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病情程度,只要孩子的头没受伤,一般不会出现太严重的情况,若是孩子的头部受伤后要以最快的时间送孩子去医院检查,做出准确的判断,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以确保孩子的健康。如果在撞倒孩子后有哭声,说明孩子的意识非常清楚,不会有大问题。
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病情程度,只要孩子的头没受伤,一般不会出现太严重的情况,若是孩子的头部受伤后要以最快的时间送孩子去医院检查,做出准确的判断,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以确保孩子的健康。
如果在撞倒孩子后有哭声,说明孩子的意识非常清楚,不会有大问题。如果孩子没有其它异常的身体表现,没有不舒服的情况和外伤后哭泣,一般不需要去医院。孩子撞到了头,并且在硬脑膜下出现血肿,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症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身体表现。
此外,如果被撞倒,孩子意识不清楚,没有任何的反应,那么孩子可能会失去意识。应该立即将孩子送到最近的医院,或者拨打急救电话,这样救护车就可以及时将孩子送到医院抢救,而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否则,情况会变得非常严重。
严重烫伤的杨二敬,被送往积水潭医院手术室。当晚7点多,杨女士被转至重症监护室。医生下发病危通知单称,杨二敬三级烫伤,全身99%面积被烫伤,其中90%深度烫伤,食管、内脏均被严重烫伤。
2012年4月2日下午,杨二敬的父亲杨先生在重症监护室外焦急地等待着,“女儿全身除了脚上还有点好皮肤外,其他地方全部烫伤了。”
被烫伤后,杨二敬一直徘徊在生死边缘,刚送进医院时连续3天深度昏迷,肝和肾也严重衰竭,只能靠人工肾排毒。经过3天的抢救治疗,杨女士于4月4日下午恢复了意识,但病情并不稳定。4月5日上午,杨女士做了首次植皮手术。手术是将杨女士头皮上烫伤程度相对较轻的部分取下,植皮至其胳膊、腿处伤情较为严重的地方,伤情暂时稳定。
4月8日下午,医生找家属谈了一次,“说所有方式都尝试过了,机器运行都已经到了极限”,但杨女士的血压逐渐下降,呼吸变得微弱,“就剩下一口气了”8日晚上,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 “只要她活着,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不会嫌弃”杨二敬的家属喃喃地念叨这一句话。
经历连续8天的治疗后,4月9日晚20时13分,杨二敬在积水潭医院不治去世。
击背法、哈姆立克法、CPR ,爸妈必学的婴幼儿急救术 过去曾发生一位保母发现家中的宝宝失去意识,却打电话找上班中的儿子回家抢救,但等到保母的儿子将宝宝送到医院已经过了快一小时,宝宝早已回天乏术。救命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无论做的到不到位,许丁元医师表示,有做总比没做好。当遇到意外发生时,爸妈应尽快施行急救术,增加挽救生命的机会。
「击背法」&「哈姆立克法」
