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上面有几个字,是什么字?

女朋友 0 134

(传国玉玺)上面有几个字,是什么字?,第1张

(传国玉玺)上面有几个字,是什么字?
导读: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根据汉代的记载,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都不同,由符节令丞掌管。然而,传国玉玺不在这

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根据汉代的记载,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都不同,由符节令丞掌管。然而,传国玉玺不在这六玺之内,因为这个玉玺是用来代表正统的,所谓“真命天子”必须拥有这个玉玺,否则只能是草鸡大王而非真龙天子。

春秋时的楚国有个采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采石,看见一只风凰栖落在一块青石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认定这块石头是个宝贝,便将它献给楚厉王。

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就以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被认成是普通的石头,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

再往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做了国君,卞和还想去献宝,可他失去双脚无法行走,于是抱玉大哭,哭宝玉不为人识。文王派人去问他,他说:“我并不为失去双脚而伤心,我伤心的是明明是宝玉却被说成是石头,明明是忠诚的臣民却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便命人将石头剖开,果然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由良工雕琢成璧。因此璧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更神奇的是这块宝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据记载,这和氏璧置于暗处,自然发光;置于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蚊蝇不入;还能却尘埃、辟邪魅。

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有。

和氏璧的第一次失踪是在四百年后。楚威王将此璧赏赐给了有功的相国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经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怀疑为张仪所偷,把张仪打了个半死,张仪因此入秦,凭三寸不烂之舌瓦解了六国的“连横”,玩六国于股掌之间,为日后强横大秦的铁骑踏平六国扫平了障碍。其实昭阳实在是冤枉了张仪。

五十多年后,这和氏璧不知怎么的竟流到了赵国,出现在赵国太监缨贤的手中,赵惠文王便据为己有。此时,秦国势力已十分强大,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便说要用十五城来交换璧。赵王孱弱,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上演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归秦始皇所有了。李斯《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璧”两物,说明和氏璧已入始皇之手。秦王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良工将此玉琢为玺,玉工孙寿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

秦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风浪大作,有人献策丢宝镇浪,便将传国玉玺丢入湖中。说来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风平浪静。

八年后,秦始皇巡狩到华阴,有人持玺挡道,奉还秦始皇曰:“持此还祖龙。”(皇帝称“真龙天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而称“祖龙”)始皇帝使人收下玉玺,该人即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不久,秦始皇东巡时病倒于途中,据《史记·秦本记》,秦始皇“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即以此玺为天子之权的象征传给扶苏。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玉玺传给二世胡亥。

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把璧献给刘邦。刘邦入咸阴,子婴“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和氏璧成了天下的象征,类于“九鼎”。

刘邦建立汉朝,并把秦玉玺作为汉朝的国印,从他起,将玉玺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自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时的皇帝刘婴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命大臣王舜向孝元太后索取传国玉玺,孝元太后身为汉朝的皇太后倒心向着汉室,被逼不过,一怒之下将此镇国之宝掷于地上(《汉书·元后传》),据说摔坏了玺纽的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东汉光武帝刘秀打败了王莽,夺回传国玉玺,此玺又成了汉家天下的象征。

到了东汉末年,战乱纷起,群雄逐鹿,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此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已不知去向。不久,董卓之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见城南甄官井中隐隐冒五色彩光,使人下井打捞。捞起一宫女服装的尸体,显见那尸体已经有很长时间,却未腐烂,尸首项下带一锦囊。取开看时,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打开里面有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孙坚意外地得到玉玺,《三国演义》有“匿玉玺孙坚背盟”一回即此谓。孙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

然后曹丕废汉自立,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玺,并自作聪明地在玉玺一侧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汉传国之玺”。

只过了四十五年,这颗玉玺又传到了司马炎的手中。司马炎倒没有再在上面刻上什么“晋受魏传国之玺”的字样。要是都像曹丕这么刻下去,后来抢得皇位的皇帝们恐怕就没地方去刻字了。

五胡乱华,玉玺由南朝承袭。

不过,后来的皇帝们不管这颗玉玺上有没有地方供他们刻字,以纪念抢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颗玺了,因为这颗用和氏璧刻的传国玉玺传传传丢了!

这颗玉玺由魏、西晋相传,经前赵、后赵,又落入前秦苻坚之手。后苻坚为其部将姚苌俘获,姚要他交出玉玺,苻坚说已送给东晋了,玉玺在这时可能已经丢了。

姚自己要当皇帝,觉得不能没有传国玺,于是在他建立后秦国时,就伪造了一颗“传国玺”。他这一招启发了所有想当皇帝的朋友,与此同时,后燕慕容垂也伪造了一颗。东晋司马家族素以正统自居,见此情形,也连忙伪造一颗,却把文字刻错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他们还顺便编造了一则故事,称这颗假玉玺是冉闵的部将蒋干送来的。

