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民间流传有安德海,李莲英和崔玉贵 1,人精小安子 安德海,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其祖父时,迁居河北青县汤庄子村。他聪明伶俐,为人极狡猾。 史书称他:能够讲读《论语》、《孟子》诸经;艺术精巧,知书能文。 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善于察言观色,
民间流传有安德海,李莲英和崔玉贵
1,人精小安子
安德海,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其祖父时,迁居河北青县汤庄子村。他聪明伶俐,为人极狡猾。
史书称他:能够讲读《论语》、《孟子》诸经;艺术精巧,知书能文。
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不露一丝痕迹,以忠心获得咸丰皇帝的喜爱,以柔媚赢得西太后的欢心,一生深得西太后的宠爱和器重。
最得西太后赏识之事,就是在安德海全力协助下,除掉了肃顺、载垣、端华,剥夺了顾命八大臣临政之权,将皇权牢牢地控制在手里,所以,祺祥政变之后,已经身为太后并执掌政权的西太后兰儿,就升安德海为大内总管。
西太后宠爱安德海,戏称他为人精儿,爱称为小安子。
宫里宫外,无论何人,都怕安德海,连太后的独子、年轻的同治皇帝也怕他三分。
同治七年冬天,气焰熏天的安德海,竟然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岁的美人、艺名九岁红的马赛花为妻。
西太后为了表示宠爱,特地赏赐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太监娶妻的新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迅速传播,各种趣事艳闻,不胫而走。
安德海最懂得西太后的心。太后20多岁守寡,那颗孤独寂寞的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她自己独自品味,也只有她自己独自承受。
自从有了安德海,太后感觉好多了,感到在她最孤独、最寂寞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可以理解、可以倾诉而又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这就是安德海!
太后喜欢什么,安德海就说什么、安排什么,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
太后一生好戏,特别是*戏。安德海特地在太后一年之中大约有五个月的时光逗留的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绝伦的大戏楼供太后看戏,并专门召集了一班一流梨园子弟,排演戏剧,尤其是在*戏方面大下功夫,供太后享乐。
太后在安德海的照料和陪伴下,吃、喝、玩、乐,样样舒服,高兴的时候还时不时地穿上戏衣,上台走几圈,哼几句,真正是不亦乐乎,忧烦全忘,乐不可支。
每当这个时候,安德海常笑容满面地进言:太后像月宫里的嫦娥,真正是仙人儿啊!
太后眉开眼笑。
每当看见太后安然端坐的时候,安德海就会恰到好处地说:太后真像那南海观世音菩萨啊,救苦救难,功德无量!
西太后离不开安德海,从饮食起居到休息就寝,安德海成了她身边上一刻也不能少的人物。安德海长得端正,身材也很标志,皮肤保养得也好,他每天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侍候着太后,连太后就寝都不离左右,于是,太后私幸安德海、小安子是假太监之说,就甚嚣尘上。
2,李莲英和崔玉贵
李莲英是河间府人,另一位西太后时期最有名的受太后宠爱仅次于李莲英的人物,就是崔玉贵,也是这子牙河边的河间府崔张吉庄人,与李家庄隔着一条河,相距约三十里。
这一带的人,说话口音很重,有很浓的鼻音,人们戏称为肮鼻子。
这一带的青蛙也很奇特,黄褐色,青瘦,尖嘴,两条脚奇长,也有很重的鼻音,当地人称之为肮鼻子。
当地谚语说:不怕雨下得暴,就怕肮鼻子叫。意思是说:夏天的雨,一下就过去了;而这种肮鼻子的青蛙一叫,连阴雨不断,就要发洪水了。所以,当地人又说:肮鼻子乱叫,吓得人心惊肉跳。
谁能想象,就是这样两位肮鼻子的太监,竟然在中国满清历史上,举足轻重:李莲英对太后心细如丝,崔玉贵对太后忠心耿耿,两人都深得太后的信任和宠爱,太后爱称他们为小英子、小贵子!
