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01:我叫柳丽华,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从小到大,我们一家人把弟弟宠上了天。从小爸妈对弟弟倍加呵护,对他是有求必应。我妈总是对我说:“你是姐姐,凡事要让着弟弟。以后弟弟长成男子汉了,肯定会保护姐姐的。”做父母的,在有两个孩子的情况
01:
我叫柳丽华,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从小到大,我们一家人把弟弟宠上了天。从小爸妈对弟弟倍加呵护,对他是有求必应。我妈总是对我说:“你是姐姐,凡事要让着弟弟。以后弟弟长成男子汉了,肯定会保护姐姐的。”
做父母的,在有两个孩子的情况下,一碗水不能端平,我对此心里很不痛快。既然父母选择把我们生下来,能否设身处地考虑一下我的感受。
虽说我对父母的做法不满,但是我和弟弟的关系还算不错。但是前几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导致我和弟弟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那个时候,我还在酒店做大堂经理。我每个月发了工资,自己只留一千块钱,其余的钱全都寄回去了。后来,我和在酒店当厨师的老公结婚了,我们在城市没有根基,只能租房住。
02:
我结婚的第二年,我娘家被列入拆迁范围,我家分了三套房。我听说了这个消息,心里挺开心的。我的户口在娘家,田地也在娘家,我想我妈最起码会分给我一个小套房子。
当我向我妈提出要房时,我爸妈低着头没说话,弟弟站起来对我说:“你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哪有回娘家分房的道理。要分房,回你婆家去分。”
弟弟一席话,就如一壶冷水,把我浇得透心凉。我从来没想到弟弟会是这么自私,可是父母不帮我说话,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是因为分房的事情,我除了过年过节回娘家,其余时间很少回去了,和弟弟的来往也少了。
后来,我老公盘下了一家餐馆,自己创业。经过两年的打拼,我们家的餐馆从一个门面扩大到三个门面,生意非常火爆。我和老公不仅买了车,还买了房,生活还算安逸。
03:
谁知我们的安逸生活,竟然被我弟弟的突然来访给打破了。这是自我家买了新房后,弟弟第一次来访。虽然我对弟弟有成见,他毕竟是我一母同胞的弟弟。我开了门后,给他倒了杯茶,客气请他入座。
弟弟坐下后,开门见山对我说:“姐,咱妈的情况你也知道,好不容易抢救回来一条命,还瘫痪了。咱妈这辈子就生了我们两个孩子,现在生病了,正是我们做子女的尽孝的时候。以后咱妈就在我们两家轮流住,换个环境也能换个心情,对咱妈的病有好处。”
听完弟弟的话,我心里很不舒服。想当初娘家拆迁的时候,。他一个人的了三套房,还得了二十五万现金。现在母亲瘫痪了,他却想起来让我和她平摊责任了。
于是我直接对弟弟说:“拆迁分房的时候,你怎么就想不起来我这个姐姐?”弟弟说:“不管怎么样,咱妈现在失去劳动能力了,拆迁的钱,抢救妈的时候,基本花完了。你是妈的女儿,养老必须由我们两个平均摊。”我一气之下,对弟弟说:“如果爸爸妈妈养老的钱不够的话,那就卖一套房给他们养老。”我弟弟一听,骂我不是人,然后摔门走人。
其实我妈瘫痪我心里也挺难受的,说不养我妈也是气话。我只是心里有些不服气,家里有好处的时候,弟弟就说我是嫁出去的女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把责任忘我头上揽,让我心里很不爽。我准备按照我弟弟的说法,让我妈两家轮流住。可是我又怕我老公不愿意,现在,我陷入到两难的境地。
情感结语:
柳丽华你好,对于你的遭遇,我深感同情。在农村,好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家里的财产,都是留给儿子继承的。父母生病,女儿出钱、出力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按理说你弟弟得了你父母的财产,就应该养你父母老。可是他见你母亲瘫痪了,却来找你谈责任,显然占了便宜还卖乖。
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你母亲的养老问题,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你要顾及老人的感受。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如果现在你的经济条件还不错,可以把你母亲送到好一点的养老院去。按时探望,这样你会省心一些,能让你母亲度过一个安稳的晚年。
当然这样做,你还要和你丈夫仔细沟通,消除你丈夫心中的芥蒂。建议你和丈夫好好谈谈,征得他的同意。最终应该怎么做,决定权握在你的手中。希望我的话对你有用。
如果三十多万都在你大哥手里,那就无所谓了,年轻赚钱防老,老了花钱找人伺候,是正常的,你弟弟家开厂没有人照顾大哥,送去养老院不是坏事,没毛病!三十多万够你大哥用了,不用操心,有空了经常去看看他吧
要不要送父母去养老院?
