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人有什么风俗

老人 0 30

镇江人有什么风俗,第1张

镇江人有什么风俗
导读:镇江的风土习俗:1、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十二红”其实是一个统称,不一定要凑足十二样,但有“几红”必不可少:(1)炒苋菜——镇江民谚“五月紫苋鲜,端午来尝新”,炒熟的苋菜,汤呈红色,加上大蒜瓣,红白相间,清香四溢。(2)煮黄

镇江的风土习俗:

1、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

“十二红”其实是一个统称,不一定要凑足十二样,但有“几红”必不可少:

(1)炒苋菜——镇江民谚“五月紫苋鲜,端午来尝新”,炒熟的苋菜,汤呈红色,加上大蒜瓣,红白相间,清香四溢。

(2)煮黄鱼——镇江民谚“端午黄鱼最称美,风味胜过鱼回鱼鲜”,鱼肉滑润,嫩白细腻,吃在嘴里别有滋味。

(3)咸鸭蛋——镇江儿歌“巴巴掌打到五月五,粽子咸蛋过端午”,端午的咸鸭蛋,新腌不久,蛋白如玉,蛋黄油润,淡淡咸味,鲜美可口。

2、端午节饮用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间, 以法诸毒。起源于镇江《白蛇传》,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以往的雄黄酒,现在在镇江应演变为镇江的恒顺老酒。

3、正月“上金山,拾金子”

老镇江有“上金山,拾金子”的说法,沿着西津渡那条充满辙印的古街,骑驴上金山,自然别有一番趣味。据传,旧时也有到云台山财神庙进香的习俗。此外,满大街还能看到“迎财神”的民俗表演。

4、新年头一天吃红枣茶和汤圆

正月初一,很多镇江人习惯早餐时吃红枣茶和煮汤圆,即取“早发”“元通”的意思。汤圆一般是用糯米粉搓而成,馅心有脂油白糖、枣泥、豆沙、菜肉,等等。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煮生食,而是吃隔夜饭,取“隔年陈”之意。

5、祭拜先祖

祭祖即民间说的“上坟”。镇江有“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的说法,意思是清明上坟扫墓要越早越好。清明人们要到过世的亲人的坟头上填土、压纸、焚香、烧纸钱。

-雄黄酒 (中药药材)

-祭祖 (中华民族传统习俗)

-接财神 (中国民间习俗)

