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学,家长该不该给老师送礼?

老师 0 39

孩子上大学,家长该不该给老师送礼?,第1张

孩子上大学,家长该不该给老师送礼?
导读:一、为什么你会觉得需要送礼老师也是普通人,收了礼物,不会对我孩子多照顾点吗?别的家长都送了,我不送不是很突兀吗?思考问题,我喜欢穷根究底。我们来分析这一句话“我送了礼物,老师就会多照顾我的孩子”中的几个词。首先是“老师”。虽然中国各行各业的

一、为什么你会觉得需要送礼

老师也是普通人,收了礼物,不会对我孩子多照顾点吗?别的家长都送了,我不送不是很突兀吗?

思考问题,我喜欢穷根究底。我们来分析这一句话“我送了礼物,老师就会多照顾我的孩子”中的几个词。

首先是“老师”。

虽然中国各行各业的职业尊严并不彰显,但职业尊严确实存在。每一位合格的老师,都有底线——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提问,都耐心回答,每一位学生的作业,都认真批改我接触过的老师,都兢兢业业,不求回报地维护着教师的职业尊严。这并不是强调老师有多么高尚,而是吃饱穿暖,人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老师群体不是纯净水,但大部分老师的世界都不复杂,照顾好自己的家庭,教好书,如此而已,也只能如此。

老师有没有“更”喜欢的孩子?有的。老师是普通人,就会有普通人的情感。但是老师喜欢的孩子,却不一定是送礼的孩子。道理很简单,如果家长对待老师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牛气哄哄地给了一份礼物,就自认为可以对老师提要求,就是试图跟老师“做买卖”了。这会伤害老师的职业尊严,从买卖的角度来看,一份礼物就要求老师“呕心沥血”,不划算,老师不傻。

反之,如果家长尊重老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尊严,相信老师教学尽心尽力,相信老师的管教并不是“针对孩子”,而是教育中对孩子不可或缺的约束,不把对家庭教育失败的沮丧情绪发泄到学校教育上,那么,这样的家长和孩子,也会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喜爱。

因为家长和老师的相处,本质还是——人和人的相处。

如果你的孩子学习好又有礼貌,

如果你的孩子学习不好但是特别质朴纯真,

如果你的孩子调皮捣蛋但是嘴巴特甜,

如果你的孩子对集体活动特别积极

老师都可能偏爱你的孩子,因为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本质还是:

人和人的相处。

第二个词:照顾。

所谓“照顾”,究竟是什么,很模糊。很多家长送礼其实也就是图个心安:老师即使不照顾我的孩子,也不会刻意为难我的孩子。

首先,刻意为难的焦虑不需要有,必须明确,老师只是一份职业,下班了,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需要经营,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真的没有心思干别的。

那么,存在照顾吗?

存在的。

上课的时候多提问多鼓励,安排班干部职位,孩子考不好了老师谈谈心安慰安慰这些都可以是“照顾”,因为这些工作无法量化,怎么做工作,老师有很大的自主性。

这些照顾,老师并不会只给送礼物的孩子,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努力了没进步的孩子,主动向老师求助的孩子,都有可能得到老师的“照顾”。因为每个老师都希望“教好书”,而教好书跟“育好人”是分不开的。

如果家长通过送礼,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照顾”,结果一定是好的吗?

为什么?

因为妈妈们都会这么想:

如果大家都送,自己送了也许老师不会特别关照,但起码不会对孩子不好。

如果大家都不送,自己送了,老师就会对孩子特别关照。

如果大家都送,而我不送,老师可能会对孩子区别对待。

再加上一些送过礼的妈妈们渲染加描述一些不知从哪儿听来的,因为没有给老师送礼,孩子被老师故意刁难的例子。

最后大部分的妈妈们都会选择给老师送礼,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的。

给老师送礼,老师也收了之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微妙了。家长的心态也会跟没有送礼之前不一样了。具体如下:

首先,家长会想:老师既然收了自己送的礼,那么,肯定也会收其他家长的。也许其他家长还有送得更多的。或者,我在全班家长中间算不算送得少得?

如果孩子在班级里当了个小组长,家长就会想,老师肯定是因为我送了礼,才安排孩子当了小组长,为什么没有当班长呢,大概是我送得不够多,或者关系不够硬吧。

如果孩子在学校跟同学打闹,老师认定是自己孩子先打人,或者有错在先。然而询问孩子情况时,孩子通常会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都是同学的错。家长这个时候也许会怀疑:老师有没有秉公处理?是不是因为自己送少了,使孩子受了委屈?

如果老师向自己反馈孩子情况,表扬孩子在学校一段时间的表现。家长也会烦恼,老师是不是暗示自己该表示表示了?

