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周记

妈妈 0 83

寒假周记,第1张

寒假周记
导读: 1、寒假周记2、山西吕梁市交城县寒假放假时间3、古代没春晚,古人怎么过新年4、年馍的来历,快啊!!!5、求一个关于饺子的对联6、寒假里一件有意的义事时间飞快,一个星期已经结束了,我们既增长了见识,也锻炼自身,是时候好好地记录在周记中了。周
  • 1、寒假周记
  • 2、山西吕梁市交城县寒假放假时间
  • 3、古代没春晚,古人怎么过新年
  • 4、年馍的来历,快啊!!!
  • 5、求一个关于饺子的对联
  • 6、寒假里一件有意的义事

 时间飞快,一个星期已经结束了,我们既增长了见识,也锻炼自身,是时候好好地记录在周记中了。周记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寒假周记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假周记 篇1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事,但有一件事令我最难忘,这件事是发生在我九岁那年的寒假里。

 寒假的第七天,我和表哥,表姐,表弟和爸爸,妈妈一起坐火车到北京旅游,我们先住在一家宾馆。第二天早晨,突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不久,外面的地面上就像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毯。我和表哥,表姐,表弟看见了,就马上穿了厚厚的衣服,而且还带了一些做雪人的工具,我们到了宾馆外面,我说:“我们开始做雪人吧!”表哥,表姐,表弟连声说道:“好!好!”我们开始做雪人了。

 我先堆了一些雪,然后,两个手摸着雪滚来滚去,最后滚了个大雪球,他们也跟我一样,滚来滚去,滚了个小雪球。

 然后,我们想方设法的把那个滚的小雪球堆放到大雪球的上面,再把两个小黑球放到小圆形雪球的左右两边,接着再把胡萝卜放在两个小黑球中间,然后把围巾围到雪人的脖子上,就这样,雪人完成了。我们兄弟姐妹高兴得无法形容。但是,爸爸妈妈说不要再玩了,准备回宾馆去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回宾馆。几天之后,我们回到了家里,我觉得这个寒假过得非常开心!

 这件事令我非常难忘!

寒假周记 篇2

 今年的寒假和往年的有些不同,因为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所以每天都是我一个人独自在家。

 这还是我头一回这么长时间独自一个人在家,刚做出这个决定时,我还真有些兴奋。哇!这回我可以自己管自己了,不用妈妈看着我了,我可要好好放松放松了。

 为了让我能按时完成作业,妈妈让我订了一个寒假计划。可是贪玩的我在实行时早把计划抛于脑后,妈妈每天下班回来看到我的作业还停留在原来的位置很生气,说如果还不改正,就到伯父家下地干活。

 由于妈妈工作较忙,没时间辅导我做作业,我只好自己去找参考书找资料,日复日,还真的学到不少的课外知识。

 时间如流水,假期生活就要结束了。这个寒假我过得非常充实,虽然独自在家,但我却增长了生活常识。我天天都过得很愉快,还学到了不少知识,我觉得我长大了。

寒假周记 篇3

 我在过年歌里看到: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二十八的晚上,我看到妈妈和了很多发面,然后就上床睡觉了。第二早上,天刚亮妈妈就起来做馒头了。我也高兴得跑去帮忙。

 妈妈做了很多样子的馒头,有“大馍”、有枣花馍……

 妈妈跟我说,“大馍”也叫人口馍。为什么叫人口馍那因为家里有多少人就做几个这样的馍。妈妈做的“大馍”的样子有点像海螺的形状,又有点像懒羊羊的发型,上面还插了一颗红枣。最有趣的就是妈妈在有一个人口馍里面包上了一枚硬币,妈妈说初一那天谁吃到有硬币的“大馍”,谁今年最有福气。做完“大馍”,我还给它拍了一张照片那。瞧,我们做的“大馍”好看吗

 做完“大馍”,我们又开始做枣花馍。妈妈说,枣花馍是用来祭祀的时候给神做贡品的。妈妈把面搓成长条,在上面用小竹棒划了两条深深长长的线,然后把它卷成花型,用筷子一夹,在上面插上红枣。我也帮妈妈做了一个。做好了五个枣花之后,我就把它们摆成花型,给它们拍了照片,你瞧,漂亮吧!

