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01袁术欣赏孙策孙策本身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年轻人,他有野心并且能够坚持。虽然袁术本身是比较小肚鸡肠的,对待孙策,倒是也有那么一份欣赏。当时孙策军队里有一个小兵犯了军法,竟然逃进了袁术的兵营,孙策不管三七二十一,到那里直接砍了他,这不是不把袁术
01袁术欣赏孙策
孙策本身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年轻人,他有野心并且能够坚持。虽然袁术本身是比较小肚鸡肠的,对待孙策,倒是也有那么一份欣赏。当时孙策军队里有一个小兵犯了军法,竟然逃进了袁术的兵营,孙策不管三七二十一,到那里直接砍了他,这不是不把袁术放在眼里嘛!但袁术竟然不在乎,说这样不服法的士兵就应该惩罚,不能放纵。他还说孙策没有错,不需要向他道歉。对于这样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来说,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见他对孙策的看法了。
02袁术愧对孙策
袁术本来就很欣赏孙策,甚至有过想给他封官。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之后竟然后悔了。他害怕孙策不能听命于自己,所以把那个职位给了别人。后来又答应只要孙策帮自己击败陆康,就送他庐州郡,没让人失望的是,他又食言了。所以这次他放走孙策,可能也是因为他一个大男人食言了两次,实在是愧对孙策,不得不放走他,让自己还有些台阶下。至少别人以后提起不会说袁术骗了孙策两次,最后还不放孙策走,这岂不是让世人看不起他。
03江东形式复杂
孙策因为多次被骗,最终决定离开,去江东发展。按理说,袁术应该不答应,毕竟孙策的主力部队都是从自己这里拿走的。但他想了一想,江东有谁,刘繇,会稽有谁,王朗。这个个都是强手,就孙策这样一个毛头小子,到了那里大几率是不能发展下去的。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孙策不仅站起来了,还平定了江东。
其实袁术和孙策本就是一个阵营的,只是因为兵权的争夺。而袁术又做了愧对于心的事情,这个时候孙策想走了,没有道理不放人家走啊!
守寡。
小乔,本姓桥(小乔为后世误传),庐江皖县人。东汉末年国色美女 ,桥公次女,名将周瑜的夫人。
周瑜风度翩翩的才子形象,与堪称国色的小桥可称天作之合,由此成为后世文艺作品中赞美的对象。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激发想象,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小桥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而令“二桥”闻名于世。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 。东汉末年军事家、谋略家、东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相关介绍:
1、大乔,在孙策攻取庐江的皖城,被直接送回驻地吴郡,孙策此时却在四处征战,二人并没有实际接触。四个月后孙策就去世了,大乔自此孤苦伶仃的独自走完了一生。所谓的丈夫,不过是雾里看花罢了。
2、小乔,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2月,周瑜随从孙策攻取庐江的皖城。破城后获得了桥公的两个女儿,其中年龄较小的小乔被周瑜所纳。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厚葬于庐江东门横街朝墓巷,小乔住守庐江,扶养遗孤。公元223年,小乔病卒,享年四十七岁。
周瑜。根据查询《三国志》显示,“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以精壮百人资助孙策。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
刘表与袁绍往来密切,交情深厚。治中邓羲对他进行劝告,刘表说:“我对朝廷不缺进贡,对地方不背盟主,这是天下人都能理解的道理。你为什么偏要见怪呢?”于是邓羲自称有病而辞去职务。
