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中的7道巅峰中国菜,开水白菜与佛跳墙上榜,你都见过吗?

领导 0 22

国宴中的7道巅峰中国菜,开水白菜与佛跳墙上榜,你都见过吗?,第1张

国宴中的7道巅峰中国菜,开水白菜与佛跳墙上榜,你都见过吗?
导读:在国宴中,每一道菜都代表着中国的饮食文化,所以大厨在选菜的时候,都会选择那些“巅峰”之作,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国宴中的7道巅峰中国菜,其中开水白菜、佛跳墙上榜,看看你都见过吗?1、 红烧狮子头。狮子头是我国的代表名菜,在国外拥有较高的知名

在国宴中,每一道菜都代表着中国的饮食文化,所以大厨在选菜的时候,都会选择那些“巅峰”之作,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国宴中的7道巅峰中国菜,其中开水白菜、佛跳墙上榜,看看你都见过吗?

1、 红烧狮子头。狮子头是我国的代表名菜,在国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颇受老外的喜欢。在国宴中,狮子头是常被端上桌的菜肴,它的味道香浓软嫩,淋上一层浓浓的酱汁后,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2、 开水白菜。这道菜看似简单廉价,实际上做法十分复杂。开水白菜的汤汁并不是普通的白菜汤,而是用鸡、鸭、排骨经过长时间熬煮,并配上其它高汤制成,喝起来口感浓郁,很多***吃了都称赞它的美味。

3、 佛跳墙。正宗的佛跳墙需要使用几十种食材,经过几天的熬煮之后才能制成,非常考验厨师的功力。

4、 罐焖三宝鸭。这道菜最精华的部分是采用鲜嫩的鸭肉、上等的枣子和莲子,炖好后放入紫砂罐蒸煮,汤汁喝起来浓郁鲜美,肉质滑嫩可口。

5、 乌鱼蛋汤。这是一道清淡口味的菜,颜色令人舒适,口感软嫩Q弹,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爱吃这道菜。

6、 红花鱼翅捞饭。这道菜也颇受各国***称赞,属于国宴中的极品。鲜美浓郁的汤汁,配上名贵的藏红花,吃了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7、酥皮鱼翅盅。这是一道颜值很高的国宴名菜,主要原材料是鱼翅,味道非常好。

8、蒜籽烧裙边

非常名贵的经典国宴菜,裙边为八珍之一,此菜选用上等裙边和国宴顶级浓汤烧制而成,有滋阳、补血和润肤功效,是国宴中的上菜。

9、罐焖三宝鸭

此菜选用精选优质填鸭与板粟、小枣、莲子炖煮后,装入国宴专用特制紫砂罐内蒸熟,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8、红花鱼翅捞饭

主要食材为干鱼翅和火腿丝,选用大金勾翅和国宴顶级浓汤配以名贵补品藏红花精制而成,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八大国宴极品经典菜,开水白菜上榜,吃过任何一样都不是普通人。小伙伴们认为这八道国宴经典菜如何呢?你还觉得有哪些菜可以算得上国宴经典菜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告诉小佳~

1、梨膏糖

采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红等药材和白砂糖一起经煎熬精制而成。

2、蟹壳黄

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此饼味美咸甜适口,皮酥香脆。

3、糟田螺

上海市的糟田螺是著名的特色风味小吃,这种小吃是用个大肥美、肉头厚实的安徽屯溪产的龙眼田螺为原料。

4、城隍庙五香豆

城隍庙五香豆所用原料是专门选自浙江省余姚县出产的蚕豆,城隍庙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吃到嘴里香喷喷、甜滋滋,别有风味。

5、高桥松饼

高桥松饼又名细沙千层饼,是上海高桥镇的著名特色产品之一,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来到上海的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些上海的特产,带回去和家人分享吧。

  酒桌上职位、辈份高的面门而坐,那里是上席。向领导敬酒自己要比领导多喝一点,最好喝尽,敬领导要从职位高低依次来敬,领导敬你酒,你要双手举杯,也要比领导喝多一点,倒水也最好从职位高低依次来倒,不要忘记在场的每个人

