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素书》一度被大家夸得神乎奇乎,我也没能抵抗住诱惑力,也把它收入囊中了。 昨天学的这一篇,德足以怀远,就是告诉我们,高尚的品德足以使四方之人都心悦成服,前来归顺。 也就是说真正好的领导在管理好他人之前,首先能够管好自己的心,让自己心怀众人,
《素书》一度被大家夸得神乎奇乎,我也没能抵抗住诱惑力,也把它收入囊中了。
昨天学的这一篇,德足以怀远,就是告诉我们,高尚的品德足以使四方之人都心悦成服,前来归顺。
也就是说真正好的领导在管理好他人之前,首先能够管好自己的心,让自己心怀众人,心存原则,心中赤诚。且能平等待人,这样才能使四方咸服。
比如说孙权,他就擅长“贵其所长,忘其所短”,让更多人为他所用。
他在面对有缺陷的下属时,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针对他们的优点、长处为其提供平台,让他们的才能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孙权的这种方法,其实我们也可以运用到教育孩子身上。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优缺点,也都有适合他们和不适合他们做的事。
如果父母,只根据大众的形式,帮孩子选择他们认为好的专业,让孩子做他们认为好的事,这样有时候会事与愿违。
如果我们可以针对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而不是一直针对孩子的缺点,一直责备与打击。
如果父母可以做到,我想孩子就会找出一条适合他们自己的道路,并且开心地坚持走下去的。
人分为两种层次: “道”与“术” 。
“术”能让一个人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利益,但是“道”才能让一个人在人生路上走得长久,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术”拼的是智力,“道”拼的是修养。
高尚的品德和极深的涵养是一个人的立身根本,它可以让你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走得越来越稳,越走越久,而这是靠“术”获取不了的。
所以在生活中,那些真正有大事业,在某一个行业沉淀很久,获得成就的人,都是通过“道”来实现自己的层次。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事要树立修身立业的根本,这五种思想体系是缺一不可的,而这五种思想体系就是道、德、仁、义、礼。
这五种品质是人生修身的根本,它们并不会让一个人在短暂时间内就获得利益,但是在人生长久的过程中,它却是修身正道的标准和核心。
一个人想要修心齐身,谋划事业,这五者缺一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道丧失了然后才有德,德丧失了然后才有仁,仁丧失了然后才有义,义丧失了然后才有礼。
“道” 存在于天地之中,生成万物,养育万物,往大了说到融汇于天地,往小了说到藏身于尘埃,道就是一种使万物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力量;
“德” 是道的延伸力量,是一种让万物各得其所的作用;
“仁” 是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对于生命持有的慈悲心肠;
“义” 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所谓义,并不是我们肤浅理解的义气,而是一种人生大义。
人的品格分小爱与大爱,小爱是为自己,大爱是为他人,为世界;
“礼” 是一种约束和规则,是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秩序的遵守。
一个人能够通过这五种智慧修养自身,不仅能具备谋划利益的长远眼光与能力,更能修养完善的心性与品德,否则立身不稳,处事不佳,不但很难以成功,反而招致祸害。
从道的角度来说,有一个贯彻万物的规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所有背道而行的行径都不会长久,终将真相大白,所有浑浊的事情都不会以常态存在,所以以术的狡诈来牟取利益的人,终究有一天会被时代淘汰。
而秉承道修行自身的人,即便在一时之间被时间污蔑清白,但最终一定不会被淹没,因为德行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魂。
有一人叫韩琦,是北宋年间的政治家,词人,他出生是官宦世家,在天圣五年时入仕为官。
韩琦在镇守相州的时候,因为祭祀孔子庙,所以住在外地,当夜有一小偷入室行窃,拿着刀对他说:“我因为穷困,无法养活自己,所以向您请求周转一下。”
韩琦就说:“桌上有一套茶具,价值百千钱,可以给你。”
小偷又说:“我想得到你的头,献给西边国家的人。”
韩琦听了之后,当下就把脖子伸了出去,小偷当时就说:“我听说您非常有气量,所以想来试试你,这样吧,茶几上的茶具我拿走了,权当送给我,但是希望你不要把这件事情说出去。”
韩琦听了后便说:“好的,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从未告诉任何人。”
后来这个小偷因为犯了其他事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他将这件事情的详细说了出来,小偷在刑场之中说:“我担心我死了之后,那件事情也随着我的身体入土,韩琦的德行不会被世人所知了。”
人生的德行修养,不会让你在短暂时间内获得什么,但是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你的德行一定会展现在你的生命之中,而使自己备受尊敬,而你的人生也会因为德行的丰厚而受益。
“术”只能在短暂时间内为自己谋取片刻的利益,但是在时间的筛选下,“术”的行为只会像戏团的把戏一样,沦为世人的笑柄。
