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赵亮演的电视剧,他在里面是主演,而且在里面他有三个小孩, 在里面他老婆和一个女的长的一模一样

老婆 0 120

有一部赵亮演的电视剧,他在里面是主演,而且在里面他有三个小孩, 在里面他老婆和一个女的长的一模一样,第1张

有一部赵亮演的电视剧,他在里面是主演,而且在里面他有三个小孩, 在里面他老婆和一个女的长的一模一样
导读:都在这了电视剧集 《巴士警探》 《密电风云》 《当婚姻走到尽头》 《山城棒棒军》(1、2两部) 《风流戏王》 《背后有人》 《冷雨》 《爱情宝典》 《情爱画廊》 《鼠胆熊威》 1995年《大魔方》 1997年《康熙微

都在这了电视剧集

《巴士警探》

《密电风云》

《当婚姻走到尽头》

《山城棒棒军》(1、2两部)

《风流戏王》

《背后有人》

《冷雨》

《爱情宝典》

《情爱画廊》

《鼠胆熊威》

1995年《大魔方》

1997年《康熙微服私访记》饰三德子

2000年《风流才子纪晓岚》饰纪晓岚

2000年《康熙微服私访记3》饰三德子

2000年《做我太太100天》饰赖金图

2001年《秋香》饰祝枝山

2002年《无忧公主》

2002年《康熙微服私访记4》饰三德子

2002年《爱情宝典之小棋士》饰演小棋士周国能

2003年《末代皇妃》饰郝贵

2003年《傻王闯天下》饰李文虎

2003年《布衣知县梵如花》

2003年《布衣天子》饰小黑

2006年《非常敢死队》(原名《非常出击》) 饰鹞子 [兼总导演]

2008年《大生活》(客串)

2008年《挪个地方要得不》饰金三元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

1994年《八哥来信》,合作演员:王馥荔、戚慧

1996年《路口》,合作演员:魏积安、郭冬临

1998年《东南西北兵》,合作演员:范明、林永健、吴军、范雷、田美荣、马静、高音、管林娜、王霞等

2006年《耙耳朵》,合作演员:张德高、张玺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最后的棒棒》于2018年8月1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最后的棒棒》是由何苦自编自导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老黄、老甘等几位“棒棒军”的人生故事,讲述了重庆“棒棒军”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转折。

《最后的棒棒》剧情简介: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

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扩展资料

《最后的棒棒》幕后制作:

1,创作背景

2014年,何苦从部队转业后,出于对影视的热爱以及念念不忘的“棒棒”,于是他决定自费拍摄“棒棒”的纪录片。同年1月,何苦怀揣1300元的生活费来到重庆解放碑自力巷53号,拜资深棒棒老黄为师,并且把这一年多里的所见所闻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2,拍摄过程

为了拍摄该片,何苦还请了一位摄像师协助拍摄。而当何苦入住棒棒们聚居的住处自力巷53号后,摄像师看到要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生活和拍摄时,足足沉默了半分钟。后来为了辞职,摄像师故意在拍摄时撞到树上,但最后还是被何苦挽留下来。

-最后的棒棒

赵亮 饰 毛子(参与过第一部)

庞祖云 饰 梅老坎(参与过第一部)

王讯 饰 廖壳子

廖晓宣 饰 老扯

张德高 饰 贾铁树

媛凤 饰 田寡妇

莫含 饰 夏安全

张玺 饰 齐娜

杨希嫣 饰 梅静

陈亮 饰 孟小渝(参与过第一部)

李莉波 饰 余姐

这部戏是庞祖云的遗作,怀恋老坎。

  《山城棒棒军Ⅱ》的演员有庞祖云,赵亮 ,王迅,廖小宣等人。该剧讲述了一群棒棒军为了立足重庆,在朝天门码头一带靠着一根竹棒、两条绳索,下力讨生活的故事。

 角色介绍

 梅老坎

 演员

 庞祖云

 身材瘦小,相貌丑陋,但心肠好并且为人忠厚老实,比较会做人,所以人际网很广。为了让家里的女儿读书并且生活稍微宽裕,选择了到城里面当棒棒军。老家里有一个老婆以及三个小女儿,梅老坎一直希望女儿梅静能嫁个有钱人。

 毛子

 演员 赵亮

 毛子成了棒棒军的首领,带领棒棒接了一个拆迁工程项目,却一直被拖欠工钱,几经周折毛子等人才成功讨到了工钱。毛子除了事业上的进步外,在感情上也有进步,爱上了梅老坎女儿梅静,还和田寡妇有了一段情。不过,最后阴差阳错,还是没找到对象。

