构”的老板,只是之前曾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中工作过,担任总经理助理。工作期间,王杰道听途说了一些有关高招“套路”的传闻,不过那时,他也只把这些当成是段子。

王杰从那家教育培训机构离职后,一直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又染上了赌瘾,在外欠了不少债,才决定用这个办法实施诈骗,当我们将他抓获归案时,他所诈骗的钱财除了一部分还赌债外,其余大部分已经被他挥霍殆尽。

陈桥也不是王杰诈骗的唯一受害者。除他之外,本市和本省的其他地市还有多名受害者,都被王杰以“购买重点大学入学指标”为由,骗去了数额不等的财物,因为陈桥被诈骗的金额最高,该起系列诈骗案最终被串并到我们单位办理。

王杰交代称,去年高招期间,自己便试图以“代办文凭”的方法实施诈骗,不过没有成功,为此他甚至专门找人“求教”过。“师父”告诉他,诈骗这事儿要善于制造“噱头”,不然哪个信你?王杰问什么“噱头”最好用,“师父”说,尽量编造一些普通人感兴趣的“权钱交易”、“官场黑幕”等,现在人们都信这个。

于是,王杰这才想出了“卖指标”的主意,他将自己伪装成“领导侄子”,没想此举倒真的骗到了不少人。除了现金之外,还有受害人的争相宴请和馈赠给王杰的礼品,单是名贵烟酒就收了一大堆。

我问王杰这些受害者为何要另外给他送礼,王杰交代的原因和之前陈桥所叙述的相差无几——都是希望在此事之外,结交王杰和他背后的“教育厅领导叔叔”。

移送看守所前的最后一次讯问中,王杰问我他这案子大概会被判多久,我说:“你干这种事真是缺了大德,这些家庭不但被你骗了钱,很多孩子为此还耽误了正常的高招报名,搞得今年连个学都没得上,你这是毁人家一辈子的行当。我要是法官,至少判你个‘无期’。”

“他们孩子高考考了多少分,能上什么学校,他们自己心里没数吗?”王杰却阴阳怪气地说。

因多起案件共处,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王杰最终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