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风味酱菜类:橄榄菜、甜菜心、脆罗卜、咸菜、贡菜、虾仁菜脯等,糖果糕点类:酥糖、朥饼、老婆饼、绿豆饼、腐乳饼、蛋黄酥等,食品罐头类:猪肉松、猪肉脯、鱿鱼脯、鱼肉松等,其他种类的还有:牛肉丸、达濠鱼丸、九制陈皮等束砂,状如雪砂,是一种具有潮汕地
风味酱菜类:橄榄菜、甜菜心、脆罗卜、咸菜、贡菜、虾仁菜脯等,
糖果糕点类:酥糖、朥饼、老婆饼、绿豆饼、腐乳饼、蛋黄酥等,
食品罐头类:猪肉松、猪肉脯、鱿鱼脯、鱼肉松等,
其他种类的还有:牛肉丸、达濠鱼丸、九制陈皮等
束砂,状如雪砂,是一种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糖果。它以花生仁和白糖为主要原料,经过手工工艺制作,做成颗粒状,经过包装,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是潮汕人节日配茶和送客礼物的佳品。清同治年间。仙城人赵嘉合用炒熟的花生米拌上煮炼成甘的白糖,摇簸制作而成颗粒状糖果,称束砂。仙城束砂所用花生米均经精选,去除小粒和霉变“臭仁”,使颗粒大小相近,品质优良;制作后糖衣均匀、洁白、酥脆,落地即啐离花生仁,质地松脆,味道香甜,深受赞赏。
潮绣 。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舌绣。潮汕刺绣属粤绣范围.在海内外素享盛誉。据史籍记载,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潮汕已有刺绣工艺,经过历代沿革,逐步形成独特风格。潮绣主要特点是构图严谨,疏密得体,针法繁多,色彩丰富,庄重浑厚,最突出的是托地垫高,利用金、银线镶嵌,形似浮雕,质感强烈,这就是著名的“钉金垫浮”。此外还有绒绣、金绒混合绣、纱绣,珠绣等。
潮汕抽纱 。以亚麻布、苎麻布、玻璃纱、化纤织物和彩色绣线为原料,采用抽绣,钩织、刺绣等工艺,制成精美的装饰性日用品,品种繁多,行销五大洲loo多个国家和地区。潮汕抽纱有台布、枕套、被套、床罩、手帕、窗帘、盘垫等,图案以花卉为主,清新雅致。
地主爷也就是土地神,也叫土地爷。
六月廿六,是土地神圣诞之日,潮汕民间称“土地爷生”。从该节日的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来看,应是古代社日在潮汕地区的变异。社神即土地神,相传的社神有两个:一是句龙,《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故祀以为社”。一是禹,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大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人类,故被视为无穷力量的神灵。
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时期社神地位极高,故“社稷”一词通常作为国家的代称,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汉唐以后,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限一地,其原因是因为“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所以各地山陵园地,均有大社坛,这些社坛以后又演变为各种土地庙,社神也由显赫的大神演变为小土地神。
现在潮汕人祭拜土地的形式已经十分简单,在田头随便插上香烛,便可祈请土地神享用。在各家各户,都设有“地主神位”,每逢初一、十五(也有初二、十六的),都以饭菜或瓜果祭拜,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勤且持之以恒。如有乔迁,“地主神位”也是首先迁入的对象。由此可见土地神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有关土地神信仰,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潮汕某村一富户家里死了人,出殡时棺木抬至半山,突然绳子断了,棺木滚了下来。死者家人及送殡亲属都十分惊异。麻绳是新的,又粗又大,为什么会断后来查出原因,原来是忽略了到伯公庙“报地头’,向土地神报告死人信息。抬棺木断了绳子归咎于神的惩处,显然是荒谬的。但潮人崇信乡神伯公老爷是冥间的一乡之尊,“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生与死都必须“时辰念给老爷知”却是地方风俗。忽视对神的礼仪而出了祸事,人们也认为是理所当然。
其实,追溯土地神的由来,把“断绳子”的责任推卸到土地神身上是不合理的。古人敬仰土地神,来自对土地的崇拜。因为土地生长五谷,滋长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便从崇拜土地到祭土地神,这是古人“亲地”的自然崇拜。为了酬劳那些对农业生产作出贡献或有功于民的人物,便把他们奉为土地神,加以祀奉。《礼记•祭法》载,传说在三皇五帝时,共工的儿子句龙长年累月辛勤开垦九洲荒地,种植五谷,死后被奉为土地神。也是人类最早的土地神。但早期崇拜的土地神,是抽象化的大地之神,既没有职司,也没建立神庙。大约到汉代,才有朝廷设的后土祠,作为祭祀土地的场所。汉唐之际,土地神才由自然之神衍化为人鬼之神,并有了某某人死后做土地神的说法。土地神保佑一方水土一方人安宁的职司,宋以后为民间广泛认同,土地神的崇拜也成为全民崇拜了。
在有关传说中,土地神大都是下层人物。土地神是民间俗神,地位低微,不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明太祖取得天下后,取消了土地神的各种封号,只将其视为冥间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庙宇很小,往往在城角村头立一个二三尺高的小庙而已。土地神潮汕称为土地爷、伯爷、伯公爷、福德老爷等,供奉的神庙也有多种称呼:土地宫、土地庙、伯公庙、福德祠。土地神受到本地民间的普通信奉,连潮州音乐弦诗也有以“福德祠”冠名的。潮汕村落属“全方土地”的神庙村村有之,较大的乡村,村民为了方便祀拜,还设之里巷。
