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这种属于无后坐力跑,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主要用于直瞄打击装甲目标,压制,歼击有生力量和火器,在反坦克战史上曾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戴维斯利用配重物平衡发射原理,发明了无坐力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50年代
这种属于无后坐力跑,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主要用于直瞄打击装甲目标,压制,歼击有生力量和火器,在反坦克战史上曾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戴维斯利用配重物平衡发射原理,发明了无坐力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50年代,无坐力炮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各国军队装备数量很大,是当时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装甲技术的发展和反坦克导弹的装备,无坐力炮的地位和作用日渐衷落。
车臣 (Chechnya) 是俄罗斯联邦领土,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与格鲁吉亚隔山为邻,面积约1 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首府格罗兹尼 (Grozny) 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罗兹尼城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车臣人骁勇善战,信奉伊斯兰教。
主要民族:以穆斯林族为主,信奉伊斯兰教,还有俄罗斯族。
首府:格罗兹尼,人口401万(1989年)。
1997年1月23日,车臣总统扬达尔比耶夫宣布,为纪念焦哈尔· 杜达耶夫而将车臣首府格罗兹尼更名为焦哈尔—加拉,1998年3月25日车臣议会批准这一决定,但外界媒体仍用格罗兹尼这一名称。
工业: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学、机器制造、建筑材料、食品、木材加工等。
农业: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麦、向日葵、甜菜、蔬菜。还有园艺业和葡萄种植业。
有关车臣人的最早记载是在7世纪初以前。“车臣人”这一称呼最早源自阿尔贡河边的“大车臣”这一村庄的名称,以后逐渐成为车臣民族的族称。车臣人自称“纳赫乔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车臣人在13世纪遭受蒙古-鞑靼人的侵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旗帜袭,14世纪末又遭到中亚帖木儿帝国军队的蹂躏。直到15至16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后,车臣人才开始从山区向平原迁徙。16至19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车臣。在17至18世纪之交,车臣开始成为波斯、奥斯曼、俄罗斯三大帝国争夺的对象,此后车臣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血腥残酷的战争。
19世纪,沙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高加索战争于1895年把车臣并入帝国版图。1922年11月成立车臣自治州。1934年1月车臣与其西邻印古什合并,1936年12月改成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二战期间,苏联政府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把许多车臣人强行迁出家园。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被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直到1957年1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才决定恢复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建制,归俄罗斯联邦管辖。
1991年9月6日,即苏联发生“8·19”事件后不久,苏联空军少将、车臣人杜达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10月,车臣举行共和国总统和议会选举,杜达耶夫当选总统。11月,即在苏联解体的前夕,杜达耶夫颁令成立“主权国家”车臣共和国,并很快组织了车臣国民卫队。从此,车臣既不签署1992年的俄联邦条约,也不参加1993年的俄议会选举,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俄罗斯当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于1994年12月出兵车臣。但是车臣武装一直拒绝放下武器,致使这场内战持续了20个月之久,杜达耶夫在这场战争中被打死。1996年底,在车臣非法武装在俄境内先后制造两起重大劫持人质事件后,俄军被迫撤出车臣。1997年1月,阿·马斯哈多夫当选车臣共和国总统后,仍然坚持车臣是“独立国家”。1997年5月,俄联邦与车臣签署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但是,车臣***始终未放弃其“独立”主张。
