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劳会战其实实际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女朋友 0 131

艾劳会战其实实际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第1张

艾劳会战其实实际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导读:艾劳会战其实实际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发生在公元1807年的艾劳会战,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作战期间,所经历的一场惨烈的战役。艾劳会战简介几乎在法国近代所有重要的军事文献中都有记述,欧洲历史学家提到这场战争时,也常常会用“

艾劳会战其实实际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发生在公元1807年的艾劳会战,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作战期间,所经历的一场惨烈的战役。艾劳会战简介几乎在法国近代所有重要的军事文献中都有记述,欧洲历史学家提到这场战争时,也常常会用“血流成河,惨烈异常”这类令人触目惊心的词语来形容,究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艾劳会战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役,同时,它也是拿破仑征战生涯中,流血最多的战役之一、翻开艾劳会战简介,有关这场战争惊心动魄的文字描述,立刻映入眼帘。1807年2月8日,刚在耶拿战役中击溃普鲁士王国军队主力的拿破仑率军深入东普鲁士,打算一举消灭普鲁士残余部队,不料,行军至半道时,忽然与援助普鲁士的俄国军队正面遭遇,双方随即在艾劳村展开决战。

据艾劳会战简介称,这场战役可谓棋逢对手。俄军主将巴格拉季昂指挥部队凭借有利地形扼守阵地,多次击退了法军的进攻,使得拿破仑自出征普鲁士以来第一次遭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

久攻不下之际,法军悍将达武毅然率领第三军猛烈冲击俄军左翼,其余两路大军则分别向俄军中路和右翼发起猛攻,一时间,炮火连天,法军遭到俄军密集的炮火攻击,伤亡惨重。

拿破仑眼见部队陷入苦战,竟下令缪拉的骑兵部队冒着炮火向俄军阵地发起正面冲锋,由此而上演了拿破仑战争中最壮观的一次骑兵方阵大冲锋。然而俄军方面依然展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英勇,拿破仑引以自豪的骑兵部队最终也未能撼动俄军阵地。至战争结束时,胜负依然没有定论。

艾劳会战经过:1807年2月8日,拿破仑征战史上的著名战役——艾劳会战打响。有关艾劳会战经过的内容,主要记载于欧洲军事史上,这场发生在法军与俄普联军之间的战争因过程惨烈而闻名。战争结束后,尽管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然而谁也没能取得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简言之,艾劳会战是拿破仑毕生所经历的战斗中打得最艰苦的战争,亦是流血最多的战役之一。

据艾劳会战经过描述,1807年2月7日,缪拉的骑兵部队在艾劳城追上了俄军。苏尔特军调集第四军迅速迂回到俄军左翼,俄军遂放弃艾劳据守艾劳东面的高点,此时,拿破仑的大军也赶到阵地外围,一场血战即将拉开帷幕。

2月8日清晨,战斗打响,奥热罗率先领兵对敌军阵营发起冲锋。骤然间,狂风大作,法军几乎睁不开眼。而此时,处于顺风位的俄军占据了有利地形,他们迅速将火炮架上高地,居高临下对进攻的法军展开了猛烈炮轰,阵地前顿时血肉横飞,奥热罗将军的第一轮冲锋被炮火所阻,不得不败下阵来。

拿破仑见此情形,亲自率队冲击敌方阵地。由于天气恶劣,双方你来我往打得异常艰苦。在往来厮杀和急剧搏斗中,两军阵前尸横遍野,法军的英勇进攻在俄军毫不留情的炮击面前转眼就变成了拉锯战。眼见久攻不下,拿破仑竟下令让缪拉的骑兵团冒着俄军炮火发起正面冲锋,却依然被俄军击退。拿破仑在部将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依然站立阵前巍然不动,与敌人进行着殊死搏斗……艾劳会战经过惨烈的一昼夜厮杀,终于在血流成河中落下了帷幕。

