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香港历史或回归或现在的图片和位置

领导 0 97

有关于香港历史或回归或现在的图片和位置,第1张

有关于香港历史或回归或现在的图片和位置
导读: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地区及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条件优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万,主要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地区及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条件优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万,主要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工贸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

中文名称: 香港

外文名称: Hong Kong

别名: 东方之珠,购物天堂

行政区类别: 特别行政区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

政府驻地: 港岛中西区

电话区号: +852

地理位置: 珠江口东南部

面积: 约1,104平方公里

人口: 70264万(2009年)

方言: 粤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维多利亚港,迪士尼乐园,海洋公园等

机场: 香港国际机场

火车站: 红磡站、罗湖站等

中文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英文全称: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HK SAR) 地理位置:位于珠江口东侧,与深圳经济特区相连,面朝南海 地标建筑: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中国银行大厦

编辑本段历史概况

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中原指以陕西中部、河南西部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2年9月,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历史沿革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来源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 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 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说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据说,香姑是一位海盗的妻子,海盗死后,她就占据了这个小岛。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小岛以她的名字为名,称之为“香港”了。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当时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当时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香港的英文名称来由

香港的英文名称,,是照广州语音, 原译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读" 香" 为"康 " , 所以英文名称也就随着改拼为Hong Kong,现在仍有人把香港称作" 香江" " 香海" "香岛" "香州" 等。

地理概况

香港位于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会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81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7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略大于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仅大于全中国面积的万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发展土地少于25%,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40%。 香港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香港气候

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全年的气温较高,年平均温度为22.8℃。夏天炎热且潮湿,温度约在26~30℃之间;冬天凉爽而干燥,但很少会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间多雨,有时雨势颇大。夏秋之间,时有台风吹袭,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风较多的季节。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处北半球亚热带,背靠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密布、人口极为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高层大厦林立的市区让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香港市区天气炎热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长。

资源物产

受自然环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资源匮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广东省供给。矿藏有少量铁、铝、锌、钨、绿柱石、石墨等。香港邻近大陆架,洋面广阔,岛屿众多。有得天独厚的渔业生产的地理环境。香港有超过150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海鱼 ,主要是红衫 、九棍、大眼鱼、黄花鱼、黄肚和鱿鱼。香港土地资源有限,林地占总面积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占498% ,荒地占41% ,沼泽和红树地占01%,耕地占67% ,鱼塘占2% ,城郊区建设发展土地占168%。农业主要经营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饲养猪、牛、家禽及淡水鱼,农副产品近半数需中国内地供应。 香港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香港粗略可分为香港岛、九龙、新界东、新界西四部分,详细一点则可以分为18个区(和中国内地不同,这些区纯粹非政权性的区域)。 香港岛:中西区、湾仔区、东区、南区。 九龙:九龙城区、油尖旺区、观塘区、黄大仙区、深水埗区。 新界东:北区、大埔区、沙田区、西贡区。 新界西:元朗区、屯门区、荃湾区、葵青区、离岛区。

编辑本段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当年解决香港问题的创举,也是香港持续繁荣的基石。香港拥有自己的标志,也就是区旗和区徽,同时香港也拥有与中国内地有别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区旗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以红色作底色,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荆花图案,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荆象征着香港的繁荣,红色的背景象征着香港永远背靠祖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区徽模仿香港区旗的设计,内圆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外圈为白底红字,写有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英文HONG KONG(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社会经济

香港在回归后保持自己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运作模式,香港有独立的司法制度,香港发行和流通自己的货币港元,独立发行邮票(邮票的标记是“中国香港”),在国际体育比赛上,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与国际体坛的盛事。香港以独立的身份“中国香港”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和很多其他国际组织。香港运行自己成熟的财政和金融体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签证进入香港。

回归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周年。十年里香港稳步发展,依然是“东方之珠”。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香港市民一起,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难,经济得到稳定、恢复和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回归十年的时刻,香港经济强劲增长,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资额更超越纽约,仅次于伦敦。十年前,国际社会曾忧虑香港前途。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预言香港在回归后将日渐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公开发表文章,坦诚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回归后的10年,香港经济结构已明显转型: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83%减至2006年的35%。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间,香港所有服务业的净产值平均每年实质增长24%。10年中,香港就业人数持续从制造业转往经销贸易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可简称特首,英语:Chief Executiv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长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职位成立于1997年7月1日,大致上代替以前香港总督的职务。每届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 历任行政长官 董建华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他完成了第一届和第二届部分任期。2005年3月12日,他在未完成第2届任期的情况下以健康理由辞职。按照《基本法》规定,由当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署理行政长官职务。 曾荫权