所以遵循道、德、仁、义、礼这种品德修养自身,让自己的人生由“术”为“道”,形成一个质的转变,方能不枉此生。
意思就是说:圣人处世的时候,方正却没有割伤人,有棱却不刺伤物,直率却没有放肆,光亮而没有耀眼夺目。
所谓圣人之道就是最佳的处事法则,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优秀,如果你因为优秀太过于自傲,那么你的优秀反而会变成一把双刃剑,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伤害你自己。
如果因为优秀而恃才傲物,容不下别人,甚至总是企图于以别人的愚蠢衬托自己的智慧,那么你的智慧就是埋没你的坟墓。
就好像是那些孤独的强者,哪怕是一代枭雄,但是当他过于孤立自傲时也难以成就功业,我们虽然不提倡随大流的去合群,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建功立业,个人的力量是遥不可及的,如果没有团结容纳的精神,即便有再大的能耐,最终也只是一番徒劳。
刘邦和项羽的两种人生结局,就是对这个智慧最好的诠释。
刘邦登上了皇帝宝座之后,有一次在宴请群臣之中,他问众臣:“你们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
很多人说:“因为皇上赏罚分明”,还有人说:“因为皇上爱护属下。”
刘邦听了摇摇头就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要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后勤保障我不如萧何;领兵打仗,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今豪杰,都能为我所用,这是我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项羽仅仅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善加利用,所以才会输给我。”
张良、韩信、萧何为“汉初三杰”,为刘邦取得天下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实论及智谋,刘邦的智慧并不在三人之上,而他的能力就在于能够整合这三个人的资源。
而项羽则是相反,论个人能力,项羽的能力完全在刘邦之上,无论是论领兵打仗,还是论个人修养,项羽都远甩刘邦几条街,但是项羽的败,就败在了过于孤立上。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项羽就是“失道者”,最初,项羽手下文有范增,武有英布,二人也有非常强的能力,也是一个相对和谐的局面,但是项羽对二人却心有疑虑,经常是有所怀疑。
疑者不用,用者不疑,而项羽却无法做到完全信任两人,他自身虽有才华,但是领兵打仗又怎么能是一人能做的事情呢?
刘邦发现了项羽的致命缺点之后,用离间计先后将英布和范增从项羽的手下离间,他先挖走了英布,然后离间了范增,这个时候项羽已经被彻底孤立,这就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貌合心离者孤 。
表面上关系很密切,而实际上怀有二心的人必定是非常孤立的人。
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业,除了自己本身拥有的才智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整合资源的能力,所谓三人齐心,其利断金。
而领导者最大的悲哀就是同床异梦,大家各有各的小算盘,这样的领导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所以不管自己拥有多么大的才智,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独来独往的个性,让自己混同于世俗,合作的过程中,不要让自己的才华淹没了别人的智慧。
那些堆满污物的地方往往会滋生许多生物,而极为清澈的水中反而没有鱼儿生长。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应该有容纳他人缺点和宽恕他人过失的气度,绝对不能自命清高独来独往。
改变恃才傲物的前提,就是放下自己的自以为是,以宽怀容纳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以接纳污垢的气量,来容纳别人的不是,你才能有所成。
第二章在讲识人。将人分为了三类:人俊、人豪、人杰。
品德高尚到可以安抚地处边远的人,信念强大到足以统一其他异众,赏罚分明可以服众,才识过人可以以过去、历史为镜鉴,聪明睿智可以照察下属,这样的人是为人中之俊。
此处译文将“信足以一异”译作“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但我有不同的看法,原因有二:
1)后人之豪中又出现了“信”,两个“信”应该不完全一样,此处应该更大一些。
2)信,除了诚实不欺讲信用外,还有信念、信仰之意,我倾向于后者。
此处译文将“义足以得众”译为“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我也有不同看法,因为光有道理是不足以受到拥戴的,并且在第一章中有义者的解释“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所以我认为其主要讲的是赏罚分明,知道如何公正地对待他人。
俊的本意是才智超群的人。如果自己品德高尚、又能给大家统一的信念、能够赏罚分明还能鉴古知今,最后还可以体察民众,这种人当然是人中之龙凤、必须是才智超群的人呀。
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周总理,为何他过世时联合国会降半旗,民众十里长街相送,至今还在被缅怀?绝对的人中龙凤。
上午,在茶馆打扫完卫生后,阳光透过宽敞的玻璃门照射进来,暖暖的,室内也显得格外亮堂,坐下来,喝杯茶,休息一下!
