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卡百利乐队(The Cranberries)又名 :小红莓乐队,吉百利乐队职业 :主题曲演唱 演唱所属地区:爱尔兰生日 :1990年官方主页: http://wwwcranberriescomCranberry :一种微酸的小浆果
卡百利乐队(The Cranberries)
又名 :小红莓乐队,吉百利乐队
职业 :主题曲演唱 演唱
所属地区:爱尔兰
生日 :1990年
官方主页: http://wwwcranberriescom
Cranberry :一种微酸的小浆果
卡百利乐队是一个来自爱尔兰(爱尔兰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欧洲音乐重镇)的知名摇滚乐队,与U2、Sinead O’Connor、Enya等一样, 都是带领爱尔兰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在卡百利乐队成立以前, 三个主要成员Noel, Mike和Fergal都是在一个名叫”The Cranberry Saw Us”的乐队中干了大约半年 后来, 这个乐队的主唱Nial因为个人的原因, 决定退出, 为了不影响乐队的正常发展, 他把他的一个好朋友推荐给了乐队, 这个人后来成了卡百利乐队最重要的人物, 她就是Dolores(德洛丽丝), 全名为Dolores Mary Eileen O’Riordan(德洛丽丝·玛丽·艾琳·奥里奥丹), 在嫁给巡回演出经纪人Don Burton后, 改名为Dolores Mary O’Riordan Burton(德洛丽丝·玛丽·奥里奥丹·伯顿)
为了更好地在另一支乐队中发展,"The Cranberry Saw Us"中的成员Niall决定退出乐队。她离开时把她的朋友,也是一位歌手推荐给了这支乐队,她就是――Doloers!Noel完成了几段音乐,他正想把它编成歌曲,Mike和我也作着自己的工作,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觉得乐队没有抒情歌曲和适合唱这些歌曲的人很单调。五月的一个晚上,他们正在排练歌曲,这时Doloers夹着一个键琴走了进来。他们向她问了一声好,便觉得有点尴尬。因为当时有五六个朋友在场,说实话,他们很怕她出丑。可是当她拿起键琴演奏音乐的时候,他们全都惊呆了。他们把Noel的歌曲演奏给她听,她很喜欢这种风格,于是我们给了她一卷带子,约了她下周一起排练。
一周很快就过了,这天,他们独自四人在排练室里,Doloers说她跟喜欢他们给她的带子,他们决定一起演奏这些歌曲,于是他们弹起了Linger她开始演唱。(上帝的安排)他们排练了三四个星期,然后他们开始录音,试试效果如不如意。他们兴奋的发现,效果太棒了接下来,他们忙着找一个合适的唱片公司。不久以后,sett,他们的一个在唱片公司工作的朋友建议他们寄一些他们的带子到唱片公司,看看能不能签合约,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不断地在爱尔兰和英国寻找唱片公司,许多唱片公司也都找到了他们。
The Cranberries受到人们喜爱与女主音Dolores是分不开的 她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三岁起就开始唱歌, 因此念就了一副天使般的嗓子, 尤其是她独特的咽音发声, 更是受到后来的一些女歌手相继的模仿(比如王菲) 十几岁的时候, 她已开始弹钢琴并且自己作曲, 另外也有了组建乐队的一些想法
历史
初期
来自Limerick的Noel和Mike两兄弟,连同鼓手Fergal在1990年最早组成了乐团的雏形,当时乐团的名称被定为The Cranberry Saw Us,主唱Niall Quinn是上述三人的朋友,他的唱法很玩闹,乐队走轻松的喜剧化音乐路线,比如有些歌被命名为“我外婆溺死在Lourdes的喷泉(My Grandma drowned in a fountain in Lourdes)”,“I was always all ways”,“Throw Me Down A Big Stairs”等。后来,Niall因为个人的原因离开了乐团,为了不影响乐团的发展,他推荐了他女友的一位朋友多丽丝(Dolores Mary Eileen O'Riordan Burton)。多丽丝成功的赢得了乐团主唱的位置,并开始为之后的著名单曲《Linger》写歌词。她高亢有力的嗓音及其独特的爱尔兰花腔可以说是乐队的招牌。
他们偶然录制的小样在当地被一抢而空,随后录制的样带也受到了罕见的一致好评。经过几家著名唱片公司的一场竞标大战,The Cranberris最终与爱尔兰唱片(Island Records)签约。在首支单曲反映并不理想之后他们更换了经纪人。他们的第二支单曲《Linger》在美国成功地成为1993年热门歌曲,这也使得乐队在英国取得巨大成功。首张专辑《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在英国,美国及之后全球热卖(自1993年发行至今,全球销量已超过700万张,在中国也有双白金销量),其中的单曲《Dreams》亦大热并登上美国告示牌,更曾被王菲翻唱为《梦中人》。
90年代中期
在多丽丝即将离开乐队的传闻中,The Cranberries发行了《To the Faithful Departed》,专辑销量很好(也尚未超过上一张专辑)但评论并不佳。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乐队取消了一次大型的巡回演唱会,关于即将解散的传闻也四处传播。 1997年,多丽丝为丈夫Don生下了小宝宝Taylor。 1999年发行了回顾专辑《Bury the Hatchet》。 2001年The Cranberries发行《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这张专辑在当年美国告示牌上排名46位。接下来的一年中他们推出了一张大合辑《Stars - The Best of 1992 - 2002》,同时发行的还有DVD及音乐录像带。
休息时期
然而在2004年,The Cranberries宣布他们暂停乐队事务以从事他们各自的事业。该年的早些时候,多丽丝为梅尔·吉布森导演的《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演唱了主题曲《Ave Maria》,她还和Malcolm McDowell一起为《罗斯托夫的野兽(Evilenko)》写了一首歌。多丽丝计划在2006年底的时候推出她的个人专辑。而Noel Hogan前往the Mono Band继续音乐事业。多丽丝在2006年出演了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执导的**《Click》,片中她扮演一位婚礼歌手,并演唱了《Linger》。
这些年来The Cranberries专辑全球销量超过3800万张,在世界各地拥有亿万歌迷。
专辑及简介
一1993 年2月22日, The Cranberries的首张专辑《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每个人都可以做, 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问世, 随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为她们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 这张专辑在在Billboard专辑榜停留达两年之久, 至今销量已超过700万张,在中国也有双白金销量。《Dreams》高亢的回复音色,发出Dolores自信的宣告,神话色彩的MTV里她浅吟低唱,和弦 节奏密实紧凑,清爽干净。这首单曲后来曾被王菲翻唱成《梦中人》。
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
中文名: 每个人都可以做, 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
发行时间: 1993年2月22日
歌曲列表:
1 I Still Do
2 Dreams
3 Sunday
4 Pretty
5 Waltzing Back
6 Not Sorry
7 Linger
8 Wanted
9 Still Can't
10 I Will Always
11 How
12 Put Me Down
评论
《Everybody else can do it, so why can't we》是乐队的初试啼声,却赢得满堂喝彩,而且在比较排斥英伦摇滚的美国,也获得极大成功,乐队正式凭借单曲 "Linger" 红遍美国, 而后再在英国出名的, 抛开销量,另类等不谈, 单说他们的音乐, 是非常动听的 不但是Dolores的嗓音, 更主要, 我认为是他们把握住了旋律与节奏的变换, 快慢相宜, 英伦吉他流行曲的旋律与在当时比较少见的女主音结合,非常入耳, 尤其以 "Linger" (徘徊),"Dreams" (梦),"How" (怎么了)为甚, 美中不足的就是专辑内过多的情歌虽然增加了流行面,却削弱了爱尔兰乐队独有的音乐天分和气质
