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班主任就因为家长没有改昵称就被移除群里怎么在进群?

孩子 0 63

一年级的班主任就因为家长没有改昵称就被移除群里怎么在进群?,第1张

一年级的班主任就因为家长没有改昵称就被移除群里怎么在进群?
导读:如果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因为家长没有修改昵称而被移除出群,家长需要采取以下步骤来重新加入群组:1 联系班主任:家长可以联系班主任,向其解释情况并请求重新加入群组。这可能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个人信息,以确认他们的身份。2 向学校管理层求助:如果家长

如果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因为家长没有修改昵称而被移除出群,家长需要采取以下步骤来重新加入群组:

1 联系班主任:家长可以联系班主任,向其解释情况并请求重新加入群组。这可能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个人信息,以确认他们的身份。

2 向学校管理层求助:如果家长无法联系到班主任,他们可以尝试向学校管理层求助。学校管理层可能会与班主任联系并解决问题。

3 重新创建一个群组:如果班主任拒绝让家长重新加入群组,家长可以尝试创建一个新的群组,并将其他家长添加到该群组中。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家长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问题,并尽力与班主任和其他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法律分析:老师有权利把家长踢出群聊。

法律依据:《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 五要:一要符合教育方针和政策;二要注重实效,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信息往来次数;三要传递正能量;四要文明有礼,一般不使用语音交流,不滥用私人化表情;五要规范严谨,通知应当参照正规行文要求。“五不要”:一是休息时间不要发,信息发布要在工作时间内,切实保障广大学生、家长的休息权利;二是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学生作业教师要当堂布置,不得在交流群中发布,不得发布学生考试成绩,同时批评表扬不发,拉票评比不发;三是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动信息不要发。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四是与工作无关的言论、、链接等信息不要发,如商业广告或商品营销,严禁教职员工成为“微商”,避免“广告群”的出现;五是他人隐秘信息不要发。

现在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沟通,昆明的不少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家长群,而随之而来的,除了方便也有不少矛盾。

本来是利于双方沟通交流的事情,但却因此而引发了不少矛盾,有些家长甚至因为这样被踢出了家长群,原因千奇百怪,有的老师说是因为家长话太多,有的老师还说因为家长老是在群里传播负能量,影响其他家长。然而就这次事件来说,确实以为这位老师在群里推销购买学习辅助教材,然而家长质疑了一两句,就被认为是话太多,班主任直接将这位家长踢出了群。这样的现象,其实在昆明的家长群并不少见。

对于这样的事件,昆明很多家长的态度是惶恐和无奈。惶恐的是怕因为自己的原因,孩子在学校和班级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无奈则是,就算老师做出了过分的举动,也找不到地方反应,事情也得不到解决。所以慢慢发展下来,很多家长就算遇见这样的情况,也只能保持沉默,吃“闷亏”。

而这样的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是学校监管失责的问题,学校应该对这些家长群进行严格的管理,老师和家长在里面分享什么东西,都应该严格遵守规定。其次是老师职业素养需要提高的问题,昆明很多家长群发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之间发生矛盾,很多老师将家长群变成自己的“小领地”,在里面宣扬自己的教育理念,甚至是推销产品,所以才导致了很多家长的不满。

家长群的出现本来是一个解决家校矛盾的好方式,但很多都不小心“走偏了道”,因此,昆明的家长们在对待家长群时,还是应该保持自己的原则和观点,该提意见的提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家长群良性发展。

其实说实话,在班级微信群中,家长的话真的不要太多,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我时常在网上看到“马屁精”家长一说,就是在群中,只要老师发言了,必有几个家长依次排着队给老师献花,恭维老师的英明。老师在群里发个通知或者作业,也要排队高呼老师辛苦了。当然,这些家长中,有部分是出自惯性对老师表示尊重,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在群里话太多,的确容易引起其他家长的反感,其实也容易引起老师的反感。

是不是每个老师都喜欢听到这些恭维的话?恐怕不一定,我也是班主任,我就不喜欢每天听这些恭维的话,多了,就太虚伪。我是允许家长在教师节或者元旦两个节日期间对老师表示一下问候或祝福的,其他时间,就不要那么客气了。

家长在群里话太多,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喜欢在群里质疑老师,质疑各个任课老师。比如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啦,比如说对班级的一些活动不满意啦,对收取班费有意见啦。提意见,本没有错,但如果在群里质疑任课老师,这其实不太妥。我给家长的建议是,如果有任课老师有意见或建议,可以和老师私聊,也可以通过我这个班主任转达等等,不要在群里质疑老师,这不太好。

家长群这种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是 既现代又落后 ,现代的是它能把各种讯息及时的传达给家长,老师能实行比较统一的管理,促进家校沟通。

