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教育和老师的教育,到底谁更为重要?

爸爸 0 26

家庭的教育和老师的教育,到底谁更为重要?,第1张

家庭的教育和老师的教育,到底谁更为重要?
导读: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乃至可以影响子女将来的成长。记得之前有一位心理专家说过:家庭的教育其实就是人生里整个教育的起点,更是重中之重,它是陪伴我们从出生直至终生的教育。所以家庭的教育还拥有一个其他的名字,那就是终身教育。足以看出,家庭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乃至可以影响子女将来的成长。记得之前有一位心理专家说过:家庭的教育其实就是人生里整个教育的起点,更是重中之重,它是陪伴我们从出生直至终生的教育。所以家庭的教育还拥有一个其他的名字,那就是终身教育。足以看出,家庭的教育和老师的教育到底谁更加关键。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爸爸妈妈莫要全权交给老师

有些家长自认为只需要将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导就可以了,可是在教导子女的时候有些问题,纵然是老师也无可奈何。比如老师无法确保孩子的品行优良,也无法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每个老师所面对的是一个班级上的孩子们,在少也会在55人左右,面对如此之多的孩子,如若单单靠老师一人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可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就算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聚精会神的听讲,但放学回家后,疯玩起来不关心该巩固的知识,倘若是这样的状况,就算在学校聚精会神的听讲又有什么用呢?毕竟,没有哪个优秀的学生是天生的,这些人的背后都具有一个明白家庭教育的家庭。

家长需要清楚一件事情,在孩子生长的路途中,自己方为最好的老师

子女在学校碰到一个优秀的老师,也许只能对他们一生里的五六年造成影响。但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却会是终身的,正所谓,家长就是子女的镜子,子女就是家长的影子。日常生活当中,倘若家长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子女的一举一动也会妥当。这种影响远比告诉子女要对自己管束更有用。所以说,家长方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编者寄语:

在许多情况下,家庭的教育和老师的教育都是相辅而行的,只有这两方面进行共同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得越好,只不过在孩子不同的年纪,他们所起到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就是不论孩子发展到哪个阶段,家庭的教育都特别关键。

首先,您可以考虑与学校沟通并解释情况。如果学校不允许您看望孩子,您可以尝试寻求法律援助或者咨询教育局或民政局的相关部门,了解您的权利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如果您是离婚后的不享有孩子抚养权的一方,那么您需要证明您有探望孩子的权利,并确保学校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您可以提供离婚协议书或法院判决,以证明您有探望孩子的权利。

如果学校仍然不允许您看望孩子,您可以考虑向教育局或民政局投诉,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强制执行探望权。在此过程中,您可能需要寻求法律援助或者咨询律师以获取更好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如果您是离婚后希望看望孩子的一方,您应该确保您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您可以尝试与学校沟通,寻求法律援助或者向相关部门投诉,以实现您的目标。

爸爸将女儿送错学校的这一行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在生活中缺少对女儿的关心。

新生开学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但是爸爸却将自己的女儿送错学校,让女儿感到有点尴尬,可会有一个如此不负责任的爸爸,将自己的学校还能够送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父亲非常多,他们每天忙于工作,根本无暇管教孩子的教育。

爸爸将一年级女儿送错学校。

9月1号是新生开学的第1天,上海奉贤的一位爸爸一大早就起床,开心的将将要上一年级的女儿送到学校,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不允许家长进入校园,父亲看到孩子进入校园之后就放心的离开了,殊不知自己将孩子送送到学校。当老师问孩子是哪一个班级的时候,孩子回答说自己是一年级6班,但是这所学校一年级只有4个班,于是联系当地的警察,最后警察联系到爸爸,他意识到将孩子送错学校,自己的学校是在马路对面。

爸爸的这一行为非常不负责任。

我认为这位爸爸的行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能够将自己女儿送错学校,也是让人感到非常的可笑,这位爸爸一定是没有参加女儿新生开学的家长会,并不知道孩子所上的学校具体是哪一所,因此才会闹出如此乌龙的事情。