这个得看情况吧。
第一种情况,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如果父母还能自理,或者一方能自理,能自己做饭,不必去养老院,可以隔几天去给父母洗一次衣物,收拾房间,购买需要的物品。
第二种情况,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双方都不能自理的,有钱有条件的,可以请保姆到家照顾父母,不必送去养老院。
第三种情况,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双方不能自理。又没有钱,自己也需要工作赚钱的情况下,可以给他们送到养老院,并定期去看看,这样养老院的人会好好照应一点。
第四种情况,和父母住一起,如果父母能自理。不需要送养老院。
第五种情况,和父母住一起,如果父母一方能自理,一方不能自理,不需送养老院。
第六种情况,和父母住一起,如果双方都不能自理了,自己要工作赚钱,家里有钱可以请保姆,不送养老院。
第七种情况,和父母住一起,父母双方不能自理,自己要工作赚钱,家里没有钱请保姆,可以送养老院。
第八种情况,和父母住一起,父母不能自理,自己不工作,在家,可不送养老院。
第九种情况,和父母住一起,父母不能自理,自己不工作在家,不愿意伺候,可送养老院。
由于在我国而言,一直以来也没有将爸爸妈妈送进敬老院那样的习惯,没有子女养老服务的老人才会进敬老院,或是孩子们都不愿意让爸爸妈妈到自己家的状况,才会考虑到把爸爸妈妈送去敬老院。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一种传统式习惯,所以说许多人家都要想能生个孩子,说传宗接代,便是这个意思。假如把老人送去敬老院得话,非常大很有可能便会被他人骂自身不孝敬,会被他人说闲话的。也有一种将会便是自身的家中还要爸爸妈妈为自己照料,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期待爸爸妈妈去敬老院的。
在我国,一直以来全是这样子的,老人年纪大了以后许多全是不太乐意去敬老院的,由于感觉去敬老院的人便是孤单伤心的,老年人去那会认为自个是并没有家人,那样就过不了家庭生活,会认为自已跟家人存有一个特别大的芥蒂。如今很多的老人全是要想跟自身的子孙一起生活,可以在家里看一下照顾自身的小孙子,日常生活能够过得非常丰富,并且较为开心一些。
假如去敬老院得话,应对的这些人不除开工作员便是一些老人,尽管说可以寻找闲聊的目标,可是缺乏了家人在身边守候,开心毫无疑问也会少了很多。在那样的情形下,假如还把老人送去敬老院得话,的确会给老年人导致较大的心态危害,那样也是做为子女一种大逆不道的反映,的确会得到很多人的斥责和辱骂。
我认为,实际上去老敬老院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挑选,由于如今的敬老院,标准是比较好的,并且去朗雅苑说也许他敬老院的费用也是非常高的,并不是一般人家都能去的。在那里可以有专业的工作人员照料,那样在生活中或是是其它领域可以获得更快的照料,可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性,让子女在外面工作中还可以更为安心一些。
如今我国养老事业蓬勃发展,各地都涌现出了大量的养老院,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老人们还是希望居家养老。
如果听说哪个子女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那么绝对是不孝的表现,当然更重要的是老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
70岁的张大爷年轻的时候特别重男轻女,所以当看到妻子的第一胎是女儿的时候,张大爷的心情瞬间跌落到了谷底。
之后他和妻子两人一直积极备孕,终于在三年之后生下了儿子,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咱老张家有后了。
之后张大爷家的生活可想而知,所有好的都是给儿子,而女儿只是像家里没有工资的佣人,每天帮忙做家务不说,甚至吃什么用什么还要看弟弟的脸色,只有弟弟点头,她才能够伸手去吃那些所谓的是弟弟的东西。
就这样,两个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如今都已经成家立业,张大年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
自从两年前老伴去世之后,他就搬到了儿子家一起生活,女儿隔三差五的就会去看看他,给他一点钱或者是带一点她喜欢吃的东西。
然而就在前一段时间,儿子表示要把张大爷送去养老院,因为自己和老婆没有时间照顾他,张大爷表示现在他还可以自理,让儿子安心上班。
可是儿子却说他已经和妻子商量好了,养老院的入住手续也办好了,明天就会带张大爷过去。
张大爷没有办法拒绝,只有住到养老院,之后就再也看不到儿子的身影,倒是女儿几乎每天都会去看他,甚至提出把张大爷接到自己家里养老。
张大爷不愿意麻烦女儿,所以没有答应,但是在养老院经常会含泪告诉身边人,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样。
家有女儿的优点
1、女儿会更细心
在照顾老人方面,大部分的女儿都会比儿子的更细心,这当然和性别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女性做事情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会更全面更完善,但是男性却往往粗枝大叶,所以不管是在照顾老人还是孩子方面都是会略差一些。
2、女儿更有孝心
当然这未必是绝对的,但是从我们身边目前的情况来看,女儿确实会比儿子更有孝心。
这其中也许会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毕竟婆媳关系是几千年来遗传下来的,所以儿子夹在中间只能选择向一方妥协。
而这方面女儿受到的困扰会相对少一些,所谓一个女婿半个儿,所以老人和女儿相处起来会更舒服。
