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资料(“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

运势 0 73

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资料(“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第1张

作者|李晓杰



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资料(“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第2张

《桥下的中国》,李晓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9月。


俗话说“每山开路,每水架桥。”可见,对于人们的交通来说,自然界的主要障碍是山川河流,而造桥无疑是突破河流天然护城河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大小小各种别出心裁的桥梁星罗棋布,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桥是怎么起源的呢?在中国古代是如何发展并达到顶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回顾历史,从中寻求答案。


梁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桥梁


在科技不是很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造桥远没有今天方便,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原始社会。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即使是建造一座我们眼中最简单的桥梁,也已经是相当困难的了。为了了解桥梁是如何产生的,让我们把注意力拉回到几千年前的先秦社会,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建造桥梁的。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逐渐从原始游牧转变为定点定居。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能够建造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周围,桥梁也开始出现,它们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筑。


桥和梁在中国古代是同义词,又是不同的名称。东汉文献学家许慎在其名著《说文解字》中对“桥”作了如下解释:“桥,水梁也。从树林里传来乔的声音,又高又弯在对《梁》的解释中,他说:“水过树也是今日之桥。”可见最早的桥应该是木梁桥。起初,这种木梁桥很可能是树木倒下自然形成的。后来人们受到它的启发,才逐渐出现了有意识的伐木桥。


在陕西Xi安半坡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约4000年前的四五十座圆形房屋,密集分布,并在这些建筑周围,挖掘出每座约五六米深的大沟。考古人员推测,当年大围沟可能有水,主要起防御作用。当时,为了出行,人们应该在大圩沟上建一座桥。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很可能是几根圆木搭成的简支梁桥。



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资料(“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第2张

陕西Xi安半坡木桥示意图。


在文字出现的时代,关于桥梁的记载开始增多,梁式桥、浮桥、索桥等各种类型的桥梁也逐渐出现。


梁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桥梁。晋代王甲编撰的《纪异记》中记载“舜命于舒川饮月,助巨海,以为梁。”《竹书年谱》中又有这样的记载:“七年(周),出师,远至东九江,筑桥一座。”这两个记录都提到了娃娃鱼。大鲵是一种大乌龟,大鲵又被称为巨龙、猪女龙,即扬子鳄。这两种动物都是大型爬行动物,出没于江湖。它们露出水面的脊背正好可以作为大禹和周穆王之间的桥梁。这两个记录显然相当神话。但从远处看,浅溪中露出水面的胎面和巨石,真的很像一条又一条大鲵的脊背,所以古代的人们形象地把这些水中的胎面和巨石称为大鲵。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史记》、《朱姬叔年》中“为梁架桥”的记载,实际上就是指我们的祖先所架设的堤梁石桥。


所谓堤梁式石桥,就是在浅水河道上铺设大大小小的砾石或整齐的石块,一个个形成堤梁。人们可以踩着这些堤梁过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桥可以说是梁式桥的雏形。现在在很多山区,还能看到这种堤桥。比如今天的浙江泰顺,在洪水期较短的石羊溪上,因地制宜地并排铺设了一高一低两排堤桥。高的可以供肩上负重的行人使用,低的可以供普通行人过溪使用。


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诗经·冯伟·幽狐》中,有一段关于商代桥的描述:


狐狸慢慢地走在石桥上。


这里所说的“圻梁”,是指圻水上用石块堆砌而成的堤梁。淇水发源于今天的河南临县齐林镇,一直流到商朝的都城淇县。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著名的堤梁桥建于河南济源水神。《尔雅·迪什》中有“梁大于梁”的描述。晋平公是这次会议的附庸。另外,在今天江苏徐州附近修建的“吕梁”,应该也是堤桥。在《水镜朱·泗水朱》一书中,作者郦道元有这样的记载:


泗水有石梁燕,故称吕梁。过去宋景公拉弓,弯弧,射东,箭在彭城以东,饮羽在,即司梁。


除了这种用石头截水的方式修建的堤桥,过水的桥在早期书籍中也有记载。


在《史记·殷本纪》中,商代的一座桥是这样记载的:


