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一般都是皇亲国戚的正式衣服,傅恒凭借什么穿上四团龙补服?

领导 0 77

龙袍一般都是皇亲国戚的正式衣服,傅恒凭借什么穿上四团龙补服?,第1张

龙袍一般都是皇亲国戚的正式衣服,傅恒凭借什么穿上四团龙补服?
导读:傅恒的这件龙服,是乾隆皇帝钦赐给他的,同时傅恒也是当时皇后的族人,属于皇亲国戚。重要的是傅恒有着显赫战功,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才有资格穿上了这件四团龙补服。傅恒这件四团龙补服的由来很有意思,乾隆在位时期,边线被异族侵犯,乾隆先派出了几位

傅恒的这件龙服,是乾隆皇帝钦赐给他的,同时傅恒也是当时皇后的族人,属于皇亲国戚。重要的是傅恒有着显赫战功,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才有资格穿上了这件四团龙补服。

傅恒这件四团龙补服的由来很有意思,乾隆在位时期,边线被异族侵犯,乾隆先派出了几位大将去清除敌人。但是因为当时领军的两位大臣意见不和,最后不仅兵败,而且还出了很多的闹剧。乾隆大怒,下旨赐死两人。后来傅恒毛遂自荐,打败了敌人。乾隆赐封傅恒为一等忠勇公,还赐给傅恒大量的宝贝,其中就有这件四团龙补服。

但是这件衣服傅恒在乾隆没有明确说明之前还是不能穿。后来傅恒出去征战,打败来犯敌人,在傅恒胜利班师回朝以后,敌人给乾隆送来投降书,乾隆可是龙颜大悦。这次乾隆下旨说傅恒战功显赫,可以穿这件四团龙补服。但是傅恒还是很聪明的,知道自己虽然有着显赫的战功,但是如果经常穿着这件四团龙补服,一定会被小人拿来做文章,甚至有可能对乾隆谗言。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傅恒就没有经常穿这件衣服,只有在乾隆说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或者祭祀的时候才会穿。

乾隆最后也是下旨同意了这件事情后来又因为傅恒的儿子同样获得显赫战功,乾隆将傅恒追封为郡王爵位。这时候如果傅恒还活着,才有了资格,可以经常穿这件四团龙补服。

龙袍是君王身份的象征,为何包拯能够身穿龙袍?因为包拯的官服不是龙袍,它只是看着像龙袍的官服而已。真正的龙袍为**衣服,有一条五只爪子并且带角的龙,而包拯穿的官服上面那条龙只有四只角,而且没有角,故此,包拯的官服不是龙袍而是蟒袍

宋代官服分为龙袍和蟒袍,其实这两种衣服也很容易区分。首先可以区分爪子和龙角,有四爪的是巨蟒袍,五爪是龙袍,皇帝穿的龙都是上升的龙,即龙头向上,而包拯穿的蟒袍龙头是向下的。

此外,还有颜色区分。皇帝衣服的唯一颜色是**,而其他的衣服不是**,我们通常看到包拯穿的衣服大多是黑色的,那就是当时所谓的蟒袍,如果包拯穿和皇帝一样的龙袍而不会被惩罚,估计这个天下早已大乱。

然而,当皇帝高兴的时候,他会奖励一些有功的大臣,有些皇帝甚至会给他们龙袍作为奖励,但是这样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但是,被授予龙袍的官员是不允许穿出来的,他们只能乖乖的把龙袍供在家里,好生服侍着。而且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因为在古代,见龙袍如见皇帝,对龙袍不敬,就是对皇帝不敬。并且不能把皇帝赠送的龙袍穿在自己身上,否则也是诛九族的大罪。

由此可见,包拯穿的官服只是像龙袍的蟒袍而已,要不然,像包拯如此爱国爱民的忠臣怎么可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呢?可不要忘记啦!包拯可是被我们称之为“包青天”的清官,他又此会知法犯法呢?

龙的寓意是皇权、尊贵。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扩展资料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 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 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在中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于:-龙

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太平天国运动从爆发到天京沦陷,前后历时长达十四年,其实客观来说,在中国 历史 上一个农民起义政权能够维持十四年,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清朝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清朝的浙江巡抚下场较为特殊: 这位浙江巡抚始终忠于清朝,并且从来没有表示对太平天国有任何好感,但是他去世后,尸体却穿着太平天国的龙袍下葬,这其中原因何在?

