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姚妈妈家儿子5岁了,总是和隔壁邻居家的九岁小孩玩,两个人玩得很好。可就是有一点,孩子什么都送给别人。上个月把姚妈妈给他买的自行车送给了那个男孩,前天又把他奶奶的手机给那个孩子,孩子还撒谎说不知道弄哪里去了。 你有面对过这种孩子太“大方”的情
姚妈妈家儿子5岁了,总是和隔壁邻居家的九岁小孩玩,两个人玩得很好。可就是有一点,孩子什么都送给别人。上个月把姚妈妈给他买的自行车送给了那个男孩,前天又把他奶奶的手机给那个孩子,孩子还撒谎说不知道弄哪里去了。
你有面对过这种孩子太“大方”的情况吗?对于这种事情又该怎么处理呢?
其实4到6岁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会特别喜欢交朋友,也比较乐于参与群体活动。最容易出现跟朋友交换玩具,或直接赠送玩具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潜意思就是:我送给你东西,咱们两个就是好朋友。这个时候孩子交朋友也是比较直接单纯的。但是,礼物送的太频繁,还把贵重物品不吱一声就送走,就容易出问题了,家长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1 了解孩子送礼物的动机。
孩子为什么把东西送给别人,是别人要,还是他自己主动给的?并问问他送出玩具后内心的真实感受。他给了之后,他心里开心吗,他失落吗,后悔吗?他是不是为了去讨好别人而这么做的?
如果孩子是为了取悦同伴,以送东西作为讨同伴欢心的一种手段的话,我们就要给孩子普及正确的友谊观,物权观和分享观。
2 与孩子共情,说出他的感受,肯定其积极的地方。
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对他的理解,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要一味否定他,指责他。可以先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跟他说“乐于分享是一件好事,妈妈很为你开心,你能这么大方。”
3 培养孩子正确的分享观。
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送,什么东西不能送。属于孩子自己的一些小玩意儿,比如铅笔啊,玩具啊,零食啊,可以分享给同伴。但是别人送的礼物,这种代表着别人的心意的东西,不能送。这个时候还可以给他举个例子,说如果朋友把他送的玩具转送给别人,他的心情会怎么样?让他将心比心,他理解这种感受,就知道这种东西不该送了。
还有一些贵重的东西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送,不要逼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告诉他“我们要在乎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妈妈小时候也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的东西送人啊。并不是说不把这东西送给他,你就小气了,你们就不是朋友了。”
4 告诉他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子的。孩子送出手机后,是知道这是不对的,看他撒谎就知道,他内心其实也是很慌的。父母先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然后可以讲讲自己小时候发生的类似的故事。告诉孩子你曾经也这样子过,有什么礼物都送给小伙伴,但后面发现那个伙伴因为自己不给东西了就不理自己了。然后说说你当时的心情,某个人当时是如何开导你的,你又是如何醒悟的,你是如何理解真正的友谊的。
告诉他并不是送一些礼物就能成为好朋友的,靠物质维系的友情是不稳固,不长久的。
告诉他送礼物要讲究时间,像一些节假日或者生日可以送礼物。如果他要送朋友礼物,可以跟你说,然后你们一起去挑选一份好的礼物。
告诉他,友谊是双向的,是礼尚往来的。虽然都说做朋友要讲究不求回报,但是只有一个人单方面的付出,会宠坏对方,会让对方忽视你的感受。因为朋友会习惯你的付出,一旦你不付出了,他就会不开心,他会遗忘你过去所有的好,只记住你这次的不好,可是这却是你自己惯出来的。
告诉他一味向别人索取礼物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你可以反问孩子,“你会去主动问别人要东西吗?”然后趁热打铁,培养孩子正确的物权意识,告诉他属于别人的东西不能轻易要。
这样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感同身受,在这个过程中去引导孩子,给他树立正确地友谊观。
5 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即物品的归属权,这个东西是属于谁的。
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随便把贵重东西送人,那就必须给孩子明确的物权意识,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可以分享,哪些东西不可以分享。比如说手机是属于奶奶的,这是别人的物品,我们是不能擅自把它送给别人的,除非对方同意了。还可以让孩子知晓手机对奶奶的重要性。告诉他手机里面有好多对奶奶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失去它,奶奶会很伤心。最后,像上面也说过的,告诉孩子不能轻易要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向别人索求东西。如果别人非要送你东西,就要有来有往,不能一味索取。