 廖壳子

 演员 王迅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新一代老光棍棒棒廖壳子,自认是棒棒之中第二帅,就比毛子差一点,因对山城美眉的无限热爱而吃尽苦头。

 田寡妇

 演员 媛凤

 下岗女工田寡妇经营着面对棒棒们的小卖部,常因一两毛的价差与棒棒们发生小摩擦,后田寡妇婚恋受骗,多得毛子等人相助,田寡妇也感受到棒棒们的朴实真诚。

 孟小渝

 演员 陈亮

 来自朱家陀涨谷坝,18岁,高中毕业生,为了攒读大学的学费,选择到城里当棒棒,是一个老实懂事的小伙子,在城里认识了自己的生父陈凯。干活儿的时候认识了重庆大学的胡教授,在陈凯和胡教授的帮助下,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

 贾铁树

 演员 张德高

 带着老婆女儿进城的新时代棒棒,誓要在重庆扎下根来打死不走,混个有车有房。当然车是烂摩托,房是违章建筑的小偏偏。

作为一个四川人,如果你是九十年代之前出生的话,

你一定记得自己坐在小板凳上看刘德一的《傻儿》系列,

你也一定知道《山城棒棒军》里那一群架着扁担四处讨生活的挑夫,

又或者在单放机,或某一户人家的录音机里一遍又一遍地听着李伯清的散打评书……

这里我把重庆人和四川人统一为四川人,也希望不要引起地域矛盾,在重庆脱离四川成为直辖市之前,我们都是一家人。

那一时期,我们都经历了巴蜀笑星带给我们的欢乐。

而今他们老的老,去的去,只剩下李伯清老师还在农家乐为我们讲述生活,闲谈人生。

而那些后起之秀,诸如闵天浩、矮冬瓜、廖健、叮当以及田长青一群人,在经历了恩师流量之后——

也是没能担起巴蜀笑星的重任!

相比东北,继赵本山之后,却出现了无数优秀的新人,在全国电视台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曾经对于四川和东北,就有人说,北有赵本山,南有李伯清。

或许人们对赵本山异常熟悉,对于李伯清老师,除了西南地区家喻户晓,其他地方却知之甚少。

这一点不难理解,方言本土文化本身就有它的局限性,

如果李老师用普通话表演这样很具地方特色的脱口秀,就完全没有那个味道。

东北的喜剧文化之所以能在全国流行,归根结底还是语言的普适性造就的。

所以说对于这一说法我是非常认可的,李伯清和赵本山,他俩在语言艺术的造诣当中,可以说都具有很高的水准,虽然知名度差距很大,但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又殊途同归!

然而时至今日,他们的辉煌早已无以为继,是什么让巴蜀的喜剧文化落幕?

是方言的局限还是巴蜀后来的笑星们江郎才尽?

如果真是艺术源泉的枯竭让巴蜀喜剧文化落幕,那么东北的喜剧文化为何还能蒸蒸日上,遍地开花?

一、巴蜀喜剧文化最为璀璨的那些年

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可以说是四川方言喜剧的黄金时期,一大批风云人物应运而生。

前有李伯清,刘德一,庞祖云,沈伐,他们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早已家喻户晓。

这里我就说几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节目。

李伯清的评书“散打”与“假打”系列。

刘德一的《傻儿》系列和《凌汤圆》。

庞祖云的《老坎客栈》《山城棒棒军》。

沈伐的《王保长》系列。

可以说,他们的每一个作品,都能勾起我们的回忆,让我们无比怀念巴蜀方言艺术的鼎盛时期。

有着他们的带头,后来才有了更多的巴蜀喜剧人走上这条道路,让人感受到巴蜀方言文化的无限可能。

在1998年第一届“巴蜀笑星”擂台赛走出了刘德一、李伯清、沈伐、王迅、中江表妹……

他们代表了那一时期巴蜀方言文化,后来融入了更多的血液,比如田长青、闵天浩、钟盅、叮当、媛凤、巴登、矮冬瓜……

在当时,他们可以算得上是巴蜀喜剧文化的新一轮代表

让人很意外的是,这次擂台赛并非官方主动举办,它的起因居然是来自两个女人的较量。

就在2月的某一天, 一个叫景雯的女人来到《华西都市报》报社举报李永玲,说李永玲抢了自己的风头。

《华西都市报》最后将两人喊到报社调解,然而两人互不相让,争执不休,她们争的又是什么?

