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化:家长“勒紧裤腰带”送孩子留学

爸爸 0 84

低龄化:家长“勒紧裤腰带”送孩子留学,第1张

低龄化:家长“勒紧裤腰带”送孩子留学
导读:本文《低龄化:家长“勒紧裤腰带”送孩子留学》由(liuxue86com)01月10日转载于河南日报。 据河南日报报道,“你的孩子打算出国吗?”这已成为很多家长见面谈论的重要话题。 出国留学,目前在国内大城市已经形成一股热潮。十八九岁的高中

本文《低龄化:家长“勒紧裤腰带”送孩子留学》由(liuxue86com)01月10日转载于河南日报。 据河南日报报道,“你的孩子打算出国吗?”这已成为很多家长见面谈论的重要话题。

出国留学,目前在国内大城市已经形成一股热潮。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成为近年人数增长最快的留学人群,而且留学有低龄化趋向。河南目前青少年出国留学的情况怎样?出国留学催生哪些现象?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关注留学低龄化现象”系列报道,对这种现象进行解读。

5年前,得知12岁的郑州市小学毕业生吴冕去加拿大读初中的消息时,她的老师、同学以及同学家长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这么小也可以出国留学?这是真的吗?

5年过去了,随着国外考试机构抢滩中国教育市场、重点高中纷纷开设“国际班”和留学中介机构的遍地开花,我省出国留学人数逐年递增,留学大军里中小学留学生的身影越来越多、面孔越来越稚嫩。

出国留学两成是中学生

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08年至2010年,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分别是1798万、2293万和2847万,同比增长比例依次为2443%、2753%、2416%,低龄化发展迅速。

记者了解到,作为目前我省规模最大的国际教育展,大华留学国际教育展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为我省学生和家长提供三次与世界名校面对面的机会。据统计,今年参展院校已将近200所。与前些年相比,各国前来招生的私立高中不断增加,我省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数量也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

“各国更加宽松的签证政策,使留学变得越来越容易。我省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汇率的变化,使更多的家庭能够承受每年10万~20万元的留学费用,留学也因此逐渐大众化。”省内一家资深教育国际交流服务机构总经理李哲告诉记者。

李哲的这种说法在郑州其他多家留学中介机构也得到了印证。记者走访中发现,与去年相比,郑州市各大正规留学中介机构的业务量增幅都在20%~30%。

业内人士称,虽然近年来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大,目前高中及以下学历出境学习的人数约占我省留学总人数的两成。

“勒紧裤腰带”送孩子出去

在郑州市某银行工作的申女士,其儿子今年才4岁,但她已经开始咨询留学中介机构,为儿子将来留学做准备。申女士认为,孩子越小越容易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将来语言、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都能够更快融入。

“现在孩子学习实在太累了,课业重、作业多,夜里11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觉。”家有初中生的张女士向记者抱怨,想在国内上个好大学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同事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不拔尖,今年已经申请到美国一所名校了。”身边成功的例子,让张女士充满了紧迫感,家境并不富裕的她态度坚决地表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儿子送出去。

记者随机对郑州市金水区30名学生家长作了调查,有80%的家长表示只要条件允许,希望孩子有留学经历;60%的家长希望孩子出国读本科;20%的家长认为出国读高中或初中更有利于孩子适应国外的学习。

但也有家长并不赞成18岁以前送孩子出国。在媒体工作的刘女士表示,十分担心过早失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健康不利。“如果孩子高中、大学都是在国外读的话,国内就会缺少朋友、缺少人脉,这对他以后回国工作和生活都有影响。”曾经有过在国外学习深造经历的李先生认为,是否出国读书,须结合孩子的个人意愿慎重考虑,不能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很多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的家长看到了弊端,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出国去留学。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全方面发展,受到国外较为综合性质教育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为孩子镀金,希望孩子在国外可以结识更多的人脉资源。

留学这件事一直都是备受争议,有些人认为留学就是镀金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还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有些人认为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也是一种投资,值得考虑。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考虑

如果说普通家庭年收入并不高的情况下,是要考虑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勒紧裤腰带甚至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这种想法肯定是不推荐的。

倾尽所有给孩子出国留学不仅会让家长压力非常大,也会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认为父母是省吃俭用也要让自己有出息。

孩子在国外不敢参加一些校外活动期,和同学、朋友出去社交都要考虑钱够不够的问题,这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不敢和别人交朋友。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有自卑感、虚荣心,甚至会反过来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足够的钱。

