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国画送人要不要署自己的名字?

男朋友 0 105

画国画送人要不要署自己的名字?,第1张

画国画送人要不要署自己的名字?
导读:画国画送人需要署自己的名字。落款内容通常是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画内容等,这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负责。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如“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

画国画送人需要署自己的名字。落款内容通常是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画内容等,这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负责。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如“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以示亲切。

此外,也可以在作品赠送对象的名字后面盖人名章,但如果有引首章应盖在书法内容右边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字之间。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国画画家。

送领导印章不可以刻他的名字。

首人名章是不可以用来送礼的,领导只看重印章的质地(材质),材质好的才有收藏价值,但并不看重印章里面的名字,因此不建议送领导印章时刻他的名字。

姓名、字号印,此类印章方正庄重,落完姓名以后使用,姓名章盖在落款署名的下方,也可与姓名同在一个章上。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为什么要刻印章

      印章,信也,权也。古往今来,印章是权力、身份的象征;是责任、信用的体现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爱之物。

      中国印,沉淀千年的岩层,只有配上古色古香的篆体文字,在方寸之间展现一片天地。。。。

      1、你可以为自己篆刻一个姓名章,作为你独特个性的代表。因为你、我、他以及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一个篆刻印章也是独一无二的。此为真正个性化之物,只有手工篆刻的印章才能真正的独一无二,机器刻的楷书印不同于此“印”。

      2、你可以为自己和爱人刻一对情侣印章。让两个印章成双成对,让印章成为见证你们永恒爱情的信物。珠联印合,浪漫永远,边款(印章侧面)更可以刻上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你喜欢的话语。

      3、你可以为自己刻一枚藏书章。这样,你可以在精挑细选的每一本书上钤上你的印记。

      4、你可以刻一枚印章送给你的好友、同事、同学、战友过生日的时候、分别的时候、想感谢一个人的时候很多的时候,你想选择一样礼物送给他人。你希望礼物能高雅脱俗、能意义深远、能记忆永久、能得到对方的重视和喜欢。而每个人最熟悉的最喜欢的字眼莫过于自己 的名字。你送他一枚名章,这样的礼物他不会不喜欢,收到这样的礼物他不会不高兴。你所要表达的深情厚谊不言而喻。

      5、你可以把你喜欢、你钟意。你有共鸣,你所感悟到的让你受益无穷的一句话、格言、座右铭等刻成印章。让它与你相伴,鞭策你进步成长,促你成功!

      6、你可以为你所经营的公司及店铺等事业刻一枚印章。它可以体现你事业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和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如何鉴赏刻印的水平

      篆刻之美,美在篆法,美在刀法,美在章法

      篆刻不是简单地将篆书反刻到石头上就万事大吉的,每一方印章都应该是专门设计的,字与字,笔画与笔画甚至与边框之间都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的,篆刻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品评一方印章的水平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如传统、流派、章法、刀法……让普通人往往一头雾水。简单的方法就是一看基本功,所刻印章的刀痕不是很粗糙,不是简单化随手就能刻就的,二看整体是否协调,与欣赏油画一样,整个画面既要有对比又要整体协调,给人以美感,在小小的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几经岁月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

      中国文字随着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尤以甲骨、钟鼎、铜器、碑碣、简册等等都是古代文字之所寄。我们可以由此窥控书法的源流,但如果从另外一件小物品上去,就可更明晰的了解与意外的收获,那便是国人所知的印章了。

      篆刻需以金石之学、书法之道为基础,方能将印文在径寸的围内妥善的安排运用、将中国文字的艺术性提升到极致。篆书是纯以线条为主,笔画平均、整齐,结构是对称的、调和的,又具有屈伸自如、增减合法、挪让有序的特性,兼有图案性、美术性而通过篆刻家分朱布白与雕必的巧心技能,可以使雕刻出来的文字,在方寸之间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意境与风神。小小的印面姿态迭出,加上猩红的印色钤盖在雪白的纸面上,照应着丹青玄墨,在色泽与构图上,使书画生色不少,于是“书”“画”“印”便有了不可分性,此书法与篆刻结合的表现形态,也就有了它的独特性,不仅与书画相得益彰,进而成为一种可供单独欣赏的艺术品。

手工篆刻与机器刻印的区别?