艾劳会战评价:欧洲军事史上普遍对发生在1807年2月的艾劳会战评价极为特殊,称之为“欧洲火器时代最惨烈的一战”。之所以对艾劳会战有此评价,原因不仅是因为它是拿破伦征战史上打得最为艰苦、流血最多的一战,同时也是因为俄普联军在这场战争中同样也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英勇,由此而打破了十九世纪初法军在欧洲大陆上战无不胜的神话。

人们常说,拿破仑戎马一生中遭遇的真正的灭顶之灾,唯有滑铁卢战役,然而艾劳会战作为几乎赔掉其一半家底的惨烈战役,在拿破仑一生的战争史中必然绕不过去。事实上,就战役结果来研判,拿破仑几乎输掉了这一仗,并且,在此一战之后,奥热罗所部与被拿破仑视为瑰宝的缪拉骑兵团皆遭到了重创,这意味着拿破仑在今后的战斗中再无预备队可用,由此可见,法兰西人民将艾劳会战评价为一场“输赢难以定论”的战役,显然是顾及拿破仑皇帝及帝国陆军元勋们颜面的说法。

战役之初便没能占据有利地形的法军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动地位,所以,尽管在相持阶段,拿破仑身先士卒,率领部队数次向俄军阵地发起冲锋,然而在敌人猛烈的炮火面前,法军英勇无畏的冲锋始终难以奏效,即便骑兵团在皇帝的指挥下,上演了拿破仑战争中最壮观的一次大规模冲锋,依然被俄军击溃。

战役结束后,虽然由于俄军退出了战场,拿破仑得以宣布最终取胜,然而历史对艾劳会战的评价,却并不会因拿破仑的自我标榜而倾向于法国的胜利,客观意义上来说,它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发生在公元1807年的艾劳会战,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作战期间,所经历的一场惨烈的战役。艾劳会战简介几乎在法国近代所有重要的军事文献中都有记述,欧洲历史学家提到这场战争时,也常常会用“血流成河,惨烈异常”这类令人触目惊心的词语来形容,究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艾劳会战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役,同时,它也是拿破仑征战生涯中,流血最多的战役之一。

翻开艾劳会战简介,有关这场战争惊心动魄的文字描述,立刻映入眼帘。

1807年2月8日,刚在耶拿战役中击溃普鲁士王国军队主力的拿破仑率军深入东普鲁士,打算一举消灭普鲁士残余部队,不料,行军至半道时,忽然与援助普鲁士的俄国军队正面遭遇,双方随即在艾劳村展开决战。

据艾劳会战简介称,这场战役可谓棋逢对手。俄军主将巴格拉季昂指挥部队凭借有利地形扼守阵地,多次击退了法军的进攻,使得拿破仑自出征普鲁士以来第一次遭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

久攻不下之际,法军悍将达武毅然率领第三军猛烈冲击俄军左翼,其余两路大军则分别向俄军中路和右翼发起猛攻,一时间,炮火连天,法军遭到俄军密集的炮火攻击,伤亡惨重。

拿破仑眼见部队陷入苦战,竟下令缪拉的骑兵部队冒着炮火向俄军阵地发起正面冲锋,由此而上演了拿破仑战争中最壮观的一次骑兵方阵大冲锋。然而俄军方面依然展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英勇,拿破仑引以自豪的骑兵部队最终也未能撼动俄军阵地。至战争结束时,胜负依然没有定论。

艾劳会战经过

1807年2月8日,拿破仑征战史上的著名战役——艾劳会战打响。有关艾劳会战经过的内容,主要记载于欧洲军事史上,这场发生在法军与俄普联军之间的战争因过程惨烈而闻名。战争结束后,尽管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然而谁也没能取得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简言之,艾劳会战是拿破仑毕生所经历的战斗中打得最艰苦的战争,亦是流血最多的战役之一。

据艾劳会战经过描述,1807年2月7日,缪拉的骑兵部队在艾劳城追上了俄军。苏尔特军调集第四军迅速迂回到俄军左翼,俄军遂放弃艾劳据守艾劳东面的高点,此时,拿破仑的大军也赶到阵地外围,一场血战即将拉开帷幕。

