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家长要补哪些课

孩子 0 49

开学季,家长要补哪些课,第1张

开学季,家长要补哪些课
导读:昨天是西宁市区中小学校开学第一天,学生娃们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忙碌的家长们则成了学校门前的另一道风景。西宁市心理咨询协会心理咨询师张晓红认为,大多数家长溺爱孩子,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缺失。青海新闻网讯昨天是西宁市区中小学校开学第一天,

昨天是西宁市区中小学校开学第一天,学生娃们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忙碌的家长们则成了学校门前的另一道风景。西宁市心理咨询协会心理咨询师张晓红认为,大多数家长溺爱孩子,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缺失。

青海新闻网讯昨天是西宁市区中小学校开学第一天,学生娃们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忙碌的家长们则成了学校门前的另一道风景。开车送孩子的、帮忙提书包的、着急买文具的,家长们忙作一团。慌忙中,他们也忘了很多规则:随意停车、过马路闯红灯、买东西插队。开学第一天,家长们应该先补习补习。再急,也不该违反交通规则“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文汇小学的家长们,能不能不要把车停在公交车站和全线禁停的地方?公交车都进不了站。”9月1日一大早,被堵在路上的网友“@雪的圣诞”发微博抱怨说,家长们为了送孩子上学随意停车,使得交通拥堵。开学第一天,不少市民都遭遇了“开学式堵车”。为了送孩子上学,很多家长违规停车,导致校园周边路段行车缓慢。家住城东区杨沟湾的王女士在开学这天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堵车。7时30分,王女士在杨沟湾乘车,准备去西钢办事。行车至八一路和贵南路十字附近时,公交车一直停着不动。“当时我就想到了,附近是十四中,开学第一天,送学生的家长多,路堵。”王女士说,她在这一路口被堵了半个小时后才缓缓通过。此后,王女士所乘坐的公交车一直龟速前行。一路上,经过了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西宁市新世纪中等职业学校、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师大附中等学区路段,车行三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每个路段有交警指挥,主要是有的家长太不自觉。”王女士说,家长随意停车是堵车的主因,新世纪中等职业学校门口,家长们直接把车停在公交港湾里,公交车不能进站,乘客在路边上下车。除了随意停车,家长们随意过马路也使得学区路段行车缓慢。“城北区陶园小学门口,家长过马路不看红绿灯,拉着孩子就跑。”市民罗先生说,他早上途经小桥大街时,发现不少家长为了赶着过马路而闯红灯。罗先生说,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着急也不能违反交通规则。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9月1日10时30分许,城北区沈那中学门口零星停着几辆车,孩子去学校了,有的家长还在校门口等着。“早上堵得严严实实的,家长多啊,都心疼孩子开车接送。”一商铺老板文师傅说,平时上学、放学时,校门口接送孩子的车就很多,开学第一天,车更多了。附近一文具店的老板认为,家长们过于宠爱孩子。“这学校里的都是中学生,十几岁的娃娃,不用每天接送,太娇惯了。”老板说,早上很多家长在他店里争抢着买文具买书皮。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如今的学生生活条件大多比较优越,说起以前自己开学时候的情景,网友们纷纷感叹:看现在的家长,巴不得开直升机直接把孩子送到学校楼前,我们以前哪有这种待遇。想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只有在一年级第一天入学的时候家长才送过。现在的孩子太娇生惯养了,没父母接送恐怕都不会上学了吧。坐公交不行吗?我以前因为离家近,没有公交卡,每天步行上学,就羡慕有卡的同学。今年上五年级的小宇可谓是从小被爷爷奶奶宠着长大的。开学第一天,他就给奶奶布置了做三餐的任务:早饭肉包子,午饭要汉堡包,晚上炸丸子。“他爷爷奶奶从小惯着,说要吃丸子都是现炸,我们工作忙顾不上,说了也不听。”小宇的妈妈田女士说,别的小朋友上了五年级,都能独自坐车跟小伙伴去玩,而小宇一出门就得家长领着,有时候上学也得接送。刚上一年级的小欣正好和小宇相反,小姑娘从小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会了独立,开学前一晚,她早早准备好了要穿的衣服和要带的书本。“她喜欢去学校,报名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小朋友,晚上就嚷嚷着要去找朋友。”小欣的妈妈汪女士说,她也疼自己的女儿,但从小就会让小欣自己做一些事。“她的袜子,手帕都是自己洗的,有时洗不干净我再偷偷帮她再洗一遍,不让她知道,等干了以后再夸她做得好。”汪女士说,父母都担心孩子做不好,所以什么事都大包大揽,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惰性。父母要有父母样“手机收了,漫画书也被收了,苦日子来了。”今年上初三的雯雯说,上初三意味着要中考了,开学前,母亲把她的手机收了,让她专心学习。“其实我很理解妈妈,但是我们也需要放松,大人们下班回家休息时,不也玩手机吗?”雯雯抱怨,她的父母也是手机控,经常是手机不离手,有时过马路也会低头看手机。西宁市心理咨询协会心理咨询师张晓红认为,大多数家长溺爱孩子,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缺失。“家长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小时候条件差,日子苦,所以现在要加倍对自己的孩子好。”张晓红说,家长溺爱孩子,是把孩子当成了当年小时候的自己。长此以往,孩子真正的需求会被忽视,孩子会变得不懂感恩,失去锻炼能力和独立能力。“也许,孩子更愿意和小伙伴一起去上学,家长没必要辛苦接送。”张晓红觉得,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家长没必要一手包办。此外,张晓红认为,父母教导孩子言传身教,其中“身教”比“言传”重要得多。“父母要以身作则,你做好了,孩子自然就跟着做好了,做一遍比说一百遍有用。”张晓红说,每个孩子都很聪明,如果父母自己没做到却要求孩子做好,孩子处于被动状态,做事时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张晓红说,中国家长很难做到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看待,总喜欢帮孩子做事,要求孩子做事,家长们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家长们也该反思一下,怎样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海东市第五中学校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店镇东门村。