      很多网友通常在咨询时,问到手工篆刻与机器篆刻的区别,在这里我提供几种辨别的方法:

      首先:手工篆刻表现的字体一般很有韵律感,线条古朴自然,而机器篆刻的文字相对死板,刻出的文字效果是字库文字模版的完全复制,只是线条均匀而已,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

      其次:手工篆刻的印章边是生动的,字体之间有呼应,结构天成,好的篆刻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而机器篆刻的是千篇一律,规规矩矩,死板僵硬,拓出来的印,手工篆刻的有韵律且很自然的,古朴的会有一些拓边效果,机器刻的通常没有破损的边;

      手工篆刻是中国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诗、书、画并称四绝,现在又与笔、墨、纸、砚、印并称文房五宝,手工刻篆刻出来的印章有着独有的艺术价值,是电脑刻章无法比拟的,刻印也不绝不是只要把字印出来就行。手工印章是一门艺术,而电脑刻制只是一个符号,没有任何艺术收藏价值。

      手工篆刻印章更会因为篆刻者本身水平的不同,名气的大小,其价值也会绝然不同。

什么是印章的边款?

      印章边款一般泛指刻于印章章身四面的文字、图案,盖印的时候可以利用边款轻松的辨认方向,边款一边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确定刻与不刻,边款刻的内容选择很多,既可以只刻上篆刻的农历年月,也可以刻上抒情、励志、祝福的文字,更可以刻上一些特别的图案,或者治印者的名字。

书法/书画盖印的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无法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    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什么是藏书章?

      1、        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2、        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3、        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钤印的艺术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等等。

藏书章

      图书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称藏书印。中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藏书章。古代藏书家为辨明图书的归属,征信于人,常在自己的藏书上盖上印章。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号、乡里、祖籍、藏书处所、官职、鉴别、授受、告诫、记事、言志等内容。北宋苏耆、苏舜钦有“佩六相印之裔”等印。南宋贾似道有“秋壑图书”等印。明末清初藏书家万贞言的藏书印上刻有“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鬻”等字,情深意切。明清以后,宋元版书倍受藏书家珍惜,家藏宋版书者竞相夸耀,这类藏书印极盛一时。明朝文人多自号“山人”、“居士”等,故多在藏书章印上刻有这种文字,如“文水道人”,“五峰樵客”、“五峰山人”、“墙东居士”等;很多官宦之士喜欢刻藏书章,如明季振宜有印“吾道在沧州”、“柱下史”,叶盛有“镇抚燕云关防”、“巡抚宣府关防”印,表达他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情感。还有些藏书家在书印上表达追思前人之意 , 如明江苏吴宽有“延州来季子后”印。顾千里有“陈黄门侍郎三十五代孙”印,陆芝荣有“忠宣第三十七世孙”印。明清之间妇女藏书章有归有光妻王氏的 “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印,阮元继配孔经楼的“阙里阮孔经楼”、“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印。有的藏书印极力表白家族的荣光,如袁忠彻的“袁氏父子列卿”、“忠孝世家”印、马思赞的“玉音孝友著于家庭信谊隆于乡党”印。有的藏书印告诫后人不要丢失图书,例如常刻有“子孙保之”字样,清陈鳣有“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印。有的藏书家对借书非常谨慎,唯恐有失,如明代钱谷有“百计寻书志亦迁,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返遭神诛,子孙不宝真其愚”印。毛晋有“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张蓉镜还在书上盖有“在处有神物护持”印。藏书家痛恨后人卖其藏书,如清王昶的藏书印上有“如不材,敢卖弃;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箠”的话,全印共64字,是迄今所见字数最多的藏书印。字数最少的只有一个字,如清何焯的“髯”字印。古代藏书家的书印一般不只一枚,有的多达十多枚乃至数十枚。  

