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历史上二婚之后走上人生巅峰的女人其实挺多的,比如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宓、刘禅的穆皇后吴氏、汉景帝的皇后王娡等等。但是看到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应该还是武则天。武则天14岁就嫁给了唐太宗为才人,26岁的时候出家当了尼姑,32岁时被
历史上二婚之后走上人生巅峰的女人其实挺多的,比如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宓、刘禅的穆皇后吴氏、汉景帝的皇后王娡等等。
但是看到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应该还是武则天。武则天14岁就嫁给了唐太宗为才人,26岁的时候出家当了尼姑,32岁时被高宗立为皇后,她二婚再嫁之后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从她和唐太宗的关系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她的的确确是二婚之后才走上人生巅峰的。对于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上是没有很详细的记载的,只有武则天在晚年的时候回忆自己为太宗驯马的事。
太宗有匹马叫做狮子骢,长得肥壮,性格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武则天当时侍奉在侧,她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需要三样东西:铁鞭、铁棍和匕首。用铁鞭抽它,它不服,就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还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听了武则天的话,唐太宗夸奖武则天的志气。
尽管如此,五则太难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提高,反而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建立起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依例和一些没有子女的嫔妃进入感业寺为尼,期间他和李治还是藕断丝连。
在永徽元年五月,唐高宗在唐太宗周年忌日进入感业寺进香的时候,又和武则天相遇了,两人互诉离别之情。永徽二年,因为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想以此打击萧淑妃。
后来就是武则天一路进阶得宠、生子、当女帝一条龙的辉煌事迹了。
原则上这两种选择对于寡妇来说都是可能的,律法层面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与要求。主要还是看当事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以及她个人的意愿。
汉朝时期,就有汉武帝姐姐即平阳公主,她前后一共嫁了三位丈夫,先是嫁给了平阳侯曹寿,可在曹寿去世后,平阳公主便改嫁了汝阴侯夏侯颇。结果夏侯颇也不长寿,也先于平阳公主而去。后来还是皇后卫子夫拉线帮她嫁给卫青,至此一共改嫁两次,经历了三任丈夫。
但古代女子要改嫁,在宋代以后变得不再那么容易。
宋代宋明时期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三纲五常、人伦道德,外加程颐、朱熹的兴起更是将儒学礼教、贞洁烈女观念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女子的贞洁被奉为美德,渐渐形成了一种“守寡光荣,改嫁可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改嫁是要遭到社会谴责的,所以守寡女子往往会选择默默地独守空房直至生命终结。
这种年纪轻轻甚至连孩子都没有的守寡女人生活一定是十分艰难的,但总不能日子就此不过了。在清朝有一个17岁刚生下一子一女就守寡的女子,由于社会观念她没有办法去改嫁,但漫漫人生路总要走下去,于是她白天拼命的工作,最后硬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肯干,振兴整个家族,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积攒了丰厚的财产。虽然没有夫君福,却一生忙碌为子孙,也不失为古代深受封建思想毒荼女性的一个榜样风范。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噢,望采纳。
在曹丕的时代,女子再嫁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取一个再嫁的女子也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因此,曹丕取甄宓是一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在正常不过的事了。
因为宋明理学的广泛传播和推崇,现代人对于再嫁和娶再嫁的女子都是有一些偏见的,我们也理所当然的以为,古人对于再嫁和再娶都是反对和不屑的。特别是贵族,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建立豹房,喜欢人妻的事被广泛诟病。