作为父母,不管生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自己的骨肉,既然选择生下他们,就应该对他们负责,尽量不要让孩子的成长受到伤害。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做到公平公正对待孩子
很多父母口口声声的说自己对待两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父母对孩子都会有所偏心,特别是在儿女双全的家庭里,也许男孩子得到的爱会更多。
这对另一个孩子自然是不公平的,作为父母应该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快乐成长,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会有好处。
2、教会孩子互相尊重
手足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竞争关系,但是在很多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为了抢夺父母的爱或者是财产都会不近人情,只为自己考虑。
这不仅是因为利益的使然,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不知道互相尊重对方,甚至会把对方的存在当成自己的障碍,这样自然会发展成畸形的手足关系。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互相尊重,这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益的。
我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女孩,叫雅琴。大哥比我大很多,很早就结婚了。大哥结婚之后,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就把爸妈接到他家去了。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样挺好的,大哥对爸妈也算好的,不管出于责任还是孝心。这么多年了,其实也算幸福了吧。
在不久之前,我也结婚了。结婚之后我和老公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也算是定居下来了吧。本来是打算把公婆也接过来一起住,但是两个老人家不愿意,就说在农村生活惯了,现在年纪也大,出去城市怕适应不了,所以我们也没再要求,就说如果想要过来玩,我们就去接他们。当然这件事情,我也和自己爸妈说过,两个老人表示理解,只是说以后有空多回去看看就是了。我们也只有点点头,表示同意了。
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只是最近大哥忽然给我打了个电话,说爸妈想要到我家玩玩,我当然笑着表示同意了。毕竟这么多年了,爸妈一直在大哥家住着,也没听见嫂子说什么。于是那一天大哥一大早就把爸妈送到我家来,然后留下一句话,还没等我反映过来人就走了。他说让爸妈在我家养老,以后有什么事再找他。我一脸懵比,想着时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于是我就问爸妈怎么啦?是不是在那边不习惯?还是嫂子对你不好?后来妈妈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的和我说了一番话,我笑着答应了。妈妈说:“你大哥和你嫂子对我挺好的,你也别怪他们。虽然说父母是应该由儿子来抚养的,但也没有规定说一定要这样。而且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你大哥家住,要是他们对我们不好,我们早就回农村去了。是最近你嫂子的妈妈,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了,现在行动有点不方便,而且你嫂子的妈妈也只有你嫂嫂这一个女儿了,她不来照看谁来照看,你不知道你嫂子和我说这件事情的时候,都快要哭了。我说什么事呢,这有什么的,我还有你啊。于是我就让你大哥把我接到你家来,你不介意吧。”
我点点头,笑着说当然可以啦。我说:“我是你女儿啊,我知道大哥也是尊重你两个老人家的意见才答应送你们过来的,毕竟大哥也不是没有能力养你们,他那里的房子比我的家还大。而且这么多年了,我也知道大哥嫂子是什么人了,他们对我都这么好了,何况是你们。好啦,我知道嫂子孝顺,赶明儿我有空,我就和老公去看看嫂子的妈妈啊。”
妈妈听完,我看到她眼睛都湿润了,也没戳穿她。毕竟我们心里都明白,虽然说父母抚养儿女长大这是责任,但是等到儿女长大了有能力了,也不会一定要求儿女要对自己回报什么,只是单纯的希望孩子的生活幸福就好。他们不明白的是其实抚养父母不但是我们作为儿女的责任,更是义务,也是幸福。
正方:
谢谢主席,大家好。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特别是421家庭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而送老人进养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据老人的意愿将他们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可见养老院是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让老人老有所养的一个新途径。
我方赞同送老人进养老院,理由有三:
第一:对于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政府将他们送进养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经济来源确定的情况下,养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为专业,面对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会因为父母居所的变化而减少,同时在养老院里老人们同龄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会交往,扩大了社会联系,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欢笑,可见养老院的出现给老人们在晚年多了一个养老的选择,让老人们自己自由的决定,给老人的夕阳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承认和接受养老院体现了养老院社会化的趋势,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观念。从伦理的角度讲,孝的观念要继承和传扬,那那么孝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切为了老人,让老人健康安宁的这个精神内核不能改变,昨天老人们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今天当他们老去步入人生黄昏的时候,年青一代有责任对他们竭尽所能的赡养,这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法定义务,更是年青一代对上一代人普遍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个人对孝的观念只能体现个人的德行和修养,而社会整体普遍对孝的认识则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谢谢
反方:
谢谢,对养老问题对方一辩已经不知不觉中,偷偷给我们预设了两个概念:
第一:现代人已经忙到无暇照顾老人了,所以说就送老人去养老院。
第二:养老院可以展望的像天堂一样好,因此他方赞成。
您方那么多的角度有没有一个角度是老人的角度,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预设真的合理吗:
首先,想过父母为什么有人愿意去养老院吗?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觉得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实害怕自己连累了子女,我们可以想象老人心里有多矛盾,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里,另一方面不愿意麻烦儿女,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可儿女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送出去了吗?难道豪宅、名车、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们唯一的父母更重要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根本只是借口和日后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
其次,再来看看养老院,无论它条件多好,但它始终不是家,因为心理学证明老人心灵的慰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家关系网,这两点正是养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里没有儿女直接的关怀,没有孙辈天真的笑脸,它再怎么好又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
再去看看养老院,会破坏老人固有的人际网,老人在他原来居住的地方会建立一大群朋友关系,而去养老院无异于要对这些朋友说再见了,这对于体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老人来说有多重的负担呢?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好比把冬天里的一株古树从它原来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来移到新的地方,即便这个新的地方再好,我们也说这是对树的一种伤害,因为你已经割断了他的根茎,更因为冬天就根本不适合移植树木。
同时,在一个随时有可能老人离世的地方,脆弱易波动的老年心里多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居家老人有儿孙的绕膝、邻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阳光和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调查显示养老院老人抑郁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
再次,其实我方也提倡社会养老和家居养老结合,但是养老院的模式却万万不可做为首选,现在北京大力发展的社区家居养老模式很值得借鉴,各种工人上门服务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分担儿女的压力了,而且老年沙龙等社区的机构更鼓励老人开展社会活动,到处走走下棋聊天,回家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更是颐养天年吗?
所以我们告诉在座各位,只要您多用点心考虑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会发现养老院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谢谢大家。
正方:谢谢,诚如对方同学所言,换一个环境对老人有影响,但是不是像对方同学所说的那么可怕呢。请问您了,城里的儿子该如何奉养乡下的老人呢?
