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生日祝福语诗句 1 祝融峰下一回首,赵王千古流芳世,小庭流拥设花坛,卉然兴道而迁义,生龙活虎身体棒,日落夕阳常健康,快活开心心情爽,乐往常来出英雄。 2 筑雅小居方外处,仲夏卧看流萤舞。亚当怎懂黄肤色,南山种菊穿着粗。生活平淡寻真意
生日祝福语诗句
1 祝融峰下一回首,赵王千古流芳世,小庭流拥设花坛,卉然兴道而迁义,生龙活虎身体棒,日落夕阳常健康,快活开心心情爽,乐往常来出英雄。
2 筑雅小居方外处,仲夏卧看流萤舞。亚当怎懂黄肤色,南山种菊穿着粗。生活平淡寻真意,日过午头酣睡呼。快阳转眼垂暮色,乐天无为迷江渚。
3 祝酒贺词意绵绵,王者风范漫云天。小月清风初夏至,玲珑芳影展笑颜。生生世世喜无边,日日年年福绕前。快马一鞭传佳讯,乐舞欢歌伴梦眠。
4 祝人多年一卧龙,初时华节漕江东,维扬大将金城固,恒人无官可赏功,生子笔力能巧妙,日用大学心中庸,快意长江都是酒,乐山雅望意雍容。
5 祝福风吹一岁去,谢家儿郎醉逍遥。晓观夏月青烟绕,波涌清贫众醉晓。生死僻开乐夜月,日光雾散看轻笑。快意恩仇品平淡,乐见春秋四季飘!
6 祝福永载来相伴,李树桃花挂满枝。珍珠如宝人如玉,妮子多情俏玲珑。生生世世共此刻,日月星辰同齐贺。快意永随伴人生,乐在今宵笑开颜。
7 祝风拂柳绿两岸,福日映滩红半边,无云晴空凭栏处,双波荡涤迎客船,生花妙笔描夏色,日暖溪边垂钓客,快剑斩愁终无忧,乐喜逍遥与猫绵。
8 祝传神醉下福禧,刘郎才如万乘器。荫松散发逢异人,泽水回环六七里。生来且喜事精神,日边已觉风光丽。快意雄风海上来,乐意融融兄及弟。
9 柱擎新月我凭栏,仲夏七夕凝露寒。雅韵三叠谁远唱,难如知己自悄还。生平莫笑飘零客,日日登楼望远山。快典求诗衔祝福,乐携君手自婵娟。
10 祝福浩荡风云寿,罗仙荫德水长流。贤者芳泽千年秀,勇士壮怀写春秋。生逢盛世歌伴酒,日新月异争上游。快马加鞭织锦绣。乐为新锐拓荒牛。
11 祝君眉寿似增川,初还相印罢戎旃。维摩青石讲初休,恒山铁骑请金枪。生逢圣代无征战,日走登天长似箭。快剑长戟森相向,乐游原上有西风。
12 生就福如东海澜,日临南山青松岚。快采琼花祝生辰,乐曲仙音绕娇娆。
13 生当人杰死亦雄,日为刀剑夜则筝。快意恩仇江湖事,乐得逍遥度浮生。
14 生辰之庆好繁华,日光普照更添色。快门按下定此景,乐在今朝年年有。
15 生辰之时许心愿,日后定把成功赢!快人快语快节奏,乐得一生心态平!