寒假周记 篇4

 “放寒假了!”我发自内心的欢呼声,仿佛被爸爸看穿了,他笑着告诉我周六带我去“石京龙”滑雪场去滑雪。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得“过头”了,一会儿上蹿下跳,一会儿“仰天长笑”……然而,在快乐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到了滑雪场,我迫不及待地滑向中级道。滑完中级道后,我心里那爽劲儿,根本说不出来,于是我去了最陡、最高、最长的雪道,“银龙道”。

 在银龙道上,开始我很害怕,一直刹住甚至还用两根滑雪杖减速,借助自然冲力下滑,直到终点。滑完一次后,我的胆子大了起来,准备再滑一次。爸爸滑了过来,说:“小心点,这道不能加速……”爸爸的话还没说完,我便坐上电梯,向最高峰而去。爸爸叹了一口气,喃喃道:“唉,希望他别摔得太惨吧……”

 到了山顶,我迅速向山下滑去。这一次,我没有减速,反而开始加速。速度越来越快,我身后弥漫着一层银雾,风景快速更换……渐渐地,我的手麻木了,突然手一松,滑雪杖竟然掉了!我大吃一惊,想把滑雪杖抓回来,不料,我摔倒了!我就从山上滚到了山下,在我呕吐之前,还看见爸爸双手合十,为我祈祷。

 唉,这就是乐极生悲。我想到这事儿,我脑子里蹦出了这样一句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寒假周记 篇5

 诶呀呀呀!真是双喜临门呀!没想到,正好就赶上今天了。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我妹妹的生日,今天,我考试的成绩令我很是满意,我的心情大好,又可以大饱口福,真是一个好日子。

 我和妈妈一起去取蛋糕,原以为是那种普通水果蛋糕,可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蛋糕摆在我眼前时,我的眼前一亮:一只粉色的小猪摆在盘子上,虽然有点丑,但很是可爱。旁边摆满了水果,奶油上还插着一个“生日快乐”的字样,很是招人喜爱,果不其然,当妹妹看见蛋糕时,当即就跑去亲了妈妈一口。

 今天,不仅心情好,运气也很是不错。和妈妈一起去买饮料,再回来的`路上碰见了阿姨。阿姨送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棒棒糖,一问才知道,这里面装了十五个小棒棒糖,是一个朋友送给她的。“你可以把它送给妹妹哟!”妈妈说。妈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对呀!把这个送给妹妹,这可是其他人都比不上的礼物,其他人也只能落个眼羡的份儿了。不出所料,妹妹一见棒棒糖,就开心的蹦起来,抱起来就不放下,妈妈就直接说:“那你今晚就抱着它睡吧。”妹妹天真无邪的笑了。

 我们从饭店出来,也不知是谁放的,就看到烟花绽放。我们的心情都格外舒畅,爸爸还哼起了小曲:我得意的笑,我得意的笑……“是呀,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我也和老爸不着调不停说:”我得意的笑!“说罢,父子俩都笑疯了。

山西吕梁市交城县寒假放假时间是2023年1月10日

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古称河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2年山西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表,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2022年山西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表

山西各地春节习俗大盘点

山西四大名枣是什么

2022年山西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表

中小学校寒假时间为2022年1月22日至2022年2月16日,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为2月17日。

<<<返回目录

山西各地春节习俗大盘点

一、太原南郊——过年过足两个月

从腊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里家家户户就都开始进入了过年的准备过程,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谷,就是把玉米、小麦、高粱、黄豆、瓜子等放在锅里炒熟,以此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不生虫害。五谷炒好后,孩子们把自己的小口袋装得满满的,然后整个村子地串门,互相交换着尝尝哪家妈妈的手艺最好,炒出的五谷又香又酥……炒五谷的香味和着孩子们的欢笑,回荡在村庄上空,轻轻地拉开了年的序幕。

腊月三十,过年的高潮已酝酿到了极致,除夕下午家里的男主人会扛着大扫帚,认真地把屋前的大院扫得干干净净,而在他身后的屋子里,心灵手巧的女人,会用粉红、金黄、翠绿、天蓝、浓紫等色彩艳丽的纸张,剪出网状镂空、带有穗子的五色纸,形状像是一朵盛开的花,在除夕傍晚,这些美丽的“花朵”就会被粘贴在对联、院墙、福字、堂屋等显眼的位置上。当天的年夜饭是不吃饺子的,饺子包好了,年初一早上煮来吃,这叫做吃“连年饭”,大约是取衣食丰足,一年连一年的意思吧。

正月初一,真正的年来到了,一整天,村人都会四处游走拜年。正月初二,在我们这里是在外的游子归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们燃放大量烟花爆竹,表示破除过年期间的众多禁忌。家乡有句俗语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个正月里,所有人家都会不断走亲戚或款待亲友,处处都是欢声与笑语。

二、太原河西——羊肉饺子年味足

提起春节,让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大年初一的那顿羊肉饺子。

为了这顿饺子,人们往往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七月炎夏时节,有经济能力的人家便会开始挑选羊。这选羊还别有一番讲究。据老一辈太原人讲,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选骨骼刚长成、身上还没开始长肉的“架子羊”。选好了羊,就要在院子里圈一个只够一只羊容身的羊圈,把“架子羊”赶进去后,只需好吃好喝地喂养就可以了。这样,一直到大年三十。半年前的“架子羊”此时已长得膘肥体壮,人们磨刀霍霍的时机也就到了。宰了羊,羊肉会被剔出来,而羊头、羊蹄和羊皮都会被另外放置起来。