  先说入座。(都是以圆桌为例)

  1、“主陪”位置:顾名思义,就是请客掏钱买单的人。主陪是请客的最高职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贵的人。位置在一进门的正面,就是面朝房间的正门。主要作用基本就是和庄主差不多,把握本次宴请的程序、时间,喝酒程度等等。

  2、“副陪”位置: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要位,说白了就是请客方陪酒的人,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对面,即背对门口。这个位置主要作用就是依靠自己的行动带动客人喝酒,加深主客之间的感情。(任务艰巨)

  3、“主宾”位置:主宾就是客人宴请的最重要的人物,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一个,紧靠主陪。由于许多人对山东喝酒的猛烈程度有所顾及,所以对山东规矩略知一二的外地客人,有时会选择让酒量大的人来做这个位置,这是不对的。请客的规矩更多的时候实际是一种礼仪,实质还是一个尊重。如果出现上述的情况,实际上真正的主宾不会少喝多少,名誉的主宾一般会被灌倒(因为你不是最尊贵的客人却坐在主宾位置,只是因为你能喝酒,做客的肯定要把你陪好),所以客人会得不偿失,切忌切忌!!!主陪就是整个酒桌的目光关注点,也是所有待遇最优先的享受者。

  4、“副主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要位。这些年来被封于幽默称号:“刺客(次客)”,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第一个,紧靠主陪。一般是宴请客人身份或者地位中仅次于主宾 的人。

  5、“三陪”位置:这是近几年刚刚流行起来的一个称呼,实际上这个位置跟上面所说的“主陪”和“副陪”的称谓,在山东省内各个地方规矩并不太一样,一般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便于照顾。

  6、“三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三要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四要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其他客人无明确座次安排,标准情况下一桌是10人。

  PS:

  若是实在记不清楚,告诉你二个简单的方法:一是餐巾形状。在正规酒店里面,只要看桌子上酒杯中方形餐巾的叠法就可分辨出来。最重要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陪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不是这样也要保证他的餐巾形状是最高的,或者用不同颜色餐巾代替。而副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他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由于各地餐巾的折叠方式不同,从形状上很难区分,实际会有所出入。二是筷子。比较正规的酒店,主陪和副陪位置的筷子是各两双,俗称“公筷”。公筷的作用就是上菜是为了客气,夹菜给别人吃。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你若是在**或者电视剧中看到山东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要么是在扯淡作秀,要么是因为年纪原因。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 (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好像正好能倒三杯),也有二两半的杯子。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烈性酒)。当然啤酒也是山东人的宠儿,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俗话说:主陪打一片,副陪单个练。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陪带领大家喝。主陪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基调。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有的地方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但是在东营,似乎是三次为净,这个三次对于啤酒就是主陪带三杯,对于白酒就是三口见杯底。“酒过三巡”的典故就是源自这里。(_)

  还有一种“六起”的解释就是:仅限白酒,主陪带三口,副陪带三口(也有四二开的)。

  不管是3还是6,每次主陪端杯带大家喝酒,都要有“说头”,就是祝酒词,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就是碰杯也要碰完后坐下喝,山东人有个约定俗成叫“站着喝了不算”。若不碰杯可以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近些年改名叫“上网”了(-_-|||)。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酒桌戏称“丐帮开会”。这样大家在主陪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

  主陪带完后,会有一个交接仪式,就是把带酒权交给副陪,主副陪碰下酒杯,略喝小口意思一下就算交接成功。

  接下来最艰巨的任务出现了,副陪要从客人开始,和酒桌上每个人喝一个,具体顺序一般是主宾-副宾-三宾……依次,一般情况下啤酒是一杯/人,白酒依据个人实力作决定,所以副陪酒力一定要相当猛!