反方:对方辩友说了,要看老人自己想不想,那我就问了,对于养老院养老和家居养老,哪一个更给老人家的感觉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对于孝顺的儿女养老院就是家,家就是养老院,但是对于不孝的子女呢,养老院是家,但家就是牢笼,您说哪个更好呢?
反方:养老院怎么可能是家呢?家,不仅是有亲人的地方,更是有周围三朋四友左邻右里的地方,对方辩友您的养老院有吗?
正方:什么是家?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牵挂在哪里,这就是家。这是哪个留守的父母不愿意看到儿女来赡养自己,哪一个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不愿意回家侍奉父母,但是生活总是无奈的。我们今天要不要现实的解决问题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您现在在央视,您父母的心在央视,所以央视就是您和您父母的家吗?对方辩友我觉得央视台长可能不会同意您这个看法呀。我还想请问对方辩友了,杭州经过调查有95%的老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请问您这是什么原因呢?
正方:可是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要换了一个环境,这个老人必然不适应,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能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城里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奉养乡下的老人啊。
反方:对方辩友还是请回答一下我们的问题吧,杭州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这个时候你硬把他送去养老院,您究竟是孝还是不孝呢?老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原因很多,北京玉渊潭养老院院长说,其实很多老人还是愿意来的,但是他们就怕面子挂不住,这是不是对方同学不赞同的观点惹的祸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刚反复提到乡下,我想请问您,乡下哪儿有养老院呀?
正方:对方辩友,难道您不知道吗?中国农村大量农民工到城里务工,现在农村养老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不要解决呢?
反方:我们要解决,所以请问了,农村的那些老人送到哪里的养老院呢?
正方:对方辩友,给您举一个例子吧,现在天津市正在大力兴建农村养老院,再请教您这样一个问题了,有的老人操劳一生,但是膝下无儿无女,请问您不把他送到养老院,难道要看到他们晚年凄凉吗?
反方:对于这种根本没有选择,只能去养老院的选择,您认为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吗?对方辩友,还是回答我方辩友的问题,为什么杭州有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呢?
正方:不愿意去的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对方辩友的逻辑很奇怪,有子女的就叫老人,没有子女的难道就不叫老人了吗?其实郑州市给了我们很明确的答案,他们斥资1500万修建养老院颐养天年,您为什么就不赞同呢?
反方:我们从来没有说养老院没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他们无儿无女无牵无挂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我们政府才负起了这个责,可是对于那些有儿有女的老人,你们觉得他们愿意待在家里,还是愿意待在养老院呢?请正面回答吧。
正方:那要看我们父母自己的选择了,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今天有的父母很想去养老院,但是您就不让他去呢?
反方:正如我方一辩所说的,这时候父母真的是真心愿意的吗?他是在考虑您呀,对方辩友,您就接着他这个不真心的愿意,就把他送到养老院,对方辩友您于心何忍呢?
正方:好,我们也来看看父母的意愿好不好呢?我们知道有些军人要保家卫国,请问您这个时候考虑父母的意愿,究竟是把他送到养老院,还是带着老人一起去保家卫国呢?
反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共同奉养保家卫国的妈妈,所以请问了,中国科学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在养老院的老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差于居家的老人,请问您对此如何解决呢?
正方:对方二辩说得好,我们要家人和社会共同奉养呀,现在养老院分担了一部分养老职能,这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养老院就代表社会养老体系了吗?请您给我论述一下可以吗?
正方:对方同学,不是代替而是多了一种途径,所以说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也有我们社会的一半。你说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提到军人的例子,请问军人的父母在家乡有没有亲人,有没有朋友,他们难道不能帮忙照顾老人吗,您就一定要把他和原来的环境分开,把他硬生生塞到养老院呢?
正方:所以多种途径并存嘛,现在我们政府也愿意帮他们分担一部分,您为什么就是不要呢?
反方:我方已经承认多种途径并存,可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这一种途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对方辩友请正面回答。
正方:好,您说不能换环境,我们现在就有一种新型的养老院,直接把养老院建在在社区里面,环境没有换,您赞不赞成送进去呢?
