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 孙坚 哪里来的玉玺?

妈妈 0 29

孙策 孙坚 哪里来的玉玺?,第1张

孙策 孙坚 哪里来的玉玺
导读: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孙坚和 传国玉玺

  正史和三国演义都说:孙坚在洛阳宫中得到传国玉玺,便自行引军回江东。导致反董同盟的解散。

  三国演义把这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睛。

  傍有军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坚唤军士点起火把,下井打捞。捞起一妇人尸首,虽然日久,其尸不烂:宫样装束,项下带一锦囊。看时,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坚得玺,乃问程普。普曰:“此传国玺也。。。。近闻十常侍作乱,劫少帝出北邙,回宫失此宝。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坚曰:“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当托疾辞归。”

  小老儿读演义至此,大惑不解。这和前面描写的孙坚不是一个人。

  孙坚是十八路诸侯中的中坚份子。他的地理位置最远,领来的兵将最精,打董卓最积极,立功也最大。孙坚对袁术说的那一番话,掷地有声:“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

  董卓也知道孙坚是诸侯中的主力,没有了孙坚其他的就是乌合之众。想用结亲的办法拉拢孙坚。

  忽人报坚曰:“关上有一将,乘马来寨中,要见将军。”坚辞袁术,归到本寨,唤来问时,乃爱将李儒。坚曰:“汝来何为?”曰:“丞相所敬者,惟将军耳。今特使来结亲:丞相有女,欲配将军之子。”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李儒抱头鼠窜,回见董卓

  三国演义写到这里,孙坚是多么正气凛然,看得读者大快人心。可是玉玺一出现,孙坚却变了一个人。合不合理?

  还有不合理的地方。就算孙坚有这个野心,他没有这个条件。他不是宗室,不姓刘,这是其一。他不像袁家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是其二。他只是地方势力,连州牧都不是,实力不足,是其三。在当时那个形势,登九五之分太早了。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认为孙坚于联军中最以忠烈著称,断不会私匿汉之神器,否定了孙坚匿玺背盟之说,是有道理的。可惜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花这个功夫替孙坚说句公道话。

  孙坚不交出传国玉玺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有这个可能。

  第一是不相信一帮诸侯是真心匡复汉室,尤其是袁家兄弟。玉玺到了他们手里,他们也不会交还皇室。凭什么要交出来?

  第二,不排除孙坚有一点私心。但不是要自己当皇帝。而是要自己亲自把玉玺交还朝廷。这样功劳不会是别人的。

  小老儿认为,三国演义里孙坚的一段话是应该注意的

  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孙坚不是无神论者,犯不着把自己的性命压在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未来上。但是,如果本来就不想私自藏匿,他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的发誓。

  只可惜后来一代英雄岘山归天。 孙坚便永远背上野心家的黑锅了。

东汉末年,董卓作乱,少帝出逃的时候不慎遗失了传国玉玺。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有士兵说宫中某一口井有五彩云气,孙坚上前查看,却在投井宫女的锦囊内发现了传国玉玺。之后孙坚身死,那么传国玉玺又到了哪里去了?

传国玉玺是历代流传证明皇帝合法正统的信物。最初的时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制成玉玺,并在上面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称为“传国玺”。

《汉书》中记载,刘邦率兵攻入咸阳的时候,秦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刘邦建立汉朝,登基后玉玺藏在长乐宫里,号称“汉传国玺”。西汉时候王莽篡位,逼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一气之下曾经摔坏了其中一个角。

孙坚得到的传国玉玺正是缺了一个角,得到之后他欣喜若狂,把玉玺藏在妻子那里。后来孙坚身死,玉玺也落到了袁术的手里。

袁术虽然得到了玉玺,但是很快被曹操打败。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从袁术的妻子那里得到了玉玺,然后献给曹操。曹操得到传国玉玺把它给了汉献帝,至此玉玺又为汉朝所有。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得到了传国玉玺并在上面刻上一行字“魏受汉传国玺”。

后来三国统一于晋朝,传国玉玺就在晋朝那里。五胡乱华,玉玺有从西晋转到前赵,后来又转到后赵石勒手中,他在玉玺的右侧刻了“天命石氏”这四个字。后来后赵的一名大将冉闵得到传国玉玺,建立冉魏。