年三十晚上,羊头、羊蹄和羊皮便成了当晚的主角。家中的长辈会拿出一个祭盘,将羊头和四个羊蹄按整羊的样子摆好,然后用整张的羊皮将祭盘蒙住,只露羊头和四个羊蹄。随后,便是祭拜天地神的仪式。简单的仪式过后,祭盘便留在神龛上,直到整个新年过去。

而剔下来的羊肉会在守岁的时候端出来,这时已有人将羊肉剁碎,并加好佐料。于是整个除夕夜,便是一家老小围坐在热乎乎的炕头,欢欢喜喜包羊肉饺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便是带着家乡味道的羊肉馅饺子。

三、左权——豆腐头脑和面茶

春节要守岁,要吃饺子,还要放炮。故乡在晋冀交界,春节风俗和多数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有两样习惯,却是在外地很少见到的。

一个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但故乡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但为什么这样吃,爷爷奶奶辈的人也说不上来。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节日专吃炒豆腐的风俗,似乎只有苏南人有冬至吃大葱炒豆腐的习惯,但一个在苏南,一个在晋中,应该只是巧合吧,说不上有什么渊源。

另一个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广东一带有喝早茶的习惯,左权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畅喝,而茶也不是广东习惯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种“面茶”,加水煮开,满屋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面茶里还要煮素饺子和豆腐条,总之都是素食,绝无半点荤腥。曾经问过很多人,只知道河北一带有这样的炒面茶法,但没有人说得清正月喝面茶的来历和讲究。

四、盂县——点燃年草迎年神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户户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迎神,大约是早上五点,天还没有亮,人们点燃提前一天准备在院子里的年草,其实就是一些庄稼的秸秆,这与山西好多地方不同,盂县也是产煤大县,可是却不是用煤烧旺火,而是烧年草,期望通过这个仪式,驱除往日的烦恼与不幸,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所有美好的憧憬。

这堆年草大约能烧半个钟头左右,在这半个钟头里,全家老小都得起来,穿好新衣戴好新帽,然后大声向自家的长辈们道“过年好”,仿佛新的一年的运道都在这新年第一缕阳光到来之前的祝福声里了。每一个接受祝福的人,都会有一年的好心情,好运气。

然后是家里成年的男人们,开始燃放爆竹,这几乎是各家同时开始,刹那间,金蛇狂舞,银舌腾空,一派火树银花。于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黎明来到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希望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天亮了,一家人相伴三五成群地出去给本家族的人拜年,走在街上,无论碰到谁,都是三个字的问候“过年好”,原先晚辈给长辈们拜年是要磕头的,现在伴随着移风易俗,这个跪拜的仪式免了,可是新春的祝福一点也没有少,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时的祝福才最合时宜,最有力量。

赶到快八点的时候,出门拜年的人,陆陆续续回来,家里已经熬好了土豆豆腐的素头脑,煮好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当然还有满盘满碗儿的各式佳肴,新年的第一顿饭就绪了,怀揣着每个人真挚的祝福,吃饭的胃口当然会格外地好。

五、乡宁——枣花馍馍送亲友

乡宁的春节,承继了整个晋南热烈、浓重的风格。按照乡宁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许动火做饭的,因此人们要在春节前把面食准备好。但现在“不生火做饭”的习俗已经改变,但在年前准备面食的风俗还是保存了下来。

蒸“枣花馍”是家家户户最开心的事儿,春节期间蒸年枣花馍不仅供自家食用,它还是正月拜年走亲戚时的主要馈赠礼物。因此蒸馍时,在数量上要比平时多得多。在农村,街坊邻居,三五合伙儿,互相帮忙,往往一户人家要蒸上一整天,待到天黑时,户均一百二十多个枣花馍也就蒸成了。枣花馍分为两种,即“大馍”和“小馍”。“大馍”是给比自己辈分大的亲友准备的,“小馍”是给平辈亲友准备的。枣花馍的样子像一把金“如意”,美味自不必说。“枣花馍”,和乡宁人的“年”贴得最近。红枣和面粉,谁家都有,做成枣花馍,最普通却最有年味儿。

六、寿阳——送出穷土过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寿阳县,人们习惯在大门左右寄放红纸条裹的黑炭,相传红纸代表秦琼,黑炭代表尉迟敬德,意即“辟邪”。除夕,这里家家通宵不眠,谓之“熬年”。次日凌晨早起的人们燃旺火、放鞭炮、拜尊长、吃饺子、喝头脑。饭后出拜邻居长辈,人人见面互相庆贺。在初一至初四这四天当中,扫地土不外倒,到初五清晨才一并倒出,被称为“送穷土”,北乡人称“送五穷”。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灯节”。届时,寿阳家家张灯结彩,村村鼓乐喧天,从正月十四开始城镇高搭牌楼,花灯齐悬。各商行店铺门前遍垒“塔塔火”。男女游街串巷,谓之“走百病”。正月十六,村村绕歌鼓吹,扮有杂戏。有的还闹“风公鸡”,也叫“撵虚耗”、“逐瘟”。

