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外卖小哥被美团封号:感谢世间所有善良》

爸爸 0 76

《脑瘫外卖小哥被美团封号:感谢世间所有善良》,第1张

脑瘫外卖小哥被美团封号:感谢世间所有善良》
导读:无意间刷到一个抖音视频: 一个脑瘫外卖小哥的美团被封号了,原因是那天下雨,他没来得及人脸认证美团发起的“微笑行动”,所以号被封了。 他在向问起的人解释的时候,言语之间没有任何吐槽抱怨,脸上带着的笑和羞怯表情,像极了一个一不小心做错事而有点惭

无意间刷到一个抖音视频:

一个脑瘫外卖小哥的美团被封号了,原因是那天下雨,他没来得及人脸认证美团发起的“微笑行动”,所以号被封了。

他在向问起的人解释的时候,言语之间没有任何吐槽抱怨,脸上带着的笑和羞怯表情,像极了一个一不小心做错事而有点惭愧的孩子。

看完视频,不由地鼻子一酸,眼睛一热,内心说不出的滋味儿。

更多地是感叹一句: 人工智能再高级,也识别不了人性!

当我再看到那个视频的点赞量已经四百多万的时候,心里也欣慰,

“有这么多人关注和支持小哥。事情一定会有转机的!”

感谢善良!

第二天,我连续看到了两个有关这件事的后续。

第一,是连同我在内的很多人最关心的封号处理一事。

美团官方在了解到事情原委后,很负责地解封账号,恢复了小哥的正常接单权限。

第二,是有好心人表示想要帮助小哥,金额不大却是一点心意,希望小哥收下援助的200元。

小哥口齿不那么清晰,却态度坚定地表示——

“这个钱不能要! 凭自己努力赚钱! ”

一件事的背后,呈现出的感动太多!

美团这样的外卖平台(不单指美团,也包括其它外卖平台),没有为了突出所谓的“品牌高大上”而提高入职门槛,不挑形象、学历、工作经验,甚至四肢健全与否都不重要!

这样的企业,给了很多人“一口饭吃”,也因为从业者这一口饭,Ta本身不再无所事事,Ta背后的家庭,也因此得以有了半边天甚至一整片天。

比起美团本次发起的“微笑行动”,官方处理封号一事而传递出的正能量和爱心,远比活动本身有意义!

想起两个类似故事!

2008年汶川大地震,导致一妇幼保健院几十名孕妇无处安置,当时唯一合适的一处地方,是一家寺院,罗汉寺。

众所周知,修行人有多忌讳,忌女人、忌血腥(生产)、忌荤腥(产妇补身体需要肉类)

当大家顾忌着去罗汉寺避难可不可行的时候,罗汉寺的住持素全大师给出了答案。

素全大师说,

“修行之人最大的忌讳,就是见死不救! ”

因缘巧合,灾难期间,在罗汉寺出生的孩子共108名,被大家称为“罗汉娃”。

在罗汉娃三岁的时候,罗汉娃的父母们从每个孩子出生时的床单各剪下一块布,做成了一件由108块布料拼接成“百衲衣”作为礼物,送给了素全大师。

这件百衲衣,都是“破布”,但它的价值却丝毫不输给价值连城的袈裟。

如果当时素全大师拒绝接纳这些灾难中的产妇,也可以说,这样一位教条主义的修行者,即使修到白头修到死,一生的修为和功德也就真的止于拒绝那一刹了!

另一个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两对父子都从一个流浪汉面前经过。

一个父亲对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努力,以后长大就会像他一样没出息!”

另一个父亲却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努力,以后长大就能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人!”

同样是教育,一个给孩子灌输了高人一等的概念,一个给孩子植入了爱与慈悲的思想。

教育的终点,不该是学历和地位,而应该是品德与行为!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合集, “谢谢世间所有不动声色的善良”。

那些善,或许不那么惊天动地,但却都感人至深。

生活太苦,人生太难。

可如果我们善于拥抱和爱,那这世界一定会甜一点些!

想真诚呼吁:

1、如果外卖人员送餐超时了,只要不是对方态度恶劣,请不要给差评和投诉。也许,Ta本人比你更着急这个订单晚了。

2、请不要再以“不努力将来就只能像Ta一样当个没出息的XXX”为典型案例说教小孩子。让孩子懂得爱人,才会是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

3、倘若有一天,你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地位,希望你的财富和地位,能够是一个平台,让更多人借此找寻到自我的价值!

