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注意冷静。不要一看到孩子考了低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孩子臭骂一顿,更不能皮鞭相加,吓得孩子再也不敢把低分试卷给家长看。 2.注意听孩子辩解。有时“低分”不低。比如全班数学平均成绩是40分,而孩子考了60分,可能是班上的“尖子”。此外,孩
1.注意冷静。不要一看到孩子考了低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孩子臭骂一顿,更不能皮鞭相加,吓得孩子再也不敢把低分试卷给家长看。
2.注意听孩子辩解。有时“低分”不低。比如全班数学平均成绩是40分,而孩子考了60分,可能是班上的“尖子”。此外,孩子考低分还可能有其它某种生理原因,如考试时头晕、肚疼等等。
3.要与孩子以前的考试成绩做比较。看孩子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果孩子以前数学是30—40分,这次考50分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进步就要表扬,不要一看到不及格就责骂。
1:到医院就诊,排除"抽动秽语综合症"
2:看心理医生,排除"人格障碍"
3:每时每刻教育孩子,表现好-奖励,表现不好-惩罚
象训练马戏团的动物一样,总能成功
儿童厌学的心理治疗
许多儿童心理学专家在进行儿童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常听到家长说:“老师们都说这孩子聪明,如果能把1/3的心思入在学习上,在班上就能成为尖子学生。可他就是贪玩,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经常开红灯……”
这一类现象在儿童心理上叫做儿童厌学症。表现是,注意力涣散,学习被动,丧失兴趣,没有时间紧迫感,对学习不当一回事,功课不认真。但是,这样的儿童不仅大多智力正常,甚至不少智力超常,可见,厌学症大多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儿童厌学症的病因大概有下列几种: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的心理动力,这一点与在家庭中受到过分娇惯有关所学的知识内容缺乏兴趣;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均未建立良好的关系,或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校有消极情绪;缺乏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只爱听表扬的话,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心理自卫能力差。
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厌学的孩子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注意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综合运用听、说、读、写,避免学习时间过长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配合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要从小做起,对孩子的学习原则上可以指导,但决不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责任感和独立性。
3、 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利用时间和大脑,不搞疲劳战术,以质取胜。
4、 帮助孩子同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培养他与小朋友进行交往的能力,改进心理上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
对于低能儿童,应该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功能训练,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在这方面,应该接受专家的指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淘气好动
孩子有比较听话的和比较淘气的两种,但淘气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有的孩子精力特别旺盛,总是在不停地干这干那,使家长心烦意乱,所以就认为孩子得了“多动症”,并担心不已。
“多动症”是一种医学上称为“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疾病表现,与一般的淘气完全是两码事。儿童多动综合症患儿有以下特征性的表现:
1、 多动。大多数患儿易兴奋,4-5岁以后出现多动,整天手脚不停、到处乱跑或长时间在室外游荡,睡觉时在床上也不停地翻滚,运用不协调、精细动作困难。
2、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干扰、难以持久从事各种活动、做事有始无终,即使其他孩子认为很有趣的活动也难以从始至终地参与。
3、 学习成绩差。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不稳定,学习不主动,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和留级。
4、 人格异常。患儿任性、易怒、好斗,并有过贪玩、逃学、打架、说谎甚至偷窃等不良行为。
除多动综合征外,近年来有关专家发现了一种以孩子不自主抽动和爱骂人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儿童抽动症,或叫“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有肌肉不自主抽动和发出爆发声响的特点,也可能有骂人的现象,这种表现常被误认为是孩子淘气。家长如发现孩子有呶嘴、耸肩、点头、挤眼或全身的扭动,同时有“嘿嘿”的叫声或口出脏语,应怀疑有抽动症,要及时到医院神经科诊治。
-------------------------------------