落后的是, 人 本来随着 社会 的发展脱离了群体,相互之间有了距离感,结果家长群又让大家重新聚集到一起,仿佛又生活在大杂院,邻里之间 攀比炫耀、 说些闲话。

前天朋友的孩子刚上一年级,开学第一天就建了班级群,当天放学后,老师在群里发通知,让孩子自己在家里念熟一首讲纪律的儿歌,写了不用回复不同发视频不用拍照,结果晚上就有位家长发了一个孩子的小视频到群里,于是,不一会儿下面跟了一连串的小视频,搞得她以为看错了通知,还专门翻回去看了,隔了一会儿,老师又说“不用发视频”,那位首发视频的家长才解释说“我只是分享一下”。。。。

还有我混的小学高年级家长群,尤其是到公布成绩的日子,哎哟那里里外外,堪比一场戏精家长大会。

我认为,要借用家长群这种工具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能双向管理:1群主能 一键 禁言,发通知就发通知;2家长要自我克制,默默做个潜水党。

屁大点事也能上新闻!这个 社会 怎么了?踢出群了,自己改正后再加上不就行了吗?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活中很常见的小矛盾,值得用放大镜去观察吗?

我觉得这种无聊的事不要再上新闻了,你们做新闻行业的除了知道吸睛外?能不能搭档点责任?整点有用的?

作为老师建立的群,任何家长不要在里面发任何信息,有问题直接私聊。因为建立这个群的目的是,老师发布信息的地方,每个人都发个收到,这就是刷屏行为,自己私聊去回答收到,把一个干净的群留给打开群就能能看到重要消息人。

家长“话太多”被班主任踢出,这事真不好评判谁是谁非。话,分好听的话,不好听的话;分理解的话,无理的话;分低调的话,攻击的话……

首先,班主任建班级微信群的初衷,应该是为了便于家校联系。家长在群里除了接收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各种反馈,自然也可以提出合理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便能达成一致。倘若,家长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提所谓的建议,对老师的工作横加指责。稍有不顺便“鸡蛋里挑骨头”,让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如何受得了?不踢出群去才怪!

其次,如果家长提了中肯的意见,班主任认为家长“不给面子”,“话太多”,把家长踢出群,只能说明班主任的境界实在太低。诚如古语说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人、对事或对工作有益的话,往往让人感觉“难听”。家长“话太多”,要看说了太多什么样的话。要是对学校班级学生有大益处,就算话说的难听点,说的太多了,又有何妨呢?班主任把这样的家长踢出群去,心胸未免太狭隘!

再者,班级微信群,不是什么新事物。但凡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一个班级建一个群很容易也很普遍。很多时候,缺的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彼此防贼一样的防着对方,怕被对方抓住什么小辫子,这样的群毫无意义,解散了才好。所以说,既然建了群,那就该好好呵呵,别动不动就踢来踢去,谁都不是一粒足球!真的是为了学生,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

学生家长群是,班级老师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一个平台,一般是发送一些通知,请假的事情。不适宜家长在里面大量的转发一些不当的言论或大肆发表自己意见,所以这就有一个群规的要求。

群主在群规作了一定的要求之后,具体的沟通过程中,就要看家长和老师配合度以及各自的素质了。具体到个别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或者是疑问,还是私聊的好。

在家长群里,每一句话,每一言论都有几十人看着,会产生几十种不同的心情,传导情绪不当就容易引起一些误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不利于老师对孩子们的教学和管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管理和老师对全班同学的管理是相互配合的。

如果在一个群体中发布自己的言论,或者质疑什么就等于在公开的质疑和表态,也许说着无意,但听着容易走心。

我也是家长,家长群里我曾看到,一位家长把一些不文明用语用在了群中,过后看来他是发错了,但那种感觉的确不好!还有一次遇到一个家长在群中对孩子们之间偶然发生的事情,公开向老师提出质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来,家长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方式极为不可取,这会影响到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在家长中的形象。

现在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孩子喜不喜欢老师是老师值不值得喜欢,说这种话的家长是否想过:如果你的孩子对自己的老师成见非常深,那么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和学习有什么好处吗?

遇到问题,我们先不要质疑他人、责怪他人,我们先从自身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不当之处?

做一个有素养的家长,一定更容易养出一个有素养的孩子,更容易赢得老师的尊重!