    中国古代藏书章对于后人了解文献的收藏和流传以及鉴别古籍版本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现代图书馆也常在所藏图书资料上加盖藏书章。全称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北京图书馆藏刊”。

    图书的藏书章一般盖在书名页的下方正中,也有在书名页盖章以外,还在书中固定的某一页和在最后一页的下方正中各盖一个章。期刊和其他资料则多将藏书章盖在封面上。  藏书章形状多半是正方形和长方形,也有其他不规则形状。现代图书馆的藏书章形状多样,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还有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藏书章的用料也有多种,以石材为最常用。

四大印章名石介绍

   

      在中国,印章石历史很是久远,从古至今,印章石一直为文人术心灵和思绪的寓体,陆游有诗云“花如解语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纹、韵、刚、柔、形,无言地传文达意,以无声现有声。早在战国到西汉时期,就开始用滑石制印,但石质粗劣,只用于殉葬。后出现了古代玺印,多以质坚耐久的铜玉为材料。元末,浙江的著名画家王冕,用花乳石自刻印章,这可说是印章石挤身艺术之林的开始。明代中期,文彭在南京于意外中得到四筐用来制作妇女首饰的青田冻石,试着自刻印章,自此在文人中兴起了篆刻艺术。经过数代,印章石料日益丰富,载体多样,形式各异。 这其中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最秀。

    一、寿山石       

    寿山石,在中国一并与巴林石、青田石和鸡血石被成为中国“四大名石”,在1999年中国的“国石”参评活动中,寿山石和芙蓉石更是被分别评为“石王”和“石后”,在很多艺术家的眼中寿山石就是中国的“国石”。

    寿山石产于水碧山青、风景秀丽的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因为此地是天造地设的精灵福地,前人便唤作“寿山”,那传说中女娲补天的遗石----寿山石便富藏在山中。

    寿山石质地纯净者,色泽为润白。若微含其他成份者则呈五彩。质地好的寿山石表面一般呈现珍珠、凝脂和玻璃光泽,绝大多数都有滑腻感。

    寿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共60多种。

    田坑石简称“田石”,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外形殊异,靠深挖田土收集而来,最为稀罕。

    水坑石产于坑头占山麓,位于寿山乡东南3里处,因矿脉很陡,易生成晶冻类珍品。多透明状,光泽好,质细腻。

    山坑石矿布10多平方公里,产品极多,质地差异较大,变化也复杂。

    寿山石中最名贵者为田黄,昂贵之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乾隆均曾好田黄,因而使其身价倍增,加之**一向为王者专用,而田黄又特别晶亮,所以田黄昂贵。二是意境好,所谓“福寿田”也一向为王者所追求,田黄取福寿双全之意,更显珍贵。三主要是田黄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外形特殊,独石分散,无脉可寻,十分稀有。

二、青田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色彩丰富,花纹奇特。以“叶蜡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种。

    青田石共分10大类108种。以“封门”为上品,微透明而淡青略带黄者称封门青。另外,晶莹如玉,照之璨如灯辉,半透明者称灯光冻。色如幽兰,明润纯净,通灵微透者称兰花青。这三“青”于田黄,鸡血石并称为三大佳石,其价值也越来越高。

    由于封门青的矿脉细,且扭盘曲折,游延于严石之中,量之奇少,色之高雅,质之温润,性之“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大为篆刻家所青睐。其色彩天然,绝无人工或他石能仿造,容易辨认。鸡血、田青以色浓质艳见长,象征富贵;封门青则以清新见长,象征隐逸淡泊,专家称之为“石中之君子”,十分贴切。

