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皇帝的印章,是皇权和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称为“宝玺’,在历代皇帝的宝玺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统一中国后皇权、国家的象征,是我国印章的至尊、是永保国昌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可谓“得玺印者得天下。由于被历代皇权所重视,“传国
皇帝的印章,是皇权和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称为“宝玺’,在历代皇帝的宝玺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统一中国后皇权、国家的象征,是我国印章的至尊、是永保国昌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可谓“得玺印者得天下。由于被历代皇权所重视,“传国玉玺’也被罩上了神秘色彩,流散故事也流传两千余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是命丞相李斯为其制作一方权力最高、威力最大、最精美的镇国宝玺,以保国富民强,这方印为丞相李斯所写小篆,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传后代,世世相传。李斯便请秦都咸阳最著名的玉工王孙寿篆刻。万事俱备就到选料了,他们寻找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为最佳印料,并开始篆刻……
说到‘和氏璧’还有一段故事。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栖落在一青石上。古人曾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为此石即是藏有宝玉的‘璞’。便将这块璞玉献给楚国国王楚厉王,经楚厉王的玉工辨识,认为这仅仅是一块普通石料。于是,楚厉王以卞和欺骗他的罪名被砍去了左脚。过了几年,楚厉王驾崩,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上璞玉(可能鉴定人还是楚厉王的玉工)仍以是石块而不是玉的罪名被砍去了右脚。
楚武王驾崩,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了几天几夜。楚文王知道后即命人将璞玉琢开,果然是一块非常精美的玉石,后又经过精工细雕成了玉璧,并以卞和执着、忠诚取名“和氏璧”。和氏璧在当时是楚国镇国之宝,后因相国昭阳灭赵、魏有功。楚威王便将和氏璧奖给了昭阳。
一日,昭阳招待百余客人游览赤山,在客人的邀请下,昭阳将和氏璧拿出传看,传说当时山下深潭有几米大的鱼和无数小鱼都争相跃出水面观看和氏璧,场面壮观,当然明显看出这就是个杜撰的故事,不过客散后,和氏璧却不翼而飞。
后赵国国王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当时秦国秦襄王得知后,便假以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王并无诚意却又畏俱秦国的强大。在进退两难时,蔺相如自告奋勇,受命持和氏璧去秦国完成使命,蔺相如不辱使命,终使“完璧归赵’。几十年后,秦国占据赵国,和氏璧最终落入秦国。
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国丞相李斯将和氏璧打磨后改做始皇帝“传国玺”。最佳的玉质、最美篆文、最好的刻工,这象征国家权力的“传国玉玺”诞生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翻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八年后,失印复归,事实真假难辫,成为千古之谜。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当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婴降汉交出了传国玺,刘邦称帝后将传国玺代代相传了200多年,世人称“汉传国玺”。
西汉末,王莽篡权,汉末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在汉长乐宫太后处保管,王莽派其弟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王舜,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太后将传国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后经用黄金小心镶补也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暇痕。有人戏称也许是传国玺缺角的缺憾,王莽得到了不完整的传国玺,他的江山也没有坐长久。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杀后传国玺传入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170年后,传国玺在东汉又易11位主人。
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作乱,袁绍带兵入宫,汉少帝仓皇夜间逃出宫内,竟忘带传国玺,等回宫后传国玺已无踪迹了。
时隔不久,汉献帝时“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宫井中发现其中光彩四射,下井捞出一宫女,在其身上锦囊中发现了传国玺,大小四寸,上镌五龙钮,方形缺角处用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得到传国玺,藏在其妻吴氏处。孙坚享命不长阵亡砚山后,袁术从孙坚妻吴氏处夺取了传国玺。
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 从袁术处得到传国玺,并得知汉献帝在许昌曹操处,便将传国玺献于曹操。三国时期传国玺属魏,三国归晋后,传国玺归晋。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就像被追逐的猎物,多易主人。东晋后,经刘、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唐朝繁荣昌盛传国玺传位19帝200余年。