举朝内外,宫中府中,无人不对他们二人心存畏惧。
李莲英的爷爷、奶奶就是在连阴雨天,饿死在路边的。他们留下一个男孩,刚刚十余岁,名叫李玉,小名铁蛋子,这就是他的父亲。李玉由同宗叔叔李柱老两口收养,娶能干的曹氏为妻,一连生了五个儿子。老大有点傻气,能干活;老二鬼机伶,小名就叫机灵,这就是李莲英。
李莲英的叔伯姑母嫁给崔玉贵的堂兄,李应称崔玉贵为表叔。
李莲英7岁时就上学,对老师很殷勤,很得老师的喜爱。他爱学习,能通读和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还喜欢写字画画,从小就很有心计。不久,李柱被同宗的人挤出家门,背井离乡,来到北京。
曹氏的堂兄在前门外珠市口大街路西,有一个皮货庄,他帮助李玉也成立了一个熟皮子作坊,收生皮子,熟好之后再卖给皮货庄。从生皮子到熟皮子,要经过很多手续,最重要的一道就是用硝来揉。硝有毒,气味大,辣眼,腐手,呛人。揉皮子、捞皮子等等都要力气大才行,每天都是一身脏臭。这是这个行当之中,最低贱、最辛苦的活儿。后来,李玉在西直门外堂子胡同开了一个正式作坊,立了一个牌子,上书:永德堂李皮作坊。
李莲英一直在这样的作坊中干活,人称皮硝李。
李莲英一生机伶,他想出人头地,自愿请求净身入宫。他的母亲曹氏听后浑身颤抖,但最后拗不过,只好求到了河间的沈姓太监,转求到小刀刘门下,净身、入宫。
李莲英说:我是八岁净身,九岁入宫,是随小刀刘的进纳名下进来的。临离家的那一天夜里,老母抽抽噎噎地一夜哭个不停,我爸爸拉着排子车,妈妈追着车子,送我到西直门门脸,最后,给我兜里放两个煮鸡蛋。
李莲英兄弟五人:李国泰、李英泰、李宝泰、李升泰、李世泰。
老二李英泰,进宫后改名为李莲英,并把小名机灵倒过来,谐音灵杰,作为他的字。他早年在白云观入了道,道号乐元。
他过继了老四的二子,叫李德福。他还有两个妹妹,大的稳重,小的乖巧,因李莲英得太后的喜爱,他的小妹也得以入宫侍候太后,并嫁给了内务府郎中白来增。
李莲英的家人、身边的人,无人不佩服他,称赞他。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善解人意,心细如丝。
真心宠爱
西太后自从李莲英进入她的生活之后,再也离不开他了:一是他的梳头手艺是第一流的,也是京师之中的第一人;二是他的机伶过人、体贴入微,无人能比。
光绪十四年,西太后钦命七王爷视察北洋海军,李莲英为副使——太监任钦差大臣,这恐怕是大清历史上的第一次,更何况是视察军队。但一生谨慎的李莲英,将太后赏赐的二品顶戴换成了清制规定的四品,不住特地为他预备的钦差副使船舍,不和任何官员接触,白天只站在七王爷身边侍候,恭敬地侍候七王爷和大臣李鸿章,晚上还要侍候七王爷洗脚。他这样,感动得七王爷连连摆手。
一趟差事回来,七王爷、李鸿章争相向太后夸奖李莲英。
西太后乐不可支,喜滋滋地说:没白心疼他!
西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年岁上两人相差13岁,生日则是晚7天。
光绪十四年,李莲英钦差回京,完满地完成了任务,太后十分高兴。太后过了生日之后,就记着给心疼的李莲英过40岁生日。她特地赏赐御膳:让寿膳房预备,多少桌子都行。但李莲英只请了一桌老太监、同辈好友和几个徒弟,悄悄地过了这个重要的生日。
李莲英的乖巧和太后的宠爱,从一次赏鸟活动中可见一斑。
这是一个漫长的夏天,李莲英带着一个小太监,担两笼子鸟,来供太后赏玩。
这鸟名叫蓝靛,是鸟类之中最灵巧、也是最爱叫的一种。担鸟的时候,鸟笼子上要用布罩好,以免鸟乱动乱飞,保持鸟的精神。到达以后,把罩布拿开,鸟就开始叫了:学说学唱,学蝈蝈叫,学纺织娘叫,学油葫芦叫,学什么像什么。这种鸟还有一种本事,就是别的鸟在太阳下山以后两眼迷糊,没有精神,唯独这种鸟,黄昏和夜晚也都精神十足,又称为叫灯花鸟。
旗下达官贵族爱养这种鸟,特别是腰缠万贯的内务府高官们喜爱这种鸟,不仅因为这种鸟好玩,还因为它也是身份、身价的标志之一:只说一项,这种鸟在大叫的时候,要喝饱比黄金还贵的燕窝汤,谁人能够供得起?