可怕的微信群,不看又怕错过重要信息,两个孩子最少有三四个群,学校的 班级的 科目老师的,从一开学就是噩梦了,叮咚响个不停,刚刚开始工作,一会又被打断了思路。结果往往都是无关的信息,老师一个通知,微信瞬间刷屏。哪天真该跟微信说再见。

只怪我们家长没有阿谀奉承的做人

有“群”就有矛盾有分歧。

个人切身体会,曾经加入过的一些群 同学群,朋友群,工作群等等,除了工作群因为只纯粹谈工作之外,“闲”群都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表达方式,表达意愿乃至于所表达的思想,理念等都有所不同,这就难免产生争论甚至于激烈的争论,结果往往不欢而散。

家长群应该是一个“工作群”,一个沟通信息的平台。

因为家长群不是一个辩论的平台,也不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而应该只是一个信息沟通的工作平台。所以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私下沟通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老师把家长踢出群太过简单粗暴,ta完全可以通过私下沟通解决与家长的分歧。反过来,如果家长有不同意见,也不宜在“工作群”里进行辩论或发表意见,最好的办法还是私下沟通。

网传一家长质疑班会被踢出群,我觉得这种现象应该是比较少见的,毕竟家长是孩子的家长,他有权利参加孩子这个群,并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的把他踢出群的。

我赞成送礼物给老师,理由主要如下:

1老师真的很辛苦,并且这个礼物不是天天送,只是偶尔在比较需要的节日才送,就像你平常一个人一样的,偶尔拿到一个礼物你也会非常高兴,所以我觉得这位老师如果能收到大家的礼物,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也是比较高兴的,并且都是大家一起集资,所以摊到每个人头上也花不了太多的钱。

2老师也有老师的规章和制度,每个老师都会懂得分寸的,其实学校是不准给老师送礼物的,老师也是深知到这一点,但是就是说如果是出自家长的心意,并且费用也不太高,只是表达一些感谢大部分老师还是愿意接受的,如果哪一些家长非要去强调不能给老师送礼这样子,很多老师其实也是不愿意收的,毕竟收这个礼可能会影响他的工作,对他来说也是没有必要的。

3老师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作用真的太大了,一个好老师对于男孩子来说真的是很难得,我曾经就碰到这样的老师,把一个很普普通通的学生都培养的很好,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就是孩子最难得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真的碰到一个好老师,哪怕自己花点钱送点东西也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老师强制要求学生给他们种礼物,这就是不应该的,每一个礼物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志愿,这才是最完美的礼物

没有什么合不合理的。

如果你不道明老师个家长的关系,这就是一个群主移出群友的事。

这种事不是很正常吗?群主在群里想踢谁踢谁,都是合理的。

至于你说的,老师这么对待家长,如果这个家长的做法欠妥,而其他家长也没意见,那老师这么做就是合理的。

不然,当然就是老师的做法欠考虑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各种微信群,尤其是工作群、家长群,越来越像24小时不休业的大型表演场所?群友们依靠表演来维护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群里如履薄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群里一脚踏空。

最近网上一位家长,就因为在家长群里质疑老师收礼,不公正地将身材矮小的儿子常年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被班主任踢出了家长群。情况是这样的↓↓↓只因一言不合,这位家长居然就被踢出了家长群,不可不谓新奇。

那么,在这件事情中,究竟是家长无理取闹?还是老师恼羞成怒?这之中的对错公正,迅速在网友中引发辩论。家长有理派,不公平待遇很普遍,被踢出群正是老师心虚的表现部分网友认为,身材矮小但常年坐在最后一排,对于孩子而言肯定是不公平的,老师将提出问题的家长踢出群正是其心虚的表现。且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并非个例,许多网友都曾亲身经历,认为一定要解决问题,不然对孩子不利。网友“小雷士”:“我也是因为这个事情,闹得更大,从学校到教委主任,因为这事还请了半个月的假,最后小学副校长调解,留了一级,我的性格就是鱼死网破!儿子的老师也记了一过。”

网友“胡里的以巴”:“我孩子小学时候坐后面,而且经常请家长,总是惹是生非。我找班主任说:我孩子需要补习,你一个月多少钱?八千够不够?从此我的孩子座位是自己想坐哪里就哪里,每次打了同学都是对方的错。”老师有理派,家长发言影响班级融洽和老师威信,老师为什么不能怼?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就算“不公正”成立,家长的行为也欠妥。何况“送礼”一说只是道听途说而没有实锤,贸然发言既影响班级融洽也影响老师威信。既有家长转发文章暗示老师不公的行为在先,老师怼回去也无可厚非。家长的冒失只会苦了孩子。

网友“唱小调:“作为一名教师,最讨厌家长在群里发一些消极且影响班级融洽的信息~老师在群里公布你家孩子的试卷,老师考虑的固然有些欠缺,不过反过来说,你都在微信群里发指责老师的文章了,难道还不允许人家来揭揭你的短吗~再说了~看那卷子红红的叉号,人家老师说的也不算错~”网友“西湖五月天”:“冒失发问,后果可能是你想不到的。坐在最后排的不止你家孩子一人,别的家长由此也会质疑,引起骚乱。老师若回复了,可能会说座位是暂时的,会定期调换来打发你,但是鉴于你引起的骚乱,估计你家孩子被优待的可能性为零。”

