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奶奶走了孙媳妇要请什么人吃饭

老人 0 69

老公奶奶走了孙媳妇要请什么人吃饭,第1张

老公奶奶走了孙媳妇要请什么人吃饭
导读:亲朋好友。根据查询习礼信息得知:家里老人死后摆席宴请邻居、亲朋好友客家农村又称为去愁宴,本身有两种意思答谢邻居、亲朋好友帮忙料理老人后事。即过世老人的后事已经在邻居、及亲朋好友的帮忙下顺利地办好了,主人家应该去掉忧伤,从新为以后的生活去努力

亲朋好友。根据查询习礼信息得知:家里老人死后摆席宴请邻居、亲朋好友客家农村又称为去愁宴,本身有两种意思答谢邻居、亲朋好友帮忙料理老人后事。即过世老人的后事已经在邻居、及亲朋好友的帮忙下顺利地办好了,主人家应该去掉忧伤,从新为以后的生活去努力工作了。

村里是不是有些不怎么正常的人?哪里有红白喜事他都知道?

我想这个提问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事情还真是这样。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因为一件事情,觉得好奇怪。我们镇上有一个男的,是一位李姓大哥,不管镇上哪家有事他都知道。我们这个镇辖五个村,每个村有六七千个人口。所以算是个人口很少,面积也小的镇。虽是如此,我们这边办酒席的排场却是很大的。一家办喜事,同镇的其他村也有很多来的。所以有时候其他村里有喜事时,也许大家不一定知道,但李姓大哥在吃饭前都会准时出现。

不管是红白喜事,在正酒的前一天一个队里的人就开始帮忙杀猪,做一些杂事,为第二天的酒席做准备,所以这一天我们当地人叫做“帮忙”。大家忙过一天后,晚上主人家会办一次正席感谢招待大家。如果在帮忙的当天晚上,李姓大哥就到场的话,那就证明附近村没有其他人家办喜事,否则的话,他都是正酒的那一天才到场的。

听到有很多人说起过同一件事,他们在去赶集或者出门去做事的时候看见李姓大哥,一问才知道别人在办喜事。无意中得到这个消息的人都说幸好遇到他,要不然这次的礼都还不上人家,以后碰到别人还真不好意思。所以大家达成共识,只要看到他在路上走就知道他是赶往办酒席的人家。有时候一看见他,突然就会一愣:今天哪家办酒?

全镇不管是哪个村,只要是一有办白喜事的,只要李姓大哥到场,“望山钱”都会归他扛。如果他不在,那就是肯定另外的村里也有人家在办白事。当然主人家也不会让她白扛,会适当给一点钱给他。所以李姓大哥是唯一一个在白喜事上不赶礼,主人还给他钱的人。

李姓大哥其实是一个比一般的人还聪明的人。他自己母亲过世得早,父亲给他兄妹几人找了一个继母。其实继母对那几兄妹是很好的,但唯有他不听教。继母不管是教她们做什么事情,他都认为继母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帮她干活,继母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便宜。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干脆从家里出来。父母找也不回去,宁愿在外面游荡。就是这样,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性格。

他虽不聋不傻不残,但却邋里邋遢的。头发留长了披到肩上,打结成一坨一坨的,衣服也穿得油光发亮起硬壳。好心的老人见到会拿一两件衣服给他,或者是帮他理一下头发。但他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如果别人经常帮他,她会知道他的好。但如果有一次没有帮他,他就会心里起恨心,将他视做仇人,每天晚上捡酒瓶砸碎在别人门外,或者是在别人门前拉屎拉尿,以示报负!为此,还被别人狠狠地打过几次。

后来大家都不再帮他,随他自生自灭。他也照常在镇上的街上游逛。实在是没钱过不下去了,他还是偶尔会去帮人打两天杂。但钱一拿到手,就去大吃大喝找**。几天钱又没有了,坐在街边别人的门市前等着别人给点吃的给他。

这位李姓大哥现在也是快60的人了,他年轻时继母还专门去找过他很多次,让他和她回家。但每次他都说继母是为了他回去给她当挣狗,所以用最恶毒的语言骂继母。前几年,他继母已过世,在过世前也一直记挂着他,但他甚至都不回去看继母最后一眼。而他自己现在也是快60的人了,但那个家是他想回去却再也回不去的家。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从小就怕自己吃亏的人,结果输掉了自己的一生!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你别看他不怎么滴,方圆七八里哪里有红白喜亊他最先知道。你以为他有特异功能呀,有神机妙算术呀,

