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哪个皇帝的老婆?

老婆 0 53

武则天是哪个皇帝的老婆?,第1张

武则天是哪个皇帝的老婆?
导读:       武媚娘(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大统一封建王朝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唐中宗李显(656~710年)少帝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号“少帝”或者“殇帝”。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其父为唐高宗

       武媚娘(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大统一封建王朝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唐中宗李显(656~710年)

少帝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号“少帝”或者“殇帝”。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712年~756年在位,是睿宗李旦第三儿子,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

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唐代宗长子。

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805-820在位,是唐顺宗长子。

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长子。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

唐武宗本名李瀍(chán)(814-846)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是唐宣宗的长子。

唐僖宗李儇(xuān)(862年~888年),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

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

请采纳~

“老师,鲜花应送给李凤巧。她经常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擦窗子、抹玻璃,还------”

“老师,鲜花应送给李茂才。她一直帮二年级的小同学生炉子,还帮他们经常作数学游戏呢”

“老师,我认为鲜花应送给李恒。李文杰病了,是李恒主动送他回家看病的。”

“老师,------”

喧腾的声音激情地从我们四年级二班教室飞出。主题班会《鲜花送给谁》正在进行着:张张欢笑的脸荡漾着幸福,句句恳切的话语传递着内心的激动。中华美德、和谐校园,积淀着我们的修养。如果你信步登楼,一条条、一行行名言警句就会情不自禁地跃入你的眼帘,荡涤着你的心扉。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只要真诚付出,美丽无处不在。”

------

我们品味着,欣赏者,是智者与我们对话,是春风拂绿着我们的校园。文明之花、礼仪之花竞相绽放。助人为乐、关心集体,好人好事,硕果累累。

小同学尊称大哥哥、大姐姐,大哥哥、大姐姐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大哥哥、大姐姐给小弟弟、小妹妹的饮水机换水,小弟弟、小妹妹天真地给大哥哥、大姐姐讲故事。

我们四年级二班也不甘示弱,人人做好事,个个有心人。桌长、凳长、笤帚长,窗长、花长和门长,还有字长、词长、黑板长。真可是八仙过海显神通,和谐乐章遍地生。

  杨老是本次感动人物评选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第一个上台领奖的人。怕迟到影响了颁奖典礼,杨养正老人下午1时30分就催促家人快出门。结果,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会场。

  刚迈进会场大门,两名小学生就认出了杨老,立刻跑到他面前立正站好、行队礼,恭敬地喊了一声:“杨爷爷,您好!”接着,将杨老围在中间拍照留念。

  随后,这位明星级“抗战八百壮士”不断被人认出,不断有人过来与他握手合影。重庆市警备司令部大校敬佩地向杨老敬礼,说:“现在是个好年代,以后您老还有好日子要过。”一席话说得杨老开怀大笑。

  发言时,他攥紧拳头,激昂地唱起了《八百壮士》歌:“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现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直伴随着歌声直到结束。

  周书平:养女献花感父恩

  颁奖词:因胸怀一颗博爱之心,并不富有的他将弃婴揽入怀中。那些没有父母的弃儿因为他才感受到人世的温暖。许多年过去了,贫穷依旧他的爱心依旧。在未来艰难的行走中,他会获得常人无法体会的幸福,因为他是好人。

  周书平作了一中午思想工作,反复承诺只是出去一会儿,晚饭前一定回家,陪孩子们吃饭。但临出门,最黏人的大女儿周小涵祭出一哭二闹法宝,还是不依不饶跟了来。

  跟来的还有成都电视台记者。他们正在他家采访,跟踪这个“超级爸爸”的日常生活。

  为上台领奖,周书平穿上了走人户时才穿的浅色上衣,头发也刚理过,看上去很精神。不过,话很少,几乎到了局促的程度———他又“晕”镜头了。

  此时,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周小涵被带着四处参观去了。周书平一个人坐在那里,有些手足无措。他不停向后张望,想把女儿叫回自己身边。

  不过周小涵显然另有打算。本来她只是习惯性撵路,对爸爸到哪儿、做什么都不“感冒”。不过,看到现场一束束鲜花后,她兴趣来了。

  “这是干什么的?”她主动问。

  得知老爸要像幼儿园的先进小朋友那样上台领奖,记者还要上台献花后,她不乐意了。“我要给爸爸献花,让我去嘛……”牛皮糖般地扭。

  她的缠人功夫之高,连周书平都搞不定,何况记者乎。于是,不敢等到她哭,记者乖乖投降,拱手出让献花权。

  周小涵如愿以偿。献花时,她居然说出句“谢谢爸爸”,感动得周书平一愣一愣的。

  奖金,周书平打算用来给孩子们添置玩具。而花,一定要带回家献给老婆。“她比我不容易。”

  刘念友:赶夜路回乡教书

  颁奖词:千疮百孔的凉席、劳保棉衣、白开水泡饭和咸菜,见证了他贫穷的物质生活。但他的精神无比富有,像大山里燃烧的一块煤,久久温暖他人。

  为参加此次颁奖典礼,刘念友连赶了两天夜路。“开县离重庆太远了,晚上赶路可以少耽搁点孩子们的课程。”

  本来学校已为他找好了代课老师,但他还是坚持上完了27日下午的课程。放学后,他急匆匆赶到县城坐上到重庆的末班车,到达时已是昨日凌晨1点过。

  昨下午6时,颁奖典礼结束一结束,他便匆匆坐上了回开县的汽车。此时天色已暗,飘着寒雨,记者再三劝他次日动身,但他坚持要连夜赶回:“我不能再耽搁一天了。”握着沉甸甸的奖杯,刘念友连说惭愧。

  颁奖典礼上,刘念友的女儿刘久芳也来到现场,当看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亲自为父亲颁奖时,她的眼睛湿润了。“何部长颁的这个奖杯,让我想起晚报刊登的爸爸那张满脸煤灰的照片。”

  黄永明:一月内两上奖台

  颁奖词:一个言语不多的普通农民,讲不出更多的道理,他也从来没想到要去当英雄。因为,谁也不愿选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但他却在最危险的时刻,用最本能的行为,向我们彰显了最伟大的人性之爱。

  黄永明和妻子张正芳早早来到颁奖现场。这是他一月内第二次走上领奖台。

  “我不怨他了,他心里比我更痛苦。”看到大屏幕上丈夫的照片,张正芳擦着眼泪说,“他一直都是个善良的人。如果还有机会,他还会这么做。”虽然每次看到别家娃娃就会想起女儿和孙女的笑脸,心里像刀绞般难受,但张正芳承认:丈夫的选择是对的,只怪山洪太无情。

  “只要四个娃娃长大后考上大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就安心了。”他称。

  兰培丽:平静谦逊令人敬

  颁奖词:她用行动向人们昭示:救死扶伤不仅仅在病房。她无需时时背诵希波克拉底誓言,在冲向汽车的那一瞬间,她心底深处最本质的东西完全展现:医生医术的高低只是本事,而博大的爱心,才是这个称号的全部!