海东市第五中学始建于2016年,2016年根据市政府文件设立海东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年7月,根据海东市人民政府文件,学校整体划归海东市教育局管理,并更名为海东市第五中学,学校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店镇东门村。

近日,中共海东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海东市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要求将乐都区第一中学、乐都区一中分校、乐都区高级实验中学和平安区第一高级中学整体上划至市级教育部门管理,新成立海东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海东市特殊教育学校。另将新设立的市第一高级中学更名为海东市第五中学。

选择学校的注意事项:  

1、家校距离  

这一条其实很重要,学校离家近可以让孩子上学的路程少一点,孩子可以多睡一会,也是少点对家长的折磨,毕竟每天接送孩子也挺累的。如果家长想让孩子上寄宿学校,那么此条可以忽视  

2、作业量  

这个也很重要,昆明有些初中的作业多,而且是出名的多,所以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家孩子的情况判断学校的作业量是否过大,孩子能否按时完成,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休息,初一家长群里很多家长都反应自己孩子上初中后作业写不完,动不动就写到一两点。

孩子的睡眠还是需要保障好的,睡眠质量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脑部发育息息相关。长期睡眠不足的孩子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脾气易怒的情况,这已经是得到科学证实的了  

3、师资力量  

得一良师,受益一生。有些学校是以某一科见长的,那么这个科目的师资配置就会比较强。在一个骨干教师、教师比例高的学校,孩子遇上好老师的几率就高,孩子顺利成长的可能性就大。

关于这一点,家长可以登录学校网站查看学校的师资介绍,也可以找到本年毕业班孩子的家长了解下来接自己孩子这一届的老师的情况

如果学校比较远,而且又没有和自己一样被录取同一所学校的同学的话,建议还是家长送比较好的,尤其是孩子独自第一次出远门。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的话,可能连语言说话的方式都会和别人有所差异,会容易感动害怕和恐慌。而且从安全方面考虑,家长应该送的。

