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陈(比较研究部负责人)
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宣布,美联储前总统本·s·伯南克、道格拉斯·w·戴蒙德和菲尔·迪布韦克因“对银行业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而获奖。
本·伯南克1953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在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名叫狄龙的小村庄长大。伯南克的祖父乔纳斯·伯南克(Jonas Bernanke)曾在纽约经营多家药店,但他的职业生涯受到大萧条的极大影响。1941年,他在狄龙找到一家药店出售商品,并带着妻子和孩子逃离纽约,搬到了狄龙。伯南克的父亲菲利普·伯南克(Philip Bernanke)曾在美国海军服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名海军士兵的大部分军事生涯都是在内华达州的沙漠中度过的。在那里,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一个军用物资供应点。退役后,菲利普前往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攻读戏剧硕士学位,在那里他结识了北卡罗来纳大学女子学院的学生埃德娜。不久,菲利普和埃德娜坠入爱河,并一起回到了狄龙的家乡。不久后,他们的孩子伯南克出生了。
伯南克从小就表现出中国人的聪明。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了一个全国拼字比赛,一举拿下了南卡罗来纳州的冠军——其实,如果不是他在一个单词里多拼了一个字母,那他就是当年美国的冠军了。
伯南克在哈佛度过了他的大学生活,并于1975年从那里毕业。之后进入哈佛旁边的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读博。在那里,他在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宏观经济理论。伯南克本人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大萧条,他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这个课题的。
1979年,伯南克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进入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1983年晋升副教授。在斯坦福期间,伯南克发表了一篇关于大萧条的重要论文,认为金融体系的失灵是大萧条比货币供应量下降更本质的原因。1985年,伯南克搬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在那里,他和他的合作者完成了许多重要的文章,包括著名的BGG模型。自1996年以来,伯南克一直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伯南克在任期间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下士,吸引了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充实了经济系的研究和教学力量。比如经济学中著名的“大嘴”,2008年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是伯南克在任期间引进的,但在美联储任职期间成为他最坚定的批评者。
2002年,贝南克被布什总统提名为美联储州长。2006年,他接替传奇人物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任期至2014年。卸任后,伯南克进入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现在,他是该学会的杰出研究员。
[/s2/]大萧条和金融加速器
在学术研究上,伯南克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另一个是“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探讨。
在宏观经济学中,对大萧条的解释一直被视为圣杯。在伯南克之前,许多著名学者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比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大萧条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货币主义者认为大萧条源于货币供给的崩溃。在某种程度上,伯南克的解释可以看作是上述观点的综合。和货币主义者一样,伯南克认为大萧条确实是由流动性收紧造成的,但这一切的根源是当时存在的金本位制度。正是金本位制度的内在缺陷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盈余国家黄金流入的逆转,进而导致货币紧缩。而这种货币紧缩是通过金本位制度传导到全世界的。伯南克在书中引用了大量事实和数据,表明越早放弃金本位的国家,从大萧条和苏越中恢复得越快,从而反证了金本位的存在是大萧条的根源。当然,除了需求端因素,伯南克还讨论了供给因素的影响。在书中,他重点阐述了工资刚性的重要性。他认为,由于民众对政府的巨大压力,政府不得不通过行政政策维持更高的名义工资,这显然会造成更多的失业,使大萧条持续更长时间。
由于对大萧条的深入研究,与同时期的宏观经济学家相比,伯南克更清楚地认识到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他的“金融加速器”理论正是这种担忧的体现。