  自从在汽车前抢回一条幼小生命后,兰培丽医生原本平静的生活就被打乱了。但她那静若止水的心境和善良谦逊的本色,却并未因周围的喧嚣和荣誉的光环而改变。因此在颁奖典礼上,她一如既往地平静。

  一步入会场,兰医生便找个角落静静坐下,似乎这场热闹与她这位真正的主角无关。当记者问及其身体状况时,她才说,现在常感到后腰疼痛,有时即使站直身体也有痛感。

  据了解,兰医生工作一直很忙碌,即便参加颁奖典礼也只请了半天假。“每次查房,时间久了就挺不住。医院给了我特权,准我随时坐下休息。”她笑着说。

  领奖时她谦虚地说,换作别人,也一定会像她那样做。

  获奖时他们这样说

  杨养正: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八百壮士歌》

  兰培丽:

  能有机会站在这里,真的很荣幸。我一直觉得做了件很平常的事,但广大市民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我会努力珍惜。

  刘念友:

  我是普通的小学教师,爱学生是我的职业和道德。你们的关怀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感到惭愧,我还做得不够。

  黄永明:

  我把邻家4个小孩救出来,发现自己的女儿和孙女被水冲走了,我哭得像发疯一样,哭也哭不出来……

  周书平:

  我没有什么想法。娃娃是祖国的未来,我是个庶民百姓,要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把他们养大,成为利国利民的残疾人。

  刘本玲:为晚报送上锦旗

  颁奖词:她像一朵永远朝着太阳的向日葵,用坚强和乐观向世人展示生命的价值。她不去考虑生命是否正进入倒计时,只是勇敢地活下去,哪怕拖着病疾的身体去打工,也要向世人证明:活下去,就是对生命的敬重!

  “先别让你们报社看到了。”离颁奖时间还有1小时,打工为自己挣救命钱的白血病少女刘本玲的母亲孙述菊早早来到现场。

  孙述菊激动地告诉记者,去年4月,患白血病的本玲只身来到重庆打工,为自己挣医药费。期间,包括晚报在内的媒体多次给予其帮助,一下子让她成了新闻人物。

  3天前,本玲住进重医附二院层流病房,等待接受骨髓移植。更令一家人没想到的是,本玲竟被评选上了“感动重庆十大市民”……这一幕幕情景令孙母感激涕零。

  由于本玲即将实施骨髓移植术,目前正在做化疗,于是母亲只好代女儿来领这份特殊的奖品。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感谢晚报对本玲的关心,有了你们的关心,才有她的今天。”当孙述菊走上领奖台时,展开了一面醒目的锦旗:媒体传千里,真情送万家。

  顿时,掌声雷动。

  李恒太:双亲千里寻遗体

  颁奖词:他来自遥远的白山黑水,在他求学的另一个故乡,他甚至没来得及细读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青春却永远凝固在21岁。他由此获得永生: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他用生命诠释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最新内涵。

  李恒太的母亲崔成莲登上领奖台时,已泣不成声。这次他们夫妻来重庆,也为一偿他们的心愿———亲自寻找儿子的遗体。

  颁奖典礼上的李家夫妇苍老了许多,话很少,一个劲地抹眼泪。崔成莲的眼睛红肿,声音嘶哑。李父李明德戴着一顶帽子。因为思儿,他的头发近段时间大把大把脱落。

  他们比预计时间提早一天搭上南下火车,颠簸了20多个小时来到重庆。“我天天梦见儿子在水中哭,可惨了。”崔成莲说起儿子眼泪直往下掉。

  26日晚上抵渝后,他们次日早上7点就跑到唐家沱水上派出所。可水上打捞队人员告诉他们,一直没打捞到相似的遗体。失望之余,他们决定亲自寻找。

  “儿啊,你在哪里?你快回来吧!”崔成莲在雇来的船上留着泪,一遍遍地呼喊着儿子的名字,希望奇迹能够出现。冰冷的雨水打在他们身上,但始终淋不灭他们心中的一丝希望。

  崔成莲告诉记者,今天还将继续寻找儿子的遗体,“我要找遍江边的每块石缝才罢休。”她说。

  孔琳:英雄父母互安慰

  颁奖词: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的行动源自他内心的品质。从人群中一跃面起时,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春天里,伴着从小熟悉的大江,他睡得十分安详。虽然江面上再也寻找不到他的身影,但他在我们心中永生!

  和以往一样,孔琳母亲钱彤玉因身体极度虚弱,不能到颁奖现场。父亲孔庆岳提前1小时只身到达。

  在会场角落,孔父的眼光一直追随着本报一位摄影记者,不一会儿眼睛红了。“每当看见这些娃娃,我就想到孔琳……”说着说着,竟无语哽咽。

  典礼即将开始。主席台上的孔父左边正好是李恒太的母亲。看着李母双手支头流泪,孔父故作轻松地安慰李母:“自己身体要紧,儿子不想看到我们伤心。”李母愣了一下,立即起身紧紧握住了孔父的手:“谢谢,上万市民被我儿子感动,我真高兴。”她反过来开导孔父,要忘却儿子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尽量回避和儿子有关的一切,让时间来慢慢冲淡悲痛。

  胡可信:助威团到场喝彩

  颁奖词:一个用笔为生命续航的天才少年,他旺盛的活力足见这方水土本身的魅力。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毕竟蓬勃地燃烧过,创造了一个残疾人最华丽的奇迹。他虽然没有健全的肢体,但由于他的奋斗,使他在天堂里也有歌声陪伴。

  瘫痪天才少年胡可信的助威团,成为颁奖典礼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孩子真是不容易,没哪个人能比得上他。”说起胡可信,市经委李桦女士一脸佩服。十几年前,胡可信瘫痪在床,疼痛难忍。身为人母的她动了恻隐之心,抽空去照顾胡可信。“他用超出平常人的毅力,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奇迹。”