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于2005年6月16日成为2005年行政长官补选中的唯一候选人,因此根据《行政长官选举条例》自动当选,2005年6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行政长官,即日就任,并于6月24日赴京正式宣誓就职。两年后,他在2007年3月25日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中以649票对123票击败对手梁家杰,连任成为新一届行政长官,并于4月2日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007年7月1日宣誓就职。

编辑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结构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1日发表数字显示,2009年底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02.64万人,与2008年底相比增加37500人,增长率为05%。 统计显示,以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计算,2008年底至200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长为41900人。不过,同期香港居民人口净迁移人数(即移入减移出)为净移出4400人,从而抵消了部分人口增长。因此,香港的整体人口增加为37500人。 香港总人口680万(2009年年中),包括 香约21万名流动居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平均高达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绝大多数为华人,大部分原籍广东,主要说广州话(粤语),但英语很流行,说潮州话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说客家话。近年普通话甚流行,一般机关和机构也鼓励应用。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共有约517560人,人数最多的国籍首三位如下:菲律宾(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国(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楼大厦,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时,仍然能保留大量未开发的郊野土地。 从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数字多于男性居民,而且这个差距在继续拉开。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个国家及地区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后,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个新生婴孩,每名香港妇女只出生091个婴孩,再加上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将越趋老化。估计到了2033年,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有27%,相对2003年的11%,这是一个极高的人口老化增长率。这些发展影响到香港政府今后的城市发展规划。

劳动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劳动人口360多万人,其中男性占552%,女性占448%。大部分就业人口(853%)从事服务行业,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的占344%;运输、仓库及通讯业105%;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1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6%;从事制造业的只占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几乎都有人信奉。华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间,公共庙宇有40座,天后庙宇24座,1841 年已设罗马天主教香港特别行政区主教传教区。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约有258万人 。天主教会在香港办有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基督教1841年传入香港 ,现已有50多个宗派,信徒285 万人。它在香港也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其他宗教还有:伊斯兰教教徒约5万人 ,其中半数以上是华人,印度教教徒约12万人;还有少数锡克教和犹太教徒。

编辑本段语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语言(不称作“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语文政策是“两文三语”,即书面上使用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口语上使用广州话(俗称广东话或粤语)、普通话和英语。香港华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广东话,而非华裔人口则多以英语作交际语。香港大部分居民都并非本地原居民,从中国内地、以至世界各地迁居的人,都会把自己故乡的语言带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响。因此,在香港所听所见的语文远不止广州话和英语。 由于中国内地推行简化字的时候,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汉字书体是繁体中文。 随着香港人与中国内地交流日益频繁,香港人普遍认识常用的简体字。市面上也不难看见为外地旅客而制作的简体字标语和指示牌。部分学校容许学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课及考试中,使用简体字作答。考评局也容许学生在公开考试中,使用合乎国家规范(即在1986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所颁布的《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

编辑本段经济金融

经贸概况与国际地位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除了烟、烈酒和动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对其他进口物品征收关税。香港的经济素以自由贸易、低税率和少政府干预见称。香港连续多年获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和组织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佛利民更视香港为自由经济的典范。香港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拥有邻近很多国家和地区是不可替代的优越地位。时至今日,香港已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集装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以成交额计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市值计算,香港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二大市场。 香港是亚太地区的交通、旅游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统以铁路、小轮、公共汽车等组成的运输网,几乎伸展到港内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国际商港,航运业发达。目前已与186 个国家和地区的472个港口有航运往来,形成了以香港为枢纽,航线通达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运输网络。从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条航线。香港也是进入内地经商和旅游的大门。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的次数约6270万人次,外地旅客经香港进入内地的次数共400 万人次。每日有128 班轮船、约100 班航机、超过400 班列车及40 200 架次的车辆穿梭香港和内地。 香港是国际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机构和市场紧密联系。政府的政策是维持和发展完善的法律架构、监管制度、基础设施及行政体制,为参与市场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持金融及货币体系稳定,使香港能有效地与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竞争。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北美洲与欧洲时差的桥梁,与内地和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系联系紧密,又与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讯网络,因此能够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资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场规模之大,在亚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与中国内地及亚太其他地区关系密切;香港是亚洲最多国际公司设立地区办事处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欢迎的旅游地点之一,也是举办国际会议及展览的热门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务出口地。与服务贸易有关的主要行业包括旅游和旅游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金融和银行服务及专业服务。