  当副陪敬完客人后,这个时候一般就可以穿插进行,酒桌上叫做“自由活动”,注意了,这个自由活动可不是真的让你出去活动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单独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一般这个时候,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谢意,一般第一轮是主宾与主人,次宾与主陪,依此类推。除此之外,主人方的每一位包括主陪和副陪,会跟每一位客人喝一次,热情的主人会跟每位喝两次,所谓“礼仪之邦,喝酒成双”。普通意义上客人再回敬每位主人一次,基本就进行的差不多了。 这个阶段是个人恩怨了解的时候,也是结交朋友的时候,所以场面一般比较混乱。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一般山东人请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鱼。鱼在山东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别看什么山珍海味,和鱼相比也只能叫“小菜”。不是山东人稀罕鱼,山东半岛靠海,什么海鲜没有,主要是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嘛。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主宾,表示对客人尊重。这个时候,主宾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合在一起就是“鱼头鱼尾酒”,有些地方是“头三尾四”,不过在东营好像就喝一个,然后大家一起吃鱼。

  一般鱼是最后上的一道菜,进行完前面说的那些程序后,最后,主陪会招呼大家喝最后一杯,并且要求服务员上饭。最后一杯一定要满上,叫做“全家乐”,就是大家一起一饮而尽,然后7饭,酒宴结束。

  山东人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而一些挚友之间的聚会则时间更长。所以在山东除了酒量小的,一般人一场酒要要喝个半斤八两吧?等酒席结束,大部分肯定是舌头大了、步子歪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礼仪。比如:端酒、敬酒、罚酒。

  端酒:就是小辈的给长辈的端一杯酒,小辈不喝,端完后站在长辈旁等长辈喝完,喝多少无所谓,表示对长辈的尊敬,是礼节性最高的。

  敬酒:一般是发生在下级对上级,主人和客人之间的,比较常见,敬酒人先端酒杯,主动碰被敬人酒杯,以表敬意或谢意。啤酒一般是要见杯底,白酒自己定。

  罚酒:无故迟到、早退,或中途找借口离开,都要被罚,一般是自罚三杯,大家不用陪,如果因为对某人说错话挨罚,对方可以略喝小口相陪。

  代饮:就是某个人酒力不胜时候,有人主动出击来代替他来继续饮酒,一般是下级为了保护领导,作此壮举。

  还有碰杯的高度,小辈或地位低的杯口高度一定要低于长辈或领导杯口,以表尊敬。

  整体来说,山东省各地的喝酒规矩不尽相同,喝酒风范也很难统一,上面说的如果掌握了,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山东各地的喝酒猛烈程度也不尽相同,胶东最甚,据说有这样的口诀:早上喝酒“迎朝阳”;(因为胶东渔民早上很早就出海了)中午喝酒“斗志昂”;晚上喝酒“情谊长”;晚上十点以后喝酒“情谊长又长”。

  啤酒和红酒的比例是,两杯啤酒等于一杯红酒,

  啤酒和白酒的比例是,三倍啤酒等于一杯白酒,

  主人一般先敬三杯,然后副陪再敬三杯,然后主任按照客人的身份尊贵依次敬一圈,同时副陪也相互交叉着以这个顺序敬一圈,然后主人就把主动出击权交给副陪,主人就等着客人敬酒了。

  客人一般要等,主人、副陪各敬完三杯,主人又单独敬过以后,再敬酒,

  还是那句经典的话:

  酒是水的外表,火的内涵,

  感情的纽带,力量的源泉!

  喝酒不是万能的,不会喝酒是万万不能的!

  可惜我的酒力不胜啊 !!!!!!!!!