为彻底解决车臣问题,俄联邦当局于1999年出动10万军人,对车臣进行封锁和展开军事打击。经过空中轰炸和地面围剿,大股车臣非法武装被消灭,俄军几乎控制了车臣全境。但是,车臣剩余的非法武装化整为零,在车臣内外采取游击战术,频频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车臣非法武装分子活动猖獗,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02年10月23日,数十名车臣武装分子在莫斯科杜布罗夫卡剧院将800多名正在观看演出的观众和演职人员劫为人质。3天后,俄特种部队向剧院内施放催眠气体后,成功地解救了大多数人质,但仍有130名人质不幸丧生。俄军随即在车臣展开了大规模清剿行动。2004年9月1日,马斯哈多夫与车臣非法武装的另一个头目巴萨耶夫策划和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俄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学校劫持人质事件,俄当局随后悬赏约1000万美元缉拿他们。
遇难的俄联邦车臣总统卡德罗夫
根据形势的发展,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必须加快车臣立宪进程。2002年12月11日,车臣人民代表大会举行,讨论车臣新宪法和选举法草案。次日,普京发布关于车臣全民公决的总统令。2003年3月23日,车臣就是否赞成新的共和国宪法草案、总统选举法草案、议会选举法草案举行车臣历史上第一次全民公决。全民公决通过的车臣新宪法规定,车臣是俄联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从法律上确定车臣作为俄联邦一个主体的地位,进而保证俄联邦主权和领土完整。2003年10月5日举行全民选举,车臣共和国行政长官卡德罗夫当选俄联邦车臣共和国总统,任期4年,这是根据新选举法选举的第一位车臣总统。
2004年5月9日,车臣非法武装在格罗兹尼胜利日庆祝活动中再次制造恐怖爆炸事件,车臣共和国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和俄高加索联合集群司令巴拉罗夫在这次事件中被炸身亡。9月1日,马斯哈多夫与车臣非法武装的另一个头目巴萨耶夫策划和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俄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学校劫持人质事件,俄当局随后悬赏约1000万美元缉拿他们。2007年4月,车臣新总统拉姆赞·卡德罗夫宣誓就职,他是车臣首任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之子。
2005年3月8日,车臣非法武装头目马斯哈多夫在车臣北部被击毙 。2006年6月17日,车臣非法武装重要头目萨杜拉耶夫当天被车臣警方击毙 。同年7月10日,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巴萨耶夫在俄印古什共和国被俄军警击毙 。
有道词典在线翻译
车臣插着:“回头”
小孩有点侧身移动
摄影师:“躺下!”
车臣以弯曲刀向你的孩子
Lipatov:“你不必把我…我会告诉你一切”
车臣插着:“你要告诉我吗”
摄影师:“,说吧…”
Lipatov:“我会告诉你它位于哪里”
摄影师:“位于哪里”
Lipatov分向山和房屋:“就在那儿,在那栋房子里”
车臣插着:“什么”
摄影师:“什么是在那栋房子吗”
Lipatov:“武器和弹药”
车臣插着:“在哪里在那栋房子吗“分
Lipatov说:“是的,从那里”
车臣用刀看着他的同志
摄影师:“他说谎…”
摄影师:“躺在地”
车臣插着:“你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摄影师:“武器在哪里”
Lipatov:“什么”
摄影师:“武器和弹药”
Lipatov:“山顶”
车臣插着:“在哪儿呢”
Lipatov:“在顶部的观点
车臣插着:“你确定吗”
Lipatov:“是的,是的,”
AK枪…用刀时,车臣背上不想把他对这孩子感到难过…:
“你想让我做什么“在车臣
摄影师:“只要把他”
Lipatov:“在那里,那里就有“分
Chechens大喊:“让他独自回来了!”
一群人立刻解雇大叫枪声AK
Chechens保持大声喊着:“让他独自回来…已“(他们所指的是其他的孩子了)
车臣与刀:“回头”
车臣:“脱掉你的带”
摄影师:“来吧,把他”
Lipatov:“你不必”
摄影师:“刚才我已经“剪”
Lipatov:“你不需要,请…”
车臣人渣打他的腰带
车臣:“好吧,加油!”
车臣与阿迪达斯的夹克:“手回来啊!”
Lipatov:“请不要”
车臣(阿迪达斯):“手回来啊!”
车臣(阿迪达斯)打在脸上Lipatov:“我说过的手回来了!”
Lipatov遭到重击与一个AK
摄影师:“快、快”
Lipatov:“拜托了,让我们来谈谈…”
车臣用摄影机:“手回来!“
为什么车臣人这么残暴?我认为和他们国家的历史也有关系,还有宗教信仰,从小教育孩子的方式都影响着这个国家的人民,激发了军队里和恐怖分子的血腥的一面。
如今,车臣是俄罗斯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苏联解体后,车臣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并受到了俄罗斯军队攻击。1996年,俄军第一次攻击车臣,结果在格罗兹尼战役中大败亏输,输给了只有轻武器的车臣匪帮,损失一万多人;1999年,俄军吸取上次战争的教训,避免城市战,用火炮和飞机轰炸的手段,最终占领了车臣。
然而到了现在,车臣仍然恐怖袭击不断,俄罗斯经常受到车臣恐怖分子的困扰,例如在别斯兰事件,俄国死了四百多人。那么,车臣人为什么那么憎恨俄罗斯人呢?有历史原因吗?
