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愿意跟奶奶而不愿意跟姥姥,是什么原因?

老人 0 37

孩子愿意跟奶奶而不愿意跟姥姥,是什么原因?,第1张

孩子愿意跟奶奶而不愿意跟姥姥,是什么原因?
导读: 1、孩子愿意跟奶奶而不愿意跟姥姥,是什么原因?2、孩子喜欢住爷爷奶奶家,不想回自己家,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3、孩子上学前寄宿在爷爷奶奶家好吗?4、因为孩子从小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该怎么办呢?5、孩子生下来一直给婆婆带真的
  • 1、孩子愿意跟奶奶而不愿意跟姥姥,是什么原因?
  • 2、孩子喜欢住爷爷奶奶家,不想回自己家,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
  • 3、孩子上学前寄宿在爷爷奶奶家好吗?
  • 4、因为孩子从小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该怎么办呢?
  • 5、孩子生下来一直给婆婆带真的好吗,现在孩子都不要我,老是要奶奶,怎么办
  • 6、假期想把孩子送到奶奶住几天, 孩子拒绝了, 理由让人惊讶

孩子愿意跟爷爷奶奶最主要原因是爷爷奶奶对孙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爱。如果姥姥对外孙也是发自内心真爱外孙也会愿意跟姥姥的。我举两个发生在我的邻居家的两个真实例子。

例一,邻居家的女儿住在城市,由于她的女儿心脏不好,使女儿的孩子提前四十天早产。孩子生下只有四斤,大家都认为这孩子没救了,可是现在的医学很高,把孩子方在保温箱里,孩子的姥姥去照顾的。在孩子姥姥亲自照顾下这孩子活了下来,后来姥姥又把外孙领到家里照顾,这孩子现在六岁了,体质很好。去年这孩子妈妈得了尿毒症死了,于是孩子的爷爷想接这孩子回爷爷家,可是这孩子就是不去爷爷家,一心跟着姥姥。

例二,我的另一个邻居家的女儿也是住在城市,女儿经常把孩子送在姥姥家照顾。可是农村家的乱活也多,孩子的姥姥也没有时间经常给孩子换洗衣服,脸也没有天天给洗,听说孩子的爸爸妈妈哪天来看孩子,才把孩子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这是真事。象这样的姥姥孩子还能喜欢吗?从以上这两个例子来看孩子亲奶奶不亲姥姥并不是天生的。谁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真爱,孩子就跟谁。平时从很多这些姥姥们嘴里经常听到她们说,外孙是人家的孩子,亲了也白亲。话由心生,心里没有这种想法嘴里能说出来吗?可是我从来没听到爷爷奶奶说孩子是人家的,就算是媳妇和婆婆之间闹了很大矛盾,爷爷奶奶还是照旧爱他们的孙子。农村条件也差,爷爷们自己有病也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可是孙子有点头疼脑热的就是借钱也要打车把孩子送到医院。有很多东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留给孙子。自己家养的笨鸡蛋给孙子吃,自己吃买的养殖鸡蛋。走一步也要抱着,那真是含在嘴里怕热了,捧在手里怕凉了。孩子虽小可是谁对他好坏孩子们是知道的。孩子从老人的眼神里也能看出来谁对他是慈善的眼神。如果姥姥们也做到了这些孩子还会跟他不跟你吗?

还有另外一种愿因就是孩子妈妈对待双方老人不公导致孩子亲近奶奶。现在人都知道媳妇和婆婆之间关系很难相处,大多数媳妇都是向着自己的妈家,这是不争的实事。然而现在十岁左右孩子已经有辩别是非能力了,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妈妈平时所做的孩子都看在眼里,有的孩子为妈妈对双方老人不公还和妈妈吵过。这样事情从电视里也看到过,在现实当中也发生过。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态,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心灵是美的。

差不多是这个道理,俗话说“远香近臭”,我们家孩子平时都是我妈妈带,妈妈不怎么溺爱他,我觉得挺好的,毕竟在一起的时间长,要是溺爱真的把孩子惯的不像样,现在孩子有的时候就会说,姥姥,你怎么说我呢?