  但是不可贪杯,不可恋酒,因为身体才是最最最重要的……

扬州狮子头是江苏扬州地区经典传统名菜,属于淮扬菜系。口感松软,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红烧,清蒸,脍炙人口。"狮子头"千百年来盛誉不衰,成功之举在于保持基本格调传统烹调方法,而在适应季节变化。

不同消费,尊重信仰方面,随候用料因物而异,富于变化,成为系列佳肴。扬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狮子头"。用猪肉制作的肉圆,以大而圆,嫩且鲜著称,雅俗共赏妇孺咸宜。末代皇帝的御厨唐克明先生认为在隋代就列为扬州四大名菜之一,当时称葵花大斩肉。宋朝大诗人杨万里诗云:"却将一脔配两螯,世间真有扬州鹅。"虽不能确切的指此菜,但可肯定在他品尝了包括像狮子头之类的菜肴后,作了生动形象的夸张,借菜抒怀。

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访的接待规格最高。

除了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会谈签约,接见参观等活动以外,国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流程,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中看到国宴的盛况:金碧辉煌的宴会厅中,一道道美味佳肴配着精美的餐具,令人赏心悦目。

宾主双方在宴会中相聚尽欢,将访问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除了接待外宾,国内举行重大活动时也会举行国宴。我国作为礼仪之邦,自然是十分重视国宴。

可是,毛主席曾经怒批国宴: “吃了的还没扔掉的多,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足够!” 从此,勤俭节约成为了国宴新的方针。

1949年10月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了激动人心的开国大典盛事 。随后,中央政府举办了首次国庆招待会,宴请600多位来宾,称为“开国第一宴”。

周总理亲自过问了整个国宴的安排。为了照顾到来自五湖四海客人的口味,周总理决定在国宴中采用淮扬菜系。

淮扬菜是周总理的家乡菜,兼顾了南北菜系之长,能符合大多数人口味。后来,淮扬菜、鲁菜一直是国宴中的主导菜品。

“开国第一宴”的地点选在了离天安门不远的北京饭店。宴会由政务院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全权负责,新中国第一位“宴会设计师”郑连富担任宴会总管。

北京饭店硬件设施一流,声名远扬,但它擅长的是经营西餐。接到国宴任务后,北京饭店急忙向著名的淮扬饭庄——“玉华台”求援,请来了朱殿荣、孙久富等9名淮扬菜名厨为国宴掌勺。

这些厨师各有绝技,确实名不虚传,总厨师长朱殿荣擅长“红烧狮子头”;孙久富一个人就做出了600多份软糯鲜香的淮扬汤包;王杜堃制作的海鲜“红烧鱼翅”,就连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华侨代表们都拍手叫好。

“开国第一宴”的菜系极为丰盛,一共有八凉、八热、一汤等17道菜 。宴会主菜分别是鲍鱼四宝、红烧狮子头、红烧鲤鱼、翡翠虾仁、红烧鱼翅、清炖土鸡、红扒秋鸭、鲜蘑菜心等八道热菜。

主食是淮扬汤包、黄桥烧饼、炸年糕、艾窝窝等4道点心。另外,还精心准备了餐后水果和酒水饮料。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菜单并没有特别出彩之处,用的也不是高档华贵的原材料,但国宴菜的功夫都是蕴藏在整个烹饪过程之中。

比如,看似普通的一道“开水白菜”,就是用土鸡熬出来的汤做出来的,外表和清淡白水做出来的白菜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吃起来新鲜中透着清香,味道极佳。这种讲究精良的制作和追求适中的口味,成为了以后国宴 美食 风格的基调。

为了让国宴达到最好的效果,组织者对每一处细节都进行了推敲。

每一张桌子的安排,上菜的线路,服务员的站位都是经过反复演练的。上菜的时间也要经过仔细测算,菜品从厨房出锅后,送到客人面前正好是适合食用的温度。

在宴会上,北京饭店厨房的工作人员和大厅的服务员们精神焕发,脸上洋溢着热情。他们第一次以主人翁的身份在为这么多的宾客服务。许多参加宴会的代表也是激动不已,参加国宴成为了他们一生中难忘的回忆。

毛主席在宴会上是逢敬必饮,兴致很高。周总理发表了热情的讲话。朱德总司令高兴地向大家祝酒: “同志们,今天是 历史 性的一页!”