早在这之前,两人都以“中江表妹”的形象进行表演,不过李永玲风头更甚,导致景雯不服气,随即到报社鸣不平,表示自己才是真正的“中江表妹”。

因为这一次“中江表妹”之争,报社领导就直接说:

“这样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干脆举办一个擂台赛,一决高下!”

这才有了重庆和四川文化主管部门联合举办的“巴蜀笑星擂台赛”。

在擂台赛开始之前,著名巴蜀笑星,巴蜀谐剧创始人王永梭在弥留之际为比赛写下祝词,而李永玲正是王永梭的得意门生。

擂台赛一经公布,当时已经在巴蜀地区家喻户晓的刘德一、李伯清、沈伐都带头参加,参赛人数多达两百人,几乎汇集了川渝两地的知名喜剧演员。

至于结果,已经不重要,而影响却非常巨大。

李永玲因为在擂台赛表演《中江表妹》一举成名,她那蹩脚的“川普”可以说引导了后来无数人的模仿,那种h ,f不分的发音让人捧腹大笑,也让不知道四川人发音的外地人感到格外新奇。

你以为她就只能靠语言 搞笑 吗?

当她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你又不得不服她深厚的功底,诙谐幽默的同时还能引导现场互动,

你一定记得她在舞台上惦记着那个“眼镜”,活脱脱地表现出一个农村人对城里人的好奇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因为她能在生活中挖掘每一个细节,才能将表演艺术推到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步。

最终她和景雯合作《表妹与表姐》,化干戈为玉帛,“中江表妹”也不再是一个人的荣誉,诞生了一个“中江表姐”,为巴蜀的喜剧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一段泪目的过往

巴蜀的喜剧文化能呈现出井喷似的发展,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方言文化发展的必然。

早些年的川剧逐渐落寞,能让人提起的就只有“变脸”。

同样,也因为地域限制,难以走向全国,表演艺术家也不得不另谋出路。

而这一段摸索的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难。

早年的李伯清,穷困潦倒。

当过搬运工,做过木工,炊事员,这些工作伴随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年过三十岁,才开始从事曲艺工作,因为平时喜欢摆龙门阵,对语言表演艺术很有心得,从而经常在茶馆讲评书,那时候,没啥收入, 一天下来,几毛钱的生计,顺便讨得一碗茶水。

刚开始的那两年,可以说家里揭不开锅,老婆孩子都等着他买米吃饭,收入甚微,至今回想,他都是一言难尽……

刘德一早期也只是重庆市川剧院二团的丑角演员,工作之余潜心于编剧。

1988年,因为主演《凌汤圆》才在川渝地区家喻户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这部由他主编的方言剧,到手的版权费只有5000元。

1992年出品的《傻儿师长》,他一手包办编、导、演三个职位,这部戏一炮走红,但他拿到手的版权也只有区区3300元,并且还缴纳了180元的税款。

之后,这两部剧一直在各地电视台播出,但刘德一一分钱都没拿到过。

某电视台在多年前放一次《傻儿师长》,就有450万的广告收入,更不要说现在了。

尽管如此,刘德一却不愿多做计较:

“人一生下来就愁吃愁穿,长大后又要愁名愁利,何苦呢?”

成名后的唯一想法就是重振方言艺术当年的雄风,表示“不能急功近利,推作品粗制滥造”。

我们都记得他在《傻儿师长》里大嚼回锅肉,而在他成名之前,想吃一回肉都是最大的梦,导致后来的刘德一特别爱吃肉,给自己留下病患。

“梅老坎”庞祖云,出生于梨园世家,因为《山城棒棒军》饰演“梅老坎”一角成名,“梅老坎”就直接取代了本名庞祖云。

而早在成名之前,庞祖云也只是川剧院的一名普通职工,妻子是重庆合成洗涤厂的普通工人, 家里所谓的家具就是两张板板床,很多时候,都要靠借钱度日,直到后来开始拍戏,家境才慢慢好转。

他最爱成都的“五牛”烟,江津的“跟斗”酒。

这两样东西,是他从穷苦日子里带来的,香烟几毛钱一包,老白干都是散装的那种高度白酒。

当他成名之后,依然没能改掉这两样廉价的“奢侈品”,别人送的五粮液,也全被他拿去换成了二锅头。

他们当中,沈伐可谓是最幸运的一个。

在1988年登上春晚的舞台,谐剧《零点七》将四川方言喜剧推向全国。

同时,由他主演的《王保长》在整个西南地区很是火了一把,接着推出《王保长》系列。

沈伐从小生活在重庆嘉陵江边上,父亲是个铁匠,一家人从来没有过艺术细胞。

到他那里,却对曲艺非常感兴趣,小学就玩金钱板,中学开始喜欢话剧、舞蹈,在曲艺界,他可谓是“根正苗红”了,接受着专业的表演训练,十几年如一日,为后来的谐剧表演打下坚实基础。