不,是他的“专业”,干一行爱一行,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某村就有那么一个人,男,六十岁左右,没读过书,自已的名字也认不得,但他有一双“顺风耳”,昨晚哪家死了人,哪个重症病人将断气,他最先知道,最先得到主人家的“重托”,最先通知八个抬大杠的做好准备,因为他争得了做抬大杠的“领头羊”。

“领头羊”有什么好处?告诉你,好处多多:开坟第一锄、封穴、进棺、封棺打钉……等等,主家都要另赐红包,林林总总算起来,要比别人多好几百块钱。

赐他有双“顺风耳”,其实高抬他了,他是任劳任逸锲而不舍花了苦功夫的:

第一、他是特留心的

方圆七八里,基本还是一个村子,是熟人 社会 。作为抬棺埋尸的专业人,他全部心机都放在观察、了解、洽谈“业务”上,就知道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

第二、他有妙计重点“关怀”

谁得了重症或不治之症,他会列入重点“关怀”对象,凭记忆、凭别人说的,搜肠刮肚追根溯源往上查祖宗八代有没有粘亲带故。如有,他会提前拿点小礼品去探视,小礼品就是“敲门砖”,尔后,又隔三差五去看望一下。如此密集地掌控,一旦死了,主人出于情面,抬棺淹埋之事就“委托”他去操劳了。

有位范氏人就是这样,他查到他的爷爷的奶奶就是他府上人,他以表兄弟名义特别“关怀”他,病人与癌症搏斗三四个月,终于走了,他第一个得到消息,其抬棺丧事他包了。

第三、守株待兔

往上查没粘亲带放的,怎办?他不泄气,

笨人有笨法,守株待兔。

去年何氏家有位老奶奶快不行了,但不粘亲带故,提着礼品去探视总不合适吧,好在离病人不到二十米处,有位人家开了个小商店。于是那几天他哪也不去、什么活也不干,专心致志天天泡在这小商店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到了。

说实话,一村有二三个竞争者也怪难为他的,要不,他也没那么辛苦。

辛苦算什么,消息有偏差才会很尴尬。

一次,最下游的一个自然村,也有一位危病人,但他不好插手,因为那里附近也有一个干这一行的,他总不能“直捣龙王庙”吧?不过,他们不会内斗,有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甲接的“货”会叫乙来帮忙;乙接的“货”也会叫甲来帮忙,只要没弄到不愉快的情况下。

这次让他紧张了一阵子,那个“干这一行的”骑着摩托车从他房前急驶而过,明明看见他就在房前,连招呼也不打。

他断定那危病人肯定死了,他去上村肯定是叫人帮忙了,他寻思:我哪儿得罪他了?不叫我呀?

越想越不对劲,待那人折回走了后,他赶紧上来一探究竟。首先见到的是笔者,开门见山说:“xx死了,他叫人了”?

我说:“不会吧?他没叫你”?

“没有”。

我说:“没有就没死”!

这哪跟哪呀,人家是来问有没有要草鱼苗养的,他一个亲戚有草鱼苗出售,会送货上门!

嗨!他干这一行也太辛苦了。

我们村就有这样的兄弟两,现如今五十多了还是光棍一人,他们兄弟俩先天性的呆傻,个也不怎么高一米三四左右的样子,你说他们呆傻但他们对全村人所有家庭所有成员的的名字了如指掌。甚至谁家娶了新媳妇连名字都叫得上来,在我们村谁家有红白喜事他们肯定必不可少,端茶倒水忙前忙后,甚至对前来的亲戚他们也显的格外亲热。久而久之凡我们村的在外村的不少亲戚对他们也是耳熟能详。在我们村只要有红白喜事他们肯定是第一时间到场,而且经常从头忙到尾。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一般跟村里几乎所有的人见面都要打照乎,而且跟前跟后非要刨根问底不可,直到问到他们满意为止。再加上他们没什么正当职业整天在村里东游西当。信息来源自然比我们整天忙于生计的这些人多了。