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天内,该县县城设有灯官衙门,灯官坐八抬明轿,模拟县官出巡,灯官似小丑,滑稽幽默,妙趣横生,对衙门多有讽刺。在该县南乡松塔一带,十五清晨点旺火,放鞭炮,谓之“接半神”。正月廿谓之“小填仓”,其活动与正月初五“送五穷”相似。到正月廿五谓之“老填仓”,即画地作仓囤状,放上五谷,压之以石,象征仓盈囤满,丰衣足食。

七、广灵——全村出动迎喜神

一年一度春节到,岁岁年年风俗同。广灵县过年时有留接年饭、喝糖水、点旺火、供家神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而家家户户最重视的一项风俗莫过于过大年迎喜神了。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的说法是,只有焚香磕头迎了喜神,一年到头才会财旺、运旺、人丁旺。

每年喜神降临的时间由一些懂得易经、八卦的老先生推算,大约在每年初一到初五的某一天。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要穿戴一新,牵上骡、马、牛、羊等走出家门迎喜神。传统的迎接方法不但要焚香、磕头、烧纸钱,而且要大放鞭炮,默默祈祷,这样喜神才会跟着回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除了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还会按部就班地遵循以前的程序迎喜神,大多数年轻人到了那一天虽然也要出门迎喜神,但不再向老人一样中规中矩,放了鞭炮,鞠个躬也就了事,并且不再带家畜迎喜神,而是带着汽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等。

沿袭了多年的迎喜神风俗,除了有“迎接喜神进家门,保佑全家福财旺”的象征意义之外,这一天还是全村人的一个大集会之日。一般各村都会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迎喜神地点,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走出家门到此迎喜神。在这特定的时间地点,在外工作的、常年卧病的、不爱出门的都能遇上,大家除了互相嘘寒问暖,说些恭喜的话之外,还会七嘴八舌谈论谁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的年过得讲排场。这一天有个共同的禁忌就是谁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年轻人还会相互来比谁的新衣服好看,有档次,谁家买了汽车,谁拿上了手机,谁换了摩托车。这一天还是大家看新媳妇的日子,村里前一年娶回的新媳妇,在外工作的人带回的新媳妇,这天都要出门迎喜神,乡亲们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欣赏,老婆婆、姑娘、婶子们还会对新媳妇品头论足。近中午时,全村人才会在欢笑声中依依不舍地散去。

八、方山——敬拜水神祈丰收

临县、方山一带的年俗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九就开始展现了,这一天县城要举行传统的古庙会。一到清早8点,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家用心制作的花馍送到庙会上摆供,有象征人丁兴旺的十二生肖、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象征万物峥嵘的花草树木、象征长寿百岁的松鹤延年……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庙会会吸引很多采购年货的人前来观看,看谁家的花馍好,谁家的手艺精。

到了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放花炮、接神、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大年初一上午,当地的农村人家都要去水井旁拜水神。在村里,水大都是从岩石缝里流出来,为了祈求水源不断,全村人要会在水井前献上一份用白面制作的贡品。而孩子们则身挂花包,脖子上拴着红枣、蒜头、黄豆相间的“项链”,寓意为吉祥,希望常年丰收。

拜完水神,秧歌队登台了。村里大都要演“道腔剧”,这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娱乐活动,演员由喜好此活动的村民自行组织。好多演员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戏衣、道具样样俱全。伴随着引人入胜的“道腔剧”,伞头秧歌、会则、唢呐吹奏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了这里年俗文化的“狂欢节”。

九、绛县——拜年不忘祭祖先

河东大地是黄河文明中心,也是黄河文化聚集地。所以晋南的年俗传统悠久,也是比较多的。绛县每年大年初一的“祭祖”俗称“献神主”是最隆重的。

神主画在一个粗布卷轴画上,左右一副对联“追远长存一片心慎重须尽三年孝”,横批“追远”。寓意怀念祖先吧。平常的神主画是卷起来存放着,到过年的时候或者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拿出来挂起,一般存放和悬挂在长子家里。大年初一早上早早吃过饺子后,一家人就张罗着开始“献神主”。

通常由一个家族的男人们来张罗,女人们不插手。供桌上摆放好各式各样的供品后,男人们按照辈分一排一排站好,先上香,然后磕头,还要烧纸敬酒。要先给老祖先磕三个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拜完年后,全家人在院里大放鞭炮表示庆贺。献完神主后,就开始到邻居家里拜年,拜年的时候,也是要在神主前面给长辈邻居磕头,磕头的时候,还是先给神主上香磕头,然后才能拜年。到亲戚家里也是这样。