儿童撒谎的心理治疗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的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
孩子为什么说谎?——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
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
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实现自己的意愿。
家长所谓的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家长骑车带孩子,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断孩子说谎的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母亲急着催孩子起床去上学,孩子还想睡一会,哼哼唧唧的一脸苦相。母亲不应提示说:“是不是肚子疼?”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就会按母亲的提醒顺杆爬,谎称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会主动说出来的。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亲会不由自主地鼓励孩子说谎:“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对不对?”,“你没有打他,他就哭了,对不对?”,“他头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对不对?”这样的提示绝不会使孩子诚实地说出事实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刺激孩子说谎的家长往往自食其果。
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如“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畏惧或希望的事实。这时候,审慎的家长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动机,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从谎言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用于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
总而言之,父母的态度和言行不应该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也不应该有意提供说谎的机会。发现孩子说谎,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惩罚,而是就现有的事实向孩子讲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没有必要对我们说谎。
http://wwwqqbaobaocom/xueqianjieduan/xinli/
4.看孩子是单项差还是全差。要看孩子其它科目的考分,不要只看一门课程考试差,就说孩子差,要把单项差与全差区别开来。如果孩子因一门差而感到自卑、气馁,家长还要在鼓励的同时,用其它科目的好成绩来调整孩子的情绪。
5.看孩子是明差还是暗差。孩子的素质不可能在某一次或某几次考分上反映出来,如有的孩子的考试成绩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机械答题,这是明好暗差;而有的孩子反应灵活,答题具有创造性,有时虽然考分不高,却是明差暗好。
6.看考试的内容。如果是单元测验或单项测验考了低分,有可能是孩子对某一部分或某一项内容没有很好把握,要提醒孩子注意;如果是期终考试或综合练习考分低,就要引起重视,寻找原因。
7.看孩子是特差还是稍差。对于稍差一点的,家长不要夸大其辞,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积极性。对于特差的孩子,家长要与老师共同商量对策。
--------------------------------------------------------------------------------
孩子考试不及格怎么办
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习成绩单看得过重,当那鲜红的彩笔画上不及格的分数时,家长就立刻恼火、心烦,甚至打骂孩子,想以此来压服孩子把书读好;有的则认为孩子是“笨蛋”’“没出息”,因此丧失信心,撤手不管。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事与愿违。
面对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该怎么办
1.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正确对待分数
孩子考试不及格,表明学习效果差,对孩子来说,学习几乎是他的全部生活内容,他的喜怒哀乐无不与学习息息相关。学习不好,考分太低,他必然受到极大压力。此时,自尊心最易受挫伤,因此,内心是很痛苦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长期的观察告诉我们:“在小学里,孩子还不善于克服困难,学习中的挫折会给他带来真正的痛苦。而如果挫折和失败接通而来,那么孩子先是一段时间里感到痛苦万分.随后他心底角落里的娇嫩组织就会变得粗糙和麻木不仁,结果他对一切都无所谓了”。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决不能打骂、讥讽。相反,要适度安慰孩子。
家长还要正确对待分数,虽然分数是学习效果的反映,但是,取得坏分数的情况也是复杂的。有时,分数本身并不能反映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全面情况,“高分低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要重视分数,但又不能“唯分数论”。最要紧的是从考试的内容与答卷的情况,帮助孩子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以达到真正学懂、学会、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2.帮助孩子找出不及格的原因