二1994年9月27日, 他(她)们又发行了第二张专辑《No Need To Argue》(勿需争辩), 大获成功, 一年内即热卖一千两百万张。乐队也跻身世界一流乐队的行列
No Need To Argue
中文名: 勿需争辩
发行时间: 1994年9月27日
歌曲列表:
1 Ode To My Family
2 I Can't Be With You
3 Twenty One
4 Zombie
5 Empty
6 Everything I Said
7 The Icicle Melts
8 Disappointment
9 Ridiculous Thoughts
10 Dreaming My Dreams
11 Yeat's Grave
12 Daffodil Lament
13 No Need To Argue
评论
乐队在第二张专辑里显然要比第一张专辑显得成熟和圆滑,为了避免在流行的曲调中显得过于苍白和无力,他们特意创作了专辑里唯一一首爱尔兰之歌 "Zombie" (行尸走肉),反战几乎成了所有爱尔兰乐队固有的传统,但除此以外,乎都是情歌,其实我们不妨把他们放在流行层面上看待,就不会理会什么概念和深刻,好听足矣,但能做到这点,又能有几支乐队Dolores的嗓音在这张专辑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Zombie里的高亢,还是在 " Dreaming my dreams" (独自做梦)里的婉转,真假嗓音的变换和独有的高音,让人陶醉不已这是乐队最为经典的作品
三1995年11月27日, 乐队推出了第一、二张专辑的合辑《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No Need To Argue》以馈乐迷, 套双碟版的合辑收录了前两张专辑的全部歌曲
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No Need To Argue
说明: 综合了前两张专辑的合辑
发行时间: 1995年11月27日
四1996 年4月29日, 第三张专辑《To the faithful departed》(致死去的人们)问世 整张专辑制作得非常完整,在这张专辑中乐队第一次把歌词放到了”反战”这个字眼上,但不仅仅如此,他们还嘲笑了偶像(也许还包括自己),Dolores的 嗓音终于可以畅快淋漓一把。这张专辑比起他们的上两张专辑而言,在编曲和配器上精巧细致,在歌词里,内容更广泛、更广阔,The Cranberries可以歌颂爱情,可以庭院深深,可以幽怨曲曲,但他们也可以关注不幸,指责战争,呼唤和平,而且他们还可以做的很好。
To The Faithful Departed
中文名: 致逝去的信徒
发行时间: 1996年4月29日
歌曲列表
1 Hollywood
2 Salvation
3 When You're Gone
4 Free To Decide
5 War Child
6 Forever Yellow Skies
7 The Rebels
8 I Just Shot John Lennon
9 Electric Blue
10 I'm Still Remembering
11 Will You Remember
12 Joe
13 Bosnia
14 Cordell
15 The Picture I View
评论
《To the faithful departed》整张专辑制作得非常完整,也没有水平参差不齐的歌乐队第一次把歌词放到了"反战"这个字眼上,但不仅仅如此,他们还嘲笑了偶像(也许还包括自己),Dolores的嗓音终于可以畅快淋漓一把这张专辑比起他们的上两张专辑而言,在编曲和配器上精巧细致,在歌词里,内容更广泛,更广阔,The Cranberries可以歌颂爱情,可以庭院深深,可以幽怨曲曲,但他们也可以关注不幸,指责战争,呼唤和平,而且他们还可以做的很好
五1999 年4月19日, The Cranberries推出了他(她)们的第四张专辑, 名为“Bury The Hatchet”(和解), 这张在Dolores产子后(1997年, 女儿Taylor Baxter Burton在多伦多诞生)推出的专辑虽然受到了一些诘难(如有人说她因为在加拿大呆得太久, 原先在爱尔兰的灵气也失掉了,旋律滞重, 呆板等), 但我认为还是有不少的经典歌曲, 如Animal Instinct(动物本能), Promises(承诺), Just My Imagination(只是想想而已)等这一年在巴黎palais omnisport arena举行了名为Beneath the Skin - Live In Paris的演唱会,一开始便唱出《promise》,使得全场气氛一点即燃,接下来带出多首热门歌曲,如《animal instinct》、《ode to my family》、《linger》等,被喻为四大经典摇滚音乐会之一
Bury The Hatchet
中文名: 和解
发行时间: 1999年4月19日
歌曲列表:
1 Animal Instinct
2 Loud And Clear
3 Promises
4 You And Me
5 Just My Imagination
6 Shattered
7 Desperate Andy
8 Saving Grace
9 Copycat
10 What's On My Mind
11 Delilah
12 Fee Fi Fo
13 Dying In The Sun
14 Sorry Son
评论
《Bury the hatchet》这张专辑除了封面设计是一流以外,其余都不入流,也是最让人失望的一张专辑,似乎在产子后,Dolores 整个曲风就潜移默化地变得 "母性" 化了,曲调更柔弱,嗓音也离高亢越来越远,也许Dolores在加拿大呆久了,把那点爱尔兰的灵气也失掉了, 旋律滞重呆扳不少, 歌曲快又快不起来, 慢也没慢下去, 像温开水一样,听完毫无印象。
六2000年4月19日, 乐队又发行双碟装的《Bury The Hatchet : The Complete Sessions 》, 它是”和解”这张专辑的增强版, 1号碟与《Bury The Hatchet》这张专辑相同, 2号碟中则主要以前面的专辑中的歌曲的现场版为主, 另外也加入了Baby Blues(产后抑郁症, 这时候Dolores已经作母亲了), Sweetest Thing(最甜蜜的事), Woman Without Pride(失去自尊), Such A Shame(耻辱), Paparazzi On Mopeds(骑脚踏车的摄影师)等几首新歌
Bury The Hatchet : The Complete Sessions (双碟合辑)
发行时间:2000年4月19日
歌曲列表:
DISC 1
1 Animal Instinct
2 Loud And Clear
3 Promises
4 You And Me
5 Just My Imagination
6 Shattered
7 Desperate Andy
8 Saving Grace
9 Copycat
10 What's On My Mind
11 Delilah
12 Fee Fi Fo
13 Dying In The Sun
14 Sorry Son
DISC 2
1 Baby Blues
2 Sweetest Thing
3 Woman Without Pride
4 Such A Shame
5 Paparazzi On Mopeds
6 Promises (Live)
7 Animal Instinct (Live)
8 Loud And Clear (Live)
9 You And Me (Live)
10 Shattered (Live)
11 Desperate Andy (Live)
12 Delilah (Live)
七2001年10月3日, 卡百利乐队的第五张专辑《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起床闻闻咖啡香)开始发行, 这张在乐队沉寂乐坛两年后推出的专辑为乐迷们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专辑由昔日的制作搭档Stephen Streets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制作完成。透过新专辑,可以听见团员们内蕴的感情充分获得释放,而纯熟的技术和默契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旋律流畅轻快的首支单曲“Analyse”(追根究底)提醒乐迷别钻牛角尖、别追根究底,要懂得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幸福,极致展现主唱Dolores的招牌唱腔俳句式的 “Pretty Eyes”(迷人的眼睛)散发出迷人的60年代风味;”Time is Ticking Out”(时光飞逝)则延续The Cranberries的批判风格。另外, 这张专辑根据不同的版本(英国版,北美版,日本版,国际版), 还增加了几首附送的歌曲以馈乐迷 如日本版的就分别是:I Can’t Be With You (不能和你在一起,Live in Paris 1999),Zombie (行尸走肉,Live in Paris 1999)及In The Ghetto (犹太人区,Studio version)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中文名: 醒来闻闻咖啡香