  助威团中还有4名小学生。“我们要向他学习。”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四(二)班徐谭楚民看着即将出版的《生命之光》稿本称,他看过学校举办的胡可信作品展后,觉得胡哥哥就像中国的霍金,“他们都在残疾后不向厄运低头,积极乐观地去为生命争取机会。”

  获奖时他们这样说

  刘本玲母亲:我要感谢所有的好心人。我女儿正在化疗,她手术后要争取考上大学,报答大家。

  刘君洪父亲:我今天带着他的遗像来,就是觉得我这个当爸爸的不如他,这个奖要让他亲自来拿。

  李恒太母亲:恒太牺牲后,我们从辽宁来重庆。这里的领导和市民都很好,我太感谢……反正我已说不出话来了,我只有鞠躬。

  孔琳父亲:我坚持不和孔琳救出的两个学生见面,是因为不想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我的儿子献身了,就要认他救出的学生当干儿子———其实没这个必要,我的老年生活有组织和社会保障。”

  胡可信父亲:感动重庆十大市民评选和重庆争光奖交相辉映,其价值不亚于年产几十万辆汽车摩托车,这就是重庆的文化竞争力。

  刘君洪:父亲抱遗像领奖

  颁奖词:那一天,天很热,围观者很冷。数十人中竟无一人援手!但这个来自大山深处未受污染的少年毅然冲了上去,青春的梦想从此终结。但他的果敢告诉日渐冷漠的人们:你们真的需要英雄用血来唤醒啊,哪怕英雄只有18岁!

  刘君洪的父母提前进入颁奖典礼会场,找了一个角落坐下,目不转睛地看着会场左前方的银幕。

  银幕上,不停滚动出现十大感动人物图像,其中包括刘君洪。刘母程金玉一边流泪,一边埋头用座位上的纸笔写着:“君洪,你知道不?你被评为全市十大感动人物了,爸爸妈妈代表你正在参加颁奖典礼呢……洪儿,我老是想起中秋节我们最后一次分手时,你站在站台上,挥手送我去广东打工的情形。”

  当主持人念到刘君洪的名字时,刘父刘国成抱着儿子遗像上台领奖,刘母顿时情感喷涌,禁不住在台下失声大哭起来。现场所有人员的目光一下集中到刘母身上。几名女士见状,赶紧上前扶住刘母,边劝边不停陪着掉泪。一时,会场一片沉寂。

  “我回去后,一定支持君洪的爸爸搞好教育工作。”颁奖典礼结束后,刘母说,儿子走了,泪也流得差不多了,活着的人不能老是停留在悲伤中。她要用儿子的英勇精神,好好建设家园,不让丈夫为家操心,一心一意教书育人。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唐朝的皇帝,其实,唐朝经历繁荣期后迎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后来,唐宪宗在位期间,又是制造了一个小小的盛世,为此,唐宪宗也被称作是小玄宗。不过,唐宪宗的下一任儿子也就没那么认真了,唐穆宗是唐宪宗的儿子,在位期间,据说只贪图享乐不理朝政,那么,唐穆宗真的是这样的吗?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唐穆宗李恒位居储君期间的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也就烟消云散了。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贬斥。正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821)——四年(824)唐穆宗李恒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唐穆宗以前的唐朝诸帝多能将皇位传给儿子,高宗(武则天)还有二子(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亲宪宗另外也还有一个儿子(第十三子)做了皇帝,即宣宗。唐穆宗以后的唐懿宗,有第五子即位为唐僖宗,第七子即位为唐昭宗。此前,唐睿宗的儿子当中,一位受命登基(玄宗),一位追认为帝(让皇帝李宪),三位获赠太子,已被旧史盛赞为天与之报,福流无穷。但唐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每个儿子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后有三个皇后和他配享太庙,这在唐朝历史上也属罕见。穆宗于长庆四年(824)正月死时,刚刚30岁,相对于他之前的唐朝皇帝来说,可谓最短寿的一位。这些情况透露出,在穆宗君临天下时,唐朝的皇位继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变得毫无保障。所有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们,穆宗时期的宫廷局势已经难以用常规来审视了。

穆宗出生前,其父宪宗已经有了长子李宁和次子李恽。排行老三的穆宗,却有一个势力强大的母亲,那就是宪宗为广陵王时于贞元九年(793)娶的妃子郭氏——对唐室有再造功绩的尚父郭子仪的孙女。长子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次子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在这一情况下,究竟是选择哪一位皇子,宪宗一直没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后,到元和四年(809)三月,宪宗心中渐渐地向长子倾斜了。此时的李宁已经17岁,平素喜欢读书,举止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于是在大臣李绛建议早立储君以杜绝奸人窥伺觊觎之心时,他宣布了立长子为嗣君的决定。这次册立很费了一些波折,本来应该在春天举行的册立仪式,由于连续遭遇大雨,使时间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这期间有多少来自穆宗母亲郭氏的阻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无奈。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刚刚做了两年太子的李宁竟然在19岁的时候一病而死。宪宗悲痛欲绝,出乎意料地为他废朝13日,并特别制订了一套丧礼,加谥为惠昭。李宁的死,使宪宗不得不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此时,宫廷内外几乎都建议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则建议应当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恽。宪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立三子宥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徒无奈何,只好请翰林学士崔群代次子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于元和七年(812)七月下诏立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十月,举行了册立大典。

其实宪宗心里对这位太子并不满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的经营。宪宗这次立储事件,为穆宗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祸根,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患。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元和八年(813)十月,在刚刚册立新太子整一年的时候,拥立太子的朝廷官员又上表请求宪宗立郭氏为皇后。自玄宗以后,后宫活着被立为皇后的只有肃宗的张皇后,那是因为她在平叛的特殊时期有特殊的功劳,宪宗将郭氏册立为贵妃已经是后宫最尊贵的角色,宪宗以种种借口拒绝了此番动议。此事以后,郭贵妃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包括宦官中的厉害角色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以及王守澄等人,他们暗中和吐突承璀等较量。