实际上,宋代以前,都没有这回事。甚至于在隋唐以前,对于人口并不发达的古代,传宗接代,发扬家族血脉很重要。因此,对于配偶来说,生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在嫁的女子一般生过孩子,证明生养能力比较强。咳咳,勿喷,这事顺带过一下。
说回曹丕娶甄宓这事,在那个年代,并没有这么多的封建礼教约束。我们说两个人大家就明白了。第一个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王娡在入宫为妃之前,嫁给金王孙,还生过一个女儿金俗。后来听算命的说,王娡是富贵命、要生天子,王娡之母才将王娡送进宫去。
王娡进宫后,很得汉景帝宠爱。王娡还将算命、再嫁的事给汉景帝刘启说,刘启听了还很高兴。后来刘彻顺利封为胶东王,与陈阿娇定亲,成为太子,即位皇帝,王娡的身份也就跟着水涨船高。王娡再嫁,根本没有对她的地位和身份造成任何的不堪。
从王娡敢于说、汉景帝听了很高兴,就足以说明,当时并不忌讳这个。第二个例子是卞皇后,曹丕的生母。卞皇后虽然不是在嫁,但是他们家所从事的职业当时称之为倡家,颇有点卖艺不卖身的味道。但曹操依然不介意,而将其扶为正室。她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均为一时豪杰。她本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
因此,那个时代,娶寡妇、再嫁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女子的身份也没有太多在意。只要两情相悦,有何不可?甄宓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一直在邺城侍奉婆婆刘氏。袁氏败亡后,曹丕进入袁府,见甄宓美貌,为之心动。曹操知道后,便为曹丕迎娶了甄宓。甄宓独宠于曹丕数年,生了魏明帝曹叡在内的两个儿子。后来曹丕登基,甄宓成为皇后。但甄宓也渐渐失宠,心有怨恨,被曹丕赐死。
同时,甄家也是河北望族,又有袁氏遗孀的身份,曹丕娶甄宓,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收服河北人心的好机,而对于袁氏余族来说,也是一个表示臣服的好机会。甄宓本人更是不敢表示反对。
而许昌因为天子的存在,曹操很不舒服,本就有志于在邺城建立他的大本营。因此这桩婚事对各方都是有利的,十分顺利,并没有像题主所说,还要冒多大的风险,承受多大世俗的压力。
顺便提一句,野史传闻,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均爱慕甄宓的美貌,还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子彧觉得可能性不大。曹操姬妾很多,没必要贪恋儿媳妇;曹植如果有想法,洛神赋如果是真的,那曹植也就不会活那么长了。
孔子的太太
金陵客
孔子的太太是谁?恐怕许多人不知道。《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没有一个字涉及他的太太。历朝历代研究孔子者甚多,也没有看到有谁专门研究过他的太太。对许多人而言,这个人似乎不存在。但是孔子肯定有太太。因为,《论语》记载着孔子教子和嫁女的事。既然有儿子有女儿,可见孔子一定有太太。
第一个提供孔子太太信息的人,是三国时代的王肃。他在《孔子家语》中简略地写了孔子生平,有这样几句话:“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这些话让我们知道,孔子结婚年龄为十九岁,太太的姓氏为“亓官氏”,婚后一年,他们就有了一个儿子。可以说,王肃的报道算是比较全面了。
可是现在的人喜欢追根究底。对孔子这样的“老牌明星”而言,王肃这样短短的几句话显然让人不过瘾。
其实孔子太太一生一定很有故事。王肃没有写,读者却可以想。历史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之前丧母。尽管孔子有九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们却均属同父异母,孔子的哥哥孟皮还是残疾人。
孔子能够娶妻,有没有得到哥哥姐姐的帮助?看来,可能性不很大。一个“贫且贱”的孤儿,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娶妻生子,除了说明孔子自有其过人之处外,却也证明,那个当初看上他的姑娘,确实好有眼力。
这位“宋之亓官氏”姑娘,到底看中孔子哪一点,她自己没有表白。分析起来,最主要的一点,我看恐怕是她认为孔子迟早能够出人头地。因为坚信这一点,她嫁给了孔子。事实上,他们这段婚姻的开头几年,还是很能够证明这一点的。生了个儿子还有国君赐鱼,在她看来,恐怕真的无比荣耀。
不过,孔子实在不是那种官场混混式的人物。等她发现并确认这一点之后,她已经跟在孔子后面吃了多年的苦了。这种苦日子终于过不下去,她对孔子青云直上的信念终于破灭,她也就离开了孔子。
历史记载,她去世后,儿子伯鱼为母亲服丧一年,期满之后,念及母亲一生的不幸,依然禁不住伤心落泪。孔子知道后说:“嘻,其甚也。”有人这样理解:孔子不以为然的原因是“礼”,按照“礼”的规定,对已经改嫁的母亲的去世,是不能这样尽情伤心的。我却认为,孔子不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太太虽然离异了,谁敢说,在孔子心里,就没有一点对太太的怀念之情呢?