这种人一般无正当职业,可是平时又爱凑热闹,特别喜欢喝酒抽烟等等。而红白喜事人多,又免费吃饭,又免费供烟酒,是这种人最好的去处了。

不过这种人也不是讨厌的人,也很受当地村民喜欢的。因为现在的农村红白喜事,那些宴请嘉宾,大多是上百桌,需要很多人帮厨的。虽然农村也有一条龙服务,但大多都是收费太高,很不合算,干脆把这多余的费用请人工自己做饭烧菜了,还能大伙聚餐在一起,增添人气。

所以,单伙房人员就要达到60一80个人,甚至需要100个人以上。这样,各村各屯大多数青年人都打工去了,要找一百个人帮厨得跑几个村叫的,所以,这种人正好派上用场了。

于是,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中,都见到这种人。而且这种人习惯了,做工肯出力,说话有分寸,还是很受欢迎的。但是这种人不是很多,一个村只有一两个呗了,他们活得也自在。

所以,在农村也有几种人的,特别是那种专门从事搜索别人家丒事的人最讨厌,而这种逢红白喜事都在场的人倒是受人欢迎。

在有的乡下地方见过,但也不是所有乡下地方都这样,这一种人是人弱势群体人,你叫他去干其它争钱活,一来有的确实干不来,有的是能干一点点,但确实竟争不过人家,你只要仔细深入地观察 社会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群体,不论高层次还是低层次都充满着竞争,人要生存,过好一点点,他们就去这些红白喜事地方,主人家大多心生善念,不会为加一双筷说什么,再有的过去还帮干点烧火砍柴事,特别是白事,有的事不愿干,而他们就伎使这些人干点,这些人也不怕脏,不怕鬼,过后还多少给点钱。总之就是干什思什,再若有这些事也会有人主动告知他们。

这样的问题也有,不怎么正常的人是一天到晚又不用做事,这里跑到那里,那个村都去,所以这样的人就跟信号塔一样满信号,那里有一点事都知道

不得不说,题主对生活观察入微,还真是这样。我二姑家有一个小叔子就是这样,在村周边的红白宴席上准能看见他。这么多年过来了,不管是办酒席的主家,还是吃席的客人,都已经习惯了有他出现。

为啥平时看他们呆呆傻傻的,却对村里的红白喜事这么清楚呢?

一、整天也没别的事,也就惦记着红白事过把嘴瘾

我们都知道,这类人整天闲着,因为现在形式好,吃饭穿衣都不愁。他们也就吃饱喝足睡够,剩下的时间也就是到处瞎溜达了。每天到处走,哪家要办酒席自然了如指掌,可能提前几天就开始盘算着要吃酒喝肉了呢。

二、有些村民为了热闹,专门告诉他们

说实话,有他们在有时候还真能给酒席增加不少乐趣。所以有些村民在临去吃酒席前碰到他们往往会大声告诉他们。反正也不是自家办酒席,看热闹不嫌事大,单纯图一个乐子。

三、主家邀请

这在我们闽西非常普遍。虽说这类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差,但主家请他们去赴宴也不是为了礼金,而是为了礼数。毕竟他们也是村里的一份子,远的不说,村里同宗同族的人家办酒席,是一定要邀请他们的。有时候因为他们的辈分大,甚至还要邀请他们坐上席位呢。

还有一点,特别是办白事的时候,需要他们当帮手。在我们闽西农村,在出殡前是要把灵前周边打扫干净,并把垃圾提前倒掉的。这种事很多人不愿意干,往往会安排给他们,他们也很乐意效劳。

虽说他们看起来挺寒酸的,但他们天性善良,如果周边有这类人,请善待他们。

见过一个,那时我在汛桥西山寺雕卧佛时,有一个呆子,知道什么时候寺院要做佛事,就来寺院里,吃白食。在这一方面,比正常人还机灵!我们也感到奇怪!!!