当然,如果是和同学一起去学校的话,这样是最好的,家长可以不用送的,毕竟,孩子们有自己的小团体,可以相互照顾,不至于孤立无援,家长不用太过担心孩子的安全等等。

如果学校比较近的话,那送不送也都是可以的。并且孩子可以很快的在新的学校打开自己的生活圈,不用太过担心。

我是不建议送的。孩子到了地方有校车接的,而且走之前都跟学校联系好的。做父母的不放手,孩子永远成长不了……

我家妞妞四年前考到上海,临走前,想让我去送,一方面我确实不好请假,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想锻炼一下她。于是我对她说:“妈妈不送你,把省下来的路费钱给你你到了上海多给自己置点东西。”她同意了……

快开学了,我给她买好了飞机票,送她到机场。她一路上没说话,我知道她是害怕,没一个人出过远门,这次自己跑这么远,心里肯定纠结 ……但她一路上没哭,进了安检门,我望着送她,我不希望她回头,她一回头,我也会哭的……结果在进去的一瞬间,她慢慢地回过头,叫了声“妈妈”,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我安慰她,去吧,下了飞机有人接呢……她才拉着皮箱进了候机室……

五个小时以后,她给我打电话说到了上海虹桥机场,也见到了接机的老师让我放心。

到了晚上,她又给我打电话说了她在学校一天的情况。她自己去交的学费,然后领了宿舍钥匙 ,又和同学一起去学校住宿管理处买了统一的被褥,还和同学一起出去买了一些日用品……她的声音里带着掩藏不了的兴奋……

最后她告诉我说:“妈妈,你不知道,我们宿舍八个人,睡得上下铺。除了我没妈妈送,其余七个都是妈妈送来的!她们的妈妈给帮着交学费,给洗衣服,给打饭,甚至铺床都是妈妈在铺,就只有我一个人,什么都是自己,其他的阿姨都夸我能干呢……”

听了她的话,我心里泛起丝丝愧疚,但我依然告诉她:“你看,妈妈没送你,你很有成就感吧……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妈妈在帮着干,只有我家的琪琪最能干,自己什么都会干!”……

孩子的路终究得她自己走,我们替不了一点点,不如早点放手,让他们去适应 社会 ,适应环境。

我们干得越多,孩子会得就会越少。有一天需要他自己去面对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尽心尽责”,孩子会不会怨恨我们呢?

其实,现在孩子上大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时间宽裕,80%的家长都会选择送。

一来,孩子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第一次出远门,家长心里有太多牵挂,太多不舍。再信赖孩子,也想亲自把孩子送到学校,心里才踏实。特别是女孩子,家长更不放心,能送是一定要送的。我同事家孩子去青海大学上学,父母虽然很忙,硬是挤出时间,陪孩子去报道,安排好后,才放心赶回来。否则,孩子独自去学,家长在家里也是忐忑不安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现在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阖家出去 旅游 也是常态。借送孩子上大学之际,来一场全家出游,不仅和孩子共享欢乐,而且能感受到大学的氛围。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很多家长就是因为孩子到异地上学,才有了去当地 旅游 的机会。

再者孩子去上学,要带很多行李,有的下了 汽车 ,还要坐火车,甚至赶飞机,一路辗转,如果父母有时间送一程,可以帮孩子一把。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相对而言的。现在,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如果孩子自立能力很强,家长超放心,完全可以不送。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旅途注意的事项,及时和家长联系。如果有同学结伴而行,那就更好了。

如果你家富有,包专机护送都是应该的。因为我没有那笔钱,孩子就是自己坐火车去上学的。

孩子上大学,家长要不要送?首先家庭形成共识是否要送只上大学。每一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觉得要送那就送,觉得不要送那就不送,以家庭成员形成共识为主。很多的家庭为了孩子读书上大学其实是没有机会,一家人外出 旅游 的,然后就有孩子读大学送孩子上大学,这样的一个机会,一家人来一个亲子共游,然后再送孩子去上学,其实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体验。其次,以训练孩子为目的不送。孩子第1次出远门,这是一个训练他很好的机会。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去上大学的路线,怎么购车?怎么行走,甚至可以结伴而行,这里的结伴而行的伙伴就是和孩子一起上大学的同学,朋友都是可以的。这就很好的训练了孩子独立的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甚至独自外出的能力。

