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2、探家风。如果两个见面成功以后,一般女方就会到男方家里进行“探
1、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2、探家风。
如果两个见面成功以后,一般女方就会到男方家里进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一般那天会比较多人去男方家,这样就可以对男方家庭进行一些详细的了解,然后回到家以后相互听取意见,如果还是有一些不放心的话可以再托朋友或是亲戚去了解一下男方家的背景以及年轻人的一些情况。
3、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以后觉得男方没有问题的话,这个时候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就是进行谈聘金和衫裤钱。
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如果像聘金和衫裤钱都差不多以后,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一般会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4、找日子,送日
“系三带”过后,这个时候男方就要准备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确定在哪一天后,然后再把“喜日”的红贴子及一小篮糖饼送到女方家,这个就叫“送日头”,女方知道日期后就会准备好嫁妆,男方就要忙着请人、准备酒席等。
5、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一般敬茶顺序就是按长幼逐进行,一般在敬茶时公公和婆婆他们都会准备一份礼物。
1、系衣带”过后,男方要准备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一般是请佛祖来看日),确定在哪一天后,就把装有“喜日”的红贴子及一小篮糖饼送到女方家,这一步骤就是“送日头”,女方知道日期后就得紧锣密鼓地准备嫁妆,男方则忙着准备请人、酒席等方面!
2、纳征:又称过大礼,在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家会依照仪定的条件送娉礼到女家,并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全福之人)同媒人,带备娉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收点大理的工作一定要由女方长辈代办。通常过礼应用(礼饼、礼金、礼品、耳饰等)食粮均用偶数。即成双成对之意。除送赠娉礼外,男方亦会先择取两三个吉日,请女方决定大婚之期!
3、了解了这些闽南的婚俗,我们发现,在这些习俗中,充斥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整个结婚过程像一个女子求职,男子招聘的过程,感情,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而婚宴则是男方炫耀其家庭经济的方式,很少体谅新娘子的心里。结婚,似乎在这了只是个形式而已,是个完成人生中一个任务的需要,是一个变相的买卖!
4、喜宴的操办总是十分丰盛的,旧式喜宴需要有二十四道菜,现在虽然有所改革,但有几道菜是有内在含义不能更改的,比如:整鸡一出表示宴席到了一半;最后一道菜是一个甜汤,表示甜甜蜜蜜。喜宴到了一半时候新郎新娘要出来敬酒,答谢亲朋。宴席的坐次安排也是十分讲究的,席位按房子的左右苍龙白虎来分主次,主席上坐的常是新郎的舅舅等主要亲戚,大舅是坐主位,与之相对的次席主位上座的是新的舅爷,称作“国老位”。婚宴上行要安排一桌称之为“小舅子桌”的特别席位,这是给女方的哥哥们做的,并且在位的女方哥哥都会得到一包红包,大概在一千左右,这和南方的经济条件有关,而凡是参加婚宴的未婚男女都会得到一包称之为桌面红包的红包,一般也就几十块!
5、闽南结婚习俗之结束阶段——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6、闽南结婚习俗之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7、闽南结婚习俗之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8、闽南结婚习俗之初识阶段——相亲。
9、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结婚即意味着成人,各种民间成人仪式就必不可少!
10、闽南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半期福建方言专家才提出的,之前闽南地区人迁徙到外地都自称福 建人,东南亚、广东人、广西人等外省人、外国人也称闽南人为福建人。闽南包括的县市有:泉州、德化县、安溪县、晋江、石狮、南安市、永春县、惠安县、金门县。厦 门、漳 州、龙海、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大田县部分!
这个绝对是真是的南安婚嫁习俗。本人南安人。有以下几个阶段(记得给分哦)
一、初识阶段——相亲。
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是在南安这地方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1、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2、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发展阶段——探家风。
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就是衣服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官桥,聘金一般在66888元左右,衫裤钱则一般在22000元左右,意取吉祥,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四、巩固阶段——找日子,送日头。
“系三带”过后,男方要准备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确定在哪一天后,就把装有“喜日”的红贴子及一小篮糖饼送到女方家,这一步骤就是“送日头”,女方知道日期后就得紧锣密鼓地准备嫁妆,男方则忙着准备请人、酒席等方面。
五、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男方在结婚前一天需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担盘。什么叫担盘呢?就是男方准备好一些东西:猪脚、礼品等必需品,载到女方家去,女方不能全收,只收一部分,然后再加进些芝麻、五谷之类的东西让担盘的人载回去,因为以前都用人力挑的,所以叫“担盘”,担盘这天媒人要同去。男方在结婚前一晚还要请人铺床,铺床也是要十分讲究的,应根据新郎的生辰八字摆好床的方位,床脚的四角还需垫上“金纸”,同时新郎当晚还得请个童男(最好是属龙的,较为吉祥)跟其同睡。