长沙郡太守张羡,性格倔强,刘表对他不礼敬。长沙人桓阶建议张羡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联合起来抗拒刘表,派使者向曹操表示归附,张羡听从了他的建议。
孙策派他部下的正议校尉张纮到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曹操打算笼络孙策,就上表推荐孙策担任讨逆将军,封吴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孙贲的女儿(孙策堂侄女)。还延聘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到京师任职,任命张纮为侍御史。
袁术委任周瑜为居巢县长,临淮人鲁肃为东城县长。周瑜与鲁肃知道袁术最后成不了大事,都抛弃官职,渡过长江来投奔孙策。孙策任用周瑜为建威中郎将。鲁肃全家在曲阿定居。
曹操上表,请朝廷征召被孙策俘虏的会稽郡太守王朗,孙策送王朗返回京师。曹操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参议司空府的军事。
袁术派遗秘密使者,带着印绶给丹阳郡地方势力首领祖郎等,要祖郎去煽动山越土著,共同打击孙策。
当初刘繇被孙策打败,投奔豫章郡时,太史慈逃到芫湖地区的山中,自称为丹阳太守。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只有泾县以西的六县还未征服。太史慈就进驻泾县,山越土著都归附他。
于是,孙策亲自率军到陵阳去征讨祖郎,将他生擒。孙策对祖郎说:“你以前袭击我,曾砍中我的马鞍。如今我兴建军队,创立大业,抛除旧恨,只要是能用之才,就加以任用。我对天下人都是如此,不仅是你一个人,你不必害怕。”祖郎叩头请罪,孙策立即打开他的枷锁,任命他为门下贼曹。
孙策又进军勇里攻讨太史慈,将他生擒。孙策解开捆绑太史慈的绳索,握着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相遇时的情景吗?如果你那时捉到我,会怎么对待?”太史慈说:“无法估量。”孙策大笑着说:“今天的大事,我要与你一同开创。听说你有胆烈,为人忠勇,是天下的智士,只是你所跟随的并不是真正的明主罢了。我是你的知已,不要担心不能如意。”随即任用太史慈为门下督。
孙策大军返回时,祖郎、太史慈一同在前面开道,全军都认为是荣耀。
正在这时,扬州牧刘繇在豫章郡去世。他部下有万余人,打算推举豫章郡太守华歆为首领。华歆认为:“利用时机擅自夺取权力,不是人臣应该做的事情。”刘繇的部众坚持了几个月,华歆最终还是表示辞谢,把他们送走。
由此,这一万多人部众无所归依。孙策命令太史慈前去安抚,他对太史慈说:“刘州牧以前责备我为袁术进攻庐江。当时,我父亲遗留下的数千精兵都在袁术那里,我志在建立大业,怎么能不向他屈意低头而索求我父亲的旧部呢!后来袁术不遵守臣节,不听从劝谏,大丈夫以道义相交,但有大的变动时,也不能不分离,我当初投靠袁术及后来与他断交的经过,就是这样。只恨不能在刘州牧活着的时候向他解释清楚。如今,刘州牧的儿子在豫章,你去看望一下,并把我的意思宣告给他的部曲,他们乐意来的就随你一同来,不乐意的也加以安抚,并观察一下华歆治理郡务的能力怎样。你需要带多少兵去,可以自作决定。”
太史慈说:“我有不赦之罪,将军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气量,我应当以死报答将军的恩德。如今双方并没有交战,不宜多带人马,率领数十人足够了。”
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一定会向北逃走,不再回来。”孙策说:“太史慈如果舍弃我,还会再追随谁?”孙策在昌门为太史慈饯行,握住太史慈的手腕道别说:“什么时候能回来?”太史慈回答说:“不过六十天。”
太史慈走后,大家仍议论纷纷,认为派他去是失策。孙策说:“你们不要再说,我已考虑周详。太史慈虽然为人勇猛、胆识过人,但不是一个反复之人。他以道义为重,一诺千金,一旦视作知已,生死不会相负。你们不要担忧。”
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对孙策说:“华歆品德高尚,但是能力平庸,只能自保而已。另外,丹阳人僮芝擅自占领庐陵,番阳地方势力首领别立宗部,声称:‘我们已在海昏、上缭另立郡府,不接受豫章郡的命令。’而华歆只能干瞪眼而已。”孙策闻言拍手大笑,开始在心里盘算如何兼并豫章郡。