有
沙俄杀死了一半的车臣人
车臣本来只是一个高加索地区的小国,面积仅仅有一万多平方公里,但是战略位置尤其重要,是进出高加索的要道。同时,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夺取这个国家,侵略成性的俄国人花费了很大力气,杀了太多的车臣人。
这个血性的国家,就这么记住了俄罗斯的狠毒,很多激进的青年就发起了武装,虽然不能说他们残忍是爱国,但绝对是因为经常被欺负,才会从小就接受武器教育,男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枪,不得不说这为以后暴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江苏人黄海涛驱车108天,行程3万公里,穿越了26个国家,开车把刚成为大一新生的女儿从南京送往美国西雅图大学,完成了这一场“疯狂的旅行”。
一诺千金
4年前与女儿约定,
考上美国大学,就开车去报到
6年前,黄海涛辞去小学美术老师的工作,之后他多次自驾出游,带着妻子、女儿、外甥女,驱车300天环游中国、环游欧亚大陆、北极探险。而这一次的南京到西雅图之行,可以说是黄海涛和女儿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自驾游。
说起这次“疯狂的旅行”,黄海涛记者:“这个想法其实在2013年就有了,而且考虑得很成熟了。女儿初三时休学了一年,和我一起自驾了欧亚大陆北极之旅,回来后就有个约定,要是她能自己考上美国大学的话,老爸就开车送她去美国。”
令人高兴的是,黄海涛的女儿黄歆轶今年真的收到了美国西雅图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兴奋之余,黄海涛决定遵守诺言,开车横穿欧亚大陆,亲自将女儿送到西雅图。
说起女儿,黄海涛有些动情:“毛毛(黄歆轶小名)就要上大学了,以后再没有这么长时间跟老爸在一起了。从父亲的角度讲,很不舍,但她有自己的人生,我只能尽己所能给她一次不一样的体验,送她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亲临别斯兰
女儿为无辜丧生的儿童落泪
黄海涛和女儿从南京向北出发,6月1日首先进入俄罗斯。俄罗斯不愧为全球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黄海涛经过了20多天自驾才穿越整个俄罗斯国境。等真正进入欧洲大陆时已经接近7月份。
在黄海涛的计划中,车臣是一个重要目的地。这个2009年才结束战争、处在百废待兴状态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充满神秘感,让人神往。不过提到车臣,大多数中国人联想到的都是恐怖袭击和战争,他们没去之前也很忐忑。
“快到车臣时,我们考虑了很多。后来我们在离车臣还有500公里的时候,就认真考虑去还是不去,”黄海涛说,“我们联系了一些华侨和当地人,他们说现在车臣非常好,非常安全。我们经过考量以后,确信安全上没有问题,于是就去了。到车臣以后,的确感觉那里非常非常漂亮,也非常安全。”
父女俩黄皮肤、黑头发,在格罗兹尼街头溜达时,如同明星一样,经常遭到围观,热情的车臣人总拉着他们一起合影。当得知他们来自中国时,非常兴奋。
父女俩徒步走遍了整个格罗兹尼,举目所见皆为全新的建筑,很难找到当年战争留下的创伤。
俄罗斯的最后一站是别斯兰,它是北奥塞梯共和国的一个小城市。2004年9月1日,车臣分子在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劫持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人质,导致360多名无辜者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他们按照收藏的照片,在小镇上转了几圈,就是找不到那座废弃的学校,问了当地人,才在一条坑坑洼洼的路边找到了那所学校。废弃的教室外摆着花圈,有些凄凉。走进学校体育馆的一刹那,他们惊呆了,墙上挂满了遇难者的照片,最小的孩子才9岁,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无法直视,悲伤顿时笼罩全身。
以前他们父女只是从新闻上知道别斯兰惨案,但是亲临现场之后,才发现是那么震撼。“当时我女儿看到那些跟她同龄甚至比她小的遇难孩子的照片,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你到现场看的话,非常非常恐怖。”
闹出不少笑话
父女俩经常被人当成夫妻俩
离开别斯兰,黄海涛父女进入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之后又经过土耳其、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科索沃、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奥地利、瑞士等国家。