16 祝福应乘早,你我任萧遥。生活多烦恼,日月轮次倒。快意上云霄,乐音寄纸鹞。
17 会盛客征文,如何憔悴人。生理不得论,日赏城西岑。快意言多忤,乐道复安土。
18 高山景行望,宇廓水汤汤。生夜朗星耀,日日照福光。快事长享有,乐情谊久长。
19 范知何娴美,丹唇流歌飞。生逢俱如意,日沐南风吹。快事长伴友,乐衔月下杯。
20 祝福且赠与,丹青亦有需。儿郎随相和,生耀在芳居。日长闻百鸟,快意流清渠。乐何如游鱼。
21 祝语从心道,老妪自将夸。公长奔波路,生且憩桑麻。日日结欢笑,快意处处发。乐相筑小家。
22 祝愿奏奇巧,小径闻调高。粉殊凡俗世,生采自飘飘。日来我相伴,快友与逍遥。乐面衬柔娇。
23 周游世界梦千寻,桂影依稀绕我心。竹径悠悠携手去,生花衔露爱深深。日西沉快回村,乐煮鸳鸯酒一尊。
24 杜梨海棠春蝶恋,云中飞仙情悠然。生机无限艳阳天,日出风清笑颜展。快意人生知音伴,乐歌曼舞生日欢。
25 会须留赏待君王,如今人望在岩廊。生人莫负平生年,日下风高野路凉。快剑长戟森相向,乐如南有嘉鱼时。
26 祝福至爱千秋好,颖蕙达人纤姿妙,生年吉利命中金,日饮甘醇红颜葆,快娱欢歌擎挚友,乐享天伦迁升早。
27 清香四溢花烂漫,明霞飘逸彩蝶欢。生性高雅显风范,日日进取事业展。快意人生勤登攀,乐娱生日庆华年。
28 祝词弹奏心之曲,你且欣然倾耳听:生花妙笔寄思念,日复一日牵挂中。快意爱情美酒酿,乐在岁久芳馨浓。
29 张扬我辈狂少年,瑛妹他乡可有难生逢盛世弄潮女,日搏惊涛夜梦甜。快意豪情巾帼志,乐忧寻常作笑谈。
30 清夜恩情四座同,明明我祖乐无穷。生公说法鬼神听,日高丈五睡正浓。快剑斫断生蛟鼍,乐全老子今禅伯。
31 关心一纸平安报,涵泳儒流身已澡,予家何幸窃恩辉,开花空道胜于草,心事当年汉卧龙,快击黄包烹紫壳,乐游园里春正好。
32 赵氏孤儿逞英豪,小小年纪大名堂,卉木萋萋显朝气,生生不息毅力坚,日月可鉴其孝心,快人快语佳话传,乐为榜样留千古。
33 刘邦项羽天下雄,宝剑锋出磨砺中,山壁高耸指苍穹,生机勃发雷霆动。日积月累蓄于胸,快马扬鞭四方颂,乐而忘忧响晴空!
34 关关河鸟声相思,涵胡画角怨边草。予尝使工作漆器,开心写意君所知。心爱玉颜私自亲,快箭拂下西飞鹏。乐天知命了无忧!
35 焦陂荷花照水光,云似多情巧护霜。娇波斜入鬓云长,生爱君家锦树芳。日月须归仁义主,快凌紫清登玉堂,乐子飞燕侍昭阳。
36 李白斗酒诗百篇,佳人诞辰桂花开,宁静本是小家玉,生命光辉正灿烂。日月同辉赞祖国,快乐生活靠大家,乐在其中笑呵呵。
37 张女贤雅姿娉婷,文风曲调若仙人,慧兰之心众称羡,生世欢喜意态新,日丽风和谈笑情,快意无忧俏展颜,乐度永恒真挚愿。
38 关心小鼠不冬眠,涵情默默两对眼,予以终身共誓言,开花时节芦花白,心旷神怡濯清涟,快艇如飞千层浪,乐山乐水今朝闲。
39 王氏子孙皆人杰,芳家小女有才貌,祝求姻缘百日成,你看何日是佳节,生在仙境入凡尘,日来百日寻佳婿,快刀只求斩乱麻,乐不思蜀美滋滋。
40 祝贺话语有万千,吴门娇女赛天仙,丽质高雅令我赞,香气飘入我心间,生日蜡烛红红燃,日思夜想总难眠,快请月老把线牵,乐声悠悠并蒂莲。
中国王氏家族祠堂在江西省莲花县白渡村。名字为:白度村王氏宗祠。
江西省莲花县白渡村王氏,王皋是离我们最近的远祖,白渡王氏始祖关三公直属皋公九世孙,据家谱(三槐王氏白渡族谱)记载:皋九世孙关三公 [允和三子] 字信顕,号海藩,大明指挥都监使司。明洪武间自南京应天府即江苏省江宁府。
当属镇江漂阳县东乡青石桥井[羲]景楼以百户职调守永新城,即住东门龙王庙井边。永乐二年[1404]下屯莲花白渡村,发迹成白渡王氏。清朝中期兴建白渡王氏宗祠,祠内前梁有克绍前烈,中梁有槐萌千秋,后梁有“惇叙堂”等匾额。
左右配有侧房共十六间,祠堂坐西向东,一直三栋,至今保存完好,其结构独特,气派非凡,古典而文雅,雄伟且壮观。 关三公生洪武二年[1369]己酉岁三月二十五日午时,殁宣德元年[1426]丙午岁九月十七日寅时。配爱氏珍娘,生洪武四年[1371]辛亥岁七月十九日已时。
殁宣德五年戌庚岁[1430]四月二十六日亥时,夫妻合葬永新南乡渴虎饮泉形。子二:子明,子彰[回原籍南京廷献公谱,影有云传子彰未知的否]。长子子明公为隐居之仕于白渡,截至2012年足六百余载,已传二十三代孙,现有四百八十余丁,总人口一千有余。
据载,金八公六代孙琰檠公徙居湖南攸县漕泊。金六公七代孙仁驿公徙居湖南攸县柏树下。十七世孙礼全公清光绪年间1885年由八房出徙居本县坪里潭湖。
扩展资料:
迁移
始祖:太子晋。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王姓家谱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白居易(唐)
《送别》的歌声传唱在历代历史文人离别的愁绪中,这是一位离别母亲的旧社会庶子为他饱受时代摧残的母亲留下动人的诗篇。
