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戚继光的老婆 提起戚继光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抗倭成就,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也有很多很多,但是关于他老婆的记载却只有短短几句话而已,那么戚继光的老婆究竟是谁呢?她的脾气秉性又是怎样的呢? 戚继光的老婆剧照 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不同
戚继光的老婆
提起戚继光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抗倭成就,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也有很多很多,但是关于他老婆的记载却只有短短几句话而已,那么戚继光的老婆究竟是谁呢?她的脾气秉性又是怎样的呢?
戚继光的老婆剧照
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古代都是三妻四妾的,作为一位将军,戚继光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一生共有四个女人,一正妻三小妾,既然是老婆,那自然就是他的正妻王氏了,王氏的名字因为古代太注重男权的原因并没有被记载下来,留下来的只有戚王氏这个称呼,王氏是出身将门的一位大家闺秀,而且她很有胆量和智慧,虽然脾气有些火爆,但对戚继光还是很好的,戚继光与王氏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成的亲,之后他们一起生活了长达二十年,但这么长时间以来王氏生下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早亡,古人一直受的教育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他们对子嗣的传承很是看重,也因此即便是很敬重自己的老婆,戚继光在他四十岁的时候还是纳了妾,但是他是瞒着王氏进行的,也就是说王氏对此是不知情的,但纸包不住火,王氏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愤怒的她拿了把菜刀就要找戚继光算账,戚继光在外面躲了几天之后知道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所以他就把盔甲穿在衣服里面主动去见了王氏,而且对王氏哭诉了自己的苦衷,王氏最终还是选择了谅解,并从小妾的手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自己抚养。
戚继光的老婆最终没有和戚继光白头到老,在她过继的儿子去世后,她就离开了戚继光回了娘家,从这里也能大概看出,王氏的确是一个性格坚定、敢爱敢恨的女人,而关于她回到娘家之后的记载就再也找不到了。
戚继光的儿子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戚继光的儿子一共有五个,分别是戚祚国、戚安国、戚昌国、戚报国、戚兴国。从戚继光给他五位儿子起名来看,从中体现了戚继光的爱国之情。戚祚国是戚继光的长子,先后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和济南府掌印都司一职。
戚继光斩子
戚继光次子名为戚安国,戚安国出生不久后就已夭折。戚昌国是戚继光第三子,因父亲抗战功劳,戚昌国担任锦衣卫指挥一职,又被追赠为骠骑将军。戚报国是戚继光第四个儿子,因祖上功绩,被封为锦衣卫百户,并追赠飘起将军一职。戚兴国是戚继光的幼子,担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一职。从戚继光五位儿子职位来看,他们都是职位都是依托于父亲的功劳而被追赠加封的。在《明史》中,并没有对戚继光儿子进行过多的阐述和记录,究其原因在于,戚继光儿子一生没有多大的作为和建树。所以,便没有对他们进行记载。
“戚继光斩子”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讲述了戚继光大义灭亲的故事。在《仙游县志》一书记载,戚继光带领着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击倭寇。有一次,倭寇侵犯临海等地,戚继光让戚家军先在花冠岩一带埋伏,结果戚继光长子戚印急于建功立业,贸然出击攻打倭寇,导致一部分倭寇乘机逃走。戚继光非常震怒,他以戚印不遵守军令为由,将戚印斩首示众。历经百年,“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戚继光后代2011年由一本名为《武汉城市圈特藏档案图集》面世。这部书籍以的形式,展现了武汉历史风貌,这本书籍面世之后,率先公布了三张珍贵的个人照片。其中,有一名叫戚志云的照片,他是一位革命义士,同时他也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后代。对戚志云的详细介绍在“实字第一百零五号卷宗”中。