2月8日清晨,战斗打响,奥热罗率先领兵对敌军阵营发起冲锋。骤然间,狂风大作,法军几乎睁不开眼。而此时,处于顺风位的俄军占据了有利地形,他们迅速将火炮架上高地,居高临下对进攻的法军展开了猛烈炮轰,阵地前顿时血肉横飞,奥热罗将军的第一轮冲锋被炮火所阻,不得不败下阵来。

拿破仑见此情形,亲自率队冲击敌方阵地。由于天气恶劣,双方你来我往打得异常艰苦。在往来厮杀和急剧搏斗中,两军阵前尸横遍野,法军的英勇进攻在俄军毫不留情的炮击面前转眼就变成了拉锯战。眼见久攻不下,拿破仑竟下令让缪拉的骑兵团冒着俄军炮火发起正面冲锋,却依然被俄军击退。拿破仑在部将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依然站立阵前巍然不动,与敌人进行着殊死搏斗……

艾劳会战经过惨烈的一昼夜厮杀,终于在血流成河中落下了帷幕。

艾劳会战评价

欧洲军事史上普遍对发生在1807年2月的艾劳会战评价极为特殊,称之为“欧洲火器时代最惨烈的一战”。之所以对艾劳会战有此评价,原因不仅是因为它是拿破伦征战史上打得最为艰苦、流血最多的一战,同时也是因为俄普联军在这场战争中同样也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英勇,由此而打破了十九世纪初法军在欧洲大陆上战无不胜的神话。

人们常说,拿破仑戎马一生中遭遇的真正的灭顶之灾,唯有滑铁卢战役,然而艾劳会战作为几乎赔掉其一半家底的惨烈战役,在拿破仑一生的战争史中必然绕不过去。事实上,就战役结果来研判,拿破仑几乎输掉了这一仗,并且,在此一战之后,奥热罗所部与被拿破仑视为瑰宝的缪拉骑兵团皆遭到了重创,这意味着拿破仑在今后的战斗中再无预备队可用,由此可见,法兰西人民将艾劳会战评价为一场“输赢难以定论”的战役,显然是顾及拿破仑皇帝及帝国陆军元勋们颜面的说法。

战役之初便没能占据有利地形的法军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动地位,所以,尽管在相持阶段,拿破仑身先士卒,率领部队数次向俄军阵地发起冲锋,然而在敌人猛烈的炮火面前,法军英勇无畏的冲锋始终难以奏效,即便骑兵团在皇帝的指挥下,上演了拿破仑战争中最壮观的一次大规模冲锋,依然被俄军击溃。

战役结束后,虽然由于俄军退出了战场,拿破仑得以宣布最终取胜,然而历史对艾劳会战的评价,却并不会因拿破仑的自我标榜而倾向于法国的胜利,客观意义上来说,它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1897年12月,俄国海军进入了中国东北港城旅顺,接着,强行向清政府“租借”了这里,并在此建立了俄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经过几年的建设,俄国人在旅顺修建大批坚固的水泥工事,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和机关枪,整个旅顺俨然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而这座堡垒的制高点就是203高地,它位于旅顺的西北部,俯视着港口和全城。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打响。按照日军的战略部署,攻占旅顺是整个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日本认为,只要旅顺还在俄国人手中,俄军舰队就随时威胁着日军的海上交通线,因此,必须将它夺下。5月31日,在占领大连而获得了新的补给基地后,日军加速向旅顺逼近。为了尽快攻克旅顺,日军统帅部特地调兵遣将,成立了第三军,由以骁勇著称的乃木希典出任军长,担纲主攻旅顺。这个军由第一、第十一两个师和3个炮兵联队组成,配备有攻城用的重炮。到8月中旬,日军在旅顺城下部署了6万军队和包括198门11英寸口径的攻城炮在内的各类火炮400门以及72挺机枪,完成了包围旅顺的工事和阵地的修筑。与此同时,由52艘战舰组成的日本舰队也紧紧地封锁住了旅顺的港口。在大连失守后,沙俄政府严厉警告俄军满洲军总司令库罗帕特金将军不能将旅顺丢失,因为旅顺的丢失将使俄军陷入几乎不可逆转的绝境。为了改变旅顺俄军的处境,库罗帕特金下令以一个军的兵力支援旅顺。然而,6月14日,该军在与负责阻击俄援军的日军交战中大败而归,这使得旅顺俄军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之中。到7月底,俄军丧失全部城外防御阵地。当时守军的力量是人员4万人、火炮646门和62挺机枪。库罗帕特金的对策是死守旅顺,等待援军前来解围。