感谢所有的善良!

光到不了的地方,爱能到!

—— 枕藏

“老百姓找咱治病是看得起咱,他们给了我们诊治的机会,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积累经验、提高医术,我们应该把病人当做恩人。”宋兆普语重心长地说。

宋兆普出生在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陶村一个中医世家。15岁初中毕业后,开始跟父亲学医,传承中医医术,治病救人,至今已有38个年头,可谓一位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1992年他开始接触到很多脑瘫患儿,到目前为止,已经收治了福利机构3000多名脑瘫弃婴,救治社会上的脑瘫患儿6000多名,被称为脑瘫孩子们的“爸爸”,曾获得“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慈善爱心”、“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父亲是指路明灯

“父亲非常严格,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要求我背医学书、守规矩,《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都得背得滚瓜烂熟。”宋兆普回忆说,他的童年没有同龄小伙伴那样丰富多彩,几乎都是在医务室和读医书中度过,而他每天面对的则是数不尽的病人。

当父亲的医务室还坐落在乡下时,就有来自很多周围村子的村民慕名而来看病。小时候,宋兆普的家就是医务室,“我们家里安了68张床,我的家人跟病人住在一起。”宋兆普告诉记者,以前,他不理解父亲,因为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现在,他不但理解父亲,反而更加佩服父亲的无私与伟大。

“在农村,医生是‘百家之奴’,随叫随到,哪有休息时间。”在宋兆普的印象中,父亲总是有看不完的病人,没有休息日,而这个习惯,宋兆普也从父亲身上继承了下来,一直延续到现在。

1982年10月,一位病人背部长了一个脓肿,从上往下呈黄花状,宋兆普的父亲在家用笔在病人背部做了个标记,让病人找宋兆普开刀。

“打完麻药后,我在标记位置下切了一寸,并没有见到脓,当时心里有点慌。”宋兆普赶紧问父亲怎么回事儿。谁料父亲淡定地说,标记位置是对的,但是应该再往里切韭菜叶厚度那么深。

宋兆普按照父亲的话操作,没想到,刀一下去,脓“哗啦”一下全流了出来,“通过这件事儿,我对父亲的经验和技术更加佩服。”回忆起往事,宋兆普感慨万千,正是父亲的一丝不苟、精湛医术和大爱无私,影响了宋兆普的一生。

从不收挂号费、诊疗费

从医38年来,宋兆普接诊患者共计120多万人次。截至目前,宋兆普已经收治了福利机构3000多名脑瘫弃婴,救治社会上的脑瘫患儿6000多名。

“看到一个个因患脑瘫导致神情呆滞、身子僵硬扭曲、不会走、不会坐、不会说话的孩子,我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员,不能坐视不救。”宋兆普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寄托,而脑瘫疾病至今还是个世界性难题,其治疗难度之大、费用之高也往往是普通家庭难以承担的,“每当看到那么多脑瘫儿童天真可爱的笑容、一家人绝望而又渴求的眼神,都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挽救可怜的脑瘫患儿,挽救失去光明与希望的家庭,给孩子们一个七彩的童年,是宋兆普决心攻克脑瘫疾病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强烈愿望,也是他尽到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天职的生动体现。

而这一干就是20多年。目前,宋兆普参与民政部推出的“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用中药治疗儿童脑瘫的同时,还承担国家和河南省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救治贫困脑瘫患儿和全国各地脑瘫患儿4000余名,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不收挂号费、诊疗费,不能多收病人一分钱,这是我父亲定下的规矩,我也一直遵守至今。”宋兆普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所支付的治疗费用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援疆救治脑瘫儿童

“新疆和田地区有很多脑瘫患儿,但是没有一家专业治疗脑病的医疗机构。我在实地考察后,决定为脑瘫儿童提供免费治疗,并和新疆当地医院合作建成了康复治疗中心,免费培训康复技师。”宋兆普说。

在宋兆普的积极推动下,2015年,“民族团结一家亲,援疆救治脑瘫儿童”活动正式启动。2015年6月7日,宋兆普来到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福利院进行脑瘫儿童筛查义诊。