第四阶段: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一直在强调一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例子,那我想正面请您回答了,如果您和您的父母就住在同一个城里,您会不会愿意把您的父母送进养老院呢?
正方:我来的时候我父亲给我打电话,他跟我说他老了之后他要去养老院,那是我父亲的选择,我当然支持了。
反方:我们都跟你说了,你父亲为什么要去,因为他不想麻烦你啊,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照着你父亲的话把他送进养老院吗?其实说不定他希望你说一句:不,爸爸,我愿意跟您呆在一起,对方辩友您是不是有点不太明白您的父亲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进了养老院,他有更专业的护理,我方一辩当然可以和父亲待在一起,但他父亲腰疼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他是腰间盘突出,还是颈椎管狭窄,应用更专业的护理不好吗?
反方:对方辩友,老人腰疼的时候他真的是最需要专业的护理吗?他最需要的是他心爱的儿子在他身边跟他说:父亲没关系,我来帮你揉揉;对方辩友您把这个抛弃了吗?
正方:可是我并不知道,我父亲的腰疼究竟是什么原因,万一揉错了怎么办呢?
反方:所以我们说,我们社区要有一些人可以专门上门帮你父亲揉,他帮你父亲揉的时候,你也可以帮你父亲敲敲腿,父亲不是更开心吗?
正方:对于孝顺的儿女,无论父母在哪里他都会经常去联系,但是对于不孝顺的儿女,您不送养老院在家里面他不管不问,这就是您要的吗?
反方:所以对方辩友的孝顺就是和父母离得很远的时候,心里想父母一下,但是不顾父母的真实需求,对方辩友,这样的孝顺,大家能同意吗?
正方:孝顺是不论我父母在哪里,我都爱他,这才是孝顺。
反方:可是您这样的孝顺,父母感受得到吗?
正方:那我父母在家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叫联系父母;难道他在养老院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就不叫联系父母了吗?
反方:所以为什么不能够他在家里,您又可以给他打电话又可以亲自侍奉他更好呢?
正方:对方同学,所以说其实两种途径都是可以的,看老人怎么选择。我们再来来看具体例子好不好呢?其实心脏病、脑血栓都是老人常见的突发性疾病,如果说不及时抢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送进养老院时刻有人陪护,您说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当然不如在家里既有专业的护工,又有学习了一定医学知识的儿女一同照顾,这样既有心的关怀又有身体的关怀,难道这不比送到养老院更好吗?
正方:我送进养老院就不能给父母心的关怀了吗?
反方:那您家里不是可以更关怀吗?对方辩友您更奇怪了,您说让老人自己选择,可是这个时候我问你我的姥姥送不送,你说送也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到底怎么办呢?(反方时间到)
正方:对方同学说要请专业护工,是不是请一个医师一个厨师一个保姆还有一个菲佣呢?
正方:所以多元化的选择,我们要让这种多元化存在,让老人自由选择不好吗?
正方:南京一家养老院的两位老人最近喜结良缘。。。。。。谢谢(正方时间到)
总结陈词:
正方:
谢谢,对方同学和主持人刚才都提到了《常回家看看》,我想如果是一个孝顺的儿女的话,无论父母在家里面还是在养老院里,我们都可以做到常和父母见见,但是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如果他能在养老院里得到更好的照顾,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样一种途径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讲居家养老才是真的好,才是真的做对了,这本来没有错,但是不是太绝对了呢?那我们为什么还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谈家,然而什么是家呢?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座房子吗?不是。家是对老人一种真心的牵挂,那么老人在哪里我们的牵挂自然就在哪里。
对方同学,今天还反复和我们谈孝,但是孝很显然显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对老人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轻易地否定了这样一种养老的模式呢?
如果空间真的能够冲淡亲情的话,我们为什么还有一句话叫做:血浓于水呢?
反过来我们看到张爱玲女士,她在家里面死亡六七天才被发现,一代才女死的如此凄凉啊。养儿为防老,但总有子女不孝,那么在这些不孝的家里,老人已经感觉不到家的温暖了,对方同学为什么还要封杀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更加无助呢?