    青田石除灯光冻、兰花青、封门青外,还有黄金耀、竹叶青、金玉冻、白果青田、红青田(美人红)、紫檀、蓝花钉、封门三彩(三色)、水藻花、煨冰纹、皮蛋冻、酱油冻等,均于实物名称相类,易辨。近出龙蛋石,系暗红杂石包裹体,内往往有圆或椭圆上品封门青独石,极为珍稀;形成类似田黄,价值亦愈益昂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云和的小顺石,这是近几年来新开发出的叶蜡石矿。其色彩之丰富,透明度之高,柔润受刀之特点直逼寿山、青田、昌化,大受雕刻界青睐,身价直线上升。小顺石内质外观于寿山、昌化及小部分青田相似,除似寿山色彩之艳之外且透明度大多高于寿山。

三、昌化石     

    昌化石产浙江省临安昌化镇。昌化石具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按色分有白冻(透明,或称鱼脑冻)、田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为主)等,均为优良品种。色纯无杂者稀贵,质地纤密,韧而涩刀,少含砂丁及杂质。

    如果在上述昌化冻石中有“血”者则为上品“鸡血石”。所谓鸡血,实是朱砂(辰砂),即一种特殊的汞矿石,鲜红色。

    鸡血石大部分是有地子的鸡血石。地子越灵透纯净越好。如桃花地鸡血红;遍体艳若桃花,鲜艳夺目。白玉地鸡血红,质地月白如素,无杂色,血色淋漓尽致。“刘、关、张”:红、白、黑三色相间,极富特色。豆青地鸡血红,地子似碗豆青色,微透明,血色鲜艳。荸荠糕地鸡血红,其透明度相当强,血呈红斑,片片诱人眼目。牛角地鸡血红,质地乌黑纯正,血艳,呈流纹,动感很强。藕粉地鸡血红,质地若冲泡而成的西湖藕粉,呈粉白色,鸡血醒目。肉膏地鸡血红,产量较多,质地有透明不透明之分,其红色似鸡血滴入石中为佳者。

    值得提醒的是,鸡血石较易仿造。仿造者手段之“高妙”足以乱真,若非行家实不易辨认。但识别的手段亦有二:不管采用何种手段,使用何种材质,用打火机火苗燃之即发出特殊气味,为假,此一种。第二种鸡血倒是真的,然是人工“嫁接”的(取鸡血石碎小石,掺以化学物合成),确切地说是在真鸡血的基础上,做了假的手脚,其漂亮的程度令人怀疑,这类的分辨只能靠眼睛去仔细辨别。鸡血的自然外观有瑰红、条红、片红、斑红、星红、霞红等,色调浓淡过渡自然。经过人工嫁接的鸡血,它的外观形态一般是不会统一的,分辨的关键也即在此(但做假的高手也不管确有使外观统一的,那是在极偶然,极有心,收集碎料、废料的前提下,统一地子,统一色调,统一血色,统一纹路,煞费苦心集中比较后使用贴片法合成,此谓以假乱真,看似大瑰面的红,实质上是由数小块拼接而成)。

 

四、巴林石

    巴林石属天然原石,属铝硅酸盐类,是以高岭石、叶开石为主的多种矿物质组成的黏土岩,因矿床坐落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草原而得名。并与福建省的寿山石、浙江省的青田石和昌化石齐名公称中国四大名石。

    巴林石的分类没有寿山石那样复杂,按照质地分类,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其他一些叫法则多从寿山石石种称谓而来。

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鸡血艳如彩霞、光彩耀人。以大小和色韵而论,堪称中国“鸡血石之王”。

巴林福黄石,其石质地柔和莹润,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味于一身。

巴林彩石,其彩色图案以天然纹理见长,色彩艳丽多姿,惟妙惟肖。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实属独一无二。

巴林冻石,石质细润,晶莹透亮,质地细洁,颜色妩媚,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绝非他石之匹敌。

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

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作为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印章,制成的材质有很多,玉石印章通常都会刻上吉祥动物作为身份的象征,不同意义的印章讲究不同,下面分享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