后来冉魏向东晋求助,传国玉玺被东晋的将领骗走,并且连夜派三百精骑护送玉玺到了首都建康,从此传国玺才算是回到了东晋司马氏手中。南朝的时候,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迭,直到隋朝统一,将传国玺收到了宫里。

后来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萧后带着玉玺遁入漠北。直到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才重新得回传国玺。唐末的时候天下大乱,末帝李从珂抱着传国玺登上玄武楼自焚,从此玉玺不知所踪。

到了宋朝,统治者也没有放弃寻找传国玺。宋哲宗时候,有个人叫做段义,他声称自己修房屋的时候从地下挖掘出传国玺。朝廷的翰林学士蔡京等十多个人鉴定真伪,最后认定这是“真秦制传国玺”。

《宋史》还有专门的记载,“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李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

但是宋史记载的却有多处疑问的地方。宋史虽然列举的“玉玺”上面的刻字,却没有提及曹丕和石勒在玉玺上所刻的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和“天命石氏”,令人十分怀疑。北宋时候宋徽宗甚至刻了十方玉玺。

但是靖康之乱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掠去,“传国玺”也被掠走了。即便不知道真假,传国玺也不知所踪。到了元朝时,相传“传国玉玺”现于大都,被丞相伯颜买了回去。但是没有经过任何考证,真实性不大。

元朝时,朱元璋为了得到传玉玺派徐达深入漠北,最终是无功而返。此后“传国玉玺”又出现数次,真真假假已经不知道了。或许从某一个节点起,得到的传国玉玺就已经不是真的了,它被掩埋在了历史的黄沙之中。

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人们对“怒鞭督邮”这个故事肯定是印象深刻,督邮的贪婪、刘备的仁义,张飞的冲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怒鞭督邮”的是刘备,而且也没有任何记载说督邮贪赃枉法,而是刘备求见督邮,督邮避而不见,惹怒了刘备。简单说就是督邮对刘备不够重视,甚至轻视,导致了一顿胖揍。

督邮剧照

三国时期也有一个人,他也是因为轻视了他人而遭殃。他比“督邮”好的是,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而不只是个代号;他比“督邮”惨的是,他不是挨了顿打这么简单,他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就是王叡。王叡曾任荆州刺史,按史书记载,“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来一起看看。

三国文官形象(网络图)

汉灵帝驾崩后,何进的错误操作导致了自己身死宦官之手,同时还招来了董卓,董卓擅权乱政,各地纷纷起义兵讨伐董卓,孙坚也在这个时候举兵参与,也就是这个时候,孙坚杀了王叡。

王叡早先跟孙坚一起讨伐攻击零陵、桂阳的叛贼,他认为孙坚是武官,言语上对孙坚比较轻视。到后来王叡也举兵想讨伐董卓的时候,他又因为平日里和武陵太守曹寅不太对付,扬言要先杀掉曹寅。曹寅十分恐惧,但是主意还是很多,他应该知道王叡曾经轻视孙坚,于是伪造了“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檄文,送给孙坚,“檄文”上说王叡有罪过,命令孙坚将王叡收押用刑处置。

孙坚接到檄文立即带兵去袭击王叡。王叡听说孙坚的兵马到了,登上城楼查看,同时派遣手下问士兵们要干什么,孙坚的前部兵士回答说:“士兵们长期征战十分辛苦,但是所得的赏赐,都不够购置衣服,所以来向刺史你请求物资。”,王叡就说:“刺史怎么会有所吝惜呢”,于是便打开府库,让士兵们自己进去查看,看看他荆州刺史是不是有所隐藏。当士兵们进入城内,王叡才看见孙坚也亲自来了,大惊地说:“士兵们来是为自己求赏赐,孙府君你为什么也在这里面呢”,孙坚说:“我是根据朝廷使者的檄文来诛杀你。”,王叡就问:“我犯了什么罪”,孙坚回答:“我不知道。”,也就是说孙坚是告诉王叡,自己来就是只管执行的。王叡没有办法,“刮金饮之而死”。

其实从王叡想讨伐董卓来看,他也是心系朝廷的正义之士,从他跟士兵们的对话并敢于让士兵们查看府库来看,他也称得上是光明磊落。他的结局主要是因为轻视孙坚,并且跟同僚不睦,才被人算计,借孙坚之手除掉了。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跟被刘备“怒鞭”的督邮相比,王叡应该更为可惜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