我觉得送吧,不管是本省、跨省还是家门口,送孩子去读大学是一种情怀呀。

当孩子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人生阶段,就好比高考的时候,父母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在门口期盼的等待,陪伴你人生其中一个重要时刻,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随着孩子的成长,到步入 社会 ,越来越独立自主,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左右,参与他人生大小事件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何其珍贵!

一转眼高考就过去两个多月,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作为一个高校人,每年秋季学期开学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熙熙攘攘的新面孔,带着好奇也带着期盼。

不过,现在的新生与十年前的早已大不一样了,很多人中学期间都有游学经历,周围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也多得是,他们对大学已经不那么陌生也不那么羞涩。我见过不少新生,来学校没两天,校门外的网吧已经门清了,或者已经换上运动装备找球场打球了。从整体来看,现在很大一部分新生已经不需要父母来送,给他们打好包,办好卡,打上钱,他们估计连一丝不舍都不会表现出来,就像脱笼的鸟,所以,如果家长走不开无法亲自去送,那也没有关系,让孩子独自去上学,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次洗礼。

从如果家长有条件去送,我个人还是非常建议去送的。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一种仪式感,让孩子从心理上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另一方面,来了之后最好能和辅导员当面交流一下,建立一些联系(不一定要请吃饭,报到时都很忙,就算请也不会去),加个微信就行,没事问一下孩子的情况就可以了。

如果还有条件,提前几天出发,和孩子一路玩过去。呃,主要是这样的机会以后估计越来越少了,一旦上了大学,孩子真的就飞走了。

送与不送,按实际情况考虑吧!我从小到大就一直住校,父母不是很关心我的学业问题,所以无论去哪里都是我一个人,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独来独往的生活。同时家庭环境也不好,父母也不想花费钱去和我一同去学校,等经济条件允许了我一定会带他们参观我的大学校园。而且我也不愿意让我的父母为此奔波,他们已经很辛苦了为我做的够多了,我不想让他们在劳累了。一般孩子上大学送孩子到学校的原因无非就两种。

第一种就是孩子的自立能力比较差,有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没有经历过住校,突然一下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大学,这样的孩子很难一时习惯。我也有过这种感觉,也不是很想家就是突然换了个地方生活一时半会很难适应,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的。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送孩子去学校,陪孩子逛逛校园,熟悉了环境、舍友同时再鼓励孩子自立,孩子肯定会坚持下去的,慢慢的也就自立了。父母完全可以放心孩子,孩子总要一个去经历大风大浪,我们必须要让他学会独自去面对问题,不遭遇狂风的鸟儿是不会成长的。

第二种就是孩子考上大学了,全家人读很高兴,陪孩子一起去大学里边看看,了解一下孩子大学的生活。如果条件允许,我介意家长们还是陪孩子一起去大学吧,孩子并不是在乎你们的钱,真正在乎的是你们的陪伴,你们的一声鼓励以及肯定。

如果我有了孩子,我肯定会和他一起去大学的,我会和孩子分享我的大学生活,我还要告诉孩子大学应该如何度过。你们呢?