忽然想起来,前段时间从网上买了几套书在书架上,看看自己的书架,摆放的书不少,但是,去翻看的却没几本!
目光落在书架上一本《素书》,取下,在玻璃门内一把太师椅上坐下来,阳光照在背上,很舒服,打开《素书》阅读起来!
《素书》是西汉黄石公所注,有六篇,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前言中介绍,是一部谋略奇书!以包含作者(世人)以修身正己、为人处世、领导谋略、治国安邦的四大思想体系!将“道、德、仁、义、礼”作为我们美德养成的五大要素进行阐述!
单单一个前言及第一篇章内容,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语言简短,直接,但内涵深刻,我相信,读完《素书》后,它会带给我很多收获,也会提高我的境界!
虽然有释文,但还是希望多读原文“读原文、会原意!”才能更深刻理解原作者的真实原意的精髓!所以阅读的速度会慢一些!阅读完后的心得,到时候再用心分享!
感谢先贤留给我们后人的智慧!
001、受益莫如择友
纪伯伦曾说: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我们找朋友要找品行政治的人,因为我们和一些积极的人在一起,我们就变得积极,和消极的人在一起就会变得消极。 受益莫如择友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因为人生难得一知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君欲 求进者 必先择 友 ,有良师益友就是进步之气。想一想自己的良师是谁?益友是谁?人都是有模仿本能的,模仿自己的老师,模仿自己的上司,模仿哪些优秀的人,很重要。
002、谋深虑远
聪明人能看到事情的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就是因为懂得谋深虑远,凡事谋得深虑得远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孙子兵法计篇中说道,多算胜,少算不胜,就说明要要多思考。谋的深,想的深一点,然后考虑的长远一点。
003、非不得已,不要太影响别人的判断
张居正说凡是持正论的人言语都很平实,点到为止,你爱听不听都可以。
004、雾里看花
聪明人的人都很谨慎,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那些菜鸟则往往因为修行未够,而在不知不觉间自毁前程,令人叹息,没有人不想出人头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但是切记太过外露,只有适当保持低调,才能减少各种人为的阻力,成功才更容易一些。人生并不是处处平坦大脑,千万不要被别人看穿你的底牌,在适当的时候妙用一下,雾里看花,将心目当中的目标与想法隐藏一下也无妨。
005、论言如汗
做一个谦和的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非常的谨慎。因为论言如汗,所谓论言指一个人所说的话,汗是说出的话绝无收回的余地,就像身体流出的汗一样,一旦流出来了,就不可能再回到体内。正因如此,人人都应该当谨言慎行,对于领导者而言,这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对待员工要以谦恭的态度来。
00作为一本谋略奇书,相传为战国黄石公所撰涉及修身、处世、领导、治国四大思想体系,是可以作为关键决策时的指导思想。
01按规律办事,就是神。而大大多数人看不清问题的特征,又没有认清事物的变化方向。我们要不断调整,快速适应变化,“看清楚”就是破局第一步。
02人生的价值在于顺应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恪守原则,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时时反省,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收获价值提升自我。
03人光有才华不够,光有能力也不足以立天下,能看懂社会趋势和成败规律,等待时机做好充分准备而不妄动,时机到了一战而定。
04人要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不能只看热闹,要观察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习以为常但不曾明了的规律。
05人生需要做“减法”,去掉过多的欲望,经过深思熟虑后,呈现真实自我,过上丰富、健康、和谐,目标明确的生活。
06规划和筹备是一切成事的基础和前提,甚至决定了80%,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败。要放眼未来,眼光局限当前则成不了大事,更多时候小事也成不了。
07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历史总是变换版本在现世不断演绎。前人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能让我们不被眼前现象迷惑,合理鉴别运用能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08世界是公平的,能量是守恒的,你想要别人如何对你,就应该先如何对待别人。一件事情进展顺利,获得很多人的帮助,一定是因为之前做过很多好事,帮助过很多人。
09变强的3个关键:①优势②强势③强人,优势就是要将自己所有精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强势是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强人是指培育人才,识人用人才能把企业做大。
10领导者要言行一致,不能反复无常,不然下属必心生疑虑,所以企业家要有初心才能走更远。同样的在用人方面也不能过多猜忌,待遇要给足,要懂得授权和赋能。
共勉!