年纪尚小的宝宝因为口欲期或长牙期,在学会抓握物品后,总是喜欢把东西胡乱往嘴巴里放,这时候爸比妈咪就要注意了!异物梗塞是幼儿常见的意外状况,如果东西卡在呼吸道,没有及时将异物排除可能会造成窒息。许丁元医师指出,幼儿噎到通常是东西卡在食道与气管的分道处,可以尝试透过空气的冲力把异物喷出来。所以,当爸比妈咪发现宝宝噎到时,应该先鼓励他用力咳嗽尝试把异物吐出来。若咳不出东西,爸比妈咪再反复挤压孩子的腹部,协助孩子将异物吐出。而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腹部挤压的方式可分成1岁以下的击背法、1岁以上的哈姆立克法:
幼儿噎到的表现方式
许丁元医师表示,进到食道的异物大部分都能经由肠胃道自然排出,但若进到气管就要小心了!物品卡在气管会影响到呼吸及发声,孩子可能突然出现以下状况:脸色胀红、嘴唇发紫、露出惊慌表情、手挖喉咙或指著喉咙、用力咳嗽发不出声、发出哮喘声、哭声细小嘶哑、呼吸困难。
1岁以下「击背法」
大人以一手臂撑住小孩身体、手指扶住下巴,让宝宝脸部朝下,头比胸低的依靠在大人的大腿上,并以另一手掌根于宝宝两肩胛骨中点处连续拍打5下。
接着将宝宝翻回正面,以两根手指头于宝宝两 连线中点处下方连续下压5次,每次需达1~2公分。若宝宝还是没有把异物吐出,重复背部拍打及挤压上腹部的动作,直到东西吐出来为止。
1岁以上「哈姆立克法」
如果小朋友还有力气站着,大人从背后环抱住孩子。一手握拳拇指对准孩子的肚脐与心窝中点,另一手包覆住拳头握紧,两手一起向上向内的连续挤压5下。
但如果孩子没办法站立,让他仰卧躺平,大人跨坐在孩子的双腿上,将两手掌堆叠、一手将五指扣住,于肚脐和心窝的中点处快速向下向前推5下,直到异物吐出。
NG作法:催吐
父母看到孩子噎到很难受,总会想赶快帮他减轻负担,但随意将手伸进口中催吐、挖掘反而会造成反效果!许丁元医师说:「如果小朋友吐出来又卡到气管,那样才危险。」除非能明显地看到东西卡在小孩喉咙,才可以协助夹出来,否则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另外,小朋友若误食有毒物质,要尽快送医,不要相信网路偏方,也不可强行催吐!
击背法、哈姆立克法、CPR ,爸妈必学的婴幼儿急救术「心肺复苏术CPR」
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一种当呼吸或心跳中止时,透过心外 以及人工呼吸来进行急救的技术。目的在于帮助心脏及肺部恢复运作,透过外力让血液能持续从心脏流向人体各器官、大脑,避免因为缺氧、缺血导致不必要的损伤。
实施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当心跳或呼吸中止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因为缺氧而受损,6分钟后则是脑细胞大量死亡。许丁元医师表示,虽然时效过后也有机会抢救成功,但或多或少都有可能造成大脑功能的受损,所以时效是很重要的!另外,提醒爸比妈咪,容易导致婴幼儿呼吸或心跳中止的常见原因有异物梗塞、窒息、严重感染、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婴儿猝死症候群,一定要格外注意小宝贝在进食、睡眠时的状况,避免发生意外了!
婴儿猝死症是什么?
婴儿猝死症指的是小宝宝没有原因的忽然失去呼吸心跳而死亡。目前医学界尚无法掌握真正的死因,但据统计发现,小朋友趴睡或吸二手菸都大大提升婴儿猝死的机率。许丁元医师建议,1岁以下的宝宝要以仰睡为主,大人则是尽量不抽菸,别让小朋友吸到废烟。