戚继光雕塑
文中写到,1911年时,戚志云时年四十岁,戚志云老家在湖北荆门州,戚志云出生后,一直在江苏清河县寄居。随后,又提到戚志云是明代戚继光先生的十二代嫡孙。以此表明,戚志云的确是戚继光的后代。说到这儿不禁会有个疑问,戚志云身为戚继光的后代,他会不会继承戚继光骁勇善战的精神,奔赴在抗战一线对抗侵略者呢?事实上,戚志云并不是一位军事首领,但是他也曾在战场一线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前,戚志云在汉口发起了卫生公益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汉口成立了红十字会,戚志云身为一名医生,他率先带领医务人员冲到了战场上,为救治伤员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不仅如此,在战场上,为了保持兵力的充足,戚志云一面救治伤员,一面在占地担任调查员一职。通过对战场人员的核查,以报告上级作战人数。汉口沦陷后,戚志云成为了一名侦查员,屡次前往汉口侦查敌情。后来,戚志云还担任过武昌萍煤局副经理一职。除此之外,戚志云在为国民 移物质时,做出了非常显著的贡献。国民 成立之后,戚志云还在陆军中担任一位领导。戚志云身为戚继光的后代,在他身上看到了坚韧不拔、顽强作战的毅力。
戚继光是哪里人戚继光是著名抗倭民主英雄,是南国和北疆备受称颂的英勇人物。在《明史戚继光传》一书中,说到了戚继光出生年月,但没有提到戚继光出生之地。所以,戚继光籍贯问题成为了数百年后世争论的一个焦点。
戚继光塑像
历史学家们对戚继光是哪里人也持有不同意见,1915年出版的《辞源》和1921年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记载,戚继光是安徽定远人。后来,在1979年出版的《辞源》和《辞海》中记载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所以,戚继光是哪里人,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很多文学作品和电视**作品都提及戚继光是山东登州人,登州即为原来的蓬莱。根据资料显示,戚继光的祖先戚祥是山东蓬莱人,而戚祥去世后,他的子孙们都继承了他的职位,即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所以,戚祥的后世子孙们一直居住以此。戚继光于1528年在山东济宁出生,戚继光出生后一直在山东蓬莱生活。后来,戚继光也袭承祖先的职位,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公元1588年,戚继光也在山东蓬莱去世。如今,山东蓬莱仍有戚继光住宅和戚继光纪念建筑等。
戚继光是安徽定远人这一说法,也有相关证据表明此观点。戚继光在江西、浙江一带练兵对抗倭寇时,曾到安徽休宁一带驻兵,戚继光在参观齐云山时,曾写下“定远戚继光”,以此表明自己是定远人。如今,戚继光是哪里人,仍是坊间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戚继光显而易见,这张采用了水墨中国画的画法来表现戚继光这个留名青史的大将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笔触很细腻,纵使是用磅礴大气的水墨来描画这个人物也不会显得很粗糙。这也是作者的独到之处吧。
戚继光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细节来分析一下这张戚继光。首先我们来看中戚继光的形象部分。图中的他身穿红色战袍,头戴系着红缨穗子的铜盔,神采奕奕,将戚继光在战场上的英武神勇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上的戚继光是笑着的,嘴角微翘,眼睛注视着远方,像是刚下战场的时刻,战袍被鲜血染得通红,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依旧完好,他也是很满足的吧。大红色战袍在烈烈风中飘扬,作者将袍子的褶皱画的很清晰,此外,他还考虑到了光线强弱对人物的影响,所以,大家看到的戚继光袍子上的颜色深浅是不一致的,这更是显现出了作者精细的手法。
说完了中的人物,我们再来说说中的背景,作者以十分细腻的心思,将背景画成了翻腾的浪花,蓝色和白色相间,与戚继光身上强烈的大红色产生极大反差,能将观赏者心中的兴奋感成功的激发出来,再者,浪花和海风,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故事背景,或间接,或直接的表达出戚继光大战倭寇的一系列雄伟功绩。总之,这张成功的将一个历史人物画活了。