这位爸爸缺乏对女儿的关心。

爸爸在送女儿上学的时候,应该能够意识到其他孩子所穿的校服与自己女儿的校服不一样,此时应当询问学校老师为何会有所不同,如果爸爸对于女儿的关心多一点,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虽然爸爸们每天为了家庭需要不断的工作,但是也应当抽出一点时间来关心一下孩子。

我见过的中国式溺爱有孩子不吃饭父母追着后屁股喂饭,孩子快5岁了衣服还不会自己穿,上大学了,自己衣服从来不洗,还有就是饭点不正经吃饭,饿了马上就去给孩子做饭。

现在因为家庭条件好了,很多家长父母对孩子也是过于的溺爱,90后的一代几乎都是一家一个孩,等到他们生孩子之后,更是父母爷爷奶奶眼中的宝贝,时时刻刻都需要有人照顾,我同学家的孩子个子不高,但是却挺有自己主意,有一次我领孩子去他家玩,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饭桌上吃饭,但是他儿子却自己一个人在地上玩,我转头对他说:快来吃饭,不吃一会都吃没了。结果他来一句:“我一会吃,一会让妈妈再给我做!"

我转头对我同学说:"你家孩子不按时吃饭吗"我同学给我的回答是“让他妈惯坏了,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他妈给他做饭吃。没事,长大了就好了。”我其实是很不理解的,我小时候吃饭经常是上桌晚了,就没多少饭了,并不是父母不爱我,而是告诉我要按时吃饭,当时还感觉父母是不是不爱我,但是长大了才知道一个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按时吃饭对身体好,更重要的是从小养成习惯,会让人感觉很有教养。

还有的中国式溺爱更可怕,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水房遇到个同学,那过来个内裤用水洗了一遍直接要走,我问他不用香皂洗洗?结果他跟我说,没事下周就回家了,我洗衣服都是我妈给我洗,她说我洗不干净!

这真的让我很是不能理解了,这么大了衣服能洗不干净吗?马上都要自己工作的人了,衣服还不能自己去洗,真不知道他父母从小得溺爱他到什么程度。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我自己就深有体会,以前家庭条件很一般,买个新衣服都得求我妈好几天,但是现在整体生活水平上去了,独生子女的孩子更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恨不得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他,我妈看到她孙子总是买这买那,去一趟奶奶家,饭都不正经吃了,就爱吃小零嘴,我跟我妈说,我小时候怎么没这待遇呢?我妈给我来一句,当妈的时候不怎么喜欢孩子,现在当奶奶了,太喜欢我孙子了,可能是隔辈亲!

现在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多了,中国式的溺爱也越来越眼中,很多家长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是这种溺爱往往会伤害到孩子,孩子是不懂事的,只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要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父母不应该一味的去满足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给孩子指引方向,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所以有时候作为家长要“狠心”一些。

文|文竹妈妈

爸爸和妈妈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失的角色,如果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父亲或者母亲的缺席,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而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家庭中缺失的主体,一般都是父亲。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并重视起父亲缺失对家庭教育和孩子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为此想出了很多的解决办法。

虽然现在这个问题依旧存在,但是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定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让父亲回归家庭,履行自己的 育儿 责任。

在1月31日的时候,湖北一所小学的校长张基广建议中小学应该设置“爸爸接送日”,进一步促进父亲回归家庭教育,激发“父能量”。

在“爸爸接送日”这一天,孩子的父亲应该要强制到场,接送孩子上下学,并拉着孩子的手回家。

这位校长称,爸爸接送孩子上下学,对于培养孩子独立、理性、坚强、 探索 、创造等品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张基广校长称: “爸爸接送孩子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通过‘爸爸接送日’告诉家长: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绝不可缺位孩子的养育。爸爸们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更好地尽到当父亲的责任”