一首首天籁的乐谱,一帧帧惊才艳绝的才子剪影,是李叔同母亲为他的留下的巨额精神财富。
问君此去何时还,来时莫徘徊
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唯一的一位母亲,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中饱受压迫的可怜妇女。
1878年,李家大院偏门处一辆小巧的红色软轿被抬了进去,封建时期的三妻四妾太过普遍,无数的妙龄少女在未知的悲惨人生半途中就做了富人的小妾。
王凤玲对即将到来的人妻角色充满了未知和迷茫,她既为自己无法抉择的人生感到悲苦也为这并不美满的婚姻忐忑不安——毕竟接近50多岁的李筱楼和十几岁的她并不相配。
即使人生艰难险阻,也不会妨碍一位新生命的到来,李叔同就出生于这样家庭之中。
李筱楼老来得子,幸事不断,对李叔同的到来感到欣喜不已。这位新降临的庶子为原本平静的李家大院带来了新的未来。
相比于李筱楼的欣喜若狂,身为李叔同生母的王凤玲就显得格外冷静——她爱这位新生的婴儿,却早已经领会到人生的寂寞和无助,这样的迷茫和凄惨或许会同样在新生儿的身上体现。
长路漫漫,最开始的无助和无奈早已被新的生活所掩埋。李筱楼一番思索,当即拍案,他为儿子取名李文涛,字叔同,乳名成蹊。希望李家的人脉会如滚滚的涛水,奔流不息。
只是事与愿违,这个承载着李筱楼无限期待的儿子为李家的名誉带来了波涛不止的舆论。
1886年,年仅6岁的李叔同跟随兄长一起学习,他是名副其实的"神童",六七岁时就熟读佛经这样晦涩难懂的文本——比如《大悲咒》《往生咒》。
不仅如此,他的长嫂信佛总是教他背诵佛经,叔同小时候,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是位不可多得的机灵孩童。
作为"神童"的李叔同,此时人生的路途才刚起步就陷入了黑暗之中。
1885年,李家的支柱李筱楼因病去世,树倒猢狲散,他生前的妻妾都失去了仰仗,在这样封建的社会中,只有正室才是家庭的主人。
王凤玲不得不带着李叔同对正室低声下气的讨好来过日子,一位是可怜的寡妇,一位是颇受重视的长子,在李家相互扶持成长。
生活和情感的压抑让王凤玲把一个不谙世事的天真少女的一颗真心都倾注在李叔同的培养上,用她身为母亲的执着在生活中熬着自己的青春。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不只有一位母亲。
因为封建大家庭的种种规矩,李叔同名义上是由大房姜氏来抚养,和生母间接分开。困境之中,格外能滋生出潜力。
李叔同8岁时,正式拜常云庄先生为师,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14岁在乡中初具名气。
这样惊人的才学和李叔同的生母息息相关。大院生活就像是新的牢笼囚禁着这位没有太大过错的妇人,王凤玲还十分年轻,不仅要伺候正室还要辛苦拉扯自己的孩子。
虽然困难的灵魂不停折磨她,但是这位母亲从没有放弃过给李叔同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
14岁的李叔同因为天资卓越所以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名誉和赞赏随之而来,稍有不慎或许这位天才少年就会重新走过"伤仲永"的悲剧。
王凤玲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不影响他的心态,王凤玲对李叔同的教育更加严格,同时培养了他认真严谨的性格。
1984年李叔同对他刻苦用功学习的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突然不那么热衷了,却对唱戏这种"贱业"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去戏园子看戏,成了铁杆票友,有时还客串某个角色。
李叔同对戏曲的研究来源于母亲的影响,王凤玲因为在家中处处受到歧视,演遍世间百态的戏曲是她唯一的情感寄托。李叔同耳濡目染,对这华丽的艺术兴味十足。
李叔同这样"堕落"的行为无疑让处处排挤王凤玲的家人有了话柄,王凤玲为了孩子不仅放弃了看戏的娱乐,在知道李叔同偷偷出去看戏时还用生命相逼,让自己的孩子"浪子回头"。
家庭的不如意,生活的困顿,世人对婚姻的偏见让王凤玲的生活日日拮据。李叔同从小就看到自己的母亲过着人生最压抑的生活,他也从小明白母亲背后的坚强和心酸。
相依为命的生活中,王凤玲为李叔同遮风避雨,排忧解难,李叔同暗自磨炼出了自己才华和锋芒,在文人领域中独树一帜。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永远忘不了自己的母亲。20岁的李叔同似乎站在了人生最顺利的阶段,娶妻生子,功成名就,还是上海银行的某位少东家。