土地庙的建构都比较简陋狭小,小平房一间而已,与“关爷宫’(关公庙)、‘妈祖庙”、“三山国王庙”等神庙比较,差之甚远。里巷之间,只有二三尺见方的小土地庙。潮汕的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神,各地不大相同,有的只有土地公像,有的既有土地公像,又有土地妈像。但汉代朝廷设的“后土祠”,塑的是妇女神像,称“后土娘娘”。有研究者认为,“后土”是由先民社会所祭的地母神演变而采,因为地母神能生五谷,五谷由野生而经人类培植成为人工生产,这个过程是由妇女创造的,具有一种神力。在女性中心的时代,即称地母为后土。
“后”字的原始涵义是母亲育子之意,“土”则为万物之母。唐宋之际土地神日益神化、人格化,出现了男性土地神。明清时的土地庙已常见土地公与土地妈两尊神像。潮汕各村供奉的土地神像虽有不同,但南澳全县各村却只供奉土地公,不把土地妈同时供奉。其中有一趣闻:传说昔年台湾有一对土地夫妇,要赶赴南澳办事,来到海滨,碰上一位妇女在啼哭。土地公上前探问缘由,得知那妇女是南澳人,因随丈夫出海遇暴风雨,丈夫坠海身广,她漂到台湾岸边。遭此不幸,台湾又举目无亲,正想寻短见。土地公怜悯她,安慰劝说她,准备赠给她一些钱财。土地妈很不耐烦,责难土地公多管闲事,更反对施济那妇女。土地公一怒之下把钱给那妇女后,独自奔南澳。南澳人获悉此事后,在土地庙里就只安土地公的神像了。
潮人崇信土地神,也觉得土地神较易“疏通”,求家庭吉利、大小平安、六畜兴旺,不需丰厚祭品。土地神似乎对此亦不计较,虽神力有限,但慈善为怀,“有烧香就有保佑”。传说澄海某村有三人同一天前往拜土地爷,-三人都许诺要用猪头大棵答谢神恩。第一位是卖鱼脯的,祈求出太阳可以晒鱼脯;第二位是菜农,求雨水足菜生长快;第三位是渔民,求刮大风可以扬帆出海。土地爷觉得三者互!相抵牾,难以三全其美,紧锁双眉。土地妈心机好,立即就想出办法:“夜来落雨日来晴,鱼脯会干菜会青;半夜透风船出港,三个猪头到俺家。”看来土地妈似乎有些势利,但能够“食人酒肉赠人福”,亦无可厚非了。
中国的神文化历史悠久,民间信仰神,是从远古原始信仰传承而来的。神庇护人看不见又摸不清,而某些巧合现象一经渲染之后,马上传遍四面八方,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图吉避凶,寻求思想寄托或心理上的平衡,也随世俗潮流产生对神的信仰与祀奉,这种心态一直延续至今。对一方土地神的祭拜由于宣传破除迷信,现在没有过去那么热闹,但一家一户供奉的地主爷却有增无减。商店开业、建造房屋、某项工程开工,安个土地神位到处皆有。丧葬未全面推行火化时,营造坟墓必有的“配套设施”,是在墓侧设置“土地之神”神碑,同享祭祀,这是潮汕的普遍现象。相信随着科学的昌明,人们信神的观念,将会逐渐淡化。
潮汕传统节日
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有句话叫:“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蕴义。潮汕人多于这些节日回家与亲友团聚,增进彼此大锣鼓 嵌瓷 工夫茶 烧瓷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在潮汕地区,过年一般要热闹四、五天。春节当晚,大街小巷,家家产户贴春联,张灯结彩。吃团圆饭。春节一早,大人携小孩子带上一对或二对生柑(称“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灯节”,潮汕人叫“正月半”,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当天家家户户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庆元宵的节目主要有:营老爷、赏花灯、添灯、猜灯谜、抛钱掷弥勒佛等。
清明节
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过纸”。旧时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用红漆油出新石碑号,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黄白两色纸条,举行祭礼。
端午节
潮汕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潮汕赛龙舟分“真龙”和“假龙”两种。在包粽方面则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施孤”、“鬼节”,也叫“盂兰胜会”。“施姑”当天,潮州人或以村为单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主要节目有:1芋头祭祖。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数人家会在中秋前一个月精心制作工艺品用以拜月,拜月当晚必不可少的物品还有如八仙桌、“(八仙)宝仔”、大香、各类水果、馅饼等,拜月者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3烧塔。这些节目的每一个元素几乎与潮汕人的抗元历史有关(传递信息)
冬节
冬节即是二十四节候中的冬至,时逢农事空隙,一年将尽,因此也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节丸”便长一岁)、上坟扫墓等(清明行“过春纸”,冬至行“过冬纸”)
除夕
潮汕人称之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节日活动是从祭祀祖先开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发沐浴换新衣,然后开始祭祖。祭品和仪式,祭过祖先,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而后有“围炉”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又叫“压腰”)。和守岁诸环节。
劳热
“劳热 ”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吊灯习俗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吊灯习俗
出花园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15岁(虚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工夫茶 烧瓷 花灯
传说记载:“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于明嘉靖年间潮州府状元林大钦有关。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