主要经济数据

本地生产总值:14,723亿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产总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68%(2006年)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2897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币。中国行政区第1名;世界国家和地区第6名)。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名义上) 2030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国行政区第2名;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8名)。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 2952亿美元(购买力评价,2008年世界和地区排名第36名) 人均GDP29350(世界和国家排名第27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2005年数据,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PPP)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亚洲排名第1,超越西欧的四个主要经济体系;按国际汇率则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亚洲排名第5,次于卡塔尔、日本、阿联酋及新加坡。综观香港各产业,以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最高,2005年数字为91%,当中进出口贸易业占GDP 22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192%,金融及保险业则占127%。

香港的货币

香港的货币是港元(HK$)。港元的纸币绝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下由三家发钞银行发行的。三家发钞行包括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钞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发行。香港流通的钞票的新净程度一向非常高,残破的旧钞回流后会被发钞银行收取和销毁。每年约有三分之一流通钞票被认定为不再适合流通,并由新钞取代。 中国银行发行的1000元港币钞票

银行业 香港的银行业十分发达,满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银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银行多过米铺”的说法来形容香港大街上银行之多,意思是银行的数目比卖米的店铺还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间持牌银行、27间有限制牌照银行和28间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间外资银行在香港设有代表办事处,分行总数约1300间。这些外资银行来自37个国家,其中71间是属于全球最大的100间银行。香港的银行从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发银行业务,如接受存款、贸易融资、公司财务、财资活动、贵重金属买卖及证券经纪业务。 外汇市场 香港的外汇市场发展完善,买卖活跃,在全球外汇市场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香港与海外其他外汇市场均有联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 小时与世界各地进行外汇买卖。根据国际结算银行在2004 年进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调查,香港外汇市场的成交额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黄金市场 香港不仅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其黄金市场尤为著名,作为全球四大金市之一的香港,是全球的第三大黄金市场,其黄金交易所叫金银业贸易场。 股票和债务市场 以资本市值计算,香港股票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挂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间,资本市值总额达94,110 亿元(12,065 亿美元)。香港股票市场在亚洲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 香港的债务市场已发展为亚太区内其中一个流通量最高的巿场。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于1990 年设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负责管理,为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私营机构发行的债务证券提供结算和托管服务。 在2006 年9 月,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额为363 亿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偿还的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数额约为1,304 亿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营机构发行的债务证券数额共达1,120亿港元。

与内地的商贸往来

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香港饮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来源地。2009年,中港贸易占香港整体贸易总值的465%。内地同时是香港转口货物的最主要来源地兼最大市场,香港有约90%的转口货物是来自内地或以内地为目的地。香港也是内地的金融和其他商业支援服务的中心,特别是南中国,为内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业支援服务,例如银行和融资、保险、运输、会计,以及销售推广等。

编辑本段政府架构

香港实施行政主导的管治模式,并制定由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领导的管治体制和代议政制架构。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是行政长官,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根据《基本法》选举、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产生。行政长官负责执行《基本法》、签署法案和财政预算案、颁布法例、决定政府政策以及发布行政命令,并由行政会议协助制定政策。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现任行政长官(2005年3月至今)是曾荫权。政府的主要施政和行政工作由12个决策局和61个部门和机构执行,日常执行的人就是为数约18万人的香港公务员队伍。香港政府本身也是香港最大的雇主。

政府部门

香港的政府部门包括“三司十二局”,是司长及决策局的非正式统称,最早由传媒使用。三司是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和律政司司长。十二个决策局分别是公务员事务局、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教育局、环境局、食物及卫生局、民政事务局、劳工及福利局、保安局、运输及房屋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展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 香港的政府部门通常称为“署”或“处”(如卫生署、香港警务处),主管均为香港公务员,大部分向所属的决策局局长负责,小部分直接向司长负责(如行政署向政务司司长负责),另外还有审计署直接向立法会报告;香港廉政公署和申诉专员公署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

香港回归主要***及关键人物介绍:

1、邓小平:

纵观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邓公不管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是运筹帷幄的灵魂人物。每当谈判陷于僵局,正是邓公的坚定、果敢、务实、灵活,特别是掷地有声的表态。

邓公晚年一直关注着香港的发展和变化,并期待着其回到祖国的怀抱。邓公多次表达过这样的心愿,希望香港回归后,能“到祖国自己的土地上看一看”。然而,天不从人愿,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此时距香港回归不足200天。