在旅顺城下,疯狂的两军都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打败对手,日军将旅顺的得失视为整场战争成败的关键,而固守城池的俄军则身处背水一战的境地,因此,他们在这里的争夺从一开始就非常激烈。俄军虽然屡屡败北,且战且退,但是,他们凭借坚固工事所进行的顽强抵抗给进攻的日军造成惨重伤亡。在旅顺外围南山争夺战中,日军耗费了一天,才以死伤4400多人的代价攻克了这个弹丸之地。当这个伤亡数据送达日军大本营时,日军将领们大吃一惊,以为前线报告有误,可能是因笔误而多加了一个零。从表面看,在旅顺城下,日俄两军的实力相差无几,各有所长,双方的官兵也都是以凶猛与顽强而闻名,但是,两军的作战计划则相反。日军实行的是主动进攻的战略战术,而俄军执行的则是被动防御的作战方针。更大的差距还在两军主帅身上。乃木希典是日军的著名常胜战将,身经百战,一向以拼杀凶猛而著称,是日本对外战争的急先锋。而担任旅顺防御的俄军主帅斯捷塞尔将军则是平时养尊处优的常败将军。在斯捷塞尔丢失了一连串城外阵地后,心急如焚的库罗帕特金下令由斯米尔诺夫将军接替斯捷塞尔。可是,斯捷塞尔隐瞒了这份任命电报,以致斯米尔诺夫是在战后才知道这次“任命”。

1904年8月10日和14日,日俄海军在黄海两度进行海战,俄国海军连连战败,元气大伤,战斗力被严重削弱。而日军则旨在趁热打铁,一举夺取旅顺。于是,乃木希典指挥第三军向旅顺发起了总攻。1904年8月16日,日军要求俄国守军投降,被拒绝。1904年8月19日,日军向203高地的进攻拉开了旅顺攻坚战的序幕。面对一轮紧接着一轮日军敢死队的进攻,俄军凭借多年修筑的防御工事,寸步不让,居高临下,顽强抵抗,致使日军攻势留下的仅是伤亡,而没有进展。 俄军的工事异常坚固,日军的炮弹仅伤及表面,而无法将它摧毁。而合理的工事群体结构则使俄军的火力,特别是机枪的火力得以构成一片密集的火力网,日军难以逾越这道钢铁弹幕。为了减少伤亡,日军旋即改为夜间进攻,但仍收效甚微,伤亡数继续直线上升,连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都阵亡在阵地前。战斗的惨烈丝毫没有动摇乃木希典的斗志,他声称:被包围的俄军死一个少一个,而日军要补充多少都可以。

激战到23日晚,已经打红了眼的乃木希典决定孤注一掷,趁夜色发动大规模强攻,并动用了他所标榜的“肉弹”战术,从正面攻击,于是,最激烈的进攻开始了。一位生还的俄军士兵在日记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一个由活人构成的山崩向我们滚滚而来,从谷地和沟壑中都有日本人冲出来。步枪和机枪纷纷发射,探照灯上上下下,使日本兵睁不开眼。他们前进,扑倒,跳起来又向前奔,然后再倒下去。”俄军工事前铺满了倒卧在地的受伤和阵亡的日军官兵,在枪炮声和爆炸声中,夹杂着凄惨的伤员哀号。而日军的进攻浪潮依然汹涌澎湃。日军的后继部队踏着同伴的躯体冲锋陷阵。激战持续到24 日,日军伤亡枕籍,但仅占领了前沿阵地上的两个小堡垒,203高地依然在俄军手中。在这近一周的进攻中,日军伤亡数达到2.79万,约占第三军总兵力的1/3,而俄军的伤亡也达3500多人。在203高地前,堆满了日军的尸体和濒临死亡的官兵,这严重地影响到日军的士气。这样的局面迫使乃木希典不得不放弃对203高地的强攻,转而改为加强对旅顺的围困,等待兵力与装备补充后再作攻击。 日军强攻被挫败,令俄军士气一振。俄军统帅们的如意算盘是利用旅顺的有利地势和坚固工事,一方面牵制诸如日军第三军这类的敌军主力,以减轻日军对其他战场上俄军的压力,另一方面固守待援,在不断消耗日军的同时,等待正在组建的俄太平洋第二舰队的到来,以便最终夺回战场主动权。

