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老妈的 iPad mini 背面刻什么字比较有趣?

妈妈 0 83

送老妈的 iPad mini 背面刻什么字比较有趣?,第1张

送老妈的 iPad mini 背面刻什么字比较有趣?
导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近日恰逢老妈生日于是,我便想着送个iPad mini给老妈做礼物,一想到上面可以刻字,我也想了许久。该刻什么字比较有趣呢?巧合的是,就在之前要买iPad送给妈妈的时候,我会想到:我对很多人都有很深的感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

近日恰逢老妈生日

于是,我便想着送个iPad mini给老妈做礼物,一想到上面可以刻字,我也想了许久。该刻什么字比较有趣呢?

巧合的是,就在之前要买iPad送给妈妈的时候,我会想到:我对很多人都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

刻字

最后还是比较传统的刻上:谢谢你对党和国家对XX的贡献,这个梗很老,现在人刻的也多,但我觉得,送礼物我应该根据母亲的喜好,因为她们所生长的时代,对这些字还是比较在意。果然,母亲看到之后笑了。哈哈大笑了很久,立马拍照片发给朋友圈了。

当然,在iPad mini上刻字我还想了许多,下面是一些有趣的刻法:

有趣的刻法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您太会生了,生出我这么优秀的儿子/女儿

真TM好用(感觉是给某果免费宣传了一波)

生来伟大,钱还够花,爱你……

抓革命,搞生产,咱们的事情你说了算

第一眼见到你,我就命中注定粘上你

天空再宽,没有您的爱宽阔;大地再广,没有您的爱博大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

天上飘过五个字,我老妈最棒

总结

当然,我觉得,送给老妈的字,最好是能体现你和母亲之间的日常状态,这样比较真实,也容易记住。还有一点就是,老妈生我们养我们,我们不能忘记,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逆向社会化,也就是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在电子产品上母亲一般没有我们那样精通,我们还要有耐心的交会她们使用,做一个棒棒的儿女。

一套西装是比较好的。

成年的男孩也该有套自己的西装了,毕业典礼,大学开学仪式穿一套正式的西装也显得你对事情比较重视。家长送一套定制西服也不错,袖口有自己名字的那种。

手表作为男士身份的标志,十八岁成年礼这一天是具有特别的意义的。送他一款好表,让他做一个成熟有担当的人。选择一款不是特别昂贵的名牌手表就可以了,有些手表店可以diy定制,不妨为儿子定一款属于自己的手表,男生都喜欢数码产品,这个是毋庸置疑滴。那么一台ipadmini或者air就足矣让他高兴好久。就算他嘴上不说,但是他心里一定会非常感谢您。

在触控屏上面“切水果”、“弹小鸟”……色彩艳丽、游戏丰富、携带方便的平板电脑日益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宠儿。可是,平板电脑在充分给予孩子们快乐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带来了潜在危害。2012年以来,随着iPad等电子产品日益普及,不少家庭把这类产品当作孩子的“保姆”或早教工具。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多数家长采取“技术惩罚”手段,即剥夺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权利。心理学家并不赞同家长的做法,认为至少孩子2岁前不宜接触。

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只有电视,从理论上说,可以把它放在家长的卧室或者锁在橱柜里。现在多了智能手机和iPad,它们通常会跟钥匙、口香糖或者头绳等杂物堆在一起。“妈妈,大家都有科技产品,除了我!”我4岁的儿子有时会这样跟我抱怨。他这样想有什么不对吗?就在他学会说这句话的这段时间里,已经有无数的儿童应用软体被开发出来,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他这样的学龄前儿童。对我们做父母的来说,美国孩子的童年在很短时间里发生了令人吃惊的转变。但对他来说,用一根手指就能做很多的事———数百个游戏都能装在一个像《月亮,晚安》那本睡前故事书一样大小的装置里。

父母态度矛盾纠结

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更新了针对幼儿和媒体的建议。1999年,该组织就建议两岁以下的儿童不要看电视,因为大脑开发研究显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需要“与父母和其他主要看护人的直接交流。”而最新的建议则开始承认,自那之后情况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2006年,90%的家长说,他们两岁以下的孩子接触过某种形式的电子媒体。不过,儿科学会的主要意见仍与1999年差不多,不鼓励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被动地使用任何萤幕媒体。2011年的报告提到了“智能手机”和“新萤幕”技术,但没有提到互动式应用软体。其中也没有提到90%的美国家长可能都体会到的一种可能性(尽管他们心里可能也感到有些不舒服):这样滑动手指可能也会带来一点点好处。