“开国第一宴”取得了圆满成功。在以后的10年中,每一年的国庆都要举办一次国宴。

1953年,金日成主席访华,毛主席设宴款待朝鲜代表团,这是国宴上第一次接待外国元首。国宴隆重而又豪华,茅台酒首次登上了国宴的餐桌。 从此以后,国宴的标准越来越高。

1959年国庆节的国宴是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内举行的,来宾人数超过了5000人。

筹备工作从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丰泽园、玉华台、惠丰堂等各大饭店的近百位名厨被征调前来掌勺。

周总理亲自审定菜单,菜单沿袭了之前清淡、香醇、口感温和的国宴菜风格。在一些细节上行了调整,比如国宴来宾中有驻华使节和国际友人,要考虑到他们的饮食习惯。

菜单中不能有带骨头的菜品,毕竟当众吐骨头有些不文雅。人民大会堂的加工能力有限,这次的国宴菜品以凉菜为主,加以水果、点心和饮料,只保留了两道热菜。

为了让上千名现场服务人员动作整齐划一,筹备组独具匠心地设立了“红绿灯”指挥系统。

红灯亮时,所有服务员处于静止肃立状态;黄灯亮时,提醒服务员各就各位,准备行动;绿灯亮时,服务员步调一致地操作上菜、换盘等程序。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这场震撼人心的5000人国宴开创了大规模、高规格国宴的先河,后来的国宴越办越大,甚至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

举办国宴不仅拓宽了国际交流,增进了友谊,也团结了国内人民,鼓舞了士气。

然而,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我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接待的外宾也越来越多,这样就给礼宾部门造成了很大的接待压力。

迎来送往和陪同也占用了国家***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不堪重负。

另外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国宴的豪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毛主席注意到了这个现实的问题。

在一次与汪东兴的谈话中,他对礼宾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提出了批评,毛主席说道: “我们招待外国人,桌上千篇一律都是燕窝、鱼翅这些名贵的菜品。而许多外国人却不爱吃,平白无故浪费了很多钱。”

他接着对国宴菜品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以后我们宴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就足够了。”

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艰苦的岁月中一路走来,十分痛恨铺张浪费。

看到老百姓节衣缩食,而国宴上却在白白浪费,心中自然不是滋味。而且举办一场国宴,动辄需要上千名工作人员参与服务,这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毛主席认为: “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

毛主席的情绪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达到了愤怒的状态,他在报告中写道: “我们许多工作人员中间,现在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的危险倾向,这是很不好的。”

1965年,毛主席在会议中对外宾接待工作提出了四点指示: 降低宴会规格,精简陪同人员;减少赠送的礼品;收到的礼品一律交公。

毛主席提倡节约,反对阔少般的浪费,他是这么说的,自身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早在“三湾改编”时,毛主席在开饭时,就把自己碗中的白米粥倒进士兵吃的野菜粥大桶中,搅拌均匀后,同大家同吃一锅饭,废除了旧军队中“官兵不同灶”的陋习。

建国后,毛主席的本色不改,他的睡衣上面打了好几个补丁也舍不得更换。

有一次,外交部的官员看见毛主席脚上的皮鞋十分破旧了,认为在接见外宾时有损于国家形象。

于是,打算为他添置一双新的尖头皮鞋,以便在出席重要场合时穿。

毛主席知道后坚决拒绝了,他风趣地说道: “外宾来是为了见我毛泽东,还是为了见我的皮鞋呢?”