6 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做完这些之后,问问孩子他现在该怎么做。让他自己思考,引导他说出正确答案。如果孩子说出来了,及时给个大拇指或者拥抱,去鼓励他。告诉他做错事要自己承担责任,不过你会陪在他身边,跟他一起过去。当然不能指望孩子把整件事向对方说清楚,你可以教孩子说一两句话,让孩子亲自跟对方妈妈说。
然后剩下就是大人之间的事了。不过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要让对方家长去惩罚孩子,而要去好好引导。这真的很有必要,因为对方孩子受到的惩罚其实最终会转接到你的孩子身上,让你的孩子承受他的愤怒,承受失去朋友的痛苦。
不管你的孩子是送了别人不该送的东西,还是收了不该收的东西,处理问题的核心都是一样的。先共情,去感同身受;然后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再去讲述道理;最后让孩子适当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家长头疼,但孩子如果太听话了甚至喜欢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父母看在眼中也会觉得很心疼。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讨好型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有的时候会用很贵重的东西去换一些对方不值钱的东西来换取友谊,又或者是用新买的玩具送给别人,希望对方能和自己玩一会。
并非所有的讨好都是孩子懦弱的表现,如果家长发现他们开始尝试用物品的交换和别人建立关系,那就说明孩子进入了人际交往敏感期。他们视同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和别人建立长久的关系,最后他们就会从一对一的关系发展到拥有很多小伙伴的社交圈子。
对于大人来说朋友之间互送礼物是很常见的一种社交手段,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这种行为在孩子身上却是需要培养的一种品质,大多数的孩子会因为不喜欢与人分享,甚至抢夺别人的东西而发脾气,产生肢体冲突。
孩子的爱都是自私的,甚至看到父母对别人过于关注而吃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4岁左右孩子开始有了分享的意识,这其实说明孩子对于用自己的东西来进行交换期待对方的回应,他们开始有了社交的意识。
如果适度的交换或者是赠送可以说明孩子进入了社交敏感期,但是这种行为如果变成了一味的付出不求回报的话,那家长就会怀疑孩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有的孩子甚至会把自己很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虽然说他们眼中没有什么金钱价值的概念,可事这样的“大方”也令家长头痛。
当家长问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送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的时候,这种类型的孩子会说害怕自己不送就交不到好朋友。
导致这样的情况并非是很多问题综合的结果,比如说孩子小时候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家长告诉他们把东西给比人才是“好孩子”,不然就得不到别人的喜欢,在他们的概念中就会形成一种,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就要拿出自己珍贵的东西去换,只有把所有东西和别人分享才能证明自己是乖孩子。
孩子在2岁左右会建立物权意识,这个时候的占有欲其实与自私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他们开始意识到有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区分出了别人与自我之间的界限,这是一个正常意识建立的过程。
一直到8岁之前,孩子都会有物权意识,他们会区分出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不应该拿,什么是自己的应该保留。所以这个时期之内属于孩子的玩具或者是东西,家长都没有必要太过于强制要求他们送出去或者是保留,让孩子自己拥有物品的处理权利。
如果在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的过程中,家长认为他们很自私,总是强迫孩子分享,就会造成孩子对所属物认识的偏差,失去人际交往的自信和自尊。
喜欢把东西送给别人是孩子物权意识淡化的一种表现,就是早期家长过于干涉他们处理物品导致的,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家长可以尝试运用引导的方式,先建立孩子社交的自信,从而强化自己的物权意识,掌握正确的交友方式。
1 坚持上原则,选择性放手家长在原则性问题上可以坚持,不过在范围内的选择就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从而建立孩子自信心,有话语权。