西太后得宠的女官何荣儿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
竹子骨头,带节对缝的一对京笼,淡**,透着雅气。大白刷的底布,三道架,架底下雪白透青的粪兜肚。笼子边,带一枝极精致的四寸长铲粪的象牙铲子,看着就干净利落。
再看鸟,粉眉亮姹,九道蓝,葫芦纹,一对翅膀上有鲜明的膀花——眼上边的白毛叫眉,眼下边的白毛叫姹;鸟的胸脯下边,有九道蓝色,称为九道蓝;蓝色中,有葫芦形状的纹饰,叫葫芦纹;鸟的翅膀上,有圆有黄点,称为膀花。鸟的年龄,就是通过膀花来鉴别,一年的新鸟,有膀花,爱叫,一年以后,膀花就没了,不爱叫。
老太后是非常识货的,用眼一溜,就知道是奇货,笑逐颜开。
这是一对十全十美的新鸟,不知道从几千几万只鸟中才能选出这两只来,真是奇绝了!
西太后舒适地靠在矮榻的椅枕上,细听着鸟叫。两只鸟,好像是竟赛一样,你一段我一段地唱。
一会儿后,侍女小娟子、小翠儿来了,双脚跪安,对老太后说:启禀老祖宗,我们请李总管给看着猫。
这是太后喜爱的侍女,借题撒娇。太后慈祥地笑了,知道这两个丫头,在给李大总管出难题。
李莲英这个人,很知趣,无论在储秀宫,还是在乐寿堂,从来不使威风。
李莲英经常对太后身边的侍女说:你们是老太后的人,受老太后的教导,都是通情知礼的。不用说是你们,就是老太后后屋里、院里的一只狗、一只猫、一棵草、一棵树,也都应该受到尊重。
太后的屋里,真有两只猫,缅甸的,纯白色,鼻子、眼睛、嘴都挤在一起,扁扁的脸,对着人时,眼和嘴乱动,非常滑稽,老太后一见到它们,就会开心大笑,爱称它们为大白、二白。
这个时候,爱捉鸟的猫看见了这两笼子的鸟,立即两眼放光,兴奋起来。
李莲英听小娟子、小翠儿如此一说,赶紧请跪安:启禀老佛爷,奴才可没这个本事!
西太后疼爱地看一眼李莲英,微笑着说:娟子、翠儿,看好大白、二白,回头我有赏。
娟子、小翠,赶紧过来谢赏。
太后对李莲英说:大总管,你传话叫寿膳房,送些甜碗子来,赏给你们吃!
李莲英赶紧跪下,替大家谢恩,紧跟着说:老佛爷,您老人家千万别这样叫奴才,奴才担当不起!