“当天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上百个家庭,30平米的筛查点挤满了人,我们从早上11点一直到下午5点也没筛查完。”宋兆普告诉记者,面对许多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的实际情况,他的心情异常沉重。

后来经协商,按评估标准挑选出10名墨玉县的脑瘫患儿,进行抢救性免费康复治疗。墨玉县芒来乡阿克塔木村村民佐日古丽·阿布杜克热木的女儿麦尔比耶就是其中一个。

“麦尔比耶当时只有9个月大,不会独坐,不会爬,不会站,神情呆滞、身子僵硬扭曲。”宋兆普说,在接受治疗20多天后,孩子不仅能够自己翻身,甚至还可以自己坐立。

渐渐地,麦尔比耶学会行走,智力和运动能力都接近正常儿童。这一切,都让佐日古丽感到惊喜不已,她把这些好消息告诉了远在8000里外的母亲,她的母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喜极而泣。

在来到汝州之前,佐日古丽在家中经营了一个小蛋糕店,因女儿病情而疏于管理。陪伴女儿治疗期间,佐日古丽在宋兆普的帮助下跟当地的蛋糕师傅免费学习手艺,掌握了30多种蛋糕制作方法。

回到新疆后,佐日古丽的蛋糕店很快恢复起来,并由一家发展到三家,员工规模扩大到30多人,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不仅还清了因给孩子治病欠下的几万元债款,每年营业利润也相当可观。

今年7月6日,宋兆普到墨玉县探望孩子们,佐日古丽为此特地亲手给宋兆普制作了一个蛋糕,蛋糕上写着:宋院长欢迎你们!感谢党和政府!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维护好民族团结!

至今,共救治了1683名脑瘫儿童,好转出院1096名。其中,恢复正常回家的孩子200余名,康复效果明显好转的病人700余名……这些数字,仅仅是两年来努力的成果,未来,宋兆普在为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生活的道路上依旧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

 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很困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过挫折的人,人生才是饱满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给予鼓励,鼓励能使人很快从阴霾中走出来。所以人们都需要鼓励。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脑瘫儿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脑瘫儿励志故事:脑瘫拳手汪强

 2014年9月13日,脑瘫拳手汪强迎来了首场职业拳击比赛。他3岁时被诊断为脑瘫,6岁时不能自己走路,生活无法正常自理,智力发育明显迟缓。而如今的汪强却有着176米的个头,健壮的体魄、能灵活躲闪攻击,是一个爱笑的小伙和热心人。从脑瘫儿成为如今成功登上在职业拳台的拳击手,29岁的汪强用自己的拳头与命运较量。

 为了在一场被称为“角斗士之夜”的业余拳击比赛中有更好的发挥,汪强和父母提早两周就从天津来到了上海,在一家运动馆进行训练准备,汪强特地选择大一号的拳套练习,这样在比赛中换上小一号的拳套更能发挥拳头的威力。

 作为汪强的拳击启蒙教练,父亲陪伴儿子一起前来训练,不时在训练中给出动作改进建议。

 在训练馆中,其他热爱拳击的业余选手成为了汪强的赛前陪练,选择和他们进行实战式的练习,汪强往往总是成为“挨打”的一方。

 汪强在一旁和其他选手训练,汪爸爸则站在一旁默默观看,“这孩子太不容易了,刚生下来的时候医院就给我们发了病危通知,好不容易熬过来,别人孩子上小学的年纪,他连1+1都不会算,理个发也没法理,因为脑瘫,他的头总是晃个不停……”,汪爸爸坦言,练拳击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加汪强的身体康复。

 汪强在和不同队友进行赛前实战训练中不慎被打到后脑,作为一名脑瘫患者,脑部比一般人更加脆弱,汪强的父亲连忙帮儿子按摩放松。

 经过一轮高强度的实战练习后,汪强获得最后胜利,一同陪他练习的队友则纷纷为他加油,给他最大的鼓励。

 在距离拳馆很近的东安路里弄里面,为了来上海训练参赛,一家人用每天一百多的价钱租了一间简陋的小屋子,汪强右手的食指关节两个月前受伤还没有好,平时都是绑着白色的纱布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右手的发挥,汪强倔强的说,到时候只有拼了。

