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给别人分享玩具,可以以身作则,并且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平时多和孩子交流。有些孩子不愿跟别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家长强迫他分享就会哭闹个不停,这在孩子身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实孩子在三岁前根本就不懂分享,如果这时候家长没
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给别人分享玩具,可以以身作则,并且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平时多和孩子交流。有些孩子不愿跟别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家长强迫他分享就会哭闹个不停,这在孩子身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实孩子在三岁前根本就不懂分享,如果这时候家长没有做出正确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平时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也应该以身作则,家长平时可以多和别人分享,这样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有些家长在孩子跟自己分享东西时会拒绝孩子的好意,本意当然是为了把好吃的东西全都留给孩子,但是这样只会让孩子慢慢变得不愿分享,因为他知道自己即便是分享对方也不会接受。这种时候家长就应该高兴的接受并且表示感谢,这样孩子自然也能够体会到分享的好处。有些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会分享,却没有想过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二、给孩子决定权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有决定权,所以家长不妨把这个权利直接交给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跟别人分享玩具。要知道这个玩具本身就是孩子的,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他确实不想跟别人分享,大人应该尊重他的决定。
三、注重日常教育
家长平时可以多注重对孩子的分享教育,例如鼓励他去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多给孩子讲一讲分享的好处,念类似的绘本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会和他人分享,而不是直接去抢夺别人手里的东西。孩子的认知需要慢慢去提高,所以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过于着急,更不要打骂训斥孩子。
最近,听到一个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小刚不愿意分享玩具的故事。
她说,“自家孩子的玩具从来不主动分享给他的好朋友小强玩,但相反他的好朋友却总是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小刚,并让他拿回自己家去玩”。
遇到这种情况,这位家长也试图去劝说孩子要学会主动分享,但孩子就是不听劝,甚至还嚎啕大哭。
的确, 从小教导孩子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很慷慨地分享给他的朋友,可以让孩子切身感受到,慷慨的人不仅会得到更多,而且还能得到他人的赞赏与尊重。
比如,我们从小听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一颗谦让之心,不能凡事只以自己为先,要多多考虑他人。
如果孩子总是想独自占有东西,家长就一定要小心孩子的贪婪之心。
贪婪,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应尽早铲除。
而对于那种乐于赠送他人的品质,家长则要用心培植。
当然,培植的过程要用到大量的鼓励和表扬。
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他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他好,这不仅没有什么损害,而且还可以收获朋友。
不过话说回来,孩子年纪尚小,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太多理智,所以孩子们也非常容易偏离是非的标准,也都可以理解。
但是在 社会 公德方面,每一个细小的偏差都可能引来重大的灾祸。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说明了注重细小事情的重要性。
任何问题的出现,一开始都是芝麻大小的事情,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发展为严重的后果。
就像“墨菲定律”说的那样,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出现任何非正义、非公德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尽早遏制。
比如,孩子自己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孩子小时候,相互邀请到家做客是很平常的事情。
所以,家长更要提前将“我的”与“你的”的权利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了解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拿。
如果孩子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父母可以从孩子那里拿走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并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意识到, 他们自己如果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结果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为他们一定会失去自己认为更为重要的东西。
如此一来,可以及早打孩子们的这种不良行为。
若一旦形成习惯,它的作用要比理性更加持久!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我写的文章,能带给您更多的启发与指导!
我读了一则关于孩子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虽然很简单,但老师的解答却让我印象深刻,问题大概是这样子的:
假如你买了一包饼干给你的儿子吃,这时候一群朋友带着孩子刚好来找你,他们的孩子也想吃你买给孩子的那包饼干,但是,你的孩子却不愿意,这时候的你会怎么做?
我想到的就是要教导自己的孩子学会分享,分享是美德,与人分享自己也会很开心,但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呢?要不要主动“帮助”孩子,把他的饼干分给其他小朋友呢?
而这位老师的解答却很不一样,让我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1、东西属于谁?
当爸妈买了东西给孩子之后,东西就是属于孩子的了,就像我们送东西给别人后,会要回来吗?