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1

1、姓名一般都用正方形的。

2、印文要用篆书。

3、长方形、圆形或者随形章一般都用作闲章,刻点喜欢的字句或者吉语。

印章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2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书法视频。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拦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

(1)、斋号章。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年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书法欣赏。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月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2、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3、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4、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钤印的讲究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书法作品欣赏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等等。

四 、印泥的使用与保养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将其风神充分地显现出来,效果就会大为逊色。一般说,大字多用殷红印泥。小字多用朱红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钤印,则必须用朱红印泥。清朝以来红色加重,甚至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讲究者,钤盖一遍,惟恐其色过浅,遂重盖一遍,以增其厚重。当然需相重如一,这只能借助印规才能办到。钤印时下面的垫物,可用胶皮或其他较软物,但不能过软,过软易失印迹。

印泥的材料是由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混合一起组成的。朱砂质重、油脂质轻,若长期不调和,两者会分离,朱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甚至沾结变质,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要用骨制的桨(不可用金属制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匀和。翻拌时,要顺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倒。印泥要经常保持清洁。书法印章蘸泥前,应先揩擦干净;特别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笔道内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时,用力不宜过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揿,可顺印泥的'丝缕,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几次,使印泥均匀地沾在印面上。钤盖时,要持正按下,用力均匀,勿动摇,勿偏重一侧或一角,这样,钤印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印章的材料有多种,常用的价格又能接受的有寿山、青田等普通石料。高档也有鸡血、田黄等等。

姓名印章有什么讲究3

印章上雕刻的形状讲究

龙凤

“龙”在古代寓意着皇权,象征尊贵,在现代则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最有力量、最为神圣的吉祥物。刻有龙的玉石印章适合开业、乔迁、生子、德高之人,也可以用于庆祝对方高升等等。

凤在古代是吉祥鸟,据说生肖鸡的原型是凤凰,多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或祝人婚姻美满,刻有凤凰的印章可以用来祝福新人婚姻和美,或者由男士送给妻子,寓意相爱。

貔貅

一种吉祥物,有两只角,有嘴巴,但是没有排泄的出口,因此寓意着财源只进不出,深受人们喜爱。刻有貔貅的印章一般可以送予做股票、期货等生意的人,能够对财运有帮助。

麒麟

在传统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同时民间也笃信麒麟能够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催财升迁,给人们带来好运,故有“麒麟吉祥”。

龙龟

因为龟寿命极长,所以成了长寿的象征,人们多用“龟龄”喻人之长寿或与“鹤龄”结合称“龟龄鹤寿”和“龟鹤齐龄”。

金蟾

古代神话中是吉祥之物,三只脚,背上背北斗七星,嘴衔两串铜钱,头顶太极两仪。俗语说:“得金蟾者必富”故其形象寓意财源茂盛。

狮子

“狮”的读音同“师”,狮子头的印章寓意前程似锦、官运亨通。

喜鹊

一般代表喜事,如果雕的是飞在梅花枝头,树梢等就表示喜上眉梢,雕在门户边则是喜事临门。

白鹤

鹤在白鸟中是一品鸟,出现仙鹤的图案表示的是官居一品,仕途有成,富贵通达。

雄鹰

敏锐,高瞻远瞩,雄鹰展翅表示大展宏图,鹏程万里,事业有成。

蜥蜴

同“喜”,寓意事业兴隆,兼俱平安 。蜥蜴在古代也是吉祥的动物,又因蜥蜴谐音“吸亿” 象征财富和幸福连绵不断。

蝙蝠

蝠即是“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谐音的运用是非常多的。

题跋与钤印是中国画一路发展所形成的独特艺术,题跋也称题款、款识、落款,据文献记载,对款识称谓不一,如“款、刻也,识、记也”,“款为阴字凹者,识为阳字凸者”,“款在外,识在内”等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从文物考察看,汉代石刻的题名算是较早的画上题记了,如武梁祠画像石的赞语,魏晋南北朝的石刻题字。唐宋朝以后,花鸟画兴起,诗词盛行,互为影响,有的画家把诗句提入画中,作为画的标题,也可释意。明代沈灏在他的《画尘》中总结说:“题与画,互为注脚。”