附:《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
孙策为什么投靠袁术?因为是当时形式所迫,孙策在父亲去世的悲痛中投靠了袁术,在江东的地位不够稳固。而且当时的袁术在淮南很有钱,军事实力也很强。孙策想带袁术发展自己的实力。
孙坚北上讨伐南阳时,自愿将南阳让给袁术,但袁术本人在南阳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他被曹操打败后,逃到了寿春。孙坚死后,袁术把孙坚的部队全部据为己有。孙策投靠袁术,是想把父亲的军队要回来。
袁术一直想当皇帝的梦想,但是实力不够强,于是到处扩张地盘。孙策没办法,因为他有更长远的目标,所以和袁术打起来了。袁术曾经答应让孙策做九江郡太守,但最后却给了自己的亲信,孙策很不满意。
孙策用了两年时间打下庐江,最后袁术让刘询当太守。现在孙策看出了袁术的心思。原来他根本不想让我发展,处处为难我。你可以和别人分享我的成就。
从那以后,孙策也变得更聪明了。他经常给袁殊写支票。他对袁术说,你帮我打江东。之后,我会帮你耕地。当然,隐含的条件是袁术归还孙坚的前军。没想到袁术这次答应了,送给孙策的一千多部队。孙坚的前老将也随孙策而去。
在袁术看来,这一招看似给了孙策大量兵力,实则是借刀杀人,江东人才辈出。光靠一个孙策是突破不了的,插上翅膀也逃不掉。因为慷慨,孙策武功高。他在讨伐中边行军边招兵,到了江东,已经有了五千兵的加成。
结果孙策大获全胜,成为江东之虎。他侍奉孙策,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手下武功高强,渐渐脱离了袁术的控制。
袁绍与袁术
袁术,字公路,和袁绍一样,是东汉汝阳、汝南人,袁绍的弟弟。董卓进入洛阳后,被提升为后将军,但因恐遭祸患,提前离开京城。之后又和联军一起讨伐董卓,但没有成功,分封扬州。建安二年称帝,但荒*无度导致背叛。被吕布和曹操打败,最后吐血而死。
袁术虽然是袁绍的兄弟,但是袁氏兄弟两个相互之间联系很少,并没有什么兄弟情。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袁绍虽然是袁术的大哥,但他是庶人出身,不是自己人。也就是说,袁绍可能是他父亲袁峰的同妾所生,甚至不如嫔妃。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袁术自然看不起袁绍,所以曾经侮辱袁绍是他家的奴隶。
但袁术的素质和人缘都超越了袁术,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他对哥哥的嫉妒。今后,兄弟俩会更加反目成仇。所以当袁绍试图攻击公孙瓒的时候,袁术在背后捅了他一刀。结果到了初平三年,袁绍和袁术终于开战,袁术找公孙瓒帮忙,于是袁绍和袁术的恩怨越来越深。以至于后来的袁蜀等人以各自的方式面对异军突起的曹操,并没有结盟的迹象。
其实袁绍确实比袁术强。袁绍之虽然才华横溢,优柔寡断,但至少务实。袁术不一样,整天做着皇帝的大梦。最后虽然沉迷于皇帝,但也丢掉了性命。
袁术讨伐
袁术讨伐是指曹操对袁术的战争,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这是因为袁术不听劝告,企图称帝,被围攻。这是袁术自称天子的终结,也是他所建立的钟政权王朝的覆灭。
来自
孙策在得知袁术自称天子后,果断退出了与袁术的合作。他给袁术的叔叔写了一封信,撇清了和袁术的关系。这也说明袁术称帝这件事,一般是不被看好的,但往往是当局执迷不悟。
随着孙策的离去,袁术失去了在江东的势力范围,自身实力大减,对整个华南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再加上吕布在淮北入侵袁术,袁术试图通过转嫁危机来缓和局势。发兵攻陈,被曹操的汉军镇压,袁术被迫移师淮南。
袁术自身实力被无限削弱,内部一片混乱。吕布在袁术的要求下攻打刘备,曹操支持刘备抵抗。曹流大军在下邳与吕布展开了一场战斗。吕布危难之际,向袁术求救。袁术只派了很少的兵力去救他,下邳被打败了。袁术见吕布无用,调转马头攻打孙策,想夺回地盘。但那时的孙策已经不是孙策了,孙策破了袁术的军。
另一方面,袁术国库空虚,军队实力也有所下降。袁术烧了宫,逃到各路袁绍手下,企图蒙混过关。但半路上被刘备截住,将军被杀。袁术看到自己没有机会重回巅峰,就死在了都城寿春。