孩子的奶奶从来没带过他,孩子去他家就是一顿嚯嚯模式,把沙发上所有的东西都能拽到地上,干什么他奶奶都不说他,因为平时从来都不管,偶尔去也不可能管。

渐渐的孩子就会觉得在奶奶家干什么都行,奶奶还不管,姥姥就总管他,他根本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问题的描述当中是说姥姥因为跟妈妈这层血脉关系,姥姥批评孩子,管教孩子的时候,妈妈不会生气,而对孩子来说,没有哪个孩子喜欢被管的,所以跟姥姥的关系不亲近。而奶奶呢,因为是和儿媳妇之间隔了一层的关系,再加上奶奶也疼孙子孙女,所以孩子更愿意跟奶奶在一起。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吧。

我觉得不管是奶奶还是姥姥,这里边其实涉及到的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们有一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意思是什么?就是不管是不是有真实的一个血脉关系,要多走动,多联系,多投入时间,才能够维护好一段关系。所以对于奶奶还是姥姥的问题也可以如此理解。

当然,我们是在奶奶和姥姥都是“正常人”的情况之下来讲的。(我们不排除有的奶奶或者姥姥不会做人,或者偏带孩子,或者特别小气等等,排除这些特殊情况,只是在正常的一般情况之下来分享)

1 我自己呢,因为小的时候我妈妈常常带我去姥姥家,姥姥对我也特别好,所以我跟姥姥的关系非常亲近。而我的奶奶呢,她有七个孙子孙女,所以多我一个少我一个,她没觉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她跟我爸的关系不好,他不喜欢我爸,原因是觉得我爸没有其他几个叔叔和大爷有能力能挣钱,自然她也不会喜欢我。再加上我妈妈比较少带我去奶奶家,所以我自然跟奶奶的关系不亲近。

2 现在,我的小侄女从小在姥姥家长大,跟姥姥特别的亲密,她的奶奶因为做生意,所以比较少看她,但是常常会给她寄来钱,或者买各种好吃的和各种玩具。自从小侄女上了幼儿园之后呢,也特别喜欢奶奶了。所以对她来讲去奶奶家和去姥姥家是同样高兴。

所以如果具体谈到人际关系的问题就会涉及到多种的方面,还是比较复杂的。

以上两个故事跟大家分享,只想跟大家一起探讨,期待听到你来分享你的故事哦。

我是 阿土婆 ,与你分享有价值的 育儿 心得。

道理很简单。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孩子是父亲一方的血脉或者后代,而仅仅只是母亲一方的小孩或者亲戚。虽然这会让很多女性心里不舒服,但是对不起,这就是事实或者文化,没办法,要不然,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孩子依然是随着父亲的姓氏?

这种观念有时表现的明显,但更多时候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人们心里,而且越是年龄大的人群,这种观念越强烈。

所以,对于孩子,爷爷奶奶是有一种自觉的:这是咱们自己家的孩子。所以,爷爷奶奶能发自内心的去爱这个孩子。而姥姥姥爷就没有这种自觉,可能潜意识会说,这是闺女家的孩子,她自己家的孩子在老家,在儿子那边!这种内心深处的细微差异,就会在外部表现上出现巨大的区别。别以为孩子小啥都不知道,其实小孩敏感得很,啥都知道。

如果把一个小孩比做一条小狗,爷爷奶奶关心的是什么?天冷了,要不要把狗窝多铺点东西?吃骨头会不会消化不良?外面放炮有没有吓到它?姥姥姥爷关心的是什么?一定要把毛洗干净,这样牵出去漂亮!反复告诉邻居或者家人,昨天小狗做了一件可有意思的调皮捣蛋事情!这就是区别,表面上看,可能双方都很喜欢这只小狗啊……从买的东西上也是如此,爷爷奶奶偏向于买吃的,重点是让孩子吃好睡好孩子自己开心,姥姥姥爷偏向于买穿的,重点是让孩子看着漂亮抱出去能炫耀有面子姥姥自己开心!