各打一板派家长群已成小社会,家长老师都需自我约束当然也有一些目光敏锐的网友注意到了本次事件的发生场所,微信家长群这个神奇的存在。他们认为现在家长群已经发展成了小社会,家长和老师的行为都会影响到这个小社会的风气,因此双方都需加强自我约束。但现在的现状是多数家长在群里表现为一味的迎合和妥协,才导致“戏精”层出不穷。网友“陈岚的女拳”:班级的家长群,已经成了一个小社会,有些群很好,并不离谱。主要用于说事,发布信息。有些群,则常常见到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恨不得三跪九磕把老师供起来的现象。这样的风气,对老师成长不利,对孩子成长也不利。

有位家长不同意凑钱送礼给老师,最后这位家长被逼退出家长群,学校群还存在一些乱象,例如老师让家长批改学生的作业,而且有一些不法分子故意冒充老师,然后收集学费。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都有自己的手机,而且有手机账号,所以老师为了方便和家长沟通,老师会将所有的家长拉在群里面,如果要布置作业的话,就会在群里通报一声,可以让家长监督孩子。

老师给学生布置完作业之后,为了给自己减轻负担,于是就将答案放在微信群里,然后再由各位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并且帮孩子改错。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这样做的话,会让家长很失望,明明是老师在教学生,结果却变成了家长教学生了。而家长的工作都比较忙碌,每天早出晚归,很难能够见到孩子,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所以有些家长就可以去学校投诉老师,所以能够让老师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在开学的时候,很多家长群都是比较活跃的,突然冒出一个陌生账号,可能家长老师都没有发现,万一家长在群里面发送别学费红包,老师还没有收到,全部都被不法人员拿走了,情况也是非常危急的,他们拿完学费之后就直接退群,消失的无影无踪,老师根本无法查找,所以只能够报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总是喜欢在群里炫富,或者是盲目攀比生,经常性的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不仅会打扰老师的工作,而且也会引起其他家长的愤怒。家长群不是私人群,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希望那些家长能够控制住自己炫耀的行为,否则的话会让自己的孩子陷入尴尬的境地。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也从过去的家长会,升级到了现在的家长群,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老师就建立的沟通群,主要是把班里的情况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其实是个好事,可是网络上最新一些报道,却反映出家长群慢慢的变味了。

一个家长开豪车送孩子上学,被同学家长拍下照片发进群里,并且指责他这样做容易让孩子们之间产生攀比,还得到了其他家长的附和,最后这位家长被移出群聊。还有一个家长在群里质疑老师的刻板教学时,被老师直接踢出微信群。家长群里,老师和家长、家长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些人把它归结为沟通方式问题,事实上,问题绝对不只出在沟通的方式上面。

每天晚上,萍萍的老师都会在家长群里布置任务,家长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录下来发到群里,有些家长还调侃自己成了老师的助理,义务为学校“打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老师也有不满,有些家长会通过微信群让老师帮忙传话,比如孩子感冒了,家长会让老师提醒孩子多喝水等等,老师抱怨自己要教课,又要当保姆。

家长群的另外一个“闹心”的地方,就是成为移动的“成绩单”,谁先交了作业,谁取得了好成绩,谁报名了课外班,都会给群里的父母产生莫名的压力,家长们对群里的消息提醒,反感又害怕,真是关不关都难受。在家长群里,孩子不再是孩子,而变成了产品;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反而变成了控制,孩子们困在这张大网中透不过气来。

做手工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现在变成了家长的任务,萍萍每天回到家,都由妈妈打开书包,对照着群里老师的要求,一条条念给孩子听,然后守在旁边,看着她完成。老师的本意是让家长知道每天的学习进展,起到督促作用,没想到孩子却越来越依赖家长,如果爸妈不陪在身边的话,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完成功课,时间久了,孩子们的独立性越来越差。

和班上小朋友出现矛盾,孩子们只要和家长一说,家长就会直接在群里发给对方的爸妈,本应有孩子自己解决的人际问题,现在更多的是在成人层面处理。不仅如此,家长会对表现好的小朋友特别关注,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向人家学习,而表现不好的小朋友会被列入“小黑屋”,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多接触,免得被带坏。在这样的高压力控制下,孩子们的成长方式越来越标准化,一切超出范围的想法和做法都被禁止,仿佛只要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孩子们就可以健康长大了。

事实上,教育永远不能和简单粗暴划上等号,这样的家长群,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只有允许他们在成长之路上出错、走弯路,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内部动力,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