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学校幼儿园路口有家长送孩子过马路,机动车辆应该停下礼让行人,一般情况下学校路口都有斑马线,机动车司机看到这些,都应该减速慢行或者是停止行驶。等小朋友过去以后再行驶。司机不仅将小朋友送回了家中,而且回家的途中,小朋友一直在哭,司机还暖心安慰了
学校幼儿园路口有家长送孩子过马路,
机动车辆应该停下礼让行人,
一般情况下学校路口都有斑马线,
机动车司机看到这些,都应该减速慢行或者是停止行驶。
等小朋友过去以后再行驶。
司机不仅将小朋友送回了家中,而且回家的途中,小朋友一直在哭,司机还暖心安慰了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的家长真是心大,其实这位司机和车上的乘客在发现孩子坐错车之后报了警。想让警方寻找到孩子的父母,让孩子父母把孩子带回家中。结果家长却说不太方便接孩子,最终还是司机将小朋友送回了家中。
这位公交车车司机驾驶的公交车是重庆公交197路,司机名叫倪健。司机师傅当天开着公交车快要到终点站下班了,这个时候一个小男孩突然走到驾驶室,询问司机师傅还有多久可以到茶园。茶园是这辆车的起点站,小男孩儿坐错了车。但是这个时间已经很晚了,从终点站到起点站已经没有公交车了。
小男孩儿非常的害怕,所以一直在哭。他今年八岁,放学坐公交车回家,但是没想到坐反了车。司机师傅是经常跑这条线的,所以车上几个乘客跟司机师傅都是认识的。司机师傅请相熟的乘客把孩子带到附近派出所之后,将车开到了终点站下班。
因为担心这个小男孩儿,所以司机师傅下班后又跑了一趟派出所,想看看小男孩儿有没有回家。结果发现警察已经联系到小男孩的家人了,但是小男孩儿的家人表示他们不方便接孩子,所以司机师傅就决定自己开车送小男孩儿回家了。
其实非常不能理解家长不方便接孩子的原因,孩子家住在起点站,现在孩子在公交车终点站附近的派出所,不太方便应该是觉得路远吧。那现在在公交车终点站的司机师傅赶往起点站,难道这条路就不远了吗?如果是家长正在忙的话,找一个信任的亲人或者朋友帮忙接一下孩子都不行吗?孩子都走错路已经被人送到派出所了,你们居然还心大到让陌生人送孩子回家。
现代儿童教育偏于宠爱,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过于顺境,今后对于孩子的成长并不利。现在生活压力大,虽然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很多的家庭更愿意一个孩子。这样这个孩子就成了家中的宝,孩子真的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无论孩子怎么样,家长都会进最大努力满足,无论对错,家长都会站在孩子的这一边。--这样的方式真的对吗?
以下是几个家庭教育孩子的例子
吃饭中的熊孩子让我惊悚
和朋友一起去吃饭,朋友带着妻子和他四岁的儿子。其实这是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带着孩子去吃饭很正常。但是在吃饭期间遇到的几个问题让我很不理解。
孩子喜欢吃的菜别人不许吃:这个令我很惊讶,因为有孩子在场就点了两个甜品,上桌之后小孩直接把甜品揽入怀中,家长不仅没有制止还为孩子夹菜。最终两个甜品同桌的朋友只是看了看,被熊孩子浪费一半,吃掉一半。如果是在家里也就无所谓了,这是在公众场合。--这样的方式真的对吗?
孩子往桌子上泼汤水。同样照顾孩子点了一个甜汤,放在孩子的面前,让他自己吃。中间大家都在说话,孩子想吃其中的一个菜,妈妈没有理会,加错了放在了孩子的碗里,熊孩子当场翻脸,直接把面前盛满汤的碗扔向了饭桌中间。我以为他的父母会说他,没有,从始至终没有。爸妈是给孩子道歉,紧接着给孩子擦衣服。--这样的方式真的对吗?
动手打人的熊孩子让我惊掉下巴
也是一个周末,应亲戚的邀请去他家里做客。见面之后各种寒暄,坐一起喝茶。可能家里太乱吵到了孩子,孩子看起来有些烦躁,他妈妈去哄孩子,说是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突然给了他妈妈一巴掌,所有人都听到了响声,不到四岁的一个小女孩;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爸爸碍于面子说了女孩几句,女孩带着哭腔,直接把手中的玩具扔向了他爸爸,玩具四分五裂;紧接着孩子的爷爷奶奶去劝孩子,在我意料之中孩子在爷爷奶奶脸上各种打,但是家中始终没有动孩子一下。为了结束这种尴尬,我们喝完茶之后就走人了。--这样的方式真的对吗?