这还真是,我记得儿子到3岁后,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的。”这是因为2~3岁时属于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2、孩子视为宝物
孩子会觉得饼干是属于他的,他的宝物来的,他会珍惜着、保护着,孩子把爸妈给他的东西视为宝物,爸妈应该开心才对,而不是让他把心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反过来,我们愿意把心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吗?在孩子的世界里,宝贵的东西无分大小,无分价钱的高低,哪怕只是一张小贴纸,他都认为是很宝贵的。而爸妈如果觉得孩子不分享就是小气,甚至向孩子大吼,那么父母就成为第一个给孩子贴标签的人了。
儿子上幼儿园后,每次老师奖励给他的一张小贴纸,他回家后都会第一时间拿给我看,看完他还认真的收藏起来,真的当宝贝一样的。
3、爸妈须尊重孩子
当孩子说“不愿意”的时候,爸妈要懂得去尊重孩子,他说“不”的权利和勇气。如果爸妈拿大人的身份去压他,只会让他在恐惧中屈服,举一个严重的例子,比如说,如果一个大人对孩子毛手毛脚,并恐吓、命令他不许说“不”,不许告诉任何人。如果爸妈长期忽略孩子的“不”,用恐惧让他屈服,就跟那种人没差别,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对他来说,这是同一种态度发生在不同的事件上而已。
这让我细思极恐,如果习惯用大人身份去恐吓孩子,他慢慢地会在恐惧中屈服,以后他面对坏人也会这样!
4、分享须双方愉快
爸妈买了饼干给孩子,他吃得开心,爸妈也感到开心,就很好。若只是为了面子,爸妈硬把饼干分享给别人,然后转过头,心里却骂对方吃了会拉肚子之类的,这种心态就不对了。分享是要在双方都愉悦的心情下进行的,否则孩子以后对分享这件事的看法就很偏激了。
我想起了动画片《樱桃小丸子》里小丸子的妈妈,她会把一些贵的、好吃的藏得高高,等客人来访的时候给客人吃的,而小丸子却很想吃那些,经常想办法去拿来吃。其实这真没必要,孩子的心理也会不平衡,怎么给客人吃那么好的,自己平时就没得吃呢?
5、爸妈想教孩子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要看爸妈想教会孩子什么东西,一个建议的做法是:当孩子说“不愿意”时,爸妈代表孩子委婉地拒绝朋友们的孩子,同时告诉自己的孩子,爸妈尊重你说“不要”的决定,这件事你要学会的是,不强迫别人做他不开心和不想做的事情,同样的,假如别人也有东西不与你分享时,你也不用不开心,因为不能强迫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要尊重他人。
其实孩子分享饼干这样的小事情,很常见,但尝试角色互换后,爸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也更加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除了需要学习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合作,爸妈也要保持心胸开放,乐于接受孩子反对的意见,避免自己先入为主的偏见,这样才能让孩子理解“心胸开放”的重要。下次孩子不愿意分享,爸爸妈妈不要以为他自私和小气,更不用惩罚他,试试这么说,看看孩子的反应是怎样吧。
引言: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一个物权期的,就是说这个东西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够分享给别人,只不过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有些人呢会特别的强烈,有些孩子是比较温和的,家长一定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这种态度。
一、因为孩子没有可以分享的空间有的小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其实也非常的正常,每个人都会有自私的一面,他会觉得这个东西只有放在自己的身边才是最安全的才是最应该的,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贴上那种小气自私的标签儿,要知道每个孩子他都有权利去处理自己的东西,他有权利决定到底要不要去分享。而且家长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分享的,那肯定是因为东西太少了,而且家长没有正确的去引导他。如果说孩子只有一样东西,你必须要让他分享给别人,孩子肯定不乐意,反正孩子如果说有五六个,比如说分享一个了还是分享4个5个都没有问题。所以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进行分享而且,让孩子有分享的一个空间,不能说什么都没有,就让孩子去分享。
二、孩子可能并不懂分享的真正含义,觉得如果给别人了就成别人的了除此之外一定要理解孩子的情况,不要损害孩子的安全感,要让孩子学会拒绝,毕竟分享他是一个你行我愿的过程,孩子不愿意就不要强制。平常呢也可以多跟孩子说一些关于分享的好处。孩子学会分享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家长及时的引导就可以了。而且有些孩子他不愿意分享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缺少经验或者是分享,意识不是很到位,有些时候他也不太明白家长的一个意思,觉得这个东西给别人了就成别人的了,而不是自己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什么叫做分享,分享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











售价50元…….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