发行时间: 2001年10月3日
歌曲列表:
1 Never Grow Old
2 Analyse
3 Time Is Ticking Out
4 Dying Inside
5 This Is The Day
6 The Concept
7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8 Pretty Eyes
9 I Really Hope
10 Every Morning
11 Do You Know
12 Carry On
13 Chocolate Brown
附加歌曲
Japanese version (日本版)
14 I Can't Be With You (Live in Paris 1999)
15 Zombie (Live in Paris 1999)
16 In The Ghetto (Studio version)
International version (国际版)
14 Salvation (Live in Paris 1999)
15 In The Ghetto (Studio version)
UK version (联合王国版)
14 Dreams (Live in Paris 1999)
15 Promises (Live in Paris 1999)
16 In The Ghetto (Studio version)
North American version (北美版)
14 Capetown
评论
在沉寂乐坛两年后,卡百利乐队带着最新鲜的音乐回来了!《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由昔日的制作搭档 Stephen Streets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制作完成透过新专辑,可以听见团员们内蕴的感情充分获得释放,而纯熟的技术和默契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旋律流畅轻快的首支单曲 "Analyse" (追根究底)提醒乐迷别钻牛角尖,别追根究底,要懂得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幸福,极致展现主唱 Dolores的招牌唱腔俳句式的"Pretty Eyes" (迷人的眼睛)散发出迷人的60年代风味, "Time is Ticking Out" (时光飞逝)则延续The Cranberries的批判风格此外, 这张专辑还根据不同的版本, 加入了几首附送的歌曲
总的来说, 卡百利的专辑只有五张, 其它的都属于精选
八2002年4月8日,The Cranberries发行了回顾历史性质的《Treasure Box》(“珍宝盒”), “盒子”里是可谓重量级的四碟装的珍藏版套装, 几乎收录了乐队成立以来全部重要的歌曲 可以算是对乐队成立十多年来的一个总结
Treasure Box
中文名:珍宝盒
发行时间:2002年4月8日
歌曲列表:
较多, 与前面的无多大差异, 欠奉
九而同年9月16日推出的《Stars - The Best Of 1992 - 2002》(星光大道)则是主要收录了1992年至2002年, 乐队这十年间的经典歌曲的精选集, 共计20首歌曲 其中只有New New York(崭新纽约, 专为911而作)和Stars(星光大道)两首是新歌
Stars - The Best Of 1992 – 2002
中文名: 星光大道 - 1992-2002精选集
发行时间: 2002年9月16日
歌曲列表:
1 Dreams
2 Linger
3 Zombie
4 Ode To My Family
5 I Can't Be With You
6 Ridiculous Thoughts
7 Salvation
8 Free To Decide
9 When You're Gone
10 Hollywood
11 Promises
12 Animal Instinct
13 Just My Imagination
14 You & Me
15 Analyse
16 Time Is Ticking Out
17 This Is The Day
18 Daffodil Lament
19 New New York (preciously unreleased)
20 Stars (preciously unreleased)
十接下来的2002年9月24日, The Cranberries推出了一张双碟装的限量版的精选集 - 《Stars - The Best of 1992-2002(Limited Edition)》, 即(星光大道限量版) 其中一张和前面的《Stars - The Best Of 1992 - 2002》完全相同 另一张则只有五首歌, 全部是200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录制的现场版的歌曲, 分别是: Zombie(行尸走肉), Ode To My Family(献给我的家人), Animal Instinct (动物本能), Salvation (救赎), Daffodil Lament (水仙挽歌), 这些都是为了纪念911事件而专门制作的
Stars - The Best of 1992-2002(Limited Edition / Bonus CD)
中文名: 星光大道 - 1992-2002精选集 (限量版/附送1张CD)
发行时间: 2002年9月24日
歌曲列表:
Bonus Tracks:
1 Zombie (live)
2 Ode To My Family (live)
3 Animal Instinct (live)
4 Salvation (live)
5 Daffodil Lament (live)
Track Listing:
1 Dreams
2 Linger
3 Zombie
4 Ode To My Family
5 I Can't Be With You
6 Ridiculous Thoughts
7 Salvation
8 Free To Decide
9 When You're Gone
10 Hollywood
11 Promises
12 Animal Instinct
13 Just My Imagination
14 You & Me
15 Analyse
16 Time Is Ticking Out
17 This Is The Day
18 Daffodil Lament (bonus track)
19 New New York (previously unreleased)
20 Stars (preciously unreleased)
成员介绍
Dolores Mary Eileen O"Riordan
生日:1971年9月6日
家乡在爱尔兰( Ireland)的Ballybricken
体形娇小, 但拥有天使一般的歌声o已和Duran Duran的巡回经纪人Don Burtom结婚, 扶养Don前妻的女儿。
最喜欢作的事: 逛街
愿望: 希望成为有名的人
创作灵感来自于: John Lennon ,Elvis Presley ,Amadeus和Pasty Cline。
影响她的有: The Smith, The Sundays,U2, REM和Sinead O"Conner有人拿她和Sinead O"Connor相比,因为两人无论音色,籍贯都差不多
Mike Hogan:
Bass Guiters
贝斯手
生日: 1973年4月29日
个性沈默,乖僻,小时后即和哥哥Mike到处演奏吉他。
Feargal Lawler:
Drums & Percussion
鼓手,打击乐手
生日: 1971年3月14日
在Noel和Mike之后, 加入小红莓合唱团, 刚开始时Noel, Mike和他都聚集他家练习o Dolores加入后, 现在在团中担任鼓手和打击乐手,但是他想当一个音乐家, 而不只是一个鼓手而已。
Noel Hogan:
Electic & Acoustic Guiters, Background Vocals
吉他手
生日:1971年10月25日
个性活泼,外向,在团中担任贝斯手。协助Dolores作曲,留著一头长发,演奏至"兴奋"时会左右狂甩他的头发
《黄石的孩子》片 名: The Children of Huang Shi
导演 Director
编剧 Writer
主要演员