心肺复苏4步骤「叫叫CAB」
有别于成人因心脏疾病而心肺停止,儿童多半是因为呼吸困难、窒息所导致,因此在对小孩施行CPR时,通气量是最重要的考量点。且因为孩子体型较小,在心外 时的手势也与成人有所区别,许丁元医师将CPR操作步骤分成两个年龄层说明:
步骤1「启动紧急反应电话」向外呼救
如果在场只有一位家长的话,要先对小宝贝施行5个CPR循环再呼救。若当时爸比妈咪都在场的话,则可分头进行。一人先对宝贝实施接下来的步骤,另一人则打电话向119或112呼救,在电话中记得要冷静下来仔细说明地址及状况,否则太过慌张可能会延误送医。
步骤2「循环Circulation」胸外
1岁以下:
因为1岁以下婴儿的体型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心脏 以2根手指头做即可。按压位置在两 连线中点下方处,用力下压约4公分(胸部厚度的1/3),并以1分钟100下的速率持续按压,帮助心脏输送血液。
1岁以上:
1岁以上小朋友的急救方式与成人差不多,以一只手掌跟于两 中点位置做按压,每下深度至少要约5公分。按压速率一样是1分钟100下,在心脏 的同时可默念1上、2上、3上…配合手部动作维持规律速度。
击背法、哈姆立克法、CPR ,爸妈必学的婴幼儿急救术步骤3 畅通「呼吸道Airway」
小朋友会呼吸心跳停止的原因大多跟窒息、异物梗塞有关,可借由压额头、抬下巴的方式帮助小孩畅通呼吸道,透过这个动作也能方便下一步骤实施。
步骤4 人工「呼吸Breaths」
施救者必须先用一手捏住小朋友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后完全盖住小朋友的嘴巴,大口吹气。如果是1岁以下的小宝贝,因为五官较小较集中,施救者要同时罩住宝宝的口、鼻,这样才能有效吹气!而在吹气的同时,要注意小朋友的胸部是否有起伏,必须等到胸部完全落下,才可以再吹第二口气。
如果在场只有一个人的话,胸外 和吹气比是30:2,但若爸比妈咪都在场,则改为15:2,一人负责胸压,一人负责人工呼吸。
CPR口诀报你知
家长对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感到陌生,在看到自己的小宝贝有生命危险时,难免会感到手足无措。对此,许丁元医师提供了一个口诀,「够快,够深,莫中断,要回弹」,希望爸比妈咪能够牢记CPR步骤,冷静地在第一时间为小宝贝施行高品质的CPR。
击背法、哈姆立克法、CPR ,爸妈必学的婴幼儿急救术宝宝居家安全守则
预防胜于治疗,小朋友们不管是心智还是身体上都还没有完全发育,但却又因为好奇活泼的举动,家长们常常一个不留神,宝贝就发生意外了。看到小宝贝受伤不舒服,家长也跟着难受。为了宝贝的安全,以下10点爸比妈咪做到了吗?
1、小朋友的咀嚼功能还不成熟,给宝贝的食物是否大小、软硬适中?
2、坚果、带籽水果、软糖、果冻是小朋友常噎到的东西,是否有避免给宝贝吃?
3、宝宝不太会吞咽,给1岁以下小婴儿吃的副食品是否有打成泥?
4、小朋友容易将玩具零件吞下肚,给宝贝的玩具是否有符合指定年龄?
5、小朋友看到东西就想吃,家里的小物品,钮扣、零钱、电池等是否有收好?
6、边吃边玩好危险,是否有教导小朋友良好的饮食习惯?
7、小朋友在进食的时候,是否有在身边陪伴?
8、侧睡、趴睡容易阻碍呼吸,是否有让宝宝仰睡?
9、小朋友跟大人同睡一床好危险,是否有让小朋友跟爸比妈咪同房不同床?
10、意外来的好快、救援时间很短暂,是否有熟记急救术的技巧?