《素书》读后感2
《素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它帮助。“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成就了不世之功。只可惜历史记住了张良,记住了刘邦,记住了大汉王朝,却把《素书》弄之脑后,以至于强良逝后几百年人们不知《素书》为何物。如今我们能一睹其风采,还得感谢晋朝的那个盗掘张良基的盗墓城。珍惜这灭之不易的因缘,让我们细细品味《素书》的奥妙所在,你将受益无穷。
《素书》的作者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其学说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兴汉。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灭韩,张良为报灭国之仇,于公元前218年组织一干人马密谋刺杀秦始皇。但由于计划不胄仓促行事,整个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秦始皇毫发无损,张良却被迫远走他乡,亡命天涯。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给年轻的张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轮廓:血气方刚、做事冲动、有勇无谋。显而易见,以他此时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难成就一番真正的伟业。转机就在张良沦落到一个叫下邳的地方时出现了。具体的过程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只知道当时的张良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合遇到了一个老人。经过了种种苛刻的考验,老人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为徒,将一卷帛书交予其手,并另行交代:读此书者可为帝王者师,十三年后你再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这本书正是《素书》。
书中颇为注重道德二字。道乃天地万物运行、变化之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小而随机,因正反而动,相互作用而成;大而有规律有趋势,万物恒生恒灭,必有盛有衰,成长与消亡如水向下之必然,人必趋利,或趋大利或趋小利,大利既广义的利,善良正义骨气皆大利也。能够领悟万物之道,就是有大智慧,如庖丁之解牛,游刃有余,无往不胜。德就是尽量满足别人的欲望,使人遂其志,遂其愿。德是一种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构成的基石,以至可以说是社会的灵魂与全部;社会是一种合作形式,也是以合作为目的,而德就告诉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要与别人合作,要帮助别的成员实现他的愿望,而反过来,别的成员也会帮助你实现愿望,德就是这种约束,也被每个成员默认遵守,于是在这个由德所组成的组织里,谁越能满足别人的需要谁就越被认可。有小德者,就是能帮助某些人实现欲望,有大德者,就是能帮助很多人实现欲望。反过来,没有社会也就无所谓德了。
道德乃根本,无枝叶便成枯树,还得需要“法”作为甘露,方可长出绿叶,吸收天地精华,成帝王之业。“法”有以下几点。
1、“不慎而始,而祸其终”。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里的一段记录:张瀚任御史时,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则乘轿见闻:某一天他乘轿进城办事,不巧下了雨。而其中的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的寻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 总结 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现在有多少人不小心犯了错误而后养成了习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人们听惯了上面 口号 式的总结,认为只要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可是事实证明,这是人们的一相情愿。现在的口号应该改为“顺应自然”,而不是战胜它、逆转它。
3、人对待模糊的自然。什么是自然老子曰:“自然而然”,也就是没有外力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人们对待自然的概念非常矛盾,即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时常把自己放置在自然之外,甚至于将自己看成一个能影响自然的外力。
4、什么是真正的学问。清醒的头脑、足够的学识和阅历、平日里细心观察和思考、不断总结前人的 经验 、不断的实践,“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
把世间的事物都能通过本质看实质,并以此来指导人生实践。“世事洞明皆学问,认清练达是 文章 。
5、要经受起挫折的打击,学会用势。守得云开见明月,终得梅花扑鼻香。经历过一些挫折,真正的贤能之人终有出头之日。适当的把握时机,适时掌握主动权,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为人处世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旨。做好一件事情,客观条件极其有限,但只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善于动脑,主观能力自然会发挥到极致。
6、真诚的做人,诚信是成大事的根本,真诚的做人,就算暂时吃一些亏,但日后必然回带来丰硕的回报。”付出桃李,回报琼浆”只要你是个真诚的人,你的人生就没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只要你真诚,就会很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并且能够与他人愉快的合作。诚信无价。虽然一时的坦诚可能会损失眼前的利益,但换来的却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信任,收获的是长远的利益。但有的人却不这样想,他们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很好的发展机会。
7、可以犯错误但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8、下决心的过程。人们有时会很自然的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们有时也会毫无根据的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的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的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9、物质追求和享受。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离不开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所以在今天,我们追求个人利益是合乎道德的。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对利益追求的权利,即不损人利己。但是,从个人修养来说,淡漠的物质欲望仍然是很推崇的。一个脱离了庸俗趣味的人,一个有崇高理想和高雅志趣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都看得很淡。
10、辩证的看待生活。生活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残酷的一面。不能因为生活的残酷就去否定生活的美好,也不能因为生活的美好而不正视生活的残酷。