(周)奉之命,掌管殷...他命令南宫分配鲁泰的财富,使大桥的小米动摇贫弱。


根据后来学者的考证,这座被称为“巨桥”的桥,应该是在掌水神上修建的。


《史记·刺客列传》也记载了一个关于刺客余让的故事,他在春秋末期为他的主人智伯报仇,躲在汾桥下准备暗杀赵襄子。可以推测,这座桥既然能藏在下面,应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桥。


到了战国时期,应该会修建更多的梁桥。从《史记》中记载的战国时期苏秦游说燕王的故事“一女子信守诺言,住在桥下,洪水来了却不走,最后抱着一根柱子死去”可以知道,至少在这一时期,我国黄河流域修建梁式桥已经比较普遍,因为能使人抱柱子的桥应该就是梁式桥。


浮桥是中国古代另一种桥梁建筑形式。《诗经》中已有浮桥的记载。《诗经·大雅大明》吟咏,“娶妻,亲迎魏,以船为梁”。后人对这句诗句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做一座梁桥。船是水做的,最好放个盘子在上面,方便通行。也就是今天的浮桥。“这首诗写于公元前12世纪,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浮桥记录。


后来《左传》鲁元年(公元前541年)有记载:“秦公子出晋……河中造舟。”当时,秦公子不能在秦国定居,又害怕被秦景公杀死,所以他逃到了邻国晋国。当时秦晋被黄河隔开,秦公子的随从有大量的财富,坐渡船过河要花很长时间,于是搭建了一座临时浮桥,让车辆连贯过河。虽然这座浮桥是临时搭建的,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准备好了在黄河这样的大河上搭建浮桥的技能。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黄河固定浮桥,建于秦向五十年(公元前257年)。这一年,由于作战的需要,秦国在今天山西永吉县风陵渡一带“先修了一座河桥”。由于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司马迁把它写进了《史记·秦本纪》。


索桥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现在还很难确定。现在我们知道确切的索桥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蜀汉李冰带领工匠在今天四川成都一带的邳江、鉴江上修建了七座桥梁。鉴江上有一座桥叫子乔,可能是朱锁桥。因为“诸所”在古代被写成“胡”,所以也被称为“胡”。


至于拱桥,先秦时期就没有了。虽然以前有学者根据甲骨文中的一些字体认为商周时期就有拱桥,但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拱桥的出现和建造应该是迟早的事。



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资料(“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第2张

纪录片《天下赵州》图片(2015)。


传说秦始皇曾经在海中的一根柱子上建了一座桥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桥梁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建造了许多桥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政令畅通,方便交流,秦始皇下令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对天下道路进行大修。在修路的同时,造桥是必不可少的联动工程。否则,要达到四面八方,就只能是空一句话了。所以推测很多桥应该是秦朝修建的。可惜当时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流传下来。另外,据说秦始皇曾经在海中的一根柱子上建了一座桥。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在海上造一座桥无疑是不可能的,但它透露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有能力、有信心征服自然。


在秦朝,最著名的桥梁是首都咸阳的渭水桥。据史料记载,此桥为多跨梁桥,全长约500米,共68跨。它由750根柱子和67个桥墩组成,每个桥墩由11或12根柱子组成。当时修建这座桥的目的是将建在渭河以南的长乐宫与渭河面上的咸阳宫连接起来,象征天上银河,桥南,象征牵牛花星座,以示帝王的不凡与脱俗。


汉朝建立后,秦渭水桥重修,在桥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东渭水桥和西渭水桥,形成了著名的渭水三桥。在汉代,渭水桥是迎送人们的重要场所。刘邦死后,丞相和太尉杀了朱禄,率领群臣在中卫桥迎接代王(即汉文帝)并在长安即位。李翰广利出兵匈奴时,丞相刘曲利为他送行,并告别渭河大桥。汉高祖宣帝时,匈奴人呼韩邪单于朝觐汉室,数万蛮族王公王公在渭河大桥上迎驾随队。当宣帝登上渭河大桥时,人们喊了三声。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烧了中卫桥,魏文帝曹丕在任时修了中卫桥。



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资料(“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第2张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入口壁画中的渭河大桥。