东太后去世后,西太后宠爱李莲英无所顾忌,李莲英细心侍候太后,也更加无所忌惮。他由梳头房太监升任内务府大总管,总揽后宫一切事务,权倾朝野,太后之下任何人都对他敬仰有加。
西太后看戏,让李莲英并坐,共赏*戏,一同欢笑。
进膳,凡是好吃的、稀有的和李莲英爱吃的,她都要给他留着。
西太后喜爱之物,都爱赏赐给这位令她安逸舒适的大总管,她也就可以清心养心,美容养颜了。
西太后说:有了李莲英,如同有了依靠,就可以安心睡觉了。
据说,西太后赏赐给李莲英的珍宝财物,不计其数,其中,有七大捧盒是最为珍贵的。
西太后去世后,李莲英将这七大捧盒珍宝,进献给隆裕太后。
李莲英对隆裕太后说:这是皇家的东西,不应该流入到民间,奴才我小心谨慎地替皇家保存了几十年,现在年老体衰,乞求离开宫廷,所有这些宝物,奉还给主子。
隆裕太后十分感动,西太后去世以后,隆裕太后对李莲英也一直宠爱不衰。直到李莲英去世,隆裕太后按照大臣的礼恤,赏赐丧葬费银2000两。
心动
西太后是位十分敏感的人,对许多东西,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细致的感觉和敏锐的感知,而这些又是能够让她这位独特的女人怦然心动的——尽管能够让她心动的东西不多,但对于喜好男女私情的太后来说,美色就是能够让她心动的事情之一。
喜爱花的人,往往比较敏感和敏锐,也容易感动和心动,西太后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作为一个精通权术的政治家,她更加懂得掩饰自己,更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更加能够掩盖自己的神情。
敏感的人往往很生动,易于心动的人也会在心情愉悦中容光焕发。
西太后是位敏感的人,也是一位对于自己心爱之物、心仪之人易于心动的女人,她最大的特长之一就是时时刻刻善于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处于精神松驰、心情愉快的情绪之中,所以,在侍从、大臣和皇帝、后妃甚至于在外交大臣及其夫人们的眼中,她总是那样生动,那样容光焕发。
西太后爱花,爱花的清香、花的娇艳、花的柔媚和花的千姿百态,对于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她生活的寝宫中的摆设通常是常年不变的,但花却要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经常更换。她喜欢的花,通常是淡淡的颜色,幽幽的清香,润物细无声的雅致。
她的小名叫兰儿,她一生之中,最爱的花就是兰花:她的卧室床头每年都要摆上淡淡幽香沁人心脾的兰花,她喜爱穿杏**绸精绣兰桂齐芳的衬衣,吃饭喜欢用雕刻、彩绘兰花纹饰的筷子和月白灵竹梅兰闪缎怀裆(餐巾)等等。
她的东屋静室,常年摆放着一大盆郁郁葱葱的南天竹,她的寝宫外面廊沿下摆两盆鲜活生动的海棠和黄灿灿金色的连翘。
西太后较喜爱的,让她心动的,也是让她魂牵梦萦的花,就是玉、堂、春、富贵
女官何荣儿回忆说:
老太后有个习惯,只要清早有雾,就决不往湖边上溜,说雾里有浊气,闻着不舒服。溜弯的范围,就限定在游廊的北边。
夏天的颐和园,湖面上水气加雾气,常是迷朦朦的,所以,我们也时常围着乐寿堂转。
一天,老太后看到一棵玉兰说:这还是乾隆爷给后代留下的,乾隆爷的福泽,一直绵延到现在。那时,玉兰很多,这一片几乎有几十株,培育得也好。初春花一开,谐趣园都能闻到花香,当时,被称为玉香海。后来,乾隆爷晏驾了,花也跟着走了。以后,我们修乐寿堂的时候,要先把玉兰保护起来,然后再盖宫殿。这也算是思念列祖列宗的一点心意了。
以后,从极乐寺移来西府海棠。咸丰皇帝最喜爱的是海棠,和乾隆皇帝一样,他是一位才思敏捷的皇帝,能诗善赋,常说自己是翰林天子。
西太后自语似地说:每当春雨过后,(咸丰)皇帝常对红艳的海棠,流连不舍。现在,把海棠移来,花繁叶茂,也算是我的安慰了。
再后来,宫人们把迎春、牡丹也移来了,合缀成:玉(玉兰)、堂(海棠)、春(迎春)、富贵(牡丹)。
太后的隐私
容易心动的人,也是性情中人,多愁善感。性情中人对于美色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爱。喜爱多了,喜爱深了,害怕失去了,恐惧容颜老了,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就会感慨良多,就会多愁善感。
