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我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让我心灰意冷的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身边,而是这里的欢笑声中没有她。” ——亨伯特 这是一部无论看多少遍都会令人压抑许久的**。 男主人公亨伯特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是他的初恋,
“我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让我心灰意冷的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身边,而是这里的欢笑声中没有她。”
——亨伯特
这是一部无论看多少遍都会令人压抑许久的**。
男主人公亨伯特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是他的初恋,也是他在遇见洛丽塔之前唯一的一段感情。用他的话来说,“如果我没有遇到过安娜贝尔,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洛丽塔”。
年少时的亨伯特爱上了一个名叫安娜贝尔的十四岁少女,两人情投意合,很快便陷入了青涩却又成熟的热恋。但这段让他充满期望的感情并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安娜贝尔的突然病逝,亨伯特的初恋也就这样不幸夭折。这对十四岁的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甚至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始终无法克服自己会对十几岁少女产生憧憬和爱欲的心理障碍。
“如同毒药渗入伤口,伤口永远也无法愈合”
二十多年后,他接受了美国比尔兹利大学的任职邀请,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他只身一人前往新西兰,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被介绍给了一个名叫夏洛特的寡妇作租客。在参观了夏洛特的宅邸之后,亨伯特对这样的居住环境很不满意,可能也是因为无法接受与大龄的女性相处,亨伯特以行程安排为由想要拒绝入住。夏洛特显然不愿意亨伯特离开,坚持要带他去院子里继续参观。维持绅士风度的亨伯特不好拒绝,只能勉强随夏洛特去了她家的后院,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夏洛特的院子里看到的那一幕,会彻底改变他今后的人生。
后院的草地上趴着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女,正在翻看着一本印着名人图像的杂志。喷洒的水花打湿了她的衣裳,让她的内衣和肌肤都若隐若现,还勾勒了出她少女曼妙的曲线。亨伯特只一眼便难以移开自己的目光,他痴痴地看着草地上的少女,仿佛看到了初恋安娜贝尔的影子。他愕然许久,嘴里轻叹了一声:“太美了。”
少女注意到他的目光,抬起头来对她天真地一笑。虽然露出了她滑稽的牙箍,但那甜美而无邪的笑容,再一次融化了亨伯特的心。
因为这个少女,亨伯特选择了留下来。
“ 她是洛,在清晨简简单单地穿着袜子的洛,身高四十寸;穿着松裤的时候,她是洛拉,在学校的时候她是多丽,她书面上的名字是多洛莉丝。但在我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
洛丽塔是个早熟的女孩,她总是刻意对亨伯特做出许多出格的举动。这让亨伯特误以为洛丽塔对他很有好感,便也一步一步地为和她在一起而谋划着。为了能继续留下来,他不得已嫁给了对他心生好感的夏洛特,直到洛丽塔受学校安排参加了野营,他对洛丽塔的爱意才在某日,被翻看了他日记的夏洛特所发现。
夏洛特因为过度悲伤而在给洛丽塔寄信的途中出不幸车祸身亡。这对亨伯特而言,即是一种打击,也是他最期待发生的结果。几个月后,他接到了野营归来的洛丽塔,找了个借口搪塞夏洛特的去向,开始了同洛丽塔二人的旅行。
在旅行的途中,洛丽塔和亨伯特发生了关系。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洛丽塔在野营的时候和男孩子做了这样的事,而她只是因为觉得这样做很有意思。她自然是从来没有爱过亨伯特的。可亨伯特不一样,洛丽塔对他所做的一切,都让他更加深陷在对洛丽塔的占有欲和感情里无法自拔。他越来越怕失去洛丽塔,而洛丽塔,却越来越对他失去相处的兴趣。
洛丽塔一直梦想着成为演员。在一次酒店里的邂逅,她认识了著名的导演奎尔蒂。她幻想着,靠着这个救命稻草可以让她彻底拜托亨伯特的占有,于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她跟着奎尔蒂逃走了。
失去了洛丽塔的亨伯特仿佛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他疯狂的四处搜寻洛丽塔的行踪,试图查出是谁将洛丽塔从他身边带走。
很久过去,他终于收到了一封署名为“理查德太太”的信,才发现洛丽塔现在已经嫁做人妇了。洛丽塔在信中表示了她最近的生活十分艰难,希望可以得到他的帮助。亨伯特立刻驱车前往了信上的地址,时隔多年,他终于再次见到了他曾经深爱的洛丽塔。那个洛丽塔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了,她变得成熟,苍白,肚子里,还怀了别人的孩子。