汉代有凤桥、灞桥、灞桥等几座桥,深受秦魏桥建筑风格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灞桥,位于今天陕西省Xi市东北部。这是石桥。自建桥以来,两千年来一直是长安、潼关以东的交通咽喉,也是古人折柳送别的地方,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



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资料(“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第2张

老八桥的剪影。


在宣帝统治时期,西北边境被羌人入侵。汉朝老将赵充国赶到当地了解情况后,提出了管理军队、疏通沟渠、修建七十座桥梁以方便行军作战的建议,被宣帝采纳,最终达到了打败羌人的目的。桥梁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展示。


汉代长江上最著名的浮桥,建于东汉光武帝十一年(35年)。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利用地势险要,在湖北宜都县荆门和宜昌县虎牙之间架设了将官浮桥。其目的是为了切断汉光武帝向西的水路运输。但最终东汉水师乘风放火烧了浮桥。


拱桥也出现在汉代。1957年,河南省新野县北安乐寨村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刻有拱桥的图形。这块人像砖上刻着一座单孔裸拱桥(拱券上没有建筑)。桥上有马,车前有骑手,桥下有几条船在划。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座拱桥最晚建于东汉时期。至此,桥梁建筑的主要类型已经出现,这说明古代中国人在这一时期的造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较多,浮桥的数量明显增多。晋武帝十年(274),杜预率军南下,在河南金梦附近的黄河上架起了河阳浮桥。东晋咸康二年(336),在今天的南京建造了一座浮桥。因桥上有重楼,上层放置两只铜雀,故称朱雀桁架。穆永和六年(350),苻坚修建洛阳金梦浮桥,过桥后烧毁。


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隋代达到了顶峰


隋唐两宋是我国古桥的鼎盛时期。尤其是隋朝,虽然在位时间较短,但在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遗产。


隋在长安修建巴陵桥,并于大业元年(605年)采用“以链养船”的方法,架设了一座链式浮桥——天津桥。至于当时运河枢纽扬州的二十四桥,就更有名了。


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隋代达到顶峰。有两座最著名的桥:一座是尚笑桥,建于隋文帝第四年(584)。该桥位于河南临颍,为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



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资料(“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第2张

小型商业桥梁结构图。


另一座是河北赵州的安济桥,始建于文帝十五年(595年),完成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这是比小上桥大的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赵州桥的桥跨度是世界上最高的,达到1200多年。即使在今天,建造这样一座桥梁也不容易。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座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的古桥典范杰作。设计并建造了这座桥的工匠李春和其他人将永远被载入史册。



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资料(“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第2张

赵州桥示意图。


到了唐代,桥梁建设更加繁荣,建桥不仅仅是民间行为,政府也开始拨款,参与监督建设。《旧唐书·志·官志》载:


天下有四梁造舟(蒲津、大阳、河阳、罗泽孝义),四梁石柱(罗泽天津桥、永济桥、中桥、八泽灞桥),三梁木柱(全为渭川:边桥、中尾桥、东尾桥),十巨梁,均为国家所建,其余归各县管。


上面引文中提到的蒲津浮桥,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另一边是陕西省大荔县朝义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战国时期秦国在黄河上“最早作为河桥而建”的浮桥。这座桥从那时起一直维护到隋末。隋唐时期,浮桥因战乱被毁。唐高祖再次修复了这座桥。唐玄宗十二年(724年),将原来的竹缆浮桥改为铁链浮桥,并在河两岸埋设铸铁牛、铁山、铁柱、铁人,以维护铁链。此外,作为浮体的船与船通过环形链条连接在一起,主缆的两端固定在岸锚上。这不仅提高了桥梁的抗拉强度,增加了桥面的稳定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浮桥抵抗水流的能力。这座桥在晋代后期毁于战火。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出于军事需要,又修建了浮桥。后来,在明武宗郑德(1506-1521年)和明神宗万历皇帝(1573-1620年)时期,这座桥又进行了翻修。但遗憾的是,随着黄河的飘忽不定和政治重心的东移,普金桥最终无法恢复昔日的风采。


唐朝的都城洛阳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天津桥矗立在洛阳北部的洛水河上。这座桥建于隋朝,但当时是用缆绳绑起来的浮桥。后来,由于洛水河水暴涨,浮桥受损。唐朝贞观年间,重修此桥,改为石柱桥。这座桥之所以叫天津桥,是采纳了《尔雅》中“斗牛之间,天津汉”的寓意。