这个不仅仅体现在和其他人交往的事上,生活中关于孩子的一些小细节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比如说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吃什么,想要谁陪自己读绘本,玩什么游戏,都让他们自己决定。每一次决定之后,家长都要进行鼓励,建立孩子自信心。
2 淡化利他,强化利己当孩子已经出现物权意识淡化的时候,家长就不能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来教育他们了,这个时候需要的就要开始淡化孩子的利他行为,不要再鼓励孩子不断的把东西送给别人。
当孩子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别人想要孩子玩具的时候,只要他表现出一点拒绝的意思,家长就可以说:‘不想给就不要给,没关系。’只要孩子出现一些犹豫,家长就可以多多肯定他们的想法,让孩子勇敢的说出拒绝而不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拒绝是正确的,不要怕碍于面子觉得别人要就要给,孩子还在成长中,为了他们也要树立中立的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就能逐渐扭转孩子关于分享的偏差理解,知道不分享也不一定是坏孩子,能够保护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很棒的。
3 建立新的交友方式让孩子转变一种交朋友的方式,告诉他们友谊不是只用东西才能换来的,家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给孩子一些其他的交友方式。
比如别的小朋友摔倒了,可以跑过去将他扶起来,又或者别的小朋友很伤心,可以过去抱抱他们,又或者在玩的时候,多贡献出一些好点子,好玩的游戏建议,让别人觉得和自己玩很开心,这样友谊不知不觉也能建立起来。
平时和孩子玩的时候多换一些花样,这样孩子在和同龄人玩的时候就有的可玩了。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渴望被关注和喜欢,通过不断的自我牺牲来获得他人的喜欢,当孩子习惯看人脸色,不敢拒绝,不会任性,这就说明家长的教育可能出现了问题。孩子在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换取安全感,讨好型人格的背后是父母缺少了一些爱的教育,孩子本应该是纯粹的,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家长要多陪伴和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很多时候孩子被拒绝得多了,就开始不会索取,父母就会误认为孩子没有需求,是个听话的孩子,长期被父母漠视就会逐渐淡忘自己的真正需求,在他们心中自己越来越微不足道,自我逐渐消失。
父母长时间的忽视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家长要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并非没有需求,而是有要求不敢提,因为害怕被拒绝。
所以从现在开始,家长可以多关注一下孩子正在做什么,多看看他和别的小朋友的相处方式,和孩子多交流多亲近,建立内心安全感,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
送孩子的礼物给你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启迪兴趣的礼物,孩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的兴趣爱好,可能会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小男孩可以送一个足球、篮球,说不定就是明日之星。当然电子琴,笛子一类乐器也好。
2、 学习相关礼物,在快乐玩耍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教育,在生日之际可以买一些辅助学习的东西,不用买直接的学习用品,这样孩子可能会反感,比如LIwupUwcOM推荐的模拟飞行器和遥控汽车、3D模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好吃的东西,一般小孩子这个时候都比较喜欢吃,可以给他买一个零食的礼包或者带出去吃一顿大餐都可以。
4、可以买一套衣服,小孩子对新衣服的喜爱往往可能要超过成年人,看喜欢什么动漫人物,买喜欢的动漫人物图案的衣服。也是一件不错的礼物。
5、存钱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小孩在花钱上面也越来越没有节制,会慢慢导致小孩对钱没有概念。送个存钱罐可以从小培养理财,对以后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
大概就这么多,还是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礼物。希望以上建议对你有所启发。
教育一个孩子如何交朋友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孩子未来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以下是一些指导孩子交朋友的建议:
帮助他们理解友谊的真正意义: 友谊并不仅仅意味着拥有同样喜好或爱好的人。通常朋友是可以联系到一起的,共享高兴、忧伤和困难事情的人。教孩子面对他人的特点和优点,尊重差异和相处方式,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支持的态度。
鼓励孩子主动寻找朋友: 让孩子在自己周围寻找同龄、有类似兴趣的朋友,或者参加一些外界活动,如夏令营、运动队等,认识新的朋友,这也将成为强大的信心和个人成长的力量。
学习沟通技能: 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让孩子了解非暴力沟通、聆听等原则,并鼓励他们赞美、送礼物、帮助和道歉方式。同时还应该教育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及避免采取欺凌和威胁方式。
引导孩子正视沮丧情绪: 有些孩子可能会失望、沮丧或害怕与他人交流。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尝试解决问题而非退缩、厌烦或抱怨。有时候,对于某些孩子,引导他们去寻求心理辅导专业人士的帮助也是必要的。
最后,重述所提供的建议并非唯一方式,具体情况因孩子年龄、经验和社交环境而异,特别要强调教育孩子建立良好的公民意识坚定地反对暴力行为和讲究私人安全。
小朋友的交友方式不对,这样也是不对,一直这样会导致他长大了,不会交到真心朋友,因为后面他自己会觉得,只要拿个什么东西送给人家就可以交到朋友!
因为他懂得分享不要一次性地把买回来的零食全部交给她,否则她会感到东西很多很多,给别人也不影响自己享用;而是仅给她一次享用的量。让她知道:零食是有数的,吃完就没有了。
2、不要让她对食物、玩具有完全的支配权 —— 要求她在把东西送人之前必须先征得你的同意。
首先要找到孩子为什么给同学花钱很大方的原因。有专家说,给别人花钱大方,大多是不自信的表现,以此换取对方的好感,你可以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中了解孩子是否自信,如果缺乏自信心,要想办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事试着做。一是家长要从心底里真正的爱孩子,关心孩子,二是要多鼓励,多欣赏,还是有一点儿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三是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也不要一味的指责,对其批评教育前,先表扬其那些方面做得好,然后再指出存在的问题还是容易接受,坚持做。会收到好的效果,至于现在给同学花钱比较大方的问题,首先要指出,钱是父母辛苦挣的,让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另外,尽量控制给钱的数量,最重要的是要想得到同学的认可和好感,必须通过提高学习成绩或者有一技之长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经常有宝妈们反映孩子喜欢和朋友交换物品,每次孩子交到的新朋友都是以交换物品开始的,这让宝爸宝妈们都很难理解,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懂交换物品的价值,所以很多孩子会拿比较昂贵的物品去交换回来一些比较便宜的物品,这让很多父母都比较头疼,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还有很多孩子非常大方地喜欢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经常会把自己的玩具大方地送给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心中是不会衡量商品价值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教育方法,来教导孩子如何面对交换交友的行为。
孩子经常与同学用物品“换”友情,让宝妈既生气又无可奈何墨墨今年上二年级了,墨墨的母亲向我们诉说了她最近的烦恼,墨墨母亲表示墨墨是一个安静内向的孩子,在学校里朋友不多,最近才发现墨墨经常会拿家里的物品到学校送给其他的孩子,母亲问墨墨原因时,墨墨表示只有送同学礼物,才会有同学愿意和她玩儿。
这种收获友谊的方式,让墨墨母亲非常难以理解,平时墨墨拿一些小玩意儿送给同学也就罢了,直到有一天墨墨拿了妈妈的手镯。
原来墨墨母亲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玉镯子,一直放在抽屉里很少带过。墨墨还小并不明白玉镯的价值,于是她把玉镯带到学校,送给了和她玩得好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会送给墨墨一把梳子,这让墨墨非常开心。
回到家里后墨墨母亲才发现自己的玉镯不见了,通过了解才知道是墨墨拿去和同学交换换回了一把梳子,这让墨墨母亲非常生气,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理解以交换物品来收获友情的方式是错误的。
相信不少宝爸宝妈们都发现自己和孩子以交换物品来获得友谊的行为吧,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懂物品的价值,但是如果他们经常这样做,势必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
孩子为何能够轻易地与朋友交换物品呢?一.孩子用物品“换”友情
①孩子眼中没有钱的概念