元和十四年底,宪宗因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药身体恶化,吐突承璀也就加紧了改立李恽的谋划。太子李恒十分紧张,曾经问计于他的舅舅郭钊,时为司农卿的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要考虑其他的事。这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宪宗死了。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被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唐穆宗位居储君期间的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也就烟消云散了。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贬斥。正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唐穆宗即位后,没有忘记把犯有自己名讳的地名等统统改掉。像恒岳(恒山)改为镇岳,恒州改为镇州,定州的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就这样,唐朝的又一代新君登基了。

唐穆宗李恒唐穆宗即位时已26岁。对于壮年登基的皇帝来说,如果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这正是一个使人钦慕的年龄,太宗就是29岁登基,玄宗则是28岁。如果想饱食终日、游乐享受,那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时候。穆宗没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

尚在朝廷上为宪宗治丧期间,穆宗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当元和十五年(820)五月宪宗葬于景陵以后,他越发显得没有节制。很快,他就带着亲信随从狩猎取乐去了。到六月,皇太后郭氏移居南内兴庆宫,穆宗就率领六宫侍从在兴庆宫大摆宴筵。酒宴结束后,他又回幸神策右军,对亲信中尉和将领大加颁赐。鎏金刻人马狩猎杯从这天起,穆宗每三日来神策左右军一次,同时驾临宸晖门、九仙门等处,目的是为了观赏角抵、杂戏等表演。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他异想天开地制订了一套庆祝仪式,只是因为一些大臣提出自古以来还没有这样的做法,才算作罢。他在宫里大兴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宝庆殿等。宫苑内修假山倒塌,一次就有七位工人被压死。当永安殿新修成的时候,他在那里观百戏,极欢尽兴。在永安殿,穆宗还与中宫贵主设密宴以取乐,连他的嫔妃都参加。除此之外,他还用重金整修装饰京城内的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院,甚至还特意邀请了吐蕃使者前往观看。

到了八月,唐穆宗又到宫中鱼藻池,征发神策军二千人将宪宗时期早已淤积的水面加以疏浚,九月初二池水开通后,他就在鱼藻宫大举宴会,观看宫人乘船竞渡。由于时间临近九九重阳,穆宗又想大宴群臣。担任拾遗的李珏等人上疏劝谏,认为:陛下刚刚登临大宝,年号尚且未改,宪宗皇帝园陵尚新,如果就这样在内廷大举宴会,恐怕不合适。穆宗根本不听。在重阳节那天,还特意把他的舅舅郭钊兄弟、朝廷贵戚、公主驸马等都召集到宣和殿饮酒高会。

十一月的一天,唐穆宗突然下诏:朕来日暂往华清宫,至落日时分当即归还。此时,正值西北少数民族引兵犯境,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将神策军4000人及八镇兵赴援,形势很是紧张,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等跪倒在延英殿门外切谏。穆宗竟然对大臣们说:朕已决定,不要再上疏烦我了。谏官再三劝谏也是无效。第二天一早,穆宗从大明宫的复道出城前往华清宫方向而去,随行的还有神策军左右中尉的仪仗以及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一直到天色很晚才还宫。

对于唐穆宗的宴乐过多,畋游无度,谏议大夫郑覃等人一起劝谏:现在边境吃紧,形势多变,如果前线有紧急军情奏报,不知道陛下在什么位置,又如何是好?另外,陛下经常与倡优戏子在一起狎昵,对他们毫无节制地大肆赏赐,这些都是百姓身上的血汗,没有功劳怎么可以乱加赏赐呢!穆宗看到这样的表章感觉很新鲜,就问宰相这都是些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唐穆宗就对郑覃等加以慰劳,还说当依卿言。穆宗的这一态度使宰相们高兴了一阵子,但实际上他对自己说过的话根本不当回事,转过身,唐穆宗依旧是我行我素。

唐穆宗甚至觉得,经常宴饮欢会,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一天,他在宫中麟德殿与大臣举行歌舞酒宴,就很兴奋地对给事中丁公著说:听说百官公卿在外面也经常欢宴,说明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感觉很安慰。丁公著却持不同的看法,他对穆宗说:凡事过了限度就不是好事了。前代的名士,遇良辰美景,或置酒欢宴,或清谈赋诗,都是雅事。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酒宴以喧哗沉湎为乐。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者与衙门的杂役一起吆三喝四,无丝毫愧耻之心。上下相效,渐以成俗,这造成了很多的弊端。穆宗对他的这番说辞也觉得有道理,表示虚心接受,但就是坚决不改。

穆宗这种近乎疯狂的游乐,到了长庆二年十一月才算有了收敛。原因是他有一次在禁中与宦官内臣等打马球时发生了意外。游玩中有一位内官突然坠马,如同遭到外物打击一样。由于事发紧急,穆宗十分恐慌,遂停下来到大殿休息。就在这一当口,穆宗突然双脚不能履地,一阵头晕目眩,结果是中风,卧病在床。此事一发生,宫外就接连有很多天不知道穆宗的消息。而在此前一周,穆宗还率人以迎郭太后为名前往华清宫,巡狩于骊山之下,他即日就骑马驰还京城,而他前往迎接的郭太后则是第二日方还。

唐穆宗中风以后,身体一直没有康复。长庆三年(823)正月初一,唐穆宗因为身体有病没有接受群臣的朝贺。病中的穆宗曾经想过长生不老,和他的父皇一样迷恋上了金石之药。处士张皋曾经上疏,对穆宗服食金丹事提出过劝阻。不过,穆宗还没有等到丹药毒发就在长庆四年(824)正月二十二日驾崩于他的寝殿,时年30岁。正是贪生之心太甚,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唐穆宗名为李恒,唐宪宗的第三个儿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原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生平

 穆宗以前的唐朝诸帝多能将皇位传给儿子,高宗()还有二子(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亲宪宗另外也还有一个儿做了皇帝,即宣宗。穆宗以后的懿宗,有第五子即位为僖宗,第七子即位为昭宗。此前,睿宗的儿子当中,一位受命登基(),一位追认为帝(让皇帝李宪),三位获赠太子,已被旧史盛赞为天与之报,福流无穷。但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个做了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这在唐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每个儿子即位后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后有三个皇后和他配享太庙,这在唐朝历史上也属罕见。穆宗于长庆四年(824)正月死时,刚刚30岁,相对于他之前的唐朝皇帝来说,可谓最短寿的一位。这些情况透露出,在穆宗君临天下时,唐朝的皇位继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变得毫无保障。所有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们,穆宗时期的宫廷局势已经难以用常规来审视了。