西太后是位性情中人,也是一位好美色的女人,一生爱看*戏,听*剧,敢爱敢恨。她大权在握,把个女皇大大的朕字写到了天上,把她自己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这种性情,快活了自己,愉悦了自己,却把痛苦之剑插在了别人的心上: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她的儿子同治皇帝和儿媳妇阿鲁特皇后。
同治大婚前夕,清宫进行了复杂的选后活动,最后于同治十年冬天,选中了两位: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和凤秀之女富察氏。
崇绮的女儿19岁,因为她是咸丰皇帝遗命八大辅臣之一、后被处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西太后不想让她做皇后,拟选14岁的凤秀之女。
西太后与东太后商量,没想到,东太后说:崇绮之女阿鲁特氏端庄,为人谨慎沉默,德性最好,很配中宫。
西太后心里不乐意,但表面说:凤女虽然年轻,却很贤淑。
东太后一点也不让步,平静地说:凤女太轻佻,不宜选为皇后,只能当个贵人。
崇绮女阿鲁特氏册立为皇后,凤女富察氏册立为慧妃。
皇帝大婚,意味着成人,可以亲政了。在东太后建议下,两宫太后撒帘,归政于皇帝。
皇后知书达礼,气度非凡,为人端庄,从无轻浮之态,皇帝很敬重她,也很爱她,两人十分恩爱。
西太后有些恼恨,但她放在心里,等待时机。
西太后爱听戏,经常把外城戏班,召进宫里。婆婆看戏,照例儿媳妇要陪同。谁承想,身为婆婆的西太后,偏偏爱看*戏,听*剧,全是些通奸犯*、男欢女爱之作。
熟读诗书的儿媳妇阿鲁特皇后,每次都是弄得面红耳赤,实在看不下去就低下头。
津津有味的西太后看着皇后,淡淡地说:这戏演得好,这么好看的戏,你怎么不看?
皇后红着脸,小声地说:戏*秽到这种地步,怎么看?
西太后冷冷地看着她,不说话。皇后心中恐惧,低下了头。这时,进来的皇帝看到了这一切,也不说话,也低下了头。
西太后一再干预,同治皇帝无法与心爱的皇后恩爱,也无法在一起过上平静的生活。皇帝无法与皇后亲热,也绝不与母后喜爱的慧妃同房,更是拒绝与其她的嫔妃们欢爱。于是,痛苦不堪的皇帝,就在太监周道英的陪同下,出宫寻乐,到南城喝花酒嫖妓去了。每天几乎一直不离左右的,就是两位风月场中的高手:载澄、王庆祺。
恭亲王的儿子载澄,曾在弘德殿陪伴同治读书。他是一位纨裤子弟,更是一位花花公子,一生把性命看得很轻,喜欢纵酒寻乐:常寻好酒,有酒必醉,醉后发兴,到处寻找春药寻欢作乐。
王庆祺是翰林院侍读,不侍读圣贤书,专与皇帝切磋风月,共赏春宫图。
同治皇帝寻花问柳,结果,得了花柳病,一命呜呼,终年19岁。
民间送一幅对联:不爱家鸡爱野鹜,可怜天子出天花。
皇帝死了,西太后折磨皇后,嘲笑她:皇帝去了,你还想当太后?
皇后感到绝望,想吞金自尽,但被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皇后绝食,最后猝死于西太后发迹的储秀宫,时年22岁。
皇帝死了,皇后死了,东太后死了,西太后为所欲为。
从史书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那些手握重权,或者说时机成熟的宫中女人们,特别是那些女皇、太后、皇后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爱男色。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一位纵情寻欢的太后,在秦始皇之外,公然生下了两个私生子。
汉高祖皇后吕氏,一生淡泊,尊为太后之后,大权在握,不甘寂寞,老当益壮,将朝中大臣中的美男以及他们的儿子们全都收罗在她的石榴下。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选派近侍四出,搜罗京师的美男子,神秘的黑箱车,出入在大街小巷,许多美男子也从此神秘地失踪。
高寿达82岁的女皇武则天,更是一位痴迷男色的尤物,一生都离不开美男子,直到去世,还有两位20多岁的男宠侍候在她身边。
西太后也不例外,有关她的私生活,不绝于各种史书。
在西太后的隐私生活之中,第一位就是太监安德海,第二位就是太监李莲英。
同治皇帝对于母亲与安德海的暧昧关系十分恼火,就找东太后倾诉。东太后认为,西太后如此*秽后宫,是武则天第二,清室不能容忍,他日九泉之下何颜以对咸丰皇帝?
