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侄女读大学随礼多少

孩子 0 56

亲侄女读大学随礼多少,第1张

亲侄女读大学随礼多少
导读:亲侄女读大学随礼的金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根据个人经济状况和礼尚往来的原则来决定。以下是一些可能参考的因素:1 家庭传统:如果家庭中有给予特定金额的传统或者约定,可以按照传统来决定随礼金额。2 个人经济状况:个人的经济状况是决定随礼金

亲侄女读大学随礼的金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根据个人经济状况和礼尚往来的原则来决定。以下是一些可能参考的因素:

1 家庭传统:如果家庭中有给予特定金额的传统或者约定,可以按照传统来决定随礼金额。

2 个人经济状况:个人的经济状况是决定随礼金额的重要因素。如果个人的经济状况比较宽裕,可以选择相对较高的金额,如果经济条件相对紧张,可以选择相对较少的金额。

3 侄女的接受能力:侄女的接受能力也是决定随礼金额的一个因素。可以根据侄女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额。

4 目标大学和专业:有些人可能会选择以侄女所报考的大学和专业的第一个数字作为随礼金额,例如,如果目标大学为北大,目标专业为计算机科学,那么随礼的金额可能是100元或者1000元。

总之,随礼的金额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当地的传统来决定,表达的是祝福和关心的心意。

一、随礼不要互相攀比。一般来说现在的七零后家庭都有好几个姊妹,各家经济条件不同,而且夫妻俩既有婆家亲戚也有娘家亲戚,因此随礼可能各不相同,但不需要攀比。有一对夫妻,自己家孩子当年上大学时,孩子的姑姑们都给了2000元红包给侄子,而孩子的舅舅、姨妈们给的是5000元的红包给外甥。也许姑姑们的经济条件相对差一点,而舅舅、姨妈们条件好一点,所以给多少都是可以的。绝对不能因为两方给的红包分量不同,而觉得舅舅、姨妈们好,而姑姑们不好。其实随礼大部分情况下是需要还礼的,等到姑姑、舅舅、姨妈们孩子上大学或结婚时要还礼的,到时也可能还礼的数目也有差别,但不要互相攀比就好。

二、兄弟姐妹之间随礼最好有一个商量。因为兄弟姐妹之间家庭条件不一样,如果在其中一个孩子上大学时给的红包不一样,给孩子一个不好的印象,也容易造成尴尬。所以兄弟姐妹可以一起商量,大家都随一样的礼,注意一定要照顾到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兄弟姐妹,不要让他感到有经济压力。而如果你经济条件好,想给上大学的孩子更大红包,那就另给,也明确告知这个是纯粹给奖励的,不需要还礼的,不然别人收到大红包,以后还礼的压力更大。

三、亲戚孩子上大学,最好还是送上红包庆贺。说实话,如果家里条件不错,对于亲戚送上的红包也许不太在意,反正也不差这点钱上学。而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来说,你的红包其实可以减轻亲戚的经济负担,避免了亲戚再到外筹学费给孩子交学费。再说晚辈能考上大学确实可喜可贺,送上红包庆贺非常好。

话说当年我考上大学时,因为在农村,大家都不富裕,因此没有什么亲戚来庆贺的。虽说当时的大学学费不贵,但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也不容易,最后是在几个哥哥姐姐的帮助下才得以上学。但总感觉对其他亲戚的感情要淡了很多,毕竟雪中送炭要比锦上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估计可以分几种,第一种是真土豪,钱太多,大手笔习惯了,或者炫富习惯了,也没有多想,买个两万的包包感觉和买两盒糕点差不多。第二种,想收买贿赂老师,认为老师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肯定会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第三种,迫于压力,别的家长送了重礼,自己不送,怕孩子在学校吃亏。

第一种土豪问题并不大,只是做事欠考虑,只顾自己,没顾别人的感受和影响。第二种家长思想有问题,一个收礼之后就区别对待学生的老师那德行得多差,这样无德的老师,你还指望他把你的小孩教得好?第三种家长和第二种一样,都是寄希望与一个无德的老师。

总是有很多人平时痛斥社会,痛骂腐败现象,以为自己正义凌然,以为自己是好人,转过身就连自己小孩上个学都盘算着去贿赂老师,这种人真是可怜又可恨。

如果家长们都不送礼,某些坏老师就不愿意再呆着教师队伍里面了,孩子就能真正受到更好的教育了。为了让好老师心里舒服,为了让坏老师心里不舒服,以后不要再送礼。

一般情况下,礼金都是礼尚往来的,外甥上学舅舅给了3000元,那么侄女上学姑姑也可以给3000元。当然,还有可以考虑家庭条件,根据家庭条件量力而行,如果姑姑家庭条件好,可以多给一点,条件差,可以少给一点,但是这也要看两家的关系。

您好!

1你的孩子上学时,大伯哥给你的孩子五千块钱,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回礼。

2如果你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你就给5000块钱然后微笑着说:“孩子,这是我的一片心意,不要嫌少哦。我们是亲戚,今后的日子里 我会继续关心你的。孩子,好好读书啊,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3如果你的经济条件很好,你就给他6千到一万的礼金。然后说一些好听的话。

亲,能帮到您,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