而在强攻失败后,日军大本营的作战意图愈加明确:必须尽快占领旅顺。因为只要胜利地结束在旅顺战斗,第三军才能从旅顺解脱出来,进而同其他日军汇合,在辽东半岛同俄国陆军主力展开角逐和决战。如果上述作战意图落空,后果无非是这样的:一、第三军继续在旅顺城下进行消耗,严重的减员将使它在俄军面前捉襟见肘;二、如果不能彻底消灭旅顺港中的俄太平洋舰队,日本就不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尤其是一旦俄太平洋第二舰队赶到,并同港内的舰队汇合,俄国就有望夺回制海权,日本已经取得的战果势必因此而丧失殆尽。

日军第三军开始了第二次强攻,强攻的主要目标仍是203高地。为了这次强攻,日军事先在旅顺外围构建了新的炮兵阵地,装备了一批11英寸大口径攻城炮。与第一次强攻是以步兵的潮水般冲锋开始不同,在第二次强攻中,日军注重了炮战。而俄军毫不示弱,他们将太平洋舰队主力舰上的大口径火炮拆下后安放到陆军阵地上,与日军针锋相对。日军又紧急从国内调集来28厘米口径的榴弹炮,装备第三军炮兵。另外,停泊在海上的日海军还用舰炮支援陆军的强攻。

在203高地前沿,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采用开凿地道的办法来接近俄军阵地,然后实行爆破。这些地道的只距俄军阵地不到50米。但俄军对此早有察觉,他们或开炮或抛掷炸药包以阻拦日军,同时也效仿日军,同样用开凿地道的办法来接近日军阵地,破坏日军的工事。 激战多日,双方僵持在203高地前沿阵地。日军只是占领了前沿上几个无关紧要的地段,但却又付出了6000人阵亡的代价。经过1个多月的相持,10月30日,日军再度动用重炮进行强攻,尽管炮击使俄军工事损坏严重,但俄军仍牢牢掌握着203高地。一位参战者事后写道:“这不是人与人之问的斗争,而是人与钢铁、燃烧着的石油、炸药和尸臭的斗争。”日军两度强攻的失利,在日本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军界对近3万官兵的阵亡极其不满,他们将这归咎于乃木希典的无能。不少人要求将他撤换,任命新的将领来统帅第三军。在民间,许多人指责他那种战术是残杀士兵,要求他剖腹自杀,向国民谢罪。乃木希典的住宅也不时遭到袭击,玻璃窗和屋顶上的瓦片时常被石块砸碎。他还收到大约有2400多封质问他居心何在的信件,要求他辞职或自杀。

然而,对于日本来说更为严峻的是,10月中旬,俄太平洋第二舰队已经起航,正在驰援旅顺的路上;1 1月上旬,俄国陆续向旅顺地区调集陆军,企图扭转俄军兵力明显弱于日军的局面。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频频向日军大本营告急:如果到11月底旅顺战况仍无明显变化,日海军对海上的封锁将会减弱。他还以个人名义致信乃木希典,要求他尽快攻克旅顺,扭转对日军愈加不利的形势。