周润发 Yun-Fat Chow -陈汉生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乔治·霍格
拉达·米契尔- Radha Mitchell
杨紫琼 -Michelle Yeoh
译 名: 黄石的孩子(台译:黄石任务,港译《战火逃城》
别 名:Huang Shi De Hai Zi
这是部爱情战争影片 背景是1930年末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英国人乔治,带领60个孤儿踏上不平凡的征程。他们为了最终到达安全的蒙古沙漠,走过将近1000英里的险途,穿越了六盘山。在这过程中,他开始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阿甘正传》英文片名:《Forrest Gump》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 喜剧
导演
罗伯特·泽米吉斯 Robert Zemeckis
温斯顿·格鲁姆 Winston Groom艾瑞克·罗斯 Eric Roth
主要演员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Forrest Gump(阿甘)
莎莉·菲尔德 Sally Field Mrs Gump(阿甘的妈妈)
罗宾·莱特·潘 Robin Wright Penn Jenny Curran(珍妮)
加里·辛尼斯 Gary Sinise Lt Dan Taylor(邓·泰勒中尉)
海利·乔·奥斯蒙特 Haley Joel Osment Forrest Gump Jr(小阿甘)
库尔特·拉塞尔 Kurt Russell Elvis Presley (uncredited) (voice)
鲍伯·霍伯Bob Hope Himself (in Vietnam) (uncredited) (archive footage)
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 Himself (uncredited) (archive footage)
Steven Griffith Tex
Gerald Ford Himself (uncredited) (archive footage)
约翰列侬John Lennon Himself (uncredited) (archive footage)(上电视节目后来被刺杀的英国人)
Rob Adams College Quarterback (uncredited)
乔·阿尔斯基 Joe Alaskey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voice)
剧情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阿甘正传》作者温斯顿·格卢姆)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上学的校车里,阿甘与金发小女孩珍妮相遇,(珍妮是一个给父亲“虐待”的女孩)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在越战中,阿甘交了两个好朋友:热衷捕虾的巴布和令人敬畏的邓·泰勒中尉。
战争结束后,阿甘负伤救了战友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反战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还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教“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他甚至在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
因为“傻人有傻福”,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而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他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3年以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阿甘同珍妮和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儿子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东京审判》
英文名称:The Tokyo Trial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 犯罪 / 历史
主要演员
**导演:高群书 Qunshu Gao
**演员:曾志伟 Eric Tsang
曾江 Kenneth Tsang
林熙蕾 Kelly Lin
谢君豪 Kwan-Ho Tse
刘松仁 Damian Lau
朱孝天 Ken Zhu
英达 Da Ying
小池幸次
星野晃
小池荣
名取幸政
大岛宇三郎
剧情
1946年3月20日,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作为远东国际大法庭的中国法官,梅汝璈飞抵东京。东京的中国同仁及朋友为梅汝璈举行了一个欢迎宴会,席间,顾毓秀郑重地赠送了一把宝剑给梅汝璈。《大公报》记者肖南负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全程跟踪报道。在宴会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动和欢欣,但他却预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艰难……
大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的审判团遭受了种种挑战和挫折,面对各国法官们的偏见与刁难,中国法官和检察官们与他们斗智斗勇,克服了对美国法律不了解的种种不利因素,在庭审辩论中取得了上风。日本右翼势力派刺客行刺梅汝璈,肖南得知后,立即赶往告知,最终挫败了刺杀计划。最后的审判到来了。远东国际大法庭做出判决,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名战犯被处以绞刑……
《东京审判》表现的是在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情况,是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尊严的故事。
当时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数。以梅汝璈(刘松仁饰)为首的中国法官,最终是怎么样将东条英机等战争罪犯送上绞刑架的呢?影片创作者经过大量的历史调查,为观众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80年代版是最经典的
《喜剧之王》80年代的美国版吧(还有2000版和周星驰的)
英文片名:King of Comedy
类型:喜剧 剧情 犯罪
导演: 马丁·斯科西斯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杰里·刘易斯 桑德拉·伯恩哈德 谢利·哈克
杰里·兰福德是美国“今晚电视”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他擅长以笑话取悦观众,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人称“喜剧之王”。在福兰德演播室外,总有很多崇拜者在等待他的出现。其中有一个名叫普帕金的男子乘机钻入福兰德的轿车,与他攀谈起来。原来普帕金也想成为喜剧明星,他希望福兰德能够帮助并提挈他,疲惫的福兰德也只好对这个青年敷衍一番。过后普帕金多次与福兰德办公室联系没有结果,只好再次去电视台等他,而福兰德的助手再次简单地应付了他。在电视大楼前,普帕金结识了同样崇拜福兰德的女郎玛莎。
两人经过商议,将正准备录节目的福兰德绑架。在玛莎的住所,普帕金给电视台打电话,宣称自己要代替福兰德参加“今晚电视”节目,否则就处死手上的福兰德。电视台也只好同意。与此同时,福兰德却骗过玛莎,借机逃跑。当普帕金看到自己的节目播出,才心甘情愿地被警察带走,结果绑架罪名成立,被判六年徒刑。绑架事件使得普帕金一夜成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两年后,被提前释放的普帕金在电视上有了自己的专栏节目,成了新一代的“喜剧之王”。
《四月物语》
英文名称 Apirl Story
导 演 岩井俊二
主要演员
松隆子
田边诚一
石井龙也
江口洋介