十、屯留——初二姥姥初三舅

在屯留县,过年不是一天,而是一个时段,即从腊月二十三到翌年正月初五。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是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的时间,也是过年的开始。传说,这一天五更时分,保家人一年平安的灶神爷将回天宫向玉帝诉职,选在此时清理卫生是为了不冒犯灶神爷。此后,人们便开始了为过大年做准备。磨豆腐、蒸花糕、炸油条、剁饺子馅是必不可少的四大项。经过紧张地准备,大年三十,在做好最后的准备工作,一家人便会投入到过大年前的最后一项工作——贴春联。

除夕夜,一家人红红火火吃饺子、看晚会、磕瓜子、聊家常。心急的人已经开始邀朋唤友,走家串巷。

大年初一,放过鞭炮,吃过早饭,辛劳一年、饱受疲惫的人们开始彻底地放松:爷们四人一圈,打打麻将,放松心情;娘们们围城一堆,聊聊闲话,放声大笑;小孩们身着新衣,互相打闹尽情嬉戏;老人们聚在一起,追忆往事,尽显真情。

大年初二,人们便开始走访亲戚。初二到姥姥家,初三走舅舅家,这是不可更改的。转眼到了初五,这一天全家老少在一起吃饭,进行过年的“闭幕式”——吃烧卖。如此,年就算过完了,勤快一点的人就开始整修上地使用的家什,盘算新年的新计划。

十一、长子——大年初二过“追节”

故乡的春节是悬挂在狭长记忆里的一幕老**,每逢春节来临,就在脑海中反复播放,给人以亲切和温馨。

作为一年中最隆重的庆典节日,家乡长子县的春节,遵循时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从腊月二十三就拉开帷幕。这一天,家家户户通过隆重的祭灶仪式,给灶王爷供奉麻糖,希望他在来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大家要集中地洗澡、洗衣,打扫卫生,除去一年的晦气,贴门神、贴春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除夕夜,家家户户会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夜,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当凌晨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大家会争先恐后地奔到院子里,把长长的鞭炮挂在门外,点燃一年的希望和喜悦。

正月初一的早上,每家每户会相约来到村里的土地庙,为土地爷奉上供品,企盼一年里平安多福,财运滚滚而来。初二是祭祀祖宗的日子。在过去的一年里出嫁的新媳妇的娘家人还会在这一天来到女儿家为女儿女婿送新年礼物,俗称“追节”。从初一至初五,大家会相互拜年,互祝好运。初六是出嫁的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从初六开始,村里会组织“秧歌队”、“狮子队”到家家户户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十二、大同——春节生旺火

大同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过年时的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十三、闻喜——过年蒸花馍

每逢过年,闻喜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蒸花馍,寓意生活吉祥如意。

花馍的制作是颇为讲究的,首先挑选上等的麦子,用比脸盆略大的铁筛子筛去浮尘、石子、杂物等,倒进盛有清水的容器中精心淘洗两三遍,倒入可以沥水的竹编筐中,再在上面浇水。这道工序称为凝水,据说凝水可以提高面粉的质量,是不可轻视的环节。在发好的酵面中掺入适量的精粉,倒入温水和匀,然后进行揉制。揉好面后用小剪刀、小梳子等工具,开始正式捏形。捏花馍没有教材,也没有什么图样,全凭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模样全装在他们的脑子里。只见他们成竹在胸,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揪、压、挑、卷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他们的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

捏好了形,下一步便是醒馍,也就是让馍发虚。把捏制好的面塑品放在炕头的笼圈中,用棉褥捂住,保持一定的温度,待发虚适度后,上锅蒸制。蒸制环节也特别有学问,像中国的武术一样有一套路数,什么水开上笼、笼圈封严、急火上气、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等等。出了笼要趁热上食品色,这样颜色艳丽,不易褪色。待上好色晾干,需要组装的还要用竹签把辅助的部分与衬托的花瓣等进行组合。这样,经过点染描画,组合搭配,刚才还是白描的面制品已经花红叶绿,凤翔鱼游,蛇盘狮吼,栩栩如生。

十四、洪洞庙会最热闹

洪洞人大多于除夕交替时开始燃放各式花炮,响彻大地,全县炮声连绵起伏,花炮愈响,愈象征着来年财运亨通,好运连年。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贴挂千(挂千分大小而定,二五七九数),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洪洞人这一天不动用扫帚,否则会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除夕夜之前就将庭院打扫干净,垃圾全部倒掉。洪洞人过年还忌刀器,在年三十将初一一天三餐用料备好,初一每顿饭必剩饭,以应年年有余之说。

过年人们最热衷逛庙会,洪洞城内大小庙观二十余处,每年春节最热闹处数:城隍庙、老爷庙、火神庙、千佛寺、吕祖祠、二郎庙、文庙等,庙内张灯结彩,香火缭绕。吸引儿童的有用纸做的彩色风车、风筝、泥塑的老虎、兔子等,泥烧制的鸡、鸭,姑娘喜爱的玩耍“缠蜜”,男孩子有玻璃烧制的“琉璃嘣嘣”可吹,亦可用手吹响,“吹糖人”也很受欢迎。洪洞苏堡民间艺人郭璞玉,是“吹糖人”的传人,还有用手摔打的鞭炮,亦称“摔炮”。