心理学家表示幼儿没有关于物品的价值概念,在他们眼中物品只分为有趣和无趣,物品中包含的金钱概念是属于成人社会里的成分。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孩子总是可以轻易地将自己的东西赠与给他的朋友,在孩子的眼中只是把自己觉得好玩的玩具等送给了朋友,希望能和朋友一起分享这种好玩的物品。
②对孩子来说与朋友的情谊更加重要
对孩子来说拥有玩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身边没有朋友的话,他会非常渴望得到友谊,这个时候他会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获得同伴,比如说使用交换物品来得到朋友,所以说孩子交换物品最根本的本质是为了交到朋友,能够找到和自己一起玩的伙伴。
③为了维持时间更长的友谊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能够明白将最珍贵的玩具送给玩伴后,能获得时间更长的友谊,所以很多孩子都喜欢将自己珍贵的玩具送给朋友,以此来维持时间更长的友谊,有些孩子为了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也非常喜欢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大家。
二:体现了孩子的内心的一些心理活动
①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
虽然孩子的世界没有成年人的世界那么复杂,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无法忍受孤独的,很多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受欢迎,他们在孩子这个群体中得到的关注并不高,所以这些孩子都是缺乏自信的。
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性格都比较内向,所以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玩伴,维持更长的友谊,他们会出现以交换物品获得友谊的行为。
②孩子受到朋友的诱导
虽然孩子的世界都是非常单纯的,但是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在他们眼中对于好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渴望。所以那些家境困难的孩子面对好玩的玩具时他们心里是非常渴望的,所以这样的孩子很可能会诱导其他的孩子,把好玩的玩具赠送给它们。
③孩子没有价值概念,单纯喜欢分享
很多孩子认知当中缺少价值的概念,所以他们赠送给朋友玩具时是非常大方的,这个时候他们的心里就是单纯的喜欢分享,在他们交到新朋友的时候就会非常开心,喜欢将自己好玩的玩具分享给这些朋友们,这样孩子自己也会非常开心。
面对交换交友行为,父母要引导友情价值1教育孩子交换后不能后悔
当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交换出去之后,一旦孩子有了后悔的心理,作为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交换出去的东西,赠送出去的东西就不能收回来了,这也能够间接地教育孩子的诚信问题。
所以就算孩子用家里昂贵的物品作为交换,家长也只能慷慨地让孩子送出去了,送出去的东西再要回来对于孩子的心理来说是一个的打击。
2鼓励孩子分享,但要让孩子明白物主权
相信很多朋友在教育孩子与人交往时,都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喜欢分享的人,但是很多孩子面对分享却不知道限度。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送给孩子的玩具后,孩子是有这个玩具的物主权的,而父母的东西、家里的物品,孩子是没有物主权的,所以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玩具是否可以赠予他人,但是家里的物品还是要先问过父母。
3让孩子理解物品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
很多育儿专家都表示,幼儿最初与玩伴交往时,都会出现交换物品的行为。
这种交换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正常的,他们想要和玩伴分享自己的玩具,但是也有孩子由于身边玩伴很少,所以他们想要通过交换物品来获得朋友。
但是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理解,真正的友谊是用物品换不来的,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主动结交朋友,而不是以物品换朋友。
其实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喜欢分享并不是一件坏事,让父母担心的是孩子会把家里昂贵的物品拿来交换。而且如果孩子习惯了交换物品来获得友谊,那么也会影响他以后的价值观。
所以面对孩子的交友行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是否对交换物品获得友谊的行为养成习惯,如果孩子已经接受了这种行为,那么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走出这种交友误区,让孩子获得更健康的成长。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