许丁元
现职:马偕医院儿童急救加护医学科主任
学历:长庚大学医学系
经历:小儿科专科
专长:一般儿童内科、儿童急诊、儿童肾脏
婴儿、儿童溺水后的急救方法与成人比较相似,具体方法主要是清除口腔和鼻腔的异物。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再采用胸外心脏的按压,大的儿童按压的深度与成人不同。婴儿胸廓占胸廓长度的1/2-1/3,深度为15-25cm左右,儿童按压的深度为25-4cm左右,100次/分钟。人工呼吸的流程即可开放气道,可利用压鼻抬颌法,在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先吹两口气,然后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再吹两口气,继续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吹气比例为30:2。
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可能遇到异物卡住呼吸道并有窒息危险的情况,呼吸道一旦被异物卡住随时都会面临死亡,去医院来不及了,因此学会急救海姆立克法可能在关键时候挽救生命,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儿急救海姆立克法的详细步骤、标准动作、以及附上小儿急救海姆立克法正确视频流程。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家长应该学习的一种急救方法,对三岁以内的小孩子很实用。对于3岁以下的小孩子来说,施救者将孩子倒立包起来,其中一只手臂要贴着小孩子前胸,然后用手捏住孩子的颧骨,让孩子脸朝下并趴在救护人员膝盖上,再用另外一只手拍打小孩子背上5-6次,小孩子将异物吐出就可以停止动作。
上述操作之后卡在小孩子喉咙处的异物依然没出来,那么就换一种姿势,施救人员跪下,或采取坐位,小儿放在两腿间面朝前,用两手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腹部,之后就快速地向上重击压迫,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卡住的异物排出,这里要注意用力不能过猛,以防宝宝内脏受损伤。
总之, 小孩子被噎着很常见,家长必须做好一定的应急措施,不过小儿急救海姆立克法不能随便乱用,当小孩子呼吸道堵塞情况非常紧急才建议用小儿急救海姆立克法,并且要控制好力度,以免损害小孩内脏。
掌握儿童急症处理流程 家长必看!小儿急诊3大正确观念 宝宝不舒服,但宝宝不会说~相信许多家长曾在半夜发现孩子状况有异,却不知究竟该不该立马冲去挂急诊?或者即使去了急诊,也会担心错失即时治疗的黄金时间?本期特别邀请「台湾儿童急诊医学会」的专业小儿医师,来为爸妈们详解,小儿急诊究竟有哪些应该建立的正确观念呢? 观念1:孩子出现4大异状需送急诊
长庚医院儿童一般医学科主任李嵘表示,若孩子发生下列4种状况,便建议家长尽速送急诊:
1意识改变
若孩子无法和你互动,即无法对话,或是宝宝无法和大人眼神对视,以及一直昏睡不起,或是无法安抚,即无论怎样做孩子都一直哭闹,这些情况便都属于「意识改变」。
2呼吸困难
即孩子会喘,或是很用力呼吸。呼吸功增加,呼吸次数减低或不呼吸,或者不用听诊便可直接听到异常的呼吸音。
3中重度脱水
脱水会分为3级,最严重即会出现意识改变或休克,其他则多为中度至轻度。中度会有心跳加快,呼吸喘,毛细血管充盈检查大于2秒的症状。而一般简单判断有无脱水的依据就是尿量是否变少,如宝宝1天尿湿尿布少于4次,或是大一点的小孩超过8小时没有解尿,或者哭的时候没有眼泪、皮肤比较干燥、或是一直感到口渴等。许多送去急诊的小朋友常见轻度脱水,不用急着要求医生打点滴,可以先透过口服电解水即可补充水分。
4肤色异常
不正常肤色,如发绀、苍白、大理石斑肤色…等。
其他症状
另外若孩子有较严重的高烧、出血、外伤、或误吞异物等症状,也可送急诊治疗。但李嵘主任建议,基本上家长若觉得孩子有异状感到不放心,其实可先至附近的基层医院或诊所诊断,若由专业医师看诊后发现症状较为严重,也会帮忙转急诊,因此家长不需太过担心。
幼儿须注意哪些异物吞食?