剧情
每年樱花飘飞的四月,是日本大学开学的日子。与父母家人告别后,北海道少女榆野卯月只身来到东京武藏野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陌生的城市、崭新的环境以及新结识的同学和邻居都有点让她不知所措。班里组织新生作自我介绍,当被人问到为何选择武藏野大学时,榆野卯月突然表现得十分紧张。原来高中时代的榆野卯月一直暗恋着比自己大一届的同学山崎,正是由于山崎去年到武藏野大学上学,卯月才追随而来的。卯月经常怀着着份暗恋之情前往山崎打工的武藏野书店,最后她终于在一个雨天与山崎进行了交谈。离开书店后,卯月在雨中突然想到成绩不佳的自己竟然通过努力考到了著名的武藏野大学,这真堪称爱的奇迹
《四月物语》的情节几乎无法用语言说出来,因为它实在是太简单了——一个拙得可爱的高中女学生期望在大学校园里和昔日暗恋的心上人不期而遇。可当你看见漫天飘舞的粉红色樱花花瓣,在下午暖风和煦的大街上轻盈穿过的自行车和在夕阳中的草地上孑然而立的少女身影,你马上就能体会到岩井俊二所想要讲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些。
《梅兰芳》
英文名:Forever Enthralled
导 演: 陈凯歌
主演:黎明 饰 中年梅兰芳
章子怡 饰 孟小冬
孙红雷 饰 邱如白
陈红 饰 福芝芳
联合主演:王学圻 饰 十三燕
英 达 饰 冯子光
余少群 饰 青年梅兰芳
安藤政信 饰 田中隆一
潘粤明 饰 朱慧芳
吴刚 饰 费二爷
剧情
梅兰芳人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义的老艺人“十三燕”。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十三燕的地位。决战不可避免,但是梅兰芳第一场就输了,他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挽回败局。不顾众人的反对,梅兰芳改演时装新戏,结果大获成功。胜负已定,梅兰芳劝说十三燕放弃第三天的演出,却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绝。
梅兰芳渐入中年,有了妻子福芝芳(陈红饰)和可爱的孩子们,他的事业如日中天。1929年,他接到了赴美国演出的邀请。在京剧舞台上专门扮演男人的女艺人孟小冬(章子怡饰)第一次见到梅兰芳就看到了他眼中的忧郁,而她开阔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兰芳。他们同台演出,有了一种把自己同对方糅在一起共同分享的愿望。这时,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对孟小冬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
梅兰芳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决定不再登台演出,在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军队对他发出的演出邀请时,却吃惊地听到了自己即将复出的消息,而向社会公布这条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孙红雷饰)。
**《梅兰芳》不是一部严格追求历史真实的传记片,其中很多人物,是糅杂了当年一些真实人物的各种面貌综合而成。片中的梅兰芳与真实的梅兰芳对比,很多事情不是**里这样发生的,比如梅兰芳的成长、他与邱如白的相识相知、与孟小冬的恋爱等等。追问陈凯歌的探索是否符合梅兰芳真实面貌,是一个不得解的问题;作为一个业余戏迷,这里将影片中涉及的故事背后的一些真实史实拉杂谈一些,希望大家能分清楚真实的梅兰芳与**《梅兰芳》的区别。
《千钧一发》
英文片名 Gattaca
导演 安德鲁·尼科 Andrew Niccol
主演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裘德·洛/朱迪·劳 Jude Law
剧情 在不久就要到来的未来,通过基因工程加工出生的人才是正常人,而没有这道程序,自然分娩的孩子则被视同“病人”。文森特就是这样一个病人,而他的弟弟安东则是正常人。但文森特却非常想参加由遗传精英组成的戛塔卡公司,因为那样才能参加前往“迪坦"星的太空旅行。他用因事故导致瘫痪的正常人杰罗姆的血样和尿样报名参选,如愿以偿不说,还赢得搭档艾琳的爱情。但一起凶杀案差点让文森特前功尽弃。事实澄清后,文森特遗传上的“缺憾"还是被艾琳知道了。但爱情的力量使艾琳原谅了他,文森特终于飞上了浩翰的太空……
勾画未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真实感,就这一点而言,本片极为成功。那个忧郁未来世界似乎近在眼前。影片有着惊人的预见性,当我们将目光从影片中转回到现实,不难发现: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现实世界向那个技术化但剥夺人性的未来发展。唯基因主义——力避这种思想统治世界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课题。影片通过一些隐喻性的画面表达出对唯基因主义的批判:杰罗姆拖着毫无知觉的下肢向楼上攀爬,那螺旋状的楼梯不就是人类基因链的幻化吗?文特森作全身清洁的画面多次出现,刚开始还难解其意,但当你突然明白他的目的时,你的心就会隐隐作痛,他试图洗掉的是自然人的“耻辱”,而这“耻辱”来自何方?另外,影片的对白、旁白,以及音乐都颇有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
其他中文片名-《歌声伴我心》《唱诗班男孩》
导演:Christophe Barratier
主要演员
杰拉尔·朱诺 Gérard Jugnot Clément Mathieu
狄迪尔·弗拉蒙 Didier Flamand Pépinot (adulte)
雅克·佩兰 Jacques Perrin Pierre Morhange (adulte)
让-巴普蒂斯特·莫里耶 Jean-Baptiste Maunier
影片类型:剧情 / 音乐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佩兰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戴迪亚·费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杰勒德·尊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 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Jean·Baptiste Maunier饰),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如果是由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所打下的烙印就会更加深刻。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当看到一群反叛的寄宿学校的孩子们被召集到一个合唱团中,并谱写出他们动人的孩提乐章时,观众被深深地打动了。
1948年,当克莱蒙——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管教象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极致是让所有的观众眼中充满喜悦的泪水。
<<放牛班的春天>>片中担纲演出及演唱的男主角青少年男高音尚巴堤莫里耶领衔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展现歌唱亲和力的现场演出 美妙传唱<<放牛班的春天>>奥斯卡提名主题曲Vois Sur Ton Chemin与多首主题乐曲,以及来自3座法国凯萨奖肯定的**音乐家所创作的<<小宇宙>>、<<喜马拉雅>>、<<男孩变成熊>>等**音乐作品<<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面对育幼院中一群状况多多的孩子,他透过筹组合唱团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音乐潜能,让这群孩子从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新的启发,片子在阐扬爱的教育之余,也同时应验了音乐启发性灵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自2004年上映以来,票房与口碑齐声沸扬,不仅席卷法国超过860万人观影人次,全球也开出超过8300万美金的票房红盘。由以<<小宇宙>>、<<喜马拉雅>>、<<放牛班的春天>>荣获凯萨奖最佳**音乐3座大奖的法国**音乐名家Bruno Coulais担纲创作的音乐荣获了法国凯萨奖最佳**音乐、最佳音响两项大奖与欧洲**奖最佳**音乐大奖喝采,并入围了奥斯卡最佳**主题曲["Vois Sur Ton Chemin 眺望你的路途"]、英国影艺学院奖最佳**音乐等项目。影片本身则是获得凯萨奖6项提名[最佳影片、导演、处女作、制作设计、男主角、男配角],并入围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影艺学院奖的最佳外语片项目。**原声带也是卖得吓吓叫,先是蝉连法国排行榜冠军,狂破百万张大关,等到**登陆美国,原声带照样横扫老美,一举抢占Billboard古典专辑榜亚军,发行半年后仍驻留全美古典专辑榜前10名。