 穆宗出生前,其父宪宗已经有了长子李宁和次子李恽。排行老三的穆宗,却有一个势力强大的母亲,那就是宪宗为广陵王时于贞元九年(793)娶的妃子郭氏对唐室有再造功绩的尚父的孙女。长子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次子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在这一情况下,究竟是选择哪一位皇子,宪宗一直没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后,到元和四年(809)三月,宪宗心中渐渐地向长子倾斜了。此时的李宁已经17岁,平素喜欢读书,举止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于是在大臣建议早立储君以杜绝奸人窥伺觊觎之心时,他宣布了立长子为嗣君的决定。这次册立很费了一些波折,本来应该在春天举行的册立仪式,由于连续遭遇大雨,使时间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这期间有多少来自穆宗母亲郭氏的阻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无奈。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刚刚做了两年太子的李宁竟然在19岁的时候一病而死。宪宗悲痛欲绝,出乎意料地为他废朝13日,并特别制订了一套丧礼,加谥为惠昭。李宁的死,使宪宗不得不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

 此时,宫廷内外几乎都建议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则建议应当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恽。宪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立三子宥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徒无奈何,只好请翰林学士崔群代次子恽起草了表示谦让的奏表,于元和七年(812)七月下诏立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十月,举行了册立大典。

 其实宪宗心里对这位太子并不满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的经营。宪宗这次立储事件,为穆宗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祸根,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患。

 元和八年(813)十月,在刚刚册立新太子整一年的时候,拥立太子的朝廷官员又上表请求宪宗立郭氏为皇后。自玄宗以后,后宫活着被立为皇后的只有肃宗的张皇后,那是因为她在平叛的特殊时期有特殊的功劳,宪宗将郭氏册立为贵妃已经是后宫最尊贵的角色,宪宗以种种借口拒绝了此番动议。此事以后,郭贵妃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包括宦官中的厉害角色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以及王守澄等人,他们暗中和吐突承璀等较量。

 元和十四年底,宪宗因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药身体恶化,吐突承璀也就加紧了改立李恽的谋划。太子李恒十分紧张,曾经问计于他的舅舅郭钊,时为司农卿的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要考虑其他的事。这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宪宗死了。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被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穆宗位居储君期间的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也就烟消云散了。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贬斥。正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穆宗即位后,没有忘记把犯有自己名讳的地名等统统改掉。像恒岳(恒山)改为镇岳,恒州改为镇州,定州的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就这样,唐朝的又一代新君登基了。

 穆宗即位时已26岁。对于壮年登基的皇帝来说,如果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这正是一个使人钦慕的年龄,太宗就是29岁登基,玄宗则是28岁。如果想饱食终日、游乐享受,那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时候。穆宗没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

 尚在朝廷上为宪宗治丧期间,穆宗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当元和十五年(820)五月宪宗葬于景陵以后,他越发显得没有节制。很快,他就带着亲信随从狩猎取乐去了。到六月,皇太后郭氏移居南内兴庆宫,穆宗就率领六宫侍从在兴庆宫大摆宴筵。酒宴结束后,他又回幸神策右军,对亲信中尉和将领大加颁赐。鎏金刻人马狩猎杯从这天起,穆宗每三日来神策左右军一次,同时驾临宸晖门、九仙门等处,目的是为了观赏角抵、杂戏等表演。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他异想天开地制订了一套庆祝仪式,只是因为一些大臣提出自古以来还没有这样的做法,才算作罢。他在宫里大兴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宝庆殿等。宫苑内修假山倒塌,一次就有七位工人被压死。当永安殿新修成的时候,他在那里观百戏,极欢尽兴。在永安殿,穆宗还与中宫贵主设密宴以取乐,连他的嫔妃都参加。除此之外,他还用重金整修装饰京城内的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院,甚至还特意邀请了吐蕃使者前往观看。

 到了八月,穆宗又到宫中鱼藻池,征发神策军二千人将宪宗时期早已淤积的水面加以疏浚,九月初二池水开通后,他就在鱼藻宫大举宴会,观看宫人乘船竞渡。由于时间临近九九重阳,穆宗又想大宴群臣。担任拾遗的李珏等人上疏劝谏,认为:陛下刚刚登临大宝,年号尚且未改,宪宗皇帝园陵尚新,如果就这样在内廷大举宴会,恐怕不合适。穆宗根本不听。在重阳节那天,还特意把他的舅舅郭钊兄弟、朝廷贵戚、公主驸马等都召集到宣和殿饮酒高会。

 十一月的一天,穆宗突然下诏:朕来日暂往华清宫,至落日时分当即归还。此时,正值西北少数民族引兵犯境,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将神策军4000人及八镇兵赴援,形势很是紧张,御史大夫李绛、常侍等跪倒在延英殿门外切谏。穆宗竟然对大臣们说:朕已决定成行,不要再上疏烦我了。谏官再三劝谏也是无效。第二天一早,穆宗从大明宫的复道出城前往华清宫方向而去,随行的还有神策军左右中尉的仪仗以及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一直到天色很晚才还宫。

 对于穆宗的宴乐过多,畋游无度,谏议大夫郑覃等人一起劝谏:现在边境吃紧,形势多变,如果前线有紧急军情奏报,不知道陛下在什么位置,又如何是好另外,陛下经常与倡优戏子在一起狎昵,对他们毫无节制地大肆赏赐,这些都是百姓身上的血汗,没有功劳怎么可以乱加赏赐呢!穆宗看到这样的表章感觉很新鲜,就问宰相这都是些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穆宗就对郑覃等加以慰劳,还说当依卿言。穆宗的这一态度使宰相们高兴了一阵子,但实际上他对自己说过的话根本不当回事,转过身,穆宗依旧是我行我素。

 穆宗甚至觉得,经常宴饮欢会,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一天,他在宫中麟德殿与大臣举行歌舞酒宴,就很兴奋地对给事中丁公著说:听说百官公卿在外面也经常欢宴,说明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感觉很安慰。丁公著却持不同的看法,他对穆宗说:凡事过了限度就不是好事了。前代的名士,遇良辰美景,或置酒欢宴,或清谈赋,都是雅事。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酒宴以喧哗沉湎为乐。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者与衙门的杂役一起吆三喝四,无丝毫愧耻之心。上下相效,渐以成俗,这造成了很多的弊端。穆宗对他的这番说辞也觉得有道理,表示虚心接受,但就是坚决不改。