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从某种程度上说,孙策能够占据江东,跟他礼贤下士,善于用人大有关系。通过几件事,可以看出孙策的这一特点。 袁术:袁术见孙策少年英雄,叹息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一是重用旧臣,任人不疑。 孙策微时,只有吕范、孙河二人经常跟从,危难不避。孙策待吕范如亲戚一样,往往带他一起升堂见母,饮宴欢叙。孙策入据曲阿,增兵到两万多人,把吕范部下的兵士也增到两千多,有一天,吕范一面陪孙策下棋,一面对他说:“您的事业越来越大,士兵也越来越多,而各种纲纪尚不完备。我愿暂为都督,帮助将军做好这些事情。” 孙策说:“您是著名士大夫,手下拥有不少兵将,且在疆场上已立大功,哪能委屈您管这些军中琐细事务呢” 吕范说:“我舍弃乡土,跟您到处奔波,并非求取妻子儿女荣华富贵,我是想经时济世,做出一番大事业来。你我二人,譬犹同舟涉海,如一事不妥,双方都受损失。我这也是替自己考虑,不光是为您着想。” 孙策听了,只是笑,不说话。 吕范当即告别出来,脱掉外衣,换上骑兵将领的衣服,于提马鞭来到孙策阁门,自称兼任都督之职。孙策就给他兵符,让他执掌军中诸务。吕范加意留心,整顿纲纪。军中肃睦,威禁人行。 孙策任命张纮为正议校尉,张昭为长史,他们二人,一人居守,一人从征,出谋划策,言听计从。孙策以师友之礼对待张昭。文武之事,都由张昭主理。张昭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中,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他,对他大加赞美。张昭感到进退两难。孙策知道后,却非常高兴。他说:“从前管仲治理齐国,人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齐桓公成了霸主的第一位。现在张昭贤能,人们开口、闭口,褒扬夸奖,而我能重用他,这功名还不是归我吗” 二是不计前嫌,重用祖郎、太史慈等降将。 孙策当年到曲阿募兵,好不容易才招到数百人。但被泾县大帅祖郎袭击,人马散尽,本人也险些丢了性命。后来,孙策占据江东,袁术派人送给祖郎印绶,让他联络山越,对付孙策。孙策率兵亲往征讨,在陵阳县擒获祖郎。祖郎惶惧,孙策安慰他说:“当年你袭击我,刀都砍在我的马鞍上了。如今我创军立事,抛弃旧怨,对天下人都一样,不但你一人。你不要害怕。”祖郎叩头称谢。孙策任命他为部下贼曹。 太史慈当年曾在神亭与孙策搏战。后来,也被孙策擒获。孙策解其束缚,拉着他的手问:“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末可量也 。”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说完,立即任命他为门下曹。回军时,孙策命祖郎、太史慈为前导,军中引以为荣。后来,孙策还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抚刘繇部下,对太史慈深信不疑。事俱在太史慈传中。 三是抚视孤寡,不欺弱者。 孙策攻克皖城,袁术妻儿老小寄住在此,均被俘获。孙策对他们体恤抚慰,下令不得侵扰。后来收复豫章,又收拾安排刘繇的丧事,且很好地看顾他的家属。天下士大夫因此对孙策大加称誉。 孙策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的需要,而且以不影响他的功业为前提。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一次,会稽郡属员魏腾违背了孙策的意旨,孙策执意要杀掉他。众人一再劝阻,孙策只是不听。这时,吴太夫人站在井边对他说:“你刚刚立足江南,诸事尚在草创,尚未稳固。应该优待、礼遇贤能之人,舍弃他们的过错,表彰他们的功劳。魏腾循例尽职,你却要杀他,这样一来,明天大家都会背叛你。我不忍心见你自罹祸难,还是先投井自杀了省心。”孙策大惊、顿悟,马上放了魏腾。 有位叫高岱的名士,隐居在余姚地方。孙策让陆昭去请他,自己虚心等待。听说高岱精通《左传》,孙策也预先玩读,想跟高岱讲论一番。 有人乘机离间二人。先对孙策说:“高岱认为您英武有余,文采不足,您跟他讲《左传》,他如果回答说不懂,便是他瞧不起您了!”孙策暗记在心。 那人又对高岱说:“孙策为人,最不喜别人超过自己。他如果问你《左传》的事,你就说不知道,这才合他的意。如果跟他讲论辩难,可就危险了!”高岱信以为真。 孙策和高岱见了面。孙策果然说起《左传》,高岱连连回答不知道,不懂得。