孩子考试不及格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归纳以下三方面:
(1)贪玩好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有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影响了学习成绩。这时家长要努力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表扬他,引导他克服缺点,对学习有较明确的认识,端正态度,提高学习成绩。
(2)能力上的欠缺。有的孩子记忆力差,观察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家长应该详细了解这些情况,并拿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孩子。比如,有位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记忆知识的方法过于死板,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结果常常事倍功半,遗忘率很高。这位家长没有埋怨孩子“笨”,而是认真帮助孩子学会记忆。他先教孩子学会理解记忆。学会认识规律。一次,他给孩子出了一道速记题:在一分钟内记住一个17位的数字,这个数字是“81726354453627189”。家长先提示两点:第一,每相邻的两位数之和都是什么;第二,如果去掉末尾的数字9,整个数列将成什么形成。显然,这是家长在引导孩于思考和认识规律。孩子稍加思索便发现两条规律:第一,相邻两位数之和都是9,第二,去掉末尾9后,数列呈对称形式,于是,孩子很快记住了这个17位数。。原来这是一个叫陈新午的孩子6岁时记忆这个17位数时曾发现过的规律。这位家长利用这个故事情节启发孩子学会记亿,使孩子值得了记忆也有诀窍。在此基础上,家长循循善诱,教给孩子学习各种记忆方法,如提纲记忆法、奇特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观察记忆法等等。此外,家长还按心理学中关于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有计划地督促孩子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巩固一次,然后在第2、4、8、16天安排不同程度的复习(先密后疏),结果,孩子记忆力迅速提高。这个事例说明,要查明孩于哪方面的能力缺乏后,对症下药,才能切实有效。
(3)是健康上的原因,特别是一些不易被觉察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系统、呼吸道和消化道方面的疾病。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是注意力集中的生理前提。
总之,对孩子考试不及格要有一个正确对待。有些家长只把上大学拿文凭看作成才,是很片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初中毕业后,如果考不上高中、大学,能够上中专、中技、职高或接受职业培训,学得一技之长,也都是可取的。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可以发挥出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
孩子任性怎么办
现在,独生子女的任性带有普遍性。任性是孩子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孩子要挟大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养成这种不良品质的原因,不外两种:
一是大人对孩子的非份要求,教育方法不当,一味批评训斥,不讲道理;
二是父母之间、奶奶爷爷之间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处理方式或者意见不一致、互相矛盾。爸爸批评,妈妈护着;妈妈批评,爷爷、奶奶护着;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孩子有了优势、有了靠山,任性就愈演愈烈了。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使孩子改掉任性的坏习惯,必须:
1.大人在教育孩子上,要保持一致,特别是爷爷、奶奶千万不要在孩子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出面袒护、干涉,大人之间遇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也要避开孩子去商量;
2.在孩子任性、吵闹的时候,不要劈头盖脸地严厉批评,更不能打、骂,可以因势利导,正面耐心地讲道理,给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
3.转移孩子注意力是解决任性的好方法,比如孩子吵着、闹着要条狗,可带他到公园去看猴,顽皮的猴子会把他的兴奋点转移开,使他从任性中解脱出来;
4.必要时,来点“惩罚”,比如;对他的哭闹,谁也不理睬,即使他不哭不闹了也要“冷淡”他一段时间,待他沉不住气主动搭讪着接近大人时,抓住这个时机,严肃地向他讲清不满足他无理要求的原因,指出他任性不对,让他保证再不这样做。只有这个时候,批评才是有效的。
--------------------------------------------------------------------------------
孩子间发生摩擦怎么办
1.不要大惊小怪。在摩擦双方面前,要表现出成年人的风度。孩子们之间的摩擦尤如天上的闪电,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脸上还挂着泪珠,又和好如初,风平浪静了。所以,大人发现孩子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千万不要惊惶失措、大惊小怪,那样反倒使孩子们把摩擦看得很严重,不利于“和平”解决。事实上,孩子们之间的摩擦,起因也大多是你碰倒了我,我抢了你的玩具之类的小事,绝无成年人闹矛盾时的前嫌、旧仇、挟嫌报复之类的复杂社会因素,从这一点出发,就更用不着大惊小怪。
2.弄清孩子磨擦原因之后,首先是劝解,对显然是无理的一方也不要厉声斥责,待双方都“停火”各自“撤退”一段距离之后。稍稍冷静下来,兴许小摩擦,孩子们自己就会解决了。大人在孩子们“气头”上,千万别当法官、别当裁判员。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与人发生摩擦的时候,更要谨慎从事,既不要袒护,也不能为了表示自己的“高风格”而有意斥责自己的孩子,那样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伤了感情。总之,孩子发生摩擦的时候,成年人要居高而不临下,劝解为主。