 距离正式比赛时间越来越近,汪强主要的任务是休息。爸爸在住的地方帮汪强做按摩,汪强表示很享受。从汪强6岁开始,父亲每天坚持给他按摩,让他能够站起来走路到后来可以练习拳击,没事的时候,妈妈也会一起帮他按摩。如今爸爸仍然给他按摩,但主要是为了运动放松,消除疲劳。

 汪强在爸爸帮助按摩放松后还是闲不住,和爸爸切磋起来,练习防守。

 在完成拳击比赛所有的准备后,一家三口也会打扑克消遣,即是娱乐项目也是锻炼脑力。然而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有汪强一家人心里清楚。当初给儿子看病花掉所有积蓄,汪妈妈为了照顾儿子辞职在家,一家人全靠汪爸爸一人打工维持,“我一个人打两份工,白天在手表厂上班,晚上做体力活,200斤的砂糖,我一晚上要扛很多,现在颈椎。已经落下了毛病。”但这一家人从没想过放弃。

 正式比赛开始前四个小时,韩教练在最后时间给汪强布置战术,告诉他放弃花式打法,只出左右直拳。自从去年开始接受韩鸿翔教练的指导,汪强距离自己的梦想就越来越近,在上海特训一个月后,回到天津的汪强也一直通过教练提供的视频反复锤炼。

 对于教练布置的战术,汪强不能够完全听懂。“按照职业拳击的要求,他的起点比较低,但了解了他的故事以后,我很难不去为这个孩子做些什么。”韩教练说道。

 开赛前,汪强一个人在台上热身,妈妈比汪强还要紧张,不断提醒儿子要注意防守。

 在等待上场的时间里,汪强坐在休息室与另一位拳手比划起来。拳击被认为是最艰苦的体育项目之一,对于身体的协调性要求极高,别说是脑瘫的孩子,普通人想要练好拳击也非易事。过去16年,汪强每天都要进行艰苦的训练,父亲也会带着儿子去找对手进行实战训练,受伤成为了家常便饭。

 属于汪强的第一场比赛开始了,汪强出场。

 正式比赛远不像平常训练一般,对手不断对汪强进行击打,力度愈发加大,而汪强似乎没有适应这样的强度和状态,只能不断在防守中对进行自我保护。

 第一节比赛结束,汪强累倒在一旁,教练抓紧时间指导战术,由于双方实力并非在一个量级上,汪强几乎只剩招架之势。

 汪强在比赛中攻击对手的机会寥寥,每次被对手击打,表情总是显得极为痛苦。“因为脑瘫,儿子神情还是和一般孩子不同。有同学说他是傻子,经常欺负他,我也没法去管别人家的孩子吧。”每每回忆这些,汪强爸爸的痛苦溢于言表,曾经担任过天津武警总队的拳击教练他决定让孩子学习拳击,为了自卫,也为了让孩子的身体健壮起来。

 属于汪强的第一场比赛结束,体力已经完全透支的汪强靠在围栏上,妈妈在台下为他鼓掌。

 在各方面完全压制汪强的对手最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而属于汪强人生的第一场职业赛也最终以失利划上句号。

 虽然汪强输掉了比赛,但是对父母而言,汪强的表现足够让他们骄傲,妈妈忙着给他擦汗,爸爸在一边说着鼓励的话。

 赛后,汪强没有因为比赛的失利而影响心情,咬着纪念奖牌露出笑脸,对他来说,能够站上职业拳台,打完整场比赛已经是一场胜利。

脑瘫儿励志故事:脑瘫患者小王的励志司考路

 他一出生就因缺氧导致脑瘫,却从没放弃过自己;他29年未能独立行走,但一直怀抱伸张正义的理想;他念完高一就辍学,经过4次奋战最终通过司法考试……昨天,29岁的“牛人”王征宇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在新的一年里,他还要考研与考博,朝着一名好律师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脑瘫儿立志伸张正义

 29年前的一天,一个早产儿在杭州呱呱坠地,由于缺氧导致运动神经受损,小王的不幸,从他出生那一刻起便紧紧跟随。为了方便照顾儿子,妈妈特别从萧山调到杭州上班。“听说上海有家医院技术不错,他3岁时,我带着他在上海整整治了一年。可惜还是没有明显好转。”何群有些愧疚地说,“一直到5岁,他才能由我们扶着走路。上学也选最近的学校,一天4趟接送。”