:龙袍资料截图

一、 太平天国时代的浙江

在古代,不论是封建王朝也好,还是农民起义政权也罢,资金流都是一个政权的生命线,毕竟,政权的运作乃至战争的维持,都需要大量经费,浙江,就是清朝税赋的重要地方所在。

1、浙江争夺战

早在唐朝时期,浙江就被视为王朝重要的赋税之地,因此,在明清时代,两江总督的地位就要比其他很多地区的总督都要高一些。

洪秀全在天京建立政权以后,清朝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因为大运河被太平军切断,清朝从南方征集的粮食等物品无法运输到北方,导致北方地区的粮食价格可谓一日三涨。

因此,清朝和太平天国存在这样的一个共识:那就是谁夺取了浙江,谁就占据一定的主动权,所以,清军和太平军开始不断夺取浙江。

:清朝士兵运送粮食剧照

2、 一线生机

天京之变以后,太平天国进入快速衰败期,当然,这种衰败期也引起了陈玉成和李秀成等将领的高度警醒。因此,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曾建议洪秀全,应该组织力量对清朝进行反扑。

其实客观上来说,虽然此时的太平天国力量遭到重创,但是清朝方面的压力也并不小。比如说在当时,四川也存在农民军活动,而云南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发动反清起义,甚至陕甘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准备进攻山西,攻打北京。

所以,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此时的形势并没有到绝对恶化的地步,甚至可以用形势一片大好来形容。因此,对于此时的太平天国来说,只要夺下浙江,就等于有了翻盘的机会。

毕竟浙江有数不尽的粮食和财富,此长彼消,这笔钱,可以让清朝的财政彻底陷入瘫痪,并且,还可以为太平军横扫大清的土地奠定基础。

:起义不断剧照

二、 浙江军民和太平军的交锋

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不重要,但前提是一定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是为什么华夏老百姓愿意接受忽必烈和满清顺治来当自己君主的原因之一。

洪秀全是一个目光相对短浅的人,他建立太平天国以后,颁布了很多让老百姓不愿意接受的政策,因此,很多老百姓虽然痛恨清朝的腐朽,但却对洪秀全的政策也不抱有好感,太平军攻打浙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后剧照

1、李秀成实力膨胀

1861年,李秀成率领军队在江西收容石达开的残余部队,此时的石达开由于遭到洪秀全排挤,因此不得不离开天京,带领军队西征,部分不愿意跟随石达开西征的部队,选择归顺李秀成。

其实石达开的部队是太平军里面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并且石达开也是太平军里面不世出的盖世名将。所以李秀成得到石达开大约十万人的部队以后,实力也扶摇直上。李秀成有了这样的本钱,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夺下杭州?

于是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精锐攻打杭州,甚至还表示:只要杭州军民愿意投降太平军,太平军保证不伤害城里的百姓,不过,杭州的百姓没有选择相信太平天国,李秀成经过了一番恶战,才得以攻下杭州。

:太平军准备攻打杭州剧照

2、杭州军民的态度

李秀成花了大把力气攻下杭州后,发现了一个很难以接受的事实:那就是城内清军几乎全部阵亡,这些清军宁可死都不愿投降太平军,并且,城里的百姓也都宁可忍饥挨饿,也不愿意背叛清军投靠李秀成。

杭州当地老百姓的态度让李秀成沉思了很久,甚至有一定的绝望心理,因为战争如果继续这样进行下去的话,太平军在浙江的经营将会寸步难行。

并且李秀成隐隐约约感受到,太平天国甚至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的支持,杭州的老百姓宁可接受清朝的统治,也不愿意接受太平天国的统治,因此,李秀成觉得他有必要为太平天国重新收复民心。

:陈玉成与李秀成剧照

3、浙江巡抚王有龄

李秀成进入杭州以后了解到,浙江巡抚王有龄负责指挥清军抵御太平军攻城。直到太平军攻破杭州以后,王有龄的抵抗才停止。不过,王有龄宁死也不接受太平天国的统治,杭州失守后,他选择立马自杀身亡。

这让李秀成慨叹的同时,突然萌生了一个好主意,王有龄的忠诚确实感人,并且,这种情绪如果在浙江其他地区蔓延的话,以后太平军遭遇的抵抗会更加严重。因此,李秀成需要抵消这个对太平军不利的影响。

于是,李秀成为王有龄举办了风光的葬礼,同时对杭州百姓表示非常钦佩王有龄的忠诚,陈秀成在举办葬礼的时候,还让人将太平天国的龙袍给王有龄穿上,全当寿衣。同时,李秀成拿出一笔钱财,让王有龄原先的随从,带着王有龄的棺椁回家乡安葬。