3.大人千万不要介入。孩子间的摩擦决不要蔓延到大人之间,酿成大人之间的争端。那样做,只能把事情搞得复杂起来,更主要的是不利于摩擦双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看不到达一点,看到自己孩子吃了亏,就火冒三丈,领着孩子去找对方家长兴师问罪。还有的家长,当着对方家长的面“斥责”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指桑骂槐,有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占了“便宜”还沾沾自喜,赞扬自己孩子“有种”、“好样的”。所有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不可估量的损害。“名曰爱之,实则害之”,不知伤害了多少孩子。
4.当然,孩子之间发生摩擦。总有一方的孩子做得不对,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事后,把孩子带回家去,问清摩擦原因,要平心静气给孩子讲道理,即便是自己的孩子有理,也要指出:遇事要谦让,不能吵嘴,更不能打架的道理。武汉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两个孩子争吵,一个孩子失手,把另一个孩子推下桥,淹死了。死了孩子的家长当然很悲痛,但是,他们却能扪心自问,体谅别人,不但没大吵大闹,反而夫妇一块到对方家里去主动和解,去安慰那个失手的孩子,给他减轻压力,感动得对方不知说什么好,那个失手推人下水的孩子站在这二位家长面前,痛哭流涕地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两家的儿子”这是大人处理孩子之间摩擦的典范。
--------------------------------------------------------------------------------
孩子出现欺骗言行怎么办
孩子骗人,先要分清他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因为有的孩于是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够、概念含糊、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说错了话。比如,有个幼儿园的孩子对他的小朋友说:“昨天爸爸带我去姑姑家了,我姑姑是个医生……”另一个小朋友在一旁驳道:“你骗人,昨天你还跟我们一起玩了呢!”这孩子是骗人吗不是的。他爸爸带他到姑姑家做客是前天,由于孩子的时间观念不明确,把前天的事说成是昨天的事;他姑姑也不是医生,是糖果厂工人,孩子见到她穿白衣、戴白帽的照片,就认为她是医生了。我们不能不弄清原因,就对说错话的孩子严加斥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孩子的一些有意识的欺骗行为。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人不良影响和不当的教育方法,会造成孩子撤谎和欺骗行为。
孩子模仿性很强,且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差,他们总认为成人做的事总是不会错的,有时,就要学着做,因而成人的不良言行也就被学上了。比如,家长不愿把东西借给别人,就让孩子回话说:“东西坏了”。孩子不解,家长就说:“东西借给别人,弄坏了怎么办”。以后碰到类似问题时,孩子就会学着做。若不愿把橡皮借结同学,便推说:“没带来。”这样,孩子若多次撒谎而没及时得到教育,便会逐渐变成有目的说谎和欺骗了。
家长对孩子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法,也会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言行。比如,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很粗暴,赏罚不明,孩子就会因害伯斥责和“棍棒”,而求助于欺骗的方法,以侥幸逃避父母的惩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教育不一致,也会给孩子创造欺骗的条件。成人对孩子随便许愿,又不信守诺言,没有满足孩子的正常要求,也会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言行。当孩子有撒谎的行为时,家长不是给予正确教育,而是给以夸奖,认为孩子灵活、聪明、能说会道,这等于鼓励了孩子的不良言行。
那么,应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诚实的人呢?首先,成人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孩子的榜样。在平时,也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孩子不说假话、不骗人、给孩子讲清不诚实的害处。
回答者:drophy - 魔法学徒 一级 9-14 23:24
好动,可以领着他出去参加少年活动,边娱乐边学习
厌学,可以发掘他的兴趣和爱好,对于讨厌的科目,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先激发他的兴趣,启发他的思维,让他自己动手解决难题,从而培养他的成就感,进而培养起学习兴趣
在有些问题上不要逼迫他,要宽容,让他没有撒谎的必要当他说了谎时,平心静气的和他分析说谎的原由,并且表现出自己对他说谎的失望和伤心,让他感到不安但不要太生气,更不能单一训斥长此以往,养成他不撒谎的好习惯
回答者:佐助凌 - 魔法学徒 一级 9-14 23:24
首先,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让他慢慢改变过来,不要骂他,更不要打他,现在的孩子首先,学习太紧了,作业一多,就会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此时的他们最需要大人们的鼓励和安慰如果连大人也不理解他们,他们严重的就会导致性格扭曲,自闭症,我曾经也是个“坏孩子”,可是,现在我的家长不耐其烦的教导我。
1、送孩子上学,大人心里也是一大只是舍不得,不习惯没有孩子在旁边闹腾的生活