所谓金融加速器,顾名思义,就是金融体系放大和强化冲击的作用。在1989年发表的论文《代理成本、抵押品和商业波动》中,伯南克和他的合作者马克·格特勒讨论了这个问题。在伯南克之前,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提出了一个融资结构无关的理论,就是著名的MM定理。根据MM定理,如果金融市场是完善的,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会受到融资结构的影响,其价值将独立于融资结构。伯南克和格特勒认为,在现实中,这一假设显然不成立。在现实中,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的,因此外部融资的代理成本会高于内部融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会受到其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充足的现金流和高净资产值会从两个渠道影响投资。直接来说,它本身就可以构成内源融资的来源,从而刺激企业的投资意愿。间接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抵押物,从而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当企业受到冲击时,其现金流和净值当然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本身又会进一步放大影响。由此,金融市场对冲击的放大效应显现。在伯南克看来,金融越不完善,代理成本越高,这种放大效应就会越明显。代理成本本身就是反周期的,所以会延长周期,放大周期。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金融加速器”的基本思想出现在1989年的论文中,但它作为一个术语正式出现在1996年的论文“金融加速器和向质量的飞行”中,该论文是与Gertler和Simon Gilchfist合著的。此后,这三位作者在1999年的论文《定量商业周期框架中的金融加速器》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更严格的模型表述。因为这三个作者的首字母是B,G和G,所以这个模型通常被称为BGG模型。
在BGG模型中,金融加速器效应被融入到新凯恩斯模型中。它清楚地告诉人们,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经济影响是如何通过金融市场被放大的,金融市场的效率如何影响金融加速器的大小。此外,BGG模型也为中央银行的干预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框架中,央行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利率对实际收入的影响来实现的——当利率较低时,人们的实际收入会较高,因此有效需求会较大。考虑到金融加速器效应,利率作用于经济的渠道更多了:利率降低,企业净值会增加,有助于增加企业净资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导致企业投资增加。显然,这一发现对伯南克日后作为美联储主席处理金融危机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美联储的陌生人
2002年初的一天,正在学校工作的伯南克接到了来自华盛顿的电话。电话的另一端是时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格伦·哈伯德。他代表小布什总统问伯南克是否有兴趣改变现状,离开学校去美联储工作。
接到这个邀请后,伯南克犹豫了。对于像他这样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来说,为美联储工作将意味着放弃很多东西:他将远离自己熟悉的教学和科研,辞去《美国经济评论》的主编(注:美国经济评论是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这是经济学家的一大荣誉),甚至他自己的女儿也将离开伴侣,和自己一起调到华府。但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学家,学以致用的冲动最终说服了他说服了自己,于是他回应了哈伯德,愿意去华盛顿面试。
这次“面试”进行得非常轻松愉快。在问了伯南克几个问题后,乔治·w·布什总统认为伯南克是美联储州长的合适人选。经过一些例行审查后,乔治·w·布什于5月正式提名伯南克。8月,伯南克在格林斯潘的见证下正式宣誓就任美联储成员。
伯南克加入美联储的时候,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好时候,但在那段时间里,伯南克一直不开心。作为一名学者,他更像是美联储的陌生人。
在货币大师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下,经济增长稳定,通货膨胀稳定。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很好。然而,作为一名研究大萧条起源的专家,对经济危机的担忧始终萦绕在伯南克心头。他在全国经济学家俱乐部的演讲中表达了这一观点(这也是他加入美联储后的首次公开演讲)。他指出,虽然经济正在复苏,但通货紧缩和严重的经济衰退仍可能发生。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美联储应该做出反应。不久后,他在两次演讲中重申了这一观点。然而,当时大多数人并不认同伯南克的观点。事实上,当时不仅普通人认为大萧条再也回不来了,就连大多数经济学家也持类似观点。例如,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在2003年的一次演讲中公开宣称“经济危机的核心已经解决”。
2006年,执掌美联储19年的传奇人物艾伦·格林斯潘下台,伯南克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期间,为了刺激经济,一直采取低利率政策,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泡沫,也催生了次贷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格林斯潘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对衍生品市场的各种创新几乎没有监管。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机构将风险巨大的次级贷款打包成各种金融产品进行销售,因此次级贷款市场产生的风险遍及整个经济。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布满了火药,就等着火被点燃。
几乎在伯南克接手格林斯潘的同时,火就被点燃了。从2006年春天开始,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次贷违约现象开始出现。本来这只是一个小火苗,市场自身的调整很快就会把它扑灭。然而,在各种衍生品和金融杠杆的帮助下,这个小火苗逐渐变成了燎原之势。到了2007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欧美股市全线暴跌。许多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损失,甚至一些机构濒临破产。虽然所有的罪恶都是在格林斯潘任期内埋下的,但不幸的是,伯南克成了“接盘者”。