再加上出众的学识和文笔,李叔同成为了满腹诗书的文人雅士,前途无量的富家公子。
1897年,李叔同结婚,妻子是茶商之女,虽然共同话题不多,但是妻子外秀慧中,很得王凤玲喜爱,她同李叔同母亲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是李叔同强大的后方。
戊戌变法后李叔同被人质疑参与革新,他只好带着家人来上海定居。
王凤玲因为这个契机终于离开了压迫她大半辈子的李家大院,离开了受人欺凌,遭人非议,寄人篱下的压抑生活。她为李叔同奉献了青春和生命,却只能在弥留之际为自己的生活做主。
上海小院的自由生活像风一样流逝,痕迹也微小可以忽视。这是王凤玲最自由的时光,是卑微人生中的一抹新绿,眨眼之间就已经过去。
1905年(乙巳光绪三十一年)3月10日,王氏病逝。
李叔同心如刀割,人生好似即将坍塌。为了让母亲的死名正言顺,他恳求自己的大房母亲希望王凤玲可以进入李家祠堂,却依然在葬礼当天被拒之门外。
李叔同怒极,只好用新式葬礼送走自己的母亲。
深宅大院出生的李叔同有许多名义上的的母亲,可是最亲最敬的生母一生却苦难颇多。
王凤玲的辛苦是作为母亲的必修课,却也是封建时代中地位低微妇女的必然结果。
虽然社会容忍男人的三妻四妾,却无法容忍一位年轻寡妇的安逸生活。却也只有王凤玲用自己的双手托举李叔同,走出深宅妇人的深渊。
《南京大学校歌》《三宝歌》《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醒狮》杂志撰写《图画修得法》与《水彩画法说略》……李叔同给世人谱写了许多美丽的作品,却无法给苦难的母亲描绘幸福的人生。
"我的母亲很多,生母很苦。"1929年李叔同皈依佛门成为弘一大师后回忆母亲得出了这样的言论。
王凤玲已经离开他许多年了,却仍然能从这短短的一句中提炼出浓浓的追忆和哀思。伏地泣泪,心痛无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是李叔同歌曲中的《送别》,是传唱给世人的美好离歌。
无论是生离死别还是朋友的之间美好的祝愿,在《送别》的萋萋芳草间都是那回眸的挥手和告别。
即使离别痛苦,李叔同也不会描写这撕心裂肺的痛楚,因为母亲王凤玲孤苦一生,却教会李叔同欣赏人生的美丽。
或许在长亭古道的一片芳菲中,就有李叔同为王凤玲刻画的焕然新生的背影。
楼主,您好。如家族兴旺、人丁兴旺、广纳百福、财源广进、望族等。 一家庭不但是社会最基本细胞,也是家族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家族势力的日益壮大。传统上的所谓“家庭”通常是指在一位家长的主持下,共同居住共有财产的血亲组织。古代家庭结构,一般是由父子两代或父子孙三代构成,其人口数如战国时期孟轲所说的有“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汉代晁错在分析自耕农生活水平时,也是以“今农夫五口之家”来计算。他们的说法常被后代作为推算古代户口的主要依据,可见两代人或三代人所构成的家庭是古代社会比较常见的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家庭”。宋代以前福建也有大姓人家,如林、黄、陈、郑等,但是否存在累世同居的大家庭不见史籍记载,宋代时,朱熹弟子许俭,闽清人,因“三世不分异,庭无间言”,而被时人誉为“孝友”,只三代同居就赢得孝义的美称,可以想象当时福建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并不多见,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值得考虑,就是唐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接连不断的大批难民渡江入闽,这些移民自身缺乏形成大家庭的客观条件,因为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行。明代时,福建有大家庭始见史书记载,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这类传统大家庭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累世同居,二是财产共有,三是饮食合,整个大家庭事无巨细,全由家长定夺,大家庭的日常开支基本上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正如陈支平教授在《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一书指出的那样:这种理想化、模式化的大家庭制度,只是个别的、临时性的,不可能是普遍的、永久性的。