孙策发怒,以为高岱依恃才能,轻慢自己,把他关了起来。 听说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当时好多人都在露天静坐,请求孙策释放他。孙策本无杀高岱之意,但登上高楼,看见几里地远近,坐满了请愿之人。孙策讨厌高岱能得众人之心,下令杀了他。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但我们仍认为,礼贤下士,敬重人才是孙策一生待人接物的主流。而这也确实在客观上使江东人才济济,为孙权建立吴国奠定了基础。 广陵太守陈登驻在射阳。孙策西征黄祖,陈登暗中派遣间谍,拿着印绶给严白虎的余党,想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孙策。孙策回师,攻打陈登,军队暂驻丹徒,等待后继粮草。 孙策喜欢轻装简从,出外游猎。对此,虞翻不放心,早就进行过劝谏。虞翻说:“您轻出微行,搞得侍从官员来不及整顿服装预为警备,士卒们也常以此为苦。作为一军统帅,自己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白龙变化成鱼,豫且就可以射他的眼睛;白蛇自己放纵闲行,刘邦就可以杀他。希望你稍加注意才好!” 孙策知道虞翻说得对,但仍然不能改掉这习惯。 四是兴王伐夷,横扫江东。 孙策与其父不同,不但有其父的勇,更有谋,在政见上有远虑,非鼠目寸光的楚霸王可比。 此时袁术在淮南称帝。孙策果断地断绝了与袁术的关系,联合曹操讨伐袁术成功。建安元年,部将朱治驱走吴郡太守许贡,许贡投奔吴郡豪帅严白虎。孙策手下诸将主张先击破严白虎。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策遂引兵东渡钱塘江,进击会稽太守王朗,消除严白虎的羽翼。王朗出战失利后拒城固守,孙策攻城不下,当晚调整布署,以空营,沟火连遍固陵南道,造成增兵强攻的假象,连夜起精锐直扑查渎、高屯,当晚攻取,斩杀周昕,获全部粮饷军械,第二天回师攻孤城,王朗弃城逃往东治,直至被擒。孙策旋即引师全歼无所依托的严白虎,同年派吕范击破海西陈禹(陈登兄),得淮南地。 据《江表传》(裴松之引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孙策认为骑都尉一职甚轻,难以掌管州郡,汉帝遣议郎王誧 拜孙策为“明汉将军”,策被诏敕,与司空曹操、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可见孙策当初地位。 五是调虎离山,上兵伐谋。 建安三年,曹操畏其善于用兵,曰:“狮儿,谓难与争锋。”故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曹彰娶策从兄孙贲女,以暂保无后顾之忧。 而此时孙策也抓住北方暂无威胁的战机,连续发动对袁术残部,刘表部的征讨。在得知刘勋向上缭太守借粮不得情况后,孙策遣使卑辞厚礼,致书,请其合攻上缭,自己愿为后支援。刘勋果真上当,亲自率军远袭上缭。孙策便悄悄溯江而上。到达石城时,派遣孙贲等率领八千人进据彭泽设伏,亲自袭取皖城,俘获刘勋妻子及部曲三万人。刘勋闻讯率军回救,行至彭泽,遭伏击大败,求救黄祖。孙策趁势全歼来援的黄祖军,攻下夏口,迫使他退守沙羡。 取豫章郡时。太史慈已察明豫章太守华歆是个胆小怕死的人,孙策便亲率大军进逼椒丘,再派虞翻去劝说华歆,晓以利害。果然兵临城下,华歆开城请降。 六是知人善任,化敌为友。 孙策不仅兵法卓越,而且胸怀宽广,识人善用,并非三国演义中描写滥杀豪杰之人。祖郎曾袭击募兵的孙策,差点使其丧命。后又挑动山越,共图孙策。孙策西讨祖郎禽于陵阳,即以郎为门下贼曹。擒太史慈后,即署慈为门下督。当策引军还时,太史慈与祖郎都在前导引,均引以为荣。 刘繇在豫章病故时,留下部曲万余人。孙策命太史慈前往安抚,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慈行,议者犹言遣之非计。策曰:“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忧也。”太史慈果如期而返。此事被传为美谈。 孙策用兵如神,似飘逸萧洒的快剑,当觉察利刃至时,已见血封喉。古人赞曰:“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振三江靖,名闻四海香。”
希望采纳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