我们不能苛求姥姥姥爷要和爷爷奶奶一样好,因为说到底,那孩子不是人家自己家的孩子!这也并不意味着姥姥姥爷人品就有问题,这只是人性自私而已,当爷爷奶奶在女儿家的孩子面前,也成为姥姥姥爷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一样!解释一句,人性自私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一个客观事实,你也有,我也有,每个人都有。

这个应该不是奶奶和姥姥的身份关心,可能还是奶奶和姥姥的以下几个方面吧!

1、奶奶和姥姥个性

如果奶奶个性好,经常顺着孩子的,而姥姥个性不好,经常批评孩子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肯定是愿意跟着奶奶,不愿意跟着姥姥啦!小孩子很聪明,很能识别出谁对他好或者谁会更顺着他,比如他想吃糖,奶奶就给孩子吃了。姥姥可能会管着他,那他出于自己想吃,那会愿意多跟着奶奶些。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2、 奶奶和姥姥在孩子身上花的精力,是否让孩子感受到关心感受到爱

有些奶奶和姥姥自己也要做事情的,如果自己在做事情,又顾不住孩子,而孩子很想要家长陪着,那么孩子感受不到关心,也就会分出亲疏了。比如奶奶不需要做其他事情,或者即使在烧饭烧菜,也是会关注到孩子的,那么孩子自然会愿意跟着奶奶。同样的道理,比如姥姥自己还要做很多家务还需要弄点啥其他事情,在这个时间又只让孩子自己管自己在玩,孩子玩好了,也不关注孩子,那么孩子会觉得没得到关心,自然和姥姥不亲了。

3、对待孩子的方式

如果奶奶会对孩子的方式比较正面,经常夸奖鼓励孩子,而姥姥对待孩子的方式比较负面,经常打骂批评孩子,孩子自然会喜欢奶奶,不喜欢姥姥了。和父母也一样的道理。

你是怎么觉得呢,欢迎来说一说!

姥姥多带带自然愿意跟姥姥了。小孩子心里都清楚,短时间内谁溺爱她她跟谁好,长大了懂事了才知道谁是真的为他好。

奶奶溺爱孩子本身就不对,跟什么姓氏,谁的亲孙子没有关系。城市里都是独生子女,全家四个老人两个成人就一个孩子,搁谁家都是宝贝,不存在姥姥姥爷厚此薄彼。

孩子的感情假不了,不一定是溺爱与管教的原因。孩子妈妈不也天天管教孩子吗?如果只是因为奶奶溺爱孩子,姥姥和妈妈管教孩子,那孩子应该连妈妈也排斥呀。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被打击教训出来的。 我公婆属于不太会讲话的那种,对自己孩子从来只有打击,就没有过表扬,也许是刀子嘴豆腐心,也许是恨铁不成钢。我老公一直对我公婆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意见,说如果不是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好的同学,他离家读书的早,估计这辈子就毁在他父母嘴巴下了。

我另一个朋友,生的女儿,小姑娘是姥姥和奶奶轮流带大。奶奶是福建人,重男轻女观念还是比较重,平时言语不免有体现。姥姥为人比较豁达,每次看见,脸上都是笑眯眯的,慈祥二字形容一点不过分。每次姥姥要回去时,小姑娘都会哭着说“姥姥你下次要早点来。”

过渡溺爱和过渡管教两种方法其实都不可取,我们总说“孩子在家父母如果不教育,出了门就会被别人教训”。但怎么教育是门大学问,我们也在摸索中。少说教,言传身教,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好的教育不应让孩子感觉到被打击被管教和被教训。