我女儿要离开我去读大学了 请问送还是不送好呢?我心里难过不送的话肯定肯定会更难过的可能会有好长时间的不安 我为什么会犹豫送或不送呢?太远 那 太远 应该更要送 是不是?求建议 求回答……

这些年带着孩子出去玩了些地方,也有跟团的,对于跟团的导游,感觉就是特别能忽悠,最后还是让大家掏钱包而已,介绍文化的不多,介绍的套话有些甚至粗俗,不堪入耳。这一次青海甘肃游却不一样,这是我认为最满意的导游团队。

因为我们从南京发团,所以我们有随团导游,当地还有一个地接导游,全程都是两个导游陪伴。

可是我们净水恬恬安排很到位,安排大巴把大家送到机场。我觉得孩子旅游需要一些储备知识,带着问题去旅行效果会更好,在家我也给她一本西部地理作为预习。旅行社和我不谋而合,赠送小朋友一本《青海寻宝记》和一些小礼物,非常贴心。

这样的旅行社,配备的导游当然也很贴心。因为当地活动都是以地接导游为主,一般情况随团导游只是尽到把大家从机场带到旅行地点的任务,并不会有更多工作。可是随团的刘导不是这样一般的导游,一路上会和地导配合工作,还会贴心提示当地干燥,虽然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提醒大家多吃水果多喝水,为此她还每天特别购买垃圾袋,方便大家多吃水果零食。到鸣沙山还提醒带她给大家备的矿泉水,以防止干渴。

旅行中的更多事物是由地接导游完成的,我们的地接导游是个小女生,可是却打扮成男生的样子,白T恤,黑卫衣,运动手表,很精神。她名字很女生,叫岳媛,可是她却让我们叫她十五,因为十五月圆,好记好识别。尤其是孩子们很喜欢这个名字,也多了一份对她的喜爱。一路上不停的提问,下车也有几个小朋友粘着她问东问西。

大家一提到服务好,可能感觉是在身边热情周到,有求必应,嘘寒问暖。可是我之所以觉得十五是我见到最好的导游是因为,她思考周到,提醒到位,干净利落,一路上团队不会拖泥带水。根据她的提示和要求去做,我们就不会困扰。

因为路途中海拔变化大,温差变化也很大,所以每日我们穿的衣服变化也很大,以往的团大家会频频开车厢拿行李,这一次十五特别强调路途中不能开箱,让大家做好思想准备。有了提醒其实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车里都是孩子,如果准备不足,也只能开行李箱。但是十五每天在入住前都会提醒第二天需要拿出什么衣物,气温多少,会面临什么问题。这样大家心里都有数了,果然不需要开车厢。这就保证了团队活动的一致,不需要相互等待,保证旅行活动的顺利。我们也会感受到旅行过程中很顺畅。

其实人的心理微妙,一旦有了阻塞,就会有人不耐烦,那就有人会有意见,有人不满意就会在团队里传播,这样就会造成相互不配合。这次跟着团队,没有过多等待,人员都可以一起到达,一起离开。即使莫高窟,大家不是同一时间进入景区,但是提示合理,每个人也都没有等待无聊之感,回程也基本同时到达,不会感觉无聊。

十五是个好导游得另一方面是她节奏掌握得好。茶卡盐湖人很多,本来她计划十二点半大家车上集合,但是排队人多,她一开始就群里通知大家可以延长半小时回程。这样避免了大家不遵守规则的风险,如果时间不够用,那就是回不来,大老远跑过来也不能只看一眼就离开。这么多人的团队,难免就会有人冒着被抱怨的风险也要玩够了,这样守规矩的人就要等待时间变长,下次大家就都不遵守规则了。所以十五直接多给大家点时间,就是让大家可以遵守规则,避免了团队内部的分裂。

果然茶卡盐湖里面要游玩的时间会长一点,十五给的时间也还好,大家还是又推迟了一点时间回大巴,不过相互等待的时间在可控范围内。因为达成共识,晚上大巴十一点到祁连,大家也很接受。如果有人按照原来时间回大巴,在车上等一个小时,大半夜晃悠到目的地,一定会怨气冲天。提前我们出去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导游说要惩罚迟到者,惩罚又有什么用呢?怨气并不会消失。大家茶卡都玩尽兴开心了,这长途也就接受了。处理于未发之时才是高手,这一点十五处理得很艺术,旅行节奏弹性掌握得很好,所以旅途就顺利。