西太后与安德海、李莲英的暧昧关系,较为可信。
还有一些史书,记载了西太后更为*荡、肆无忌惮的故事。
据说,西太后喜欢吃一种有特别口感的汤卧果,每天清晨,她总是让近侍带24两银子,到宫门口买四枚汤卧果,由金华饭店的伙计送入宫中。
金华饭店,有一位年轻的伙计,姓史,长得一表人才,仪容俊美,皮肤白晰,是人见人爱的美男子。
李莲英知道太后的喜好,与这位美男史氏交好,都混熟悉了,史氏就经常偷偷地跟随着李莲英到宫里来玩。
有一天,西太后游园,偶然间,发现李莲英身边,站着一个英俊美少年,她一时心中狂喜,但表面上依旧冷冷地问道:这是谁?
按照宫规,带外人进宫,犯了重罪,杀头、鞭责、充军,都是太后一句话。
李莲英在恭敬中很沉着,没有惧色,也不胆怯,从容不迫地叙述了史氏的来历和与自己的关系。
西太后面含春色,笑吟吟地吩咐:留下。
史氏被沐浴、更衣之后,送到了太后的身边,昼夜宣*。
有史书记载说:史氏与西太后日夜寻欢,终于有了身孕,满月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太后不敢公然养在宫中,就送到妹夫醇亲王家中收为亲生子养育,并将史氏杀死以灭口。这位醇亲王之子,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有史学家也推测:西太后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去世后,她不立同治皇帝的下一辈,反而立她自己妹夫之子、皇帝的弟弟,实属怪事。立子不立弟,这是继位的常规。西太后破坏宫制,违反常规,显然是因为妹夫之子乃是她之子。
清末学者文廷式著《闻尘偶记》,此书被认为是一部有相当史料价值的书籍。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清光绪八年(1882年)春天,琉璃厂一位卖古董的商人,姓白,经人介绍,结识了大总管李莲英。两人熟了之后,李莲英带白氏进入宫内,得幸于西太后,那一年,太后46岁。
大约在宫里呆了一个月的时间,白氏被放出了宫。
不久,西太后感到周身不适,让御医看视,方知已经怀孕。
东太后得知西太后怀孕,十分气愤,召来礼部大臣,寻问废后之事,想按祖制废除西太后。
礼部大臣们万分惶恐,跪在那里,颤颤兢兢地说:此事不可为,愿我太后明哲保身!
当夜,东太后猝死钟粹宫,享年45岁
提到慈禧,我们会想到什么?让李鸿章和列强签订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使得清政府一步步沦为列强口中的美食;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赶紧装上自己的行李仓皇逃跑,把重任交给别人;为了铲除自己不喜欢的人,不惜将珍妃推入井中;为了满足自己权利的欲望,不惜将妹妹的儿子给抢夺过来,成了自己的傀儡皇帝等等。
这些事迹给慈禧塑造了一个不好的人设,让我们觉得慈禧就是一位为了权力、利益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通过这些,我们看不出慈禧身上存在的人性的闪光点,但其实慈禧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她是一位孝顺的女儿。因为不能去参加母亲的六十大寿而心生愧疚,遂写下一首致歉诗交给母亲,其中一句之间还广为流传。
慈禧不能亲自为母亲贺寿
慈禧的母亲在家中正忙着过六十大寿。然而慈禧深处宫中。我们都知道慈禧是一位大忙人,不仅要忙后宫之事,还要忙前朝的政事。所以慈禧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空出来为自己的母亲贺寿。
然而在这样重大的日子里,亲生女儿没法赶到现场,作为母亲的心里想必会有些失落。虽然从理性的角度能够理解慈禧,但是从感性的角度,慈禧之母富察氏在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其内心必定是会有所波动的。
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并且为了让母亲不会因为自己的誓约而受到影响。慈禧决定为母亲写下一首致歉诗。而这首诗也是慈禧仅存的一首。我们来看下慈禧写的是什么内容。
慈禧为表歉意写下“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佳句
慈禧写到: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看门见山,直接表明父母和自己之间的情感。这开头的第一句话“爹妈情最真”,看似直白不加修饰,其实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慈禧十几岁入宫,参与了深宫之中的权力角逐,慈禧从刚入宫时的兰贵人长成了临朝称制的太后。这深宫中的套路,她已经摸得一清二楚,所以她明白在这世界上只有父母对自己是最为真切的。
慈禧深知父母将自己视若珍宝,明白父母的一切劳苦用心。然而在生活中她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和父母闹别扭,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呵护,甚至是误会父母。慈禧对此深感歉意,所以在这首诗上进行自我忏悔。并且在最后一句道出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这句话是这样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这句话常常会为人所引用。成为人们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无偿奉献之情。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慈禧不同的一面。在父母的面前,慈禧仍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国家和权势让她身兼重任,只有在父母面前才可以表露自己的心声。
