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妈妈 0 154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1张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海棠花沉甸甸的,仿佛来自一个故人。2021年4月21日,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巨匠老舍的长子亦舒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亦舒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4月20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纪念座谈会,“亦舒绘画”专题展览同时开幕。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亦舒先生夫人余斌,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周明,中央文史馆文史业务处处长耿志波,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季磊,亦舒先生的朋友及中国现代文学馆全体馆员出席座谈,表达缅怀之情。座谈会由梁飞主持。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纪念论坛现场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致辞


我们代表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向亦舒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代表铁凝主席和张宏森书记,向亦舒先生的夫人余斌表示亲切的慰问。李敬泽深情地回顾了亦舒先生一生的成就,指出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亦舒先生毕生致力的事业。他说,亦舒先生自1984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就在巴金先生的指导下参与筹建文学馆,后历任副馆长、常务副馆长、馆长。他见证了文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敬泽说,缅怀亦舒先生,既是对老前辈、老策展人、老同事的追忆,也是对传承中华文化使命的传承。亦舒先生的风范永存,他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文学馆的精神和传统。希望文学馆的后人馆员牢记前辈的贡献,坚定信念,继承和发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业,更充分、更有力地发挥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文学馆的作用,使文学文物活起来,真正成为收藏、研究、展示的文化遗产。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展示和教育中心,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文学生活的中心。


从中国现代文学馆退休后,亦舒应邀加入中央文史研究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颁发聘书。耿志波回忆说,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担任馆员期间,亦舒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文化活动,赴滇、黔、甘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撰写了许多调研记录,就文物保护、文化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为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付出了巨大努力。“可以说,亦舒先生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期间,对文史馆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老舍研究会原会长、学者关,长期从事以老舍研究为核心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长期参与中国老舍研究会的各项事务。在回忆与亦舒先生及其家人40多年的交往时,他说,亦舒先生致力于老舍研究,并经常帮助研究会的工作,但“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学术思想或结论强加给别人,学术民主是他的原则”。关高度评价了先生一生的文化贡献,认为他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建立和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推动老舍研究、捐赠家传书画珍品等方面取得了“四大成就”。


亦舒先生的大姐姬叔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场。她在书面讲话中与弟弟亦舒一起重温了80年的沧桑巨变。姬叔着重介绍了亦舒的绘画经历和特点。她形容亦舒的画是“半路出家”和“无师自通”。她认为亦舒的画务实、真实、忠实,显示了他的真实气质和审美情趣。亦舒对纸笔的洒脱运用,他的画风不拘一格,他的绘画题材都来源于他生活中所见,很少与情境相呼应,最大程度上是他忠实情感的真实记录。据姬叔回忆,1933年她出生时,齐白石先生送给她一幅画。根据内容,老舍先生亲笔题写了《鸡出笼图》。这幅画在战争年代陪她走南闯北,最后回到北京。2015年,姬叔生日,亦舒还要赠送齐白石的新意境画《鸡同寿图》。在过去的一年里,姬叔经常想念他的弟弟亦舒。“恐怕这是他画的最后一幅画了。对我来说,和二哥共度的八十年,都在他的画里。每次看这个《通庚图》,我都百感交集。”


亦舒的姐姐虞书在一份书面讲话中表达了对她长兄的怀念。“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天上没有天灾人祸,也没有危及生命的疫情。你能在那里为我们画一些天堂的美丽图画吗?”在一份书面讲话中,亦舒的女儿舒悦回忆起他小时候父亲教他画画的情景。“爸爸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在他眼里,古树是阳光斑驳的虚幻世界,是黄昏中骄傲的守护者,是鸟儿栖息的家园。就连树上的老虫眼,都是大自然对树的眷顾,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色彩和魅力。他一个人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他热爱、追求、发现美,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一切美的向往。”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树,北京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曹一楠,北京老舍基金会原秘书长王清泉,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协会副会长王志远,知名导演、编剧、演员方旭,吴游助, 中央文史研究馆原副巡视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馆员于润琪、龚立中、茅盾故居原馆长郭丽娜、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季磊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亦舒先生和他的妻子于斌(左一)感谢来宾。


听完亲朋好友对亦舒先生的深深怀念,余斌在讨论结束时表达了自己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余斌说,她与亦舒先生相识67年,见证了他从工程师到作家再到画家的身份转变,陪伴他走过了光华木材厂、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文史馆的生活,其中文学馆的记忆尤为深刻。“亦舒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要尽力而为。他追求尽职和完美”。余斌回忆说,亦舒先生退休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文学馆,他不想仅仅因为束缚了继任者的工作和文学馆的发展,就担心文学馆的事业。病重住院后,亦舒先生无法回应很多人的探望,但面对、、吴、龚立中等一起工作过的朋友,已经失去表达能力的亦舒先生流下了眼泪。


老舍和胡介青热爱绘画,欣赏绘画,收藏绘画,学习绘画,与美术大师有着密切的联系。舒家学有着悠久的美术历史,他们的孩子通过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接受了很多生动而深刻的美术教育。60岁后,亦舒先生重拾画笔,创作了一幅又一幅色彩丰富、感情真挚、个性鲜明、富有文学气质的画作。他善于发现生活的美,他的画新颖,富有感情,有趣。亦舒先生曾经说过,他想用绘画来诠释文字无法很好表达的内容。“他左手是字,右手是图”。座谈会结束后,一些嘉宾参观了“亦舒绘画”专题展,在亦舒的46幅精选画作前驻足,仿佛与画家们一起回到了旧时光。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周明回忆了他与老同事亦舒的交往。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从右起)耿世波、吴、、驻足观看先生作品展。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季磊向亦舒先生的夫人余斌介绍了此次展览。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中国老舍研究会前会长、老舍研究专家关坐在轮椅上欣赏每一幅画。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著名导演、编剧、演员方旭(左一)分享老舍话剧改编故事。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中国现代文学馆亦舒画的《满堂红》。它是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曼菊吉现代文学馆的旧址。博物馆在这里已经有十五年了。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1999年春天,亦舒作画并写道:“有一天,我去祠堂,在后店台阶上拍到了这一幕,自然有趣。为了表示对那株可爱的野草的敬意,我特地画下了这一幕,并写下了标题”。82厘米×82厘米.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小阳泉五号胡同的老枣树》,亦舒2015年画,82cm×82cm。在这幅画上,亦舒写道,“比老舍先生还要老,可惜2010年被齐根砍了。这棵树的根部直径超过两英尺,还结着枣子。八十亦舒”。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小城之梦》,亦舒于2004年夏天所作,82厘米×82厘米。画上的题词“印象翡翠绿,意大利画第四组”。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老舍爱北京,亦舒画,82cm×82cm。在这幅画的题词中,亦舒先生写下了父亲老舍对北京的热爱:“老舍先生说,他真的热爱北京,他所热爱的北京不是贴在他心上的东西,而是一整段历史,一大片地方,许多名胜古迹,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到梦中玉泉山的塔影,都是一起积淀下来的。每一件小事都有他,每一个对他的思念都有他。这里画的是老舍先生最喜欢的积水潭。从这里可以看到德胜门城楼和古城墙,他可以在这里安静地坐一整天。”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展厅的一角。在文学馆工作期间,亦舒先生的绘画和他的工作照片交替出现。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

参加座谈会的部分嘉宾在展厅合影留念。


(摄影:陈泽宇)


编辑:刘雅


二审:汪洋


审判:陈涛



(丹青不渝 风范长存——“舒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