在1963年遇上巴蜀谐剧创始人王永梭,视其为偶像,对他不断模仿,偷师学艺,十年之后,王永梭已经不能再登台,沈伐却拜师王永梭,接受王永梭的指导。

王永梭给沈伐安排的第一个戏是《十二点正》,王永梭手把手教,一段一段帮他排,第二天觉得不合适,又重新来过。

这个节目后来在春晚上被改名《零点七》,在全国大获成功。沈伐也就成了巴蜀谐剧的第二代掌门人,并且被评为第八届“巴蜀文艺”终身成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其主演的谐剧《王保长》演出就高达3000余场,还拍摄成了电视剧,更是家喻户晓。

三、巴蜀谐剧先驱者——王永梭

巴蜀谐剧创立于1939年。

在1938年的时候,王永梭还是川军团某团的一个小官兵,在隆富师(隆昌和富顺)管区组织抗日宣传活动中,创作了自称为“拉杂剧”的曲艺节目《买膏药》。

并在次年川军参与的元旦游艺晚会上正式演出,并得到剧作家曹禺的高度评价,至此,巴蜀谐剧有了自己的雏形。

王永梭小时候体弱,常撒尿在床上,长得像个猴子。

6岁那年,弟弟妹妹先后出麻子,病势凶险,她母亲就向菩萨许愿:

“只要孩子们医得好,我就为你挂红放鞭炮……”

谁知,掌上明珠似的弟弟妹妹都没医好,倒是他这个“小秧鸡”悠悠然活了过来。

从此,母亲对任何菩萨都不理不睬,因为他们一点都不灵!

正所谓老天不让你走,绝对要喊你干大事!

王永梭虽然不受父母宠爱,但是天资聪颖,对文化艺术兴趣浓厚。

有一次安岳举行全县中学生学艺观摩会,以《国难当前,学生应负之使命》为题目作比赛。

王永梭就以 “颗颗绯长江,处处成国耻;一腔少年血,誓偕倭蛮死” 的豪情壮志应付,短短二十字,就想交卷下去玩。

前排女生看见其卷面都没几个字,小声嘀咕:

“哟,这么快?莫不是交白卷吧!”

谁知这首诗却歪打正着,赢得教师和 社会 名流组成的评委们一致夸赞,毫不犹豫地把第一名给了他。

17岁初中毕业,同父异母的姐姐鼓励他继续深造,王永梭投考遂宁农业高中,一下子成了该校的“状元”郎。

但是左凑右凑,学费怎么也凑不够,只得在家当起了待业青年,知情者无不为之惋惜。

满腹才华,他却甘愿在安岳、合江做小职员,后来又到川军团当文书,工作之余,那些过剩的精力都放在了最喜欢的话剧、川剧等等业余舞台上,为后来的谐剧表演点满技能。

他演起戏来,可以说是不要脸也不要命。

当年流行一首叫《镰刀舞歌》的曲目,王永梭伙同四个大男人扮成村姑,挥刀割草,在留声机音乐的伴奏下又唱又跳。

王永梭饰演的“幺姑”很害羞,女伴就用头巾帮他遮住眼睛,“瞎了”的王永梭也就放开胆子,背着个大背篼跳得昏天暗地。

结果一头撞下万年台,吓得观众魂飞魄散,好在事先安排好的助手把他接了个结实,又一把把他推回舞台。

等到曲终人散,王永梭望着高高的万年台下,是白花花的石地板,冷汗直冒,要是万一没接住,小命就搭上了。

于是有人就笑他:

“别人演戏是不要脸,王永梭演戏,既不要脸,也不要命!”

当他饰演《惊梦》中的唐明皇,原本的剧情是安禄山造反进皇宫,惊慌失措、衣冠不整的皇帝把帽子吓掉了,披头散发。

可是“草台班子”只借来了道具服,没有借来假发,而王永梭又是剃个光头。

演到这一刻,他就在那里“稳起”。

台下的票友就不干了,急忙大呼:

“赶快把帽子取了,脱了、扔了……”

这一取,就只剩下了一个“光头皇帝”,惹得观众哄堂大笑,他又赶忙把帽子戴了回去,几扯几弄,帽子散架,台下笑得炸了锅……

正是他这样“不要脸”的表现力,王永梭一生创作了100多个谐剧,方言诗200首。

他善于用谐剧刻画人物,用方言朗诵诗叙述故事,自编自演,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广受巴蜀人喜爱。