就这样,王有龄作为一个始终忠于清朝的浙江巡抚,在去世后穿上了太平天国的龙袍。李秀成的这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期太平天国的形象:很多人认为太平天国既然尊重忠烈之士,那么也就没必要帮着清朝拼死抵抗太平天国了。

:王有龄剧照

可惜太平天国最后还是失败了,不过,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后期的太平天国里面,太缺乏像李秀成这样的人了。

文章作者:子皓君

从《还珠格格》到最近大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乾隆皇帝一直是人人熟知的历史传奇人物,而今天上午,一件属于乾隆皇帝的龙袍在伦敦拍卖,引发热议。

从拍卖行Bonhams官网可得知,在伦敦拍卖的这件为“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预估价为90万-130万元人民币。

龙袍细节

这件蓝金色的龙袍由丝绸制造长约14米,上面绣着象征着皇家身份的九龙戏珠和金丝绣出来的金色菊花,也代表着中国当时最顶尖的绣工技术。

龙袍细节

龙袍细节

这件丝绸长袍是在18世纪晚期特意为乾隆皇帝制作的,他在每年祈雨求福的仪式上都会穿。乾隆去世以后,这件衣服就被保存起来,供之后其他几位皇帝使用。至于如何流失海外,可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据悉,收藏者曾在1913年穿过这件衣服参加化装舞会,之后长年被挂在收藏者家中的墙上,可能考虑到丝绸不易保存而打算卖出。

其实,龙袍被拍卖已不是第一次。

2004年,清乾隆刺绣十二章纹龙袍成交价为16318万人民币↓

2006年,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曾拍出1468万人民币↓

2014年,清乾隆蓝色绸平金银绣云龙纹龙袍以184万人民币成交↓

龙袍,中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龙袍,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帝王的礼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从隋文帝开始,全手工制作,使用中国最好的蚕丝,以**系为主的龙袍一直延续到清朝覆灭。

作为中国人的“终极服饰”,历朝历代对于龙袍的制作都非常用心,由于龙袍属于织绣品,不易保存,所以目前所见的龙袍以清代居多。

一提到清代龙袍,大多数人会立刻联想到“清宫戏”中皇上的穿着:一袭明黄的长袍,上面有龙盘绕。殊不知,龙袍从颜色、款式、纹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制度,许多人都因为服饰上的小错误被杀头。

清代龙袍的多样化

清代皇帝的服饰分为三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常服、行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次一等就是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便服也叫常服,是平时穿的服饰。

| 礼服 |

礼服是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在清代宫廷所有的服装种类中,礼服的等级规格最高。皇帝礼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 端罩

清 内明**貂皮端罩

端罩为清代皇室冬季的皮制礼服,是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天穿在袍服外的翻毛外褂。

● 衮(gǔn)服

清晚期 青色团龙纹暗花绸绣彩云金龙纹二章衮服

衮服是穿于朝袍之外的褂式服装,为朝、祭等庄重的礼仪场合穿用的章服,只有皇帝才可穿用。古代衮,卷同音,衮服以卷龙,十二章纹为饰,寓意“王披衮以象天”。

● 朝 袍

清康熙 蓝绢绣「彩云金龙」朝袍

在清代,朝袍通常指皇帝用于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几大类礼仪服饰。

| 吉服 |

吉服包括衮服和吉服袍。

这里不禁有人要问,衮服不是在礼服之中吗?其实朝袍和吉服袍之外都可以穿衮服,衮服也就被算在了吉服之中。如果衮服里穿的是朝袍,就需要带上披肩领,如果是吉服,则不必带上披肩领。

● 吉服袍(龙袍)

清乾隆 御制明**缎绣辑米珠云龙十二章纹夹龙袍

吉服袍是我们常说的“龙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先农坛皇帝亲耕等场合。

| 常服 |

清 驼**团云龙暗花缎常服袍

常服为清代帝后穿用较多的一类服饰,既含礼服之性质,又具有吉服之作用,且多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

| 行服 |

清乾隆 蓝色云龙纹暗花绸镶羊皮里行服袍

行服为中国古代皇帝出巡或围猎时所穿之衣服。

清代皇帝行服,有行褂及行袍两种。行袍右衣裾下短一尺,缀扣袢,出行骑马时可将衣襟扣在腰处,不骑马时,又能把缺襟与掩襟相扣,如常服袍形制。

龙袍上九条龙的寓意

龙袍花纹也有讲究。

上面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但龙数一般为9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乾隆龙袍

龙袍上的正龙有四条,分别绣在前胸、后背和两肩上。正龙的形象威严峥嵘。还有四条行龙分别绣在前后衣襟的位置。总共八条,第九条龙在哪里?