尽管伯南克一直对危机保持警惕,但不幸的是,他没有预料到危机的确切方向。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事实上,在他的经济训练中,金融在宏观经济中只扮演了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角色,尽管他的BGG模型被认为是夸大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金融创新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那些象牙塔里的学者们的想象。用标准的经济学训练,即使你能预见到,也很难找到危机的位置。
幸运的是,虽然经济训练没有让伯南克预见未来,未雨绸缪,但这足以防止他在危机发生时惊慌失措。面对金融市场的突发事件和流动性的迅速枯竭,他很快意识到整个市场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的金融中介机构,正是他们的突发事件导致了恐慌和挤兑。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拯救整个金融市场,我们必须保护这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以确保它们能够度过危机。凭着这种信念,他说服并带领美联储工作人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关键机构的救助计划。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些救助对于稳定金融市场,遏制金融风险的蔓延非常重要。
然而,尽管这些金融措施帮助金融市场度过了危机,但却将伯南克本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伯南克的计划是针对关键金融机构的,这让他从里到外都是一个人。主张强力干预的人认为伯南克的做法过于胆小,难以迅速遏制危机。主张自由放任的人认为,伯南克援助贪婪的大型金融机构的提议完全是对市场的扭曲,这很可能在未来助长它们的道德风险。我想,当时伯南克一定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事实上,他自己在指定这些救援计划时也充满了挣扎。作为一名学者,他相信自由市场,痛恨利用市场谋利的金融寡头。但是,当时他必须拯救那些犯了自己错误的金融寡头。
危机来得很猛烈,但也去得很快。不久之后,金融市场的混乱基本结束,但伯南克并没有因此而松一口气。危机结束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经济复苏。但是如何推广这一切呢?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持高通胀率,直到经济增长和就业恢复。美联储副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查尔斯·埃文斯(Charles Evans)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达德利(William Dudley)都支持这一计划。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货币经济学家,伯南克对这一激进方案犹豫不决。他当然知道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更有利于增长,但他也知道通胀就像毒品,一旦使用就很难停止,对经济可能是致命的。在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两大目标后,伯南克选择了温和的道路,通过量化宽松将通胀维持在相对温和的位置。
显然,这个计划遭到了很多批评。干预主义者指责此举过于谨慎。比如,被伯南克亲自招至普林斯顿的“大嘴”克鲁格曼,在博客上公开批评伯南克治下的美联储表现出“可耻”的消极态度,而伯南克本人则被斥为“懦夫”。与此同时,自由放任的支持者批评伯南克用货币政策扭曲了经济的自我调节。比如经济史学者艾伦·梅尔策(Allan Meltzer)认为,当时困扰美国的高失业率不是货币问题,伯南克实际上是在做一些超出他能力的事情,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2010年,伯南克担任了整个任期的美联储主席。当参议院考虑他的连任申请时,他获得了70对30票,而格林斯潘在上次连任中获得了89对4票。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帮助美国度过最困难时期的英雄有多大的争议。
在第二任期,伯南克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在通胀和经济增长之间走钢丝。为了将这一目标考虑在内,他精心指定了量化宽松政策,并仔细评估了经济形势,以便在合适的时机退出量化宽松。然而,伯南克在任内并没有结束量化宽松政策。2014年1月,伯南克任期届满,在两个目标之间走钢丝的任务留给了他的继任者耶伦。幸运的是,在伯南克离任前,美国的经济形势已经明显好转,社会对它的评价也开始好转。路透社在2013年底对金融分析师进行了一项调查,要求他们对伯南克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分析师的平均得分为8分(满分10分)。
当伯南克卸任美联储主席时,他终于可以回到学术界,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美联储和经济。他选择加入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成为那里的杰出研究员。有趣的是,他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仍然是“促进经济从大萧条中强劲复苏”。
我搜了一下新闻,关于他的最新消息是4月份一个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研讨会。伯南克在讨论中指出,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与大萧条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源于实体经济,后者源于金融市场,然后传导到实体经济。在他看来,只要维持好金融体系的运行,疫情的影响是短暂的,疫情一过,经济就能快速恢复。
伯南克的预测会准确吗?恐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然而,从伯南克自身的经历中,我们可能会看到,预测危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正确的行动。正如他所说,“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危机中没有空乡愁!”
编辑陈力校对刘保清。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