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岁前,是妈妈带还是奶奶带,上学后性格差别是否会很明显?

老人 0 75

孩子6岁前,是妈妈带还是奶奶带,上学后性格差别是否会很明显?,第1张

孩子6岁前,是妈妈带还是奶奶带,上学后性格差别是否会很明显?
导读:孩子6岁前,是妈妈带还是奶奶带,上学后性格差别是否会很明显?刚生完宝宝后,宝宝是通过妈妈带则是由姥姥带也就成了棘手问题。有些宝妈在宝宝长至1岁左右年龄,其实就是宝宝能断母乳后,把宝宝交给姥姥带,自身在外打工来到;还有些宝妈则为了能宝宝选择放

孩子6岁前,是妈妈带还是奶奶带,上学后性格差别是否会很明显?

刚生完宝宝后,宝宝是通过妈妈带则是由姥姥带也就成了棘手问题。有些宝妈在宝宝长至1岁左右年龄,其实就是宝宝能断母乳后,把宝宝交给姥姥带,自身在外打工来到;还有些宝妈则为了能宝宝选择放弃出门工作的机会,安心在家里做起了全职的妈妈,而求会给宝宝比较好的照料。在宝宝没满6岁那年,她们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此刻学习到的一切东西都是以家人的身上获得的。因为年青人与老人的观念观念不一样,对孩子而言,也是不一样的家人特性,因此,这些6岁之前由妈妈带则是由姥姥戴的孩子,大部分性格方面也有很大区别。

一:孩子6岁之前常常跟妈妈在一起,很有可能更有安全感,性情更开朗

不管怎样,妈妈全是宝宝最亲人的人,孩子也是最依靠自已的妈妈,倘若孩子6岁之前,妈妈常常陪在我身边,孩子就觉得很安心,非常幸福。孩子有满满的安全感,性格上就会更加开朗,人格缺陷会非常少。

二:姥姥带出来的孩子特别敏感

小苏小的时候,父亲妈妈就在外打工来到,一年难能可贵回家几班。小苏一直跟着爷爷奶奶日常生活,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后,其他孩子都性格直爽,仅有小苏不爱说话,见到外人都不敢出声。开家长会时,别人都父亲或是妈妈陪在我身边,小苏看到之后心生羡慕,这羡慕嫉妒的模样,教师看到之后都心疼不已。小苏也想要通电话问爸爸妈妈,怎么不回家陪着她,可是小苏长期没与爸爸妈妈沟通交流,每一次想知道这句话,都问不出入口,慢慢地,自身有什么事情了都喜欢藏在肚子里,和谁都不说。每一个孩子都要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不要因为工作赚钱就忽略了孩子对爱的渴望。即使日常生活再艰难,爸爸妈妈也应当常常陪伴在孩子身旁,特别是孩子6岁之前,恰好是性情定形时,此刻若缺乏了爸爸妈妈的参加,之后挣到钱后,想要再参加就难了。

孩子上了小学,不可避免就会涉及到送娃上学的问题。大部分家庭都是老人送娃,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了送娃上学的主力军。但一些没有老人帮忙的家庭,则以妈妈送娃上学为主。爸爸送娃上学就较为罕见,也不够“专业”,往往走的是“佛系”路线。

妞妞上了小学后,一直是妈妈送她上学,风雨无阻。但周一要开年会,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布置会场。妈妈无奈之下,只好让爸爸送女儿上学。

清早,天还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她为女儿和老公准备了早餐,并将女儿的书包等一应物品放在沙发显眼的位置,自己就匆匆出门了。

结果,到了中午,妈妈却接到老师的电话,“你们家长太粗心了,竟然不给孩子带餐具!”原来,女儿忘了带餐具包,到午餐时间才发现,老师只好临时帮她找了一个餐盘和一双筷子。

晚上回到家里,妞妞向妈妈哭诉,爸爸叫她起床晚了,结果早餐也没吃,就匆匆去学校了,还忘记了带水杯和餐具包,她都一天没喝水了。妈妈好不容易才安抚好女儿,觉得还是自己送娃上学才比较放心。

其实,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送娃上学的主体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妈妈,爸爸很少现身孩子的学校。