毛主席平时对伙食的控制也比较严格,他要求厨师不买反季节蔬菜,因为不划算。儿子毛岸英刚回国时,仍习惯于穿西装、吃面包。毛主席把他送到老乡家里干活,在农村吃了半年的窝窝头。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毛主席率先宣布不吃肉,因为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毛主席称之为“进京赶考”。

他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不要做李自成,要保持***人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至少要做到: 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才对国宴中排场越来越大,菜品越来越奢华感到忧心仲仲,对于浪费的现象感到愤怒,以至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毛主席对国宴等接待工作有了明确的要求,周总理责成外交部安排落实“四菜一汤”的指示。

1966年,外交部向中央提交了“举办宴会要注意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的报告。 报告迅速得到了批准,其大致内容有:

招待外宾不一定要举行宴会,可采用冷餐、茶会或酒会等简便形式招待。对重要外宾,一般只举行一次正式宴会;降低宴会标准,不讲排场,不摆阔。

宴会不上鱼翅、燕窝等名贵菜,品种一般不超过“四菜一汤”,菜量够吃就行;

尽量减少陪餐人数,将宴会时间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内;提前了解来宾的口味和生活习惯,尽量有针对性地制定菜谱,避免浪费。比如西哈努克爱吃“沙锅狮子头”,美洲客人却喜欢吃“佛跳墙”等等。

1969年,阿尔巴尼亚新任驻华大使出席完外交部的宴请后,在返回使馆途中,酒后驾车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周总理听后大为震怒,要求将茅台酒从国宴上撤下来,换上低酒精度的葡萄酒。规定在国宴上不得劝酒,严禁酒后驾车。

这些措施的实行很快取得了效果,刹住了铺张、浪费之风。

不仅人民群众为之拍手叫好,就连老干部们也认为早该如此了。然而,新规定在实施之初也曾遇到过一些问题。有些国家的外宾对中国突然降低接待标准表示不理解。

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科列加一行访华时,就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周总理得知后,指示礼宾司将参观山西大寨列入访问日程。周总理陪同客人在大寨吃的是窝窝头就咸菜,喝的是小米粥,最丰盛的一顿吃的是羊肉饺子和土豆丝。

客人实地看到了中国人民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的场景,自然就理解了中方的良苦用心。

后来一些代表团还主动要求中方降低国宴标准。此后,我国的接待工作一直沿袭“四菜一汤”的标准。

当然,“四菜一汤”并不包括凉菜和点心、水果。国宴在食材选用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也没有放松,精心制作、注重口味的风格也没有改变。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不断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国宴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从1978年9月起,国宴上只邀请来访国驻华使馆的部分人员出席宴会,不再邀请与来访嘉宾不相关的各国使节陪同。

自1980年起,国宴上不再演奏两国国歌,而是由军乐团在席间演奏来访国著名乐曲。宾主双方也不在国宴期间发表正式讲话。

到了1984年,中央将国宴最新标准修订为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不超过“三菜一汤”。凉菜做成一个大拼盘,简化了上菜程序,同时引入了自助餐等形式。

目前,我国***宴请外宾时,采用的就是“三菜一汤”或者“两菜一汤”的标准,只邀请国宾30-50名随行人员出席,国宴时间控制在75分钟内。1987年后,后厨会把做好的菜按人数分盘上菜,这样既卫生又减少了浪费。

无论是国家***出访还是外宾来华,都取消了答谢宴会,这些改变也都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在1984年的国宴改革方案中,还对宴会的开支标准进行了量化。

一般宴会每位客人的标准为30-40元;有国家主席、总理等重要国家领导出席的宴会,标准为50-60元;如果是宴请特别重要的外宾,每位宾客的开支不超过80元。

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个标准也在不断修正,但时至今日,也没有突破每位宾客200元的标准。

2008年奥运会闭幕式后,国家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宴请各国贵宾。这次“奥运国宴”采用的就是 “三菜一汤”的标准。

从盛大的“开国第一宴”到现在的“三菜一汤”,从国宴数十年的变迁中可以看出,我国接待客人的风格越来越务实。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无论是毛主席当年怒批国宴,还是当今***提倡的“光盘行动”,都诠释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理应把勤俭节约的精神世代相传下去。

王建柱,《国宴规格解密:四菜一汤到三菜一汤》,解放日报,2014年10月4日;

马保奉,《漫谈国宴轶事:毛主席说请外国人,四菜一汤就好》,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4日;

《新中国国宴不是饕餮大餐,周总理定标准四菜一汤》,南京日报,2011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