选①单出头《孟姜女哭长城》戏词

(白):拜别婆母离家乡

身背寒衣赴边疆

寻夫不怕万里远

跋山涉水日夜忙

我孟姜女

许配范阳县万家村的范喜良为妻

谁知成亲之后不到三天

范郎就被抓往边关修筑长城去了

叫我怎能不思不想

(唱):恨只恨无道昏君秦始皇

派兵丁抓去我夫范喜良

从打范郎被抓走

洞房顿时变空房

孤守空房暗落泪

叫我怎能不心伤

叫我怎能不心伤

孟姜我茶不思来饭不想

着天每日盼夫郎

白天盼夫到夜晚

黑夜盼夫恨夜长

立春盼夫到立夏

夏至盼夫到重阳

过了重阳天渐冷

北风卷地百草黄

想起丈夫身在外

临走没带棉衣裳

拿起针来认上线

赶做棉衣日夜忙

没过几天衣做好

打个包袱背肩上

上房来我把婆母娘拜

尊声母亲听衷肠

我要为你儿去把寒衣送

家中事只好依仗婆母娘

婆母闻听心欢喜

夸声儿媳可真贤良

你送寒衣边关去

有几句话你要记心上

常言说人在家中千般好

出门时时要提防

孤身女子要谨慎

待人接物莫荒唐

见着老人叫大伯

中年男子你少搭腔

不等天黑你早住店

路上怕饿你带干粮

若见着你丈夫就说为娘好

可千万告诉他早点回家乡

孟姜我拜别婆母把路上

披星戴月日夜忙

披星戴月日夜忙

不怕山高道路远

不怕风雨和冰霜

走过一岭又一岭

走过一庄又一庄

也不知多少天走了多少日

备用的千层底鞋磨漏了好几双

这日来在长城下

四下一看太凄凉

荒山秃岭望不尽

既无村庄又无房

民夫累得汗直淌

搬土搬砖筑城墙

个个瘦的皮包骨

长发披肩面色黄

病的要死没人管

死的倒在山路旁

谁敢稍微站一站

监工的上前就把鞭子扬

孟姜女再也不忍看

一心一意找范郎

一连找了十多日

不见丈夫范喜良

这一天来在了山海关下

见一位老迷糊在把桩扛

孟姜我上前忙下拜

您老留步借个光

我来打听人一个

他的名叫范喜良

老者闻听头低下

长叹一声开了腔

打听别人我不知晓

范侄喜良我知详

我俩同住一个县

一块被抓到边疆

白天一块把活干

晚上同眠在路旁

吃糠咽菜是难饱腹

身上无衣怨天凉

喜良侄受不了这千般苦

黑夜逃跑要回乡

谁知他没能逃出监工的手

抓回来乱棍打死在山岗

尸体埋在城墙下

这城墙要不倒你永难见范郎

听罢老者这番话

不由孟姜痛断肠

身如油煎似火烤

怀里抱冰透心凉

一头栽到城墙下

昏死过去才还阳

哭一声丈夫你死的好苦

可叹你这一下骨埋城墙

撇下为妻孟姜女

撇下家中白发娘

白发娘盼儿归

再也盼不到

为妻我念夫郎除非在梦乡

范郎你只顾自己撒手去

怎不念为妻在家把心伤

春季里我想郎草芽初放

范郎你被抓走离开家乡

喜良离我去只身前往

到边关活受罪来修长城

夏季里我想郎天热难当

范郎你离家去音信渺茫

惦念你吃不饱身体又弱

怕只怕干重活把你累伤

秋季里我想郎更加凄凉

北来雁往南飞雁群成行

那大雁都知寒来暑往

范郎你离家后怎不还乡

冬季里微风吹白雪茫茫

为妻我在家中思念夫郎

为你送寒衣来把你探望

哪知你早已经含恨身亡

孟姜女悲悲切切哭声不断

十个人听见了九人心伤

只哭得

只哭得风起云涌沙石走

只哭得天昏地暗日无光

只哭得飞鸟不忍空中过

只哭得走兽归洞把身藏

哭声阵阵惊天地

泪水滔滔似长江

只听轰隆一声响

震得山岭直晃荡

城墙倒下三百三千丈

露出了一堆白骨在身旁

不用人说知道了

定是我夫范喜良

抖开寒衣收白骨

起身就要回家乡

孟姜我哭倒长城不要紧

监工的飞报昏君秦始皇

昏君来在城墙下

传我前去问短长

他见我的容颜好

传下旨选我当娘娘

孟姜我一听气炸

  镇江民风民俗:年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驱年。年夜饭:家家都炒安豆苗——安安稳稳。每桌都有水芹菜——路路通。红烧鱼不动筷——年年有鱼(余)。饭后晚辈讨压岁钱——守岁。金山寺撞钟——祈求平安。年初一:开门鞭炮——高升。吃红枣、汤圆——早发、圆通。忌动刀、剪、扫帚、忌碎碗破坛、忌打骂伢子家(小孩)。走四方,拜新年。

  年初二:回娘家,拜泰山。年初五:财神日子,踏金(骑毛驴上金山),拜财神。正月十一或十三上花灯,十五元宵节:有娘家给新嫁女儿送灯之俗。十八或二十落灯,上灯圆子落灯面。二月二:龙抬头。民谣:二月二,家家接女儿,接得家来吹笛子,接不家来哭鼻子。二月八:家家包饺子,民谣:二月八,吃了饺子病不发。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农村妇女多以荠菜花插鬓角。清明节:上坟祭祖,门插柳、放断鹞。端午节:家家包粽子,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艾草、菖蒲,午时烧艾熏屋,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泡酒洒墙跟,中午肴食“十二红”,小孩穿老虎鞋,额头上用雄黄酒点“王”字,脖子上系五彩线编织的蛋网,午后看赛龙舟。六月六:民谣:六月六(镇江方言六读作LAO),家家门口晒红绿(镇江方言绿读作LAO)。七月七:俗称“七巧节”,看巧云,搭七巧板,女儿家穿针乞线。七月半:城乡居民轮流举行“盂兰会”街上放焰口,河里放花灯——敬祖宗。中秋节:家家要团圆,炕饼子,吃月饼。