生平事迹被录入《中国当代名人库》《中国文艺家专辑》《中国戏剧家名录》《世界华人喜剧界名人录》《中国川曲艺术家名录》……

因为他的存在,巴蜀的喜剧文化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1915年生,1990年去世,一生致力于巴蜀的戏曲文化艺术,广收门徒。

1980年在北京连演了18个专场。

在成都、重庆、温江等地先后举办“王永梭谐剧”培训班,专业学生和业余学生多达上百人,其中沈伐、凌宗魁、涂太中、张廷玉、李永玲、夏曼云、叮当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其得意门生涂太中和沈伐,同样为巴蜀的谐剧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涂太中弟子遍布,里面的王宝器、铁公鸡、花喜鹊都在川渝地区颇有人气,组成了“涂家班”。

如果说巴蜀谐剧造就了无数辉煌,那么、王永梭无疑是这份辉煌背后的奠基人,他就像一棵树,绿叶繁茂,开满枝丫。

四、巴蜀喜剧的衰落与反思

随着教育事业普通话的普及,方言这一本土文化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很多土话都渐渐失去流传。

如果你对你家孩子说“叮叮猫”,孩子会问你那是啥玩意儿,但你说蜻蜓,他就秒懂了。

而方言谐剧却离不开土话,如果缺少了土话的陪衬,方言剧也就大打折扣。

或许是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流逝,许多巴蜀方言喜剧人都在苦苦思索,要么转型做中规中矩的演员,就比如赵亮和王迅,这两人在影视行业可以说已经逐渐抛弃了方言剧,偶尔说几句四川话,总是让人倍感情切。

还有一大部分人又离不开方言剧,就不得不继续耗着。

在2005年,著名巴蜀笑星廖健也另辟蹊径,以音乐的形式表达方言文化,他的那一首《素芬》可以说火了一把,把一份简单的爱情表现得诙谐幽默,唱出来让人捧腹大笑。

紧跟热度,他又创作了《斗地主》,紧跟当时最爱玩的这一 娱乐 方式,然而热度比不上《素芬》,后来再怎么创作,都不能有多大起色,这条路子也就行不通了。

那一时期最为优秀的巴蜀喜剧人聚在四川电视台的《明星茶馆》,苟延残喘,他们很想让巴蜀谐剧能走下去,田长青、闵天浩、王宝器、铁公鸡、矮冬瓜、叮当、万喜、媛凤、巴登等人都在其中,每天挖空心思编排方言剧。

然而这个节目却仅仅局限于巴蜀地区,外界知之甚少,那些节目也很难有上称之作,再也无法达到曾经的辉煌。

时间再往后走,他们也是逐渐销声匿迹,很难听闻他们出现经典之作。

巴蜀谐剧的衰落,除了地域的局限性,更多的是失去了创新性,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

任何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它都离不开生活,李伯清之所以能让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和他对生活的观察与总结是分不开的。

刘德一如是,庞祖云沈伐一样如此,他们能展现出一段经典,都是在生活中长期沉淀下来的结果,他们的节目总是让人百看不厌。

在川渝地区,他们就好比鼎盛时期的周星驰、成龙、李连杰……

而观察后来的巴蜀喜剧人,他们可谓真的是表演,为了演而演,失去了生活的内涵,虽然我们也有捧腹大笑的时候,但是却难以让人印象深刻。

包括现在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那些方言剧表演,虽然人气颇高,但始终抓不住喜剧的内核,久而久之,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当一种文化被名利与流量左右,就失去了对完美艺术的追求。

然而当我们对比东北的喜剧表演,又发觉他们居然可以长盛不衰,新鲜血液不断涌现,他们的成功又来自哪里?

除了赵本山和郭德纲团队的大力扶持,更多的是他们有一群不断寻求突破的人,不仅仅局限于表演,我们总会在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一丝丝生活的影子,或者有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

艺术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利益的滋养,但艺术完全为名利而来,只会走入死胡同。

即便方言文化有一种被取代的趋势,我们也应该在这夹缝中寻求一线生机,这个生机就是对世界与人生的感悟,否则就真的完了。

赵亮 饰 毛子(参与过第一部)

庞祖云 饰 梅老坎(参与过第一部)

王讯 饰 廖壳子

廖晓宣 饰 老扯

张德高 饰 贾铁树

媛凤 饰 田寡妇

莫含 饰 夏安全

张玺 饰 齐娜

杨希嫣 饰 梅静

陈亮 饰 孟小渝(参与过第一部)

李莉波 饰 余姐

这部戏是庞祖云的遗作,怀恋老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