我女儿跟姥姥好,跟奶奶不好,不是谁教的。她奶奶和姥姥陪伴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偶尔来看看,孩子我自己带的。姥姥来了给讲故事,读书,贴纸,运动,买气球领着玩,鼓励,夸奖,我女儿特别开心,犯错误她姥姥也训她。奶奶来了,不会讲故事,不教背诗,孩子说什么她也不懂,说孩子什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大孩子,瘦,吃穿太好,拿走孩子的衣服,还跟孩子说让她把玩具都给她娘家亲戚。最主要是带孩子出去吹风,把孩子吹感冒发烧,人家拿着我家的东西回娘家送礼去了。还有一次两口子一个感冒一个肺炎,跑到我家把孩子传染了。孩子姥姥有一次跟我们出门,回来之后感冒了,赶紧回自己家去了,怕传染孩子。孩子不傻,谁对她真心实意,她能看明白。再说钱,孩子姥姥每天给孩子微信发红包,十块钱,逢年过节都是几千,我女儿特高兴,她现在还不知道钱多少,但是一块钱她也高兴,孩子姥姥说从小培养财商,鼓励她认识数字。孩子奶奶除了过年,几乎没给孩子发过,今年过年,孩子爸爸说让孩子要,其实她爸都给她奶奶钱了,我也给了2017。她奶奶对孩子说,孩子就知道坑奶奶的钱,发1块钱一个,666一个,10一个,三个红包就叫坑奶奶。我父母的条件跟公婆的条件差不多。如果真穷,我不会挑理,有钱贴补她娘家,还得从我家倒腾东西去贴补,对自己儿子孙女一分钱不舍得。这样的奶奶,不怪孩子不理她!

这种现象早已发生改变。象北京这种大城市,传统观念发生很大改变,大部分都是姥姥带外孙,称为“外婆带外孙现象”。有顺口溜为证:“妈妈生外婆养,爸爸回家就上网,外公天天菜市场,爷爷奶奶来欣赏。”因为八零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妈妈心疼女儿,怕女儿受苦,担心女儿与婆婆关系处不好,就把带外孙的活揽下来,女儿也愿意让自己的妈妈帮忙带孩子,跟自己的亲妈不见外好说话。孩子是谁带大的就跟谁亲。

我妈告诉我的答案就是有血缘关系,姥家人对孩子再好孩子也喜欢爷爷奶奶,我两个姐家孩子就是,大姐家是女孩,十二岁,二姐家男孩,十岁,平时都是我妈照顾的多,但每次去我妈家,两个孩子最后都张罗回家,不是想爷爷就是想奶奶,大姐家的奶奶虽然对孩子挺好,吃饭都喂,但平时也总哼孩子,但孩子总是说我奶奶自己在家该害怕了,要回家看奶奶,二姐和公婆分开过,孩子每次去爷爷奶奶那刚开始都稀罕一会,然后吃完饭就都打麻将打扑克什么的了,根本就不管孩子,孩子自己去邻居家找小伙伴玩,有时候给妈妈打电话让去接,后来每次爷爷再来接孩子去,孩子五次有三次不去,但心里还是有爷爷奶奶,像我家宝从小我自己带,偶尔去爷爷奶奶那或者他们来,她也找爷爷奶奶,我妈每次来也和她玩,有时候我还回娘家待几个月,但对我妈就不是那么亲,所以,也许真的是血缘关系吧,我妈说我家这有句老话叫,“外姓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

家长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如何引导孩子,而是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对于有些父母来说,因为父母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父母平时也属于教育孩子,所以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好。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住在爷爷奶奶家的孩子来说,孩子对爷爷奶奶的感情反而会比较深,有些父母也非常担心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在这种情况之下,父母没有必要跟孩子的爷爷奶奶争风吃醋,同时也需要站到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建议父母多去理解孩子的想法。

正是因为很多父母跟孩子的相处时间并不多,所以父母没有有效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对于父母来说,父母需要花心思真正陪伴自己的孩子,并且跟自己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如此一来,孩子自然就会愿意跟父母相处了,同时也愿意跟自己回家。

父母可以把这个想法告诉爷爷奶奶。

在发生这个问题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强行把孩子带回自己的家中,因为这个行为不仅会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甚至会把父母当成坏人来看待,因为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中断了孩子跟爷爷奶奶的关系。我建议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爷爷奶奶,且寻求爷爷奶奶的帮助。当孩子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相处的时候,爷爷奶奶可以多去讲孩子父母的好话。如果孩子能够充分信任父母的话,孩子自然就愿意跟父母回去了。

总的来说,父母需要尽可能用爱心和耐心来陪伴孩子,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强行控制孩子。在发生这个问题以后,父母更需要主动花时间来陪伴孩子,一定不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失去相应的责任心