“当日的如花妖女,如今却似枯叶还乡。这个洛丽塔,苍白、混俗、臃肿,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 她可以衰败、枯萎,怎样都可以,我不在乎。我只要再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他饱含深情地望着洛丽塔,离那个她熟悉的旧车只有二十五步,只要她愿意,她依旧可以跟着他远走高飞。但洛丽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深知自己从未爱过亨伯特,那不是爱情。彻底绝望的亨伯特只好留下给她的钱后开车离开,在他离开的时候,他从车里望着洛丽塔,好像看到她还是曾经那个风情万种的少女。
故事的结尾,亨伯特杀死了奎尔蒂,他也因此被警车追缉,开着车在乡野间的道路上拐进了一片辽阔草地。他停下车,走到可以望见镇子的地方,仿佛能听到镇子里传来孩童们的欢声笑语。可惜那笑声里,再也没有洛丽塔。
亨伯特被判处了死刑,而洛丽塔因为难产,生命永远止步在了十七岁。
尽管故事是以亨伯特临死前的回忆而娓娓道来的,但故事的内容,却令人感觉并不平静。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无论是亨伯特还是洛丽塔,谁也不能说是没有错的。如果没有洛丽塔的主动吸引,亨伯特不会彻底放出自己的罪恶欲望,更不会造成二人各自悲惨的结局。与其说他们之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占有,是欲望,更是毁灭。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97版《洛丽塔》影评
MUSIC《love in the
morning》
大家好,我是Renee,欢迎收听新一期的《光影遇见爱》。从这一期开始的连续三期的主题都是“老少恋”。
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那年娶了一位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酒宴上,作为好友的苏轼做了一首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显然这其中“梨花”和“海棠”被用来暗指“白发”与“红颜”,即老夫少妻。
无独有偶,俄裔美国作家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95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在1997年被第二次改变成**,中文译名就叫做《一树梨花压海棠》。**描述一位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恋情。
这些年,我们常常在服装方面听到一种着装风格叫做“萝莉控”,这种服装风格通常是及膝裙、格子裙、蕾丝花边、甜美而少女,比如早些年的服装品牌阿依莲、淑女屋等。这个“控”字源自于英文“complex”,即情结的意思,萝莉控,就是指对年幼的少女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的情结。萝莉控,本质上是一种恋童癖的表现。
恋童癖者一般都有人格方面上的缺陷,对成人之间的性关系怀着恐惧,而儿童会令其在性方面较少感到焦虑。有的是因为心智不成熟,不想长大,有的则是因为童年时候喜欢某个人,被压制和阻挠,产生了许多的遗憾和不满足,导致成年后无法正常与同龄女子交往,而回想起儿时的“恋情”从而对幼小少女产生性幻想。《洛丽塔》里的男主角韩拔教授显然就是这种类型。而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在《洛丽塔》中则对恋童癖者作如下描述:“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你的欲望冒着热毒的气泡,你诡谲的坚毅里有一股超肉欲的火焰永远通红。
MUSIC《Lolita》
一位中年男子韩拔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韩拔的恋童癖。一次他到了美国去,成为了寡妇夏洛特的房客,当他看到夏洛特年仅12岁的女儿洛丽塔时,他疯狂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少女。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事实上,夏洛特希望可以跟韩拔结婚,让自己与女儿都能有个依靠。为了能让自己能够留在洛丽塔身边,韩拔违心地娶了庸俗且臃肿的夏洛特为妻。不久,夏洛特发现了韩拔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遭遇车祸身亡。
韩拔把在身在夏令营的洛丽塔接到身边,瞒着她母亲去世的消息与她游历美国,而他们也展开了一段不伦恋。面对小妖女洛丽塔,韩拔百般顺从,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了继父的掌握,一开始韩拔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天韩拔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且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她被一个叫奎迪的男子控制,被他虐待并怀了他的孩子。韩拔找到洛丽塔要她跟自己走,但洛丽塔不愿意再跟他继续那种变态的两性关系。韩拔在绝望中追踪并且枪杀了奎迪。心如死灰的韩拔一路开车,带着当年洛丽塔头上的那个小小发夹,上面沾着血迹。他仿佛又看见她,一身蓝衣,带着纯真灿烂的笑容对他挥手。
1997版的《洛丽塔》有着诸多看点,扮演韩拔教授的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他的演技自不待言,一个外表文质彬彬的男人,内心实际是敏感、纤细、病态、孱弱、苍白的,在情感方面甚至只是停留在幼年阶段,只有讨好和摧毁两个极端。扮演洛丽塔的15岁少女多米妮科斯万(Dominique Swain),更是从2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时的她还是一名中学生,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她宛如一颗熟透的樱桃,充满着诱惑的甜美。