十五、太谷社火好红火

太谷过春节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项为接神。原意是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今天已经成为迎新辞旧的主要象征了。内容首先是点旺火、燃年草和响鞭炮等等。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燃。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在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女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此时此刻,村村户户,鞭炮齐鸣,万里长空响成一片。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旧俗讲究三跪九叩,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也有的是只磕一个头。小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面带笑容,欣然受礼。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妇,则长辈须给新媳妇压岁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视自家经济情况而定。婆母还要另外给新媳妇一块上等布料,希望媳妇继承针黹。春节这一天,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谐音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种钱币。饺子的形状又好像元宝。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金银锭。

大年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招财进宝。民间煮饺子时讲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匣,全凭柴烧。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吃饭前要鸣炮示知。第一碗饭要敬供祖宗神灵。全家人入席要请家长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长致祝酒辞。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喻取之不尽。有人吃着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余;吃着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着包钱的饺子,表示钱财两旺。

从春节的下午开始,村里兴办的传统社火或秧歌,便开始正式表演。首先在本村娱乐,挨门挨户拜年贺喜。主人家要用烟糖招待。上一年曾发生死伤灾病的人家,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冲喜。上一年曾娶媳妇、生小孩的人家,也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贺喜。冲喜与贺喜,主人的招待费特别大方。本村拜年结束后,还要到临近村庄活动,一直到元宵节掀起高潮。不参加社火活动的人们则开展下棋、打扑克、玩麻将等游艺活动。县城要举行春节长跑活动,参加人数众多,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佩戴红领巾的少年,热闹空前。

古人过年真可谓是“过个大年,忙乱半年”,他们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才算告一段落。追溯古人的“年步”,就先从祭灶开始。

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春节:传统和现代--中国人该如何过春节呢?

过去的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但在现在,中国人该如何过春节呢?kxopcom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春节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有这种感觉的恐怕也不只我们当代人,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社戏》都深刻地融化着这种心情。

传统春节其乐融融

如果单从过春节来看中国的文化,那么,中国的文化是再细致不过了,每年一进入腊月,就掐着指头算过年。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好不容易到了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老灶爷的嘴,送老灶爷上天。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到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可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要贴啥,墙上、树上、牛槽上、米面瓦罐上要贴啥,祖宗牌位边、土地爷、老天爷边要贴啥,全都乱来不得,规矩可是多了。年前几天,大人们就忙着做各种各样吃的东西。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堆等等等等;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玉",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可不少,有素的,有猪肉的,有羊肉的,有把里面包上硬币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俗称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东家长,西家短,直熬到小孩子们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更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全神,包括老天爷、土地爷、灶王爷、还有老关爷、观音菩萨等等,凡是与人生命运沾点边的,都要照顾周到,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己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公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五,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般往来于山青水秀之间。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的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开始祈盼来年会更好。

据说年是一只很可怕的怪兽。

因为它很怕热,又喜欢睡觉,所以平常都住在山里,

而且它一睡就是一整年,到了年底的时候才会醒来。

醒来以后,它就会下山找东西吃,无论是人或动物,它都吃。

人们都很怕这只怪兽

所以只好带着家人到别的地方躲起来,等到年走了以后才敢回家。

后来 有个聪明的人到了这个地方看到这儿的人为了这件事所苦

於是他想了一个好办法。

他建议人们利用燃烧竹子的火光和爆破的巨响来把年吓走。

就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

大家把竹子准备好了,紧张地等着年的出现。

突然

有人大喊:「年来了!年来了!」

所有的人就一起点燃竹子,然后躲到房子里。

果然,可怕的年兽被燃烧竹子的火光和爆破的巨响吓跑了

再也不敢出来吃人。

从此以后,人们到了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都会燃放爆竹。

也因为大家隔天见面时看到彼此都没被吃掉

大家就高兴的互道

恭喜!恭喜!

这也就是过年时

与人见面时和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

后来就用馍来庆祝的

再有1个多月,就是2022的虎年春节了,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节日,不少的人也从四面八方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老家,而在此,有不少的人称现在的春节缺少了不少的年味,而小时候的春节虽然物质不那么丰富,然后却可以真心的“穷开心”,然而,如今的物质及娱乐设施多了,年味也逐渐淡了。

也许,年味的淡薄是历史发展的原因,不过无论是如何的原因,走不回故事,回不到过去,过去,很多时候却过不去,就像记忆中小时候的春节那样。

赶集买炮,放鞭炮

过春节如果少了鞭炮的声响,那么这个春节就少了一定的热闹氛围,却多了一份静。

依稀记得,只要过上腊月,虽然学校还没有放寒假,但就会不时地听到有放鞭炮的声响,摔炮、洋火炮、原子雷,由于贫穷限制了娱乐,很多同学常常会把一挂鞭炮一个个拆下来,然后再一个个点燃,这样的目的是可以多体验下方鞭炮的娱乐。