这种人我们叫他(守村人)也叫(护村神)

这样的人思维和我们不一祥,胆子比较大。想法很少有人猜的透,而这样的人村里很少人讨厌他,虽然很懒,因为不干活,可是他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天天在村里,也不出远门,村里有啥事,不管你大事小事他都是第一个到达战场,所以我们叫他守村人。

还有很多村里出了这样的人,就不会出第二个了,科学家都无法解释,说他神经,他也不神经,说他好吃懒做吧,给点小钱,化粪池都给你挖了。村里要是谁被别村的欺负了,他绝对是一个鲁班一样的存在,第一个到达战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我们叫他护村神,神一样的存在。

这样的人平时没事做,到处溜达,人际关系是村里最好的,因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溜达,关系能不好才怪。哪里办啥事,都会记住。假如谁家办事了,这样的人也是第一个到达战场的,没事就帮帮忙啊,主事家也会给他个位置大吃一顿,哪怕角落里蹲着!碗里绝对是大鱼大肉!

根据我本地实情,这些人确实是不正常的人,具体如:游手好闲穷且无能也不顾脸面的人。红白喜事,图个吉庆,来的都是客,供吃供喝,这些人正好混吃混喝,所以,他特别关心这类事情。再如游手好闲但不痴不傻趁机捞好处甚至敲竹杠的人。死人了,他能买刀纸来烧,遇到有偷偷土埋什么的,弄条烟、得个百十元封口费不揭发;结婚、寿诞他也能来贺喜帮忙要喜钱。他自然关心了。又如少数精神不正常的人,整天正事做不来,闲也闲不住,东跑西逛赶热闹,红白喜事自然也是他们关心的对象。当然,这些人极少,有的村多则一两个,有的村没有。

还有一种是从事与红白喜事有关的本地生意人,如做乐队,卖祭品、供品,搞家庭宴席等等的,也会调查、关注这些事。

村里的红白喜事越来越看不懂了,家族里面三叔的儿子生孩子,虽然说是二胎,但是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这也算是一个小喜事,也是应该要招呼亲朋好友 ,乡里乡亲的,办酒席庆祝一下的,可三叔却是放话了,这个酒席坚决不办了,并且说这是他们一家人协商以后,一致同意的,我当时感觉不可思议,问三叔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三叔家里虽然条件不好,但是不至于连个酒席也办不起啊。

三叔一脸郁闷的告诉我,不是办不起酒席,是现在这个酒席真的办法办下去了,现在村里这个风气,真的让人无可奈何 。

大家对一些农村红白喜事随礼,开始全家都每天去吃到结束怎么看?

过去我们这里办酒席,通常情况下是:家族里面的人都要悉数到场去帮忙,而村里来喝喜酒的,通常都是会一个人随礼,一个人赴宴,这样一般的农场家庭,办一场酒席虽说挣不了钱,但是绝对不会咬手指头,不会赔钱的。

而现在则是不同了,现在村子人办酒席,不管红白事情都是一人随礼,全家出席,比方说吧,我们这里村民之间,街坊邻居的随礼也就是100元钱 ,而这100元钱去的可是整整一家人,比方说:我随礼100元,我肯定去,然后我的孩子,孩子他妈,爷爷奶奶,随礼这100元去的可就是6个人,现在一个桌子坐席就是七八个人,所以几乎一个家庭用100元就占据了一个桌子,更有甚者,参加酒席的时候,还会把自己亲戚家的孩子,提前都接过来,也就形成了一家人,一个桌子的局面。

我们这里的酒席400元一桌,两盒烟50,两瓶酒110元,一个桌子的消费560元,大家算算,你拿100元,消费别人560的标准,这个酒席还怎么办那?

如果是外村的朋友比较多,随礼重,来的人少,那么办酒席的还能有个剩余,可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基本上人情来往就在一个村子,所以办一场酒席下来,只能是赔本赚热闹。

结婚,生第一个孩子,这样的头等大事,大家图个喜庆开心热闹,不管挣钱赔钱的也就办了,而像是一些二胎生孩子,老人过世三周年,这样看起来不是很重要的红白事情,大家也就选择故意停办了。

而且现在一些农村吃饭打包的风气越来越恶劣,过去打包吃饭是美德是节约,而现在却渐渐成了一个笑话,从开始吃饭就打包,一直打到原封不动的烟酒也会统统带走,这样做属实不地道啊。

平心而论我认为现在一些参加酒席的人,吃相太过于难看了,大家都奔着这个操作去,最终的不必要花费,还都是会每个人自食其果,你这样吃我家,等你有事情的时候,我在这样吃你们家,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我的三爷。三奶奶,去世了,他们家里哥仨姐一个商量一下,在村里还是比较有威望的。