但正是爸爸平时送娃较少,一旦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爸爸接送娃上学时,爸爸可能就会出现手忙脚乱、丢三落四的现象,甚至还会表现得比较“佛系”,让孩子也特别不适应。

1、出门前的准备

从叫孩子起床,到孩子洗脸、刷牙等,再到坐到饭桌前吃早饭,妈妈就是孩子的定时闹钟,会不时催促孩子,让孩子知道时间的紧迫性。

爸爸就比较佛系,可能会默默关注着时间,看着孩子忙碌。等到出门的时间到了,爸爸不管孩子是否准备好,就会叫上孩子,准备出门。

2、漏带东西的频率

妈妈送娃成了习惯,在出门前就会让孩子提前准备好一应物品,比如让孩子检查书包中的课本、文具等是否带全,再拿上餐具包,带好红领巾,准备出门。

爸爸往往会由着孩子墨迹,等到时间来不及时,再匆匆赶往学校,漏带东西的频率就比较高。比如,到了学校门口,爸爸和孩子才发现,两人都没带餐具包,孩子没带红领巾等等。

3、送娃的谨慎态度

妈妈送娃,当然会一路陪伴,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并且会亲眼看着孩子走进学校的大门,妈妈才会放心离开。爸爸可能将孩子送到半路,遇到孩子的同学,就会果断让孩子和同学一起走,自己则半路折返。

有时,爸爸刚将孩子送到小区门口,可能孩子随口说了一句,“我可以自己去学校”,爸爸就马上转身回家,毫不担心孩子独自到学校的能力。

4、途中的交流

在送娃上学的途中,妈妈会开启“慈母”模式,一路絮絮叨叨,与孩子谈论学习、讲一讲生活中的道理,或者说一些开心的事情,上学的路上充满了温情和笑语。

但爸爸送娃上学的路上,几乎没有语言交流。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可能是“语言贵如油”,连说话都吝于开口。

5、孩子的状态

妈妈送娃上学时,为了让孩子一天精神饱满,一般以鼓励的话居多,或者多与孩子聊一聊开心的事情,让孩子处于较好的精神状态,热情饱满。

但孩子与爸爸在一起,缺乏语言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心情往往处于平静无波的状态,情绪并没有被带动起来。

6、在学校门口

妈妈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即使看到孩子进了校门,可能还会再等一等,顺便与身边的家长聊几句。

爸爸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马上就会转身离开,根本不会和其他家长交谈。爸爸几乎两耳不闻“送娃”之外的事,对学校、家长以及孩子的班级,都知之甚少。

家有小小读书郎,送娃上学就堪比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家长应当做到风雨无阻,每天准时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不管是老人送娃,还是爸爸妈妈送娃,都要确保“送娃”任务的完成。

爸爸送娃上学的表现看似“佛系”,其实粗中有细,会有不同的考量,对孩子反而是一种别样的体验,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对爸爸来说,送娃上学是难得的亲子机会,与孩子多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增进亲子感情。

文|文儿

星期天的时候和一个好久不见的大学同学见了面,同学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聊天的时候我们少不了要说现在的学生和家长,朋友也和我讲了他们班小朋友们很多好玩有趣的事。后来同学又接着说道,你知道吗?当了这几年班主任,我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那就是新生入学不到一周,我就能看出来这个孩子是他妈妈带大的还是奶奶带大的,而且我判断的一般都不错。我说真的这么神奇吗?同学说不是什么神奇的事,只是因为奶奶带大的孩子和妈妈带的孩子区别太大了,你要是当学校的老师你也能看出来。孩子是妈妈带的还是奶奶带的,上学后的表现很明显,很好判断。

妈妈带的孩子更规矩一点,奶奶带大的孩子相对“野”一点儿

大部分来说,妈妈带的孩子更规矩一点,讲规则,懂礼貌,有条理,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和同学相处也比较融洽,从不主动给老师和同学添乱。

而那些奶奶带大的孩子性格可能比较野一点,上课坐不住,爱捣乱,会无视课堂纪律,课外也容易不服管教。因为大部分老人带孩子都是散养,对孩子没有那么约束,而且都会比较惯着孩子,很多事情都会顺着孩子的意愿。所以导致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就算进入了群体生活,他们也难完全适应和遵守,而且大部分问题学生可能都是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