11、俭,德之共也。俭朴的生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可以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升华俭朴的人具有顽强的意志,能经受得住艰苦的磨练,胸怀开阔。无心于考虑物质生活,更不会受钱财的诱惑。
1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仁慈、正直的朋友相伴左右,他们可以使你在逆境中得到帮助。
13、人们对人才的偏见。“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长中之短,不知人之短中之长。”焦躁的现代人连了解你一些的时间都没有吗学历只能证明一个人过去受 教育 的程度,并不能说明他就学识渊博,也不能因此就认定他能力非凡。学历和能力之间不一定成正比,有学历不一定就有能力,学历低也不一定能力低。“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14、小人祸害别人的几种 方法 :
栽诬:把自己的过失转嫁给别人,诬陷他人。
造怨:假借其人怨恨,挑其与他人矛盾,借刀杀人。
沭患:伪造某人之阴谋,挑起人主的猜忌,谓其隐患而加害之。
买毁:用金钱来收买敌人,使其诋毁上级领导,然后进行反间计。
阴陷:暗地教人写匿名信,罗列罪状,揭露当权者及其至亲,以激起当权者的愤怒,然后旁敲侧击,嫁祸于竞争对手。
15、对付小人的方法:先不得罪他们、保持距离、小心说话。等时机成熟讲其铲除。
16、淡泊明志,不以物移。是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保证。
17、做事。做事不要太张扬,假如张扬,虽然能够显得自己高别人一等,然而却能引来众多人的嫉妒,让别人也更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回给日后自己的工作带来众多的压力和不便。若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想法。
18、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无德有才是小人,无德无才是愚人。
19、明智:明辨是非,看透事物的本质。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
20、吉莫吉于知足,苦默苦于多愿。人在心理必须追求一个平衡,欲望过少缺乏动力,欲望过多心烦意乱,把握你的心,不要让多余的不着边际的欲心扰乱你生命的脚步。
21、贪图私利是人的本性,避害趋利,是人的本能。人的自私本性决定了人的行为,大多数人所做所为都必然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22、正确的看待法律,不要有抵触情绪。法是统一天下人行动的准绳,是维护社会公正和安定的工具。
23、管理人的最终目的:“是把事情做好”。
2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5、有恩于人,也不要有什么优越感,更不要时刻盘算着怎么让人回报。人类的天性是容易忘记感激别人。
26、人们对比对象的改变使自己更加痛苦。过去,一般人的生活标准只以邻居家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但现在许多消费者把一些他们并不认识的陌生人当作攀比对很。一个人试图与比其自身所属的经济阶层更高的人群相比时,他便很可能会被消费债务缠身而无法自拔。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物质上的充足代替不了精神上的空虚。
27、要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考虑琐碎。
28、识人:认识评定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人的许多外在的情感都是装出来的,尤其是当处于复杂的环境中时,人心更是难测。所以必须深入观察,真正看透一个人的内心,谨防误识、误交、误用。暂时难以看清的,不妨冷淡处之。
29、人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需要,如生存、稳定的收入、被人接受、希望别人尊敬、渴望成功等。无论在哪个领域,金钱是冲锋在第一线的人的最根本的需求之一。
30、人的差异: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年龄、 文化 程度、宗教信仰、气质、性格类型都不同,导致想法和做法都会有差异。
31、刘备临死时教导他儿子的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32、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相信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讨厌的人或事,不要轻易相信,必须自己考察后做判断;大家都认为好的人或事,也不要随从,还要自己观察后做定论。
33、“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34、了解一个人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做事方法和途径,考察他的 爱好 。这样,这个人的品质还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35、彼此间的不满可以消除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之中。
36、更正失败的人走,自己难免失败;向成功的人靠拢,自己也会逐步取得成功。一定要学会与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合作,他们能带给你的,除了有形的帮助外,更有一些无形的影响力。正是因为成功人士的能力较强,社交圈子大,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资源。因此,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可巧妙的借用他们的人际关系,这也是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其作用还不仅仅是财富所涵盖的。
37、“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39、人生在世,立身为本,处世为用。立身要以仁德为根基,处事要以谋为手段。以仁德为出发点,同时又善于运用权谋,有了机遇,可保成功;如若时运不至,亦可谋身自保。
40、两个人心中想着一样的东西,争执在所难免。世上的问题多起于争。文人证明名,商人争利,勇士争功,艺人争能,强者争胜。争并不是坏事,能促使人向上,促进事业的发展。但争要合乎规矩,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干损人利己的事。反过来说:不争不抢无患
无忧。
41、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优秀的人交往,就会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品格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你会感到自己也在其中得到了升华,自己的心灵也被他们照亮。对朋友不要求全责备,自己本来就不是完美的,朋友都是双向的。如果人人都要求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为友,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谁也没有朋友。
42、成大事者必须得借助外力,要保持和维护长期合作必须要求有双赢的结果。谁也不甘心花费了心血和精力最终却毫无所获,克服同艺相窥,同巧相胜。
此书: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听以此书著者黄石公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矣。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