2、周南:

为了加快谈判进度,周南担任代表团团长后,在中央的部署下开始“变法”,在正式谈判之外增加了私下接触和非正式磋商。这对加快谈判进程起到了一定作用。

3、鲁平:

1992年,时任香港总督彭定康推出“新九组”的政改方案,惹来中国政府的不满。鲁平叱责彭定康为“香港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这一句说话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被视为香港是否平稳过渡回归的重要标志。

4、撒切尔夫人:

中方解决香港问题的灵魂人物是邓小平,那么英方则是首相撒切尔夫人。最终顺应了历史大潮,为中英两国共同完成香港平稳回归中华的伟业,作出了贡献。香港的和平回归,也为国际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5、彭定康:

1992年出任第28任香港总督,一直至1997年6月30日中国恢复对香港使主权前一日为止。彭定康上任后不久便与中国陷入恶劣的关系。1992年10月,彭定康发表了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报告涉及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

6、贺维:

1982年中英开始香港问题谈判,贺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成为中英谈判中的关键人物。在中英历时两年的谈判中,贺维多次访华,并受到邓小平的会见。

7、柯利达:

如果说撒切尔夫人是中英谈判英方幕后总指挥,那么,谈判前期英方处于谈判一线的****则是柯利达。1982年秋谈判开始时,柯利达以其英国驻华大使的身份被任命为英国代表团团长,直接参与谈判。

送什么你们可以根据他(她)的喜好,爱好,或者缺什么来,

送植物,花,画,烟酒茶,首饰,十字绣,陶瓷类,购物卡,当地的土特产都可以

这里我要说的是,不能送什么

给你们提个醒,信者自信,不信就当笑话看。。多了解毕竟没坏处。

1、不能送钟表。有人说不能送钟,因为钟是终的谐音,给人送钟,就等于盼着人死。而手表也属于钟科,你看多少贪官是因为戴上行贿者的名牌手表而落马,甚至断送生命的呀?!

2、不能送鞋鞋是邪的谐音。故此,凡给人送鞋(不包括送给亲属的情形),就等于给人送了去邪气,故此,很有可能不久就会与对方失去了联系或友谊。

3、不能送伞伞是散的谐音,故此,伞不能作为礼品送人(不包括雨中送伞的情形),若好朋友之间将伞作为礼物相送,将意味着日后必将分手或离散。

4、不能送梨和李子梨和李子是离的谐音,送人这两样水果将意味着日后有分离的危险!

5、不能送蜡烛蜡烛是祭祀亡人用的,故此,不能作为礼物送人。

6、不能送布娃娃布娃娃属于小人,久放家中容易招回邪灵,给家里带来不安。

7、不能送人来历不明的石头石头也属于容易招邪灵附着其上的东西,有些看似观赏石,但是上面可能附着邪灵,送给朋友反而不吉利。

以上7点是笔者通过观察与实践多年的经验总结,内中有很多都已应验,故此,提醒大家谨慎为妙。

吉祥与灾祸往往通过我们不经意的行为而提前表露,任何事物的结局都有苗头可以查询,就看你用不用心,细不细心了!

祝大家趋吉避凶,万事吉祥!

如果觉得有点用,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ω^ 谢谢您的支持!!o(∩_∩)o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o(∩_∩)o

原创只为你,施主的采纳,是贫道修行的动力!!!

曾荫权爵士,大紫荆勋贤,KBE(Sir Donald Tsang Yam-kuen,1944年10月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他常戴上蝶形领结(bowtie,香港粤语音译为“煲呔”),故亦被称为“煲呔曾”。

曾荫权早于1967年殖民地年代已加入公务员行列,由二级行政主任做起,曾在政府不同部门任职,1995年出任首位华人财政司。并继任至香港主权移交后,2001年接替陈方安生出任政务司司长。2005年3月,时任特首董建华以“健康理由”辞职,曾荫权遂在行政长官补选中自动当选,并于6月24日正式宣誓成为第二任行政长官。2007年3月25日,曾荫权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第二次当选特首,任期延至2012年届满。

1997年6月30日,在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怀抱的庄严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欢送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

雨后的深圳天气格外晴朗。欢送大会会场彩旗招展、锣鼓喧天。身着节日盛装的群众载歌载舞,将一身崭新戎装的驻香港部队官兵迎入会场。

中央、各省市30多家新闻单位、250多名记者和53名港台记者,以及20多个国家的记者目击了这一盛况,并进行了现场直播。

欢送大会在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巨大横幅: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欢送大会。

