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故事

老人 0 79

饺子的故事,第1张

饺子的故事
导读: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听说我们现在吃的饺子就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饺子原来的名字叫娇耳。张仲景有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东汉末年的时候,张仲景在长沙当官,过了半年有了瘟疫瘟疫特别的严重,就辞去了官职回老家。正好是冬天,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有好多的老百姓,衣衫褴褛的,耳朵也冻烂了,心里也不好受。

这天正好是冬至,他在外面搭了一个帐篷,还在外面弄了一个大锅,把羊肉,辣椒还有一些去除寒气的药材放在大锅里煮,煮熟后捞出把羊肉辣椒和药材切碎放在盆里。把面和好之后擀成面皮包成了耳朵的样子下锅煮,煮熟之后捞出分给病人。一人一碗饺子一碗汤,乡亲们吃完之后,感觉身上热热的,从冬至一直吃吃到了除夕。大家的耳朵也被治好了。

从那以后,人们也开始模仿娇耳的做法,后来改名成了饺耳。后人叫着叫着就叫成了饺子。直到现在,一到冬至这天,人们就开始包饺子,俗话也说冬至这天不吃饺子耳朵就会冻掉。

在我们北方春节是最讲究的一个节日。北方春节吃的是: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的这样一个说法。吃饺子也是有说法的除夕吃饺子,正月初一吃饺子,初五也要吃饺子但是这三天饺子的吃法也是不一样的。

在除夕吃饺子一定要吃素馅不能吃肉馅的,这个含义是来年平平安安,朴素干净的意思,煮饺子的时候还不能全部煮完,到了初一吃饺子的时候必须要吃除夕那天剩的饺子,这个含义是吉祥喜庆的意思,到了初五吃饺子的时候是要做成花边的,也叫“捏小人嘴”,含义是来年防止有的小人胡说八道。

但是北京人在新年的第一天吃的饭是饺子煮面,叫“金丝穿元宝”,它也叫“银线钓金龟”。像有的家里贫困,就在除夕这一天也会买肉和白面,非要吃一顿饺子。

关于饺子的民间故事有民间流传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

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吃饺子不冻耳朵的原理

说的是老早以前,在南边有户人家,王家老夫妻有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相差没半年,都是住在一个院子里,管家的还是公公婆婆,俩个媳妇都孝顺。可是不同的是,大儿媳妇眼尖心思多,和丈夫一个样。弟兄俩抬木头,大儿子抬小头,小儿子抬大头。

耕地时小儿子牵牛扶着犁,大儿子甩鞭子赶牛。老大夫妻俩常常夜里悄悄商量咋能哄着爹娘开心,将来分家多得些,日常干活弄些巧花样儿,让弟弟弟妹没少被爹娘责备。  

老二夫妻一个样,是实诚人,挨了责备也不辩解,笑笑就过去了,因此王老头和老太婆就有些偏心大儿子和大儿媳妇。  

新媳妇过门没多久,王家都盼着抱孙子啦!那里的习俗是把“饺子”谐音“娇子”,逢年过节都要包,以求早些抱上胖娃娃。  

大儿媳妇就是心眼多,包饺子不见她多出力,煮饺子分饺子时她抢着先。我娘说南方吃饺子和北方不一样,都是一人一碗,带着汤儿的。大儿媳妇数着个数,公婆碗里稍多些,显得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