▲史传传国玉玺图形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占有宝玺,后唐庄宗李存勖(923-926)平乱,传国玺又入于后唐,传于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国家败落。936年,沙陀人石敬塘勾结契丹人攻城,末帝抱定玉碎决心。怀抱传国玺登玄武门楼上跳下自焚,从此以后,传国玺又一次失踪了。
传国玺从秦代开始传至唐末,共计1620余年,像这样被历朝皇帝大臣传递一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实为罕见,令人叹息的是,传国玺于五代突然失踪,宋太祖少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真龙天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影响下,得到皇位的途径一是宗室继位,二是改朝换代,三是用强硬手段武力掠夺。所以传国玺是皇权自圆其说,愚弄大臣百姓最有力的工具,手捧“传国玺,言己“真天子”,有了“传国玺”就让人相信天下是执玺者的天下,能稳稳当当当皇帝,因此传国玺的失踪,就会出现真真假假的传国玺的复出,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的赝品不断问世,下面慢慢道来。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咸阳县河南乡刘银村的段义,在修建老屋时发现了一方古玉印,放在屋里还隐隐发光。段义哪敢大意,报官后遂层层上递给皇上,哲宗皇帝一天闲来无事将这方古玉印拿出赏玩,并请著名画家、鉴定家李公麟鉴定,经李公麟鉴定后认为其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小篆,这不是“传国玺’吗这下轰动朝廷和天下,举国欢欣鼓舞,天下同庆。传这方古玉印“传国玺”,相传800年,直到元代。
▲史载传国玉玺文
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御史中丞崔彧听说已故老太师家中败落,并拿出一方古玉印换钱度日,便请古文学专家监察御史杨桓鉴定,杨桓确认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断定此玉印为秦朝传国玺,于是便献给了成宗皇帝,并展示群臣观看,引起满朝文武颂扬祝贺,全国上下为之轰动,不用说老太师后代也不愁衣食了。
有明一代,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六月,陕西户县安道里人毛志学在河里洗澡,摸到一方古印,遂上交官府,因印章个头特大,毛志学想这最少是巡抚印,便送给陕西巡抚熊翀,熊翀认出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钮为螭龙,4寸见方,怀疑是“传国玺”。便送陕西都指挥使杨敬并上奏弘治皇帝,弘治皇帝让礼部尚书傅瀚鉴定,傅瀚认为传国玺应缺一角,而这方印很完整,不像是传国玺,遂写了一份鉴定书,平息了一场风波。
清代,乾隆三年(1738)江南河道总监高斌进贡传国玉玺一方,玉色黝黑,上刻鸟虫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乾隆皇帝也算见多识广,一看便知是假,遂收入宫中当一般古玩把玩,后发现此印是陶瓷烧制,所谓传国玺,现藏故宫博物院。
《玉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西安东南)”,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也是传国玉玺玉出蓝田的记载。
几千年来关于传国玺,众说纷纭,历史上也演绎了形形色色的宝玺复出、造假、献宝的人间闹剧,也许经过历史的变迁,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寻找到真正的传国玉玺。
所谓的“传国玉玺”,实际上就是能证明皇帝身份的印章,也就是说,谁拥有了传国玉玺,谁就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据《玉玺谱》一书中记载:“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什么意思?就是说传国玉玺制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玉玺之上还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几个字。当然,也有人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不过,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玉玺谱》中的记载。
话说,传国玉玺制成之后,有一次,秦始皇带着传国玉玺南巡,结果途中遭遇风浪,秦始皇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便将传国玉玺丢进了湖中,镇住了风浪。南巡结束之后,由于传国玉玺已经沉入湖中,无法找到,秦始皇只好让工匠打造了第二枚传国玉玺。传国玉玺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秦始皇希望这块玉玺能够世世代代传下去,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没多久秦朝便灭亡了,传国玉玺便落入了刘邦的手中。
刘邦拿到传国玉玺之后,视之如珍宝,后来西汉王朝建立起来之后,传国玉玺便被留在了宫中。不过,到了王莽时期,王莽逼迫太后交出传国玉玺,结果太后一气之下将之摔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的一角被摔掉。王莽拿到传国玉玺之后,又用黄金将这一角补好。后来在曹魏时期,曹丕又在传国玉玺上刻下了“大魏受汉传国玺”,“八王之乱”后,玉玺又被后赵的石勒所得,石勒命人在上面刻上了“天命石氏”字样。
此后,传国玉玺先后落入东晋、北周、唐朝、隋朝、后唐的统治者手中,到了公元937年,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自此,传国玉玺再未现世。
总的来说,传国玉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历朝历代君主都想要得到它。
