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宝上幼儿园之前谁抱都要,现在只要妈妈抱

妈妈 0 25

为什么宝宝上幼儿园之前谁抱都要,现在只要妈妈抱,第1张

为什么宝宝上幼儿园之前谁抱都要,现在只要妈妈
导读: 1、为什么宝宝上幼儿园之前谁抱都要,现在只要妈妈抱2、儿子今天升大班了换了新的幼儿园不适应哭闹怎么办3、“妈妈,我要妈妈”,孩子整天黏着妈妈,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4、妈妈送宝宝上幼儿园,妈妈要走时宝宝总是哭,该怎么办?孩子平常可能比较粘
  • 1、为什么宝宝上幼儿园之前谁抱都要,现在只要妈妈抱
  • 2、儿子今天升大班了换了新的幼儿园不适应哭闹怎么办
  • 3、“妈妈,我要妈妈”,孩子整天黏着妈妈,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
  • 4、妈妈送宝宝上幼儿园,妈妈要走时宝宝总是哭,该怎么办?

孩子平常可能比较粘妈妈,喜欢和妈妈更多亲近。<br>现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离开了妈妈熟悉的怀抱,很多事情要学会自己去处理,一时间还不能适应。<br>让妈妈抱,对妈妈充满依恋和归属感

 一、现象描述小班新生入园是其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物化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园的哭闹现象。

  1持续型哭闹轩轩妈妈早上送轩轩来园后即偷偷走掉了。轩轩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轩轩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

  2间歇型哭闹杰杰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杰杰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姐姐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杰杰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她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杰杰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

  3感染型哭闹晨晨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晨晨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

  4分离型哭闹琪琪来到教室后,发现奶奶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琪琪一直在教师里哭着跳着。这时,教师播放了孩子们接触过的亲子音乐,琪琪的哭声也随之变小了。

  不一会他就跟着音乐动了起来,后来一直都没哭。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园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染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情绪化,易受感染小班幼儿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闹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二)幼儿的实际情况1家庭带养经观察,持续型哭闹的幼儿多来自隔代带养或母亲全职带来的家庭。这两种状况都容易造成幼儿极度依赖的心理。幼儿在家庭中已经建立了一种事事代劳的生活方式,因此来到幼儿园后,环境的改变和凡事要亲身而为的状态让幼儿有了本能的情绪宣泄一哭。

  2家长接送一些家长十分关注幼儿在园情况,于是在幼儿入园后依然在教室外密切关注,幼儿由于出入园,大多还没找到乐趣所在,看到自己的亲人在外驻足,难免会开始掉眼泪。此外,不同家长接送也会造成幼儿入园的不用情况,如天天较依赖妈妈,每天早上奶奶送时,他就会爽快地跟奶奶说再见,但只要是妈妈送了,就会大哭大闹。

  (三)幼儿的需要妮妮在奶奶走后就趴在门边哭着要奶奶。这时教师走过去,把妮妮抱在怀里,并一直安慰她。不一会妮妮就不哭了,并坐在桌子边玩起了雪花片。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说人有生理、安全和归属的需要。幼儿的入园焦虑说明他们也有这些需要。当幼儿的需要未被满足时,幼儿就会出现哭闹现象。

  三、策略分析

  (一)环境--给小班幼儿缓冲的坡度

  1动物形象--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教师在前期的家访中得知幼儿都非常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角色形象。于是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布置了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主题的主题墙,幼儿来园后立刻被墙面吸引,几个孩子甚至还有一搭没一搭地交流了几句。

  营造幼儿喜欢的环境,不仅要画面鲜艳、温馨,需要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

  2人物照片--抓取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在布置主题墙《树》时,将幼儿的照片彩打出来贴在树上,豆豆边哭边到处看,结果看到了墙上的照片。突然他跑到前面去,指着自己的照片说:\"老师,这个是我。我的照片怎么在这里啊\"。

  幼儿园中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小班新生入园后会因陌生而产生焦虑。因此在环境创设时,教师可在环境中渗透一些熟悉的因素。

  3音乐氛围--调动幼儿的愉悦情绪教师在教室里播放幼儿第一天试学时学习的音乐《小手小脚》,音乐一响,几个孩子就开始跟着音乐做起动作来。几个哭闹的幼儿也边哭边看着那群动起来的孩子,最后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

  小班幼儿喜欢欢快的音乐,他们的情绪特别容易受欢快音乐的感染。教师可在幼儿来园前准备一些欢快的儿童音乐来调动幼儿的愉悦情绪。

  4爱--让幼儿安心心理环境的营造比物化环境更重要。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让幼儿受到教师的爱。如早上迎接幼儿入园时的招呼,一个拥抱都是在用言行来传达幼儿浓浓的爱。

  (二)多渠道--给幼儿情绪宣泄的平台

  1合理释放小班幼儿情绪化的特点使得他们经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特点。如一些幼儿一直在说:我不哭了,我不哭了。但眼泪还是不断地留下来。针对这样的幼儿可让他们尽情地哭一会,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