以青少年男高音尚巴堤莫里耶(Jean-Baptiste Maunier)为首的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Les Petits Enfants de Saint Marc)因为在**中的动人演出与感人演出而深获瞩目,甚至因为片子的超人气,而展开了巡回演唱会,目前演唱档期都已排到2005年秋季。2005年夏季发行的现场演唱特辑<<En Concert>>是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于2005年1月28号、30号两天在巴黎着名的"Le Palais des Congrès"大会堂所作的现场演唱精华,演唱会由担任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指挥职务超过20年的名指挥家Nicolas Porte担纲指挥。在暖度恰当、悠扬动人的交响乐的乐声,30位唱诗班成员以洋溢着圣洁、童真气氛的唱诗班合唱歌声选唱了<<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曲 "Vois Sur Ton Chemin眺望你的路途" 与 "In Memoriam追念" 等多段主题乐曲,还有来自Bruno Coulais为<<小宇宙>>("La Fin Du Rêve")、<<喜马拉雅>>("Karma")以及2003年荣获柏林影展肯定的丹麦动画片<<男孩变成熊>>("Le Trou Dans La Neige"、"Le Choix")所作的**音乐作品以及传统圣乐作品("Ave Maria")。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的美妙歌声演唱,贴切传达了Bruno Coulais的**音乐里所蕴藏的神圣、优雅特质,同时也表达了音乐净化人心的真谛。
《黑暗中的舞者》
原片名
Dancer in the Dark
影片类型
剧情 / 歌舞
导 演
拉尔斯·冯·特里厄(Lars von Trier)
主 演
比约克(Bjork)
凯瑟琳·德诺芙(Catherine Deneuve)
戴维·莫尔斯(David Morse)
彼得·斯特曼 Peter Stormare Jeff
让-马克·巴尔 Jean-Marc Barr Norman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 Doctor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塞尔玛是来自捷克的移民,是一个单亲母亲,她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小儿子吉恩艰难度日。
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动手术的费用,吉恩也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为了给儿子凑钱动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分每毫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里。
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像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挥霍光了。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了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窘迫。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堪,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
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
没了工作的塞尔玛非常痛苦,她又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被偷走了,她想到刚刚向她借过钱的比尔,于是去找他。比尔承认自己拿了塞尔玛的钱,在争执中,比尔绝望地掏出手枪,要塞尔玛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并恳求塞尔玛为自己保住秘密,塞尔玛扣动了扳机。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一个塞尔玛所崇拜的音乐剧明星。洛维被请到法庭上来作证,塞尔玛无话可说了。
不幸的塞尔玛被判处绞刑,但当她得知吉恩做了手术后,她已经了无牵挂,临刑之前她也没忘记放声歌唱。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一个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里有面包,口袋里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给予周围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剩下,一贫如洗。可她说:“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都将完好如初。”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影片上演了一幕属于美国60年代的悲剧,或许只有在这个时代才会发生种种的不公平和无知,塞尔玛如同战场上的孩子,左躲右闪着每天的不幸,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出现奇迹,黑暗的世界最终埋没了她倔强的身姿。
这是一部赚人眼泪的歌舞片,在拉尔斯的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中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中起舞,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正像它的**海报中向人们诉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的阴影里,她凭着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在这部片中,音乐的部分几乎是由主人公的歌声来完成的,没有豪华的场面,没有漂亮的面孔,没有经典抒情的旋律,没有美轮美奂的舞蹈,只是一个人在尽情地歌唱,完成生命的绝唱。而像这样单纯将歌声作为重要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以及与歌声相配的特别的画面处理成为传统音乐片的一个突破。这是一部引起爱憎两极反应的准歌舞片,获戛纳金棕榈奖,由冰岛歌手比约克编曲兼主演。本片的处理别具一格,完全不同于传统歌舞片,有些段落让人难以忍受,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感人场面。
初识鲍勃·迪伦
我第一次听到鲍勃·迪伦这个名字,是在1963年秋天的一个沉闷的傍晚。和任何平常的一天一样,我放学回家,打开收音机,收听欧洲1台(Europe 1)的音乐节目。主持人丹尼尔·菲力帕契(Daniel Filipacchi)除了当时法国流行的R&B耶-耶风音乐之外,也时常播放美国排行榜上的热门单曲。在那个时代,美国发行的唱片要过好几个月才能传播到法国。每一季度,菲力帕契都要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大采购,回到法国时行李箱满载着全美时下最受欢迎的唱片:Dion、Chris Montez、Little Eva。电台播出的歌曲片段很短,从来不超过两分钟,在短短的两分钟里,歌唱了无数喜出望外的故事、朝三暮四的姑娘和少年人的爱情。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这些歌曲有些像是经过改良的黑人音乐。