画上用印,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始于南朝梁元帝,宋朝时,清陆时化《书画说钤》中有“宋人书名不用印,用印不书名”。元朝由于文人画的兴起,便逐步将诗、书、印用于画上,如苏东坡喜欢长跋,并以大行楷题之;赵孟黻几乎每画必题,诗书并茂。明清以后,画家几乎无画不题,长篇累牍,有题有跋,或诗或文,有的画甚至以题跋为主,画上钤印,除一二姓名印外,也有用引首、压角等闲印的,以为言志,寄情或为布局之辅助手段。

1 题跋与用印充分表达画意与画镜的有机构成

题跋与用印是为画面内容所需要的,能更充分表达画意画境,满足观者的艺术欣赏要求。故唐代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其内容或点明主题,或暗示画意,或表达画家对某画材的感受,或说明自己的艺术见解。元代画家王冕《墨梅图》,画一横向折枝梅花,伸展的一长枝干,劲道清新,梅花淡墨轻染而成,花瓣清淡花蕊浓重,清爽富有活力,画面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请气满乾坤。”通过题款,诗画相得益彰,道出画中所含的寓意,把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表达出来。如画面需要,或可多题,或一题再题,亦不显得累赘,而使画面更加丰实,开拓出新的境界,新的格局。如王绂《墨竹图》,画面中多处题款,穿插于竹林间,书体也不同,字大小各异,却丝毫不觉多余,使作品诗画相应成辉,让观者沉浸在这简淡而清新的画境中。

2 题款与钤印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和完美

题款和印章在画面构图上有着极大的作用,题款与用印在画面中的不同处理,比如位置的高低,字数多少,款式的长短横直等,均应作精心安排。对字的体势大小疏密,也应深思熟虑。题得精到得体,使题与印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要素,真正达到了弃之一字则嫌短,增之一字刚嫌长,达到恰到好处的境地。

21 边角处理。潘天寿在《听天阁论画随笔》中谈到:“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尤须注意于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自能得合趣于画外矣。”他的作品《小龙湫一角》,画面四边均有伸出画外之感。画材虽小,而气势很大。但为了使放中有收,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他将题款安置画幅左上角,将“笼为下”印章钤于画幅右下角,使四角的不同空白中,实其两角,收住四角皆散的毛,只留下右上与左下两角略空,使溪流有来龙去脉,气势更加舒畅。《春艳》一画,有二处题款,其在画上方正中桃柳枝条空隙中,题句是:“西湖多碧桃,与朝中相映,尤见浓艳。”起到了上下连结的作用。另一处在右边中下处,题的是“雷婆头峰寿者又题”几字。两处皆在画面上起到收拦,免使松散的作用。其印章共用五方,其款下姓名章与右下角压角章,起到增长气势的效果。

尤其是上方题头之引首章与右下边款中“又”字旁的“寿”字章,在钤印的位置上,堪称用心良苦,妥贴恰当,确有别开生面处。

22 黑白经营。画面上留空白是中国画家经常关注的课题。因为空白是组成画面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是形成画面气势与气韵的必要条件。即是“要计白当黑”,白即是虚,黑即是实,布黑更要布白,白的地方比黑的地方更难处理。在空白处画上黑后就无法修改了,就可能太实、太板滞。若白留得太多,可能感到空洞无物,或缺少气韵。有时画面空白布置以后,感到难以收拾,以提款加以补救。例如吴昌硕的《花垂明珠滴春露》,画春风中舞动的紫藤,画面中的紫藤集中在左侧,右侧几乎空白,显得过于空虚,感到很难收拾。但他利用题款加以连结,“花垂明珠滴春露,叶张翠兰团春风,光绪甲辰六月吴俊卿”,下钤“仓石”白文印,使画面充实,上下统成一气,增加了丰富多变的艺术效果。