存在,在将相和中提到的和氏璧就是传国玉玺的原材料。秦国后来灭了赵国,得到和氏璧,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后来子婴投降,交出玉玺,后作为汉朝传国玉玺。东汉末年,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传国玉玺的下落,一直以来都非常神秘,毕竟史书上所记载的传国玉玺诞生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就像是武侠小说里面人人争夺觊觎的武林秘籍一样,觊觎传国玉玺的人只会是更多,而且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什么都发生了,玉玺下落不明也是很正常。但是翻阅史料却发现,真正的传国玉玺,很有可能一早就被秦始皇给扔进河里了,这到底怎么回事?
《后汉书•徐璆传》引卫宏注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据称玺钮雕如龙鱼凤鸟,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传国玺。
传国玺诞生,从此便成为了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无数野心家将之视如一统天下的象征。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将传国玉玺珍藏于长乐宫,号称汉传国玺。
西汉末,王莽篡权夺位,逼迫王太后交出玉玺。王太后气恼之下,将玉玺掷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王莽登位,命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从此玉玺留下了美中不足的瑕痕。王莽败亡,绿林起义军从王莽的尸身上找到传国玉玺,献给了新拥戴起来的更始帝刘玄。
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就落到了由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手里。赤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刘盆子只是个放牛娃,投降了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由此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袁绍等人武装诛杀十常侍,汉少帝仓皇出逃,混乱中遗失了传国玉玺。十余年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西逃之前,放火焚烧了洛阳宫廷。率先入洛阳救火的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
孙坚惊喜若狂,欲将之据为己有。袁绍哪会让孙坚得逞?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袁绍兄弟虽得玉玺,不过曹操眼中的冢中枯骨,很快被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给打败。传国玉玺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复归汉家所有。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收取了传国玉玺,并命人在玉玺左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国祚不长,未已,八王乱起,中原板荡。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部、前赵刘聪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收缴了玉玺。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也模仿曹丕在玉玺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样。
不久,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国号魏,史称冉魏,接管了玉玺。北方鲜卑慕容早有觊觎玉玺之心,于公元352年南下攻魏。冉闵兵败虽被擒杀,冉魏大将军蒋干等人却拒不肯降,辅佐太子冉智坚守冉魏都城邺城,苦苦支撑,同时向东晋求救。
东晋据江东立国,一直以丢失玉玺为憾,而东晋皇帝也一直被民间讥称为白版天子,得到冉魏的求援,要冉魏交还传国玉玺以作为出兵援助的条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传国玉玺被送入东晋首都建康,重新成为晋王朝号令天下的象征。
而冉魏虽然交出了玉玺,却没能改变其被灭亡的命运,两个月后,邺城被鲜卑人攻破。鲜卑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却没达到缴获传国玉玺的目的,大失所望。鲜卑国主慕容儁为了在政治上压倒东晋,对外声称东晋人得到的是假玉玺,真的玉玺已经到了自己手中。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慕容儁宣布改元元玺。慕容儁既然睁着眼睛说瞎说,公开造假,其他豪强枭雄也用不着再羞答答了,纷纷私刻玉玺,声称自己的才是真玺。后来西燕慕容永的玉玺、姚秦的玉玺等等,全是冒牌假货。
而真玉玺在建康,随着宋代晋、齐代宋、梁代齐,最后传到了梁武帝萧衍的手里。萧衍晚年,南梁建康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攻占了建康,得到了玉玺,但很快被杀。侯景的手下赵思贤拿了玉玺,趁乱潜逃到了广陵,却又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抢走了。郭元建将玉玺献给了北齐的行台辛术,辛术呈给北齐朝廷。
取代了南梁的南陈没了传国玉玺,也只好自己另外私刻了。当然,陈朝的陈武帝是不可能对外承认自己是私刻的。他说,侯景死后,玉玺其实是被投入到栖霞寺井中。自己手里的玺,就是寺里僧人从井里捞出来的。