 穆宗这种近乎疯狂的游乐,到了长庆二年十一月才算有了收敛。原因是他有一次在禁中与宦官内臣等打马球时发生了意外。游玩中有一位内官突然坠马,如同遭到外物打击一样。由于事发紧急,穆宗十分恐慌,遂停下来到大殿休息。就在这一当口,穆宗突然双脚不能履地,一阵头晕目眩,结果是中风,卧病在床。此事一发生,宫外就接连有很多天不知道穆宗的消息。而在此前一周,穆宗还率人以迎郭太后为名前往华清宫,巡狩于骊山之下,他即日就骑马驰还京城,而他前往迎接的郭太后则是第二日方还。

 穆宗中风以后,身体一直没有康复。长庆三年(823)正月初一,穆宗因为身体有病没有接受群臣的朝贺。病中的穆宗曾经想过长生不老,和他的父皇一样迷恋上了金石之药。处士张皋曾经上疏,对穆宗服食金丹事提出过劝阻。不过,穆宗还没有等到丹药毒发就在长庆四年(824)正月二十二日驾崩于他的寝殿,时年30岁。正是贪生之心太甚,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在中国,谈到皇帝们的婚姻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发表以后,人们更是由此及彼地想到皇帝们都是妻妾成群的,千古无一例外,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于不知不觉中又步入了一个误区——

  从上古到清末,中国一直是一个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并行的社会,这种现象甚至到了民国时代仍没有多大改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夫多妻的始作俑者是谁,现在已经不可考,但皇帝是其最大的受益者,这一点恐怕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这一不可争辩的事实出发,有人进而推论出每个皇帝都有数不清的妻妾,换言之,至少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事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指的是什么

  要分辨皇帝有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首先就要弄明白“三宫”、“六院”及“七十二嫔妃”的确切含义。

  何谓“三宫”?

  三宫,其意本来是指古代诸侯夫人的宫,《谷梁传·桓公十四年》有“甸粟而纳之三宫”的记载,范宁注曰:“三宫,三夫人也。”杨士勋疏曰:“礼,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故知三宫是三夫人宫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宫”指的是诸侯夫人(顶多是个王后),而不是皇帝的妻子。

  “六院”疑是从“六宫”演义而来。“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后来代指皇后或皇帝的其他妻子。《周礼·天官·内宰》中有“以阴礼教六宫”的记载,郑玄解释说,皇后寝宫有六,其中一正寝,五燕寝,合起来即六宫。唐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汉书·马皇后纪》:“后辞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这两个“六宫”都是用的引申义。

  “七十二嫔妃”来历不详,或许是从“三”的倍数而来,或许纯是言成数以表其多。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显然是个杜撰的名词。那么,正确的说法是什么呢?

  翻一下《二十五史》,任何一个朝代的“后妃传”之前都会有一段大同小异的概述。

  我们不妨摘引一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所以正嫡妾、广继嗣、息妒忌、防*慝、塞祸乱也。后亡,则媵为继室,各以其叙。无三媵,则娣侄继室,亦各以其叙。继室者,治其内政不敢正其位号,礼庙无两袝,不并尊也。鲁成风始两袝,宋国三媵,齐管氏三归,《春秋》皆讥之。《周礼》内宰,其属则内小臣、阍人、寺人次之,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女史、典妇功、典丝、司服又次之。《昏议》称“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不与《春秋》、《周礼》合。后世因仍其说,后宫遂至数千。(《金史·后妃传》)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的妻子其正式的称呼应当是:“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别的叫法,如:

  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才人、美人、昭仪、侄娥、傛◆、八子、充依、良人、采女、淑妃、淑媛、贵人、常在、答应、女史等。

  这些皇帝的妻子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隋书·后妃传》中记载,在隋代“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是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总一百二十,以叙于宴寝” 。

  很明显皇帝的妻子不能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称之,那么,皇帝的妻子能不能用“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数字来计量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妻妾成群”一个被夸大了的神话

  皇帝的妻子,是一个外围可宽可窄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宫里的女子(皇帝本人的亲生母亲及女儿除外)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妻子,但若是如此划分,则嫌太过宽泛,事实上皇宫里百分之九十的女子是不能得到皇帝垂青的,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关于宫中怨女的描写。所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所谓“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苏逢),真是举不胜举。

  因此,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在皇帝的势力范围之内的女人就算是皇帝的妻子,我们采用的是“于史有证”的标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界定皇帝妻子(包括“妾”)的数目的。还是让事实说话最好。

  统计仍然是从西汉时代开始,中国著名史学家柏杨先生在其巨著《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一书中把秦代以前,乃至上古传说时代中的君主之妻都列入“皇后”篇内,窃以为不妥,因为我们本文讨论的是皇帝之妻而非君主之妻。

  皇帝之妻本应从秦始皇算起,但秦始皇时代却既无皇后妃嫔之名,又无任何有关的记载,我们只能采取暂付阙如的态度,从西汉时代开始我们的统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西汉一代一共有皇帝12人,其中在正史中一夫多妻者7人,他们是: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

  其中刘邦有妻5人,她们是:高皇后吕雉、戚夫人、赵夫人、管夫人、孝文太后薄氏;刘恒有妻3人,她们是:孝文皇后窦氏、慎夫人、尹妃;刘启有妻3人,她们是:孝景皇后薄氏、孝景皇后王娡、栗姬;刘彻有妻6人,她们是:孝武皇后陈娇、思皇后卫子夫、尹婕妤、李夫人、王夫人、钩弋夫人赵氏;刘询有妻3人,她们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孝宣皇后霍成君、王婕妤;刘奭有妻3人,她们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孝元皇后傅氏、中山太后冯媛;刘骜有妻4人,她们是:孝成皇后许氏、孝成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班婕妤。

  另有5位皇帝据正史记载是一夫一妻,他们是:惠帝刘盈、少帝刘弘、昭帝刘弗陵、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东汉王朝有皇帝9人,9人全部一夫多妻,其中武帝刘秀有妻2人,她们是光武皇后郭圣通、光烈皇后阴丽华;明帝有妻2人,她们是,明德皇后马氏、贾贵人;章帝刘恒有妻3人,她们是:孝德皇后窦氏、恭怀皇后梁氏、敬隐皇后宋氏;和帝刘肇有妻2人,她们是:孝和皇后阴氏、和嘉皇后邓绥;安帝刘祜有妻2人,她们是:安思皇后阎姬、恭愍皇后李氏;顺帝刘保有妻2人,她们是:顺烈皇后梁纳、虞贵人;恒帝有妻4人,她们是:懿献皇后梁女莹、孝恒皇后邓猛女、恒思皇后窦妙、采女田圣;灵帝刘宏有妻3人,她们是:孝灵皇后宋氏、灵思皇后何氏、灵怀皇后王氏;献帝刘协有妻5人,她们是:孝献皇后伏寿、献穆皇后曹节、贵人董氏、夫人曹宪、夫人曹华。