最高统帅部,作出彻底消灭旅顺港内俄军舰队的决定。乃木希典奉日本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决定发起第三次强攻,一举攻占旅顺,彻底摧毁俄太平洋舰队,使其再无法与远道而来的俄太平洋第二舰队汇合。 此时此刻,为了夺取旅顺,日本孤注一掷了。明治天皇向第三军发出敕命,鼓励将士们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旅顺。乃木希典向全军保证,如有必要,他要亲自率领预备队冲锋陷阵。自日俄战争开战后,日本陆军陆续开赴前线,唯一留在本土的现役师团是由屯田军改编的第七师,日军统帅部决定将第七师立刻派往中国东北,投入攻占旅顺的战斗。这样,日本本土只有后备役老兵了。明治天皇作诗感慨道:“男儿意志刚,纷纷踊跃上战场,国事应共当。留下庭院寂无声,可怜孤老耕作忙。”

11月26日夜,5万日军发动了第三次强攻,主攻目标仍是203高地,充当先锋的是3000多名身上斜挎两条白色布带的敢死队。在敢死队出征前,乃木希典亲自为他们送行,鼓励他们为天皇捐躯。敢死队趁着夜色,以密集的队形,秘密接近俄军阵地,企图出奇制胜地突破俄军前沿阵地。然而,俄军早已发现了日军的动向。在敢死队接近前沿时,俄军突然打开探照灯,以凶狠的火力迎击敌人。敢死队虽然个个英勇,但已无法再向前推进,接二连三地被打倒。乃木希典又连续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被打退。203高地上筑有一个巨型堡垒和两个棱堡,堡垒四周布满带有利刺的铁丝网。该高地与附近山丘的空隙中也精心筑有几道工事。203高地附近的山丘上也筑有坚固的堡垒群和防御日军进攻的堑壕线。俄军凭借着有利的地形和牢固的工事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有效地阻击了日军的推进。

27日晚,日军集中全部力量进攻203高地。当时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漫山遍野的日本兵向山顶扑去,一轮紧接一轮,没有间隙,双方都已分不清冲击波的批次。山坡上,尽是倒在大炮、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的火力下的日本兵,数以万计,而更多的人则踏着尸体和伤兵不停歇地冲锋,到处都是血肉横飞,伏尸累累。乃木希典命令炮兵连续不断地炮击俄军工事,甚至不惜伤及正在接近敌人工事的日本兵。《旅顺》一书的作者巴尔特里特是这样描述此时的203高地的:“自从法军攻击波罗底诺大要塞之后,还可能不曾再看见过这样多的死尸,堆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之内。日本人的死尸十分难看,因为他们的皮肤变成了绿色,显出一种极不自然的样子。没有一具死尸是完整的,在炮弹弹片和破碎枪刀的堆积中,到处夹着零碎的肢体和骷髅。”经过9天的殊死血战,12月5日下午1时30分左右,日军的一个连终于登上了203高地的俄军巨型堡垒。这时,他们发现,在堡垒里,只有一个俄国人还是活着的。接着,日军在203高地上的其他俄军工事里,与俄军士兵展开了白刃战,人们用刺刀、枪托、石头,甚至是牙齿和双手进行撕打。直到5时左右,日军才占领了203高地。在这一次强攻中,又有1.1万日军官兵阵亡。乃木希典在得意之余也作诗感叹道:“愧我何颜看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他随即将203高地改名为与203谐音的“尔灵山”,借以祭奠战死在这里的日本将士。在占领203高地后,日军掌握了旅顺战场上的主动权。从203高地上,日军以重炮轰击港口内的俄军舰船和市区的俄军设施,俄太平洋舰队因此而不复存在。接着,日军步步为营,先是攻克了一系列俄军要塞,然后占领了越来越多的旅顺市区。1905年元旦,斯捷塞尔率领数万残兵败将,向日军投降。而那支俄太平洋第二舰队此时正航行到马达加斯加。5月27日,当这支打算继续北上前往海参崴的俄国舰队在途经对马海峡时,守株待兔的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联合舰队予以迎头痛击,俄国军队几乎全军覆灭,仅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等几艘舰船侥幸逃脱。

战争结束后,乃木希典受到天皇的嘉奖,晋升为大将;而斯捷塞尔被沙皇法庭判处死刑,后改判为10年徒刑。在整个旅顺争夺战中,日军损失人员6万多,俄军损失人员4.4万左右。而日俄两军的厮杀又殃及老百姓,造成不可胜数的中国平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