再说真玉玺的命运。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据有了传国玉玺。四年后,外戚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传国玉玺即成为了隋朝的国宝,改称为受命玺,意为隋命天授。
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朝统一天下,随即将众多私刻的传国玉玺统统没收。等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传国玉玺又落入了李唐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唐末朱温篡位,短暂地掌握了玉玺一段时间。朱温的后梁灭亡,玉玺又被后唐统治者所得。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得契丹军援助,猛攻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知末日已到,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大火被扑灭后,玉玺却怎么也找不到。
也就从这时起,玉玺再也没有现世。其后的后晋、后周、宋、元、明、清皇帝所持玉玺,全是自己私刻的。其中的宋徽宗曾一口气连刻了十方皇帝印玺!
在元成宗铁穆耳时,右丞相张九思曾献上一枚传国玉玺,自称就是秦始皇传下的国玺;明孝宗时,也有人给明孝宗献传国玉玺;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也从察哈尔部林丹汗的遗孀苏泰太后那里得到过一枚传国玉玺……不过,这些传国玉玺都是假的。
因为,那颗历经各朝各代君王之手流传下来的玉玺上所刻,乃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而且缺了一角,镶补有黄金,左肩部刻有大魏受汉传国玺、右肩刻有天命石氏字样等等特征,而元成宗铁穆耳等人所持,都不具备。也就是说,玉玺已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后彻底人间蒸发了。
但话说回来,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时所抱,其实也不是秦始皇最初刻制的传国玉玺。因为,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由于湖面风浪大起,秦始皇的御舟有被风浪掀翻之险。情急之中,秦始皇在把原版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祀神镇浪。
洞庭湖深,且泥沙厚积,传国玉玺入湖,已不能再寻。
南巡结束,回到咸阳,秦始皇命人重新刻制了第二枚传国玉玺。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神授大权,秦始皇编造出一段神话,说八年后,车驾出巡道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拿着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的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于是又回到了秦始皇手中。
由此可见,第一枚传国玉玺自诞生后不久就永沉湖底了,而令两千多年来无数野心家牵肠挂肚、争夺不休的传国玉玺,其实就是翻版制作的假货。
传国玉玺,传到下一个皇帝使用!皇权像征!
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始于秦。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玺始出于周,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出处 : 《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
李商隐《隋宫》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玉玺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
玉玺
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3]
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
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代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术,袁术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术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有人认为在东汉末年孙坚得到的传国玉玺就已经是伪造的了(原因一:宫女不可能佩带、保管传国玉玺;原因二:王莽篡汉时,在玉玺上雕刻“汉传新王莽”的字样,刘秀重新登基后,磨去的话会破坏玉玺,也就不磨灭此字样了,但孙坚得到的玉玺上却无此记录)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玉玺
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叛乱被平定。但侯景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却趁乱拿着玉玺潜逃到了广陵,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抢走了玉玺。郭将玉玺献给了北齐的行台辛术,辛术再转献给北齐朝廷。传国玉玺遂为割据黄河中下游的北齐高氏所有。后来南陈取代了南梁,但是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好办,自己刻一个玉玺。于是玉玺越刻越多,每个割据政权都宣称玉玺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建德六年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亡北齐。传国玉玺进入北周。四年后,杨坚代周建隋,开皇九年,大隋灭陈后,重新统一全国。那些私刻的“传国玉玺”也就统统被大隋政府没收了。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