我们团的两个导游都还是业务知识非常丰富的人。因为我们是亲子团队,十五一路上都会介绍当地的历史、传说、人文、饮食。介绍得很详细诚恳。提前我去云南,导游也讲了一路,可是人文故事讲得不多,所介绍的内容都是给大家洗脑买银饰。可是十五的介绍还是非常贴合旅行的,从李广杏到卷子鸡,从仓央嘉措到王圆箓,从茶卡盐场到嘉峪关历史,孩子们都很喜欢。她还在车上看了《青海寻宝记》这本书,还指出了书上的一个小错误。车上还组织好玩的互动活动,刘导游是个很文艺的导游,和孩子们对诗,还给大家推荐书籍。

好的导游我觉得就是这样,不是无时无刻都显示她的存在,她似乎在观赏风光中不曾出现,可是一路安排顺利,让我们顺利到达,并且可以因为她的介绍,在赏物观景前已经有一个了解,观赏中理解可以更深刻。

好的导游我们也许在旅途中看不到他们忙碌的工作,可是背后都已经帮助我们安排好。

团里有几个人报团比较晚,莫高窟的门票比较麻烦,要把身份证送去买票,在嘉峪关就要用临时身份证。我当时还担心因为他们办理临时身份证,整个团队就有卡顿等待,可是都没有。事先安排好,一切就行云流水。

他们也不会对游客邀功。因为一个团员最后加入,只买到半途的火车票,两位导游默默把座位让给他,并没有在车里介绍自己多不容易,要站着去西宁,而是很友善地把座位给游客,不给人以负担。我觉得这才是最高级的善意。

因为这一次的旅行真的是我遇见最有专业精神的导游,因此特此记下来。其实对于旅游业,现在其实已经越来越好了,包括景区的纪念品都各有特色了,让女儿也很雀跃。但是旅游业最好的推动可能还是像十五和刘导这样的基层人员,她们是这个行业的引领者,用自己的真诚让这个行业越走越远。

  14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这位把死在公益道路上视作上天恩赐的热心人,用无私大爱谱写了“生命之歌”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尾声。

  4月17日,玉树县慈行喜愿会孤儿院里,原本四层楼房的地方只留下一堆瓦砾。院旁的空地上,一个长长的木箱上盖着一张干净的床单——这是孤儿院工作人员为46岁的香港义工黄福荣特意制作的简易棺木。

  没有鲜花,没有遗像,只有孤儿院孩子和老师们整齐摆放的救灾食品作为祭品,寄托他们浓浓的哀思。孤儿院副院长阿周说:“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14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这位把死在公益道路上视作上天恩赐的热心人,用无私大爱谱写了“生命之歌”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尾声。

  14日清晨,由民间公益人士筹建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里,19名年龄稍大的孤儿已经去上学,孤儿院里留下了“阿福”、三名年龄较小的孤儿、两名老师和院长等人。忽然间,玉树发生7.1级强震,一阵地动山摇之后,孤儿院的楼房轰然倒塌了一半!

  “当时,阿福和另一名老师很幸运地逃了出来,”阿周说。但三名孤儿和一名老师被埋在了废墟之中,所幸一块巨大的水泥天花板和地面形成了一块三角形的空间,四人头露在空间外面,一半身子被埋在了下面。

  阿福立即钻进那片三角形空间,从后面将四人用力往外推。当他刚把四人推出废墟后,余震又将未垮塌的一半房屋震垮,阿福顿时被压在沉重的水泥天花板之下!

  “我们着急地刨,刨了两个小时才把阿福刨出来。刨出来的时候,他还有气息,不停地问着:孩子和老师如何了?可是大概20分钟后,他就没有气息了。在场的两名医生也没能把他抢救过来……”阿周回忆说。

  阿福的朋友、这家孤儿院的一位筹建者赵林说,阿福是香港一名一般的货车司机,每月工资只有一万多港元,在香港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根本不够花,同时阿福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需打胰岛素,却还要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每年阿福有三个月的假期,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