掌握儿童急症处理流程 家长必看!小儿急诊3大正确观念 观念2:了解儿童急诊检伤5分级,不是先到看病李嵘主任谈到,许多家长会感到疑惑的是,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先挂急诊,为何却是后至的其他小朋友先行看诊?而且有时候还需要等待非常久的时间(超过1小时甚至数小时),才轮到孩子看诊?其实这是因为急诊需要依据台湾检伤分类基准「TTAS检伤分级」,会由病患的生命征象、疼痛程度、意识情形等来判断分级,级数高的先看诊如第1级,需先救治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再依序处理危急、紧急、次紧急、非紧急,而非先到先看诊。以下逐一列出台湾急诊检伤急迫度分级儿童标准(节录自2016卫福部新版急诊5级检伤分类基准,适用18岁以下儿童)。
1级 :复苏急救
归为第1级的病患,须排第1顺位立即进行复苏急救,主要由生命征象来判断,包括呼吸、血行动力、意识及体温。
1生命征象— 呼吸
重度呼吸窘迫:呼吸衰竭,过度的呼吸工作而产生疲惫现象,明显发绀及意识混乱或没有呼吸。
说话:单一字或无法言语。
呼吸道:上气道阻塞致口水外流。
2生命征象—血行动力
休克:终端器官严重血液灌流不足。
典型的征象:意识模糊不清、呼吸急促或无呼吸、皮肤明显苍白、盗汗、冰冷、脉搏微弱、低血压。败血性休克的情形下,也可能伴随脸部潮红、发烧等的症状。
肤色:嘴唇、黏膜发紫。
3生命征象— 意识
无意识,昏迷指数:3~8。
对 反应:无反应或仅对疼痛或大声的叫唤出现无意义的反应动作。
意识状态:意识程度持续恶化。
抽搐:持续抽搐。
肌张力:肢体瘫痪。
4生命征象— 体温
体温过高:不分年龄>41℃。
掌握儿童急症处理流程 家长必看!小儿急诊3大正确观念2级:危急
归为第2级的病患,排列于第1级的病患后诊治,除了观察呼吸、血行动力、意识及体温等生命征象,也会评估疼痛程度与高危险性受伤机转。
1生命征象— 呼吸
中度呼吸窘迫:呼吸费力,呼吸工作增加,使用呼吸辅助肌。
说话:片语或不成句。
呼吸道:喘鸣呼吸声,但呼吸道仍畅通。
呼吸窘迫姿势:嗅吸姿势/三点支撑姿势/拒绝躺下。
2生命征象— 血行动力
血行动力循环不足:血压偏低但未出现休克征象,但血液灌流属于边缘不足状态。
典型的征象:意识程度改变、呼吸功增加、无法解释的心搏过速、微血管充填时间延迟,尿量减少。
肤色:肢端发紫,斑驳。
3生命征象— 意识
意识程度改变,昏迷指数:9~13。
对 反应:可定位痛点,对声音 有含糊或不适当的语言回应。
意识状态:疲倦昏睡、反应迟钝、眼神呆滞、无定向感、躁动不安、暴力动作、无法安抚。
抽搐:刚抽搐结束。
肌张力:虚弱无力,无法坐起。
4生命征象— 体温
体温过高≥38℃:<3个月>38℃。3个月~3岁免疫功能缺陷或有病容。>3岁免疫功能缺陷。
体温过低<35℃:<3个月32℃~36℃。>3个月32℃~35℃。
5疼痛程度
重度8~10。(备注:<2个月的早产儿或新生儿,建议使用早产儿/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2个月~<3岁的婴幼儿或无法口头表达病人,建议使用行为评估量表(FLACCScale)。≥3岁~<18岁的有语言障碍或小儿病人,建议使用脸谱/十分量表。儿童疼痛不区分中枢型或周边型疼痛程度。)
6高危险性受伤机转— 一般外伤
1汽车:从车内被弹出、车体翻转、受困时间>20分钟;乘客座位明显凹陷、同车有人死亡,撞击速度>40公里/小时(未系安全带),或撞击速度>60公里/小时(已系安全带)。
2机车:被车速>30公里/小时的汽车撞击,尤其撞击后人车分离。
3行人或脚踏车:被车速>30公里/小时的汽车撞击。
4跌落:从大于儿童身高约2倍以上的高度跌落。
5穿刺伤:头、颈部、躯干或近端肢体的穿刺伤(高于手肘或膝盖)。
6枪伤。
7高危险性受伤机转— 头部外伤
1汽车:被弹出车外,未系安全带的乘客撞上挡风玻璃。
2行人:被车辆撞击。
3跌落:从大于1公尺以上的高度或5阶梯高度跌落。
4攻击:被人使用钝器攻击(拳脚除外)。