还有一个例子,在公园一个小男孩被妈妈抱着,想买一个气球。可能是家里的玩具比较多,妈妈没有答应,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男孩反手给妈妈两个巴掌,妈妈生气把孩子扔在地上任其苦恼,旁边的爸爸去安慰孩子,然后再去训斥妈妈。--这样的方式真的对吗?
砸别人东西的孩子
如果会在家里惯着,无所谓你们自己的孩子,别人管不着,但是出了门就需要学会做人,学会守规矩。
一天的早晨小区有一些堵车,两辆车对向行驶有些错不开车,有保安在指引错车。这个时候出门的一辆车车门打开,一个中学生样子的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一块石头,直接砸向了对面的车。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都是一脸懵逼,大早晨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这天男孩也遇到了硬茬,进门的车门开启,紧走两步,上去就是一个巴掌。剩下的大家也都知道了,接着堵车,报警处理。最后听保安说,男孩有起床气,早晨刚起床孩子的妈妈送他去上学,看到堵车,心里不爽。我只想说,孩子在家里你是王者,在外面你必须以青铜的方式处事。--这样的方式真的对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也有一些案例,虽然方法比较奇特,但是大家可以评判一下。
回到老家,平时的哥们在一起闲聊,其中一个哥们的孩子盯住了院子里的葡萄。因为葡萄还没有成熟,肯定是不能吃的。但是孩子不知道青葡萄是酸的,给爸爸说要吃。孩子也就不到三岁的样子,爸爸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想不到的事情。他直接摘下一颗青葡萄,剥去皮,然后直接塞进了孩子的嘴里,孩子直接吐了出来,并且酸的不行。现在孩子六岁了,再也没有说想吃青葡萄。
还有一个朋友讲到的例子,因为朋友喜欢喝茶,在茶几上放了一套茶具,大家都知道茶具中有一个烧水的壶,温度非常高,孩子容易烫伤。孩子很好奇一直想摸,偶尔也会不自觉的碰到。孩子的妈妈经常给孩子说不能碰,不能碰。但是孩子都是好奇的,越不让碰越好奇。孩子的爸爸教育方式比较的直接,在一次孩子想去碰开水壶的时候,爸爸直接拿着孩子的手,在上面放了一下,孩子哇哇痛苦,自此之后孩子再也不碰那个热水壶。
再给大家讲一个经典的例子。
一个亲戚的女儿,长得比较可爱,比较漂亮,在幼儿园很多的小朋友喜欢把零食给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有的时候她喜欢的零食,别人没有给她,就主动去要,甚至去抢。幼儿园老师把这一个情况告诉了家长,家长做出的决定让很多人吃惊。当天家长买了很多的零食,让老师分给了小朋友。在课间小女孩去要其中一个零食,并且吃掉了。然后家长直接把孩子领走,一周没有去上课,并且让孩子每天在家里吃这一种零食,并且怎么哭闹都没有用。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小女孩再也没有去主动要零食,更不要说去抢零食,有时候别人给的零食也很少拿。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式,宠孩子有一个度,有一个方法。孩子是家里的宝,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宝。孩子在家里宠着惯着,出了门就会失去自我,认为所有人都会宠着惯着他。如果是有一天孩子侵犯了别人,需要别人去替家长管教的时候,那么孩子受到的伤害就严重了。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五六个家长围着孩子转,希望大家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还有一个正确的生长环境。
不知道您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有没有遇到过一些熊孩子,和大家分享一下。
因为是你的原因导致的结果(不论是不是你故意的),所以要拿出诚恳的态度进行道歉,说明情况,征得对方的谅解。如果性质并不恶劣,财产价值没有超过一定数额,在对方不予追究责任的情况下,派出所会给予教育和不予立案追究的处罚。
交通事故中对方无力赔偿,受害方可通过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申请强制执行对方的财产。
发生车祸,对方无力赔偿的,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让法院明确肇事方的赔偿义务,查明肇事方的财产,通过执行肇事方财产的方式赔付伤者的损失。若肇事方确实没钱赔,目前的法律规定是在后期若发现赔偿义务方,也就是肇事方有可执行的财产,伤者可以随时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交通肇事赔偿:
1、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收款凭证进行确定;
2、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3、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
4、护理费以及住宿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六条 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
第三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遇有大型群众性活动、大范围施工等情况,需要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或者作出与公众的道路交通活动直接有关的决定,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
第五十七条 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第五十九条 非机动车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未设停放地点的,非机动车停放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