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李大钊 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
李大钊 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河北乐亭大黑坨村人。字守常,笔名孤松、猎夫。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受同盟会会员影响,参加进步活动。1912年冬加入中国社会党,任天津支部干事,撰写文章,揭露军阀窃权卖国罪行。1913年冬去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留学生反袁斗争和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先后写《国情》、《警告全国父老书》等文,为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先声。1916年5月,为推动反袁斗争,弃学回国,在上海、北京创办刊物,发表文章抨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封建文化思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受到极大鼓舞和启发,逐渐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积极传播新文化。1918年7月~1919年1月,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中国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积极领导五四运动。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创办《少年中国月刊》。8月,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其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3月,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GN维辛斯基对筹备中国***取得一致意见。同月,他发起和组织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成立后,负责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工作,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先后发动开滦五矿大罢工、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总同盟罢工。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8月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会见,讨论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9月,经孙中山主盟,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参与审定大会宣言和国民党章程草案,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4月,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任组织部长。5月,遭北洋政府通缉,避居昌黎五峰山。6月,任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年底,任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领导冀、鲁、豫、晋、陕、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区的革命斗争;发动北方地区五卅、三一八等群众运动。1924~1925年,李大钊相继与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军司令会谈,使他们接受苏联援助,从军事上策应了南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1926年初多次发表演说,反对日本侵略。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4月28日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选集》、《李大钊文集》、《李大钊遗文补编》、《李大钊诗文选集》出版。
人物传记范文
婚礼五天,抗洪抢险,奋战一线,披一身无畏惧的胆识。
大灾之后,全力秋收,劳苦奔走,树一柱不褪色的旗帜。
近日,哈拉海农场的秋收工作初步告捷,农场在
718
洪灾之后,各部门相互协调全
力做好秋收工作,
确保农场粮食颗粒归仓。
无论是在抗洪的一线还是在秋收的现场,
各个基
层作业站工作人员们都奔波其中。
夺取这场秋收的胜利,
保住农场万亩水田,
每粒稻米和每
颗玉米中,都凝结着这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的汗水和辛苦。
在这其中,有一个个子不高的
90
后年轻大学生,穿梭在人群之中,昼夜奋战在一线,
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第一作业站统计兼技术员李旭。
李旭,
1990
年
3
月出生,
2011
年
7
月参加工作,一直从在农业生产工作,服务在一
线。他身兼两职,每份工作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常年奔波在农业一线,耐心为种植户
们排忧解难,是哈拉海种植户们的亲密朋友;
每项工作都认真负责,竭尽全力做到最好,是
部门负责人的得意助手;怀赤子之心,服务职工群众,是最美的哈拉海基层工作者。
43
个昼夜奋战抗洪一线
在
2013
年
7
月
18
日,哈拉海农场遭遇第一次强降雨,加之上游三个水库同时泄洪,
农场内各个沟渠、堤坝、排干不堪重负,灾情十分紧急。农历六月初六,也就是公历
7
月
13
日,李旭刚刚回老家举办婚礼。得知农场出现险情,李旭不放心那些精心培育出的水稻
秧苗,
第一时间回到农场,
与农场干部职工一起抢排洪水、
抢修堤坝。
溃堤的地点进不去车,
他就徒步近
15
里到达漏点,扛沙袋、筑洪堤一刻也不松懈。午饭就在抗洪现场吃几口方便
面、喝几口水,然后一刻不停歇地继续抗洪抢险。
农场在洪水发生后,
第一时间设立的强排泵站,
24
小时不停歇抢排农田积水,
李旭说
自己年轻,主动要求负责洪水的晚间监测和泵站的巡视。在坚守抗洪抢险的
43
天里,晚上
基本没回过家,
困了就在车上躺躺,
渴了喝上几口矿泉水,饿了找饼干充饥。他的新婚妻子
不放心,
总是一有时间就陪他一起坚守在强排站,
为李旭和与他一起值班的种植户们送去点
热乎的饭菜。
在抗洪抢险工作上,
李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