村里的亲属,和邻居来家里,份礼一律不收。凡是来家里的人和我三爷三奶奶有比较好的关系的,都有去世主人的孩子买花圈,整个一条街,都是花圈,不让来家里的人花一分钱。

可以天天吃饭,也可以上班下班来吃也可以。

轮到我的父亲在今年一月十七号去世了,同样的凡是来家里的人拒收份礼。不论多亲多热,拒收一切份礼。

这个头我认为开得好。不收份礼,就是新风尚。值得推荐。

这种现象农村人戏称:吃大户。一般情况下干这种事的两种人:一种是像葛朗台那么的极其吝啬的人,一种是真正把日子过成球拉地的穷困人。

当样,对待吝啬人这样,谁都非常气愤,恨不得夺了他手中的筷子。对待穷困人,谁都同情,吃饱后走时还嘱咐再带点明后天吃。

我村有一特别穷困人,媳妇年轻轻殁了,留下两个年幼儿,他本人还有点残疾,可家里有孩子,出外进城打不成工,只好经常在周围的村和本村打一点零工,父子们勉强生活。

农村人纯朴,为了便于帮助,谁家有活便叫他,并安排,把娃带上来吃饭。村上无论谁家过红白事,主人和经理总喊他来帮忙,其实目的是接济照顾他,让娃吃一顿好饭。对于他的随礼,一般主人家或拒绝的,怕人骂阎王爷吃瘦鬼。可他这人很硬气,非随不可,于是主人便改变方式,走时送一些吃的穿的补心。

可骂起那些吃大户的吝啬鬼,便尖酸刻薄了:这群驴日的又跑来憋来了,看把肚子憋打了。

常言礼尚往来,不争薄厚,现在随礼吃饭,有人也算账,随多钱的礼,吃了多钱的饭,吃人家几顿是不是头比身子大。可大多数人不算账,图个热闹喜庆。

一人老来得子,大家要他掏钱请客,那人慷慨大方,一下掏了一大笔款,这些食客没停用这笔款买了一只羊。可吃完羊肉后记起还没给人家随礼,于是把羊皮卖了,用卖羊皮的钱随了他们几个人的礼。

人分三六九,不管别人咋样,主人家我认为还是不要计较为好,别人可以骂那些吝啬鬼,你不但下能,还得高接远送,这样方显你的人品人格气质肚量。

既然待客,就不怕人吃,多一个人无非是多添一双筷子而已。如果你计较,就离那人们痛骂的吝啬鬼不远了,很快会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笑料笑柄。

历史 上的皇帝新登基,都大赦一次天下,还有许多大户人家,常年在门口支锅赦饭。

不过,也许那些特别吝啬的鬼,也许在人们一次又一次公开的叫骂中,慢慢会被众人的唾沫星子淹得凤凰涅槃,变成人。

很多地方其实都是这样,礼尚往来没有说谁占便宜,说实话你家办红白事,客人多说明你人缘好,人缘不好的你请人家人家都不去,现在谁家吃不起肉呢,当然了不排除的确有一些谈便宜的人,但是这种人还是很少的,现在你想有人到场喝喜酒都很难,因为大家都忙,大多数时候只是礼到人不到。

很多地方红白喜事,现在主人都要求全家都去吃,其实就是图一个气氛,哪一家办红白事不是剩很多菜,说菜不够吃的绝对少得可怜,现在的人都好面子,不管怎么样宁愿剩出去也不可能说算到刚刚好或者不够吃,这是非常丢脸的一个事情,宁愿剩菜剩饭也不会做到不够吃,全家人去吃几天其实都吃不完。

现在的酒席,大鱼大肉根本吃不完,现在最主要是图一个气氛,真正吃根本吃不了多少,像广西那边,农村吃酒席都是全家人吃三天,而且还要求吃完了还有剩菜剩饭,让亲戚朋友打包回去不要留下,全家去吃其实也吃不了多少,还会剩下很多菜,最后还是叫人全部打包走。

基本上不会说一家人只去一个,你家有人在家不全家去,主人还会不高兴,说你不给面子,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客人想全家去,而是主人强烈要求你全家都要去,因为准备有那么多饭菜,不去真的浪费了,而且这年头客人多显示主人人缘好有脸面,办喜事或者白事,冷冷清清的,说明别人不愿意走进你不愿意来,也证明了你这个人平常为人处世不行。