父母们的纠结反应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神经质:随着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父母们越来越在乎技术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对父母来说,技术的能力和进步并未转化成舒适和轻松。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熟练地应用将会伴随他们一生的数据流;另一方面,过早过多地接触数字媒体会让孩子沉溺。家长们开始像使用精确的手术工具一样对待平板电脑,让它们对孩子的智商发挥作用,帮助他们赢得尖端的机器人竞赛———而其使用也仅限于此。否则,他们的孩子可能会变成一些不会与人眼神交流,只把计算机当作化身女友的冷漠苍白的生物。

平板电脑颠覆规则

2001年,教育和科技作家马克·普连斯基用“数字人”来形容在电脑语言、电子游戏和其它技术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孩子。2010年4月,当iPad诞生的时候,这个说法有了全新的意义。iPhone已经在诱惑年幼的孩子了,但在它的小萤幕上,太小的孩子还很难用手指轻松和准确地操作。此外,家长对自己的手机看得也比较严,总是藏在口袋或包里。iPad又大又亮,而且感觉它像是属于全家的。研究儿童媒体的研究人员立刻发现,它将是游戏规则的颠覆者。

以前,小孩子都需要父母来教他们怎么使用滑鼠和遥控器,手上的操作步骤和萤幕上变化的联系是需要一定时间来理解的。但有了iPad,这种联系对小孩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触屏技术就像摇拨浪鼓或推倒积木的原理一样:孩子动动手,效果立即就会显现。一根手指就可以瞬间移动汽车、碾碎虫子,或者变成一支画笔。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种仅次于直觉的神奇。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实现了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所说的“动作表征”;他们不是通过言语或符号,而是通过手势来给世界上的东西归类———就像把一个想像中的茶杯放到嘴边来表示他们想喝水。他们的手成了他们思想的自然延伸。

常常在没有考虑孩子会如何感受的情况下,家长们就把他们的设备递给了孩子,要么是为了安抚,要么是为了逗乐。据调查,到2010年,有三分之二4到7岁的孩子都用过iPhone。

双向交流必不可少

幼儿到底如何感受电子媒体,这种感受对他们的成长会有什么影响?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就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与电视节目制作人探讨节目的内容。对两岁半以上孩子的研究发现,在观看了两年Blue'sClue(一档幼儿教育游戏栏目)后,孩子的灵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而对低龄幼儿来说,情况似乎有所不同。 两岁半以下的幼儿会出现研究人员所说的“视讯致呆”现象。也就是说,他们接收和处理真人发出的信息比理解萤幕上的人发出的信息要更加容易。

一种自然的结论是,幼童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应对符号表征。但是,还有另一种方式来解释这一特定的成长阶段。幼童很善于筛检出研究人员所说的“社会相关信息”。他们会接收能帮助他们连贯叙述周遭世界的人或情景的信息。在现实世界中,青草有香味,爆米花会滚动,大人会对你笑,当你问问题时,他们会回答。而电视上的东西是做不到这些的。电视是静态的,缺少幼童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双向的信息交流”。

而应用程式“会说话的小河马”就能够用连续的互动迷住幼童,这对幼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源。这就是儿童媒体研究人员对iPad的潜力感到如此兴奋的原因。

如何利用更为关键

乔治敦大学儿童媒体中心主任桑德拉·卡尔弗特对数字技术持一种比较中立的观点:她的办公室里有很多精装书,她有时会用纸笔来写草稿。但她对iPad如何能在孩子大到能够接触传统媒体之前就占领他们很感兴趣。

“人们说我们是在拿孩子做试验,”她对我说:“但在我看来,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也无法改变。孩子接触媒体的年纪越来越小,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技术所能带来的好处。我不是个盲目乐观的人,我很现实。我看到孩子们正在做什么,并尝试去充分利用它们。”

每种新媒体在问世不久之后都会被批评为对年轻人的威胁。庸俗小说有损他们的道德,电视会损害他们的视力,电子游戏会让他们变得暴力。每种东西都被说成是诱使孩子浪费时间,使他们没时间了解总统事迹、与朋友玩耍或者光脚踩沙子。在我们这一代,担忧主要集中在孩子们的智力上,说孩子总是看电视的话,不用的神经元就会萎缩。人们为电视和多动症焦虑,尽管这种焦虑大部分只是基于一项广受批评的调查,与我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根本不相符。

在《萤幕时间》一书中,记者莉萨·格恩齐列出了一个对于思考媒体消费颇为有用的框架:内容、背景和你的孩子。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内容合适吗?萤幕时间是否“只占你的孩子与你和现实世界交流的一小部分”?她建议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来酌情回答。其中,格恩齐提出的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家长对媒体态度的重要性。如果他们把萤幕时间当成垃圾食品,或者“在做头发时看的一本杂志”,即仅仅作为打发时间的无聊方式,那么孩子就会完全接纳这种态度,而这种神经质也会被传给下一代。

心灵咖啡网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