中,
带领种植户们日夜守护着大堤,
保护着哈拉海农场的农田,
保卫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的
安全。
李旭的突出表现,
在这次抗洪抢险工作中不仅展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风采,
也体现出
一名基层干部的英雄本色。每一个和他并肩工作的同事,无不被他所折服,每一个种植户,
无不对他钦佩。颠覆人们对
90
后这年轻一代吃不了苦、担不起责的误解,成为了青年们学
习的榜样、效法的榜样。
现如今,洪水已经退去,秋收也到了尾声,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说起
718
特
大洪灾中的经历,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那是我的责任”。
87
户水田完成黑色越冬
在哈拉海农场秋收时节的一片片农田里,随处可见紧张收割的人群与往来整地的机
械。让粮食颗粒归仓,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李旭就在秋整地收割现场,监督指导整地,挨家
挨户讲解今年灾后秋整地工作的最佳方法和注意事项。
秋整地工作是一季管两年的农业生产
重要环节,
秋整地任务完成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明年春耕生产。
为了让种植户们认识到秋翻
秋整地的科学性与重要性,
李旭与他的同事们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采取工作队入户、
悬
挂标语、出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督促种植户提早检修农机具,
备足燃油等物资,把
秋翻秋整地的有关知识讲给种植户们听,
写给种植户们看,
教给种植户们干,
激发种植户秋
翻秋整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针对今年灾情大、秋收进度慢、秋收难度增大,哈拉海
农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
帮助农户加快秋收和秋整地,
李旭身为基层管理人员,
身先士卒发
挥好带头作用,
与农场党员干部一起助农秋收。
遇到受灾严重收割机械无法作业的地带,
他
们就穿起雨靴、
拿起镰刀,
帮助种植户一颗颗地抢收水田里的庄稼,
保证粮食早日颗粒归仓。
李旭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适时组织秋收秋整地工作。帮助种植户协调机车,
抢抓封冻
前的有限时间,
积极完成秋整地工作任务。
忙完了这块地,
李旭又先后到其他几块整地现场
去看作业情况。他身兼数“职”,即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深入一线连夜奋战抓紧带领农
户抢收农时,做到太阳不落他不回。截至目前,在他负责的第一作业站,累计有
87
户完成
秋整地工作,保证了
22707
亩稻田黑色越冬,为明年的春播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李旭一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刻苦勤奋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哈拉海农业生产工作第一
线,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刻苦钻研业务,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农场农业生产实际,
编写各种生产试验总结,
为更好服务职工群众打
下基础。自从春播工作开始之后,他就没有休过一次周末,农业工作繁重,
特别是身为农业
技术人员,
水稻各个生长阶段都需要倍加呵护,
加上今年的严重涝情,
水稻后期的培育工作
更是重中之重,李旭丝毫不松懈,奋战在一线,服务在一线。
2
年多实战汗水挥洒良田
困境中,他是表率,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也是榜样。平时的他很好学。职工书屋是他
的加油站,
各类农业技术的书籍他都知晓,
他的同事找不到的书,
都要问他相关书籍放置在
何处。
而他读书的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他觉得自己的农业知识不够,
害怕解决不了种植户提
出的问题,
耽误培育优质的水稻秧苗,误了农时就是误了秋收。他不仅喜欢借书,
更喜欢买
书。看书的时候,有了想法就想写在书上,所以一本书看完,总会把书写得密密麻麻,就不
能还了,所以只好买。他很执着。他从参加农业工作以来一直坚持记录各种农业生产经验,
翻开他的笔记本,
从选种到施肥再到田间管理等等,
各方面的内容应有尽有。
有的是本农业
书籍的学习笔记,
有的是网上查找的解决农业问题的办法。
他总说,
这才是他最宝贵的知识
财富。他很敬业。在农业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无论多么辛苦,只要上级指示要求
做到的,
李旭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他很实干。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
话就是:
“既然咱们干了,就得干出点名堂来。如果只图挂个名,还不如不干呢。”这句朴
实无华的话,
可能就是这位年轻人的信仰,
所以部门负责人与种植户们都十分信任他。
他很
诚恳。
平时只要他看到什么农业方面的好书,
就会热情地介绍给他的同时。
提醒他的同事们
要注意积累,还留作业迫使同事积累。同事们都很认可这位小同志。李旭他的好学、他的执
着、他的敬业、
他的诚恳,
跟他在一起,他的同事们都觉得时时刻刻像有一台马力强劲的发
动机在你推我赶中前进,这些都是他的人格魅力。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就要无私奉献,不能图名图利,只有在工作
中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家干点事,
心里才会踏实。
不善言辞的李旭是这样想的,
也是这样做的。
李旭正将青春的光和热奉献给了哈拉海农场,
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
他桌上常常摆着一本厚
厚的农业经验笔记,
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
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
这些东西
是不会有的。难能的是,
90
后的他,一直这样坚持地做着。
用脊梁背负年轻一代的时代担当,用智慧武装有志青年的坚毅果敢,用汗水挥洒基层
干部的青春热血。勤奋,
奉献于平凡的事业;
沉默,却又成就精彩———这就是默默献于农垦的90后大学生李旭。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