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呢?戚继光生于公元1528年,卒于公元1588年。从历史时间来推测,戚继光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和明朝万历年间。众说周知,戚继光是位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英勇事迹至今深入人心。戚继光之所以能在对抗倭寇上取得重大胜利,还得从戚继光生活的朝代说起。
戚继光雕塑
从时间来看,戚继光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明朝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衰弱,已经在嘉靖年间初见端倪。嘉靖皇帝努力地想要逆转明朝的危机,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明朝陷入积贫积弱的危机。公元1546年,戚继光亲眼看见倭寇对沿海百姓生活的骚扰,他们抢夺百姓财产,并杀害手无寸铁的沿海百姓。戚继光非常愤怒,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经典名句。七年之后,戚继光在张居正的推荐下,担任指挥佥事一职,在山东一带对抗倭寇。戚继光生活的明朝中后期,倭寇四处横行,让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
其次,戚继光生活的明朝实施了海禁制度。海禁制度在明太祖年间已经颁布和实施了,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依然还在奉行。永历年间,明成祖为了显示明朝强大,让郑和率领军队三次下西洋。沿途的国家们都知道明朝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都想来此分一杯羹。明朝越是执行严苛的海禁制度,倭寇们就越想来沿海抢夺百姓财产。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戚继光,一直致力于对倭寇的抗击,由此,他也成为沿海百姓们的保护神。
戚家继光
话说在元末那个乱世当中,掀起了创业大潮,一时间上百家创业公司旌旗招展。在众多队伍中,戚继光的祖辈很幸运的选对了最终上市了的老朱家大明公司。
虽然只是总裁身边的保安,但又很荣幸的死在了出差途中的工作岗位上。于是还没开始大开杀戒的朱和尚大笔一挥,登州卫指挥佥( qiān)事以后就是你们老戚家的了。
老戚家一脉单传下来,到了戚继光这一辈,家境也就比家徒四壁好一点点,就连戚继光上京述职的路费都是靠变卖家宅换来的银子。
本来不会这么凄惨,但扛不住戚继光的老爹有一颗海青天的心,得罪了上级和同僚,早早的就被内退了。就这样,虽然有着官身,实际上就是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穷小子,结识了他命运中的女人——王氏。
有女王氏
王氏换到现在来就是妥妥的官二代,父亲是总兵,相当于现在省级军区司令员。虽然免不了娇生惯养,但就和孙尚香一样,都有一颗非天下英雄我不嫁的夙愿。就这样两人走到了一起。
要知道在娘家可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到了戚家,王氏就过生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这份勇气与决心,以及对爱情的执着,就让人心生敬意,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戚继光对老婆不仅是敬爱,更是有点怕老婆的程度。
戚继光在训练出戚家军后,因为王氏一直随军,所以戚将军被老婆教育兼教训的光辉事迹,部队的兄弟们全都知道了,个个义愤填膺,找机会替大帅出气。(这些大头兵也真是吃饱了撑的)
有一次,戚继光又在家里被王氏追打逃亡到军营里。那帮兄弟实在看不过眼,于是怂恿戚继光给老婆来个下马威,演一出现实版鸿门宴摔杯,戚继光一想有道理,真动刀子是不可能的,但忽悠一下也不错嘛。大家准备就绪,须臾王氏被请了过来。
面对全副武装的士兵,寒光乱闪的凶器,王氏气场十足,厉声喝问:“这么晚了找老娘来干嘛? ”戚继光霍然站起,毫不示弱地答道: “整队完毕,特请夫人阅兵!”硬是将鸿门宴弄成了一出闹剧。
爱情不再
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王氏和戚继光结婚多年,却没有生下子嗣,这对戚继光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疙瘩,就像无数个抛弃糟糠之妻的成功男人一样,戚继光虽然没有休妻,但却在外面娶了几房小妾。爱情不再。
虽然后来戚继光为挽回感情做了多番努力,但爱情逝去岂会再来,勉强在一起其实只是因为残存的亲情罢了。好在戚继光随即将长子过继给了王氏,让独居在家的王氏心有所托。但生活就像和戚继光作对一样,就在戚继光退休不久前,过继给王氏的长子早夭了。王氏白发人送黑发人,立时万念俱灰,按照年龄也恰好是更年期晚期,多种因素所用下,王氏精神失常了。最后不得不孤独寂寥的回来娘家。
戚继光不爱王氏么?我想应该是爱国的,但大多数的人,爱都是有保质期的。发妻王氏并不是真的抛弃的戚继光,而是面对十年有九载带兵在外,即使回来也要和几个小妾分享的丈夫,失望至极了吧!