  入晚,供桌上摆放老菱、全藕、石榴、月饼,点宝塔斗香,焚香拜月。重阳节:重阳糕送老人,白天登高(登金山、南山),晚饮“重阳酒”,持鳌(螃蟹)赏菊。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为下元节,俗称“十月朝”,上坟、祭祖、送寒衣。吃红豆糯米饭、菠菜豆腐汤,民谣:红豆饭、豆腐汤,老奶奶吃了上火箱。意思是此时已到烘火季节了。腊八:每年腊月初八,金山寺、焦山定慧寺必用大锅,选上好的芋头、花生米、红枣、白果、莲子、栗子、青菜、豆腐、胡萝卜等煮粥,馈赠善男信女。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剪纸马、扎竹桥,供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冬至:又称小年,这天要祭祖,塾馆都放假,“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老师不放假,学生不把钱”。

  饮食习俗:早餐喜锅盖面,伴以肴肉、蟹黄汤包,早茶。中晚餐大米为主,传统家常名菜有:三鱼两头:刀鱼、鲥鱼、回鱼、清蒸狮子头、拆烩鲢子头,东乡的羊肉、扬中的三芽菜烧河蚌,还有芦篙苔肉丝,清蒸螃蟹,菊花脑蛋汤,韭菜螺蛳头等等。喜事一定要有整条鲢子头——有头有尾、年年有余,丧事忌用鲢鱼——年年有丧。

镇江人必收藏的全年传统风俗

1年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驱年

年夜饭家家都炒安豆苗——安安稳稳。

每桌都有水芹菜——路路通。

红烧鱼不动筷——年年有鱼(余)

饭后晚辈讨压岁钱——守岁

金山寺撞钟——祈求平安。

2年初一开门鞭炮——高升。

吃红枣、汤圆——早发、圆通。

忌动刀、剪、扫帚、忌碎碗破坛、忌打骂伢子家(小孩)。走四方,拜新年。

3年初二回娘家,拜泰山。

4年初五财神日子,踏金(骑毛驴上金山),拜财神。

5正月十一或十三上花灯,吃圆子(上灯圆子落灯面)

6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娘家给新嫁女儿送灯之俗。

7十八或二十落灯吃面条(上灯圆子落灯面)

8二月二龙抬头。宝宝剃龙头。民谣:二月二,家家接女儿,接得家来吹笛子,接不家来哭鼻子。

9二月八家家包饺子,民谣:二月八,吃了饺子病不发。

10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农村妇女多以荠菜花插鬓角。

11清明节

上坟祭祖,门插柳、放断鹞。

12黄明节“黄明踏青”登圌山。13端午节

家家包粽子

悬挂钟馗像

门上插艾草、菖蒲

午时烧艾熏屋,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泡酒洒墙跟

中午肴食“十二红”

十二红是四碗八碟之宴,“四碗”:红烧黄鱼,红烧趴蹄,红烧牛肉,红烧鸡块;“八碟':咸蛋、香肠、花萝卜、熏鱼、炒苋菜、炒猪肝、炒河虾,脆炒鳝丝。

小孩穿老虎鞋,额头上用雄黄酒点“王”字,脖子上系五彩线编织的蛋网

午后看赛龙舟

14六月六

民谣:六月六(镇江方言六读作LAO),家家门口晒红绿(镇江方言绿读作LAO)

15七月七

俗称“七巧节”,看巧云,搭七巧板,女儿家穿针乞线。

16七月半

城乡居民轮流举行“盂兰会”街上放焰口(现在是烧纸)

河里放花灯——敬祖宗。

17中秋节

家家要团圆,炕饼子,吃月饼。

入晚,供桌上摆放老菱、全藕、石榴、月饼,点宝塔斗香,焚香拜月。

18重阳节

重阳糕送老人

白天登高(登金山、南山)

晚饮“重阳酒”,持鳌(螃蟹)赏菊。

19十月朝,下元节

上坟、祭祖、送寒衣。

吃红豆糯米饭、菠菜豆腐汤。民谣:红豆饭、豆腐汤,老奶奶吃了上火箱。意思是此时已到烘火季节了。20腊八

每年腊月初八,金山寺、焦山定慧寺必用大锅,选上好的芋头、花生米、红枣、白果、莲子、栗子、青菜、豆腐、胡萝卜等煮粥,馈赠善男信女。

21腊月23“送灶”