那一天,我一边喝着热巧克力,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SLC的歌曲。忽然间,某种闻所未闻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与以往听过的任何一种音乐都不同。 没有拖沓的节奏,没有女声合唱,没有响指伴奏,而是一副精致的声线,精致得甚至有几分苍老,人声与吉他和弦巧妙地融为一体,中间点缀着口琴声。 这歌声喑哑,忧伤而坚定,就这样在我完全始料未及的瞬间,彻底击中了我的心灵。这首歌播放的时间比平日里那些歌曲要长一些,在音乐渐近尾声的时候,菲力帕契介绍了这首歌的歌名和表演者。歌曲名叫《别犹豫,没关系》(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歌手是鲍勃·迪伦。从那一天起,我开始不断了解关于这个陌生歌手的一切。我和当时高中的同学们谈起这个人,他们已经带领我领略介绍了不少摇滚先锋的魅力:Eddie Cochran、Buddy Holly、Chuck Berry等等,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听说过鲍勃·迪伦。于是我只好日复一日地等待,盼望广播里再次播放那首歌。什么也没等到。
那时的美国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几乎像月球一样遥远,很少有人有机会真正踏上美利坚的土地。我对美国的所有了解都是通过音乐、**(尤其是西部片)和电视节目获得的。在我眼中,那是一片新潮而摩登、开放而欢乐的土地,与六十年代戴高乐时期阴沉无趣的法国截然不同。我对美国着了迷。我在书桌前的墙面上挂了一张巨大的美国地图。美利坚合众国五十多个州的名字我全都熟稔于心,这些名字令我心驰神往:蒙大拿州,爱达荷州,俄克拉荷马州,南达科他州,等等……我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报刊亭,在哪里可以买到美国出版的报刊杂志。在纽约时报上,我发现了一篇关于鲍勃·迪伦的短文。配文照片上是一位面色红润的年轻男子,与他的声音给人的印象完全相反,他穿着牛仔裤,格子衬衫和麂皮夹克。那篇短文将他写得好像一位垮掉分子,那时我还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含义。文中还提到了他在几个月前发行的一张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走近鲍勃·迪伦
我完全不知道该去哪里买这张专辑。幸运的是,我的一位表姐正巧在缅因大学读书。我写信拜托她给我寄一张唱片来。几个星期之后,这张珍贵的黑胶唱片乘船漂洋过海,终于送到了我的手中。在把唱片放上唱机之前,我对着专辑封面的照片仔细看了很久。一个长发女孩挽着迪伦的胳膊靠在他身边,迪伦在寒冷的空气中微微耸肩,穿着靴子走在白雪皑皑的纽约街头。单单这张照片本身便承载着某种自由的气质。这种自由的理念贯穿了专辑中所有的歌曲。我在这张专辑中再次领略到了第一次在电台听到那首歌的感觉,那种震撼比当初还要强烈十倍。
在随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 我每时每刻都在听迪伦的歌:早上起床时,出门上学前,放学回来的晚上。 我只能听懂大概四分之一的歌词,不过我可以感觉到,他在歌声里讲述了某种此前任何人都没有向我揭示过的真理。为了理解他的歌词,我开始认真学习英语,甚至成了班级英语课上的第一名。我花了整整好几天时间破译那些歌词,甚至不惜冒着划伤唱片的风险,无数次抬起唱针,放在两条纹路之间,不断重复播放某一片段,生怕漏掉一个单词。
与此同时,我也持续关注着美国的报刊杂志,搜寻着那个已经被我奉为偶像的人的讯息。在某一篇杂志采访中,迪伦讲述了他漂泊的青春时代,他的赋格曲,他搭便车横穿美国的经历。我也想追随他的脚步,走他走过的路。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信口编造的,他的真名叫做罗伯特·齐默尔曼(RobertZimmerman),来自一个美国中西部的犹太裔家庭。我喜欢迪伦身上那股子自由和叛逆的劲头,那种笑看一切的气质,那种以旁观者的姿态描述芸芸众生蝇营狗苟的方式,那种精准残酷的幽默感,他那颠覆性的活力,对当权者的伪善和邪恶的激进批判,以及要将“战争之王”送上断头台的气概。 我爱他的抒情方式,他对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同情。他并不想改变这个世界,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否相信这世界还能有什么改变。 他只是不愿意与一个充斥着不公和苦难的世界同流合污。 他袖手旁观,他静静等待。我也决定这么做。
从我发现迪伦到他的唱片开始发行法国版,中间隔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在美国从一位籍籍无名的音乐人成为了声名远扬的歌手,但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仍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当时班上的同学问我爱听什么音乐,我提到了鲍勃·迪伦的名字,我至今还记得同学脸上惊讶的表情。后来我的表姐回到了法国,我必须找到其他办法去购买大西洋彼岸的唱片。他每年都会推出新的作品。
那时我还在孔多塞高中读书,幸运的是,距离学校不远的巴黎圣拉扎尔车站(Saint-Lazare)附近有一家唱片店,就在掷铁饼者标志那里,这家店里出售海外进口的唱片。
只要一从美国报纸上看到迪伦发行新专辑的消息——在那段日子里,他一共出了三张专辑——便匆匆跑到掷铁饼者那里去下单。我所有的零用钱都花在了这上面。唱片需要两个月才能到货,有时甚至更长。我每星期都跑去店里看看,唱片来了没有。我直到今天都记得店家告诉我新唱片刚刚到货时那份激动的心情。我掏出60法郎——一笔巨款——抱着唱片跑回家听。回到家里,我先是好好欣赏封面,仔细阅读背面的歌曲列表,想象着聆听时的乐趣。迪伦的歌从没让我失望过。每首歌曲都让我如痴如醉。任何音乐都无法像迪伦的歌那样,让我在第一次聆听时感受到那样的情绪触动。第一次独自一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听《没关系,妈妈》(It’sAlright, Ma),那已是五十年前的事,却依然恍如昨日。
我在青少年时期对迪伦的迷恋还要持续好几年的时间。我不仅为了读懂他的歌词而刻苦学习英语,还为了能够亲自演唱他的歌曲而开始学吉他。1968年8月,在作为仓库管理员打了一个月的工以后,我终于攒够钱去了纽约。我走在格林威治村的街道上,寻找迪伦曾和他的女朋友苏珊·罗托洛(Suze Rotolo)为《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拍摄封面照片的地方。尽管才过了五年,我却觉得那一幕已经成为了尘埃落定的昔日时光。鲍勃·迪伦离开这片街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1966年摩托车事故发生后,他几乎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我试图寻找那些可能认识他的人。他们也消失了,除了民俗中心的负责人伊兹·扬(Izzy Young),正是此人在七年前筹办了鲍勃·迪伦最初的几场演唱会。扬热情地接待了我,因为在他看来,来自法国的我带来了1968年五月革命的光环。我们聊起了迪伦的事,他向我讲述了这个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少年时如何在1961年冬季的一天来到他家的故事。我还在民俗中心买了把马丁00-18,迪伦在录制《John Wesley Harding》时弹的就是这一款吉他。
书写鲍勃·迪伦
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我一直留着这把吉他,但是那段看起来一切充满可能、洋溢着青春朝气的黄金时代却是一去不复返。在此后的人生里,我们经历了无数悲欢离合。鲍勃·迪伦不再是为我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但是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是一面镜子,透过他的音乐,我总是可以看到当年那个刚刚迈进成人世界的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听迪伦的歌,但他始终在那里,在过往的阴影中,随时准备着昨日重现。我明白,鲍勃·迪伦之于我,绝不仅仅是一段回忆。实际上,从1966年开始,迪伦自己也面临着艰难困境,在他的盛名达到顶峰的那一年,他也差一点意外丧命,他必须向自己和世界证明,他作为艺术家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必须超越自己之前已经创造的传奇。