8高危险性受伤机转— 颈部外伤
1汽车:被弹出车外,车体翻转、高速(尤其未系安全带)。
2跌落:从大于1公尺以上的高度或5阶梯高度跌落。
3攻击:头部被垂直撞击者。
掌握儿童急症处理流程 家长必看!小儿急诊3大正确观念
3级:紧急
归为第3级的病患,排列于第2级的病患后诊治,主要由生命征象(呼吸、血行动力、体温)及疼痛程度来判断。
1生命征象— 呼吸
轻度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心跳过速,在走动时有呼吸急促的现象,没有明显呼吸工作的增加。
说话:可使用句子。
呼吸道:气喘呼吸声、呼吸道畅通。
2生命征象— 血行动力
血压或心跳有异于病人之平常数值,但血行动力稳定。
3生命征象— 体温
体温过高≥38℃:3个月~3岁看起来无病容。>3岁看起来有病容。
4 疼痛程度
中度4~7。(备注:<2个月的早产儿或新生儿,建议使用早产儿/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2个月~<3岁的婴幼儿或无法口头表达病人,建议使用行为评估量表(FLACCScale)。≥3岁~<18岁的有语言障碍或小儿病人,建议使用脸谱/十分量表。儿童疼痛不区分中枢型或周边型疼痛程度。)
4级:次紧急
归为第4级的病患,排列于第3级的病患后诊治,主要由体温及疼痛程度来判断。
1 生命征象— 体温
体温过高≥38℃:>3岁看起来无病容。
2 疼痛程度
轻度<4。(备注:<2个月的早产儿或新生儿,建议使用早产儿/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2个月~<3岁的婴幼儿或无法口头表达病人,建议使用行为评估量表(FLACCScale)。≥3岁~<18岁的有语言障碍或小儿病人,建议使用脸谱/十分量表。儿童疼痛不区分中枢型或周边型疼痛程度。)
5级 :非紧急
其他无上述明显症状的病患则归为第5级,排列于第4级的病患后诊治。小孩若被分到此级,家长可能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或是刚好没有其他病患,便可接受医师诊疗。不过李嵘主任表示,若孩子病况突然加重,现场都有护理人员可随时调整分级顺位。
掌握儿童急症处理流程 家长必看!小儿急诊3大正确观念
台湾急诊检伤急迫度分级量表儿童标准首要调节变数分级综合列表
TTAS级数
判定依据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复苏急救
危急
紧急
次紧急
非紧急
1生命征象
呼吸
*
*
*
血行动力
*
*
意识
*
*
体温
*
*
*
*
2疼痛程度
*
*
*
3高危险性受伤机转
*
首要调节变数(Firstordermodifiers)分级说明:
1生命征象(Vitalsigns)
呼吸:1、2、3级 血行动力:1、2级 意识:1、2级 体温:1、2、3、4级2疼痛程度(PainScale):2、3、4级
3高危险性受伤机转:2级
观念3:急诊不一定都需要打针或抽血李嵘主任并提到,许多家长会认为急诊就是需要做些打针、吊点滴、抽血、或是验尿等处置,甚至要求医护人员用药。其实这些都是对于急诊的迷思。应该要相信医师的专业评估,比如若能让小朋友喝下电解质补充液的话,便不一定需要打点滴,此外也需也需依医师专业判断来研判最适当的诊治方式。
李嵘
现职:长庚医院儿童一般医学科主任、台湾儿童急诊医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学历:长庚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硕士
经历:长庚大学部定讲师、加拿大亚伯塔大学附设StolleryChildren’sHospital儿童急诊医学临床医师研究员、长庚医院儿童肝胆肠胃科研究员、长庚医院儿童内科部住院医师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