……

老师的心态也会因为收了家长的礼会发生变化的。

首先,既然收了好处,就要有所表示。所以以前小学每个班级只有班长和组长,现在的小学生班级里各种职务,五花八门。有的班级每个孩子都是班干部,管纪律的,管学习的,管拿牛奶的,管作业的,管眼保健操的,管卫生的……,实在排不开了,就轮流做。

除了安排班级职务,班级有什么活动,选谁参加,这个时候的评选标准也不是谁更适合,因为老师会根据家长贡献情况,安排孩子们参加活动频率。

家长跟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会出现微妙变化。原本,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家长信任和尊敬老师,老师定期跟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需要家长在哪些地方配合,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共同管理和教育好孩子。

但是因为有了送礼,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变质了,被蒙上了一层利益交换的外衣。家长对老师对少了尊重与信任,就会失去理解和感谢。老师由于家长的不理解,也渐渐失去了对孩子的奉献和责任。

在整个过程中,家长的钱包损失了,老师的道德丧失了。可是,我们的孩子真得受益了吗?

前不久,上饶一小学生的父亲因为自己孩子长期被同学欺负,而用刀杀死了那位欺负自己孩子的同学。

事情发生之后,社会各界都在谴责这个行凶的父亲。甚至暴出来这个父亲精神有问题,是个疯子。

可是,这件事情的背后,难道没有女孩长期遭受欺负的原因吗?难道没有老师调解不利的原因吗?难道没有女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的原因吗?

为什么这位父亲会有这种被不公平对待的情绪?

为什么这位父亲会笃定自己和孩子不会受到公平处理,从而选择用极端的方式为女儿讨一个公道的做法?

因为,这种家长和老师之间不单纯的关系,已渐渐吞噬着校园这片公平的净土,让攀比、腐败、不公的歪风邪气在整个社会弥漫。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例。

去年,浙江温州瑞安,一个10岁的小男孩,被人杀害在学校卫生间内。原因是行凶者的女儿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口角,被同学打致眼部疼痛,而且不严重,正常上学。父亲心生怨气,携带水果刀来到学校寻找打伤女儿的同学报复。

运城市垣曲县篦子沟小学,两个学生因小事打架。事后,一名小学生家长冲进教室打伤另一名同学,并将前来制止的班主任打成重伤。

这种校园恶性案件屡件不鲜。

那些慈爱的家长怎么一步步变成了拿刀的凶徒?

为什么校园里充斥着这么多戾气?

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所有家长反思吗?

我想说,每一个给老师送礼的家长,都在为这种校园歪风邪气导致的不公正和暴力,助力添材。

宗教中有一句话:只要还有一个人被奴役,那我们就全体不自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他的境地。

同样,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被伤害,那我们所有孩子都不安全,因为我们每个孩子都可能面临同样的遭遇。

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孩子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努力,与给老师送不送礼无半毛关系。

孩子天资聪颖,家庭成长氛围好,在学校通过老师的辛勤栽培和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成为一颗闪亮的明星,无关于他来自贫穷还是富裕家庭。而且这样的孩子老师都是非常喜爱的。相反,如果这个孩子自身条件不佳,家长不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反而寄希望于歪门邪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觉得我有父母支撑,越发不要求进步,越来越退步,老师也越来越对他失去信心,甚至厌恶瞧不起家长 ,还怎么可能喜欢你的孩子呢。

因此,座为家长起好带头作用,尊师重教,无论孩子天资如何, 老师都会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学习成绩的好坏内因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你的孩子必须自己想学爱学主动去学习,只要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成绩就差不到哪去,还有可能达到优秀。反之,你即使给老师送礼了,孩子自己不愿意学习,还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同时这样做也会给孩子留一个不好的印象,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用是有限的

家长给老师送了礼,老师可能会在平时多关注一下你的孩子,多给你孩子一些上台的机会,上课多提问一些,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但是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上每个老师都会管很多学生,送了礼物的家长又非常多,除非你的礼物特别标新立异,也许老师并不记得哪位家长送了什么,自然也说不上对某个孩子的特殊照顾了。送了礼物的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有太高的期望。作为老师,希望得到更多的是被尊重与被需要的感觉,如果家长能把心思多放到管理自己的孩子身上,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要让孩子在学校成绩好,我认为要座好以下几点。其一,在入学之前就应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要始终伴随他成长。其二,要经长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统一学校和家教的口径。其三,多给孩子输入正能量的东西,十万别娇惯宠爱,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拼搏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我想作到这些对孩子的学习进步是有好处的。既不要送礼肯不要到学校闹事这样对孩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