  三国时代,曹魏有皇帝5人,3个一夫多妻,2个一夫一妻。

  一夫多妻的3个皇帝中,文帝曹丕有妻2人,她们是:文昭皇后甄洛、文德皇后郭女王;明帝曹睿有妻3人,她们是:明悼皇后毛氏、明元皇后郭氏、虞夫人;三任帝曹芳有妻3人,她们是甄皇后、张皇后、王皇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夫一妻的两个人是四任帝曹髦、五任帝曹免。

  蜀汉帝国有皇帝2人,全部一夫多妻。其中昭烈帝刘备有妻3人,她们是:昭烈皇后甘氏、穆皇后吴苋、孙夫人;后主刘禅有妻3人,她们是:敬哀皇后张氏、皇后张氏、昭仪李氏。

  东吴有皇帝4人,一夫多妻者2人,一夫一妻者2人。

  一夫多妻者中大帝孙权有妻7人,她们是:夫人谢氏、夫人徐氏、皇后潘氏、皇后朱氏、大懿皇后王氏、敬怀皇后王氏、夫人袁氏;末帝孙皓有妻3人,她们是:皇后滕氏、美人张氏、左夫人张氏。

  二任帝孙亮和景帝孙休均为一夫一妻。

  两晋时代有皇帝15人,一夫多妻者6人,他们是:武帝司马炎(有妻6人)、惠帝司马衷(有妻3人)、元帝司马睿(有妻3人)、成帝司马衍(有妻2人)、简文帝司马昱(有妻2人)、孝武帝司马曜(有妻3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邯、明帝司马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均为一夫一妻。

  五胡十六国成汉帝国有皇帝3人,武帝李雄和末帝李势为一夫一妻,昭文帝李寿有妻2人。

  前赵帝国有皇帝4人,3人为一夫多妻,其中文帝刘渊有妻3人、昭武帝刘聪有妻14人,末帝刘曜有妻4人。

  隐帝刘粲为一夫一妻。

  后赵有皇帝4人,2人为一夫多妻,其中明帝石勒有妻2人,武帝石虎有妻5人。最后两任皇帝石世、石遵均为一夫一妻。

  冉魏帝国两任帝均为一夫一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前秦帝国除宣昭帝苻坚有妻3人、高帝苻登有妻2人以外,其余四位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后秦帝国有皇帝2人,这2人均为一夫多妻,其中武昭帝姚苌有妻2人,文恒帝姚兴有妻2人。

  西秦未称帝,不予统计。

  前燕帝国有皇帝3人,2人为一夫多妻,其中文明帝慕容皝有妻2人,景昭帝慕容俊有妻2人,另有1人(幽帝慕容-)为一夫一妻。

  后燕帝国有4个皇帝,3个一夫多妻,其中武成帝慕容垂有妻3人,惠愍帝慕容宝有妻2人,昭文帝慕容熙有妻2人,另有1人(二任帝慕容盛)是一夫一妻。

  南燕帝国有皇帝2人,1人为一夫多妻,此人是二任帝慕容超(有妻2人),1人为一夫一妻,此人是一任帝慕容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北燕有皇帝3人,2人为一夫多妻,他们是:文成帝冯跋、昭成帝冯弘(各有妻2人),另有1人是一夫一妻,此人是惠懿帝高云。

  后凉帝国有皇帝4人,除懿武帝吕光一夫多妻(有妻二人)外,其余三任帝均为一夫一妻。

  大夏帝国二任皇帝均为一夫一妻。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帝国有皇帝9人,4个人是一夫多妻,这4个人是:武帝刘裕(有妻3人)、文帝刘义隆(有妻4人)、孝武帝刘骏(有妻2人)、明帝刘或(有妻3人)。其余5个人均为一夫一妻。

  南齐有皇帝7人,除第六任帝萧宝卷有两个妻子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萧梁帝国有皇帝5人,除武帝萧衍有妻子3人、元帝萧绎有妻子2人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陈帝国有皇帝5人,除一任帝陈霸先有妻2人,五任帝陈叔宝有妻3人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北朝北魏有皇帝十八人(包括东魏和西魏),其中除道武帝拓跋珪有妻3人,明元帝拓跋嗣有妻2人,太武帝拓跋焘有妻3人,文成帝拓跋浚有妻2人,孝文帝元宏有妻4人,宣武帝有妻3人,文帝元宝矩有妻2人以外,均为一夫一妻。

  北齐有皇帝8人,其中除文宣帝高洋有妻3人,武成帝高湛有妻2人,后主高纬有妻4人以外,全部为一夫一妻。

  北周有5个皇帝,其中除武帝宇文邕有妻2人、宣帝宇文赟有妻5人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隋代有皇帝5人,除文帝杨坚有妻3人,炀帝杨广有妻2人以外,其余3人均为一夫一妻。

  唐代计有21位皇帝,一夫多妻者包括:太宗李世民(有妻2人)、高宗李治(有妻3人)、中宗李显(有妻3人)、睿宗李旦(有妻2人)、玄宗李隆基(有妻5人)、肃宗李亨(有妻2人)、代宗李豫(有妻2人)、德宗李适(有妻2人)、宪宗李纯(有妻2人)、穆宗李恒(有妻3人)、懿宗李漼(有妻3人)、昭宗李晔(有妻3人),其余几位皇帝均是一夫一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有帝3人,太祖朱温有妻3人、末帝朱友贞有妻2人,二任帝朱友珪一夫一妻。