相反我们看到,有些子女确实很孝顺,但总也不能做到时刻陪伴在父母左右吧,那么匆忙的一别,有可能父母得了突发的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这一次分别就变成了永别。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方同学也提到了,这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吗?
而我们这个社会上,总还有一些流浪老人,总还有一些留守老人,对于他们而言晚景凄凉,对方同学还要关闭养老院的大门,那么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何时才能够实现呢?
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以上的种种,即便是一个旁观者我们也会追悔莫及,而对于步入夕阳的老人而言,又有哪一个不是心惊胆战心有余悸呢?
当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时候,对方同学却告诉我们不能送进养老院,那我想请问了:当我们的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学更细心地照料时,由于怕别人的非议而不敢开口,而我们的父母想要更踏实的享受夕阳的美好的时候,由于怕给子女担上不孝的恶名也不敢轻易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正是因为有对方同学那样错误的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是抛弃不孝的观念,才人为地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障碍,人为地为我们的养老难上加难。
而我们的政府和众多的有识之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呼吁加强养老院的建设,让它来分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重任。(时间到)谢谢。
反方:
谢谢主席,刚才对方辩友说实在的,在自由辩论进行的过程当中真是有点狡猾,因为他刻意地为我们模糊了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他说今天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二者可以优势互补。
对方辩友我方承认,对整个一个社会群体来说,二者的确是优势互补的,因为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群他们不得不接受养老院,于是养老院对他们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当考虑到我们自己的例子、考虑到我们自己的情况的时候、当考虑到我们要怎么来赡养我们的老人的时候,难道这二者真的能做到优势互补吗?
往往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次,我们只能在一个时间点内将我们的老人放在家里,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赡养或者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在这点上来讲,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对方辩友您的优势互补可能不是那么完全。
对方辩友模糊的第二个例子是:他们今天一直在跟我们讲的老人是哪些老人呢?
那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如说军人,比如说出去打工的人,对方辩友,如果今天的辩题真是主要讨论这部分人的话,我想实在是辜负了我们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这样一个主旨,因为这些无儿无女的的老人,政府本来就有相当的义务去赡养他们,把他们很好地照顾起来,讨论这部分话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子女就在身边,而老人的意愿如此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对着我们的心做出何种选择,这才是今天真正辩论的焦点。可惜我刚才问了对方辩友好几次,对方辩友就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回答我,反而在往一些边缘的例子上靠。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农村,对方辩友您知不知道在农村的礼数是很讲究地缘和亲缘的,一个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后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这些人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相互照顾的网络,这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照顾关系,可是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把他从这个农村的亲缘关系中赶出来放到养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对方辩友,您这是真的孝心吗?
对方辩友,您模糊的第三个概念就是孝,您刚才告诉我什么是孝:只要你的心在老人那里,您就是孝了。
对方辩友,我最多承认您这是小孝,因为这是按照您自己的标准,在判断父母在想什么,在判断父母需要什么样的孝。
什么是大孝呢?就是我的心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也跟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我能贡献出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大脑和精力去照顾他。
不错,我们缺少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我们可以学呀,我们自己也许做不了一些事情,我们可以请护工来做,护工做的时候我们学,我们学着跟护工一起做,对方辩友,这个过程难道不正可以加深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让她享受到家的关怀吗?
对方辩友,如果把这三个您模糊的概念去掉的话,对方辩友我真不清楚您方的立论是怎么赞成起来的?
其实今天这个辩题就我们来讲,有一个更深层的话题,很可惜我们没有能够跟对方辩友好好思考一下,今天这个辩题的一个预设前提就是我们都很忙忙到了无暇照顾父母的阶段,可是我们这么忙真的是应该也真的是必要这么忙的吗?
我们在为了明天的名车、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把我们的父母送去养老院,这个真的是我们要获取的目的吗?谢谢(时间到)
摘自网络!




















.jpg)
.jpg)


.jpg)

详细资料大全.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