在我看来,孔子婚姻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贫穷。《论语·阳货》记载孔子的感叹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两千五百年来,学者们各有各的解释。鲁迅曾在文章中说:“孔子把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但不知道这‘女人’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我却知道,这一定包括了他的妻子。
其实,所谓“难养”,不过是一句大实话。首先,这个“养”,必须有相当的物质条件;其次,这个“养”,同时必须具备必要的精神条件,可以猜测,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孔子的夫人也更需要感情上的呵护、志向上的认同。然而,孔子是轻富贵的人,这让夫人感觉看错了人。孔子陷入了两难境地:在家则经常吵闹,离家太久了,妻子又幽怨不绝。
孔子太太大约死于公元前485年,十多年后,孔子去世。司马迁记载了孔子去世的盛况,却没有一个字说到孔子夫妇合葬。这大约是因为孔子太太没有能一直陪伴孔子。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倒真的开明得很。他的儿子50岁先他而去世,儿媳妇随即改嫁,没看到他老人家说一个“不”字。
一直到宋代以后,在孔庙大成殿后建造寝殿时,人们才开始想到她。从此,她才作为专职的“至圣先师夫人”,和她的前夫一起被人供奉在那里。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寡妇再嫁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导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对女性的贞洁是十分看重的,甚至除了许多女则女戒来规范女性的行为。在古代人眼里,女性的贞洁是她们必须穷极一生去维护的东西,即使丈夫去世了,人们也觉得为寡妇应该为丈夫守身如玉。这点从历朝历代,对于那些能够终生不改嫁的寡妇赐予贞洁牌坊就可窥见。
在明朝时期,人们对于妇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认为贞洁是女性最为重要的东西。女性嫁了人之后就要从一而终,但是有一位深得皇帝信任的宦官刘瑾,却一反常态,在独揽大权之后下令所有的寡妇都必须改嫁,对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刘瑾的崛起
刘瑾从小就是个非常机灵的人,即使后来成为太监,他也经常能够审时度势作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在弘治时期,机灵的刘瑾获得了侍奉太子的机会。当他去到了还是个顽童的太子身边时,他就意识到机会来了,因此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用尽心思讨好太子。
因为太子朱厚照的父亲孝宗一直全身心投入于政事之中,所以难免会忽略了对太子的教导,而太子天性就比较爱玩,身边又都是一些讨好自己的小太监,所以更助长了其顽劣的习性。
为了得到太子的赏识,刘瑾经常想方设法,找出了许多新鲜的玩意诱使太子胡闹,让太子沉迷于各种游猎活动和声势犬马之中,为此太子也就更加看重刘瑾这样的玩伴了。在太子继位后,刘瑾这种深受皇帝信任的宦官,自然也在政事上得到了皇帝武宗的重用,从而拥有在政坛上兴风作雨的能力。
在太子顺利继位成为武宗之后,他信任并且重用的不仅仅是刘瑾这一名宦官,其他几位从小陪伴着自己的太监,如魏斌,高凤,罗翔等七人,都得到了武宗的重用,这些宦官在弘治时期个个都有权有势,在政坛上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地位,因此这7名太监加上刘瑾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八虎''。
被称为八虎的这8名宦官,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在官场上任职的那些官员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但凡是被他们盯上了,大多都是非死即伤。毕竟小皇帝总会更偏向自己看重之人,所以也就助长了他们望肆意妄为的底气。这8名太监的心思从来都没有放在国家大事上,反而总是想方设法诱引皇帝纵情享乐。他们一方面让皇帝四处游玩,不理政事,另一方面趁机弄权,到处为非作歹。这八名宦官的所作所为,让当时明朝的人们深恶痛绝,而作为虎王的刘瑾,也更是招人厌恶。