特别是过了腊月23后,天天都会跟在父母身后去集市上赶集,一则可以喝碗豆腐脑或者胡辣汤之类,二是让父母买鞭炮,每当路过卖鞭炮的小摊,脚上像绑了个石头样,眼巴巴的看着各式各样的烟花炮竹。

特别是在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时候,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吃完饭便出去玩去了,听到哪里有放炮的就跑过去,当炮放完了瞅瞅看有漏掉没响的鞭炮没有,然后再装进口袋里。在外也不知道疯了多久,回家之后还是在那玩,拿捡的鞭炮一个个地放着,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后。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又听到了鞭炮声,知道一大早家里又在放炮了,三下五除二把衣服穿好去放炮,这精神头比打了鸡血还管用。

走亲戚,拿压岁钱

过了大年初一后,就是走亲戚的时候,街上的小商店不少也开门了,有骑着自行车到街上买礼品的,还有骑着三轮车去的,当然也有走路去的,甚至还有的拉着架子车上街的。

那时候走亲戚送的礼品比较匮乏,那时候送的礼品一般都是送果子,方便面等之类,不要觉得这些东西不值钱,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钱可是太不经意花的,所以,送这些礼品也算是不错了,一般会骑自行车的都骑电动车去,不会骑车的就走路去,那时候的亲戚一般都不会太远,一般快中午到了,中午吃过饭,下午再说说话,之后很早就回家了。

那时候走亲戚对于小朋友来说,都向往着拿压岁钱,一般都是10元,还有的给5元,一个春节下来差不多能得将近100元,当然,最后都被父母唬着给要走了。

贴对联,贴门联

贴对联是每家每户的必备,也正是贴了对联之后,才会觉得春节的即将辞旧迎新,那时候的对联就是简单地用黑毛笔写在红纸上,门联大部分是武将的门画,如敬德、关羽、刘备、曹操之类的人物。

老家贴对联和门画一般是腊月28,在上午的时候了,准备好要贴的物料,然后用面糊刷在墙上或门上,然后再把门联或对联用力压紧就行了。

炖肉、炸鱼、蒸豆包、蒸肉包

在过春节之前,每家每户都买了肉或鱼,那时候就算买多了也没事,直接可以吊在院子里的树上;通常做这些事,一家人都忙起来了,在春节前的那几天,随处可以闻到弥散在空气中的香味,现在想想口水都想往下流。

还有蒸包子,包子的种类还是挺多,肉包、豆包、馒头,还有炸的麻叶等等,一般都是上下两笼,这样也会蒸上好几锅,等到全部忙完后,框子里、篮子里、柜子里到处都是放着的美味。

在蒸的包子中,还有的人蒸枣花馍,看着特别好看,在平常没时间做,不舍得做的在春节这几天全部做出来,要不人家都会说,这就像过年一样。

包饺子,吃饺子

包饺子的馅一般都是萝卜肉的,在平常有些时候虽然可以吃到,但是春节吃饺子是过年的一种风俗习惯,如果春节少了饺子的存在,仿佛就少了灵魂所在,所以哪怕吃的很少,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包些饺子。有时候还会弄些娱乐,就是把硬币包在饺子里,如果谁有幸吃到,那么就代表着幸运。

饺子做好,要配一样东西吃,那就是——酸汤,就是用香菜、葱段、醋等调和一起,之后放些开水,加些盐放入就可以了,吃饺子的时候把这些酸汤浇在饺子上,特别开胃。

这就是记忆中的春节,曾经的小时候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也许还会重复着一些曾经的传统习惯,但是却再也找不到过去的年味,随之而来的是电子化产品,以及外卖带来快捷式吃喝,那么你觉得呢

寒假里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一)

进入“一条街”后,我和姑姑来到一个水果摊前,趁姑姑和那个卖苹果的人开始讨价还价之机我就东瞧瞧、西看看。忽然,我发现旁边有一筐黄澄澄的梨,卖梨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她穿者花布棉衣,两个肥大的裤脚随风来回摆着,看来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姑娘。

这时,一位涂着口红的、抹着胭脂的中年妇女,还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她们来到摊前,那个中年妇女问道:“这里多少钱一斤?甜不甜?”“三元一斤,很甜。”“哼!我尝尝。”那个妇女东挑西拣,最后,挑了一个又黄又大的梨,用手绢擦了擦,就吃起来。“妈妈,我也要!”小女孩仰起幼稚的小脸,伸出两只胖乎乎的小手。“小孩子能尝出什么味道?”那个妇女虽然这样说,却仍然挑出了一个大梨给了小女孩儿。