  2有效安抚焦虑是幼儿入园的障碍之一。因此教师要对哭闹的幼儿进行安抚。

  (1)语言安抚小班出入园幼儿哭闹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妈妈(爸爸、奶奶)。这时教师的回应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意识告诉幼儿妈妈(爸爸、奶奶)去上班了,他们会在下午三点半的时候接他们回家。这种说法的效果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够长;二是告诉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这种情况可以安抚一部分幼儿,并使这一部分幼儿在一天中持续跟着她。

  (2)行为安抚小班幼儿感知外界事物是具体形象的,因此教师也要通过外在的肢体动作来安抚幼儿的不安情绪。如给幼儿一个拥抱,轻拍其后背等。

孩子太黏妈妈,也会让妈妈感觉到烦恼

“妈妈,我要妈妈”,一听到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今天是阳阳的妈妈来送阳阳上幼儿园了。每次阳阳的妈妈只要来送阳阳。阳阳就会一边哭,一边拉着妈妈的衣角不让妈妈走。而如果妈妈不在家,只能爸爸或者是爷爷奶奶来送的时候,阳阳从来没有哭过,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给她们再见。

和阳阳的妈妈聊天才知道,阳阳在家里面也是这样,只要妈妈一回家。孩子就会拒绝别人替他做任何事情,包括爸爸也一样,整天只粘着妈妈。让妈妈陪,让妈妈讲故事。有的时候阳阳的爸爸就会埋怨,亏的对他这么好,结果这孩子不一点也不领情,好像爸爸是多余的一样。

而阳阳的妈妈平时工作挺累的,休息的时间,阳阳天天粘着妈妈,有的时候不让妈妈做其他的事,轮到妈妈开始去上班的时候,阳阳就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阳阳的妈妈说:“有时候休息在家,比上班还累呢,想着平时陪孩子比较少,想多陪陪他,但是孩子的这种黏法,真的……。”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孩子,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人。更是孩子最爱的人。妈妈是可以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呢。所以只要有妈妈在身边,孩子就会拒绝其他人为他们做任何事情,只要缠着妈妈。

孩子长时间这样,也会对妈妈造成一定的压力。阳阳的妈妈就觉得特别的累,平时工作压力蛮大的,休息的时间,想好好的放松一下,但是孩子这种片刻不离身的感觉,给了妈妈有一种无法喘息的感觉,甚至有的时候,妈妈会很难接受孩子的这种过度的关注。

孩子长期拒绝爸爸,爸爸也会觉得苦恼

孩子依赖妈妈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而有的爸爸也想要和孩子亲近。甚至是讨好孩子,但是孩子却不领情。长期被孩子拒绝的爸爸,在屡次受到这样的挫折之后。心里面会觉得没有必要了。反正不管怎样努力,孩子就是不接受爸爸。甚至会放弃继续对孩子的付出。

就像我家的女儿,有的时候爸爸想要带她去玩,只要一问我不去孩子也就不去了。慢慢的,他爸爸就不会再提出带她去玩了。

但是我常常对他爸爸说,孩子对于妈妈的好是天性,并不代表爸爸的能力不好,或者是孩子不喜欢爸爸。如果这个时候因为孩子的拒绝,而不想再对孩子有耐心。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无法接受你。

而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依恋的对象就会慢慢的转移。所以作为爸爸一定要坚持住,努力的付出,不要在意孩子的拒绝,孩子并不是不喜欢爸爸,经过一段的时期,孩子的依恋对象一般都会转移到爸爸身上比较多,爸爸将成为孩子心目中伟大的人物。

面对孩子只喜欢粘着妈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不要当孩子的共犯

其实很多妈妈,虽然嘴上抱怨孩子占据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比较粘着自己。但是在妈妈的内心深处,其实也很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潜意识中更会迎合孩子的这种偏爱,妈妈也会不由自主的去处理孩子的一切,或者是觉得孩子的爸爸做不好,不放心孩子交给爸爸去照顾。从而会把一些包揽到自己身上,剥夺了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其实很多时候是妈妈自己以为爸爸照顾不好。真的把孩子交给爸爸的时候,爸爸也会用心的去学习照顾孩子。而且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会越来越熟练。所以作为妈妈,不应该剥夺爸爸去照顾孩子的权利,也不应该助长孩子的这种偏爱行为。

‍‍我之前是幼师,带小班,几乎所有宝贝都有入园一到两个星期的适应期,各种哭闹,想妈妈,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天天跟家人在一起突然分开情绪难免会崩溃,试想大人去个陌生的地方也需要适应,这个时候孩子会特别想家人,我当时采取的方式是入园时跟妈妈分离时利用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让其先入园,然后妈妈走后,再进行安抚,一定要安抚,千万不能以情绪对情绪,方法可以让家长带个他喜欢的玩具来学校,或者带个爸妈的东西来学校,因为20多个孩子两个老师是安抚不过来的。家长千万别因为孩子哭就回头抱,那样会一直适应不了,要适当"狠心"一点,一般孩子一个星期就会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