往常慈禧给人的形象——争名夺利,倾心朝政。然而这首诗让我们看打了一个孝顺的慈禧。
我国古代,父亲是一家之主,掌管着家中一切事物。这个小故事,就是在清朝,有一个不孝顺的儿子,他颠覆了这种道德规范,使他的父亲气得自杀!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故事的主人公:清朝末年,陕西有个叫孙多琪的小官。
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被迫逃出紫禁城,西逃至西安。(年轻的慈禧太后)
孙多琪为了博得慈禧同情,说自己的父亲已经死了慈禧太后西逃经过孙多琪的家乡。孙多琪是这个小县的县令,当他得知太后路过时,想方设法买通了慈禧身边的太监李莲英,孙多琪想亲自照顾慈禧吃喝,说不定可以升官发财呢。
一天,孙多琪在花园里浇花时遇到慈禧太后,皇太后顺口问孙多琪:
“ 你家中父母还健在吗?”
“我父亲去世了,家里只剩一位78岁的母亲。”孙多琪回答道。
事实上,孙多琪的家里还有他80岁的父亲,身体健康得很,但孙多琪隐瞒了慈禧。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慈禧太后的同情。
又有一天,皇太后身体不舒服,孙多琪给了她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对她说:
“这是我老母亲自为太后煮的粥,太后不舒服,喝粥会更好。
慈禧听了很感动,觉得孙多琪真的很孝顺。于是,慈禧送给他老母亲一对金手镯和一对福寿字。
孙多琪父亲发现事情真相后,气得自杀了老母亲看到皇太后给她的奖赏时,感到非常自豪,她老一开心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孙多琪的老父亲。
孙多琪的父亲知道后,勃然大怒!这位老父亲顿时觉得他的儿子和妻子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自己形同虚设。老父亲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狠狠地骂了儿子孙多琪一顿:
“你为了博得太后的同情心,竟然说我死了!你叫我老脸去哪里放!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孙多琪以为父亲只是一时激动,并不怎么在意。但没想到的是,孙多琪的父亲竟然自杀了!
老父亲是一家之主,没想到自己儿子擅自做主,在慈禧太后面前将自己说“死了”。
慈禧在母亲70大寿的时候,为母亲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就是流传至今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太后是我国晚清时期实际的统治者,手里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她却由于自己的无知和愚昧,把大清逐渐带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也为无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传说中的慈禧心狠手辣,为了争权夺利,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同时她也是一个愚昧可笑,虚荣心极强的女人,跟她做对的人往往都不会有好下场,可阿谀奉承、拍她马屁的人经常能够连连升官,获得令人羡慕的好处。
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写下了一首充满感情的著名诗句,并且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传唱。可见人人厌恶的慈禧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起码她对自己的老母亲还是很孝顺的,这从她写的这首诗里,就能看出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来。那年慈禧母亲70大寿的时候,朝廷里的百官为了巴结慈禧,都准备了一份大大的贺礼,亲自送到了她母亲的府上,她的老母亲在家里大摆宴席,就等着慈禧回家祝寿了。
慈禧太后自从夺权垂帘听政之后,就一手把持了朝政大权,很多政务都需要亲自过问,所以她实际上是很忙的。而她母亲大寿这一天刚好有个外国使节前来拜访,为了不怠慢洋人,慈禧接见了这位外国使者,但却要错过母亲大寿的酒席,不能亲自回家给老母亲拜寿。因此她就让李莲英带了很多礼物,拿着自己的一封信回家给老母亲拜寿,在这封信里慈禧写了一首诗给老母亲:世间爹妈情最深,泪血融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传出去之后,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仍然不时被人提起。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