  后唐有皇帝4人,庄宗李存勖有妻4人,明宗李嗣源有妻4人,愍帝李从厚、末帝李从柯均为一夫一妻。

  后晋有两个皇帝,高祖石敬塘一夫一妻,出帝石重贵有妻2人。

  后汉有皇帝2人,高祖刘知远一夫一妻,隐帝刘承祐有两个妻子。

  后周有皇帝3人,太祖郭威有妻4人,世宗郭荣有妻3人,恭帝柴宗则为一夫一妻。

  前蜀帝国有皇帝2人,高祖王建一夫四妻,后主王衍一夫三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南吴太祖杨行密一夫二妻,让帝杨溥一夫一妻。

  桀燕帝一任帝刘有光一夫二妻(帝位只有一任)。

  南汉帝国计有4个皇帝,除四任帝刘继只一夫二妻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闽帝国计有4个皇帝,一夫多妻者3人,其中惠宗王延钧一夫二妻、康宗王继鹏一夫二妻、景宗王延曦一夫二妻,四任帝王延政为一夫一妻。

  后蜀帝国有皇帝2人,其中高祖孟知祥一夫二妻,二任帝孟仁赞一夫一妻。

  南唐帝国有3个皇帝,其中烈祖李升一夫二妻,后主李煜一夫二妻,元宗李璟一夫一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北宋计有9个皇帝,其中太祖赵匡胤一夫三妻、太宗赵光义一夫四妻、真宗赵恒一夫六妻、仁宗赵受益一夫八妻、神宗赵顼一夫五妻、哲宗赵煦一夫二妻、徵宗赵佶一夫八妻,而英宗赵曙、钦宗赵桓均为一夫一妻。

  南宋王朝计有9位皇帝,其中高宗赵构有妻7人、孝宗赵伯琮有妻5人、光宗赵惇有妻2人、宁宗赵扩有妻3人、理宗赵贵诚有妻3人、度宗赵孟启有妻4人,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辽帝国计有10个皇帝,其中世宗耶律兀欲有妻2人、圣宗耶律隆诸有妻2人、道宗耶律洪基有妻3人、兴宗耶律宗真有妻2人、天祚帝耶律延禧有妻4人,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

  金代计有皇帝9位,其中太祖阿骨打有妻5人、熙宗完颜亶有妻2人、四任帝完颜亮有妻20人、世宗完颜雍有妻3人、章宗完颜璟有妻4人、宣宗完颜珣有妻3人,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

  元代计有14个皇帝,其中太祖铁木真有妻44人、太宗窝阔台有妻6人、宪宗蒙哥有妻5人、世祖忽必烈有妻8人、成宗铁木儿有妻3人、武宗海山有妻6人、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妻2人、英宗硕德八刺有妻3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有妻11人、明宗和世宗有妻6人、顺帝脱怀铁木儿有妻3人,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

  明帝国计有17位皇帝,其中太祖朱元璋有妻4位、成祖朱棣有妻3位、仁宗朱高炽有妻3位、宣宗朱瞻基有妻15人、英宗朱祁镇有妻2人、景宗朱祁钰有妻2人、宪宗朱见深有妻6位、世宗有妻6位、穆宗朱载厚有妻3位、神宗朱翊钧有妻5位、光宗朱常洛有妻6位、熹宗朱由校有妻4位、思宗朱由检有妻3位,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清代有皇帝12人,其中太祖努尔哈赤有妻12人、太宗皇太极有妻14人、世祖福临有妻18人、圣祖玄烨有妻32人、世宗胤祯有妻7人、高宗弘历有妻19人、仁宗颙琰有妻11人、宣宗旻宁有妻16人、文宗奕▲有妻9人、穆宗载淳有妻5人、德宗载湉有妻3人、宣统溥仪有妻5人。

  从上面列举的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富有四海的皇帝们既有一夫多妻的,也有一夫一妻的——本处所说的“一夫一妻”是指在官修的正史中除了“一妻”以外再没有别的妻子记载的,这里面有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皇帝们真的是一夫一妻,如五代十国时的南吴的让帝杨溥,此人虽然名为皇帝,实际上还不如一个囚徒,举个例来说,他常常挨打,被其手下的大臣说揍一顿就揍一顿(详情请参见拙著《中国帝王私生活百态》一书),这种囚徒似的皇帝根本不可能敢娶几个老婆。再如元朝的宁宗皇帝懿怜质班,他死时只有七岁,其妻答里也特迷失与他同年,小小年纪有一个老婆可能都形同虚设,根本不可能多“配备”更多的妻子,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皇帝本来一夫多妻,但由于正史中只留下众多美人中的一个人的芳名,我们只能本着史料中有才算数的原则,把他们也归入一夫一妻者的行列。

  一夫多妻者中的“多”字上限在44个,创此“中国纪录”者是元太祖铁木真,最少者不过2人。

  不同的朝代“多”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在明代以前(包括明代),各个大的帝国诸任皇帝中总是“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并存,惟有清代12任皇帝全部一夫多妻。

  过去人们常说“多妻多子多福”,这话并没有多少科学道理。且不说妻子一多,难免会有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之事发生,而且多妻也未必多子,南宋高宗皇帝赵构有妻7人,却没给他产下一个子嗣,到了最后,还得从族人秀王赵子称那里过继来一个义子继承皇位,这个义子就是南宋二任帝孝宗赵伯琮。明熹宗朱由校有妻4人,也没留下一个子嗣,帝位只好留给他的弟弟朱由检(崇祯),清穆宗载淳有妻5人,也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帝位只好由其堂弟兼表弟载湉继承。

  有人开玩笑说,因为是周公定的周礼,而不是“周婆”定的周礼,所以,一夫多妻似乎成了一件亘古不变的常理,但是,并非所有的正宫皇后(皇帝的正妻)都能对此容忍,一个最有名的例子是隋文帝的正牌妻子独孤皇后,她与丈夫一结婚时就逼丈夫表态“誓无异生之子”,丈夫当了皇帝之后,有一次“花”心大起,临幸了一个复姓尉迟的宫女,独孤氏立即采取断然措施,将尉迟氏处决,保住了丈夫与她一夫一妻的局面,但当她刚一去世,其夫文帝杨坚就又册立了好几个妻子。这个例子说明,好色、多妻乃是皇帝们的一个共性,也是他们的一个天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饶是如此,检阅古今史籍(正史),我们也从未发现有哪一位皇帝曾经有过“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以前的一些通俗文学作品以及民间口头文学中,常常把隋炀帝杨广和金朝第四任帝完颜亮“提”出来示众,说他们如何如何地荒*,有成千上万的妻妾,这种夸大其辞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知和误解,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创作者们所带有的一种灰色的欣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