剪纸马、扎竹桥,

  在镇江习俗中,探亲访友,常用蔑络包扎徙儿馈赠。 它"六角峥峥"齐齐整整以示吉利。 携带齐儿出门有:"东门走到岘山岑,北门走到九里街,齐儿能发出阵阵幽香"之说。

  农历二月初八饺子节,“二八月吃了饺子病不发”,是为了纪念镇江鹤林寺开山祖师马和尚的。

  年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驱年。

  年夜饭:家家都炒安豆苗——安安稳稳。

  每桌都有水芹菜——路路通。

  红烧鱼不动筷——年年有鱼(余)。

  饭后晚辈讨压岁钱——守岁。

  金山寺撞钟——祈求平安。

  年初一:开门鞭炮——高升。

  吃红枣、汤圆——早发、圆通。

  忌动刀、剪、扫帚、忌碎碗破坛、忌打骂伢子家(小孩)。

  走四方,拜新年。

  年初二:回娘家,拜泰山。

  年初五:财神日子,踏金(骑毛驴上金山),拜财神。

  正月十一或十三上花灯,十五元宵节:有娘家给新嫁女儿送灯之俗。十八或二十落灯,上灯圆子落灯面。

  二月二:龙抬头。民谣:二月二,家家接女儿,接得家来吹笛子,接不家来哭鼻子。

  二月八:家家包饺子,民谣:二月八,吃了饺子病不发。

  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农村妇女多以荠菜花插鬓角。

  清明节:上坟祭祖,门插柳、放断鹞。

  端午节:家家包粽子,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艾草、菖蒲,午时烧艾熏屋,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泡酒洒

  墙跟,中午肴食“十二红”,小孩穿老虎鞋,额头上用雄黄酒点“王”字,脖子上系五彩线编织的蛋

  网,午后看赛龙舟。

  六月六:民谣:六月六(镇江方言六读作LAO),家家门口晒红绿(镇江方言绿读作LAO)。

  七月七:俗称“七巧节”,看巧云,搭七巧板,女儿家穿针乞线。

  七月半:城乡居民轮流举行“盂兰会”街上放焰口,河里放花灯——敬祖宗。

  中秋节:家家要团圆,炕饼子,吃月饼。入晚,供桌上摆放老菱、全藕、石榴、月饼,点宝塔斗香,焚

  香拜月。

  重阳节:重阳糕送老人,白天登高(登金山、南山),晚饮“重阳酒”,持鳌(螃蟹)赏菊。

  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为下元节,俗称“十月朝”,上坟、祭祖、送寒衣。吃红豆糯米饭、菠菜豆腐汤,

  民谣:红豆饭、豆腐汤,老奶奶吃了上火箱。意思是此时已到烘火季节了。

  腊八:每年腊月初八,金山寺、焦山定慧寺必用大锅,选上好的芋头、花生米、红枣、白果、莲子、栗

  子、青菜、豆腐、胡萝卜等煮粥,馈赠善男信女。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剪纸马、扎竹桥,供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冬至:又称小年,这天要祭祖,塾馆都放假,“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老师不放假,学生不把钱”。

  饮食习俗:

  早餐喜锅盖面,伴以肴肉、蟹黄汤包,早茶。中晚餐大米为主,传统家常名菜有:三鱼两头:

  刀鱼、鲥鱼、回鱼、清蒸狮子头、拆烩鲢子头,东乡的羊肉、扬中的三芽菜烧河蚌,还有芦篙苔肉丝,

  清蒸螃蟹,菊花脑蛋汤,韭菜螺蛳头等等。

  喜事一定要有整条鲢子头——有头有尾、年年有余,丧事忌用鲢鱼——年年有丧。

  婚嫁习俗:

  这里介绍的有些习俗已经不存了,现时的婚嫁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了新的含义。

  大概的程序是:庚帖,由女方用红纸写明姑娘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男方也写明了一起去“合婚”,然

  后开始“议婚”、下聘、择日、迎娶、回门、会亲。

  其中的过程有许多讲究,如:婚礼的日子要逢六,接嫁妆需要六个人,暖房要有童男子压床,开门要有

  开门封(红包),进门要喝三早茶,鞭炮不断催轿,姑娘出门要换鞋,舅舅背外甥女出门,到男方要新

  郎官背进门,近郊农村在大门前还要铺上新麦草——意为走金光大道,挑馒头——蒸蒸日上,闹公太爷

  ——不闹不发的习俗,等等。

  生日习俗:

  小孩满月,百露,抓周,逢十、二十、三十大庆,俗语:三十不做,四十不发,花甲以上大

  寿要闹寿,中面晚酒,送寿幛、寿面,讨寿桃、寿碗,寓意:讨寿添岁。

  PS:有些问人家的,有些网上找的,希望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