  据了解,阿福多少年来一直为“中华骨髓库”扩容捐助和大力宣传,曾经徒步从香港走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阿福知悉后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2008年汶川地震后,阿福又在灾区做了3个月的灾区重建志愿者。

  “我们平时经常在网上聊天,他多少乎不聊自己的私事,我们的谈话内容是纯粹的公益话题。当时,赵林对阿福开玩笑:“你身体不好,能上高原么?万一死了如何办?”但阿福的一句话,让赵林这个从事了11年公益事业的 “老公益”感动良久。阿福当时回答说:“在公益和奉献爱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黄福荣”先生个人生迹

  黄福荣生于1964年07月06日,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人,从2002年开始在内地做善事。于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抢救被压孤儿不幸牺牲。港府追封黄福荣金英勇勋章,成下葬景仰园第一人。

  香港义工黄福荣曾不顾家人反对,参加 “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义举,在“414”玉树地震时,本已逃出生天,但当获知尚有1名教师及3名学生走避不及,被压在倒塌的瓦砾堆中后,即不理危险,立即折返孤儿院救人,未多少再发生余震,部分摇摇欲坠的房屋亦告坍塌,黄福荣惨遭活埋,稍后被救出惜证实不治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于黄福荣舍已救人的英雄事迹,有网络称其为“伟大的志愿者”,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代表香港政府对其家属表示沉重哀悼,并表达以最崇高的敬佩。

  “512”汶川地震惨痛未忘,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昨发生七点一级强烈地震,导致至少四百多人死亡、逾万人受伤,香港义工黄福荣在救人过程中英勇殉难。

  居民超过十万人的玉树州、玉树县两级政府所在地结古镇是重灾区,因当地大部分民居都是抗震能力很差的土木结构,地震发生时,逾九成民居倒塌,未倒塌的房屋也多数出现裂缝,在余震中不断摇晃,地震还引发多宗火灾。

  地震造成州政府办公楼部分倒塌,当地最好的玉树宾馆被震裂。结古寺宾馆完全倒塌,有多人被埋,救援人员在现场听到废墟下有呼救声。其中四十六岁香港义工黄福荣,在一间倒塌的孤儿院中参与救人时,刚刚救出三名孩子及一名老师时,还有两老师待援,黄正欲回身抢救时,却不幸牺牲性命。

  绰号“阿福”的香港义工黄福荣,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虽身患顽疾,仍走到灾区最前线协助灾民;昨天青海大地震,他亦在倒塌的孤儿院奋不顾身救人,可憾一腔无私的热血,最终埋在一堆无情的瓦砾中。内地网民对其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敬佩,纷纷在网上留言哀悼,“阿福,你是真正的烈士,一路好走!”

  四十六岁的黄福荣,未婚,生前在港经营货柜车运输公司。 2001年,“阿福”在内地一间书店,读到罹患白血病和脑癌的“双癌少校”隋继国的著作《挑战死亡 白血红心走天涯》,对隋利用生命中仅剩的时间做善事大为感动,透过书店联络对方,结伴从北京徒步南下往深圳,宣传骨髓捐赠。 2002年1月,他再从港出发,徒步上北京为宣传骨髓捐献并为中华骨髓库筹款,更捐上自己毕生的积蓄。

  翌年,隋和其多少名在内地认识的血癌病友先后离世,他大受打击,后发现自己患上肺结核和糖尿病,情绪更形低落,一度一蹶不振。直至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灾民惨况再次触动阿福的善心,坚持带病独往重灾区协助灾民。

  近年,阿福再积极参与内地慈善工作,本月初经兰州抵达青海玉树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昨晨地震时,该院的楼房倒塌,阿福本已成功逃生,但得悉有三名孩子和三名老师被埋,再走回灾场协助营救,据闻成功救出四人,惜救人未能自救,客死异乡。

  香港特区驻京办首席入境事务主任曾国卫表示,驻京办昨午四时许接获黄福荣家人求助,并即时联络青海当局,而黄的家人计划今日出发到当地,驻京办会派员同行并尽力提供协助;另驻京办暂时只收到一个求助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