在瑞士休整2天后,父女俩去了法国、德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等国,然后从加来港乘坐英吉利海峡隧道火车进入英国。
8月2日,父女俩抵达英国海港城市南安普顿,在那里办理车辆托运到美国的手续,然后飞到美国。
快到土耳其的时候,黄海涛收到了中国领事馆发来的短信,说近期土耳其发生恐怖袭击,要提高警惕。不过到了土耳其以后,并没有遇到安全方面的问题。土耳其人民特别热情,看到他们两个亚洲人,又是送肉,又是送水果,还被当地人拉到家里去吃饭。
一路上遇到的搞笑事情也不少,很多人误会他们父女是夫妻,特别是在旅馆开房间的时候。“当我告诉他们,我们是父女俩,他们就惊呆了,天呐,这是你女儿?这是你父亲?我感觉这个事情特别有趣。”
婉拒学校欢迎
静下心来学习才是最主要的
他们到了美国之后,车辆却一直没有运到,直到9月初才收到美国海运公司发来的邮件,通知到美国纽瓦克港提车。由于车辆问题耽搁了很多时间,爷俩只能走马观花般地看了看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等几个城市。当然,他们也没忘记这次旅行的目的,尽可能多地走访各国大学。在到达终点站之前,他们还是走访了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的知名高校。
拿到车以后,他们从芝加哥出发,走66号公路横穿美国到达洛杉矶,然后走1号公路一路往北抵达西雅图,全程大约5000公里,他们还是按时抵达了终点。
9月11日,他们到达西雅图大学,当时学校正在举办活动迎接国际生到校,由于美国的报纸和电台都曾报道过他们的“疯狂旅程”,西雅图大学也已经知道,并且想为他们特别办一场欢迎仪式,不过被黄海涛婉拒了。“学校知道以后,准备搞一些欢迎活动,不过我们回绝了,因为孩子过来是读书的,静下心来学习才是最主要的。”
说起这一决定,他言语中流露出了一丝失落感: “这一百多天,一路走来,女儿时常说走的路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的浅薄,学习的重要。”黄海涛认为,这次旅行算是女儿上大学的第一堂课,当女儿用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当她与不同肤色的人面对面交流时,这个世界在她的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这些阅历更将使她受益终身。
“外面的世界其实要亲眼看了才能知道,没去过那里,你真的不知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黄海涛说,“此行,我和女儿明显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无论是从各国办理签证的速度还是世界各地对中国人的态度。”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纵然别人付出时是不求回报的,而受恩之人却不应当忘记别人的恩惠,而是要尽己所能地感谢对方。
古往今来有许多施恩与报恩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人性的光辉闪耀之处,也深切地明白人类所能拥有的美好品质常常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不仅是在古代能看到这样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也有这样感人至深的事情。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卢宇光,凤凰卫视驻莫斯科首席记者。
毅然决然,成为战地记者
卢宇光出生在杭州西子湖,优美怡人的环境之下,他的情怀与文学素养就此滋生。1987年,卢宇光从军队退伍后,加入了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名记者。
其实早在军队时,卢宇光就热爱写作,在军队里就被提拔为新闻干事,而这份爱好,最后成为了支撑他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卢宇光之后的工作都是与文字密切相关的。
1994年,卢宇光深深感觉到现在的生活并非他所追求的,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需要去探索。因为有军事训练和学习的基础,又是一名记者,大学时期又是学习外语的,卢宇光选择独自前往俄罗斯,开始了他的闯荡生活。
他通晓俄语,又有过从军经历,在俄罗斯很快就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在莫斯科,卢宇光参与了刊物《华人报》的创办,既担任总编辑,又拾起老本行担当记者和评论员,所写的作品也颇受业内认可。一年后,卢宇光又加入了俄罗斯东方电视台,从此更是融入到俄罗斯的新闻团队中。
卢宇光在俄罗斯的时候,恰逢俄罗斯战争频发,作为一个新闻人他义不容辞,深入战区,成为了一个战地记者。