作为男人,大英雄戚继光也不能免俗,但这并不会影响他成为千古武圣,兵家少保。
戚继光的夫人戚王氏,18岁时嫁给了戚继光。
据《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为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乃明朝时民族英雄戚继光之发妻,将门虎女。
后因无子,戚继光背着她纳了三个小妾并有五子,走漏了风声。戚王氏知道后,想起自己夭折的孩子,嚎啕大哭,从小妾的孩子里过继了一个孩子抚养。继子夭折后,带着财物离开了戚继光,回到了王家,此后她的生活,正史野史均无记载。
扩展资料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军事上,戚继光撰写了两部重要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本,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录《四库全书》,占军事著作的十分之一。
戚继光初到山东备战倭寇时,发现明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跟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于是戚继光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农民,并亲自训练他们,这便是早期的”戚家军“。
参考资料:
妻:王氏,万户南溪王栋之女;妾:陈氏、沈氏、杨氏。
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有关戚继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广为传颂的是这样三件事:
一是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二是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立马怒吼:“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应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 [58-59]
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本来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无事,那晓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风,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顺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继光算账。
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王夫人见状也心软了,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来,后来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下来。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犹存。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参考资料:
很多人认为,怕老婆是出于对老婆的爱和尊重,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因为爱所以尊重。别看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怕老婆可不分现代与古代。“专诸刺王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古代五大刺客之一的专诸同样怕老婆,“惧内”一词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怕老婆比较出名的还有大唐宰相房玄龄,因为老婆在生气,下朝了还不敢回家,让皇上下旨让老婆不生气了才回。
还有我们看过的爱情喜剧**,古天乐和张柏芝主演的那个《河东狮吼》,柳月娥和陈季常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汉语成语河东狮吼,就是出自这对夫妻的故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怕老婆都是爱老婆,还有些是真怕啊,比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很多人认识戚继光应该是从小学开始,因为小学课本里就有一篇叫《口袋阵》的课文,讲述的就是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戚继光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将领,因为朝中皇帝不管事,权臣当道,政治腐败,因此上梁不正下梁歪,底下的将士同样没什么战斗力。
戚继光到浙江上任后,发现这一情况,又听闻附近民风彪悍,于是招募了三千人,这就是“戚家军”的开始。倭寇进犯东南沿海一带,戚继光带着戚家军南征倭寇,先后经历了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打出了戚家军的威名,成为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军。
戚继光掌管这样一支军队,上过战场见过死人堆,但他却是个怕老婆的主。于是伴随着这位民族英雄的功绩流传下来的,还有他惧内的趣事。
戚继光的妻子王氏身份也不一般,家世比戚继光更好,老丈人是军队里的高级将领。将门出虎女,王氏发起脾气来,戚继光都不是对手,因此他也是真的怕老婆,广为流传的主要有三件事。
因为老婆太凶,戚继光搬家住进了军营,手下将士都看不下去,给他出主意,把他老婆叫到军营里来,给她一个下马威。
结果他老婆王氏进了军营,看见手持利刃杀气腾腾的士兵,丝毫不惧,叱问戚继光找她来干什么,戚继光也不肯示弱,大声说了一句:“整队完毕,特请夫人前来阅兵。”用最横的语气说最怂的话,说的就是戚继光了。不过这件事的真实性有待考察。
第二件,还是部下煽动要“一振夫纲”,拎着剑冲进家里想吓唬老婆,结果老婆吼了一声,吓得剑都掉地上,说要给她杀鸡吃。也是挺搞笑的了,感觉就是现在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桥段。
第三件事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原则问题了,那就是纳妾。王氏生的孩子都夭折了。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
戚继光年轻时也是个风流倜傥的人,于是就纳了三个小妾,前后生了5个儿子,当然,都是瞒着王氏的,但纸包不住火,那几个大活人王氏怎么可能不知道
发现这种事,王氏也不是一般女人,她直接抄起一把刀,奔着戚继光去了。戚继光也是在老婆没动手之前承认错误,哭诉自己也是个受害者,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一套拿出来说。
王氏被忽悠一通也心软了。但其实真要是想传宗接代,纳一个妾生一两个不就行了说到底还是封建思想在作怪。
后来王氏从小妾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过来,说来也奇怪,戚继光五个儿子,就过继过来的这个早夭了。王氏心灰意冷,也没有跟戚继光再过下去了,直接回了娘家,连句话也没有带给戚继光。
由此可见,两人也没有多少感情了,怕老婆是爱老婆这个说法,在戚继光看来恐怕是不会同意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