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结婚即意味着成人,各种民间成人仪式就必不可少。结婚当天清早,男女双方父母均要选定吉时为新娘新郎“上头”,也称“嫱头”。这种仪式是用头梳从头往下梳三次:一梳梳到头(白头偕老之意),二梳案齐眉(相敬如宾),三梳儿孙满堂。以前,女方在出门之前还需请人“清理脸上的杂毛”,方言叫“满敏”,现在这仪式大多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了。新娘子出门前还要在被窝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直到“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时还必须哭着向父母辞行。即使你是满心欢喜也要硬挤出几滴眼泪——以示对父母的不舍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否则会被别人笑话的。新娘的母亲及嫂婶也需哭着为其送行,俗称:“哭缘”,出门之前新娘的兄弟要帮新娘打开红伞(用红伞取代红盖头),新娘要出门时需撑着红伞从一个上面放着燃香火炉的米筛上跨过,据说是可以辟邪。新娘的叔伯还要帮其“挑花担”。新郎则要前来将新娘接到轿车中,到了新郎家中,两个新人也同样要跨过相同的米筛火炉以去邪,到新郎家时新娘也需撑红伞直至“进房”。新郎新娘“进房”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进房”时新郎的家属需回避(不能看)。然后新婚夫妇仪式就完成了,之后喜宴正式开始。
喜宴的操办总是十分丰盛的,旧式喜宴需要有二十四道菜,现在虽然有所改革,但有几道菜是有内在含义不能更改的,比如:整鸡一出表示宴席到了一半;最后一道菜是一个甜汤,表示甜甜蜜蜜。喜宴到了一半时候新郎新娘要出来敬酒(或请茶),答谢亲朋。宴席的坐次安排也是十分讲究的,席位按房子的左右苍龙来分主次,主席上坐的常是新郎的舅舅等主要亲戚,大舅是坐主位,与之相对的次席主位上座的是新的舅爷,称作“国老位”。
喜宴结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敬茶应按长幼顺序逐一进行,新娘在敬茶时还需准备给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并第一次叫声爸和妈,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称呼。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两人还要同喝“合欢茶”,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有的地方晚上还安排“闹洞房”、“认亲同”等节目,大家都会玩得很尽兴。
六、结束阶段——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婚礼结束后第二天,新娘子就要第一次回娘家,女方父母要张罗着请女婿,到时参加的人是:新郎和伴郎、新娘和一个未婚女孩(有的地方是未婚男孩)、女方的亲戚。男方那天还要带足那天用的烟和钱,因为那一天请客的烟和钱要由男方出。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和伴郎先回家,而新娘则要等到即将天黑后跟挑甘蔗的小女孩(取“甘蔗”寓为甜密和节节高)回婆家,取义为“入门乌,生搭补”(入门天黑可以生男孩),新娘回到婆家时新郎的家属仍需回避(不能看)。
婚礼结束后第三天,男方就要准备请亲家了,方言叫“台亲家”。这一天参加人数比较少些,分别是:男方父母及其直系亲属、女方的父亲、陪同女方父亲一起来的两三个同辈人,女方的母亲在这一天则不能参加。
婚礼后大约五日内,女方还需回一趟娘家,到了那一天,女方的兄弟还需来到男方家带新娘回家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
因此,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关于祭灶礼仪 祭灶的礼仪各地可能不同,大体上来说是如此规矩。
祭灶时间:多数地区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数地区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
扩展资料: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也有二十四一说),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祭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婚礼回礼套装,是指结婚的一对新人为前来参加婚礼的宾客们准备的一份礼物,通常包括书签、礼品两部分,一般不包括喜糖。婚礼回礼套装可以在婚宴结束的时候送到宾客的手中,也可以在婚礼结束以后,新人专门登门拜访,再将婚礼回礼套装送到宾客的手上。
在民间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一个习俗:新人结婚后,俩人要准备好婚礼回礼套装,到那些为婚礼贺喜的宾客们的家中,亲手将婚礼回礼送到每家人的手中。这种习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礼尚往来的体现,也有助于新人们互相认识各自的亲戚和朋友,日后再见或者交流起来会更加熟悉。
婚礼回礼的习俗沿袭至今,有些地方为了方便,已经将婚礼后专门的拜访改为婚礼结束后立即送出,但也有地方依然保留着逐一拜访的习俗。一般来说,婚礼回礼套装包括书签和礼品两部分,书签上一般写着寓意吉祥的祝福话,礼品则根据拜访对象、个人经济条件等情况会有些许差别。那么,婚礼回礼的礼品该怎么准备呢?
如果是拜访老人,婚礼回礼套装中的礼品一般以成套的餐具为宜,如果是年轻人,婚礼回礼套装中的礼品则可以比较随意,根据对方的喜好去准备。如果新人经济条件允许,则可以准备稍微贵重一点的礼品,比如明星在婚礼伴手礼中,通常会准备香水、高档化妆品等。如果经济条件不宽裕,则可以准备精致小巧、价格不贵的礼品。
当然,新人为了表示亲近,也可以亲手制作糕点作为婚礼回礼套装中的礼品送给宾客,比如喜饼,火烧等,均寓意吉祥。
值得注意的是,在准备婚礼回礼套装中的礼品的时候,一定不要准备瓷器、玻璃制品等易碎品,如果礼品送到亲友手中已经碎了,寓意不好。如果准备食品的话,一定要看好保质期,不能过短,保质期短的食品很容易变质。
其实在西方,也有婚礼回礼一说,西方人的回礼礼品一般都是固定的,以前以曲奇饼干为多,现在一般会准备丝巾、领结等小礼品。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