在韩拔初次见到她的时候,洛丽塔穿着一身接近肤色的连衣裙,倚在草地上让水淋湿了全身。转过头来,不需要言语和动作,眼睛里已经是无意间的挑逗和勾引。这样的场景算得上是情色经典了吧。就在这样的无声无息中,成为了韩拔一生的罪恶和诱惑。他在她身上找到青春时代那个破灭的爱情梦想。多年压抑的情感骤然迸发。即使岁月已经把这样一种残缺的情感扭曲,他依然不可自拔地爱上她。为此他和她的母亲结婚,成了她的继父。而妻子的意外死亡成全了他名正言顺地对伦理的摒弃。情欲的罪恶之花从此盛放。他用尽一切去讨好她,倾其所有想要抓住仅存的温柔。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洛丽塔》无疑是将恋童癖艺术化了的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部,虽然很多人试图从中挖掘各种隐秘的象征意义,例如有人认为这是一部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有人则认为它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但纳博科夫本人却对这些论调不以为然,而只是试图将一种“审美狂乐”的感觉带给他的读者。这是他对文学艺术作品简单而又苛刻的标准。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描写的洛丽塔的原型,是演员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丽泰·格雷。
MUSIC:《I wonder,I wonder,I wonder》
在好莱坞**史中,一提起卓别林的名字,相信几乎无人不知。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舍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独特的表情和动作,在那个无声的年代,为无数人带来了有声的欢笑。同时卓别林无疑是最有名的一位恋童癖者,他一生结过4次婚,其中有3次是和17岁豆蔻年华的姑娘或更妙龄的少女结合的。而婚姻之外的卓别林更是乐此不疲,他不停在工作之余猎取14岁左右的小女孩儿。对此,卓别林曾如是说:“人生最美好的形态是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女。”
卓别林的初恋发生在他 19 岁的时候,他对15 岁的舞蹈演员海蒂·凯利一见钟情,卓别林不久就向凯利求婚,但遭到拒绝。
1918年 10 月,29 岁的卓别林娶了16 岁的童星,《绿野仙踪》哈里斯,他和凯利的关系宣告结束。这位 16 岁的少女为了嫁给卓别林谎称自己怀孕,但婚后哈里斯也确实怀上了卓别林的第一个孩子诺曼·卓别林,但可惜的是诺曼早早便夭折。不到两年,两人就在互相指责中结束了这段婚姻,卓别林指责哈里斯与喜欢诱惑年轻女演员的女明星艾娜艾兹莫娃关系不清不楚,而哈里斯说卓别林嗜性成瘾。
卓别林第一次遇见丽泰格雷也就是《洛丽塔》的原型时,是在拍摄《寻子遇仙记》时。那时丽泰只有 13 岁。三年后,35 岁的卓别林筹备拍摄《淘金热》再一次遇到 16 岁的丽泰·格雷,并在她 16 岁这一年让她怀孕了。刚开始卓别林让她打掉孩子,但丽泰并没有同意,所以根据当时的惯例,卓别林不得不与她奉子成婚。丽泰为卓别林生下两个孩子,其中就有后来继承了父亲衣钵,成为演员的小查理·卓别林。
婚后四年,两个人离婚,在后来曝光的长达50页的离婚文件中,卓别林被描述成了一个与**中的温柔形象截然不同的人。丽泰控诉卓别林是个“残忍且不人道”的丈夫。这份文件记录了一段从一开始就不幸的婚姻。因为新婚之夜,卓别林就告诉丽泰:这段婚姻长久不了,我会让你觉得不想再跟我生活下去。
但也有说法是两人成婚后,各自的私人毛病随即暴露出来。丽泰·格雷整日迷恋吃喝玩乐,而且挥霍无度,把身边的日常生活闹得乌烟瘴气。卓别林刚开始忍气吞声,最后受不了就逃跑了。为了打这场离婚官司,卓别林头发都白了,因为他不得不向丽泰格雷支付82万5千美元的赡养费,以及 100 万美元律师费用,这场离婚也因为这些费用成为了一个公众的焦点。
54岁的卓别林遇到了他的第三段“老少恋”,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8 岁的女儿乌娜,并娶了她。这段关系并不受尤金·奥尼尔的祝福,甚至因此与女儿断绝了关系直到其去世也未曾改变。在遇到卓别林前,18 岁的乌娜已经与《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交往过。塞林格出于对卓别林和乌娜在一起的愤怒,还写了一份充满低俗内容的信给乌娜作为“新婚贺礼”。但是这段不被看好的爱情却是卓别林最成功的的一段。他们一共拥有三儿五女,这一段爱情,也一直陪伴卓别林到 1977 年去世。
MUSIC:《走钢索的人》
关于这一期的话题,Renee自己发表的看法不多,大部分都是已经有的信息和评论的整理,因为“老少恋”确实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基于“恋童癖”的这种病态心理,也不是像我这样的非心理专业的人三言两语讲的清楚的。但是我觉得,选择了这样的关系和这样对象去爱慕的人,跟“走钢索的人”一样,往前是冷漠往后是寂寞,随时会坠落。最后我想用卓别林在70岁生日时写的一首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来结束今天的节目。
我当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刻,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好了,感谢收听这一期的《光影遇见爱》、再会!