中年妇女吃完梨,把嘴擦一擦,说:“不甜,不买了!”她拉着小女孩儿正要走时,小女孩儿却喊了起来:“甜!甜!梨子真好吃,不酸,妈妈爱骗人。”那个妇女一听非常生气,顿时拉长了脸,“啪”的一巴掌打在小女孩儿的脸上,“哇……”小女孩儿哭了起来,一边哭嘴里还一边说:“妈妈爱骗人,妈妈爱占小便宜。”那个妇女又要打小孩儿,这时,那个农村姑娘站起来,忙走上前去拦住她,从筐里拿了几个梨给小女孩儿,然后看也没看那个妇女,挑起框又走向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梨了。那个妇女一下子呆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了。

看到这一幕,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两个身影:一个是那么高大,一个却是那么渺小。

寒假里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二)

一直期盼很久的寒假终于来到了。50天的假期该干点什么呢。我想了又想,最后决定去幼儿园实习。

刚刚进入幼儿园,才知道原来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理论的东西,缺乏实践经验。来到了幼儿园,面对新的环境,遇到新的挑战,我只能一切从头开始。活泼大方的我一直很喜欢小孩子,是孩子堆的“老大”,十分有孩子缘,可是刚进班的时候小家伙们对我是不理不睬的,简直把我当做了隐形人一样,记得我第一天进班的时候孩子们只是在主班老师尹老师的介绍下应付性的跟我打了个招呼后就再也没有人来理我了,常常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况。失落感向我不断地涌来,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喜欢我。

每天我都会早早的来到学校等在教室门口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我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全班孩子的名字,就为了能够在早上与他们问好。每天早上亲切的问候成了我和孩子们第一座友谊的桥梁,在区域活动时我会以玩伴的角色与孩子玩耍;玩游戏时还会像孩子一样的耍赖;做错事情了我也会道歉;与孩子们平起平坐,我利用一切时间与孩子相处,聊天,尽可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渐渐地孩子们记住了我的名字;跟前跟后地缠着我问东问西;放学时他们记得和我道一声再见。我的努力有了收获,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会心的笑了。

幼儿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当他们接受了你就会真心的喜欢你、崇拜你、信任你。孩子的爱是最真实、最纯真的。当我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我愿意弯下腰走进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教学活动中,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在活动中发扬孩子们的长处,让孩子自由的去说他们想说的,给每一位孩子一种畅所欲言的环境。

在保育工作中,我积极和保育员老师搭配。喝水的时候,提醒孩子不要说话,并放好听的钢琴曲给孩子听,培养孩子安静喝水的好习惯;吃饭时,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进餐情况,提醒幼儿吃饭时安静,不挑食,细嚼慢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让幼儿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并乐于中。

参加集体活动。教育幼儿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使幼儿养成有道德、有智慧、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同家长密切联系,听取家长意见,根据幼儿在家时的表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家长在一起纠正幼儿不良的习惯。

我觉得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照顾孩子还要与孩子的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很重要,“家园共育”的方式能让幼儿得到更全面更好的发展。在实习期间我尝试与每个家长打交道,一起分享孩子在园在家的表现。可喜的是孩子一天一天在进步,家长也对我这个实习老师日渐放心。

幼儿的天性是好模仿、好奇、好问的,但又由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只有靠老师给予,提供和引导。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如果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广,求知欲不强,不勤于思考,又怎么教出身心全面发展的幼儿呢?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要喜欢思考问题,且要有自己的见解。

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磨练和尝试。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尹老师、园长及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她们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的假期实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些日子,我学到了许多幼儿园的实际操作经验,这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珍视的宝贵财富。在这段时间里,我尝试了许多人生的不同际遇,它教会了我执着,坚持,奋斗,理解和珍惜。这是我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但是这一段时间所带给我的,却能终身受益!

寒假里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三)

哈哈,寒假终于来了,这样,我又可以玩了。

今天,我又去了爷爷家。这一次,我要帮爷爷奶奶蒸馍。这可是真真正正的地锅馍。但是,应该怎么做呢?因为我根本不会做馍。

爷爷奶奶最拿手的就是做枣花馍。枣花馍的做法是把面搓成长条,比成年人的大拇指稍微粗一些,用筷子在上面压出两条沟痕,折成三折用筷子夹住中间一夹,就形成了了一朵花,上笼蒸熟后,在每个花瓣顶处按上一颗枣印或者镶上一颗红枣,一个枣花馍就做成了。

听完爷爷奶奶说怎样做,我立刻拿起一团面,我想:不就是把面团揉成长条,然后用筷子夹几下吗?简单。我揉啊揉,把面团揉成了长条,但是,到了夹的时候,我就快要烦死了,因为我做的不是枣花馍,而是麻花。还是爷爷奶奶做的好,在爷爷奶奶的帮助下,我终于做了一个还算可以的枣花馍,因为和爷爷奶奶的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今天最有意思,因为我学会做枣花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