当鲍勃·迪伦奋力摆脱过去的包袱时,我也开始执笔谋生,成为了一名记者兼作家。说来奇怪,我从来没有写过关于迪伦的文章。关于迪伦,总是有太多触及我灵魂隐秘深处的东西。2014年,当我刚刚与我的朋友雅克·瓦萨勒(Jacques Vassal)共同出版了一本关于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书,我的编辑建议我再写一本关于迪伦的书。对此,我的第一反应是:“还有什么可写的?”我上网查了一下,各种语言加在一起,有超过三百本关于鲍勃·迪伦的书。我大致读了一些,有的非常精彩,有的则寡淡无味。但我没有在任何一本中看到我眼中的那个迪伦。 这样看来,也许时机真的到了,我应该写一写这个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的人。
鲍勃·迪伦就像是我的兄弟。 在某些时刻,我觉得自己和他是那样相像,就算不认识他本人,至少也了解他的思想。因此,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感到“发自内心”。 所有关于他的事实都已是众所周知,我需要进行梳理和调整,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展现在读者面前。 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抛开传统的传记写法,转而从他的作品以及他本人对作品的评价入手。 于是我重听了他所有的歌曲——自1961年以来,他已经发行了超过五百首歌。我拿着笔,阅读最早几张唱片背后的歌词诗,把它们翻译成法语,此前还从未有人这样做过。与此同时,我还做起了档案整理的工作,重新阅读了迪伦艺术生涯中接受的大量采访,包括乔纳森·科特(Jonathan Cott)在《鲍勃·迪伦访谈录》(Dylan par Dylan)中收录的内容。此外,我还从罗伯特·谢尔顿(Robert Shelton)的著作中汲取了很多资料,谢尔顿是第一个为鲍勃·迪伦写传记的作家,也是他亲近的人之一。我将自己对迪伦的认识与最了解他的那些人进行比对分析,尤其是《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记者格雷尔·马库斯(Greil Marcus)的记述。当然,我还反复研读了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又译《编年史》),这本书的文学性毋庸置疑,但部分事实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在回忆录中,迪伦谈到了过去的某些片段,也谈到了身为艺术创作者的疑惑。
像拍摄**一样,经过取景、拍摄和剪辑,所有这些资源最终汇聚成一副艺术家的肖像,在我看来基本实现了我写作的初衷。与此同时,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理解了一些当初并不明白的事情。六十年代初离开中西部乡镇踏上纽约漂流之旅的年轻人,七十年代的摇滚明星,八十年代的“耶稣怪物”,2015年在七十四岁高龄发布整整一张专辑向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致敬的睿智老人——这些形象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点呢?2015年10月,我在巴黎体育馆(Palaisdes Sports)找到了答案,那是鲍勃·迪伦“不散的筵席”巡回演出(NeverEnding Tour)巴黎站的举办地点。许多几十年前煊赫一时的著名歌手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举办演唱会时,往往会以怀旧作为基调,大部分乐迷也是这样期待的。我原以为迪伦的演出大概也是如此。然而,那天晚上演奏的二十多首歌曲中只有三首是迪伦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在那一瞬间,我猛然意识到,直到今天,迪伦从来改变他一贯的那种极具贵族气质的行为准则: 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取悦自己。 他从不试图取悦任何人,永远拒绝随大流,永远以艺术家的眼光选择他认为最好的做法。 从一开始,他从来都只追随自己的赤子之心,或许正是这种追求让我们着迷,让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人物生平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了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雨果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夏多布里昂。他曾说“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也不是”。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时期,雨果并不支持革命所使用的暴力。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200万巴黎人民上街,参与伟大诗人雨果盛况空前的国葬。人们高呼“雨果万岁!”雨果的遗体,被安葬在先贤祠。
可以说,雨果一生都在为巴黎奋斗。从他的伟大的诗词,优秀作品中,无不体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谴责与不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个伟大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的畅想,以及对人类美好爱情的赞扬。
夏绿蒂宫(Palais de Chaillot)
Mo:Trocadero(6、9)
最早建於十六世纪,1937年才改成现在左右伸展有如双翼的样式,西翼是海洋博物馆及人类 博物馆,东翼则有法国遗迹博物馆,中央的阳台南侧是美丽的特洛卡迪公园(Jardins du Trocadero)。每到夜晚,喷水池与灯火辉映,衬得艾菲尔铁塔绝美,是观赏或拍摄铁塔的最佳 地点。
圣心堂(Basilique du Sacre Coeur)
Mo:Abbesses(12)或Anvers(2)
沿蒙马特山丘而建的罗马拜占庭式的白色大教堂,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败北,次年又遭受 巴黎公社的冲击及人民的要求改建,1873年动工,约经过四十年的岁月及许多建筑家的手,至1919年才完工。
教堂开放时间:每天07:00-23:00,免费。参观内部展览只到18:00,门票15F、学生票8F。
海上的圣殿-圣米歇尔山(Mt St-Michael)
圣米歇尔山以潮流及砂石等自然蕴成美景闻名,该地涨退潮汐瞬息多变,退潮时,全岛变成 无水的海湾地,涨潮时,潮位升到14公尺,全岛都被海水包围,惊涛裂岸,令人心惊不已。由於涨退潮的变化剧烈,流沙袭卷而来,长年以来,到修道院朝圣的信徒,往往因疏失而丧命。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Abbey)是欧洲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足以媲美义大利的圣彼得、法国的沙特尔 (Chartres)与英国Durham等教堂。此地第一座修道院是为了纪念对阿夫朗什主教(Bishop of Avranches) 欧贝(Aubert)现身的大天使-米歇尔(Archangel Michael)而建的,目前矗立的 建筑代表了从十一至十六世纪前後五百年的工程,但也有後来的部分。
从708年开始,这里就是个朝圣中心,当仅次於上帝的大天使米歇尔叫阿夫朗什主教:「在这里 建造一个高耸入云的教堂」时,它就被赋与了神圣的使命。原先这个修道院的前身是座罗马式的教堂,而这座罗马教堂则由加洛林式(Carolingian)教堂而来。进入修道院区域後,可以细细 体会当年这群修道院士建造时所花费的精力:他们必须先用船运送花岗岩及陶器到海湾处(当时的海水更深、且无今日的防波堤),再一一搬上岛去。当然,这个岛屿的旅游重点,是这座由 罗马式建筑地基加上哥德式尖塔混合成,令人不得不多看一眼的修道院。
开放时间:09:00-17:30。门票:45F,青年票26F。Audio Tour30F。
希望你可以玩好咯~~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