坦白的说,《洛丽塔》应该是我这段时间看过最好的书了。本来因为无意中看到了**介绍,很想看**版。后来发现这部**是由小说改编的,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去看了看小说。
这本书的主题围绕着中年男人亨伯特和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爱恨情仇展开。亨伯特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年男人,但是因为少年时期的女朋友病死,从而让他心理扭曲,产生了恋童癖。
他无意中遇见了黑兹太太的女儿——洛丽塔•黑兹,就疯狂的爱上了她,甚至为了达到接近她目的,与她的母亲结婚。后来黑兹太太在意外中丧生,于是他光明正大的占有了洛丽塔。
后来洛丽塔无法忍受这种**的生活,逃离了亨伯特,和剧作家奎尔蒂私奔。亨伯特为了复仇,辗转多年寻找她和奎尔蒂,最终枪杀奎尔蒂,也因此成为了死囚。而洛丽塔早已改嫁,后来因难产而死。
不管这部小说的内容多么有争议,是否离经叛道,挑战世俗,都是不重要的。因为它的文笔毋庸置疑。亨伯特对所有未成年少女(他自己创造了“性感少女”这个词来形容)的病态的疯狂在书中被塑造得淋漓尽致。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开篇的文字就十分惊艳。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着一只短袜,挺直了四英尺十英寸长的身体。她是穿着宽松裤子的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蕾丝。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感官上的变化,作者非常善于结合触觉,听觉,视觉,心理活动等一系列杂合的描绘来展现故事和画面,叙述风格绮丽,温柔旖旎。下面我找了一些经典段落,可能有删减。
“你们肯定都知道夏天黄昏,在一座小山的脚下,那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带着一些蠓虫,悬在一道鲜花盛开的树篱四周,或者突然被一个漫步的人闯入和穿越;一种毛茸茸的温暖,一些金**的蠓虫。”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景色描写,“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毛茸茸的温暖”,“金**的蠓虫”,让一幅夏日中夕阳西下的壮美而梦幻的画面马上在脑海中生动的浮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见亮着灯的窗户上的涡卷线状图案。那些图案给敏感的记忆那五彩的油墨一加渲染,在我眼里就像纸牌一样。一簇星星在我们头顶上细长的树叶的黑色轮廓间闪着微光。”
“午后反射过来的阳光,好像一颗光彩夺目的白色钻石带着无数道彩虹色的细长光线,在一辆停着的汽车的圆顶篷上闪动。”
在作者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都是由动态的线条和明丽的色彩所构成的。而意识流所具有的跳脱的思维也是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文字中不乏新奇的手法和信手拈来的比喻,让读者沉浸在亨伯特——一个内心扭曲的人所构建出的另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蓝紫色,在亨伯特的眼中就是“夏天的天空,还有李子和无花果,以及帝王的深紫色的血液。”
不只是景色描写,对于人物,作者的刻画也是精细而独到的。
“那种轮廓微微显得有点儿狡黠的颧骨、生着汗毛的纤细的胳膊或腿以及绝望、羞愧和柔情的眼泪。”
在亨伯特眼中的少女的美好,他通过细致——甚至病态的细致入微的笔触都描绘了出来。
不像有些文章生硬的辞藻堆砌,《洛丽塔》中接连三四个排比,仿佛是一个精美的手工织物中每一根精确而艳丽的丝线,把它们巧妙的穿插在一起,才得以编织出华美的锦缎,比如这段对于山的描写,不同的山,作者写出了全然不同的色彩:
“从未被人攀登的或是不断变成一座座有人居住的山岗的瑰丽青山;东南走向的山脉,随着一座座峰峦远去,高度逐渐降低;令人动情地高耸入云、有着白雪纹理的灰色石头巨像,以及严酷无情的峰峦在公路转弯处蓦然出现;林木幽深的险恶的大山覆盖着一片整齐、交叠、黑森森的冷杉,有些地方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苍白、蓬松的杨树;还有组合成的一丛丛粉红和淡紫的植物,法老似的,“古老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黑色熔岩形成的孤山;早春的山峦,山脊上满是小象的细毛;夏末的山峦完全隆起,它们那沉重的埃及式的四肢在黄褐色的、蛀坏了的毛绒衣服的褶层中交叠在一起;米灰色的小山,点缀着粗壮的绿色橡树;最后一座赤褐色的大山,山脚处有一片繁茂的苜蓿。”
有人觉得,这本书的话题如此敏感,一定充满了色情,其实大错特错。这部小说的目的绝不是色情,如果这样理解就过于肤浅了。作者对于这方面的描写都含糊而隐晦,甚至干脆变成了典型的亨伯特式的联想:
“壁画上会有一片湖水。在火红色的花朵中会有一座凉亭。会有一些自然风景画——一头老虎追赶一只极乐鸟,一条令人窒息的蛇完全缠绕住小猪剥了皮的躯干。会有一位苏丹,脸上现出巨大的痛苦,正在帮助一个臀部好看的小奴隶爬上一根缟玛瑙的柱子。会有出现在自动唱机的乳白色两侧的那些亮晶晶的液滴。会有中级小组的各种营地活动:划独木舟,跳库朗特舞,在湖边的阳光下梳理鬈发。会有白杨树和苹果树,星期天的郊外风光。会有一块火蛋白石在一个泛起阵阵涟漪的水池中融化,最后一次震颤,最后一次敷色,刺眼的鲜红,令人难受的粉红,一声叹息,一个畏缩的孩子。”
在亨伯特与洛丽塔在一起之前,文笔细腻而华美。但是在黑兹太太死后,画风却急转直下,很少出现晴朗的天气,更多的是瓢泼大雨,鲜少再出现从前的美好画面,取而代之的是更深沉,更压抑的风格。
“望着一个消防龙头。那真是一个丑陋的玩意儿,涂着厚厚的银漆和红漆,伸出它的曲柄的红管子让雨水给它们上光,而雨水则像鲜红的血水似的滴落在它那银白色的链条上。”能把一个消防栓写成这样,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不言而喻。
“有时,火车会在异常湿热的夜晚带着撕心裂肺的不祥的隆隆声,发出一声绝望的长啸,其中混杂着力量和歇斯底里。”
也许,这种压抑的格调正是亨伯特与洛丽塔在一起之后,开始暗示着两人最终会分道扬镳。
而故事最大的泪点,就是亨伯特变态扭曲的爱。他强硬的把并不爱自己的洛丽塔据为己有,一开始也许亨伯特也不爱洛丽塔,只不过是为了发泄自己对于少女的欲望,才让洛丽塔不堪忍受,离开了他。但是当亨伯特在洛丽塔私奔以后的几年里,发疯一样不断的寻找她。
多年后亨伯特再次见到洛丽塔,洛丽塔早已不是以前的少女,而是身怀六甲的人妻,是令他反感的“成年人”,而亨伯特却发现:
“我对她看了又看,心里就像清楚地知道我会死亡那样,知道我爱她,胜过这个世上我所见过或想象得到的一切,胜过任何其他地方我所希望的一切。过去我曾大声呼喊着翻身扑到那个性感少女身上,如今她只是那个性感少女以淡淡的紫罗兰清香和枯萎的树叶的形态所表现出的回声。”
亨伯特失去洛丽塔以后才发现,他爱的不只是从前作为“性感少女”的洛丽塔,而是真正的洛丽塔。但是洛丽塔早已对他心灰意冷,宁可跟着奎尔蒂走,也不愿意再和他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是亨伯特自私的爱,毁了洛丽塔的一生。
在结尾,亨伯特杀了带走洛丽塔的奎尔蒂,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拯救洛丽塔的那个人。在牢狱中,亨伯特最后的话:
“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后来亨伯特死在狱中。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凄美而疯狂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无疾而终。合上书再细细品味,依然是感人至深而回味无穷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礼物清单-50份礼物为大家备齐).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