后秦的那颗“传国玺”在刘裕灭后秦后被带回了建康(今南京),东晋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销毁了它。东晋的那颗后来流入北齐。因为后燕的那颗在亡国后已辗转落入北周,北周灭北齐后,又将东晋假造的那颗“皇帝寿昌”玺毁了。于是,三颗假玺只剩当初后燕慕容垂制的那颗,假到此时也就算是真的了。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隋灭,隋炀帝杨广皇后萧氏携玺及部分皇室人员流亡突厥。唐贞观四年,萧后携玺归唐。

唐末,玉玺为后梁朱温所得,传于后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

后晋时北辽大举入侵,多次抢掠,传国玉玺至此不见载于文献。

北宋赵匡胤以后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颗,但却没了传国的玉玺。虽然后来的王朝也多有声称发现传国玉玺的,但那都是都是民间伪造仿刻之作,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编造出来骗人骗己的,官吏借此以讨好皇帝罢了。

宋绍圣年间,咸阳获一方“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的玉印,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的考证,认为是真秦制传国玺。明孝宗皇帝也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认为是假的而没有用它。

清初时,故宫藏有御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称为传国玺。而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一块赝品。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仍在追索这块镶金王玺。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制定了清代的二十五颗传国玉玺,它们至今仍存放在故宫交泰殿里。其玉玺的图案格式基本由满汉对照文字组成,其中右侧为汉文,左侧为对应的满文,二十五颗用途各不一,乾隆亲修《交泰殿宝谱》说明用途。

传国玉玺的下落,一直都是一个谜,毕竟从最开始,将和氏璧雕刻成传国玉玺,一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什么事情都发生过,传国玉玺又是所有想当皇帝的人寻找的对象,但是尽管历史上有一些传闻,在某些时段出现过,但是究竟传言是真是假,玉玺是真是假,我们都是不得而知的。假设,现在有人发现了传国玉玺,那么它的价值又是多少呢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国宝里,有一件具有特殊价值的宝贝。在它身上,王权得到体现,传承得到体现。这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如何传下来的呢当时秦朝一统,将一块和氏璧雕成一块玉玺,并命李斯在上边题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开启了和氏璧的权力生涯——从此以后,它就是皇权的象征,荏苒千年。

但是那个希望“传至二世乃至万世而为君”的秦始皇没有料到,自己的王朝不仅未能“既寿永昌”,而且就在这块儿玉玺的见证下二世而亡。当秦王子婴用脖子系着这块传国玉玺时,和氏不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见到了它的新主人——刘邦。从此之后,这块玉玺就叫“传国玉玺”——任何一个新王朝要想证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须得到这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宝玉。

公元939年,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从此,真的传国玺就此失踪。但是,玉玺的传奇并未结束,而是开启了一段幻假幻真的岁月。

幻假幻真之一:北宋哲宗时,有名叫段义者的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块儿玉玺,疑似传国玉玺,送至朝廷。后蔡京为首的十三位大学士考证,认定这是传国玉玺。

幻假幻真之二: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传国玉玺”忽现于元大都,被人叫卖于市。权相伯颜知道后命人购得。

幻假幻真之三: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

幻假幻真之四: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玉玺”。

不管这些传言是否为真,直到乾隆时期,才确确实实的终结了“传国玉玺”的传说,乾隆在登基时,命人验证了一下皇太极传下来的所谓“传国玉玺”,认定是赝品。后来他命人刻了二十五方玉玺,放置于故宫交泰殿,并且宣称新朝有新气象,本朝不再需要前朝的传国玉玺证明合法性,自己刻制二十五方玉玺,向天下宣称自己就是能够代表“天命”的朝代!

但是这个“天命”也代表不了永朽,一代皇朝还是覆灭在了新时代,我们现在回头来看看,当年的“传国玉玺”放在现代,到底价值几何呢

现在关于“传国玉玺”的成分无从考证,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我这里只想说,不论是什么材质,就“传国玉玺”四个字就足够它能拍出一个天价!

任何秦始皇的陪葬品,如兵马俑都是国家一级文物(秦始皇:像这样的,朕有好几千个),铜车马被称为世界青铜之冠(秦始皇:都坐下,只是按真实大小缩小二分之一的玩具),而这些,只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而已,就已经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八大奇迹目前仅存埃及金字塔和兵马俑两处,当然也有人说长城是第八大奇迹,这里不多讨论)。

回过头来再看看传国玉玺,它的前身是和氏璧,和氏璧不多说,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是全天下最牛逼的宝贝。为了这个宝贝,秦王甚至说愿意拿15城来交换。虽说交易没成功,但这相当于已经给和氏璧估了一个值了。细思极恐啊,条友们。换在那个年代,你说要用多少个陶佣或者铜车马才能换15城呢怕差了无数个量级吧(秦王:寡人脑袋又没生锈,拿15城换你一堆破陶烂铜)。

和氏璧雕刻而成的最终产品,刻的人是李斯(当然很可能不是他亲手刻的,只是他安排人去做),给千古一帝秦始皇用,做什么用呢回答:传国玉玺!这是皇帝的宝贝啊 !用来昭告或是号令天下的啊 !宝贝程度已经无法形容了啊 !要是拿到现在来,还不碾压一切吗