要知道,现在大部分学校到了上下学的时间,会发现来接送孩子的家长通常都是孩子的妈妈、奶奶、姥姥,亦或是爷爷、姥爷,父亲这个角色很少能够在校门口见到。

“爸爸都去哪了?” 这不禁令人疑惑,本来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居然还需要有人出来呼吁,可见在日常的生活中,男性很少参与到 育儿 当中来。

有的父亲是因为忙于工作脱不开身而无法接送孩子,有的父亲是因为和朋友喝酒吹牛皮不愿接送孩子,甚至有的父亲直接逃避了自己的 育儿 责任,连人影都找不到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父亲身上的 育儿 责任直接转嫁到了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上,加重了他们的压力和负担。

这一则新闻登上热搜之后,网友们对于设置“爸爸接送日”这件事情拍案叫绝,就应该多让孩子的父亲参与到 育儿 当中来,体验一下教育孩子的辛苦。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问道: “爸爸忙着工作,那么累,怎么抽出时间来接孩子?”

但是这个问题被其他网友反驳了: “职场妈妈都能够抽出时间来紧抓孩子的教育,凭什么职场爸爸就不可以呢? 这个 社会 ,总是要求女儿既要赚钱养家,又要貌美如花,还要带好孩子,还要照顾公婆而男性只要在外好好挣钱就行了。这多不公平呀!

这些网友的观点话糙理不糙,大家同样都是人,凭什么因为性别的原因就能够逃避自己本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将这些责任转嫁到了其他人的身上呢?

这种行为不仅不负责任,还让人不齿。所以,我作为一名母亲,十分提倡设置“爸爸接送日”的建议。

而且,我觉得不应该只有“爸爸接送日”,更应该强制男性休“ 育儿 产假”,与妻子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还应该强制设置“爸爸陪伴日”,让父亲多多回归家庭,陪伴孩子的成长,不让孩子的童年因为父亲缺席而充满遗憾。

·男孩缺乏“阳刚之气”

最近有一项提案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学校中,男孩变得文弱,甚至还有学校开男生班,正是因为男性青少年出现了“女性化”的现象所导致的。

为了补充这些男性青少年的“阳刚之气”,或在教育领域中补充更多的“男老师”。

虽说我并不理解所谓的“阳刚之气”特指的是哪些方面,但是我肯定有一部分男孩缺乏“阳刚之气”的原因,来自家庭中父亲的缺席。

·孩子可能成为一名“妈宝”

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父亲的角色,孩子在妈妈的关爱下成长,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妈宝”。

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遇事优柔寡断,任何事情都要过问自己的妈妈。这种对于母亲的过度依赖让孩子无法完全独立,至少在精神上无法独立。

· 社会 创造有利条件让父亲回归家庭

为此, 社会 也在创造有利的条件让父亲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有时间去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母亲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放手

有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为对孩子的紧张心理,所以下意识地人认为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亲自经手才有安全保证。

这种过度紧张造成母亲不愿给父亲参与到 育儿 这件事情来。

母亲要知道, 育儿 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教育孩子要学会放手,将孩子交给他的父亲,只有两人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才是最有利的。

·父亲要主动自觉地承担自己的 育儿 任务

作为孩子的父亲,无论 社会 和家庭给我们创造了多么有利的条件,如果自身没有主动 育儿 的念头,也是白搭。

作为孩子的父亲,要主动自觉地承担自己的 育儿 任务,不能够因为任务繁琐、沉重就撂担子不干。这种行为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只要有心,就不会出现父亲缺席孩子成长的情况。

————————————

孩子上了小学,不可避免就会涉及到送娃上学的问题。大部分家庭都是老人送娃,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了送娃上学的主力军。但一些没有老人帮忙的家庭,则以妈妈送娃上学为主。爸爸送娃上学就较为罕见,也不够“专业”,往往走的是“佛系”路线。