因为这种大家庭制度严重束缚了家庭成员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抑制了个人私欲的追求,不符合绝大多数人要求发展自己个体经济的愿望,也不切合实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无法为庞大的家庭经济生活提供长期保障的。所以,这样的大家庭制度在现实生活中难于全面推行,一旦父母去世,兄弟间分家析产就在所难免,分裂为众多的小家庭,以明万历六年福建省人口为例,户数515307,人口1738793,平均每户的有3.3人。可见明清两代福建社会还是以小家庭占大多数。当然在闽西南山区,一部分客家人流行聚居一楼的生活方式,即人们所熟知的客家土楼现象。每座土楼基本上是累世同居,平均居住人口上百个,房间也多达上百间以上。以邮票上的永定县古竹乡的“承启楼”为典型代表,四环同心圆楼,康熙四十八年动工,历时三年才告竣工,现已居住第十一代人。目前在福建已知的客家土楼达四千座左右,其聚族而居,历代相沿已成俗例。客家土楼具有累代同居的特点,但不具备实行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有的学者也持这种看法,“客家人没有形成四世、五世同居共灶的大家庭,而是分门立户”。宋代以后,福建社会小家庭始终占主导地位,尽管封建王朝不遗余力地旌表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但收效甚微,寥若晨星,更多的人愿意选择两代人或三代人构成的小家庭生活方式。通过家庭的不断裂变,也使得家族团体不断扩大,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房的家族团体愈分愈细,越来越多,这都与明清时期小家庭的广泛发展管切相关的。二福建人早在宋代就有零星开发台湾地区的举动,明代荷据台湾时,又有大批闽南人应募入台耕作,其中有的人随后回乡搬善过合安家。如《安平颜氏族谱》记载颜开誉就有迁家入台的事例。《东石汾阳郭氏族谱》记录此时也有郭一程在台娶妻立家。但估计在台安家立业的人并不会太多,据1649年台湾荷兰长官费尔堡在一封信中所说,纳税的汉人有11339人,其中妇女有838位。占8%左右,移民台湾的家庭不是很多。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有一批家属随郑军渡海入台,根据施琅《尽陈所见疏》说,明郑汉移民中,十人中有五、六个没有带家眷,男女比例比荷据时期要改善些,有家庭的人数占近一半,这是由于明末清初战争迫使许多妇女逃离大陆,后来清王朝统一台湾后,有一半以上的台湾汉民家人返回大陆祖籍地,又使台湾社会的家庭数量急剧减少。清领台湾后采取禁止搬眷人台的措施,进一步扩大了移民中男女比例失调的矛盾。可见乾隆以前,台湾男女不成比例确实很严重。清代台湾由于男女数量前后期反差比较大,因此台湾社会的家庭结构就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如果以道光年间为界,其家庭组合的类型就有所不同。在前期,台湾社会除了一部分传统的以夫妻为主的小家庭外,更多的是其他类型的家庭,如移民时期,单身男子占大多数,造成家庭结构的不正常,有父子移民台湾,构成父子家庭,有兄弟同往台湾,组成兄弟家庭。《重修台湾府志风俗》说有的兄弟同居长达数世之久。还有许多是单身汉的家庭,在广大乡村中,四、五十岁仍未娶妻的男子为数不少。这些上了年纪的单身汉为了老有所靠,过有人祀,往往要设法抱养一个幼童作为继子,“盖台民无子者,买异姓为子,虽富家大族亦继异姓为嗣,谓瞑蛉儿。”闽南人习惯把抱养异姓的孩童称“螟蛉儿”,有的移民特意返回原籍在亲戚间过继一个幼子,俗称“过房”,有的人到了垂暮之年,才考虑香火传承的问题,便出钱雇了一个青年入门招亲成家,继承家业和祭祀,有的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继子,就把产业托附给亲朋好友,请他们的后代兼顾烟祀,这就出现了绝嗣的家庭,在《台湾和法附录参考书》中所收录的一批托附字契就证实这一点。移民的特定环境下,家庭的结构必然是形形色色的,而且来自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宗亲,在这种基础上构成的家族形式也与内地有所不同,那种以单纯的血缘关系形成的家族模式,在早期台湾出现得比较少,因为直系血亲关系的人数量有限,往往采取同姓合约式的联合形式,组成一定势力的家族团体,如时人所说:“台群聚族,鸠金建词字,凡同姓者皆与,不必其同技共派也”。