现在农村的生活节奏也很快的,基本上都在忙着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几个愿意好几天耗在别人家吃饭,都是吃饭的空闲时间抽时间去干一点农活,不要以为全家去的就是贪吃那一点便宜,其实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吃你能吃多少这个年头,人家主人并不怕你吃多,就怕你吃不下或者不去,农村办酒席其实费用远远比饭店的低。

现在很多农村办喜事的,其实就是为了一个仪式和气氛,根本不是为了赚钱,办喜酒其实不肯赚钱的,如果以赚钱为目的的喜酒,那主人基本上饭菜都会办的很简单,至少精打细算不让自己亏,甚至会用很多方式来节省,这种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酒席,而是相互之间的算计,这种地方不是没有,也有一些的。

农村红白喜事随礼,开始全家都每天去吃到结束,

这种做法,在农村俗称“全家倒” 。(比较形象生动吧)

我是生在农村,从农村长大的,对“全家倒”的印象很深。

首先,说说为什么会长期出现“全家倒”这种情况

我小时候,就多次吃过这种酒席,去吃过“全家倒”,

家里爷爷奶奶过世,到后来姐姐们结婚,再到我自己结婚回老家办,

也被吃过“全家倒”。

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下来呢?

一个方面 ,从办酒席的主人家了说,图的就是热闹。

在农村就是这样,谁家办酒席,来的人越多,感觉就越有人缘,越有面子。

要是谁家办个酒席冷冷清清,会被人笑话的。

因此,农村请酒的时候,往往都会这么说:

正酒某月某日,某日起,你们就来哈。

正酒过后,还有又继续挨家上门请人来吃的。

另一个方面 ,从吃酒席的人来说,有点不吃白不吃。

既然请酒的主人家都这么热情了,不去就是不给人家面子。

再说,自己家请酒的时候,别人家也是这么来吃的。何必不去呢?

其次,说说“全家倒”情况的变化

这么多年来,农村吃酒席“全家倒”的情况,其实也不是完全一成不变。

实际上逐渐地,吃酒席的人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多了。

一个原因是农村人口的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外出。

每次农村有红白喜事的时候,除了外出比较远的青年人,

在周边务工(如县城)的青年人,一般都要请回老家来帮忙。

这些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时间就是金钱。

能少回老家就少回,能早走就早走的。

一般什么时候办酒席,人才会比较多呢?

往往就是在每年春节左右的时候,外出务工回来的人比较多,

这时候的酒席人气才比较旺。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农村一些婚礼选择在春节前后办的原因。

最后,说说对“全家倒”的看法

农村办酒席,既是一种民间活动,也是农村人际交往、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农村酒席过多,“全家倒”过多,确实也是造成很多的浪费。

但是,农村酒席也有其合理性。

既然办酒席,就希望“全家倒”,没有“全家倒”,不如不办。

一些地方制定强制性的措施,禁止办酒席等等,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个人觉得, 存在即合理,让农民自己去选择吧

随礼这个事情不是讲辈份的,要看你们的关系咋样,如果说关系很一般,但是他是你自己家族中的人,那就没必要随了,家里会有人随,如果两个人私下抛开这些关系玩的很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具体随多少自己定,这些东西都没有必须不必须,所有的一切都看自己的想法,多个朋友多条路,能多个朋友自然路会宽一些。

结婚随礼首先要看有没有收到邀请,如果收到了邀请的请柬,那基本上都是要随礼的。

随礼也称随份子、凑份子。婚姻礼俗,馈赠风俗。送礼时,集体合伙,分摊钱财。是在男女结婚前,亲友们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做贺礼,交付将要结婚的男女。旧时随礼只限于男家的亲友,现代女家的亲友也从此俗。

农村随份子习俗,最后在保留着最多传统结婚礼俗的农村地区,这里的送礼风就更有一番特色。村里的小伙娶亲了,可能邀请全村的每户都派一个代表来吃流水席,全村人借此机会热闹一下,按照城里的话来说,有点像个农村版的”Party”,所以很多人就谈不上给红包了,就算给,给20、50的不嫌少,给100也不算多,不过淳朴的乡亲们大多会送来一些自制的礼品,比如腊肉、自家酿的酒等,大家借新人的好事。同乐一番。