当时众多朝臣看到武宗在这些宦官的影响下,对政事全然不理,整日一门心思只投沉浸在享乐上。这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这些忠良之臣都深深为武宗这种境况担忧,开始进言劝诫武宗。一开始武宗听到这些臣子的劝诫,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会怒斥这些臣子,直到有人告知武宗,上天已经发出了示警,再这么下去可能会使整个国家覆灭,武宗这才感觉到害怕,听从了臣子的意思,打算将刘瑾贬斥到南京。
朝廷中那些忠臣良将看到皇帝开始动摇的时候,好像突然看到了国家未来的希望,便想方设法希望能够趁此机会彻底为明朝除掉祸根。当时,以谢迁、刘健能臣子为首的官员,打算在第二天拼命劝诫武宗一举杀死刘瑾,顺便灭掉其他7虎。没想到这时候他们之中出现了内奸,内奸向刘瑾透露了这个消息,使得刘瑾提前布局,得到绝地反扑的机会。
刘瑾深知武宗对他们是十分信任且有感情的,并且是一个心软念旧情的人,因此在得到消息之后,刘瑾赶忙召集其他七虎,八个人一起跪倒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表忠心,他们这幅可怜至极的模样让皇帝为之动容,就这样八虎的命运在一夜之间得到改变。原本这八虎已经陷入了必死之局,没想到一番哭哭啼啼之下,竟然使得剧情急转直下,不仅没有丧失性命,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权力。
排除异己,独揽大权
在刘瑾重新得势之后,他要做的第1件事,就是报复那些想要致自己于死地的仇家,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以忠臣著称的王岳。在他的一番算计之下,王岳无辜被害。而在取了王岳的性命之后,刘瑾仍然觉得不满足,依然有一口闷气卡在喉咙里,于是他继续展开剿灭王党的行动。许多忠臣良将在这场清剿活动中的无辜受害,一些被贬到了边境,一些则是遭受酷刑之后惨死狱中。
除了王党之外,当时规模更大的是谢党和刘党。谢党和刘党都是以大学士为首,追随有尚书、主事、郎中等官员,这些人都是海内有名的忠直之士,但是在刘瑾的穷追猛打之下,53名忠于朝廷、心系百姓的义士都受到了牵连,甚至有600多人都被剥夺了诰命。
之所以刘瑾能够有如此大的权力去迫害朝廷里的重臣,主要就是刘瑾一直表现的对皇帝忠心耿耿,并且打着为其清除奸党的口号,所以深得皇帝信任的他才能大肆进行这种清除异己的活动。等到朝廷里的忠良之臣都被迫离开或者是丧命之后,刘瑾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弄权了。
刘瑾深知皇帝十分贪玩,并且在玩乐的时候被打扰会十分不开心,于是他经常想出各种好玩的游戏来吸引皇帝的注意,等到皇帝沉迷于游戏之中时,便来请示政事。正在兴头上的皇帝自然会觉得很厌烦,直接将事情交给刘瑾处理,因此刘瑾也就有了窃取大权的正当理由。
当刘瑾大权在握之后,他开始疯狂敛财,而且这种敛财还是打着皇帝的旗号。因为在朝廷中他有说一不二的权利和地位,所以他开始贪污受贿,和历史上的那些贪官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不过因为有皇帝作为自己的保护伞,所以他不仅胆子非常大,而且贪财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一般的贪官。
所有的官员凡是想要面见皇帝都需要向刘瑾行贿,这叫做拜见礼,如果有官员能够升职的话,也需要向刘瑾交一笔贺印钱,如果不给这些钱的话,就会遭受到来自刘瑾的疯狂报复,许多清廉或者正直的官吏都是被这样打发回老家的。当时官位基本成了刘瑾手中的商品,凡是许想要升迁有求于人的,只要给刘瑾足够的贿赂就能办成这件事情。
刘瑾身居高位原因
刘瑾之所以能够大权在握大肆敛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他能够洞察皇帝的需要,并且借助皇帝的手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当时情报局的重要人物,负责侦查情报的厂卫是由他总领的。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他掌握了当时明朝的情报资源,所以能够轻易决定别人的生死。