23 收放平衡。画面如果过平、过密、过乱,须加以收拾,常用款、印去破;如过险、过松、过散,亦以题印收拢连结,使画面有破有连,有收有放,增加画面气势与韵律感。如潘天寿的《江山如此多娇》是横题与钤印于画幅中间,远山近江边的部位,这种方法似破实连,增加了远山的重量感与江水平流的协调感。似乎是江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似远山的倒影,使画既变化又统一协调。在画上的题款,是横式或直式,位置是靠边依角或居于中,其字多少、长短、大小,是单款或多处款……这些都必须服从于作品内容与画面需要。也可以说,画面的内容安排决定了画面的题款与钤印的位置与格式。因此有不少作品的款印往往是与画材构图同时考虑的。尤其画材少、题记多的画面,更是如此。如《焦墨山水》一画,在不多的天空部分题上“个山僧题其所画焦墨松石日:此快雪时晴图也。予偶作山水,山间树间空白似积太古雪,亦可以个山僧题松石语题之。然画材、意境则全不同矣。原画事须在不同间求同,黑白间求致,此意个山僧己早知之矣。癸己酷暑作此以为清凉之药,寿并识”。这篇题字不但点出所画的雪景主题。大篇题字将天空全部填满,成为一片灰蒙的色彩,达到一般画雪景时以淡墨渲染的效果,使作品更具有“似积太古雪的意境”。右下角铃有一颗“强其骨”的压角章,在画面起到了收拦的作用。印章共四方,红色在画面上互相呼应,起了提神醒目的作用。

3 题款和印章的书体与画面协调统一

中国书法有它高度的独特艺术性。正、草、隶、篆各种变化丰富的字体,有选择地将其有机地提在画幅上,使“书画合壁”,更臻完美。但书体应与画的笔法格局相一致。如宋代赵佶的工丽,金农的古拙,郑板桥的奇特,赵之谦的纵逸,吴昌硕的豪放,他们的书法和他们的画协调统一。黄慎的《醉仙图》,仙人依卧在酒坛旁,醉而眠,人物的线条肆意,泼墨淋漓,题款亦用奔放的草书题写“谁道铁拐仙,形破得长年。芒鞋何处去,醉倒华山颠。缨瓜”。题款的笔法和画法是一致的,和谐统一,表现了神仙的生动醉态,提升了画的意境。

当代国画大家卢禹舜先生的山水画中的书、画、印也是结合的极其圆融精到,特别是唐人诗意系列,构成山川物象的线条即是书法中提炼出的金石线、漏痕线及狂草线,这些经过锤炼的线条在画面中自如运用,舒卷畅达,丰富了画面的意境,亦增添了意趣神采。卢禹舜先生的题款字数之多也是使人望其向背,这些题写唐诗的字不仅是诗词、书法,也是画面的重要构成,通过它来平衡画面实虚与轻重关系,并与画面中的幻化玄妙、奇异唯美的线条及墨痕相结合,表达出了丰富的诗的意境诗的韵味,使作品浑厚华滋。同时,卢禹舜作品上钤印的数量也是极多,他从树立自家风范理念出发,推陈出新,集传统之大成,与古典精神相表里,形成他用印量之多之美,大有传统的古风意韵。这与山水画中的汉简书、唐诗词互应生辉相得益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大家风范。由于画家们把书法与画法的相互结合、渗透,在构图、线条、色墨等上都取得有机的联系,使画面有分割,有穿插,有联结,增强了虚实、疏密、开合、照应等作用,使画面更加丰富。读一张画,好像聆听一部交响乐,各种画材、笔墨、书法、印章等组成乐章中的旋律曲调,千变万化,各尽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