主席台后方巨大的“八一”军徽在鲜花、红旗的簇拥下,格外醒目。在主席台前方,凌空150米高的10多只氢气球,悬挂着几幅巨大的条幅,分别写着“请祖国和人民放心”等标语。

一平方多公里宽的大操场,周围遍地是彩旗、鲜花。阅兵场内,身着97式夏常服的4000多名驻香港陆海空三军部队官兵组成的受阅方队,在太阳的映照下,仿佛是一道钢铁长城。

在方队两侧,站满了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的群众欢送队伍。

在欢送队伍的两侧及部队后侧,停放着10多辆大花车。每一辆花车上,都悬挂着热情激励和欢送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的鲜红标语。

在军营之外的山坡上、公路旁,也站满了自发赶来欢送子弟兵的群众。

8时40分,部队开始入场。刹那间,整个操场鼓乐齐鸣,长龙飞舞,醒狮欢腾,万众欢呼。

来自深圳市各机关部门和人民团体20多支表演队和近2000多名群众,以最隆重的方式欢送子弟兵。

“为今天这个神圣庄严的一刻,我足足准备了一年多时间!”在欢送会场左侧,一位身穿对襟大褂的庄姓大妈说。

当天,庄大妈专门给驻港部队官兵送来1000双绣花鞋垫和2000只刺绣小鸟,还有印着“赠给驻港部队”的500件衣服。这些东西是庄大妈用一年时间做成的。

庄大妈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战争年代,我曾经给前线战士绣鞋垫,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驻港部队官兵就要雄赳赳,气昂昂地进驻香港,给他们绣鞋垫意义就更加特别。”

在欢腾的人群中,还有位姓赵的先生也显得特别激动。这位曾经为驻港部队倾其深情的深圳籍港商,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大家庭、解放军就要进驻香港这一历史性时刻,专程赶来,“一送二迎”。

赵先生说“自己的大军进港,这是我们港商的共同愿望。以后,有解放军维护香港的稳定和繁荣,香港发展会更快,祖国会更加强大!”

赵先生身着圆领衫,前面印着“香港回归”,后面印着“祖国万岁”,一大早就和亲人赶到欢送会场,他们载歌载舞,兴高采烈。

在“慰问驻香港部队,向驻香港部队学习致敬”的大横幅下,深圳市食品总公司的领导一边挥舞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一边告诉记者:“为搞好驻香港部队进港后的后勤保障工作,食品总公司与驻港部队一起建造了专门的加工生产车间,并投资了30余万元引进制冷设备。建成了不锈钢工作台,实行专人负责、专人采购、专人加工、专人检疫,所有肉类食品全部按出口食品包装。”

1997年6月29日,该公司生产车间正式成为驻香港部队海、陆、空三军供应食品。当天,深圳市肉联厂和22家肉类批发行慰问驻港解放军的鸡、鸭、猪等肉类食品,全部抵运到香港。

深圳市委领导告诉记者,为保证部队安心、顺利进驻香港履行神圣使命,政府机关各部门制订了许多特殊政策,以此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满腔热情。

欢送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检阅威武雄壮的驻香港部队三军仪仗队。

10时整,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命令》: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全体官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使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有关规定,命令你们进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7年7月1日零时开始履行香港防务职责。

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实现“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担负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是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任务神圣,责任重大。你们进驻香港后,要坚持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忠实履行职责,遵纪守法,依法治军,把部队建设成“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威武之师和文明之师,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

1997年6月30日。

江泽民的命令字字千钧,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显示出中国人民的钢铁意志、磅礴力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军队最高统帅公开发布进军命令,为数不多。而这一次发布命令的时代背景、作用和意义,更显得非同凡响。

香港总督(港督)。

最后一任港督

彭定康(1944年5月12日-),英国保守党资深政治家,曾任环境部长、保守党主席及香港最后一任总督。

首任港督

璞鼎查爵士(S1789年-1856年),英国军人及殖民地官员。从1803年起,在印度从事殖民侵略近40年。在英国对阿富汗战争中,被封为男爵。1841年4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鸦片战争时期的侵华全权代表,代替义律,来华扩大侵略战争。1843年成为首任香港总督。璞鼎查返国后受到热烈欢迎,于1844年5月23日获委任为枢密院顾问官,又于1847年出任开普殖民地总督,复在1848年至1854年出任马德拉斯总督,1851年获擢升为中将军阶。璞鼎查退休后居住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