 虽然行动不便,小王却很懂事,一直以在媒体工作的舅舅为榜样。“我舅舅是你们的同行,他每天东奔西走帮助别人,我也想和他一样,可双腿却不听使唤。”然而,他没有放弃,他找到了新方法:“我要学法律,用我的脑和嘴去伸张正义。”

 四次冲刺通过“司考”

 2004年夏天,小王的高中搬到新校区,离家很远,只上了一年高中的他,不得不辍学。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学习的脚步。这一年10月,他参加了浙江大学法学专业的自学考试。从此,他开始了一条特殊的求学路。4年后小王成功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又马上报名参加司法考试,可惜只考了226分。“我想检验一下自考的效果,知道了差距才能做好复习计划。”这样看来,小王是个理性的人。

 “这孩子呀,真得很不容易。压力过大,他得了神经性皮炎,头发都快学没了。”妈妈说着翻出一叠纸来,是王征宇四次司考的成绩单:226分;298分;357分;392分。历经4年,他成功了。然而,这4年,只有妈妈知道儿子是怎么过来的。考友给了个qq号800086007,让他报了独角兽司考网校的全程班,方便他自己在家学习。结果,一听就是七八个小时,一天下来,耳朵总是红红的。“早上我们这里有点吵,他就从中午12点开始学习,一直听课到凌晨4点。除了到阳台上晒晒太阳外,几乎没怎么出门。”妈妈怜惜地说。

 “一次,他看着看着忘了时间,第2天他爸起床上班,他还在看书,结果双腿血循环不畅,到现在仍是又肿又痛。”小王取得这样的成绩,比常人付出的要多很多。小王在独角兽司考网校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司法考试,这与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不过小王说,他选择独角兽网校的确是个不悔的选择,因为独角兽司法考试网的视频都是有同步字幕的,属于全国首家,其他的辅导班都没有这个功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志成为好律师

 小王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今年的3月,他就可以拿到司考资格证,在律师事务所从业一年,便能领到律师资格证了。司法考试这么难,小王都过了,在很多亲友眼里,他已是一位了不得的“牛人”了,可他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于此,现在又开始准备2010年浙大法学硕士考试了。“等硕士毕业后,我还要考博。我身体有缺陷,拿到博士学位,才更有资本与常人竞争。”他信心十足地说,“我要成为杭城的‘金牌律师’。”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一定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对小王而言,只要能坚定信念,坚持下去,就有实现梦想的那一天。

脑瘫儿励志故事:“90后”脑瘫大学生

 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这样一位“励志哥”:由于患有先天性脑瘫,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由于家庭贫困,他拖着残疾的身体为高中生进行课外辅导,并不断地钻研高考提分方法,凭借着独特教学方式,在为自己赚取大学三年学费和生活费的同时,也敲开了职场大门。前不久,在一档大型求职节目中,他以每月超过万元的高薪被一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纳入麾下。他的名字叫杜周磊。

 1991年,杜周磊出生在西安农村。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4岁时才在父母的帮助下勉强学会走路。让父母欣慰的是,上学后,周磊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二时,他的生物、化学成绩一直是全校第一名。不过,就在高三临近开学前,一直疼爱他的父亲病倒了。为了照顾病重的父亲,周磊在老师们的万般挽留下还是选择了退学。之后,他一边在医院照顾父亲,一边在病床前自学。但是高考期间父亲的突然离世还是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最终选择了高职院校。

 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周磊开始为大学学费发愁。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利用自己高三一年的自学心得,为学弟学妹们进行课外辅导。“我讲课开始都是免费的,直到家长们认可我了才会收费。”就这样,整个暑假,周磊一共招了10名学生,也把自己第一年的学费赚了出来。

 来到天津后,在学校的帮助下,他开始勤工俭学。“虽然大一时每月也能有几百元的收入,但我还是喜欢讲课。”于是大二开学后,他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大厦免费为高三学生讲课,小有名气后,他的学生越来越多。

 也正是由于感受到了这份成就感,本来学习临床医学的他,在求职节目现场,面对多位企业负责人抛出的橄榄枝,最终选择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一路走来,我也曾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每一次我都告诉自己: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坚持,就会有所收获。”杜周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