即使自己的权势已经滔天,但是刘瑾依然非常注重在朝廷之中培养自己的党羽,并且大肆排除异己,可以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在情报侦查系统更是如此,那些怀有异心的都会被刘瑾及时清除出去,只有和他一条心、顺着他的意思去做的人才会得到重用,就连锦衣卫的指挥使,都是听命于刘瑾。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刘瑾还设置了内行厂,这个机构是最新的特务组织,权力要远比东西二厂更大。当时东厂西厂和锦衣卫以及最新设立的内行厂都是特务机构,全都被刘瑾掌握在手里,也就不难说明刘瑾为什么会有如此滔天的权力了。因为当时刘瑾的在明朝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人说刘瑾是''站着的皇帝''。
可能是因为身体的残缺,所以刘瑾的性情十分变态,他热衷于使用酷刑,最喜欢听到罪犯哀嚎惨叫的声音。因此,在他的管理下,当时牢狱里的酷刑都变得十分残酷,甚至许多罪犯在被逼供的过程中都承受不住酷刑,而活活被逼死了。
除了酷刑之外,刘瑾也十分欣赏连坐法,只要一人犯罪就一定要牵连到全家,而如果是某一户人家犯罪,那么连邻居都会受到牵连,这种没有来由的连坐法让当时许多无辜的人民都受到了残害,可以说是哀鸿遍野,但是刘瑾却对这种现象很是自得。当刘瑾和自己底下的特务们走在路上的时候,那些穿着华丽衣服的富勋贵之家都会忍不住退避三舍绕道而行,这让刘瑾的变态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刘瑾的覆灭
也许是因为在收拾中产阶级时,刘瑾尝到了巨大的甜头,而且上层阶级的卑微退让也使刘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刘瑾开始伸出手来对付平民百姓。可能是觉得普通的百姓毫无权势,比较软弱可欺,所以刘瑾一出手就驱逐了那些无业游民,包括路边上卖茶水、当酒保的都被刘瑾尽数驱逐。
当时这条法令一出台时,整个京城内外都被闹得鸡犬不宁,眼看大量的流动人口就要失去谋生机会,被迫离开京城迁移到其他地方。这些原本在京城讨生活的人民被赶到了城外,愤怒的他们决定要联合起来找刘瑾报仇,给刘瑾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最后不得已撤销了当初的驱逐令。
在刚成立内行厂的时候,因为需要尽快做出一些事情,为内行厂树立威望,所以刘瑾想方设法希望能够为这些新特务寻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无业游民明显已经不能再出手对付。那么,寡妇就成为了刘瑾下一个针对的目标。他认为寡妇待在家里是浪费资源,所以他命令但凡是寡妇都必须要嫁人,不能成为一个闲置人员,在家里浪费粮食。在他看来,寡妇在家里不仅是在浪费人口资源和劳动力,迟早也会出现其他问题。
除此之外,刘瑾就连死人也不放过。在明朝时期,人们都奉行入土为安的观念,而且当家人去世之后,都会举办一个追悼仪式,让逝者在家中停灵一段时间后再将逝者埋到泥土底下,他们认为这样会使死者获得安宁。但是刘瑾却下令,以后但凡家中有人去世,不准再召开追悼会,也不允许在家中停灵,如果逝者来不及安葬或者没有按照刘瑾的规定执行,那么这些尸体就都要被就地焚烧。
这两条规定一出,就像在油锅中滴入了清水,瞬间京城内外一片哗然,几乎就要引起动乱。眼看事情马上就要超出自己的控制,刘瑾急忙刹车,不仅停止了这两项遭人非议的规定,而且还推了一个替罪羊出来安抚民心。
到了正德5年的时候,有一位王爷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举起反旗。当时朝廷中的一员大将张勇知道杀死刘瑾的机会来了,于是主动请旨出兵,迅速出兵征讨叛军,而这场平叛战争也进行得十分顺利,不久之后,张勇就传回捷报平定了战乱。在当天晚上的庆功宴上,张勇便向皇帝展示了叛军所写的檄文,并且拿出刘瑾等人违法犯罪的证据,让武宗终于有了放弃刘瑾的打算。为此,刘瑾的辉煌时代就此走向落幕。
结语
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多的奸臣都深受皇帝所信赖,因此也有了许多常人所不能及的权势,并且可以通过这些权势大肆敛财,过上十分富足的生活,但是像刘瑾这样被称为''站着的皇帝''的在史书上实属罕见,刘瑾最后之所以会落到被凌迟处死的局面,也是因为他不把人民群众放在眼里,试图挑战平民百姓的权威和利益,才引起了众怒,最终才会在民怨沸腾之下丧失了性命。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