乾隆二十五年,清朝廷再次被迫允许移民携带家眷入台,使搬家入台成为新一轮移民潮的重要表现之一。到了道光年间,妇女人数迅速增加,以夫妻为主的家庭逐渐普遍,传统的分家析产的习俗也随之流行。如戴炎辉《清代台湾之家制及家产》就认为:“清代台湾,以父祖死后即行分析为普遍现象”。但那种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即使在后期也为数不多。《彰化县志人物志》记载四世同堂有八例,五世同堂有四例。《淡水厅志节孝》记有张氏家庭六世同爨,算是代数延续比较久的大家庭。其他县志罕见这类记载,在台湾,四世同食共财就可受到朝廷的旌表,但有清一代这类大家庭还是屈指可数。 三从以上有关清代台湾家庭结构演变的初步分析,就可以看出闽台血缘关系是非常密切,大量的福建移民冒险横渡海峡,入台开荒种田,等有了立足之地,又想方设法搬善过台,在台湾安家立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家族。这些移民及其后代与祖籍地的家族有没有保持联系和交往呢?台湾学者尹章义先生在《清代台湾移民社会争论》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检阅的数千部族谱以及对台湾若干大族的研究报告中,都有记载与大陆家族的联系活动,有的家族与祖籍地租词的交往还十分密切。台湾有的人认为清代后期台岛移民社会已向定居社会转型,台湾象族只是认同现居地的关系,而淡化了与祖籍地的祖源关系,这种看法显而易见是不确切的,事实是无论是在移垦时期,还是在定居时期;不论是第一代移民,或是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后裔,都重视与祖籍地家族的联系,两地家族相互交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乡情族亲隔不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讲求宗亲合睦、互助互利的家族关系,不论你走到哪里,这种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是难以改变的。福建新移民到台湾,总是投亲靠友,寻求乡亲族人的帮助。为新来的乡亲排忧解难是宗亲间又不容辞的责任,这种事例在台湾各地开发史上比比皆是。其二,两地经济互补。明清时期台湾是一处新开发的海岛,生活物品与生产工具极为匾乏,如农耕工具、耕牛、陶瓷、布匹等,移民们都要从内地购置后想方设法带过去,在这方面也会得到家族的资助,而且一些家族比较有钱的人,还携巨资入台募民开垦土地。其三,两地文化交往。据史载,台湾在康熙二十六年,才有第一位的乡试举人,叫苏峨,泉州籍,应试以前移民台湾凤山县,后人议论地为冒籍举人,即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士子。康熙三十三年,台湾始有第一个文进士陈梦球,祖籍同安,也被时人议为“冒籍”。类似这种所谓“冒籍”应试的事例肯定还有不少,因为当时台湾刚刚开发,文化落后,福建一些家族生员,通过对岸族人的帮助,悄悄移民过去,利用台湾读书人不多的空子,以获取科举功名利禄。乾嘉以前,台湾地方文化教育不发达,移民到台湾的福建人,大多也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因此,在这阶段台湾大多数家族缺乏修编族谱的文化条件,而族谱是正源明宗反映家族来龙去脉的关键载体。“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各家族都非常重视修纂族谱,修族语也就成为两地家族间的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不少台湾家族是直接将故乡已编印好的族谱带过去,然后再增加台湾新家族的内容。由此可见,两地家族同修纂族谱在清代已成惯例。 其四,两地祭拜祖宗活动,林其泉教授在《闽台六亲》一书中说:“以前,凡大陆去台人员,每年清明节前后,多派人回祖籍与留在祖家的同族房的人一起到山上祭拜祖宗坟墓,在清代几乎都这样做”。可见闽台家族交往中最密切又最重要的是两地祭祖拜神活动。正如台中简家祠堂的一副对联所表达的精神:千秋烟祀永在前,远可追,流可溯; 百世子引能继武,木有本,水有源。 八十年代以来,两岸人民交往日益频繁,家族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祠堂。
祠堂是儒教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
在中国古代儒教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