2、孩子第一天上学,说是舍不得妈妈。上课时间到了,我离开了教室,喵见孩子又哭了,走出园外,问其他家长孩子的情况,竟然也有些心疼。
3、孩子上学,妻每天上午、下午都开车送他上学,到学校附近,孩子说:“我要跳伞了。”看他背双肩书包的样子,还真有点像背着降落伞。
4、天下的妈妈都一-样,都不舍得跟孩子分开,恨不得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他成长的任何瞬间。
5、看着女儿兴奋地看着学校,开心地跟我说着,才感觉女儿真的长大了,真的要离我而去了。
6、干燥的风无力地吹着,像一双苍老的手拉着匆忙的过往,在注定的离别里无奈地泪眼婆娑。
7、孩子第一天上学,我心情 ,就是安静,没有那么吵了。
我们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一般骑车带孩子会问一下孩子有没有坐好,这位妈妈实在是太粗心了,女儿一定很郁闷。电动车接送孩子是很常见的事,因为电动车比较灵活,也不用考虑停车位的问题,所以成了很多人常用的交通工具,然而骑电动车送孩子却把孩子落下这种事却不常见。江苏一位妈妈准备骑车送女儿去上学,这位妈妈上车后似乎把后面的孩子忘记了。只见她骑上车就跑出去了,孩子看到后在后面一边追赶一边喊着妈妈。女子骑出一段距离后才发现孩子没上车,于是又返回去接孩子,女子称当时以为孩子上车了,戴着耳机也没有听到孩子喊自己,真是一位粗心的妈妈。
一、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我是没有遇到过这种事,身边的人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我每次骑车带孩子出去会问孩子有没有坐好,而且不会马上就启动车子,一定会再三确认。我想大部分妈妈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带孩子出去还是会想着孩子。
二、这位妈妈真是太粗心了。这位妈妈也真是太粗心了,孩子有没有上车都不知道,而且没有确认孩子有没有上车的情况下就开车也是很危险的。好在没走多远就发现孩子没上车,当时又是白天,也没有出现其他意外情况,否则这位妈妈要后悔了。
三、女儿的心理阴影面积一定很大。女孩当时一直在叫妈妈,妈妈却没要听到,女孩看着妈妈的车从眼前消失,心里一定觉得特别郁闷吧,她会不会觉得妈妈是故意的。也提醒其他家长,不管是骑车还是开车,都要确认孩子是否上车、下车,这是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千万不能忽略了。
我的孩子2周岁开始上幼儿园的亲子班,2岁零5个月正式进入幼儿园,开始全天在幼儿园度过。
这么早送孩子去幼儿园,其实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就做好的计划和安排。我是一个全职带孩子的妈妈,并且只有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早送的原因有减轻自己的辛苦。但更多的是让孩子接触社会环境。
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我小时候很不一样。虽然说,物质上丰富和富足了很多,但是对于孩子的精神世界,其实是匮乏的。孩子既没有接触其他同龄或者非同龄孩子的机会,在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中通过观察及模仿得到成长和影响;同时,孩子也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城市里的环境导致成人对孩子的保护加倍,这也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正因为如此,孩子就少了自己去触摸、感受大自然和周围环境的机会。
更直白地说,孩子在去幼儿园之前,基本上都是在父母所保护的环境中生存的,几乎没有自主的意识发展。
让孩子尽早去幼儿园,就是让孩子耳濡目染一种环境,知道有和他一样的孩子存在。他出现的诸如尿裤子、吃饭费劲等问题,其他孩子也会出现,他会找到自己的同类,找到行为上和自己相似的同类,对孩子也说,这很重要。
当然,这是我的美好愿景。孩子实际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因为长期与我的亲密关系,还是抗拒了一段时间。几乎是在头一个月,哭着过来的。
但是作为母亲,我能看得到他的进步。第一个星期,他只有户外活动的时候不哭;第二个星期他能够在上课的时间控制自己不大哭;第三个星期他有1-2天哭的次数很少;第四个星期,他有3天左右的时间状态比较好。
然后是十一假期。一整个月,我比他还难受,每次看着他哭着进幼儿园,就像是要把自己的心撕裂。每次都是强忍着泪水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一个月,我心里暗暗下决定,如果十一之后还是这么煎熬,就退园。
幸运的是,十一之后,儿子突然就不哭了,没有任何不适应,就突然像是完全接受了幼儿园一样,之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高兴。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是很期待去幼儿园,连放假都盼望着开学。
因为那里有他的小伙伴,有他喜欢的老师,他找到了自己的环境,找到了自己的空间,这也是我当初的期望,如此看来,坚持是对的。
对于犹豫着是否早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家长来说,其实我是建议早送的,尽管很多育儿书籍和专家都建议三岁以后再送。我只能说,这是理论上,凡事理论上都有一个期望值,最佳的估计,但是并不适合每个人。
如果仅凭孩子的情绪来判定是否适应幼儿园,那么就有些偏颇了。
儿子的班级今年也有插班生,基本3岁半,进入幼儿园,依旧是哭闹。凡事都有适应过程,无论是2岁半,还是3岁半,都避免不了。我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也不乏中班、甚至大班小朋友哭闹着不肯去的现象。
就像凡事都有适应过程一样,凡事也否有反复的过程。就好像人的情绪,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悲伤,但却有一个情绪的周期,周而复始,有高峰,有低谷,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们,正确地看待,然后接受就好了。不要期待,不要强迫,就当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接纳他的情绪、行为,给他鼓励,陪伴就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