把孩子寄宿在亲戚家可能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性格、家庭背景以及寄宿的时间长度等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1 对孩子的情感和社交发展产生影响:孩子离开父母的陪伴,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对情感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孩子与亲戚家的人相处,可能会对孩子的社交发展产生影响,可能会让孩子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和沟通。

2 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产生影响:孩子父母的指导,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但如果寄宿的亲戚家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则可能会得到促进。

3 对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产生影响:孩子在亲戚家生活,可能需要自己打理一些生活琐事,如洗衣服、做饭等,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4 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孩子寄宿而产生变化,比如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孩子与亲戚家的人相处,也可能会对家庭关系产生影响。

总之,把孩子寄宿在亲戚家可能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一些影响,需要谨慎考虑。如果家长决定让孩子寄宿,需要确保孩子能够在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中度过,并与亲戚家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家长也需要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情况,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有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的需要,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家寄养,但是这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让我们起来看一看有哪些办法吧。

一、与老一辈人保持沟通。

首先就是要与老一辈人保持沟通,了解他们教育孩子的想法,因为很多的家长和老一辈的人在教育方面有分歧,导致两方面的教育不协调,也会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同时在孩子寄养在父母家庭中的时候,也要经常的给孩子打电话,这样能够让孩子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联系,最好是能够在周末和孩子见面,这样可以有充分的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安全感。

二、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其次就是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一些孩子本来就因为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现象,如果父母在答应孩子某一件事情之后又突然反悔,或者是直接当做没有答应过,那么孩子内心的失落感会非常的大,对父母也会产生不信任的情感。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管孩子在家庭里面的情感到底是怎样的。同时父母说话不算话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三、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最后就是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尤其是一些父母之间的情感问题,这样会让孩子以为父亲和母亲要分开了,这对于他们内心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或者是抑郁症。

你们是把孩子放在身边养,还是交给自己的父母养呢?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你们又是怎样去帮助孩子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底下留言。

不太好,如果是老人搬过来和你们一起住,你们上班的时候帮忙带一下,下班了自己带还好一点,不然孩子时间长了都不认识你了,长大了,也会觉得妈妈和小姨姑姑一样,就是个亲戚,没什么感情。我一个室友就是,江西人,她父母在杭州打工,从小就是外婆带大的,和父母一点感情都没有,回家没有直接到的火车,要在杭州倒车,但从来不会叫父母来接一下她或者去看看她父母。

假期期间,孩子一般会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几天,可是有的孩子就不喜欢回爷爷奶奶家,比如,我的外甥。我的姐姐和姐夫相恋了长达8年之后步入了婚姻,婚后有了孩子,婆婆不给带孩子,姐姐就没有去工作了,安心的在家照顾孩子的起居,在教育孩子上可谓是花了很多的心思。孩子很优秀,学习成绩好,人也聪明,身边的人没有不喜欢他的,爷爷奶奶也喜欢,可孩子却不喜欢他们。询问过后才知道是这几个原因。

一、爷爷奶奶对他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好。

记得有一次孩子回奶奶家,叔叔家的孩子也在,下午的时候,奶奶怕孩子们饿,就给孩子们蒸鸡蛋吃,老家是村里的,家里还养着鸡,奶奶就给叔叔家的孩子蒸了个土鸡蛋,而给我外甥蒸的鸡蛋却是外面买的鸡蛋。两种鸡蛋不管是从颜色来看,还是口感来看,孩子虽小,却是看明白了。奶奶以为自己的行为孩子不懂,其实,孩子虽小,可是你疼或者不疼,孩子心里明镜似的。都是自己的孙子,很想问问吃你一个土鸡蛋都浪费了

二、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好。

老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用在家庭中,未必是这样。家里孩子多的,肯定会分出个厚此薄彼的。比如,上述的奶奶就二儿子和二儿媳,就比对大儿子和大儿媳好。虽说孩子的爸妈不会有意和孩子说这些事情,可是却会和身边的人抱怨几句,发发牢骚,孩子就会有可能听到。妈妈受了委屈,孩子虽小,却也能明白其中的大致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