妞妞上了小学后,一直是妈妈送她上学,风雨无阻。但周一要开年会,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布置会场。妈妈无奈之下,只好让爸爸送女儿上学。

清早,天还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她为女儿和老公准备了早餐,并将女儿的书包等一应物品放在沙发显眼的位置,自己就匆匆出门了。

结果,到了中午,妈妈却接到老师的电话,“你们家长太粗心了,竟然不给孩子带餐具!”原来,女儿忘了带餐具包,到午餐时间才发现,老师只好临时帮她找了一个餐盘和一双筷子。

晚上回到家里,妞妞向妈妈哭诉,爸爸叫她起床晚了,结果早餐也没吃,就匆匆去学校了,还忘记了带水杯和餐具包,她都一天没喝水了。妈妈好不容易才安抚好女儿,觉得还是自己送娃上学才比较放心。

其实,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送娃上学的主体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妈妈,爸爸很少现身孩子的学校。

但正是爸爸平时送娃较少,一旦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爸爸接送娃上学时,爸爸可能就会出现手忙脚乱、丢三落四的现象,甚至还会表现得比较“佛系”,让孩子也特别不适应。

1、出门前的准备

从叫孩子起床,到孩子洗脸、刷牙等,再到坐到饭桌前吃早饭,妈妈就是孩子的定时闹钟,会不时催促孩子,让孩子知道时间的紧迫性。

爸爸就比较佛系,可能会默默关注着时间,看着孩子忙碌。等到出门的时间到了,爸爸不管孩子是否准备好,就会叫上孩子,准备出门。

2、漏带东西的频率

妈妈送娃成了习惯,在出门前就会让孩子提前准备好一应物品,比如让孩子检查书包中的课本、文具等是否带全,再拿上餐具包,带好红领巾,准备出门。

爸爸往往会由着孩子墨迹,等到时间来不及时,再匆匆赶往学校,漏带东西的频率就比较高。比如,到了学校门口,爸爸和孩子才发现,两人都没带餐具包,孩子没带红领巾等等。

3、送娃的谨慎态度

妈妈送娃,当然会一路陪伴,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并且会亲眼看着孩子走进学校的大门,妈妈才会放心离开。爸爸可能将孩子送到半路,遇到孩子的同学,就会果断让孩子和同学一起走,自己则半路折返。

有时,爸爸刚将孩子送到小区门口,可能孩子随口说了一句,“我可以自己去学校”,爸爸就马上转身回家,毫不担心孩子独自到学校的能力。

4、途中的交流

在送娃上学的途中,妈妈会开启“慈母”模式,一路絮絮叨叨,与孩子谈论学习、讲一讲生活中的道理,或者说一些开心的事情,上学的路上充满了温情和笑语。

但爸爸送娃上学的路上,几乎没有语言交流。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可能是“语言贵如油”,连说话都吝于开口。

5、孩子的状态

妈妈送娃上学时,为了让孩子一天精神饱满,一般以鼓励的话居多,或者多与孩子聊一聊开心的事情,让孩子处于较好的精神状态,热情饱满。

但孩子与爸爸在一起,缺乏语言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心情往往处于平静无波的状态,情绪并没有被带动起来。

6、在学校门口

妈妈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即使看到孩子进了校门,可能还会再等一等,顺便与身边的家长聊几句。

爸爸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马上就会转身离开,根本不会和其他家长交谈。爸爸几乎两耳不闻“送娃”之外的事,对学校、家长以及孩子的班级,都知之甚少。

家有小小读书郎,送娃上学就堪比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家长应当做到风雨无阻,每天准时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不管是老人送娃,还是爸爸妈妈送娃,都要确保“送娃”任务的完成。

爸爸送娃上学的表现看似“佛系”,其实粗中有细,会有不同的考量,对孩子反而是一种别样的体验,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对爸爸来说,送娃上学是难得的亲子机会,与孩子多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增进亲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