问题一:传国玉玺上刻八个字叫什么?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玉玺印文

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寿昌。两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种说法。

另:北宋哲宗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便有人怀疑是章、蔡京造假的。

又: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赝品。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着传国玉玺。

另:《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我以为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辽史》记: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更名受命宝。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

又:《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问题二:谁知道秦始皇的玉玺上刻的什么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附资料: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公元前690 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战国时,赵惠文王从太监缨贤处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得知,“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其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过洞庭湖口,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帝将玺抛入湖中,祈神镇浪,传国玺就此第一次失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将此传国玺奉上。

问题三:传国玉玺上面刻的是什么字 秦始皇以一蓝田玉琢为传国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问题四:一般玉玺上刻的是什么字 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问题五:历朝历代的玉玺上各刻的都是什么字? 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皇帝的信物,相传由和氏璧所雕成(一说是蓝田玉),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玉玺字迹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三种说法。

明朝大量制作帝王用玺以冲淡无传国玉玺之虚。明朝共制二十四方玉玺,称二十四御宝。

国初十七宝

皇帝奉天之宝:为传国玺,以镇万国,祀天地。用于祭天等大典礼仪

皇帝之宝:以颁诏与赦。皇帝日常用玺

皇帝行宝:以册封赐劳。用于赏赐

皇帝信宝:以征召军。用于召亲王大臣及调兵征伐

天子之宝:以祭享百神。用于祭祀山川鬼神

天子行宝:以封赐夷蛮。用于册立藩邦,封外国及赐劳

天子信宝:以调发番兵。用于施命外夷,招外服及征发

制诰之宝:以识诰命。用于颁布诰书,谕示臣僚

敕命之宝:以识敕命。用于钤印圣旨

广运之宝:以识黄选勘籍;以奖励臣工

皇帝尊亲之宝:以上尊号。用于祭祀宗庙

皇帝亲亲之宝:以谕亲王。用于册立亲藩

敬天勤民之宝:以训迪有司。用于赏赐守令官吏,敕谕朝觐官

御前之宝:以进御座、从军驾

表章经史之宝:以求经籍

钦文之玺:以钦文教

以上为明太祖所制十六宝,材质以青玉、白玉为主。其中“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敕命之宝”在靖难之役燕军攻入南京城时,被建文帝在大内乾清宫中举火焚毁,明成祖即位后重制,并增制“诰命之宝”,在嘉靖年间统称为“国初十七宝”

建文帝于建文三年正月制凝命神宝,材料为青玉,玺文为“天命明德 表正万方 精一执中 宇宙永昌”,方逾二尺,后毁

嘉靖新制七宝

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

大明受命之宝

巡狩天下之宝

垂训之宝

命德之宝

讨罪安民之宝

敕正万民之宝

以上七宝制于嘉靖十八年,均用玉。嘉靖四十五年冬,明世宗下诏称“先朝甲戌(正德九年)遇灾(乾清宫失火),御宝凡六,其五已遭毁。命有司觅美玉补造。”《万历野获编》认为这五枚补造的玉玺之前身,实系嘉靖四十年毁于西内永寿宫火灾,但嘉靖帝讳言此事,故托辞毁于正德九年。

清朝仿明制,大量制作帝王用玺以冲淡无传国玉玺之虚。清朝玉玺使用满汉双文篆书样,左满文,右汉文。清共制二十五方玉玺称清二十五宝。

亦有闻传国玉玺蒙元北遁时携走,明末清初时多尔衮领兵在青海地区决战北元时亦有得传国玉玺,但无确实史料可证。

清朝25方宝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满文“皇帝之宝”、檀香木“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 “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钤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问题六:玉玺上刻什么字? 受命于天 即受永昌 而且边上是金(是因为秦时被秦始皇摔坏的)所以叫金边玉玺

除此之外有很多种,如宣统御览之宝

清朝的用满汉文字写着“皇帝之宝”,皇后的是“皇后之宝”

问题七:传国玉玺是什么 玉玺上刻的什么字 就是一枚印章。

文字内容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问题八:玉玺上面是龙还是什么 玉玺上刻的是什么字 据说秦始皇帝取蓝田玉,命李斯用虫鸟篆(篆书的一种)刻之。玺文(印章上所刻的字)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问题九:历史上有几个传国玉玺?上面刻着什么字? 传国玉玺只有一个。相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后为历代王朝正统的象征。

问题十:玉玺上写的是什么 30分 秦始皇亡赵国后得到和氏璧,以此作为传国玉玺,因为八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后汉朝也用此玺。东汉末年,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后称帝,之后被诸侯讨伐,袁术后传国玉玺失传。之后各朝代多有不同。清朝时共有二十五方御用宝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满文“皇帝之宝”、檀香木“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 “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钤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不同的宝玺用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