考虑孩子的适应能力

即便在国内,家长依旧会担忧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的事情没有和家里讲。一些思乡情切的孩子会比较留恋家里,不愿意去陌生的环境,这些都是父母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适应能力很强的孩子,他们可以快速融入一个新环境,有效与人沟通,遇到问题也可以自主解决。这些孩子在国外留学就会受益良多,也不会让父母太过操心。

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内向的孩子无法适应陌生环境,甚至语言能力都不达标,在国外生活就会步履维艰。这种孩子并不适合留学,也不建议家长强迫孩子出去留学,孩子很可能会遇到什么事情无法解决,还不愿意和父母讲。

考虑孩子毕业后的就业

国内的大环境习惯了墨守成规,对于海外归来的学子只有敬而远之,很少有行业适合留学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毕竟留在国外生活、就业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这时候就要考虑留学专业与国内就业的适配度,避免孩子回来水土不服。长期在国外,留学生会受到国外文化的耳濡目染,习惯了用外国的社交礼仪、工作经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可是这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专业是不适用的。

对于金融等一些较为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来说,留学是一条不错的路。但是在国外学习一些国内没有的课程专业,或者说文化不相配的行业,这种对于留学生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浪费时间。

留学是捷径,也可能是弯路

留学意味的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改变,也是经济压力、文化冲突以及个人情况的巨大挑战。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留学这件事更要谨慎考虑。综合自己的主观因素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客观改变,再妥善安排孩子是否要出国留学。

孩子在国外,有什么事情家长很难及时照应到。尤其是一些不太和平的国家,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隐患。

世界局势动荡,家长不仅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要综合考虑情况再进行谨慎决定。

最近在看小别离,感觉是个还算真实的剧。

围绕高中留学、青春期展开了在北京三个不同阶层的思考。

而实际上高中出国的竞争力在哪里,在三个不同家庭中,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主角方家,是医生+公司高管配置,属于upper middle class。孩子学习成绩中游,但天资聪明。出国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给孩子开拓视野,提供更多选择。并且借助国内相对更扎实的基础教育,能够在国外考进一个相对更好的学校。

导演张家,设定是离异二婚房地产富豪。儿子是三个孩子里学习最差的。在父子桥上的对话那集,已经很明确了。成绩只够职高,以后接班,学历看不过,会影响领导形象,无法服众。所以出国只为镀金。

金家,是社区医生+出租车司机的北京基层配置。能够和另外两家在一个小区,全凭拆迁。但孩子学习最好,家里送孩子出国属于砸锅卖铁。而目标学校,也是国外的顶级学府。

而从我的职业角度来看,这三家只有主角家庭适合送孩子出国。

说白了,送孩子出国留学,主要看三个方面:父母经济条件,孩子自控能力,还有就是留学对孩子本身成长和心态上的影响。

那么这样看,张家和金家就不行了。

张家的问题在于,儿子本身丧母,又对后妈和爸爸很有意见。无论怎么做工作,都很难让孩子没有给后妈孩子倒地方的感觉。而且从学习不好来看,自控能力也堪忧。

老张还准备在国外给孩子买房子雇保姆。这要是到了国外,脱离了监管,妥妥一个吃喝玩乐的混世魔王,而且当爹的还理亏,管都没法管,最后能顺利毕业都是祖上积德。

而金家,孩子学习虽然好。但看得出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老金和老婆吵架之后给女儿买手机,让女儿猜礼物,琴琴都是猜笔袋书包这种东西。可见孩子很懂事,但也心里很苦。

这种情况下,再砸锅卖铁搬家去大兴,把孩子送出国。那么以后顺利毕业虽然没问题,但父母就算很开明,嘴上不说,在道德上的重压也很容易使小姑娘心理上走向极端。而以剧中她妈妈的各种表现来看,估计会各种碎碎念。。

只有方家,父母都算事业有成,承担留学问题不大,不会给孩子造成太大心理压力。学习上虽然不算好,但基本的自控能力是具备的。周姐姐的几天家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方朵儿确实能够接受西方的教育模式。而且从方朵儿初三就能写网文连载来看,国内的教育体制确实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孩子的天分。

我曾经在某个答案里说过,高中留学是最好的时机。但当时并没有从孩子心态方面考虑过,只是从最终就业和文化兼容方面作出的判断。小别离这个剧探讨了青春期和留学之间的化学反应。我觉得很有意思。

三家要送孩子出国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过完这个过渡期。毕竟,相对简单的国外环境能够更好的与孩子的青春期进行衔接。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出国留学也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毕竟欧美国家的teenager们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孩子送出去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把握自己的留学生涯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小别离这个剧给出的三个典型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