众所周知,战地记者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要跟随军队深入前线,饱受战火威胁,生命安全时常得不到保障,可以说是经常命悬一线。
若非有过从军经历,又有着如此深切的热爱,断然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卢宇光义无反顾,不畏凶险地加入了这样的队伍。
救命之恩,感念在怀
苏联解体后,许多国家主张脱离俄罗斯,所以境内战争频发。在解放车臣首都格罗兹尼战役中,卢宇光所乘坐的车辆不幸被袭击。
当时为了保护战地记者,军方有安排士兵保护卢宇光等人。危难时刻,军人的使命战胜了一切恐惧,一名特种部队伞兵,为了保护卢宇光,在车辆被炸弹击中时扑倒在卢宇光身上,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他的生命。
有幸运之神的眷顾和特种兵舍身为人的行为,卢宇光最终只是受了轻伤,生命安全并没有受到威胁,而这个特种兵还非常年轻,却不幸因此牺牲了。
临终前,特种兵留下遗愿,希望卢宇光可以帮助他照顾好妻子和孩子。此情此景之下,卢宇光感动又心痛,含泪答应了特种兵的请求,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达成救命恩人的遗愿,以告慰他在天之灵。
卢宇光铭记着救命恩人的托付。战后,他找到了这个特种兵的妻子和孩子,当时,特种兵与妻子还是新婚不久,孩子才刚满1周岁,谁能预料到家庭的支柱就这样在战争中轰然倒下,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卢宇光感念恩人的救命之恩,愿意承担起照顾特种兵的遗孀和遗孤的责任。
后来,征得特种兵遗孀的意愿后,卢宇光与她结婚了。此举也是为了更好地照顾母子两人。或许在当时,这样的行为并不为外人理解。
毕竟要照顾一个人的生活,还是相对容易的,而与一个人成立家庭,则要担当起更重大的责任,要为家庭付出更多的贡献。而卢宇光,只是做了他认为对的选择,在他看来,与俄罗斯妻子的婚姻,其实是对大家都更合适的举措。
履行诺言,不忘感恩
婚后卢宇光与俄罗斯妻子也生育了一个女儿,夫妻两人悉心照顾两个孩子,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特种兵的儿子跟随卢宇光在中国生活,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内心里早就像一个中国人了,后来还考上了哈尔滨大学,他是95年出生的,如今算来也25岁了,已经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年龄了。卢宇光与俄罗斯妻子的混血女儿健康快乐地长大,后来在云南大学读书。
或许是种种观念的不同,又或者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生活矛盾难以抹灭,最终卢宇光与俄籍妻子还是和平离婚了。
即使是离婚后,这段关系并未斩断,他们的感情换了另外一种延续的方式。卢宇光为前妻提供生活费,照顾她的生活,并且至今都没有再婚。
直到后来在访谈节目中,大家才了解到这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在卢宇光看来,他一直都感激着特种兵的救命之恩,不论与前妻的关系如何,仍然觉得要承担起责任照顾对方,而这么多年来,不管是在婚姻中,或者在婚姻之外,他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其实卢宇光并非一定要做这样的选择。哪怕特种兵舍去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他,这份恩情永远难忘,对特种兵的遗孀和孩子,他大可以选择用物质资助的方式去报答他们,又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而卢宇光的报答并非那么简单,他选择了建立家庭的方式,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偿还这份恩情,这样的大仁大义和责任担当,实在是感人至深。或许在他们的两个孩子心中,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教会她们如何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是他自己养育的孩子。拉姆赞·卡德罗夫1976年10月生于车臣库尔恰洛伊区,2004年毕业于俄罗斯马哈奇卡拉商务和法律学院。从2004年5月起,他开始担任车臣第一副总理,主管车臣安全事务。其父艾哈迈德·卡德罗夫曾任车臣首任总统,于2004年5月9日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一起恐怖爆炸中身亡。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