作为木柱梁桥的代表,渭水三桥已全面改造,规模更大,造桥技术更成熟。西泠桥,唐代又称西安阳桥,是丝绸之路从东到长安的最后一站。唐朝与吐蕃发生的很多事情,或多或少都与这座桥有关。


宝带桥,现在位于苏州东南门外六里处,建于唐元十一至十四年(816-819)。因唐代刺史王中书捐宝带助建桥而得名。这是一座著名的多孔古代石拱桥。大桥全长300米,53孔,宽4米多。其中三孔拱特别高,是用来通行大型船只的。两边拱门的路面逐渐下降,形成一个弧形的弧线。当时这座桥是京杭大运河(名为江南河)南段旁的一座纤维桥,所以在建筑上是一座多孔窄平桥,跨度很小。由于宝带桥位于苏杭、嘉兴、湖州的陆路通道上,横跨湖口,是船只到达运河和吴淞江的门户。


到了唐代,西南地区的索桥架设还是很繁荣的,使用的桥索不是藤就是竹,就是铁链。其中,最著名的是架设在云南丽江和未夕之间的“铁桥”。此外,吐蕃地区还有坡依水藤桥、漾濞水铁索桥。


宋代桥梁建设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仅扩大了建设规模,而且在技术上也有所创新。


从宋五年(1053年)到嘉祐四年(1059年),历时六年多,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海湾附近的大石桥——万安桥,又名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湾洛阳河口。该桥基础施工采用“筏形基础”技术,是桥梁建设史上的一大创新。此外,为了稳固桥梁基础,采用了牡蛎基础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建设的方法。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在他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对宋代都城(今河南开封)著名的虹桥做了详细的描绘。河桥位于汴梁市区东水门附近的汴河上。它采用一种新颖的木拱桥结构,由各种木材插入一个拱中而成。这种桥的好处是,一旦过桥,就可以避免过桥船只的碰撞。这座桥后来毁于宋金战争。


南宋时,闽中修建万安桥后,石梁又修建了一批石墩桥,让人感叹“闽中桥梁天下第一”。在这些石桥中,建于1138年(宋绍兴),耗时十四年建成的福建晋江安平桥非常有名。这座桥全长五里多,362孔,是世界上罕见的古桥,有“天下无桥如此桥长”的美誉。


广东省潮州市的广济桥(又名“祥子桥”)建于南宋时期(1169-1173),横跨汉江。这座桥有500多米长,分为三段。东西段采用石墩石梁的建筑形式,中段采用随时移动的浮桥形式,方便河道通航。因此,这是一座石梁和浮桥相结合的桥梁。这种结合可谓近代所谓“开合桥”的先行者。


建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的福建漳州湖渡桥(又名江东桥),也是一座非常惊艳的石梁桥。本桥采用悬挑四层石墩技术,增加桥下网洞。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200多吨。即使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开采、运输和竖立如此巨大的石梁也是非常困难的。


南宋时期,城市的桥梁建设也颇具特色。今天,位于浙江绍兴城东的石梁桥是一座布局巧妙的宋代城市。这是阿良石桥,有石墙和石柱。它坐落在一条丁字河上,主河由北向南,支流向西。桥向三个方向和各个方向倾斜,桥的东端沿河向南北倾斜,桥的西端从西向南倾斜。西南匝道下还有一个小洞,过河。这个设计解决了三街两河的复杂交通问题。由于两座桥相对倾斜,形状与汉字“八”十分相似,故名。这座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


在元明清时期,驿道和水运的发展为古桥的修建和修复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在元代,位于永定河上、建于晋朝(1189-1192年)的双拱石桥卢沟桥被彻底翻新。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位于江西抚州的万年桥,由宋代初建的浮桥改造为长400多米的多拱石桥。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四十五年,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西部的大渡河上铺设了泸定索桥。此外,清代公私园林中修建的各种桥梁也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注:本文经出版社授权摘自《桥下中国》,文中使用的插图均来自本书。


作者/李晓杰


摘录/何安安


编辑/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