龙袍上的正龙

这第九条龙原来绣在了龙袍里面的衣襟上!所以表面上看,我们只能看到龙袍上有八条龙了。

为什么要把第九条龙绣到衣襟里面呢?据说是因为九是奇数,如果九条龙都绣在正面的话,难免就失去了对称的平衡美了。

龙袍上的行龙

龙袍制作需要多少钱?

那一件龙袍的价格是多少呢?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

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一件就需耗时两年。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以缂丝工艺或是刺绣工艺制作龙袍需要用去白银1000多两,相当于今天的142万元人民币。

龙袍,凝聚的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后代子孙应当好好珍惜。

图文来自网络

在古代,皇帝穿的是龙袍无可争议,可是在古装剧中,不但皇帝穿的是龙袍,而且亲王贝勒穿的都是“龙袍”,更过分的,部分古装剧中,太监总管也穿 “龙袍”,这岂不乱了嘛,难道剧组给整错了?还是在真实的古代,除了皇帝,王爷和太监总管也全部穿龙袍?不是的,其实太监总管和王公贝勒所穿的不是龙袍,而是蟒袍,只不过看起来像是龙袍罢了

那龙袍和蟒袍有什么区别?

龙袍又叫龙衮,是古代皇帝的朝服,也是礼服的一种,起源于秦朝,只不过秦朝不叫龙袍,叫帝服,即皇帝的衣服。隋朝之后的龙袍多以**为主,隋朝之前,如周朝多是红色,秦朝多为黑色

龙袍上绣有九条龙。分别在前胸后背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两个,左右肩膀各一,余下一个在衣襟内,这样布置从前面看是五条,后面看也是五条

为什么龙袍设计龙的总数是九,前后看都是五呢?

在我国九是个吉利数字,在《周易·乾卦》中有:“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样的说法。古代帝王受《周易》影响,多比较崇尚九五至尊,故龙袍上一般是九条龙,在前后看各是五条,正好迎合了九五这两个数字

蟒袍因袍子上绣着蟒而得名,其实在古装剧中看到的王公贝勒穿的“龙袍”并不是龙袍,而是蟒袍。蟒袍和龙袍从外形上看几乎没什么区别,但是细节不一样

明朝《万历野获编》里有这样一句话“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意思是龙袍和蟒袍外表很相似,但脚趾数量不一样,五趾为龙,四趾为蟒。这个细节也太细了,万一哪个造办处的员工眼神不好,这要把蟒袍当成龙袍给皇帝送去了,岂不性命难保

所以下次再看古装剧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皇帝所穿龙袍身上的“龙”是不是五个脚趾,王公贝勒身上的蟒袍上的“蟒”是不是四个脚趾。在电视剧《新女驸马》里,皇帝所穿的龙袍并非龙袍,而是蟒袍,因为身上的龙是四爪龙,有机会看这部剧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在古代只有皇帝可以穿龙袍,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太上皇也可以穿龙袍,除了这两位,其他人是不可以穿龙袍的

蟒袍在古代除了皇室宗亲之外,其他高贵将相也可以穿着,比如古装剧里的太监总管所穿的“龙袍”即为蟒袍。但是在颜色和蟒的数量上有区别,如在清朝亲王、郡王为九蟒,而品级低的王公大臣只能是七蟒或五蟒

在清朝,朝廷大臣即使可以穿蟒袍,也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比如上朝时即使穿蟒袍,也是绝对不可以外露的。而在清朝祭祀、节庆或吉庆等重要场合,朝廷大臣需要穿蟒袍参加,比如清朝三大节之一的万寿节,也就是皇帝的生日那天,文武百官也是要穿蟒袍去“赴宴”

原以为王公贝勒穿的也是“龙袍”,其实是“蟒袍”,此外蟒袍不是只有太子,皇子,亲王贝勒才可以穿,比如在清朝,有品级的官员都可以拥有蟒袍

(图自网络,侵删)

龙袍起于秦始皇,工匠至此开始忙。

能工巧匠来雕刻,全衣九龙满身卧。

降生九子各不同,只有五爪才是龙。

四爪长蛇形似龙,蟒袍加身是高层。

清朝制度管得松,多数皆可蟒袍行。

封建等级真奇怪,民国之后历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